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所見》教學設計彙編15篇

設計9.34K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所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所見》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所見》教學設計1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瞭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並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瞭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麼怎麼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麼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瞭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註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裏,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麼。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說說他們的意思。

(3)爲什麼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爲……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所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體會牧童的愉悅心情,想象捕蟬時的反應機敏,感受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設計: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 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說一說,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麼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蘊: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奏美)

5、最後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麼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並請學生板書。

9、詩中的留白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一個什麼樣的牧童豁然呈現於眼前?

10、指名說。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鑑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着,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着,如雲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爲何呢?(播放後兩句)

2、齊讀後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爲什麼?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區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師:學到這裏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詩人寫就此詩,想表現或表達什麼?

6、指名說。(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餘首爲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說。

四、創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爲內容,創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畫與詩、詩與畫之間走了個來回,感受到極平常極普通的字詞,帶給我們的無窮新意、無窮妙趣,課後把你創作的詩歌與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瀏覽了很多教案,我最終選擇了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問題設計有深度,可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問題一:從詩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牧童?學生交流後得出結論:他生活的很悠閒,很瀟灑,無拘無束,他是一個機靈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通過他們的回答我感受到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背後的東西。問題二:後兩句,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爲什麼?學生對於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體會,如:“捕”體會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個辦法把知了給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現他的機靈。“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機靈。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之後,我問:“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樣捕知了的?”

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輕輕地從牛背上下來,跑回家拿個網兜子,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網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讓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後輕輕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樹枝輕輕地拿下來,準備用手去抓,可知了卻忽得一下飛走了。

最後,我出示一些關於描寫兒童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多做一些積累!

《所見》教學設計3

一、教材簡述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設計理念

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並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覆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四、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秋天圖片。

2、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學生齊讀詩題。

[設計意圖]出示秋天的圖片,爲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解題。“夜”(夜晚)“所見”(所看到的景物)“書”(書寫)。“夜書所見”(在夜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調整順序是爲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認知。

2、蒐集詩人的資料,瞭解詩人背景。

[設計意圖]爲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老師帶讀古詩。學生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做記號並彙報。老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2、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決。(結合註釋、圖片)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註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並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3、學習生字(促、深)

指導認讀、書寫、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爲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礎。逐層深入,音形義各方面全面結合,落實“雙基”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齊讀。

(2)老師點撥: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客”是指誰?(詩人自己)爲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爲他身在異鄉)

(3)教師深情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麼?思鄉之情。(板書:動客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設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

(2)老師點撥“知”的意思。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麼小的蟋蟀嗎?(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麼?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會想到了什麼?(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教師引導: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

(5)小組賽讀,加上表情,體會詩人心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把詩句聯繫起來進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於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爲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古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五)遊戲練習,加深理解

1、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猜相應詩句。

2、同桌一人說意思,一人猜詩句。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老師範讀。

2、學生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帶着表情賽讀。

[設計意圖]語文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爲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內心世界,讓情感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遊戲:

(1)老師說詩句中一個字,學生說出相應詩句。

(2)老師出示圖片,學生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齊背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通過遊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提高學生語言積累的興趣,樂於去品味古詩的詩蘊。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交流讀過的思鄉古詩。

2、交流學習收穫,提出不懂之處。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並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樑,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最後,把小結和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善於解疑,做學習的主人。

(九)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收集思鄉古詩,背下來並與大家交流。

3、觀察周圍秋景,說說心中感受。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學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纔是真正的積累,纔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所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說說你的假期都去哪裏遊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裏,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於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

過渡:同學們說了這麼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後。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說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鑑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旁若無人地唱着,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爲什麼嗎?

B你爲什麼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裏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註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用本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所見》教學設計5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這位兒童在幹什麼?他會想些什麼? (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初步猜測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學生自學部分

l.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

3、教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幹什麼?後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着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後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引導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讀準節奏,說說詩意。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引導:“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後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裏振盪。)

(4)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幹什麼,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着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蟬的叫聲後,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裏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想象訓練:“忽然閉口立”牧童還會做些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總結全文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是個怎樣的孩子?(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計6

一、看圖激趣,初讀感知

1、示圖:

誰知道這是什麼呀?

(知了)

圖上畫着誰想幹什麼?

有一天,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樹林邊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爲此他還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學生答)《所見》。

2、課件出示課題,師:

誰願意把詩題讀給大家聽聽?

“所”的字音讀得真準:

你讀,我讀,齊讀。

“見”什麼意思?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認爲難讀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記號,多讀幾遍。

4、指名讀,檢查字音。

(正確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不正確幫助指出並帶讀)

5、同桌互讀:

先互相檢查讀音,再說說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有什麼好辦法。

6、出示生字詞:

猜字謎:

騎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幹什麼的?

門裏有個人才──閉 閉口是什麼意思?

“捕”爲什麼用提手旁?

捕捉:小動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們了。

“蟬”爲什麼用蟲字旁?

“立”的反義詞是什麼?

“所”在哪見過嗎?

開火車讀。

7、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沒有拼音的幫助,會讀嗎?

齊讀。

二、簡述詩意,感知大意

1、老師這有關於這首古詩的動畫,想看嗎?可要仔細看哦,說不定,你看完動畫就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了。

2、小組讀,討論:

你讀懂了什麼,不懂的地方打“?”。

3、反饋:

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板書 ?)

4、齊讀:

學習古詩,朗讀是個好辦法。其實讀古詩跟唱歌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每行都是五個字的.詩叫五言絕句,讀時一般是前二後三。

(板書記號)

5、範讀。

6、朗讀競賽:

每個小組推選出讀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教師配樂簡述第一句詩意,激發詩情。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第一句詩打在“牛與牧童”圖上。

自由讀──指名讀。

做動作讀──齊讀。

2、課件演示“牧童捕蟬”圖,問:

牧童正快活地騎着黃牛,高聲地唱着歌兒,可忽然他卻閉上嘴巴,悄悄地從牛背上下來,站着,這是怎麼回事呀?

3、反饋:

讀詩第二句。我們讀這句時,可要小聲點,別把蟬嚇跑了。

4、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齊讀。

5、多美的一首詩,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背誦

1、這首詩配樂朗誦可美啦,聽。

2、多好聽呀,請你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讀讀背背,待會兒我們配樂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邊做動作邊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對背。

⑶ 齊背。

五、指導書寫

1、觀察位置:

提醒學生“林”字左邊“木”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2、教師範寫,同時講解。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評價。

六、拓展延伸

補充詩歌。

《所見》教學設計7

 [情景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組“快樂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陰小道上,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是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而那不知禍的小東西仍在自鳴得意地“知了……”個不停!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初讀古詩。

師:在夏天的時候,小朋友都喜歡玩些什麼呀?

教師傾聽學生的談話,瞭解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師:夏天的農村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可以捉螃蟹呀,採蓮蓬呀!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邊,眼前的情景把他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讀這首詩。(學生聽教師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着黃牛在小樹林裏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現在,我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貼大黑板上的大樹上。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動物呀?學生暢談後出示蟬的圖片,小結: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我們還是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的。齊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爲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爲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着別人了。

生:小樹林裏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爲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爲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衆說紛紜,有的認爲捉到了,有的認爲沒捉到。)

師:你說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臺後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麼辦那?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頭來,踩在石頭上爬。

師:(向四周看)小樹林裏沒有找着大石頭塊呀,再說,石頭塊也太矮了!怎麼辦呀?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着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第三版塊:指導書寫。

一、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重點指導“林”,木字作爲偏旁,一捺改爲一點,注意點的位置。)

二、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三、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不止這一首,其實還有很多古詩是寫農村的事兒,老師這兒有幾首,把它送給愛詩的孩子。

推薦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評析]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這堂課做到了: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爲“我”,化“我”爲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爲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創作品)

《所見》教學設計8

一、導入:

1、同學們,如果說中國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詩就是其中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古詩的魅力就在於總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出豐富的畫面,讓人產生無盡的想象。

2、分別出示一畫一詩,讓學生說出相對應的詩句。

3、師:畫從哪兒來?就在詩句裏,就在想象中。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來學習一首古詩。

二、初讀正音:

1、理解詩題意思。

2、再次齊讀詩題。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麼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請大家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同桌互相檢查讀。

3、指名讀,檢查反饋。

三、整體感知,層層推進:

1、出示學習單,學生根據學習單展開自學。

2、學習第一句。指名讀,你覺得牧童的心情怎樣?抓住“歌聲”一詞體會牧童的高興心情。

3、同學們,有個詞叫“喜形於色”,那麼從他的表情、動作你能看出來嗎,誰來說說?

4、引讀:牧童正在快樂地唱——,牧童正在悠閒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響亮地唱——。

5、師評價:可真是個悠然自得,快樂無比的小牧童!現在呀,讓我們騎上黃牛,跟着小牧童,展開想象,瞧瞧小牧童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讓他高興成這個樣子?

6、學生配樂交流時,師相機引導:聽你們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放課件:你們看,紫色的茄子,長長的豆角,碧綠的葫蘆,莊稼地裏一片生機!五顏六色,不知名兒的小花,色彩鮮豔的瓜果,讓人大飽眼福!悠閒的公雞,溫順的山羊,覓食的小鴨,真是都熱鬧的啊!)

7、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啊!來,讓我們都騎上小黃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來。

8、過渡:在袁枚欣賞得正帶勁時,一個小插曲出現了。來,誰讀出這時袁枚所見到,所聽到的?(個人讀,齊讀第二句)

9、能說說這時袁枚又見到,聽到些什麼嗎?(牧童在幹什麼?怎麼知道樹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嗎?)藉機理解“鳴”、“意欲”。

10、學到這兒是不是有點意猶未盡,那我們來創編一下,假設牧童去捉蟬了,那麼他會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呢?拿出你的筆,把你的奇思妙想記下來吧!

11、交流後再個人讀,小組讀。

四、背誦、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隨詩人袁枚一起欣賞到了美麗而有趣的牧童畫。袁枚不僅看到了景物,還發現了牧童的許多動作:騎、振、捕、閉、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於我們面前,那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2、現在讓我們看着畫面美美地吟誦整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裏吧。(齊背)

五、拓展

1、同學們,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讓老師有了很大的收穫。我們從短短二十個字想象出色彩絢麗的風景,人物可愛的表情,有趣的動作,讓整首詩都活了起來。現在老師還想送大家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看看誰想到的畫面最豐富。(課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師簡要描述古詩前一句畫面:陽春三月,已是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之時,楊萬里抵制不了春的誘惑,沐着春風踏着春光欣然前往鄉村。當最後一抹晚霞落山時,終於來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陣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披衣下牀,推開窗戶:呵!好清新的鄉村空氣!好迷人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的是那通向遠方的小徑和小徑兩邊稀稀落落的籬笆以及遠遠近近那金燦燦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悠閒地漫起步來。曾經興旺一時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一個樹枝上都吐着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條綠絲絛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着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着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輕聲讀後一句,想象畫面。同桌討論,反饋。

《所見》教學設計9

【預設目標】

1、人文薰陶:在讀悟吟誦中領略古詩之韻,心馳神往詩之意境。

2、技能培養:讀厚,感知牧童之形;讀薄,勾勒牧童之神。

3、語言積累:會讀,會背,會唱,會寫。

【學法指導】

在讀薄讀厚,讀胖讀瘦的古詩學習新形式引領下,學生——詩人——教師以文本爲媒介,三位一體,披文入情。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流程】

一、學唱一首歌。

1、播放兒歌《牧童騎黃牛》,學生嘗試跟唱。

2、談話導入:你最早接觸這首詩,是在什麼時候?如今再學,你想給自己制定怎樣的學習目標?(相機出示四大學習目標:學唱一首歌,認識一個人,讀懂一首詩,感悟一片情。)

二、認識一個人。

1、出示畫面:袁枚像。

2、交流課前蒐集的詩人資料。

3、師相機滲透:袁枚亦是一隱者,爲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讀懂一首詩。

1、初讀,感知詩意。

2、深讀,領悟詩景詩情詩境。

①讀厚。引導學生認識五言詩體,如何添字讀厚成七言詩體。可做如下鋪墊:

( )牧童騎黃牛,

( )歌聲振林樾。

意欲( )捕鳴蟬,

忽然( )閉口立。

讓學生在添字填詞中逐步豐厚詩情詩景的感性認識,言語推敲文字,頭腦渲染畫面。

②讀薄。引領學生刪繁就簡,五言變三言,比比誰的最簡練。

然後,逐步梳理出全詩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騎黃牛,振林樾,捕鳴蟬,閉口立。

動 → 聲 → 心 → 靜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讀,邊讀邊細化直觀畫面,小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圖。

2、研讀,斟字酌句,字裏行間品味牧童之樂,詩人之得。

3、播放《所見》視頻,欣賞中與自己頭腦中預設的畫面對比,看哪種意境更有韻味。

4、誦讀全詩。佈置作業。

任選其一:

①說話訓練: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讚道:“————————————————————————————————————————————————————!”

②寫作訓練:蟬聲猶在耳,牧童意如何?我興猶未盡,提筆寫道:———————————————————————————————————————————————————————————————————————————————————————————————————————————————————————————————————————————————————————————————————————————————————————————————————

【板書設計】

所見

(清)袁枚 學習目標: ①學唱一首歌

牧童騎黃牛, ②認識一個人

歌聲振林樾。 ③讀懂一首詩

意欲捕鳴蟬,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閉口立。 學習形式: 讀薄 讀厚 讀胖 讀瘦

【教學反思】

《所見》四憾

——致張慧老師及全體同仁

鈴聲響了。

鈴聲又響了。

就這樣,四十分鐘,思想碰撞,心靈角逐,滲汗的腦門,輕拭一下,似冬夜運轉不休的cpu——燙。

解脫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絲竊喜?

不。心裏很沉重,幾乎是一種負罪感。

說四憾吧。

第一,讀,一塌糊塗。

沒讀出味道,當然更沒讀出美感。詩的節奏,抑揚之韻,頓挫之感,吟詠之得,絲毫難覓,此爲一憾。

第二,寫,不着一字。

沒圈劃,沒批註,沒作業,甚至連課本都沒正兒八經的打開過,一堂課只是誇誇其談,喋喋不休,不動筆墨,其陋奇醜,已無可遮蔽,此爲二憾。

第三,亂,筋脈錯雜。

表面看,板塊式的架構還湊合。其實,在主體性學習進程中,整條主線已盤根錯節,無從梳理。於是乎爲趕進度,生拉硬扯,連攆帶跑,基本完成目標的四分之三,此爲三憾。

第四,愧,汗顏如雨。

如此拙劣的濫制,竟博得張慧老師褒獎憐憐,知遇提攜,迷途點津,若不苦心孤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見》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2。

瞭解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難點:

結合想象進行古詩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麼動物嗎?它的名字叫蟬,也就是我們說的知了。雖然樣子大家不太熟悉,不過它的叫聲你一定聽過,有人捉過它嗎?老師就認識一個喜歡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這不有一天被詩人袁枚看見了,還爲他寫了一首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探究,理解古詩含義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到幾百年前的的一個夏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播放課件,學生聽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着黃牛在小樹林裏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就讓我們帶着下面的目標來學習吧!(出示學習目標、讀一讀)

師: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後,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了,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所以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同學們還認識他們嗎?讓我一齊來讀一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兩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教師就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

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小牧童的心情怎麼樣?那就請你帶着這種心情來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爲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爲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着別人了。

生:小樹林裏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爲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爲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衆說紛紜,有的認爲捉到了,有的認爲沒捉到。)

師: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說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三、指導書寫。

1、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

2、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在我國古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寫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學們能都收集一些,有時間背給其他同學聽,好不好?

教後反思:

這是一節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爲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因此在這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尋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中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二、 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讀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當然,在教學的環節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閒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麼?”(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瞭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後,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裏,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牛”動作,便朗讀。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爲什麼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小聲讀——齊讀,引導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蟬了嗎?怎麼捉住的?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瞭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裏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爲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爲“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爲“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爲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爲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爲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所見》教學設計13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範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彙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麼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做什麼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爲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範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裏討論一下,試着編一個故事。

七、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所見》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六個字,會寫“林”“閉”兩個字。

2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對朗讀古詩有興趣。

教學重點:

1 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預設:

一看圖導入

1 觀察課本插圖

同學們,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是個放牛的孩子,古詩裏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個孩子騎在牛背上,手裏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樹林。

生:看到了樹上有蟬。(猜一猜,這蟬正在叫嗎?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熱死啦,熱死啦”,古詩裏把正在叫的蟬叫——鳴蟬)

2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被一個叫袁牧的清代詩人看見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所見》。(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聽配樂朗讀)

2 咱們也來讀讀,請大家輕輕地打開書本到59頁,聽清楚要求再讀。(要求讀三遍:1大聲地讀,讀準字音。2 輕聲地讀,記一記圈出的.生字。3 大聲地讀,把句子讀通順。)

3 袁枚說,大家有沒有把我的古詩讀正確啊,我得考考你們。

1)開火車讀生字

2)彙報讀古詩,讀準字音。 分句朗讀(個別讀,齊讀或男女生讀)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具體都看到了些什麼?咱們現在就來研究研究。

(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 出示此兩句。讀讀這兩句,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些什麼?

生:知道了詩人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一邊唱着歌,一邊朝我們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小樹還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多美,多快樂呀!

3 聽這嘹亮的歌聲都已經穿過了整個林子,小樹也爲之陶醉,歌聲——振林樾(再響亮點,動聽點)

4 小詩人,你來念念這兩句(個別讀,指導)

5 小組讀

(二)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 出示句子。趕緊再讀讀這兩句,你又知道了些什麼?

生:他閉上嘴巴,立在那裏。

生:他想捉蟬。

2 突然,歌聲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他怎麼不唱歌了?他爲什麼不唱了呀?

用詩歌中的句子說說。

3 指導朗讀(意欲捕鳴蟬)老師聽不出他很想捕蟬。在試試(範讀——跟讀)

4 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來讀讀這句,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個別讀)

8 誰來試試?(指導朗讀,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9 咱們這兩句連起來讀讀。(齊讀——男女生讀)

10 現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四、複習生字,背誦古詩

1 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們合作下好嗎?我念一句,你們念一句。

2 我說古詩意思,你們來說詩句好嗎?

3我把古詩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個別的字,你們還能念出來嗎?

1)先來讀一讀它們(搶讀漢字)這幾個生字寶寶的樣子可容易記了。

猜幾個謎語就記住了。

謎語:牧:牛背上寫文章?閉:人才進了門?所:一戶一斤米

2)把剩餘的部分填上。

4 現在就給你們這幅畫,你們能不能把整首古詩念出來?(個別背,齊背)。

5 我們的詩人到最後還給我們留了個小小的懸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沒有捉到那隻蟬,大家課後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麼方法捉蟬的。

五書寫漢字

1 這裏還有兩個生字寶寶還想請大家來寫一寫它們。

“林”還記得“兩個木”是什麼字嗎?兩棵小樹站在一起太擠了,於是一棵小樹非常懂得謙讓,把小樹枝收了一點回來,撇變成了點。另一棵小樹和它並排站,兩棵樹長得一樣高。(師邊說邊範寫)

“閉”“人才進了門”是什麼字啊?先寫一扇“門”,再寫一個“才”,“才”不胖不瘦,剛好藏進門去。

《所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也叫牧童。)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見”還可怎麼組詞呢?請大家想一想,“所見”是什麼意思?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覆練習,讀準讀熟

(一)初讀課文

l.教師範讀古詩

2.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4.學生試讀、教師檢查讀。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幅圖,,想想我們讀的詩句,你發現我們剛纔只是從圖中用眼睛看了畫面上的內容,可作者所見的,還有什麼?

1、“見”不光是“看見”,還包括“聽見”……再看看這幅圖,再讀讀課文,,你能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先看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中那些詞語不理解?

2、學生質疑。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聲唱歌時的心情怎樣?想象這時畫面的情景。

5、指導讀出牧童高興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興地唱着歌,後來呢?請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學生質疑。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

9、你捉過什麼東西?“忽然閉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當時的樣子嗎?

10、你認爲這句怎麼讀?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麼不同?你認爲那些詞語寫得最有意思?你喜歡這個小牧童嗎?

11、教師引讀。

12、這個小牧童捉到蟬了嗎?爲什麼?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1、想象着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分析結構,說偏旁。

2、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標籤:彙編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