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

設計2.4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圓周長的概念和圓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實驗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自學自知圓周率,從而總結探究出求圓的周長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探索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長的公式,能運用圓周長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熟記圓周率的近似值,結合圓周率的教學,感受數學文化,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數學活動推導圓的周長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教學難點:

圓的周長與直徑關係的探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線、尺、塑膠板上剪下的直徑大小不一的.圓、實驗報告單、計算器等。

教學過程:

一、把準認知衝突,激發學習願望。

1.談話:同學們,知道大家都喜歡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動畫片,今天,老師把它倆帶到了我們的課堂。聽:(課件播放故事: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裏,喜羊羊和灰太狼舉行跑步比賽,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線跑,灰太狼沿圓形路線跑,一圈過後,它們又同時回到了起點。此時,它倆正爲誰走的路程長而爭論不休。同學們,你們認爲呢?)(學生進行猜測)

2.要想確定它倆究竟誰跑的路程長,可怎麼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圓形的周長,再進行比較。)

3.指名一生說說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生:邊長4=周長)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揭示課題:圓的周長)

二、經歷探究全程,驗證猜想發現。

(一)認識圓周長的含義並初步感知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

1.談話:那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課件出示3個車輪)

2.師:上面的3個數據是表示什麼的?(生:圓的直徑)英寸是什麼意思?(學生看書回答)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國小數學六年級第十二冊“數學廣角”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鴿巢問題”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鴿巢問題”,會用“鴿巢問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通過“鴿巢問題”的靈活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

經歷“鴿巢問題”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鴿巢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鴿巢問題”裏的.先“平均分”,再得出至少數的過程。並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教具、學具準備

若干個紙杯(每小組3個)、筆(每小組4根)、撲克牌1副

教學過程

一、撲克魔術導入。

請同學們看我表演一個“魔術”。拿出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52張中有四種花色,請一個同學幫我從中隨意抽5張牌,無論怎麼抽,總有一種花色至少有2張牌是同花色的你相信嗎?

你能說明其中的道理嗎?老師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2張牌是同花色的對不對?假如請這位同學再抽取,不管怎麼抽,總有2張牌是同花色的,同意麼?

其實這裏蘊含了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這個數學原理?(板書課題:鴿巢問題)

二、學習例1,列舉探究

1、用枚舉法深入研究4支筆放進3個紙杯裏。

(1)要把4支筆放進3個紙杯裏(紙杯代替),有幾種放法?請同學們想一想,小組擺一擺,記一記;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提醒學生左3右1與左1右3是同一種方法——不管杯子的順序)

(2)反饋: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觀察這四种放法,同學們有什麼發現呢?(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紙杯裏至少放有2枝鉛筆)讓孩子們充分地說。

板書:枚舉法

(4)“總有”什麼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本是什麼意思?(最少是2本,2本或者2本以上)。

2、假設法

①還可以這樣想:先放3支,在每個筆筒中平均放1支,剩下的1支再放進其中的一個筆筒。所以至少有一個筆筒中有2支鉛筆

②思考:爲什麼要先在每個筆筒裏平均放一支呢?

③繼續思考:

6只鉛筆放進5個筆筒,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放進()支鉛筆。

10只鉛筆放進9個筆筒,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放進()支鉛筆。

100只鉛筆放進99個筆筒,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放進()支鉛筆。

④通過剛纔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誰能試着說一說?

只要鉛筆數比筆筒多1,總有一個筆筒裏至少放進2支鉛筆。

3、介紹鴿巢問題的由來。

(1)抽屜原理是組合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它最早由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Dirichlet)提出並運用於解決數論中的問題,所以該原理又稱“狄利克雷原理”。

(2)總結:把m個物體任意放進n個抽屜中,(m>n,m和n是非0自然數),若m÷ n= 1……a,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中至少放進了2個物體。

三、鞏固練習:

1、5只鴿子飛進了3個鴿籠,總有一個鴿籠至少飛進了2只鴿子。爲什麼?

2、隨意找13位老師,他們中至少有2個人的屬相相同。爲什麼?

四、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

(上面點學生說一說,不全的老師補充)

五、設疑留懸念。

如果是把7本書放進3個抽屜裏,那麼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本書。

如果有8本書呢?

六、作業佈置

1.完成教材課後習題p71第5、6題;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節課從學生們熟悉的搭積木遊戲入手,觀察與遊戲相關的立體圖形,使學生認識到一個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所觀察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這是學生思維的過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先畫一畫,再搭一搭,着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讓學生感知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並能根據給定的從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和小正方體的數量還原立體圖形,以及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2.重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以遊戲的形式引入,每個環節都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的,通過小組成員不斷地發現實物與他們所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比賽計分冊

學生準備若干個小正方體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搭積木嗎?在搭積木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1:用同樣數量的積木可以搭出很多種立體圖形。

生2: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形狀不一樣。

師: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場搭積木比賽,從中會學到很多知識。(板書課題:搭積木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搭積木遊戲導入新課,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比賽一:畫一畫。

課件出示第一項比賽:根據搭成的立體圖形,畫出從三個方向(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狀。

(1)明確比賽規則

觀察搭成的立體圖形,分別畫出從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狀。

(2)課件出示教材32頁淘氣搭成的立體圖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看一看有什麼特點。

①學生觀察,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同學進行適當指導。

②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結果。

(這個立體圖形是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3)從上面、正面、左面三個方向觀察搭成的立體圖形,並畫出看到的形狀。

①學生動手畫一畫。

②各小組展示畫出的圖形,並說一說你是從哪個方向觀察的。

(4)引導學生將畫出的從三個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狀與搭成的立體圖形進行比較,看是否符合要求。

(5)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2.比賽二:搭一搭。

課件出示第二項比賽: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1)一個立體圖形,從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狀如下圖:

(2)提問:搭一個這樣的立體圖形,最少需要幾個小正方體?最多可以有幾個小正方體?

(3)學生小組合作,先交流,再動手操作。

(4)各小組展示搭好的立體圖形。(鼓勵不同的搭法)

(5)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設計這個立體圖形的`?用了幾個小正方體?

(6)提問:你們搭出的立體圖形各不相同,你們從中發現了什麼?

(7)師小結: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這個立體圖形的形狀,但能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8)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3.比賽三:看誰搭得多。

課件出示第三項比賽:根據從上面看到的形狀,用6個小正方體搭一個立體圖形。

(1)從上面看到的形狀如下圖:

(2)提問:用6個小正方體搭一個從上面看形狀如上圖的立體圖形,你有多少種不同的搭法?

(3)學生在小組內邊交流,邊操作。

(4)各小組展示不同的搭法,看哪個小組搭的方法多。

(5)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設計的。

(6)師小結:根據給定的從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搭立體圖形,即使給出的小正方體的數量是固定的,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搭法。

(7)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4

學習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67頁。

學習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問題。

2.瞭解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知道變速自行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3.通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經歷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學習重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自行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難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自行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準備:課件等。

學習過程:

環節預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車的種類?”

出示各種自行車的圖片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先給出學生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便於學生理解。

二、新知講授 (一)揭示課題

1.說一說你瞭解到的有關這兩種自行車(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知識。

2.自行車裏會有數學問題嗎?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1.提出問題:兩種自行車,各蹬一圈。能走多遠?引出學生對自行車裏的.數學的研究。

2.分析問題

(1)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方案一:直接測量,但是誤差較大。

方案二:根據車輪的周長乘以後車輪轉的圈數,來計算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

(2)討論: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

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轉的圈數×後齒輪的齒數

3.建立數學模型,收集數據並求解。

(1)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2)分組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帶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彙報結果。各小組展示並解釋本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比較結果。

(三)研究變速自行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提出問題:變速自行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瞭解變速自行車的結構。(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2)根據這個結構,可以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2.分析問題,求解,彙報。

3.蹬同樣的圈數,哪種組合使自行車走得最遠? 學生討論交流並回答問題。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過程,逐步培養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於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融入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當中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三、鞏固應用 1、已知:前齒輪齒數爲:26,後齒輪齒數爲:16,車輪直徑爲:66cm。問: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遠?②小紅家距離學校大約500米,從家到學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兩題 學生進行思考、解答。 通過習題的演練,讓學生將知識點進一步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當中。

四、課堂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思考並回答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⒈會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⒉通過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教學方法:啓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爲什麼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爲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爲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點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爲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麼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爲半圓)

⑴最內圈的彎道半徑爲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爲 (米)。

⑵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爲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爲 (米)。

⑶相鄰兩條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爲31.7米的圓的周長爲2×31.7π米

半徑爲31.7米的半圓的長爲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爲31.7π米。

⑵因爲每條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爲(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爲(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點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律,給學生一種收穫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於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麼以後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爲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爲36.5米,每條跑道寬爲1.2米。

⑴最內圈彎道長爲多少米?

⑵若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畫好,那麼400米賽跑的以後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6

設計說明

扇形統計圖是國小階段所學的統計圖中較難的一種,它能恰到好處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爲了讓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在設計時打破了傳統統計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觀察、操作、討論爲主要活動形式來教學新課。本節課的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層次性、實用性。

設計時,化繁爲簡,注重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教學時以“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爲學習材料引入,有利於學生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了健康飲食的教育。在觀察扇形統計圖獲取信息階段,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不但使課堂教學具有“由淺入深”的層次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運用PPT課件輔助教學,直觀生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效率。

設計時,教師充分利用課件的便利性和直觀性。在探索部分,巧妙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尋找規律。在分析部分,充分利用課件的直觀特徵引導學生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徵和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體現

PPT課件對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課堂活動卡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我們的膳食是否平衡呢?老師這裏有一幅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課件出示)

師:它是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並用直觀的寶塔圖形式表現出來。同學們能不能從這個寶塔圖中知道我們需要的哪種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設計意圖:以“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引入,有利於學生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了健康飲食的教育。

2.對比歸納,分析特點。

課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統計表。

(去掉最後一列百分比的數據)

師:我們應該選用什麼樣的統計圖來表示圖中的數據呢?

(條形統計圖)

師:(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從條形統計圖中同學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

師:大家再來看一下這張統計表,我們增加一個欄目“約佔總攝入量的百分比”,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約佔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3.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約佔總攝入量的百分比呢?(不能)有沒有哪種統計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小組討論)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課本P10~11例6、例7和試一試、練一練以及練習三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打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生活中的物體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較這這兩個物體的大小嗎?(出示一個蘋果和一個大棗)你是怎樣比較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有關物體的大小的知識——體積和容積(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認識體積

1.出示兩個有同樣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讓學生看清兩個杯子裏水面同樣高。

(1)先在一個杯子裏放入一個大棗,讓學生說明水面有什麼變化。

提問:水面爲什麼會上升?(大棗佔有了水中一塊地方)

指出:大棗佔有一塊地方,我們就說大棗佔有一定的空間。

因爲大棗佔有空間,把水往上擠,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個杯子放入荔枝。

(3)提問:現在水面有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再比一比,哪個杯子裏水面上升得高?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水面會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爲荔枝大一些,所以這個杯子裏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說明這一石塊所佔的空間大。

提問 :誰來說一說,哪一個水果所佔的空間大,哪一個水果所佔的空間小?

2.出示大小不同三種水果,哪一個佔的空間大?如果把它們放在同樣的杯中,在倒滿水,哪個杯裏所佔的空間大?

讓學生說出,大的水果所佔的空間大,小的水果所佔的空間小。

指出:從剛纔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物體不僅佔有空間,而且佔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也就是說,大的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的物體所佔的空間小。

板書: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說能說說生活中兩種物體體積的小。(說完整的話)

認識容積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紙盒,比較一下哪個體積大一些。(例7)

(1)學生比較並說明理由。

指出:書盒能容納書的體積就是書盒的容積。也就是說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2)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兩種容器的'容積。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

第1題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然後教師可以操作演示,在讓學生說說溢出的水的體積分別相當於哪個物體的體積。

2、第2題可以讓學生先判斷,然後再根據容積的含義進行解釋。

3.完成練習五第1題

讓學生說明三維餅乾的體積爲什麼相等。使學生明確:因爲它們都是有同樣大小的8盒餅乾堆成的,所以它們所佔的空間大小也就一樣。

4.完成練習五第2題

5.讓學生明白杯子裝的多說明容積大,杯子裝的少的說明容積小。

6.第3題可讓學生按要求操作,讓後同桌交流擺的是否正確。

7.第4題可以讓學生分別說說體積和容積分別指的是什麼,有什麼不同,再回答問題,並說明理由。

8.第5題中的三個圖形分別表示相應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這是它們的不同點。而1平方釐米是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長1釐米的正方體,這兩個概念都與1釐米有關。這是三個圖形的內在聯繫。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的收穫大嗎?你覺得學好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嗎?

五、佈置作業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8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我們學過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意義是什麼?相關的知識都有哪些?這節課我們就來系統地歸納、整理四則運算的知識。

回顧與整理

1、四則運算的意義。

(1)我們學過哪些運算?舉例子說明。

生1:加、減、乘、除。

生2:列舉算式……

(2)課件出示教材70頁1題。

慶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用了哪些運算?

預設

生1:我根據第一幅圖提出問題,兩個同學一共折了多少隻紙鶴?用加法計算,列式爲26+39=65(只)。

生2:我根據第一幅圖提出問題,還要折多少隻紙鶴?用減法計算,列式爲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據第二幅圖提出問題,一共需要多少錢?用乘法計算,列式爲1。5×52=78(元)。

生4:我根據第三幅圖提出問題,扎蝴蝶結用了多少米綵帶?用乘法計算,列式爲18×=9(m)。

生5:我根據第四幅圖提出問題,平均每組有幾名同學?用除法計算,列式爲36÷4=9(名)。

(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解答,用課件展示相關算式)

(3)結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導學生考慮全面,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義

加法

26+39=65

把幾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

減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乘法

1。5×52=78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18×=9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4)整數、分數、小數運算的哪些意義相同?

預設

生1:整數、分數、小數的加法、減法、除法的意義相同。

生2:分數乘法的意義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一種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2、四則運算的關係。

(1)陳述加與乘、加與減、乘與除相互間的`關係。

預設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運算,整數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生2:加法是把幾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而減法是知道總數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減法是互逆關係,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生3: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除法是把一個數進行平均分,求份數或每份數,乘法和除法是互逆關係,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2)陳述加、減、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預設

生1: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和,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生2:被減數-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減數+差=被減數。

生3: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積,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生4:被除數÷除數=商,除數×商=被除數,被除數÷商=除數。

生5:被除數=除數×商+餘數。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1、重視對相關概念、性質以及一些相互關聯的知識的複習。

教學過程中,把比的意義、性質,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係等知識作爲重點複習內容之一,結合教材習題進行系統的複習,使學生對比的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

2、重視學習方法的積累。

在複習求比值和化簡比的過程中,不但回顧了求比值和化簡比的方法,而且將兩者之間的區別進一步細化,加強了學生對比的認識和理解。在複習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的過程中,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3、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把用分數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作爲重點複習內容之一,結合教材習題,重點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使學生通過對比練習,更好地掌握解決分數乘、除法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歸納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1、歸納整理。

師:本學期我們學習了哪些關於分數混合運算和比的知識?請同學們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借鑑教材“獨立思考”板塊進行回憶整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2、學生彙報,構建知識網絡。

師:怎樣展示相關的知識才能叫人一目瞭然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吧!

引導學生有序地回顧,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示範建立知識網絡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學生對所學的分數混合運算的知識會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從而學會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的方法。

⊙分類複習

1、複習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說一說: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2)鞏固練習。

比一比,算一算。

+÷× ÷×÷×

2、複習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

(1)複習各種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

在小組內舉例交流各種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然後全班彙報。

(2)鞏固練習。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25××32×20÷+

3、複習解決分數乘、除法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1)解決典型習題。

①一種服裝原價120元,現在降價。現在的售價是多少元?

②一種服裝降價後的價格是96元。這種服裝的原價是多少元?

(2)對比兩道題的異同。

相同點:題中的數量關係相同,解題思路相同。

不同點:

①題單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

②題單位“1”未知,用列方程法或除法解答。

(3)交流解決分數乘、除法問題的注意事項。

學生相互交流,全班互相補充。

4、複習比的意義。

(課件出示教材102頁3題)

(1)引導學生找出隱含條件,寫出比並求出比值。

(2)結合習題複習比的意義及比的各部分名稱。

兩個數相除,又叫作兩個數的比。“∶”叫作比號,比號前面的數叫作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作比的後項。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1.教學中注重用遷移法學習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作用,實現知識的有效重組。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從扇形和圓的關係入手,藉助知識的遷移來了解扇形的特徵,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便於學生記憶。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爲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在教學弧、扇形、圓心角的過程中,利用PPT課件的動畫演示講解更爲直觀、生動、形象,使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一目瞭然,也便於學生對扇形特徵的理解和掌握。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有機地進行結合,注重課件的有效性,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分發揮課件的效果,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圓、圓規、直尺、彩筆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扇形物體。

師:這些物體分別叫什麼?

(學生依次回答:扇貝、扇形藻、摺扇)

師:這些物體的名稱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回答後,師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扇子形狀的平面圖形。在數學上,我們把這類圖形稱爲“扇形”。(板書課題:扇形)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導入,直觀形象,學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教學新課

1.認識弧。

課件出示扇形圖。

(1)用課件先畫出一個虛線的圓,在圓上取AB兩點,再用彩色的線畫出這兩點間的圓的部分。

(2)學習弧的概念。

師指圖:這段彩色的線叫做“弧”。因爲這條弧的兩個端點分別是AB,所以稱這條弧爲“弧AB”,弧是圓上的一部分。

課件出示概念:圓上AB兩點之間的部分叫做弧,讀作:“弧AB”。

(3)嘗試畫弧。

學生試着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弧。

教師課件顯示出“弧AB”的反弧,讓學生知道這也是一條弧。

2.認識扇形。

(1)課件演示:先出現彩色的OAOB兩條半徑,同時在弧AB與半徑OAOB所圍成的圖形中塗上顏色。

(2)扇形的概念。

師指圖:這個塗有顏色的圖形就是扇形。

師:根據剛纔的演示和講解,大家能說說什麼是扇形嗎?

(生回答後,師小結)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做“扇形”。

(3)指導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扇形。

(學生在練習本上嘗試畫出扇形)

(4)教師指着屏幕上圓中扇形的另一邊空白部分問學生,這個圖形叫什麼?

(學生猜測,答案不唯一)

師明確:這個圖形也是由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的兩端的兩條半徑圍成的圖形,所以也是一個扇形。

3.認識圓心角。

(1)課件顯示:OAOB兩條半徑閃動,然後問:“兩條半徑所夾的角∠AOB,它的頂點在哪兒?”

師明確:像這樣,頂點在圓心的角叫做圓心角。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扇形中找圓心角,並標上∠1的標誌。

問:說一說自己畫的∠1爲什麼也是圓心角。

師生共同總結:圓心角應該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角的頂點在圓心;

二是角的兩條邊是圓的半徑。

(3)課件出示三個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圖,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是不是扇形。

師小結:這三個圖形都可以稱爲扇形,因爲它們都是由“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課本第50頁例2;練一練;《作業本》第2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知道最簡單的整數比,會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將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自主遷移、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裏填上適當的數。

⑴=()()=():()

⑵====

(第1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2題:分數的基本性質)

3、複習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完成上堂課的表格)

二、教學新課:

1、引入。

分數基本性質是怎樣的?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又怎麼說?根據分數、除法和比的'關係,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

(1)學生試着敘述。

(2)反饋小結。

分數基本性質、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中的都有0除外,爲什麼?比的基本性質要不要也加上這個條件?應該怎麼說才最完整呢?

2、看書驗證自己的猜想。P50頁。

3、什麼是最簡單的整數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數比?哪些整數比最簡單?爲什麼?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師小結:

像3:5、4:7、3:4等這些整數比,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而且這兩個數是互質數,,我們稱這樣的比爲最簡整數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簡稱化簡比。

4、教學例2。化簡比。

(1)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整數比。

自學課本P50、51例2、例3)

(2)小結:

①整數比化簡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②分數比化簡的方法是先把前、後項同時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3)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比和比值的區別怎樣?(比值是一個數,可以用分數、小數、整數來表示;而比必須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項和後項,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業本》第22頁。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2

一、指導思想

嚴格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愛崗敬業,正確傳授學生知識,並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培養其成爲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認真培養其數感,提高其計算能力,培養其空間觀念,並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1、雙基情況

大部分學生本冊應掌握的知識基本掌握較好,尤其是分數計算方面準確率較高,但在實際應用類,如應用題,還有個別學生對題目難以理解,解題困難。

2、學習能力

大部分學生學習較主動,能自覺進行課後複習、課前預習,課堂上發言較積極,但有個別學生依賴性較強,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較差,聽課時較易分神,學習成績較不理想。

3、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習慣大多較好,課堂聽課認真,作業基本上都能按時完成。只有少數差生學習上仍有惰性,完成作業較應付。

三、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負數、圓柱與圓錐、比例、統計、數學廣角、整理和複習等。圓柱與圓錐、比例和整理和複習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

①瞭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②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會用比例知識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能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

③會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④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徵,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圓柱、圓錐的體積。

⑤能從統計圖表準確提取統計信息,正確解釋統計結果,並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簡單的預測;初步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

⑥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⑦經歷對“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過系統的整理和複習,加深對國小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較合理的、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⑩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點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的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徵。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並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④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實例,能運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⑤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像,會根據其中一個量在圖像中找出或估計出另一個量的值。

⑥瞭解比例尺,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⑦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

⑧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⑨對國小階段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複習。

4、教學難點

①掌握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徵。探索並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②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實例,能運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③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像,會根據其中一個量在圖像中找出或估計出另一個量的值。

④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⑤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

⑥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⑦通過對國小階段所學數學知識進行系統的複習,熟練掌握和運用國小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

5、教具和學具

三角板 直尺 圓柱、圓錐的實物及模型方格作圖紙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爲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2、積極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和經驗,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學的輕鬆快樂,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的效率。

3、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以積極認真的態度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使學生願學、樂學。

4、抓好單元檢測,把好單元教學關。

5、加大培優輔差的力度,以激勵表揚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展開競爭,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對後進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作業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

質量的提高。

6、繼續寫數學學習週記,以培養學生總結概況的能力,以激勵性的評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3

設計說明

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內容的綜合,探究如何用方程來解決百分數的實際問題,在設計時有以下教學理念:

1.注重知識的遷移,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材引導學生藉助圖示來解決,降低學生理解問題的難度,學生更直觀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數化成分數的辦法計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新問題中是很好的辦法。

2.注重統計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閱讀統計表,分析數據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找到等量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另外,學生在課前調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用自己的方式對家庭月支出情況展開實際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從中明確統計家庭月支出的`意義,瞭解家庭月支出的情況。這樣就使“試一試”中的計算更具有現實意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統計自己家裏一個月的支出情況

教學過程

⊙舊知鋪墊,引入新課

1.先寫出下面各題中的等量關係,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國小有女生450人,佔全校總人數的,全校共有學生多少人?

(2)一段鐵絲剪去後,剛好是3米,這段鐵絲有多長?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剛好佔全桶油的,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瞭解自己家一個月的支出情況嗎?請簡單介紹一下。

(2)如果這個月讓你當家,你會如何支配家裏的支出?

(3)“當家”中的學問可多了,你們想弄清“當家”中的數學問題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找等量關係和統計月支出的複習爲探究百分數應用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做了良好的鋪墊。通過調查使學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況,明確了統計家庭月支出的意義。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通過情境圖瞭解數學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1)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樂樂家,看看樂樂是怎樣當家的,她給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呢?

(2)課件出示教材46頁例題。

師:你從例題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3)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讀題、審題是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收集信息、理解題意,爲學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師:該怎樣求出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多少元呢?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動筆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師:可以用乘法嗎?

生討論。

(2)探究用方程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關係,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或 

得出等量關係式:總支出×40%=買食品的錢數。

②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解:設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體訂正。

3.(1)小結:用方程解決求總數的問題要先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順着題意列出方程,也可以進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決。

(2)與引入複習的內容作比較,體會百分數問題與分數問題的聯繫。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百分數問題與分數問題的解題思路完全相同,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可仿照分數問題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術法來解決。

4.把統計表補充完整。

師:剛纔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樂樂家這個月的總支出是1250元。利用這個數據,我們再來幫樂樂解決一下其他的問題。

(1)出示樂樂家這個月的支出統計表。

(2)引導學生了解統計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讓學生獨立計算,把統計表填寫完整。

(4)全班交流反饋。

食品

服裝

水電氣

書報

其他

合計

錢數/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佔總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不同的算法,明確分析數量關係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確百分數應用問題可以看成分數應用問題,用解決分數應用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來解決。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1.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新舊知識的類比,利用知識間的遷移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學指出:類比、遷移能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因爲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及方法與分數應用題大致相同,所以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兩者之間的聯繫。上課伊始,通過對例題改編而成的分數應用題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2.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充分培養學生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時,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組織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明確根據數據的特點可以靈活地進行轉化,再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複習。

(1)課件出示複習題。

春蕾國小的一項調查表明,有牙病的學生人數佔全校人數的。春蕾國小共有750名學生,有牙病的學生有多少人?

(2)引導學生思考。

①解答此題的關鍵是什麼?(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②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式?(用乘法計算,列式爲750×)

(3)嘗試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學生自己做)

2.導入。

師:剛纔我們複習了用分數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複習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及解法,爲實現知識間的遷移作鋪墊。

⊙學習新課

1.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85頁例2。

(2)學生嘗試解題,交流計算過程。

預設

生1:求有牙病的學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題中的數量關係符合“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所以列式爲750×20%,計算時可以把百分數直接化成小數進行計算。

750×20%

=750×

=750×0.2

=150(人)

生2:我的解題思路和他相同,但是計算過程不同,我是把百分數化成了分數,然後進行約分計算的。

750×20%

=750×

=750×

=150(人)

(3)比較例2與複習題中問題的異同。(引導學生從題意、思路及計算方法等方面比較後得出結論)

①解題思路相同,都是用全校人數×對應的分率。

②計算過程不同,複習題中的問題是用整數乘分數計算的,而例2是用整數乘百分數計算的。

(4)小結。

解決百分數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進行。“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用乘法計算。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國小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裏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爲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爲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麼排或什麼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一規定,橫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定去說)

提問:你認爲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說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於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後數。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並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並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並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定:用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表示第幾行,那麼,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對來表示:(4,3)。

提問:數對前面的一個數4表示什麼?3呢?

提問:你能用數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對錶示,並說明每一個數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並且用數對錶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後,在圖中用筆塗出來,並用數對錶示,填在書上的括號裏。

(2) (6,5)這個數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說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則,爲數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定,到用數對來表示,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於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後,讓學生嘗試運用數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節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並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對錶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並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儘快用數對錶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對錶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牆上貼着瓷磚,請用數對錶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後,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現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對有什麼特點嗎?(前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後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對:能用數對錶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後,組織交流)

(3) 找規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現了什麼?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現,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於數對的每組字母和數各表示什麼漢字,並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後全班交流,並齊讀: “我們愛數學”。

提問:你愛數學嗎?爲什麼?

[說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對含義的認識。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對來確定牆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裏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徵,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髮現數對中的一些規律,如同一列中,數對中的前一個數相同;同一行中,數對中的後一個數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後通過類似於數對的一組字母和數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我們課後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查閱有關資料,並和其他同學交流。

[說明:一節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着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學生思考: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爲下節課進一步用數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