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生態農業建設中糧食增產技術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地區72%處在平均海拔1200m以上的溝壑地帶。隨着近年來延安市實行了一系列生態改造和退耕還林等綠化改造項目,其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模式也有了巨大的轉變。本文將就當前延安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來對糧食增產技術體系進行研究和探討。

生態農業建設中糧食增產技術體系研究論文

關鍵詞:延安;生態農業;糧食增產

1延安生態農業建設的現狀

目前,延安地區的溝壑面積約佔總土地面積的39%,面積廣大的溝壑,既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頭,同時廣闊的土地面積也意味着豐富的農田耕作資源。據統計,延安地區的溝壑耕地潛力達到了150萬hm2,可通過生態建設和農田改造等方式獲得新增和恢復可利用耕地100多萬hm2。爲此,國家和政府近10a在延安地區實行了一系列生態措施和改造計劃,例如在2011年,治溝造地工程項目首先在延安開始進行試點工作;2012年9月,國家有關部門將延安的治溝造地工程納入國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整個項目覆蓋了全區13個縣區,改造規模達到50.4萬hm2,項目時間從2013年持續至2017年,總資金投資達到了450億元。截至2015年年底,改造項目已經完成投資17億元,實現治溝造地20.8萬hm2。通過治溝造地項目的生態改造,使原本不適宜耕作的溝壑地帶轉變爲符合糧食生產高標準的農田耕作土地,並在改造的同時進行多項改善農田耕作環境的`技術措施,使整個地區的耕地質量大幅度提升,項目地區累計增產糧食達到3.5萬t。

2延安生態農業建設中糧食增產技術體系的應用

2.1抗旱保苗管理技術

採取有效的抗旱保苗管理技術運用到糧食生產中,對於全年氣候乾燥、降雨多變的延安來說顯得十分必要。應從糧食幼苗期開始增加磷肥和鉀肥在所施肥料中的比例,以此使幼苗的抗逆性增強。由於延安地區長時間處於乾旱,土壤含水量不高,糧食作物的蒸騰作用在幼苗出土後增強,這時應該避免按常規施肥量,以免引起肥害。實際施肥量應該在傳統施肥量的1/2~2/3前提下,依據具體的土壤情況及作物生長狀況來確定施肥量。如果當年的旱期較長,應該在缺水嚴重的地區儘量減少葉面的施肥量,以減緩糧食作物的生長速度,從而降低對水的需求量。同時可增施使糧食作物的蒸騰作用減弱的抗旱劑。目前,具有一定抗旱作用的抗旱劑仍以腐植酸和腐植酸鹽類產品爲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可根據具體土壤情況添加一定數量的KH2PO4。

2.2覆蓋栽培技術

以延安安塞區的農業技術改進爲例,該地區自從採取獨特的覆蓋栽培技術後,至2015年秋,全區糧食平均產量393.3kg/667m2,達到增產206.07%,獲得了巨大的項目試驗成功。安塞區主要採取了“良種+全膜覆蓋穴播免間苗栽培技術+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的方法,彰顯了穀子覆上膜、蓄水保墒增產量,穴播免間苗、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提效率,綠色防治病蟲害的操作是該項目技術的特點。該技術對傳統種植技術進行了大幅創新,打破穀物栽培必須留單株的傳統觀念,借鑑水稻栽培模式,改過去條播爲穴播,通過一穴多株的辦法解決間苗難題,將種植密度由1.8~2.5萬株/hm2提高到3.5~4.3萬株/hm2,實現了羣體增產;通過全膜覆蓋抑制蒸發和膜面集雨積溫的雙重作用,解決田間提墒、保墒和溫度蓄積難題,改善糧食品質,大幅提高糧食產量。同時,通過一系列農機、農藝技術的嫁接組合,達到覆膜、施肥、播種一次完成,中耕、收穫全程機械化,在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的同時,使糧食規模化種植成爲現實。該技術可在延安生態農業建設地區進一步擴大耕作面積,並進行廣泛的推廣。

2.3膜上灌溉技術

所謂膜上灌溉,就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礎上,利用地膜防滲輸水,把地膜鋪在壟背上改爲鋪在壟溝裏,在膜側面築埂,通過薄膜上的苗孔和經專門設計的滲水孔進行滲水灌溉的方法。黃土高原的大部分農作物,包括棉花、玉米、花生、小麥及豆類都適合採用膜上灌溉技術。以棉麥套種爲例,若採用3行小麥、1行棉花的套種方式,則小麥行距16cm,棉花行距1m,麥棉間距應爲34cm。播種後蓋上寬40cm的膜,1行棉花蓋1個膜,兩邊膜側各留5cm寬作爲推土壓膜用。棉花播種後覆蓋地膜,並用土壓實成5~8cm小埂。這就形成了以地膜爲底的輸水、滲水壟溝。水漫過溝頂向兩側麥行灌水,同時在輸水中水沿苗孔下滲爲棉苗利用。待小麥收割後,再開淺溝培土築成壟成高爲10~5cm小埂,對棉花進行膜上滲灌。

2.4微灌抗旱節水技術

將灌水進行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於作物根部附近。比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節水效益顯著。同時還可與施肥結合,將可溶性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和養分,增產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經濟作物的栽培。

3小結

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地區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2萬hm2,122個鄉鎮建立起了農業綜合服務站、專業合作社,包括洛川蘋果試驗站、延安小米研發中心、延安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等6個農業科技試驗基地開始投入生產運行。在配合國家的治溝造地的政策下,不斷創新土地利用模式,採用先進技術進行優質耕地,實現了延安糧食的大幅增產。

參考文獻

[1]張建平.論旱作農業與生態建設的關係[J].甘肅農業,2013(06):27-28.

[2]張尚寧.加強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具體辦法及其重要意義[J].品牌,201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