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熱】《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設計2.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

【課前透視】

本課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的《絕句》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爲七言絕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和讚美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詩句情景交融,詩中形象生動逼真,是古詩中寫景名作。兩詩雖然都是寫景,但手法各異。《望廬山瀑布》語言簡潔,用詞精當。全詩採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可以說是一幅氣勢恢弘的寫意山水圖。《絕句》則以樸實自然的語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彷彿一幅生機無限的早春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帶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進而受到美和感染,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讚美。

無論從詩句內容還是在學詩體驗上,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另外結合教材圖文並茂、詩句韻味優美適於誦讀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放手,營造學詩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鼓勵學生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課件或插圖,適合讀詩配樂的音樂資料。

2、收集曾經讀背過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談話:

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由背詩活動,營造學詩的氛圍,實現自然過渡,相機板書課題。

2、觀察:

教師出示準備的課件或是兩詩的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問:在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試着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說一說。在學生觀察說話的基礎上,引出課題。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本文兩首詩的特點,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優勢,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把觀察與說話結合起來,感悟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出示古詩《望廬山瀑布》:

引導學生初讀詩句,也可以讓課前會讀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指讀: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閱讀、識字經驗,抓住重點字進行正音和識記,如:“紫”應讀“平舌音”、“川”應讀“翹舌音”;“瀑”由“三點水”加熟字“暴”組成、“爐”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們要生火爐取暖。”的方法記憶等,教育要充分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識記字的情況。

4、同伴練讀詩句,爭取背誦。

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識字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夯實基礎,爲研讀詩句,體會感情打下良好的鋪墊。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字:“爐、煙、流、銀”: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認爲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導:

指導學生認爲難寫的字,教師進行示範書寫。其他的字學生對照課本自行書寫。

3、交流評價:(自評、同桌評、小組評)

採取多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評價。

及時鞏固認字成果,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寫字的水平和良好習慣。

三、研讀

1、自學詩句:

藉助工具書和圖畫理解字詞的意思,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

交流自學中已經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全班交流:

每個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重點解決學習中存在的疑難。

4、邊讀邊想每句詩都寫了怎樣的景色。

尊重學習的學習主動權。啓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自主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悟讀

1、自由讀詩,對照插圖,體會詩人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小組合作,藉助文中的插圖描述畫面,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生動,說具體。

3、啓發:

如果你是詩人,站在這飛瀑的下面,會有怎樣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

4、組織學生扮演詩人,藉助教師準備的課件或掛圖,進行角色換位,體會詩句的含義和情感。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說發現,說理解,說體驗,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中,感悟詩句,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有趣經歷。

五、誦讀

1、帶着自己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組織學生進行多形式感情朗讀。如:評讀、賽讀、加動作讀、看畫面讀等,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朗朗書聲是國小語文課堂的永恆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讀,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促進了語言積累,從中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感染,激發了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嚮往。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回顧

1、背誦《望廬山瀑布》,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2、回顧上節課學習的方法。

鞏固積累,引導方法,爲《絕句》的學習做準備。

二、自讀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

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

出示卡片認讀生字,(鷺、含、嶺、泊、吳)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字的。(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學生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記。

3、指讀詩句:

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如:“翠”讀“平舌音”,“泊”讀“ bo ”不要發成“ be ”的音等。

挖掘學生識字經驗,引導主動識字。加強識字經驗的交流,培養學生多渠道識字的良好習慣。

三、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吳、含、窗、嶺、鳴、絕、泊、柳”,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找出自己認爲難寫的字,並把自己提醒大家在書寫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範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丟掉“囪”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嶺”的裏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裏面的是“今”,“嶺”裏面的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間的相互評價。

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教學中應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氣,抓實抓好。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四、感悟

1、出示詩句(不出現插圖),默讀詩句,利用工具書自學詩句內容。

2、啓發思考:

如果讓你爲這首詩配上一幅畫,你覺得畫面上應該畫些什麼,並說出理由。

3、組內交流:

有條件的可採用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動筆畫簡筆畫,並說出這樣畫的理由。交流過程中要注意重點字詞的理解。如:“含”“東吳”。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創設情境,變“話”爲畫,有機地轉化學習活動,在學生想畫、說畫、賞畫、評畫的過程中,理解了詩句的大意,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但組織過程中要注意“畫畫”不是活動的主體,只是理解詩意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費過長時間,以免喧賓奪主,偏離重點,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五、誦讀

1、出示插圖或學生的優秀畫作,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圖文對照,啓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以及詩句寓情於景,景美情濃的特點。

3、採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讀背詩句。如:自讀、小組合作讀、配樂讀、指畫面讀等,實現美讀成誦的學習目標。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有條件的可以召開一個小型“詩歌朗誦會”,展示學生課外的古詩積累情況。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遊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瞭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並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彙報。

六、總結

本課設計着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紮紮實實,爲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恆的語文實踐積澱、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紮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像“流” 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佈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範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藉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並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爲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爲憑藉,創設了各種各式、寬鬆和諧、富於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於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瞭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瞭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

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四句弔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寫景:

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爲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指導反覆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遙”“應”“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標:根據詩句想象兩個小孩的可愛形象,培養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唐代有一位詩人胡令能,年輕時當過修理鐵木器的工匠。他愛寫詩,寫詩出名後,遠近的人還叫他“胡釘鉸”。有一天,他來到鄉村迷了路,四下張望,終於發現了一個小孩。他想向小孩打聽路怎麼走,可是小孩在幹什麼呢?

出示圖片。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詩——《小兒垂釣》。

2、板書課題,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

分別講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

1、板書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詞語:蓬頭稚子垂綸莓苔遙招手不應人。指名讀,齊讀。

3、學寫生字:稚,側。學生描紅。

4、指名多人讀詩。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詞。

蓬頭:頭髮很亂的樣子。稚子:小孩子。(引導學生對照插圖,瞭解這裏的“蓬頭”其實是指由於孩子較小,頭髮細柔而不易扎束,並不是真的亂蓬蓬。)綸:絲線,這裏指釣魚線。垂綸:釣魚。側坐:側着身子坐,帶有隨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問:向人打聽。遙:遠遠地。應:應答。

2、指名多人說詩句的意思。教師通過評價激勵與引導學生。

四、練習表演,理解詩情。

1、古詩是高度的濃縮了的文學作品,簡潔明快的幾十字,有的猶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有的就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的就像《小兒垂釣》這樣,是一幕生動有趣的情景劇。你們想演一演嗎?

小組合作,練習表演。教師巡視指導,主要是問他們原因。

2、小組表演。第一組教師採訪。第二組開始讓學生採訪和評價。

要點:(1)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你在表演中通過什麼來表現的?(2)爲什麼這麼遠招手?招手是什麼含義?

隨機板書:認真專心天真可愛

五、學習《池上》。

1、短短28個字,簡簡單單的“遙招手”這個詞,詩人胡令能向我們描畫了一個專心學釣魚的可愛孩童的形象。孩子永遠是人們心中的開心果,也是詩人非常樂意表現的一個主題。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另一個詩人的一首“童趣詩”(板書)。

2、猜詩人。出示《池上》,師範讀。

3、生自讀,讀準,讀通,努力理解。

4、學生交流詩意。指名說,評述對詞語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說,基本到位後同桌互說。

5、體會“童趣”。領悟這首詩是通過什麼來表達童趣的。

引導學生對“偷採”進行探討,通過“不解藏蹤跡”一句(對照插圖)體會小孩的行爲與“偷盜”是不同的,詩歌正是通過這句反應了小孩的天真純樸。

6、練習讀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童趣詩”,詩人通過學釣魚和偷採白蓮這兩件小事,爲我們描繪了兩個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七、作業。

1、蒐集其它“童趣詩”讀讀背背。

2、讀背這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池上

蓬頭稚子學垂綸, 童

側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問遙招手, 詩 不解 藏 蹤跡

怕得魚驚不應人。

認真 專心 天真 純樸

天真可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②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①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②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麼。

③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④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①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後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第二課時

複習鞏固

①指名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默寫《望天門山》。

②配樂情境朗誦。

想象畫面

①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畫面。

拓展活動

①交流蒐集的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詩句。

②召開“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初步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小朋友們,現在正是春天,天氣暖和,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爲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古詩兩首)

二、教學《春雨》

1.板書詩題:春雨

2.解題: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3.教師範讀一遍,領讀兩遍。

4.看圖導讀,結合學習生字。

原詩有八句,這裏

(1)出示掛圖,指導學生看圖說出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

百花等特點。詩人是怎樣來寫這春雨的呢?

(2)指名讀詩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學習生字。

乃:共兩畫,第一筆是“橫折折折鉤”“撇”。第二筆是撇。這裏“乃”是“就”的意思。

隨:左右結構,右部先寫“有”,“隨”是跟從的意思。

潤:翹舌音,前鼻音。左右結構,右部先寫“門”,再寫“王”。“潤”是加水分,使東西不幹枯的意思。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說生字的筆畫或結構,講生字的意思。

(4)分句講讀。

①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②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春雨像知道時節似的,當春天一到,它就下起來了)想一想:爲什麼詩人說它是“好雨”呢?(因爲春天莊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詩人說春雨是好雨)對,這兩句詩讚美了春雨來得及時。

③齊讀這兩句詩。

④指名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⑤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潛入”?(“潛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覺中透進去)那麼“隨風潛入夜”該怎麼解釋?(夜間,好雨隨着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透進萬物的內部)“潤物細無聲”是什麼意思?(春雨細密無聲地滋潤着萬物)誰能把這兩句詩連起來解釋一下?

(春雨是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着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着萬物)你說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卻不聲不響,怎麼不是好雨呀!

⑥齊讀這兩句詩。

5.總結。

這四句詩讚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着萬物,反映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6.朗讀指導。

(1)掌握節奏、韻律(加點的是韻腳字)。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好,是全詩的中心,其他都是圍繞“好”來寫的,是春雨“好”的表現。知,表現春雨善解人意。

“當……乃……”強調春雨好在下得及時。

潛、細、無,強調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師範讀。

(4)學生自練。

(5)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描紅指導。

(1)提示描紅生字的注意點:

乃:第一筆“橫折折折鉤”的橫部宜橫向右上取勢,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勢,第二筆“撇”須頂連“橫”畫,撇出時略帶弧度。

隨:第一筆和第二筆寫成的“口”體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筆寫成的“有”宜於偏右略高處定位,中間和下部須留寫“l”

的位置,末筆“捺”彎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潤:左部“三點水”寫法同前,右部首“點”定位宜高,第二筆“豎”和第三筆的“折”部等長,“門”中的“王”,三“橫”間距相等,末“橫”較長。

(2)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3個生字。

三、佈置作業

1.朗讀《春雨》,熟讀背誦。

2。抄寫“春雨”、“時節”各兩遍。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字卡、詞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1、釋題:

⑴讀古詩題目。

(注意重點字音:贈。)

⑵師簡介詩人“蘇軾”。

2、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

⑴自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⑵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

擎殘橙劉

⑶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⑷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

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夥伴體會讀,讀完後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後再讀。

五、啓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爲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爲什麼?

(秋天,收穫的季節。)

七、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一、複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1、釋題:

⑴讀題。

⑵簡介詩人“杜牧”。

2、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3、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⑴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⑵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4、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5、啓發想象,感情朗讀:

⑴師範讀,生邊聽邊想象。

⑵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6、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⑴生自由讀,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⑵找夥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後“我會填”。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2、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二、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1、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2、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麼。

3、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4、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5、練習背誦。

三、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抄寫《望天門山》。

四、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1、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後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讀或背誦。

⑵ 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

⑶ 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指名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默寫《望天門山》。

2、配樂情境朗誦。

二、想象畫面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畫面。

三、拓展活動

1、交流蒐集的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詩句。

2、召開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3.《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第一課時

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朗讀節奏參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範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質疑:還有什麼問題或哪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a、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b、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後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方法:

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3.自己練習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拓展閱讀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第二課時

課前遊戲,複習導入

1.說說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詩文,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a、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b、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古詩。

c、讓學生憑藉已有的經驗和直覺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a、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b、交流學習收穫。

c、質疑:有什麼不懂之處?老師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4.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趣味活動

1.卡片連詞背誦。方法:

請學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再連起來,試着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方法:

a、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b、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卡片,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學生練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兩首古詩。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楊萬里的`《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這兩首古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學習古詩,重在吟誦,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課的

教學重點可以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朗讀古詩的興趣。

2.認識“所、枚”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反覆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多媒體課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樹林中,一個牧童騎在

黃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

2.教師引導學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幹什麼?

二、初讀感知,正確流利

小朋友們,有一個詩人叫袁枚,他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有趣,就寫了一首小詩《所見》。

(板書課題)

相機學習“所、枚”。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小朋友們,你們聽一聽,老師哪兒停頓長一些或者聲音延長一些。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與音準。

4.指名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生字:捕、蟬、閉、立、童、林、黃(1)帶拼音讀。

(提醒學生讀好翹舌音“蟬”,後鼻音“童、黃”,前鼻音“林”。)

(2)去拼音讀。

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把自己讀得準的字讀一讀。(及時表揚激勵。)

(3)遊戲:我指你說。

一個小朋友隨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齊讀,要求迅速而準確。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小朋友們,讀讀詩,看看圖,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就把它圈畫出來。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閉目想像。

小朋友們,請把眼睛閉起來,想像畫現,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兒,歌聲穿過樹林飄向遠方,樹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視着樹上鳴叫的知了。這種情趣,你有過嗎?

2.帶着這種情趣,有感情地朗讀。

3.練習有感情的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會拼音的生字。

瞧,你們的好朋友又來了,還認識嗎?指名讀。

2.通過形旁理解字意來幫助識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動作有關:捕;木字旁跟樹木有關:林;蟲字旁跟昆蟲有關:蟬)。

3.通過猜謎引導學生識字。

如:一戶一斤米

(所);騎牛寫文章

(牧);人才進了門

(閉)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所有所以;放牧、牧草;關閉、閉路電視機等童———牧童———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唱歌。

5、教師示範,指導書寫。

重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林”字左邊“木”字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立”字下橫要寫長。“黃、童”筆畫較多,指導學生書寫時可以通過分解筆畫,化難爲易。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背誦《所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小朋友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袁枚的《所見》,你們會背誦嗎?

(齊背)

你還會背誦哪些古詩呢?

(指名背)

2.教師及時熱情表揚,導入新課。

哇,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老師跟大家再來學習一首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你們願意嗎?

(出示古詩)

二、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感受節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試讀詩歌。

四人一小組,請小組長安排好讀的順序,其他組員聽一聽,評一評節奏與音準。

4.指明試讀,認讀生字。

課件出示:池、惜、陰、晴、柔、露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1)帶拼音讀

讀準翹舌音“池”,前鼻音“陰”,後鼻音“晴”,邊音“露”。

(2)去拼音讀

誰能像老師一樣帶領大家準確地讀一讀這些生字。

(3)遊戲:找朋友

老師把寫有生字的卡片發給小朋友。如:師:“陰”字在哪裏?快來和我做朋友。

生:“陰”字在這裏,我來和你做朋友。

三、再讀感悟,瞭解大意

1.自由讀,結合圖畫理解詩意。

(1)播放多媒體課件:

泉水悄然從泉眼裏流出,濃密的樹陰倒映在清清的池水裏,嫩綠的小荷葉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羣羣蜻蜓飛來立在它的上頭。

(2)小朋友們,讀讀詩,想想畫面。

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用筆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意。

四人一小組,把不理解的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輪流說一說。

3.欣賞讀,結合圖畫,想像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觀察圖畫,體會詩的意境。

四、想像畫面,熟讀成誦

1.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裏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隻蜻蜓,有一隻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隻蜻蜓,面對這樣的景象,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帶着這種感情朗讀。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識記字形,練習寫字

1.教師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讀。

2.聯繫前面的課文,熟字帶生字,如:蜻———晴(同聲旁);怪———惜(同偏旁);陽———陰(反義字)

3.創造性識字,如:柔

(把矛放在樹上。)

4.讀詞語,造句子識字。

如認讀:可惜、愛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池———池塘 池塘裏開滿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葉上跳舞。

六、總結全文

小朋友們,這兩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

(揭題:古詩兩首)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完成並檢查預習任務。

2.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學到的觀察方法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並認真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詩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預習任務設計: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瞭解蘇軾、陸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嘗試自讀,理解兩首詩。

(1)藉助字典讀準字音。

(2)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試着講一講每首詩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準備上課質疑。

(4)朗誦自己查找的課外古詩。

總結、評價學生自學檢查的情況

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己讀書的積極性。

根據理解朗誦兩首古詩

1.學生試讀,注意把詩的節奏和對詩的理解讀出來,師生評價。

2.採用齊誦、唱誦、表演誦、輪誦等方式讀古詩。

讀後理解、學生質疑

1.讀完後再說一說自己最新的理解,並提出不懂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整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可在學習中解決。

欣賞詩句、體會意境、品味情感

1.看圖想象,這兩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一說。

3.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畫出來,然後到講臺前作展示並說一說爲什麼這樣畫?

4.師生共同評價,看學生是不是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朗讀古詩、體驗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體會融入到誦讀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默誦古詩、談讀後的感受

1.談讀誦的方法和體會。

2.說對詩句內容的獨到見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紹自己查閱的詩

1.小組交流蘇軾和陸游的詩並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學找到的好詩。

第二課時

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採用“古詩接龍”的方式,複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

學習《題西林壁》

設問置疑、思考哲理

1.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觀察角度有哪些變化?你認爲詩人所見到的景色有什麼不同?

可先讓學生找出“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表示地點轉換的字,然後再想象景色的變化。

2.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3.結合學過的《畫楊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包含了什麼道理?小組交流彙報。

變換角色、交流認識

1.扮演蘇軾,可問其他同學“讀了這首詩有什麼感受?”

2.做一次採訪者,可問蘇軾“爲什麼寫這首詩?”

3.老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同學和身邊的事物呢?結合生活實際回答。

學習《遊山西村》

朗讀古詩、昇華情感

1.陸游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看到“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感受到農人純樸、田家盛情,表達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你是通過那個字感受到農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麼情景?

用優美的語言具體描繪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讓人沉醉;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柳蔭深深,鮮花簇簇讓人迷戀;前行的路就在這美景之中。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陸游眼中的景色。

2.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舉例子說一說。

配樂朗誦《題西林壁》、《遊山西村》以及課外寫景的詩。

1.老師範讀、指名試讀,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佈置作業

1.自己出一期手抄報。

要求:選取學過的兩首寫景古詩,爲其配上合適的圖畫,同時還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手抄報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並默寫這兩首古詩。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重難點:理解詩句和詩中所含哲理

關鍵:理解詩句,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遊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遊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着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遊。(板書詩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節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藉助書上的註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小黑板出示學習任務)。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播放廬山風景。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彙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什麼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底)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麼樣子?(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峯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身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師小節: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各不相同。

(3)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爲什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同時引導聯繫《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師問: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師引發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五、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遊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課後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2、將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第二課時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廬山,我們再跟隨宋朝著名詩人陸游,到美麗的浙江紹興的山西村一飽眼福,好嗎?(板書詩題)

二、學習古詩

1、回憶上一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的?

(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指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學以致用。正所謂“教是爲了不教”。)

2、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1)自由讀詩,大體說說詩句寫了什麼內容。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讓學生怎麼想的就怎麼說,要注意進行“用我口說我心”的訓練。)

(2)讀書上的註釋,再讀古詩,自讀自悟,說說詩句所表達的感情。

(3)合作學習,小組交流,進一步瞭解詩意。

(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協商合作,談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講一句,也可以一人講,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要適時加入學生的學習研討,巡視指導,對錶現好的給予表揚。)

(4)彙報小組學習情況,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這樣預設:

(前兩句講: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足了豐盛的飯菜。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後兩句寫詩人的感覺: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前面無路時,忽然柳綠花紅又出現了一個美麗的村莊。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嗎?美得很,它在重山覆水的保護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讀欣賞,感悟道理

1、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從中悟出道理。

(重點理解: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對農家款待客人的豐厚和熱情,歷久不忘。這個村莊的風光更給了他深刻的啓示:經過坎坷曲折之後,往往會出現坦途。)

2、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於表現行路人的感受,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穫、見解,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爭辯,這樣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潮,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感悟寫法

作者怎樣寫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讓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敘事,後寫景,寓情於景。整首詩無一字寫“遊”,但我們從中不難發現作者的身影。這種影隨人移,情景交融的寫法使每兩句都構成一幅清新優美的畫面,而詩人的風格也如詩人描繪的對象一樣樸實純真。學習時要讓學生體會這種寫法。

五、鞏固練習

1、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業

創作一首讚美家鄉的詩。

附:板書設計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議論)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會認“劉、菊、殘、君、橙、橘、徑、斜、楓、於”等10個生字,會寫“於、首、枝、楓、記、劉”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3、瞭解詩意,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識記生字,練寫生字。

教學難點:

瞭解詩意,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出示蘇軾畫像或寫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月餅盒等物品,讓學生直觀認識蘇軾及其經典詩句。(教師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簡介蘇軾:我國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文俱出色。

3、解詩題:一天,蘇軾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老先生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着酒,非常高興,興之所至,寫了一首詩贈送劉景文,題目就叫《贈劉景文》。

板書詩題。齊讀詩題,提醒讀準後鼻音。

二、釋字詞,明大意

1、初讀。自由讀這首古詩,畫出生字。

2、指名讀生詞:劉景文、擎雨蓋、傲霜枝、君須記、菊殘、橙黃、橘綠。(詞語可課前板書,也可做成卡片。)

3、再讀。自由讀詩句,讀準字音。

指名讀、同桌互讀、分組讀、齊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教師範讀,讀時要求學生在該停頓的地方用斜線做上標記。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5、再指名讀,齊讀,要求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6、質疑。同桌互相讀一讀這首詩,再把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教師點撥——

荷盡:荷花枯萎。

擎雨盞:托住雨珠的葉子。

菊殘:菊花凋謝。

傲霜:不怕風霜。

君:您,古代對人的尊稱。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還綠的時候。

三、品詩句,悟詩情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再讀詩句,對照插圖細細品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反饋。

(1)荷盡

討論: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說明這是一個什麼季節?

(2)菊殘

交流:秋風中,雖然菊花凋謝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着,你想對它說什麼?

(3)橙黃橘綠

想象回答:讀了這幾個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蘇軾看到的秋天就只有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3、做填空練習: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還是一個xx的季節!

4、難怪作者感嘆: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板書:好景、君須記)

四、誦詩句,寫生字

1、賽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並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

3、出示要寫的字:首、枝、記、劉,學生認讀。

4、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識記,怎樣寫正確,寫美觀。

5、教師示範,學生練習。

6、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聽寫生字;抽讀要求會認的生字。

二、歸納學法

1、還記得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贈劉景文》的嗎?

2、教師小結後板書: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誦詩句。

3、本節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首古詩。

三、學習《山行》

鼓勵同學們當“小老師”,自主帶領同學們學習。

1、知詩人。誰能通過課前的資料收集,給大家介紹作者?

杜牧:我國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爲“老杜”,稱杜牧爲“小杜”。

2、解詩題。“山行”是什麼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讀詩句。

(1)指名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

(2)範讀、畫出停頓,再齊讀。

4、明詩意。

(1)詞語點撥:寒山(深秋季節的山)、石徑斜(石子的小路,彎彎曲曲)、白雲生處(白雲升騰的地方)、坐(因爲)、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點撥要點: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從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小結,並隨機板書:遠景:寒山、石徑、白雲、人家;近景:楓林晚、霜葉紅。

5、悟詩情。

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讚道……(引讀全詩、嘗試背誦。)

四、學習生字

1、出示“於、楓”兩個字,指名說字形特點及識記方法。

2、範寫。

3、學生描紅,臨寫。

五、拓展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昕,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雲、人家

近景:楓林晚。霜葉紅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啓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爲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後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覆誦讀,體會意境

1、提問:詩歌的後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後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着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4

 【優秀教案說明】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同學獨立考慮、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同學已知入手,研討未知。強調同學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佈置自學環節,鼓勵同學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同學創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效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同學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沛地讓同學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局部同學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一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同學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同學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發明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同學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同學學習的需求動身,尊重同學的個性差別,激發同學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同學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爲同學品味詩句意境和理解後的再發明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只要體現同學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學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發生分岐的理解。他們是爭辯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爭辯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同學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同學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二首詩中“含”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同學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在教學中,對“含”字的理解要走幾個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義,教師要協助學在字的本義與詩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對“含”的認識。根據圖畫想一想詩人的位置,想一想詩人憑窗眺望的情境,從而昇華對“含”的認識。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同學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同學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同學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同學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和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爲有發明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同學收集、處置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同學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同學由此和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同學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沛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設計與研討】

師: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

(同學紛紛自由背誦)

以舊引新,激發興趣。

師:誰願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無聲惜細流……”

師:你能告訴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嗎?

生:《小池》。

師:背得不錯。誰能比他的聲音更宏亮?

生:“春種一粒粟……”

師: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師:誰來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風》。

師:對,背詩還要記住詩名。還有誰想背?

生:我背《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師:剛纔聽了幾個同學的背誦,她的聲音是最洪亮的。

(同學舉手踊躍,又一位同學背誦)

師:不錯。今天我們還能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

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着眼點不只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爲“詩聖”。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爲“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衆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師:他一生是在窮困和戰亂中度過的,但這一首詩卻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寫的,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見的。這一次,李白暢遊廬山,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同時板書)

師:我們已經學過《瀑布》一課,在葉聖陶先生的筆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麼描寫廬山瀑布的呢?請同學拿出自學提綱。(打出投影片)誰來讀一讀?

生讀自學提綱。自學提綱:

1、讀一讀這首詩,想一想廬山瀑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藉助字典或聯繫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生”“遙”“川”“疑”等,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師:打開書,翻到51頁。依照自學提綱一步一步地學,學完一道題再學一道題。

(同學自學,老師巡視指導)

(同學又讀,有了進步,羣體練讀)

(公開課上再次給讀得不夠的同學以時間,讓其練讀,注意到了同學的差別,教風樸實)

師:就這樣邊說邊讀,還有讀懂的內容嗎?

生:我把整首詩都讀懂了。

師:可以說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說瀑布從三千尺那麼高的地方飛快地流下來,是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的。

師:他有一個詞理解得非常準確,知道是哪個詞嗎?

啓發同學注意聽,和時發現同伴的優點。同時,不追求統一的答案,注重詞彙的積累和運用。

生:……“飛”,他說的是飛快的意思。

師:不錯,對剛纔那位同學的解釋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三千尺”並不是真有三千尺那麼高,它是誇張。

師:那你想怎麼說?

生: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大約有三千尺那麼高,就像銀河從天的最高處落了下來。

師:他也有一個詞補充得好……

生:“好像”!

師:對。就是這個“疑”字,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師:都可以。這瀑布就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多麼壯觀!自身讀一讀這兩句,想象一下瀑布奔騰而下的氣勢。

(同學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範讀,同學再次練讀)

師:誰再試試?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師:讀得好!再現了瀑布宏偉的氣勢。齊讀這兩句。

師:不錯,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何等壯觀。這裏,詩人爲什麼用上了“疑”字呢?(板書:疑)

生:不是真有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而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所以用上了個“疑”字。

師:對,這不由使我們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詩,《靜夜思》中,好像也有這樣的筆墨。“牀前明月光……”

(溫故而知新。這裏不但紮實地解決了“疑”字,而且通過運用,使同學感悟到李白詩詞的風格,有利於提高同學的欣賞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師:這神話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詩詞特有的風格。想象這景象,自身帶着感情讀一讀這首詩。

(同學自身有感情地讀)

師:剛纔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生:爲什麼這裏說“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不說“像是銀河落九天”?

師:誰幫他解決?

生:因爲“疑”就是像的意思。

師:(轉向提問的同學)你比較一下,同一個意思,用哪個字好呢?可以讀一讀,體會一下詩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爲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這兩個問題提得多好!質疑環節得到落實。值得稱譽的是,對同學的提問,老師發動全班同學考慮,解答,不代替代替。

師: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大家怎麼想?(板書:生)

生:因爲這裏還有發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學的“生”。

師:對,可以綜合着理解,先發生而後升起。明白了嗎?

(同學會意點頭)

師:隨着大家的想象,我們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千丈青山襯着一道銀白的瀑布,這瀑布飛騰奔涌,傾瀉直下。這麼壯觀的景象只有遠望才幹一覽無餘。那麼該怎樣讀這首詩呢?請你們想象這景象,自身放開聲音讀一讀。

(同學自由練談,指名讀)

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這景象?

生:(齊喊)想!

(放錄像,同時點出畫面中的“生紫煙”、“掛前川”)

師:現在,你們面前就是廬山瀑布,你們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再次練讀)

師:做詩人還可以自然些,你們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能背下來的同學還可以背一背。

(同學有表情帶動作地練讀統背,後集體背誦)

師:通過讀詩,我們看到了一很壯美的圖畫。那麼《絕句》又會把我們帶入到怎樣的情景中呢?你們自身讀幾遍第二首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同學自由練讀)

師:對於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身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比方能用自身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這一環節徹底放開了同學,讓同學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受到他們的歡迎。

(同學選擇各自喜愛的方式自學《絕句》,老師巡視指導)

師:畫畫的同學可以繼續畫,選用其他方式的同學能先彙報一下嗎?

生:我用說的方式。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終年不化的積雪……

師:誰能幫助?

生:應該說遠處的西嶺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

師:(轉向前—同學)可以這麼說嗎?

生:可以。

師:請你繼續。

生:門口停泊着要到萬里之外的東吳去的船隻。

師:不錯。其他同學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進去,可以怎麼說?

生:在翠綠的柳樹上,有兩隻黃鵬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師:描述得非常生動。

生:一行白鷺悠閒地飛上了蔚藍的天空。從窗口望去,遠處的西嶺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着要到萬里之外的東吳去的船隻。

師:(讚許地點頭)理解得好。誰知道“含”的本義是什麼?

生:(搶着答)包括!

師:剛纔這個同學的描述好在哪兒?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同學,同時加深了理解)

生:他說得自然生動,不死板。

師:對,這樣解釋就把詩的意境描述出來了。還有用其他方式彙報的嗎?

生:我用讀的方式……

師:畫畫的同學停下筆來,我們一塊兒來欣賞。

生:(大聲)“兩個黃鸝鳴翠柳……”

師:兩隻小鳥歡叫跳躍,這句詩該怎麼讀呢?你們試一試。

(同學自由練讀)

師:誰願意展示一下?(一生讀)

師:對前兩句,有沒有不同的讀法?

生:(輕快地)“兩個黃鶴……”

師:(讚許地)好啊!連詩人愉快的心情都讀出來了。大家再試一試。(同學再次自由練讀)

師:這景象在同學的筆下也已經畫了出來。誰來展示?

(實物投影展示一同學的簡筆畫)

這幾個回合中,老師的激勵語言很精彩,同學學得很開心。

師:請你用詩句描繪一下你的畫。

生:(指着畫上的景物)這是“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這是“門泊東吳萬里船”。

師:那詩人在哪兒呢?(衆人笑)

生:(深思片刻)詩人應該在房子裏。

師:幹什麼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詩。

師:(滿意地點頭)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師:假如我們給這幅畫添上顏色,可以加上哪些顏色呢?

生:柳樹可以添上綠色。

師:什麼樣的綠?

生:翠綠。黃鶴可以加上黃色。

師:好,這樣的色彩纔夠明快。再看詩句,還有沒有?

生:天要畫成藍色,白鷺和積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黃色的。

生:房子是……

師:千萬種顏色都畫得出來,你們再看詩句,詩中有什麼是畫不出來的呢?(同學們深思)

生:黃鸝的叫聲畫不出來!

師:對,這是聽不到的。繼續找。

生:“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白鷺飛時的動作畫不出來。

師:詩人不是畫家,但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畫出了一幅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絢麗多彩的圖畫,這就是詩的想力。咱們來一次畫配詩,同學們可以用詩句來描繪這幅畫。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瞭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瞭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 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 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 想象“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 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佈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蒐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並背誦。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願意繪畫的組一個組,願意表演的組一個組,願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願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彙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並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佈置自選作業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蒐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標籤:兩首 古詩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