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設計5.22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經過探究、討論,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面積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各一張。

學具:每組一張粉紅色紙(長18釐米、寬6釐米),一張綠色紙(長12釐米、寬9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生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侯老師剛買了一套住房(出示課件),你們想了解點什麼? (學生回答。)

情況一:若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價值。

師:同學們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從這個圖上,你知道了些什麼?

情況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價值。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仔細觀察這個圖,你知道了些什麼?(引導學生說出房間是有大有小的。)

師:剛纔,同學們發現有的房間大,有的房間小,房間的大小指的是面積的大小,客廳大也就是說客廳的面積大,衛生間小是指衛生間的面積小,那你能說一說,客廳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嗎?引導學生說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房間地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比如,餐廳地面的大小是餐廳的面積,廚房地面的大小是廚房的面積。

師:再比如說,你看,這裏是我手掌的面,那麼這個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積。那你們的手掌面呢?誰願跟我比比,誰的面積大。

師:你來,同學們看,誰的面積大?

師:同位互相比一下。

師:其實,周圍物體的面也有大有小。現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後互相說一說,看看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開始吧。(學生小組自由探究。)

師:誰來說一下,你們比較的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

學生交流(學習重疊法的語言:這個同學是把這兩個面重疊在一起來進行比較的,他發現墊殼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說墊殼的面積大,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可以叫它重疊法。)

師:剛纔通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們學過不少圖形,你們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課件出示),這些圖形的周圍都是封閉的,我們叫它封閉圖形。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

師: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哪一個大嗎?圓形和三角形呢?

師: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可以說正方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圓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你能說出在這四個圖形中哪一個的面積最大嗎?

生: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麪積單位

師:剛纔有的面的面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覺得餐廳和廚房哪一間的面積大呢?現在我們就想辦法來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在信封裏裝着,可以利用這些學具擺一擺,數一數,看它們的面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好嗎?看哪個小組能最先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活動並彙報。(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有幾種情況)

展示擺的好的小組,正確的擺法有以下情況:

紅紙 綠紙

正方形 12 12

圓形 12 12

長方形 18 18

師:剛纔,老師發現有一個小組是這樣擺的,(出示錯誤的一組)你能說說你們比較的是哪張紙的面積大嗎?你們是怎麼知道的?(生答)

師:那你認爲這樣合適嗎?

師:找同一小組同學說:那你認爲怎樣就合適了?

引導學生說:要用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師:也就是說,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叫面積單位。

剛纔,我們用到的正方形、長方形都可以看作一個面積單位,爲了方便,人們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是怎樣規定的?請帶着這兩個問題看數學課本73、74頁,從這裏邊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每個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看書後小組互相說說這兩個問題。

師:誰來告訴同學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幾個?(學生回答。)

師:你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嗎?

師: 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釐米嗎?(師貼1平方釐米)

師:量一量,看它的邊長是不是1釐米?在你的腦海裏想象一下1平方釐米有多大?看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說一說。(學生彙報。)

師:現在我們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了。現在你估計一下,這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有幾個1平方釐米呢?

生:5個。

師:5個1平方釐米也就是幾平方釐米(5平方釐米),你認爲橡皮這個面的面積是5平方釐米,還有誰想說?

是: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裏的1平方釐米擺一擺,看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

學生小組合作驗證。

師:剛纔,咱們用1平方釐米的學具很快測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積。請你想一下,如果用它來測量這張桌子的面積,你覺得怎樣呢?(學生答。)

師:對呀,太小了怎麼辦?你覺得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分米嗎?(如果學生舉起1平方分米就說,你知道這是多少嗎?)

師:祝賀你們,找對了。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學生量。)

師:我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學生找。)

師: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測量哪些面的面積呢?(學生答。)

師:如果用它來測量操場的面積,你感覺怎樣?

師:你覺得用哪個單位來測量操場的面積比較合適呢?

生:平方米。

師: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師: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師給學生展示1平方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嗎?(學生交流。)

師:估計一下,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米?(師演示。)

師: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積上能站多少個人,好嗎?

三、小結,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學習,咱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師: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郵票和課桌面的面積。

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的收穫不小,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面積單位,並且也學會了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積,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物體表面的面積,老師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好嗎?

五、評析

《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展現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充分的動手操作活動中,理解和建立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概念。

課的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動手摸面體會比較面的大小也有利於與前面學習的長度加以區分比較。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2.巧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想辦法比較紅、綠兩張紙面積的大小,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的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比較面積方法的強烈願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在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從而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這些面積單位進行實際測量、估測,有利於學生對各面積單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測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2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增加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爲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繫,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能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瞭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爲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爲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指導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不叫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70-74頁。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比較面積的大小。

3、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正確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新。

小紅和小麗在一次旅遊中照了很多漂亮的相片,她們去到玻璃店想給自已心愛的相框加上玻璃,以便保存.課件展示兩塊面積相等,但是形狀不同的玻璃,店長安裝好了,卻讓她們付同樣多的錢,可小紅和小麗認爲:兩塊大小不一樣的玻璃收同樣多的錢不合理,你想知道爲什麼嗎?

一、探索麪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師:同學們我們觀察物體的時候,你首先會看到它的什麼呢?

生:回答。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數學書的表面、課桌的表面、練習本的表面。

問:你知道這些物體的表面就是它們的什麼嗎?

生:回答。

板書:物體的表面。

問:你發現這些物本的表面有什麼不同嗎?

生:回答。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出示:

問:你知道它們的面積在那裏嗎?(課件展示)

面積周長呢?(課件展示)並比較大小。

師:像這樣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生一齊歸納面積的含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比較面積的大小。

問:1、學生摸一摸數學書和課桌的表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

2、讓學生比較電視和黑板的頻幕哪個大?

生:回答。

師:像這樣用眼睛觀察就能比較面積的大小的,我們叫什麼方法呢?師生歸納。

板書:觀察法。

第一關: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

師生歸納重疊法。

板書:重疊法。

第二關:

師生歸納數格子法。

板書:數格子法。

師生一齊歸納比較面積大小的三種方法:觀察法、重疊法、數格子法。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師: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通過剛纔學習的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四人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讓學生利用手上的學具拼一拼、擺一擺。

展示幾個小組不同的擺法,並師生共同歸納: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而用□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讓學生看書質疑,並把自已認爲重要的句子畫出來。

1、認識平方釐米。

問:1平方釐米有多大呢?

引導學生說出: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板書並出示1平方釐米的`圖形。

問:測量什麼物體的時候用平方釐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回答。

2、認識平方分米。

讓學生說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師板書並出示1平方分米的圖形。

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小。並舉例說明,哪些物體的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問:測量什麼物體的時候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回答。

3、認識平方米。

讓學生說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師板書。

師:你們能用手勢做一個1平方米的大小嗎?

讓學生4人雙手圍成一個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圖形。

即時提出問題:讓學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4、加強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印象。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四、鞏固概念。

1.完成課本第75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3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教室的面積是54

五、本課小結(略)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2、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3、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三(2)班數學

1.教材把握準確,處理得當.

2.過度自然,容量恰當.

3.“三動緊密配合,練習形式多樣,學習積極較高.語句速度偏快,照中下先意識弱.

三(2)班數學

1.老師表情親切,語調柔和,自信從容,和學生的互動較好,課堂氣氛輕鬆融洽,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

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教法得當,面向全體,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3.講練結合,有適量的練習,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三(2)班

蔡老師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課堂確有辦法,每次聽她的譚,都感到課堂響亮,活躍.如果靚女的特長我無法仿效,如是方法方面,有必要找她請教.把自己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水平提高一點.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第71——74頁,做一做以及練習1、2題。

教學目的:

1、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

2、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能用平方釐米、平方分米測量指定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教具準備:電腦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老師出示一張獎狀,如果給這張獎狀鑲上一個鏡框,怎麼才能知道用多少鋁合金條?如果再加上一塊玻璃,需要知道什麼?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知識,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教學面積的意義1、認識物體的表面。

師:請同學們摸一摸課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課桌的面。指出課本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如黑板面、牆面、地面等。請比較課本封面與課桌面的大小。(把課本覆蓋在課桌上驗證結果)

師:再比一比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指出:通過剛纔的比較,我們知道“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投影出示第92頁,練一練,比較物體的表面,哪個面積大一些?2、認識圍成的平面圖形。

師:如果我們把書本面、課桌面的形狀畫下來,是什麼圖形呢?(長方形)師:長方形其實是平面圖形的一種。(板書:平面圖形)平面圖形有很多種,學生說,大屏幕顯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角)指出,這些圖形都是平面圖形。師:上學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已經知道他們是由線段圍成的?看一看,除了長方形、正方形外,還有哪些圖形是圍成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師:爲什麼角不是圍成的平面圖形?(板書:圍成的平面圖形)3、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師:(課件出示大小明顯的長方形、正方形各一個)請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長方形大,正方形小)師:(課件出示兩個位置不一樣,但形狀大小都一樣的長方形)再請比較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師:看來不能像剛纔那樣一眼就看出大小了,怎麼辦呢?請看屏幕。(電腦顯示:兩個長方形經旋轉,成同一水平位置時,再疊合)現在說說看,誰大誰小?怎麼比的.?師:(電腦顯示:15個面積單位的長方形和16個面積單位的正方形)最後,請比較這組圖形大小。師:(電腦顯示:兩個圖形重疊)重疊後,一個圖形較長,另一個較寬,還是看不出大小,怎麼辦?請看屏幕。

(電腦顯示:把兩個圖形化分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方格)現在會不會比較?師:每個小方格是否一樣大,還應驗證一下。(電腦顯示:長方形中移出一個小方格,與正方形中的一個小方格重合)

指出:通過前面的比較,說明圍成的平面圖形和物體的表面一樣,也是有大小的。4、揭示面積的概念。

三、教學常用的面積單位1、引入面積單位。師:(電腦顯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均被劃分成9個小方格)這兩個正方形各包含幾個小方格?他們的面積相同嗎?

師:爲什麼包含的小方格個數一樣,面積卻不同?

師:小方格的大小不一樣就是測量的標準不統一。爲了便於交流,每次測量都應該用同樣大小的小方格做標準,這樣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是什麼?看書93頁。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認識平方釐米。師:(出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紙片)請觀察它的形狀、大小,量出它的邊長。學生操作後指出: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比比看,你的哪個指甲最接近1平方釐米?討論後,指導用“1平方釐米”量指定圖形的面積。(量學具盒裏的硬紙片)3、認識1平方分米。師:(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猜一猜,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還是1平方米?爲什麼?

師: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不是1分米,還應該驗證一下,想想該怎麼辦?學生測量後指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用“1平方分米”量課桌面的面積。(分組競賽)4、認識平方米

師:剛纔我們用“1平方分米”測量了課桌面的大小,如果用1平方分米去測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覺得怎麼樣?

師:這就需要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出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紙)想想看,它的邊長應該是多少?什麼樣的圖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教室裏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接近1平方米?(學生舉例)估計一下黑板的面積有幾個平方米?

四、鞏固練習

1、鏡框上鑲的玻璃是指獎狀的哪部分?它約幾平方分米?

2、考考大家學得怎麼樣?練習十八第1、4題。

3、搶答題

①將常用的面積單位從大到小排列。

②測量圍牆的面積用哪個面積單位最合適?③手帕面積約4()④郵票面積約4()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

出示太陽和月亮圖片,給它們塗上顏色,你們覺得哪張會塗得比較快,爲什麼?(月亮,因爲它比較小)

你們所指的是它的什麼比較小?(面比較小)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面積和麪積單位)

[設計意圖與評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探索麪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同學們都知道,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今天數學課上的探索就從我們最親密的數學書開始。請你們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從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課桌的面,你們發現了什麼?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課桌的面相比,怎麼樣?

歸納: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課件出示各圖形(三角形,圓,長方形,角):你能分辨他們誰大誰小嗎?第4個圖形能比較它的大小嗎?爲什麼?

歸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意義。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設計意圖與評價: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小組合作:比較課桌上紅(3cmx5cm),黃(4cmx4cm),綠(3cmx4cm)三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彙報比較結果,並說說是怎麼比較的。(用重疊法,但是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紅色長方形和黃色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彙報:拼擺正方形更簡便。紅色長方形能拼15個小正方形,而黃色正方形能拼16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黃色正方形的面積要更大。

[設計意圖與評價: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進一步激疑:是不是隻要拼擺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積就越大呢?出示一個正方形,只能拼9個正方形,但它卻比原來三個圖形大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它拼擺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師生共同歸納: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那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用筆畫出重點語句。彙報自學結果。

1、認識平方釐米。

課件出示:國際上規定: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看看哪個手指的指甲蓋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師:你周圍還有那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呢?

量一量郵票大約是幾平方釐米?用來量數學書的面積怎麼樣?

2、認識平方分米。

課件出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從學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師:你身邊的哪些物體是1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數學書的封面是幾平方分米?

用它來量黑板的面積怎麼樣?

3、認識平方米。

課件出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師:你們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我們來感受一下。教師出示1平方米的紙,用直尺量量它的邊長,告訴學生它的邊長是1米。

身邊面積大約爲1平方米的物體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設計意圖與評價: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所學知識

五、鞏固練習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6

一、教學內容

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能靈活地選用合適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

動手操作,並且採用自主探索與合作式的方法學習。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適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重、難點與關鍵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2、是學生建立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表象。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個。

學生準備:三張彩色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每四人1份;一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學具若干、圓形紙片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這裏有兩張紙,如果咱們要在這兩張紙的面上進行塗色比賽,看誰先塗完,誰就是冠軍,那你想選擇哪張紙,爲什麼?(學生們都議論紛紛,都想選擇小的那張紙塗色)

導入:同學們都認爲,要想很快的塗完,理所當然的要選擇這張面小的來塗,對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上的內容。(板書:面積和麪積單位)(二)、感知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

師:在我們身邊的每個物體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小一些。(1)摸一摸,課本封面、課桌面,感知誰大?(2)看一看,課桌面與黑板面,誰小?

(3)比一比,練習本的面和數學書的面誰大?

(4)歸納:原來,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5)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出示圖形:

師:剛纔我們比的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現在我們來比比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第四個圖形能比較面積的大小嗎?爲什麼?(2)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小結:像圖

1、圖

2、圖3這樣封閉的圖形才能判斷它的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3、歸納面積

師:誰根據這兩句話概括出什麼叫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麪積單位

1、動手操作,比較面積大小

師:剛纔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現在,你們每個小組都有三種不同顏色的彩紙,這三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並進行討論。然後讓學生演示自己的比較方法)師:剛纔同學們用重疊、拼剪、數方格、測量等方法比較出三張彩紙的大小,同學們真棒!

2、出示課件

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釐米和5×3平方釐米)。

師:同學們請看,老師這裏有3種圖形,你認爲選用哪一種圖形作爲面積單位來比較比較方便?

課件展示擺法1:

師:你現在能不能很快地比較出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能)

生:第2個圖形面積大,因爲第一個用了14個小正方形,第二個用了15個小正方形。

師:同意嗎?(同意)看來用正方形的確不錯。師:還有不同意見嗎?出示擺法2:

師:這種能比出結果嗎?(能)誰的面積大?(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生:第2個圖形面積大,因爲第一個用了14個圓形,第二個用了15個圓形。師:這種能比出結果嗎?(不能)師:爲什麼不能呢?生:因爲用圓會有空隙。

師:哦,看來用圓的確不是很合適。出示擺法3:

師:這種能比出結果嗎?(不能)

師:看來用長方形不一定能夠比出來,選用長方形不是很方便。師:計算面積要用面積單位,國際上規定一定標準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積單位。

3、面積單位認識。

教師邊介紹邊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老師把它們全部帶來了。邊介紹邊在黑板上貼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種不同顏色的紙片。)

出示課件: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面積單位,你們能說說我們身邊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生:一角錢硬幣、一個指甲蓋大約1平方釐米。一個手掌心、一個插線盒大約1平方分米。一扇窗戶、一張方桌大約1平方米。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來你們已經和這些面積單位交上朋友了。

4、面積單位的應用。

應用面積單位進行估算。給面積單位找實物,結合實物選擇面積單位,採用師生配合,生生配合形式訓練。(如課桌、數本、文具盒、獎狀、教室等)

(四)、考考你

填上適當的單位。

一間教室大約63()

老師襯衫上的一顆鈕釦大約1()教室牆壁上的鏡框面積大約15()一張郵票大約6()

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五)、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71至76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經歷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4、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兒一個遊戲,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兩個三角形,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我們找兩個同學來塗色,誰塗色的速度快誰就獲勝。(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老師說開始一起塗)

2、誰是獲勝者,爲什麼他塗的快呢?

生:因爲一個三角形的面大,一個三角形的面小。

師:這個同學用了一個詞很好。

3、下面我們來看大屏幕,看看這兩位同學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師:爲什麼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這是爲什麼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師:我們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積,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4、今天老師用到一個詞,面積,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麼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生活中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這個詞。

生:

師: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再賣房子的時候看見面積兩個字,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含義了。

5、面積和物體的表面是有關係的。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現摸一摸課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鉛筆盒的面,再摸一摸咱們做的凳子的面。

師:同學們剛纔摸的面我們把它叫做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6、通過同學們剛纔的摸,你發現物體的'表面的有什麼,在摸的時候你有什麼發現?

生: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小。

師:這就說明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書:的大小

師:剛纔我們摸的課本的表面的大小叫課本表面的面積,摸的桌子表面的大小叫桌子表面的面積,誰能用老師剛纔說過的話說一說凳子表面的大小是什麼?

結論:所以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什麼?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就是它們的面積

7、把數學課本的封面和光盤畫下來,這兩個圖形就叫封閉的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講解什麼是封閉的圖形?就是沒有缺口,從頭到尾相連的。

師:再畫一個有缺口的,問這是封閉的圖形嗎?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中有哪些是封閉的圖形?

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8、我們學過的這些圖形有大小嗎?生:有對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生:齊讀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9、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分着齊讀面積定義。

10、讓學生把這兩句話總結成一句話?

生: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或

11、誰能起來舉一個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說哪些物體的面積有大有小。

12、比較兩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疊一下。

13、拿出兩個長方形,比較兩長方形大小,用重疊的方法不行了,怎麼辦?

生:用小方塊擺一擺,誰擺的多誰大。

14、小組交流:在我們學過的圖形中用哪種圖形擺最合適,爲什麼?

生:最適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師翻過來,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擺可以嗎?

生:不行,這樣擺同樣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也無法比較。

16、怎麼辦?

生:我會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擺到兩個長方形上,看誰擺的多,比較大小。

17、我們知道了要在物體上或圖形是擺小正方形時要統一單位,用相同的正方形來擺。

18、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面積單位,我們給這些小正形起了一個名字叫面積單位。板書:和麪積單位。什麼是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有哪些呢?請同學們打開數學書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三個面積單位

19、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師: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並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麼特點。

師:我們可以說什麼樣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生:(舉例)田字格,1角的硬幣,大拇指蓋,

20、打開數學書P74做一做1題,先估一估,看誰估的準。擺一擺是多少?

21、爲什麼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呢?

生:因爲它能擺8個小正方形。8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就能蓋住了。

22、老師讓你用這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這個課桌的面積你認爲怎樣?

生:不合適,爲什麼?1平方釐米太小,桌子面積太大。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材60-62頁和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結合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理解面積的意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形成面積單位的表象,建立面積單位概念。

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建立面積單位概念,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準備:

PPT課件、米尺、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形彩紙。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很喜歡玩拍手遊戲吧!今天,誰來和老師拍手?在拍手時,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請大家比一比,是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你們的手掌面大呢?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和手掌面一樣,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積的意義及物體表面的面積。

(1)觀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說說哪一個面比較大。教師明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表面的面積。

(2)數學書的封面和課桌的桌面哪個大?大一些還是大得多?再看看課桌的桌面與地面,你有什麼話要說?

(3)生活中的物體都有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板書:面積)

(4)(師再次摸數學書的封面)誰能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說一說?桌面的大小就是什麼?什麼是黑板表面的面積?什麼是教室地面的面積呢?(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黑板表面的面積小)

(5)(師拿出數學書)剛纔我們說課桌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說課桌桌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得多。反過來可以怎麼說?(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課桌桌面的面積小得多)

(6)你還能舉例比一比身邊物體表面的面積,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小結:剛纔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知道了物體表面的面積有大有小。

2.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這裏有四個圖形,有一個圖形與其他三個圖形不同,你發現了嗎?(課件出示三個封閉圖形,一個不封閉圖形)

說明: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確定的,要研究圖形的大小,這個圖形必須是封閉的。

師:大家能看出另外三個封閉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嗎?

小結:看來不但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封閉圖形的面積也是有大小的。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叫面積嗎?

(生髮表意見後,師出示課件並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說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3)爲學生提供一個橘子,請學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說說什麼是橘子表面的面積。

(4)將數學書按不同方式擺放,說說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不僅物體的上面、正面有面積,側面也有面積,曲邊圖形、曲面也有面積,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面積意義的理解;通過判斷不同方式擺放的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使學生認識到,同一個物體無論怎樣放,面積大小不變,以此發展學生的面積守恆觀念。

4.探討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發展度量意識。

(1)提出問題,交流比較方法,引發認知衝突。課件出示兩個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能比出結果嗎?爲什麼?

(學生用觀察、重疊等方法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

小結:用觀察、重疊等方法,都不太容易立刻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設計意圖】通過比一比活動,進一步認識觀察與重疊這兩種比較方法,同時在比較中產生認知衝突,爲激發用度量的方法進行比較奠定基礎。

(2)探討度量單位,培養度量意識。

①激發度量意識。

思考:你還能想到其他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嗎?(提示:用小精靈的建議試一試)

從學具中選擇一種圖形作單位,這個圖形可以是什麼形狀呢?

②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度量的方法。

(3)提供學具(長方形、圓、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兩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學具,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以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③交流反饋,確定度量單位。

組織學生反饋,說說自己選擇的是什麼圖形,是怎樣擺的。

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說明自己的想法,再通過電腦課件一起回顧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別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作單位)引導學生結合所擺出的圖形思考:如果要準確測量出某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用什麼圖形作單位最合適?爲什麼?

(4)引導學生從兩方面進行體會:一是正方形能鋪滿(密鋪)所測圖形;二是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在擺放時不受擺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小結:國際上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

【設計意圖】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長方形面積的過程,在拼擺過程中體驗單位的價值和選擇面積單位的依據,通過比較,感受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認識正方形是最合適的面積單位。

5.應用面積單位表徵面積,感受單位的價值。

(1)完成教材62頁“做一做”。

交流時,讓學生不但說明自己所填的結果,還要說明自己是怎樣想的。設計意圖:通過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在交流數第二、第三幅圖中正方形個數方法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爲了方便數出面積單位的個數,可以將圖形進行割補,割補後圖形的面積不變,從而不斷髮展學生的面積守恆觀念。

小結: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3個面積單位,應用面積單位我們就能準確地測量和計算面積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不同面積單位的大小,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填一填。

(1)語文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 )。

(2)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3)校徽的面積大約是9( )。

(4)黑板表面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米。

(5)數學作業本封面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分米。

(6)操場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米。

2.判斷。

(1)小明的身高是138平方釐米。( )

(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米。( )

(3)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20分米。( )

(4)教室的門高約2米。( )

四、全課總結

1.回顧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佈置作業創意比拼:在方格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3個圖案,保證面積都是9平方釐米。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程序:

自學要求: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一張大紙和一張小點的紙。

師:老師這有兩張紙,如果要在這兩張紙的面上進行塗色比賽,看看誰先塗完誰就是冠軍,你想選擇哪一張紙?爲什麼?

生:選小的,因爲它小一點塗得快。

師:看來同學們都認爲這張紙的面小,這張紙的面大,要想很快的塗完,理所當然要選擇這一張面小的。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體的面大一些,有的物體的面小一些。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師:現在請你摸一摸數學書的表面,再摸摸課桌的面。

1.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

2.看一看:再看看黑板面,和我們課桌的面相比,怎麼樣?

師:剛纔通過摸、看知道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物體的面積,以前我們也學過了不少的圖形,像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那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你能看出這個正方形和長方形誰大誰小?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生動手比一比,數學書和作業本誰大誰小?並說一說你是怎麼比較的?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爲什麼?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三)、實踐運用。

(1)p74頁做一做第1題。

(2)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小資料:

①有關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後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麼感想?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教後反思:

整節課自始至終,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請學生摸一摸自己的課桌面,數學課本的封面,鉛筆盒蓋的面,黑板的面等讓學生體會“物體的表面”。說一說你的發現,進而提出有關“面積”概念的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當面積相差不大是我們無法用眼睛直接比較大小,很自然的讓學生動手實踐,拼一拼、擺一擺。第二組圖形由於標準不統一也無法真正比較大小,引出了面積和麪積單位。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正確的表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細心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面積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面積”

1.課件出示:在“五一”勞動節,爲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聰聰和明明舉行了一場比試掃地的本領,於是他們來到了校園,聰聰選擇了教室,明明選擇了籃球場。“噓——”只聽智慧博士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過了不久,聰聰就掃完了,他興奮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問:“同學們,你們同意聰聰得第一嗎?爲什麼?”

2.引入課題:那麼,什麼是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這爲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學習,探究在“什麼是面積”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許多物體都有它的面積。現在先請同學們就摸你身邊物體的面。(學生可能摸到桌面、書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臉等)

(2)現在請同學們摸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覺得這兩個面哪個大呢?

(3)結合剛纔摸物體表面的感受,引導學生再舉例說一說。例如,黑板的面比講臺的面大,老師的臉面比學生的臉面大。

(4)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你們發現了什麼?

(5)教師在學生的回答的基礎上板書: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課件出示:

(A)(B)(C)

看看這幾組圖形,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仔細觀察後,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彙報。

(2)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二)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1)如圖,你能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2)每位同學的桌上也有這樣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大家可以藉助學具(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來進行比較。

(3)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

(4)彙報學習情況(可能出現:重疊法、剪拼法、數格法、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擺法……)

(5)教師評價:同學們積極動腦,想出了這麼多的比較方法。像數方格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數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斷出面積的大小。

(6)小結:看來要對物體表面進行比較,每個方格必須相等,也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上統一的——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1)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標籤:面積 教學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