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篇)

教師1.18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老師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篇)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

明天要教《青蛙看海》了,我坐在書桌看着課文和教學參考書。

課文是一篇童話,寫的是青蛙爲了看到大海,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登上了高山,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本再簡單不過了,應該是揭示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人生哲理。

剛想到這兒,兒子回家了,便拿起我放在沙發上的語文書,隨手翻了起來。我不禁一瞧,呵,讀的就是《青蛙看海》。小傢伙,看看你能從這篇文章中讀出什麼感受來。

半晌,我忙完了家務活,來到兒子跟前,指着課文的插圖中地蒼鷹、青蛙和松鼠,問:“坦坦,你認爲這三個人中你最佩服誰?”小孩子最喜歡對故事裏的人物作評判,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料想他會說故事的主角──青蛙,可小傢伙卻語出驚人:“松鼠!”我詫異了,無論是教參還是我自己的對文章的理解,應該都是要讓我們孩子學習青蛙的腳踏實地的精神,懂得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頂點。想到這裏,我又問小傢伙:“爲什麼你佩服松鼠呢?”“因爲我想做一個松鼠一樣的老師。”孩子眨巴着眼睛說。

我鑽進書房,又捧着書靜靜地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也覺得童話留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有人生哲理的啓迪,似乎還透露着一種高境界的爲師之道。童話中的青蛙就像我們的學生一樣,想翻越學習道路上的障隘──高山,去領略知識大海的美景,而蒼鷹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師。

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流行了一千多年,也影響了我們教師一千多年。現在重新審視這句話,它的侷限性愈來愈明顯。讓我們先來看看童話中的蒼鷹老師。他對青蛙學生的如何能看到大海的問題,他謹記“師道尊嚴”,用平實的語言“傳道”: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可以看到大海。於是青蛙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天哪,這麼高的山!”“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而此時,蒼鷹老師又用平實而又冷漠的語言“解惑”青蛙:不過你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到大海呢?其後,他便展翅飛走了,不再關注他的學生。而此時青蛙已失去了登山的信心。很顯然,像蒼鷹這種僅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不關愛學生,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的老師,早已追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讓我們再來看看童話中的松鼠老師。青蛙學生失去了信心,但在他極富激勵性的語言中,重拾自信,更絕妙地是他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對於小小的青蛙意味着什麼,因此設計了“跳一跳,夠得着”的青蛙的“最近發展區”──一級石階。“你想看海嗎?”“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當青蛙毫不費力的跳上一級石階後,他又用極具誘惑力的聲音──“再跳一下!”“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然而更可貴的是我們的松鼠老師並未就此“功成隱退”或退在一邊閒眼觀看,讓青蛙獨自登山。“就這樣,青蛙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爬,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啊!大海就展現在它們眼前。”他和他的學生同行,同甘同苦,共同領略美景,共同成長!

反觀我們的現實,我們的學生已失去越來越多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他們往往是孤獨地艱難地走在求學的道路上,肩負着老師拋給他們的知識背囊,稍有鬆懈,便會引來監工式的老師的苦口婆心的說教。然而我們的松鼠老師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然後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在勇攀新課程高峯。

孩子,我也想成爲一名松鼠式的老師。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2

xxxx年3月18日,我被鬧鐘從夢中驚醒,眼皮怎麼也睜不開,我突然記起這是一個要早起的週末,因爲我要到xx大學聽名家講課。我立即從牀上爬起來,此時天還未亮,一抹微光從東方升起。路上行人稀少,我匆匆的走到車站,往鄭大趕去。昨天就聽同事們說,專家的課很精彩,機會難得我要抓住。

帶着期待的心情,我來到鄭大,一進場,我驚訝極了,這是個盛大的講座,會場裏坐滿了人,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僅會場正面坐滿了人,會場的三面,老師們一個挨着一個,坐的密密麻麻,甚至二樓也坐滿了人。這恐怕是我參加過得最大的講座了吧。

在同事的幫助下,我找到了一個座位,剛坐下不久,一位幽默的中年人宣讀了會場的紀律,後來聽說,那是著名的兒童作家雪野,我羞愧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我竟是第一次聽說這位名人。接着溫文爾雅的張立軍老師走上講臺,他今天要向我們講的課是《無事可記與有話可說》,乍一看,我還不太明白張老師今天要講什麼課,我在想這難道是蘇教版的`課文嗎?

張老師在上課前先與學生溝通,讓學生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讓學生放鬆情緒,接下來出示了一句話:寫作文難,今日無事可記。他讓學生說說假如你這樣對老師說,老師可能回答什麼?接下來讓學生想心情放鬆的詞語,並鼓勵學生寫在黑板上。並出示清閒自在,悠閒自在的出處,並配以文字和圖片,讓學生說說他們想到了什麼?接下來學生說了他們想到的詩句,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張老師接下來出示了:今天上午一直想着今天……不可知也。這樣一段文字,大致意思實在表達今日無事可記,以及由此想起來的諸事。張老師讓學生點評,感受這段文字。又出示了:我來到了餐廳,點了個套餐,決定……,這樣一段文字也是在說自己無話可說,浮想聯翩。接下來,張老師告訴孩子們,也仿照寫這樣一段文字。孩子們寫的很精彩。

在這個過程中,張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三個詞:體貼,聯想,轉化。張老師說,體貼即有情,聯想即發揮自己的想象,轉化就是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將心中的語言轉化爲筆下的文字。最後張老師的一段文字發人深省:過去的每一天,都會有一些美好值得記憶。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無事可記,而是有太多話想說。錯過的應該找回來!

這樣的課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寫作文不再困難,有無事可記到有話可說,到情感的提升,在輕鬆的氛圍中創作!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3

今天早上,7:10的時候,班裏已經來了很多學生。他們在自由地小聲讀書。

我叫停他們說,人的基本的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在早讀老師沒有佈置任務之前,我們應該注重練習自己的朗讀的能力。只有平時積累,到關鍵時候才能展現出來。比如,很多人想參加升國旗活動,在選主持人的時候,有些人就因爲普通話問題而不能被選上。這個時間,沒有必要急着背記東西,相反,應該練習自己的口才。

大家知道,我們正處於聲音的變聲期,更是應該注重鍛鍊自己。爲什麼我們中國人說英語,總是缺少那個味兒呢?原因在於,在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一歲半左右),我們沒有接觸到正宗的美式或英式英語。我們的聲帶沒有接收到相應的信號刺激。過了這個關鍵期,學起來很難。難不是不能,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現在,我們的聲帶處在變聲的關鍵期,要注意鍛鍊聲帶。當我們試着向美的方向去讀時,我們聲帶的就服務於美,當我們迴避美的時候,聲帶就回避了向美的方向發展。當我們需要美的聲音展現時,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說完之後,我從語調方面給學生示範應該怎樣讀。如,"中央電視臺"這幾個字。我用不同的語調試讀,讓學生感受不同語調的給人的不同感覺。或許,我讀的有點誇張,學生聽得認真、開心。(開心很重要,只有開心,纔可能接受你的觀點。)

同學表示聽懂了我的意思,我示意他們開始讀書。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話:"美麗是追求來的,努力得來的'"。

朗讀開始啦,趙老師也進來了,看懂了我的意思,沒有急於佈置學習任務。

尋找美的活動也開始了,我在教室過道里慢慢走着,仔細地聽着。遇到朗讀美的,或是正努力朗讀美的同學,停下來給予讚賞。這是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其他同學認真朗讀。

走到王鑫成哪兒,聽他讀的特別的好聽,我給了極高的讚揚。他也很激動地講述了他國小的經歷,一直做主持。他的經歷再次驗證了,能力是在活動中發展的。

邵佳琪在讀書中一直表現很優秀,我給你讚許的微笑。

孔德亮聲音有點兒小。我問他吃飯沒有。他小聲對我說吃過了。我說沒有吃吧。此時他知道我的意思了,聲音大了許多。

張浩強近日學習認真,我伸出手與他握手,傳達我對他最近狀態的認可。我順便問了一句,最近玩不玩遊戲。他告訴我說沒有玩。我說,如果一個月不玩,我將去家訪。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4

十月份即將結束,這個月我深刻感覺自己到佈置作業真的是一門藝術。其中最讓老師頭疼的莫過於國慶作業。其實,國慶前辦公室老師就討論過國慶作業如何佈置,佈置需要往家庭作業本上寫的作業,怕學生假期玩瘋了,以至於完成不了或者應付了事,老師批改作業也生氣,最終網上作業及數學手抄報成了大家一致認同的作業形式,既新穎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萬萬沒想到,就一個手抄報,也沒能收齊。有的手抄報不認真做;有的是沒聽清作業,把錯題寫在了家庭作業本上,至少還是知道有這項作業;有的是乾脆就不知道有這項作業。總之,總有各種不同的理由,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網上作業完成的還是不錯的。當然,我覺得網上作業完成度比較高是因爲我們的獎勵機制,我見證孩子們從十幾個不做,到偶爾的幾個,直到現在可以全部完成的成長過程。也見證從幾個人可以因爲網上作業完成的好,到現在二三十個人可以因爲作業完成滿分而獲得獎勵。網上作業解決了,讓人頭疼的就是家庭作業本了。首先,能收齊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總能有幾個學生不交作業,我發現今天有人不交你沒有點出他,明天就會繼續完成不了,所以我每天都會讓小組長、大組長收作業時覈對作業數量,有時我會親自核對,然後一個個找到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詢問原因,約定第二天把作業補出來,親自交給我。第一次,我會信任他,讓自己隔天補出來,如果第二天沒有履行約定,會通知家長監督完成,若是同樣的問題出現第三次,就嚴厲要求他們趁下課時間將作業補出來,下午放學前親自交給我。到現在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沒有我催促的情況下,69本作業整整齊齊放在我辦公桌上時,那種激動的心情,這時候及時給孩子們一個表揚以及一些獎勵,是可以強化他們這種行爲的。由此,我發現如果想收齊作業,首先老師要讓學生知道,身爲一個老師,他們的作業我是一定認真核對批改的,一旦出現沒有完成的情況,老師是絕對清清楚楚,哪個人,第幾次作業沒有完成,讓學生明白絕不會出現漏網之魚。作業數量問題解決,接着就是作業質量問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只要是家長評價中,家長認真提供意見,對孩子作業重視的,孩子的作業必然是既乾淨,準確率又高的,但是,從來不書寫家長評價的家長,其孩子的作業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塗塗抹抹,卷面不能看。由此可見,作業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對作業的態度,也直接影響着孩子的作業質量。

下一步,爲了提高作業質量,我準備讓小組傳看作業本,評出幾本優秀作業併發放喜報,希望可以由此可以激勵一部分潛力股像他們看齊,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質量。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5

寒假即將開始。雖然還要進行第二次調研考試,但是太久的複習時間,也緩解了我的內心焦慮,因爲該練得都練了,該講得都講了,不能說面面俱到,但可以算橫掃一空。每天的忙碌節奏,足以說明,我跟孩子們是在同一起點出發,向着終點衝刺。今天是14號,考試嘍!考完試,緊接着就是20多天假期,心裏還是美美地激動,盼望着、盼望着,寒假要來啦!我的輕鬆、愉快假期又開始了,我在心裏暗暗做上記號:一定要把暑假中的失望,通通彌補回來。

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咱們大家庭的八大常委中,以文字附帶圖片,帶着他們一起走進我規劃的路徑,讓他們也產生“一起去的”慾望:假期的前幾天,我一定要環遊夜晚的大上海,重溫自己的小吃夢,一定要勇敢地登上最高的寶塔,這次絕不會睜眼,因爲只有閉眼,才能把自己的“恐高症”罪名抹掉。這樣,兒子纔不會笑話媽媽是個膽小鬼。

快快樂樂地過好寒假中的每一天,我的家庭計劃就是把自己的`喜愛的小店鋪,再精裝修,裝修地美美的,讓每一個關顧的客人,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最起碼,記住:還有我這樣一個小主人,用我的獨特眼光來勾勒起她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喜愛,那就是我特別忠實的夥伴,偷偷地告訴你們,讓你們也牢牢記住:這就是大上海故事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6

我在閱讀了有關當前閱讀教學的問題及原因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如何有效的進行國小語文閱讀課教學呢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構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記得剛接手我此刻任教的這個班時,在閱讀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讀一篇課文必須先標上小節號,必須要了解主要資料。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爲用教材教,這就證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我將教材資料進行歸類。分爲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說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述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覆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瞭解寫了什麼資料;第二步,瞭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讀,瞭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覆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本事。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爲教師應當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爲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爲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爲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景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可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異常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爲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小組長輪換制,調動每個學生參與。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鍛鍊了學生的本事。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是不是教師不聞不問了。教師應在巡視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醒學生有必要時甚至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聽取學生的不一樣見解。這樣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纔有效果。最終,主動權給學生,在閱讀教學的彙報、交流時,往往一位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錯了,就請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對了,於是,這個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對了,就能代表全班學生都懂了嗎顯然,這是重

結論、輕過程,面向少數人的表現。同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較普遍,如:一些學生掌握了,另一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就會受到批評。提出把主動權給學生,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爲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國小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能夠豐富詞語,又能夠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本事,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將一些淺顯易懂的課文當作故事課來上。經過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組織讀書活動,檢查閱讀效果。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穫,相互啓發;還能夠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經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總之,要想有效地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做到:熱愛學生,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精心設計教法,大膽創新。閱讀過程中既要集中注意力,更要動腦子,還要勤於動筆,這樣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7

不知從什麼時候,班級裏面有一個小女孩,幾乎每一天中午放學、每天下午放學都會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起初還是以爲她是心血來潮,受到了我的鼓勵或者表揚才說這句話,但我發現她竟然從這學期開始,每天都跟我說”老師您辛苦了!”。

剛開始我把這句話作爲,對老師一種客氣方式的表達,但後來發現,在我的課上,這個小女孩非常的聚精會神,而且積極的配合我的工作,簡直是班級裏的“捧場王”,此後他每天對我說:“老師您辛苦了!”的時候,我都非常真誠地看着她,並說聲謝謝、非常感謝。

這個小女孩起初,有點兒膽小,不善於與別人溝通,也不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老哭鼻子。記得我剛接這個班的時候,又一次她生了急病,但她的父母卻怎麼也聯繫不上,情急之下,我只好騎着自行車,頂着烈日把她送回老家。由於她家是做早點的生意,早上很早就起了,媽媽還在熟睡,沒有聽到電話,看到這一幕我也感到很酸楚。她的媽媽看到我把孩子送到家以後,眼眶溼潤的對我表示感激。此後,這個小女孩兒一直都對我心存感激,覺得老師對她非常好,對於我偶爾的批評,她也是笑容以待,從來沒有任何的消極情緒。

有一次,她的媽媽,打電話感謝我,看到孩子有如此的變化,她感到非常的欣慰。媽媽對我說,孩子說非常喜歡你,經常說喜歡語文、老師喜歡寫語文作業,而且字寫得也非常好,回家就先寫語文作業,而且背書背的也特別快!我想,這就是孩子對一個老師心存感激而帶來學習上興趣的變化,心靈上感謝方式,以實際行動表達出來。

以真心待學生學生能感受到,再幼小的心靈也值得我們去呵護,孩子們是可愛的、善良的、純真的,作爲教師一定要用愛去融化他們,以實際行動來改變他們的學習行爲,帶給學生由內而外的改變。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8

一輪學生帶到畢業,真的有點淡淡的不捨。又開始教一年級了,拿到班裏學生的資料,馬上看了起來,我要在最短的時間裏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在我看來這一點很重要。一看到“曉陽”的名字,便印象深刻,曉陽姓李,媽媽和我一樣也姓邵,而且名字和我兒子只有一字之差。真巧啊!

第一次見到孩子們,是開學前的親子活動,我們在學校的門廳迎接着孩子的到來。我仔細觀察着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個個都很可愛,我要儘快把名字和每張小臉對上號。一個瘦瘦的小不點闖進了我的.視線,他幾乎是拽着媽媽走進學校的,滿臉的興奮,看到我大聲地喊:“老師好!”看來對學校生活很期待,這是個好的開始。我問:“歡迎你,小朋友!告訴老師,你叫什麼名字啊?” “老師好,我叫李曉陽。”孩子很有禮貌,說話聲音很響亮,看來幼兒園教育的非常好!媽媽在一邊,一直臉上帶着微笑,滿意地看着兒子。“哦,我知道了,你媽媽姓邵吧,和老師一樣,你一定記的住怎麼稱呼我。”“恩,邵老師好!”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和小傢伙默契地相對一笑,然而又對我剛纔的言語有點奇怪。小傢伙拉着媽媽的手,向二樓教室走去,一邊走,一邊問:“媽媽,老師怎麼知道你姓邵啊。”“老師很了不起啊,她還知道曉陽很想上學,要做好孩子呢。”

上午的活動很精彩,每個孩子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用丙烯顏料在T恤上,合作完成一套親子裝,完成後,我們要把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上臺秀一秀。我忙着組織大家,兼職攝影師,不時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並沒有太多時間關注曉陽。

不過他已經有點與衆不同了,照片裏那個扭過頭去的孩子就是曉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9

今天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教學完《趕海》一課。讓我深有體會的是: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既有成功之處,又存在不足。成功之處有以下四點:

一、結合課文的特點,首尾充分利用了歌曲進行情境的創設和情感的薰陶。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先播放《大海啊,故鄉》,接着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二、立足於“趣”,注重於“實”。

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設計多個環節,引導學生讀趣、找趣、說趣、品趣。因此,在本課聽、說、讀、寫的訓練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三、讀寫結合,充分發揮課文的示範性。

本文寫的是童年趣事,因此,教師充分挖掘課文的.精髓,在閱讀中進行歸納總結。

四、有扶有放,收放自如。

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等幾件事,教師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沉浸在作者的語言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五、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在精讀感悟環節,預設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放手給學生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趕海的“趣”。但交流時學生體會得不到位,而老師的引導不夠深入,學生談得比較淺顯。在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方面也應加強些。

2、在評價方面,語言不夠豐富,對於學生的朗讀,回答問題,沒有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

20xx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這節課學習了“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兩個內容,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事先寫在黑板上,上課時,先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學生按着自學指導中提示的問題自己朗讀、思考,檢測時,發現學生對於“我的發現”掌握得非常好。“我的發現”中出示了兩組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帶點詞語表達的情感。

學生通過朗讀,很容易就體會到了第一組句子把雨來比作小泥鰍、小鴨子,表達了作者對雨來的喜愛和讚美。第二組句子把日本侵略者的雙手比作鷹的爪子,把德軍的眼睛比作惡狼般的眼睛,表達了對侵略者無比的憎恨。接下來,讓學生感受運用比喻句的好處,學生體會得也很好,說出了用上了比喻句,可以使句子更生動,更形象;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清晰、更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還能很好地表達人物的情感。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這樣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順勢進行寫作指導。第一個目標順利完成,接下來學生按自學指導2自學“日積月累”,檢測時,發現學生自學的效果不夠理想。

這是一組關於戰爭的成語,有的還包含着一個故事。當我進行到讓學生講一講“圍魏救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四個成語故事,結果,全班沒有一個人知道,更不用說講下來了。看來,學生的閱讀面還是太窄,閱讀的習慣還沒有很好地養成。“亡羊補牢爲時不晚”,課結束時我佈置學生查成語故事書,舉辦成語故事會,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主動地學習。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0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爲聖旨,把它理解爲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僞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爲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爲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爲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爲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爲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爲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爲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爲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爲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爲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爲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爲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纔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1

古人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身爲人師的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多年的教學實踐更讓我明白“學問無大小,能者爲尊”的道理。

還記得那是一次作文課,同學們都在專心致志地寫作,忽然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問我“纏繞”的“纏”怎麼寫,我毫不猶豫地將這個字寫在了黑板上。不一會兒,班上的小語拿着字典走到我的身邊,輕聲地告訴我:“宋老師,你的‘纏’字少了一點,瞧!”說着,她把字典亮在了我的`眼前。我定睛一瞧,果然如此。我感激地摸了摸小語的頭,隨機在大家面前訂正了這個字,並表揚了小語的善於發現、勇於糾錯的精神,我還風趣地說她是自己的“一字之師”。

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容不得半粒沙子;心靈是純淨的,容不得一絲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使你是老師,也有犯錯的時候。面對錯誤,你無須去遮掩、逃避,而應真誠地改正,虛心地接受學生的意見,你會發現學生的世界是那樣多姿多彩。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老師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影響着孩子,你播種什麼種子,你將收穫什麼。一個錯字,看似簡單的教學細節,實質能反應一個老師的教學理念,蹲下身子看孩子,才能讓你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從此,在學生面前,我不再敢大意疏忽,而是利用課餘時間給自己充電,身體力行去感染他們。課堂上,我會與他們進行朗讀PK賽,在朗朗書聲中互相激勵;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在激烈的辯論中放飛思緒;讓孩子走上講臺,盡情展現小老師的風采……課堂成了我們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

抱着學習的心態走進課堂,你就會多些民主,少些專制;你就會多些肯定,少些苛刻;多些體諒,少些埋怨。如此,我們就不會再爲學生的幼稚而偷偷地笑,不會爲學生“品嚐活蚯蚓”而大驚失色,更不會爲學生的標新立異而全盤否定。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是那樣的生動活潑,孩子的思維是那樣的聰穎敏捷,孩子的生活是那樣的多姿多彩,孩子的思維笑容是那樣的美不勝收。抱着學習的心態走進課堂,我們的課堂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學生會更加陽光,我們老師會更加美麗。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2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新課標的實施,使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迴歸了原本屬於學生的課堂“主權”。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着力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習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而問題本身就是閱讀教學的靈魂,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怎樣激活學生的靈性意識,問出智慧的火花,問出閱讀的動力?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找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一、瞄準文眼,題中求疑。

葉聖陶先生在《談教學的着眼點》一文中提倡教師要着眼於使學生“開竅”。爲使學生“開竅”,教師應注意提問的切入點,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通過變換角度,增設條件和提示而形象生動化。

教師如何巧妙切入,選準正確的突破口,瞄準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的交匯點,又匠心獨運,巧妙構設,使學生感到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即所提問題具有現實適應的思維價值,一般而言,課文的題目是文章的泉眼,扣住題目質疑,往往簡潔明瞭,又直撲重點。如在教《月亮灣》這課時,我從課題切入: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馬上提問:爲什麼叫月亮灣?一石擊起千重浪,於是全班同學通過對名字來歷的探究,來自主學習課文。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一次又一次地說:月亮灣是個村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彎彎的小河就像一個彎彎的月亮,,所以這個村子叫月亮灣。學生樂於參與就有收穫,學生樂於參與就是成功。教師瞄準文眼激起學生已有的興趣,尊重學生學習願望,引導對所提問題的熱情,纔會有解決問題的原動力。這正是學生一個認知不斷完善、發展,從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甚多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範圍由小到大,理解由淺入深,求知慾望盪漾開來,課上學生的靈性思維踊躍綻放。

二、聯繫實際,趣味求疑。

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生活中有什麼”。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基礎來進行設計。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新課時,教師要創設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情境,迫使學生想問個“爲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中,怎樣理解文中的“我”爲什麼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我認爲這是本文的難點,分析我班學生情況,大多來自農村,對自然風景都有自己的觀察。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我設計了讓孩子們想象省略號的內容,聯繫實際生活中所見所聞,對於學有困難的學生用我提供的句式“(誰)說:“荷葉是我的(什麼)。”在荷葉上(幹什麼)”練習想象說話,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不用我提供的句式練習想象說話,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生成了一些東西,可以編寫一首首小詩文: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臺。”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唱歌。  小蜜蜂說:“荷葉是我的小牀。”小蜜蜂採花粉累了,躺在荷葉上美美地睡一覺。  小烏龜說:“荷葉是我的避風港。”每當颳風下雨的時候,小烏龜就躲在荷葉下自由自在地遊玩。……生動有趣、充滿童心的語言在課堂上盪漾。對於二年級的學生,從表面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在學生思維和已有的生活體驗相鏈接的瞬間,把問題拋給他們,通過聯繫生活體驗補充說話,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一步一步感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詩歌的主旨,知道了荷葉在動物王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變成荷葉可以給別人帶來方便,給大家帶來快樂。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問題在學生靈動的思維中迎刃而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3

我今天實在太累。一天上了5節課,外加午睡管理、大課間活動。

但今天又很開心,因爲上了四年級,今天第一次體會到了以前那種上課時和孩子們融合的感覺,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我也上得投入。讓孩子們體會描寫大榕樹的順序,以及大榕樹的特點。茂盛和生命力旺盛,孩子們一下子就悟到了。那種美好的感覺他們也能體會到,因此課堂上朗讀大榕樹的這段話,是他們開學以來朗讀最好的一次。寫鳥的這段,我們也是探究了規律,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以及好處。我給孩子們舉了例子,孩子們還是挺能接受的,而且也很開心。印象最深的是一處:兩個鳥影的發現。第一處一個鳥影,突出的是沒有一隻鳥的寂寞;第二處鳥影,卻是實在太多,只能看到鳥影的繁華。這樣一來,孩子們都挺驚奇,原來同樣的詞,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語言的妙處就在這不可言喻之間。

正因爲如此,課堂效率也很高,原本以爲上不完的.內容在課內上完了。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舒服。接下去的課把作業也寫完了,兩處鳥的天堂的含義有些難,重點講解了下。

值得驚喜的是,雲的字突然有所改觀了,他得筆畫不差,只是寫得過窄過斜,今天就盯牢他寫,囑咐橫寫長,豎寫直,沒想到一下子寫好了,比原來的好100倍。我還特意讓別的孩子看,都說好多了,看出雲很開心,但是還是硬憋着,裝作不開心的樣子。這樣的孩子有時讓人討厭至極,有時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用力摸了摸他得腦袋,呵呵。不過堅持纔好啊!

這些天要準備公開課,很忙,好在我還是有很多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的感覺真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4

金水區優勝路國小校本課程《寫遍校園》自xxxx-xxxx學年第一學期開發實施至今已有4個學期了,學生們在課程中不僅培養了認真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了寫作水平,深入瞭解了優勝路國小美麗的校園和可愛、可敬的校友,還自主創辦了校級刊物《優勝週報》。《優勝週報》的出現,不是被創造,不是做花俏,而是教師、學生享受課程的成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

一、分析調查數據,及時修訂課程綱要。

五年級上學期,教師針對四年級下期實施《寫遍校園》時遇到的活動時間不夠、學生參與度逐漸下降等一些問題設計了調查問卷,期望通過調查瞭解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訴求和建議,分析具體數據,力求“寫遍校園”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提供教師有效的發展機會和空間。通過分析80份《調查問卷》發現:90%的學生感覺參與校本課程《寫遍校園》是“輕鬆愉快,使人充滿信心”;61.4%的學生很關心周圍發生的事情;20%的學生喜歡童話體裁,22.6%的學生更喜歡科幻小說體裁的文章;5.7%的學生希望成爲記者,18.6%的學生希望成爲兒童文學作家,24.3%的學生希望成爲編劇,31.4%的學生希望成爲科幻小說作家。數據顯示,學生樂於參與校本課程“寫遍校園”,但對於每節課寫校園作文又感到一些乏味,大多數是完成任務式的喜悅。學生期待職業體驗式的學習環境,對文學的創作保持着高度的熱情,希望接觸更多體裁的創作練習。我們將《調查問卷》所反映的問題與我們觀察分析學生的種種情況相結合,對五年級上期“寫遍校園”的課程綱要進行的大幅度的調整、修改,使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願望,激發五年級學生的創作潛能,突破教師在課程實施上遭遇的“瓶頸期”。

教師將校本課程《寫遍校園》五年級上期的課程目標修訂爲:

1、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升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

2、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3、學生嘗試多種體裁的寫作,實踐理想職業。結合學生的職業體驗需求將課程內容調整爲:班級時訊、校園時訊、“漫話”校園人物、“漫畫”校園人物、校園人物專訪。

二、利用校外資源,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我們邀請的《大河報》的攝影記者白州峯記者做了一期《新聞,新聞攝影以及新聞背後的故事》的講座。學生聆聽了90分鐘生動有趣、圖文並茂的講座,知道新聞的特點和意義,瞭解了新聞記者的工作經歷,激發出對從事文字工作的興趣。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會從身邊的生活尋找素材,學會觀察身邊的好人好事,學會動腦、動筆和動心,爭做社會的有心人。

三、珍視學生感受,靈活調整課程內容,班報誕生。

有了第一次活動的良好收效,教師鼓勵學生體驗記者職業,在第一時間瞭解校園中正在發生的、已經發生的事件,將見到的一些事情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出來讓同學們瞭解校園的近況,就會拉近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同學的距離,更加深入熟悉我們的學校,令自己的校園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一百多字的新聞稿對於五年級的學生易如反掌,讚揚四位同學到醫院探望生病中隊長的新聞稿《探望“老班長”》,反應同學之間打鬧問題的《“貓”抓人事件》,記敘爲一年級新隊員佩戴紅領巾的《領巾飛揚》,都取材於學生的校園生活,真實記錄了學生的喜怒哀樂,傳遞着積極向上的.校園正能量。看着這一篇篇飽含學生創作熱情的新聞稿,我們的心情不僅僅可以用“好”來描寫,更多的是爲同班同學之間的真摯友情、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呵護之情所感動。爲什麼不用一種形式延續學生對於校園的關注、對於校園的熱愛呢?課堂上,教師想到了用創辦班級報紙的方式繼續學生之間正能量的傳遞。經過孩子的積極討論,我們確定了以xxxx年入學的六班現在的五六班諧音做主題的《石榴報》,這張班級報紙內容涵蓋有班級時訊、校園時訊、校園活動、校園人物、校園故事等主題,學生們根據同學特長選出了報紙主編、攝影記者、排版,併爲六大板塊起了既好聽,又極具特色的名稱,介紹校園《金色優悅》,反應班級事件的《追事》,推薦校園人物的《詩淇墨語》,推廣課間有益遊戲的《校園遊戲》,刊登優秀文章的《羣星之城》。石榴象徵着團圓,豐收於金秋時節,我們的《石榴報》也在瑟瑟寒風中,伴隨着片片落葉,紅紅火火地呈現在師生面前。預備前、課間時,張貼《石榴報》的班級展覽前總會有三三兩兩觀看的學生,人羣裏時而會傳出切切私語聲、咯咯的笑聲。病癒出院的班長專注地看着《探望“老班長”》,看一遍不過癮,甚至搬來了凳子,站在凳子上看報,再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同學的關愛。的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當學生在“寫遍校園”中實現了夢想的同時,教師也與學生分享了成功的歡樂。

四、體驗職業夢想,激發創作熱情,《優勝週報》誕生。

xxxx年3月底,在優勝路國小美麗的校園裏一場“我愛春天師生籃球賽”正在激烈的進行着。賽場下一部分學生觀衆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們沒有爲一次次精彩的投籃歡呼吶喊,而是舉起相機拍照,拿起採訪本緊張地記錄着比賽進程,他們參與校本課程“寫遍校園”的孩子們。這些學生已經不滿足於報道班級新聞,希望能夠捕捉到更多的新聞點,由此,教師抓住了看籃球賽的契機,鼓勵學生報道校園新聞。xxxx年4月17日,《優勝週報》首刊!至今,尚顯稚嫩的《優勝週報》已經出版四期。

正如優勝路國小劉輝校長應孩子們的約稿,爲《優勝週報》撰寫的卷首語《優勝小週報多彩大視窗》中提到的“優勝小週報,多彩大視窗,孩子們放飛着綺麗的夢想,勾畫着五彩的藍圖,在成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這注定是滋養童年伴隨成長的終身精神財富。”在這短短的兩個月中,學生們學會了文字錄入、上傳郵箱稿件,學會了用攝像機的鏡頭“說話”,學會了組稿、改稿,學會了用專業的平面設計軟件CDR排版。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

現在的學生寫作文很少打草稿了,寫出來的東西自然詞不達意,甚至有些面目全非了。對此,筆者很是頭疼。

寫作文先打草稿然後謄抄在作文本上,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幾次三番的作文課下來,對於作文打草稿竟有些失望了。在我口乾舌燥、唾液四濺的近一節課後,發現學生打草稿的越來越少,很多學生竟是全然不顧我的苦口婆心,置我的千叮萬囑於耳外直接“畫”在了作文本上。於是,學生們寫作文的過程一片忙亂,借橡皮塗改液的,交頭接耳詢問遺忘字詞的,間或聽到“嗤……”撕紙的聲音……

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了良久。我們的作文有打草稿的必要嗎?我認爲,作爲國小生作文還是有打草稿的必要的。國小生剛剛接觸作文,從開始寫話到現在每篇要求400字以上,可是說是一個打寫作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寫作水平整體上不是很高,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比如寫作技巧、寫作思路、選材等方面的錘鍊寫作能力才能夠提高,而打草稿正是鍛鍊這些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作文初稿寫完以後,可以多方面的進行查找問題,字、詞、有無語病,整體結構等等,可以通過小組間探究進行有效的修改、潤色,而這樣的過程正是作文水平不用斷提高的過程。現在國小生不願意打草稿,一下子越過了這個階段,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拋棄了很重要的一條途徑。

經過多次觀察,發現學生不喜歡作文打草稿有幾種原因:

一、沒有認識到打草稿的重要性,認爲打草稿與否無所謂,漸漸地都不願意打草稿了,長此以往形成寫作文不打草稿的習慣。

二、爲了追求速度,尤其是書面考試的'時候時間緊,總想着快點結束好乾別的事情,不願意去打草稿。

三、相互攀比。大家都不打草稿,我爲什麼還要打草稿?

四、平時我們的要求不嚴,導致學生們作文不打草稿習慣的養成。

……

在國小階段不打草稿很容易影響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爲了減少和杜絕學生不打草稿作文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打草稿的重要性。只有從思想上認可了,學生才心甘情願的想去打草稿。

二、通過硬性手段,比如教師自己或者安排小組長檢查修改草稿後再謄抄,“逼”着學生去打草稿。

三、通過進步作文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打草稿作文的進步,激發學生打草稿的習慣。

……

學生作文不打草稿,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縱容的,我們科任教師只有自我繃緊打草稿這根“弦”,學生才能按着作文提高的路子越行越寬,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