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合集15篇

設計7.67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合集15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敲敲聽聽”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裏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裏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製成一個“杯琴”;然後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製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製作的杯琴亮出來,並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製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可分別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並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纔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纔學到的知識,來製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製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裏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裏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製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爲什麼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後查資料,並互相交流。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2

設計說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爲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統計與概率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判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以參與求體驗。

複習過程中,通過談話、小組合作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會構建知識網絡的同時,能夠整體地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2.以練習促掌握。

複習過程中,先通過基礎習題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再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習題難度,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查缺補漏,弄清知識間的聯繫和區別,感受、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強概率意識。

3.以創新謀發展。

複習過程中,通過討論、練習等手段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研究意識和數學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1、構建知識網絡

1.在這一部分,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獨立思考、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3.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

可能性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2、分類複習

1.結合教材,複習“不確定性”的知識。

關於“不確定性”,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嗎?

(如小明會成爲科學家)

2.結合課件,複習“可能性大小”的知識。

要想使獲得最高分(或者一等獎)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兩個遊戲的遊戲規則?

(1)在飛鏢遊戲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積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轉盤遊戲中,要想使獲一等獎的可能性最大,應使一等獎的圖案數量最多。

設計意圖: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礎上,經歷修改遊戲規則的過程,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課堂練習

1.根據給出的條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塗色。

2.根據轉盤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個盒子裏都只有一個紅球)

(1)任意摸一個球,從(  )號盒子裏摸,最有可能摸到紅球。

(2)從(  )號盒子裏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紅球都摸不到。

4.根據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個綵球,如果要分別達到下面的要求,該怎樣放?把方法寫在橫線上。

(1)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和紅球的次數差不多。

(4)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摸到紅球。

(5)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藍球或黃球。

設計意圖:結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轉盤遊戲,使學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僅與事物本身的數量有關,也與總數量有關,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課堂總結

通過對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4、佈置作業

教材105頁1、2、3題。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應度數的角,進一步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加深對角的意義的理解。

2.在獨立探索和與同伴交流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畫角的方法,能正確地量角和畫角,體會度量的本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在畫角和量角的過程中,培養認真操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內外圈刻度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量角器、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遷移,引出問題

1.回顧測量線段長度的方法。

結論:準備好測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線和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這條線段的長度。

2.引出問題。

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問題: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1.認識量角器

(1)請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後彙報。

①量角器上有兩排刻度,分別叫做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箇中心點,中心點兩邊各有一條零刻度線,分別是內圈零刻度線和外圈零刻度線。

③量角器是一個半圓形,這個半圓形平均分成了180個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度是角的計量單位,記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嗎?

(2)組織學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區分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課件出示教材26頁∠1和∠2,這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說說你是怎樣估的?

(2)量一量,說說你是怎樣度量的?

(3)組織交流。

(4)師生小結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時要做到兩個重合,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角的一條邊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讀度數時,如果用的是內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內圈刻度的度數;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外圈刻度的度數。

4.畫角

(1)學生嘗試利用量角器畫一個60度的角。

(2)學生交流畫角的方法,提出畫角時遇到的問題。

(3)師生小結。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圖中角的度數,然後量一量,你估得準嗎?

2.畫一個115°的角。

四、總結全課,分享收穫。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內容,是繼前幾冊《統計》的內容而編排的,前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點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本節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學會看懂此種統計圖並學習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好玩,男生思維較敏捷,但欠謹慎;女生細膩,思維又不如男生靈活。《統計》這一部分的比較抽象,操作性又強,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基礎不是很紮實。教學時,要注意層次教學及個別的指導,但又要顧及學生髮展的'全面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

3、根據信息,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能力目標:會看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給出的信息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及科學的態度;

2.使學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別人的優、缺點;

3.感悟學習的快樂和收穫知識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2)根據給出的信息,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製。

教學難點:

(1)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2)根據數據,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5

課題:比大小(一)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情境

1、少年宮正在舉行一個個人廣播體操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兩位選手的資料介紹:鄭強,11歲,身高1.42米;李明,11歲,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倆誰高?爲什麼?板書:1.42米>1.38米

2、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板書:9.87<9.90

3、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今年也是11歲,身高1.40米,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他的成績:評委說,張華的表現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評委可能給出多少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的怎麼比的。

4、現在他們要進行團體表演,請你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他們排成一隊。

5、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三、鞏固與應用

1、三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第9頁練一練第1題、2、3、4題。

3、第9題《數學遊戲》。

 四、總結。

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放手讓學生討論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根據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類推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很好。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6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簡單的實際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教材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

沏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當教材呈現小明幫媽媽燒水給李阿姨沏茶這一情境時,教師沒有急於讓學生解決如何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而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幫助小明解決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打下基礎,使學生處於主動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次爲學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例如,幫小明設計沏茶方案;討論各小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從中明白節省時間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工序圖卡片

學生準備: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

教學過程

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北宋年間,有一年皇宮裏發生了火災,一夜之間整個皇宮被燒成了一片廢墟。當時的皇帝是宋真宗,他決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宮,便找來大臣丁渭負責這個工程,並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時完成,就要把他殺掉。丁渭到現場看了一圈,發現有三大難題需要解決: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來燒磚,這些土如果到郊區去取,路程太遠;第二,運輸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燒燬的廢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產生的廢料要運到遠處倒掉,也很浪費時間。以當時的施工條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覆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宮前的一條大街挖成一條大溝,用挖出來的土燒磚,與此同時,再將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溝內,形成一條臨時的運河,可將需要的建築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備齊之後,再將水放掉。一邊施工,一邊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時填進溝中。這樣,等皇宮重建完成時,垃圾也填平了皇宮前的那條大街。丁渭不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開了殺身之禍,還爲當時的朝廷省下了幾十億兩白銀。

師:大家說,丁渭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生踊躍彙報)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用丁渭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在家裏你們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呢?週末,小明家裏來了客人。媽媽請小明幫忙爲客人燒壺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樣做這些事才能使客人儘快地喝上茶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樣做花費的時間最少,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安排一下,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板書:沏茶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聽故事”導入新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解決“怎樣節省時間”這一生活問題打下伏筆,同時讓學生體會本節課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確沏茶順序。

(1)設疑:家裏來客人,要沏茶時,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課件播放沏茶情境圖,請學生邊看邊讀: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

(3)沏茶需要做這六道工序,你認爲先做哪件事比較合理?爲什麼?

(生討論交流)

2、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

明確設計要求。(課件出示)

(1)將設計方案展示出來,要讓別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長時間。

(2)最後計算出整個過程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國小數學,教學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7

設計說明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究與交流等活動,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把已有筆算乘法的經驗遷移到新知中來。本課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關注經驗,引導遷移。

教學時先複習幾道數學計算題,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複習題引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爲新課情境的引入做好了鋪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計算145×12,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來,並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的計算情境,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使抽象的算法具體化,便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接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時,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再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比較中發現豎式計算的簡便之處,以此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於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42×18=25×16=

16×12=38×20=

師:同學們獨立完成計算,想一想計算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師: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討論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簡單的'計算題,讓學生一方面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另一方面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數學情境,爲學生獨立探索估算和筆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引出例題。

(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你們能算出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嗎?(不能)缺什麼條件?(不知道火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師:(PPT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1)現在要計算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麼列式?(145×12)爲什麼要用乘法計算呢?

生: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從該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時,求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就是求12個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2.估算。(出示課堂活動卡)

3.筆算。

(1)過渡:通過剛纔的估算,我們知道145×12的積接近1500。你能想辦法算出145×12的準確結果嗎?請同學們利用以前學過的算法,獨立嘗試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2)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予以指導)

(3)小組交流算法。

生1: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

生2: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

(4)全班交流,集體反饋豎式計算方法。

師:先算什麼?(先算145×2)

師:再算什麼?(再算145×10)

師: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1740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8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或“億”作單位表示大數。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4、培養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爲單位表示大數。

四.教學準備

在報刊雜誌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爲什麼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瞭解一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後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爲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着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後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爲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爲單位的數。

9600000 = 960萬

10000000000 = 100億

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比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手拉手中的相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交流、合作等活動,使學生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任然適用,並能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情簡析與常見問題: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法的知識,以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這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目標課件頁碼

一、情境導入

1、課件播放希望國小的學習條件的圖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麼感想?

雖然希望國小學習條件艱苦,但是哪裏的學生對杜順,對學習都有強烈的渴望。通過對比,我們的學校有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我們好幸福啊!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我們又要做些什麼呢

2、同學們都很有愛心,老師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某班同學們也和咱們班同學一樣有愛心,他們幫希望國小買了一些學習用品和課外讀物。

出示教材第44頁情境圖。

你知道他們都給希望國小的.孩子們買了那些學習用品和課外讀物嗎?

學生觀察,看圖暢談感想。

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看情境圖後回答

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1,2

二、自主探究

1、淘氣要給希望國小的3明同學分別買1本練筆本和1個鉛筆盒,一共要話多少元?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求什麼?然後呢?

2、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肯定做得好的小組,你們同意以上做法嗎?誰能說一說原因。

笑笑要給希望國小5名同學分別買1本練習本和1本數學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你們還記得我們之前學的運算定律和運算順序嗎?

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也同樣適用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同桌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活動:有的用分步算式解決,有的用綜合算式解決,小組彙報結果。

學生說明理由。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回顧整數的運算順序和定律

學生舉例驗證。

使學生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回顧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學生暢談收穫。

板書設計: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方法二:(2.8+6.1)×3

6.1×3=18.3(元)

8.4+18.3=26.7(元)

小數運算順序與整數相同

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也同樣適用。

作業設計:

3、基礎作業:練一練的第1----4題

2、選做:練一練的第5題。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平行與垂直”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角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特殊位置關係。基於以上安排,將本課時教學設計作如下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對概念的理解,倡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學習本課時的過程中,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垂直現象,找幾何圖形中的平行線、垂線等活動都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最後環節,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讓學生體會了平行與垂直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了平行與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數學的魅力。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探究與比較,讓學生初步認識平行線和垂線;第二部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與垂直。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三角尺量角器

學生準備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畫一畫。

(1)同學們在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會有哪幾種情況?

(2)教師總結同學畫的各種情況,大體有以下幾種:(出示課件)

2.揭示課題。

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的位置關係有以上幾種情況,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髮揮想象,動手畫直線,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探究比較,掌握特徵

1.討論,下面的圖形可以分成幾類?

(生嘗試把畫出的圖形進行分類)

預設學生以是否相交爲標準,可能會把①、③分爲一類,②、④分爲一類。(圖形④可暫不做糾正)

2.小組討論交流,探究圖形特徵。

(1)明確分類標準:按兩條直線“相交”或“不相交”進行分類。

(2)重點討論圖形④中的兩條直線是否相交。(直線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圖形④中的兩條直線延長後會相交)

(3)明確分類結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設計意圖:分類是建立概念的'基礎,引導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感受相交與平行的本質區別。

3.歸納特徵,構建新知。

(1)平行。

①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我們發現了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相交,另一種是不相交。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板書: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號“∥”表示。ab互相平行,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2)垂直。

①分類:把上面的圖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爲標準再次分類。

師:你怎麼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現概念:圖③中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板書: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號“⊥”表示。直線ab互相垂直,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聯繫實際,深化概念。

(1)過渡:其實我們天天都在和平行與垂直打交道。你們看,書本封面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相對的兩條邊是互相平行的。

(2)學生舉例:同學們,找一找你的身邊還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同組的同學。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學生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裏,先算括號裏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等。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⑴ 80-42+12 480÷60×2等。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⑵75-15×4 40÷4+6等。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裏,要先算( )裏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一)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彙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二)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後算乘法,需要在原式裏添上什麼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後,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扮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三)介紹中括號“[]”,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板書:96÷[(12+4)×2]

3、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4、指名板演後,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並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池塘的長是60米,寬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籬笆,共需要籬笆多少根?(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⑴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後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後乘;

⑶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後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後除;

五、課堂小結

國小四年級數學《含括號的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節課的內容是有括號(主要是有中括號)的四則運算順序,是在二年級學習的基礎上學習的,對有關的四則運算順序(包括有小括號的.兩步運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從我這節課之前讓學生試做《學案》第5頁的有關練習所反饋的情況來看,發覺孩子們對四則運算的順序(特別是含有三步計算的運算順序)並沒掌握,所以我在複習這一環節裏,分三種情況複習了有關的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一式多變的形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們合作探究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讓孩子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孩子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由於比較詳細地複習了,所以孩子們課堂上的反饋還是比較好的:學習氣氛比較活躍,積極性比較高,練習正確率比較高。

不足之處:

由於複習時間用得過長,導致練習的時間稍微少了些,練習的形式、題形等不夠多樣。這有待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發現,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掌握觀察、思考、歸納的數學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感受對稱美,陶冶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形成樂於探索的態度,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並能補全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教學過程:

一、喚起與生成

1、複習舊知

出示課件:(二年級課本圖片)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形嗎?它們都是什麼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這就是我們二年級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關於軸對稱圖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

生彙報,並找出圖形的對稱軸。

2、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深入研究軸對稱圖形。

探究與解決

探究一: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出示例1圖片

它是軸對稱圖形碼?你能畫出它的對稱軸嗎?

請同學們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對稱軸對摺,對稱軸兩邊的圖形會……(重合)

圖形上的線段會……(重合),線段上的點呢?……(也會重合)。如果這裏有一個點A,會與哪個點重合?(生上臺指)像這樣,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點,叫做對稱點。點A和點A’互爲對稱點。

問題1:仔細觀察點A、點A’和對稱軸,你有什麼發現?

生彙報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組對稱點,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並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那麼,你還能找到點B的對稱點嗎?

你還能找出更多組的對稱點嗎?(拿出學習單,試一下)

誰還找到了不同的對稱點?

小結:這無數組對稱點中的每一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並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連接你找到的每組對稱點。

問題2:仔細觀察,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有什麼關係?

同學們,你們找到的每組對稱點的連線,都與對稱軸垂直嗎?

垂直表示的是兩條直線的關係,可以說它們是互相垂直。看來,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都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小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每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

每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相等。

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探究二: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出示例2

這是一個不完整的`軸對稱圖形,你能補全嗎?補全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軸對稱圖形?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

請拿出學習單,打開第二頁。

1、請補全下面這個軸對稱圖形。

2、請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完成這個軸對稱圖形的?

生彙報

同學們,都用了這兩種方法完成的嗎?

這兩種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這幅圖形,哪種方法纔是最快的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的想法和數學家的想法一樣。他們也是這樣想的。

看來,要想畫的又好又快,需要這幾個步驟:

先找到這幾個點

(課件出示1、找:端點)

找到端點之後,我們要……

生:找對稱點(課件出示2、標:對稱點)

然後呢?

生:連線(課件出示:3、連:順次連接)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通過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課件出示)不僅發現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而且還找到了補全軸對稱圖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訓練與應用

1、你能補全這個圖形碼?

(拿出作業紙的第三頁,看誰畫的又好又快)生彙報。怎樣完成的?

2、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連一連。

你是怎樣想的?

像下面這樣把一張紙連續對摺3次,剪出的是什麼圖形?對摺四次呢?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試一下。

四、小結與提升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哪些收穫?

軸對稱現象不止在我們數學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軸對稱現象。

欣賞圖片

美不美?(美)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會發現看似枯燥的數學王國也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美……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視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教學生嘗試着畫視圖進一步鞏固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數學課

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

說說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板書:視圖

出示兩張圖

問:你覺得這兩張圖有什麼不同?

指出:我們在觀察一個正方體的時候,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圖1畫的就是我們平時能看到的情況,而圖二是在圖1的基礎上添上了3條虛線,這樣就使圖看起來立體的效果更強,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體的六個面,像這樣的圖,我們可以叫它"透視圖"

我們要會觀察視圖,大家一起動手畫一個正方體

二、練習:

說一說先完成書上的問題

問:誰能像這樣子也來提問考靠大家?

隨學生的提問

其他同學解答

注意學生在出題的'時候

要說清楚是從哪個面觀察

得到的是怎樣的排列的幾個正方形?

你能用幾個小正方體搭出下面的樓房模型嗎?

追問:圖2看到的是3個正方體

是不是真的就3個?

觀察這類圖要注意什麼問題?

3.先數一數各有幾個正方體

再擺一擺

(圖略)提醒:圖2和圖3都是2層的

2層的視圖要注意上面正方體的下面雖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數進去

4.思考題:

下面的幾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連一連連完後請學生說說自己在連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連完後有什麼發現?

注意讓學生髮現相對的面

如前面和後面左面和右面在觀察的時候,上面多的那一塊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嘗試畫較爲複雜的視圖

1.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2.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知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激趣,引導自學。

上課伊始,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線與角的知識,使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對本冊書所學的“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內容有一個完整的瞭解。

2.討論練習,深化理解。

教學中,結合典型習題,通過討論、練習,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繫及區別、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及角的`相關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回顧,構建知識網絡

(1)談話導入。

師:本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線與角的內容。

(2)歸納、整理。

①在這一環節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學生獨立反思、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③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線與角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分類複習

1.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的種類。

(課件出示)

(1)說一說下面各圖的名稱及特點。

(2)指名回答。

2.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課件出示)

(1)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平行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先弄清畫法,再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

(2)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垂直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提醒學生注意寫垂直符號)

3.結合典型習題,複習角的分類、度量和畫法。

(課件出示)

師:圖中有幾個銳角、幾個鈍角、幾個平角和幾個周角?(銳角:2個,鈍角:2個,平角:4個,周角:1個)

師:怎樣測量∠1的度數?

(引導學生說出角的測量方法)

師:如果∠1=60°,∠2、∠3和∠4各爲多少度?爲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整理與複習的過程,使學生對線與角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會正確地畫出指定度數的角,會量指定角的度數,會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進一步提高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課堂練習

1.填空。

(1)過一點可以畫(  )條直線,過兩點可以畫(  )條直線。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爲(  )、(  )、(  )、(  )、(  )。

(3)用一個10倍的放大鏡看一個10°的角,這個角是(  )。

2.判斷。(對的畫“√”,錯的畫“×”)

(1)角的邊越短,角就越小。(  )

(2)射線比直線短,線段更短。(  )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於180度的角是鈍角。(  )

3.按要求畫一畫。

用一副三角尺畫出75°的角。說一說你是怎樣畫的。

4.完成教材103頁3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03頁4題。

板書設計

線與角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億以內的數和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將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遷移到更大數的比較大小上來,學會改寫大數。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在設計比較大數大小的過程中,先着重複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再通過類推的方法分步進行嘗試,解決更大數的大小比較的幾種情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位的意義和數位的順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比較的方法,最後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數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觀察比較,掌握方法。

在設計大數的改寫活動中,先用課件出示兩組不同的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以“萬”或“億”爲單位計數的好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再通過對比兩種計數方法,觀察特點,探究出改寫的方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組數的大小,說一說你是怎樣比的。(出示課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導學生說一說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3.引入新課。

生活中還有很多較大的數,我們不但要會讀寫,同時還要會對它們進行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數的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回憶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既鞏固了舊知,又爲學習新知遷移過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數比較的方法。

出示中國地圖冊掛圖。

(1)激趣引入問題。

讓學生在地圖中找到以下幾個省和自治區的位置: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師:你去過這些省嗎?你能比較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的大小嗎?

(2)學生嘗試比較。

(3)彙報比較方法。

(遷移萬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從最高位開始比較)

(4)排列各省、自治區的面積。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

師:你能將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從大到小排列嗎?

學生自主排列並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課件出示教材8頁情境圖)

師:你能把情境圖中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與同桌交流比較的方法。

學生獨立試做,全班交流比較方法。

(5)引導學生歸納較大數的比較方法。

多個較大數進行比較時,可以按位數分一分,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時,把相同數位上的數進行比較會簡便些。

2.大數的改寫。

(1)課件出示信息,發現不同。

①課件出示信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大約是:166萬平方千米。

我國的人口總數大約是:14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