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篇(實用)

教師1.9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爲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篇(實用)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裏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爲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着期望。園裏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着,新西蘭“學習故事”裏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新西蘭“學習故事”裏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新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新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裏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裏,孩子們獨立地做着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爲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裏,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裏裝着,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着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裏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頻裏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着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着夾子走來走去地寫着什麼……顯然,這些視頻、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新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着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着新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着相機,拿着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臥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着,沒有在哪裏停留,只是這裏看看那裏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離開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着,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着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纔會動起手來,跟着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爲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爲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裏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區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爲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說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裏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裏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創建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接:“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亂”裏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爲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爲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爲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裏,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閱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閱讀注意力、降低閱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着空調的窗臺上的擺設型,到挨着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着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裏,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持,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持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閱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爲閱讀時間。爲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閱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說: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着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曬着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說明這裏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說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裏,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裏,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戶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裏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爲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裏,按着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着,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着車、運着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着,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着。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裏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裏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着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着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爲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爲我認爲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裏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着,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爲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一位美國幼兒教育學家說,美國幼稚園只訓練孩子合羣、適應環境,不教任何字。最主要的訓練是手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和筆等。日本學校至今仍沿用傳統的算盤來進行計算教學,因爲計算機無法使學生理解,得出與答案有關的基本運算過程,也就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算盤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它充分鍛鍊了手指。

手指的.鍛鍊直接刺激大腦中央的手指運動區,間接引起其它運動區的興奮和活躍。當手指鍛鍊得愈來愈靈巧時,頭腦的思維也就會相應的更敏捷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智慧的工具和鏡子,所以說,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恰恰是珠心算教學中的算盤能讓兒童雙手通過指尖訓練,達到開發兒童的智力和潛能。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今日天氣晴朗,風和日麗,上完第一節活動課,我和孩子們來到了戶外活動,小傢伙們興奮極了,小嘴都在嚷嚷着,說着:“教師,教師我們去玩滑梯吧,行嗎?”我說:“好吧,我們就去玩滑梯。”說完小傢伙們就自覺地開起火車來,跟隨着我一齊奔向了滑梯。

來到了滑梯面前,在玩之前我跟孩子們說:“玩滑梯要注意安全、遵守規則、不能推、不能擠,滑梯要從上往下滑。”說完之後孩子們就解散了,去玩滑梯,我發現大家都能夠按照我之前說的遊戲規則去玩,不錯。就在大家玩的興致勃勃,不亦樂乎的時候,王浩瀧大叫了起來:“教師,教師,快來啊,滑梯底下有隻大蟲子。”其他的孩子聽到之後也都從滑梯下下來和我一齊跑過去看。這時候聽到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着:“這是什麼呀?”“是蟲子嗎?”“不是吧?”這時子竣湊到跟前說道:“這不是蟲子,是大螃蟹!”“大螃蟹”大家一齊說到。雅淇來到我身邊問我:“教師,這是螃蟹嗎?”我笑了笑,對着孩子們說:“寶貝們,這不是螃蟹,是一隻大蜘蛛,它還會吐絲呢,你們看這張網就是蜘蛛用它吐的`絲織成的。”大家都把蜘蛛圍了起來,觀察它,因爲這隻蜘蛛比我們平時見到的大了好多,所以對孩子們比較有吸引力,大家也比較感興趣。就在大家的觀察,討論之中我們結束了今日的活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早晨,我急匆匆地經過走廊,迎面遇上了正要下樓參加戶外活動的小二班小朋友。“袁阿姨!”一聲快樂的呼喊打破了周圍的平靜。

我愣了一下,繼續往前走。“袁阿姨,你忘了嗎?你抱過我的!”小傢伙這麼一喊,整個隊伍立刻就興奮起來:“袁阿姨,你真漂亮!”“袁阿姨,你真帥!”“袁阿姨,我喜歡你!”甚至有孩子直接跑過來抱住了我的腿。

“袁阿姨,你真幸福!”小二班的老師打趣着說:“來,我們讓袁阿姨找找誰走得最神氣,袁阿姨會再擁抱你們!”

“好的.,我們到操場上去!”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操場,孩子們圍着我站成圓圈,點到誰的名字,誰就跑過來和我擁抱。大寶一步三跳地跑過來.兩腿順勢搭上了我的雙腿,直接就摟着我的脖子吊到了我身上:隋楊大聲喊着“袁阿姨,我來了……”張開雙臂跑過來,緊緊地抱住了我;劉衡更有趣,不僅把臉貼在我的臉頰上.還樂呵呵地來了一句“謝謝你!”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擁抱能帶給我和孩子們這麼多的快樂!

平時,我常常會在孩子們起牀的時候走進班級,幫孩子們梳梳頭髮,提提褲子,順便擁抱一下孩子。我只是順手的一個無意舉動,沒想到孩子們竟然會牢牢記得!更沒想到孩子會用這樣一種方式回報我的擁抱!感動之餘,我深深地陶醉了。這小小的擁抱不僅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也讓我體會到了做一個幼兒教師的幸福。

幼兒教師最基礎的素質要求,就是要愛孩子,並要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們知道“老師喜歡我”,並願意親近老師,和老師一起遊戲、學習。那麼,就讓我們從擁抱孩子開始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中午時分,孩子們正沉浸在自選遊戲的快樂中,一個聲音打破了融洽的氛圍:“老師,凡凡把小青蛙放進龍蝦缸了!它會被咬死的。”孩子們紛紛圍過來,一個個義憤填膺地怒視着凡凡,彷彿他是可惡的壞傢伙。凡凡卻是一副神態自若的樣子,還用小手放在嘴邊“噓”了一聲:“別吵,我們一起看看,龍蝦和小青蛙會做朋友嗎?要是不會,我會救它的。”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起來。只見龍蝦慢慢悠悠地捲起尾巴,立起身子,張開大鉗子舞動了兩下,就把整個身子轉過去向旁邊前行,似乎對那隻驚嚇得一動不動的青蛙絲毫不感興趣。小青蛙呢?愣了半天終於回過神來,一跳一跳打了幾轉之後,也安靜地吸附在缸壁。“你們看,他們不是挺好的嗎?”凡凡對此好像胸有成竹,一旁的小朋友們也長出了一口氣。“凡凡.你下次可別嚇我們了。”東東耐心地提醒凡凡,其他孩子也應和着勸告着。出人意料的是凡凡的總結性陳述:“如果我不這麼做,你們怎麼會看到龍蝦是不咬青蛙的呢!”此刻,我不免慶幸自己的等待,要是我急欲阻止,不會親見如此驚險而生動的一幕,也無法瞭解凡凡淘氣的`真實原委。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如果孩子沒別的事情可做,有時候他們就會製造一些惡作劇。教師應該將孩子的這種創造力引上正軌,並讓它保持健康發展的勢頭。基於這種認識,我修正了對凡凡的教育方式: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凡凡從事一些冒險活動,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同時,還有助於建立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

定期幫助孩子用新的工具及材料做一些實驗,不要求孩子的每次實驗結果或每次活動都有實際用途,真正的創造力往往要伴隨着許多次的失敗;

避免對凡凡不切實際的想法太快地表示反對,並對孩子說一些諸如“那樣做根本不行”之類的令孩子灰心喪氣的話;

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當孩子所犯嚴重錯誤需要適當紀律論處的話,懲罰要對事不對人,不要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爲凡凡選擇一些有利於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玩具或活動,如放大鏡、磁鐵、用於製作紙盒、卡片等的薄紙板等,都比那些成品的玩具更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鼓勵凡凡收集一些東西,如羽毛、鈕釦、種子、郵票或感興趣的任何東西,收集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精神,允許凡凡將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帶回家,有可存放的小天地。

實施一段時間後,小朋友們熱情地稱讚凡凡爲“小小博士”。凡凡依然眨巴着那雙大眼睛,興高采烈地邀請你去看他的新發現或新發明。

可見,創造力是在孩子獲得一種真正的自尊感的氣氛中得以發展的。透過“越軌行爲”,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需求,爲他們創造更多的自由創造空間,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意向,及時鼓勵和支持孩子的創新要求,這一切都將成爲培育孩子創造力的沃土。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孩子們是那樣的可愛、聰明、活潑,他們那細心地觀察,天真的話語,是那麼有意思,令人回味。

我和孩子們一齊搭積木,大家玩得很開心。玩着玩着,董通坤像發現了新大陸似得對我說:“教師,你明白我在哪裏嗎?”“你不是在玩玩具嗎?”董通坤說:“不對,教師你想想。”“我不明白。”“告訴你吧,教師,我在你的`眼睛裏。”看着孩子那驚喜的目光,聽着他那稚嫩的聲音,我也高興地對他說:“對呀,教師的眼裏有個你,你的眼裏有個我,對嗎?”“對!”於是,我們又高興的玩起來。教師和孩子經過目光的交流,就會建立起豐富的感情,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歡你。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在區域活動時,我發現成成小朋友將娃娃家的一隻小杯子放進口袋裏,再也沒有拿出來。活動結束後,我問全班幼兒:“想不想看老師變魔術?”大家都說想看,於是我就學着魔術師的樣子邊比劃邊說:“我變只杯子出來,現在這隻杯子已經在成成口袋裏了,請他拿出來給大家看。”聽了我的話,成成把那隻杯子拿了出來,大家都拍手叫好。

事後,我找成成小朋友談話,告訴他不能隨便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去。他輕鬆地點頭稱好。我想:這樣做既讓幼兒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又保護了幼兒的自尊心。

我們班有個小朋友叫新琦,動手能力非常差,據瞭解,在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樣樣都有人代替包辦。就這樣,在幼兒園也要靠老師。每天下午起牀後自己不會穿鞋,總是等着老師給穿。剛開始,給他穿上吧,別耽誤了他小便,否則更麻煩。每次都這樣遷就他後來越來越覺得,這樣下去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將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對他開始了另一種方法:那天,當新琦起牀後,他和原來一樣,提着兩隻鞋子在我身後等我。我整理完牀鋪後,接過他手中的鞋子直接放在地上,對他說:“今天自己穿一次吧?來,我教你。”我一邊手動一邊嘴說:“一雙小鞋先放好,小腳丫子往裏鑽,鑽呀鑽呀鑽到頭,再用小手鉤後面。”

我和他穿上一隻,另一隻我讓他自己穿,最後終於穿上了,我們兩個都高興的笑了。然後領他走出休息室,走到小朋友中間,讓他講講自己是怎麼穿上鞋子的,還讓小朋友拍手鼓勵他。新琦可高興啦!第二天,新琦來幼兒園就自豪的告訴我,“老師,在家裏我也自己穿鞋。”我摸了摸他的頭說,“你真棒!”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工作以來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叫珂珂個子很矮,很內向。自我們帶這個班以來一直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她時她就會緊張,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語言表達、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她,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她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她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她鼓勵,給她讚美,給她機會和希望。當我們發現她在繪畫和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她,並讓她做示範。當她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她的頭,給她一個讚許的微笑;當她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她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貼畫……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她漸漸大方起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快到放學的時間了,我發現菲菲的口袋裏有好幾個玩具小積木。於是,我對所有小朋友說:"快放學了,老師跟小朋友玩一個變魔術的遊戲吧。老師會把小積木變到你們的口袋裏哦。"

聽到我的話,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只有菲菲左顧右盼,神情有些許的.不自然。我接着說:"先讓我們一起來給玩具施加魔力吧,跟老師一起念'魔力魔力變變變,玩具變到菲菲的口袋裏'我們一起來看看菲菲的口袋裏有什麼吧!"我把菲菲請上了講臺,讓他把口袋裏的玩具拿出來,孩子們對此興奮不已,趁孩子們高興的時候,我小聲的對菲菲說:"幼兒園的玩具是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不能把他們帶回家自己玩哦!要不然玩具會找不到自己的家的。"聽完我的話,菲菲臉紅的低下了頭。

從那以後,菲菲再也不隨便拿幼兒園的玩具了,還主動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跟小朋友一起玩呢!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可能都感覺到有些孩子願意大喊大叫,剛剛告訴完不要大喊大叫一會兒孩子又忘記了,依然如故。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孩子自己,說話音量過大,一會損壞喉嚨,影響聲帶的發育;二會給人留下不禮貌、沒教養的印象。即便是一句簡單的“你好!”,不同的音量,不同的語氣,都將產生不同的效果。誰又願意聽到那刺耳的問候呢?

如果在幼兒園或者是某個集體,若是天天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聽覺,更加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以及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一個人若是經常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易形成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孩子的天性原本是無憂無慮、輕鬆自由的,可是卻過早地感染焦慮,那是對孩子多大的摧殘啊!

那麼,孩子爲何會大嗓門地說話呢?天生這樣嗎?遺傳的因素固然有,家庭的成長環境因素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受幼兒園或學校環境的影響。有時,幾個孩子在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大家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都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爭先恐後,互不相讓,你一言我一語。而這時候,有的孩子爲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往往會採用大聲嚷嚷的方法,以爲只要自己大聲地喊,就能超過別人的聲音,就能被大家所聽到。你的聲音這麼大,我的聲音比你還要大。這樣就造成了“一浪高一浪”的現象。

如果孩子產生這種現象,作爲老師其實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活動中、課堂上,如果教師忽視某些孩子的存在,無視他們的'反應,無視他們的心理,更無視他們的語言。其實在某個角落裏,有一雙充滿期望的眼睛正在看着你。就因爲老師的忽視,而使他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剝奪了他表達的權利。這個時候,那些表現欲強烈的孩子往往會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來。因爲,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纔會讓大家聽到自己的聲音。而有些老師,爲了維護自己的“主導”地位,爲了維持“你是學生,我是老師”的關係,則會用更高分貝的音量來壓倒孩子,穩定局面,覺得只有這樣做纔不失老師的尊嚴。久而久之,這一切都將成爲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的聲音越大,老師也就越想壓過他們。而老師的聲音越大,孩子也會試圖用更大的音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

親愛的教師們,希望你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在注視着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爲孩子效仿的對象。

蒙臺梭利教學法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能走過那麼多年 ,還能有如此衆多的追隨者、推崇者,自然有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針對以上所提到的現象,我覺得“蒙氏”教育給每個接觸過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靜”和教師很少用語言只用眼神。孩子各得其所而又各得其樂,他們自由,但不會影響同伴,他們活動,但又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絲毫沒有喧譁的場面。如果有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當然,我們不能盲目推崇任何一種教育方法,但是“蒙氏”所營造的這樣一種氛圍,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有的孩子就能做到這樣?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的天性都一樣。那麼,既然孩子的差別不是主要問題,那幼兒園及教師的方法就值得探討了。我們認爲,教師的職責並不在於教導孩子,而是爲孩子準備一個豐裕而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假若教師、師生之間的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那麼,我們的孩子還能大聲喊叫嗎?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老師……我今天又尿牀了!”安安用顫抖的聲音告訴我,“啊?你真是的,趕快把褲子換吧!”哎!“我剛纔問你有無尿拉,你又說沒有!”今天已是他連續第三天尿牀了。

下午,安安的爺爺來接他,於是我就跟他爺爺訴說了他的情況。安安爺爺聽後也告訴了我他在家的.情況。原來這段時間天氣不太好,安安生病了,多尿是他吃藥的副作用。哦!原來如此,第二天我特別留意了安安的午睡,讓他一定要尿完才上牀,一點半左右又叫他尿一次。結果那天他沒尿牀。就這樣安仔連續幾天都沒尿牀。

過了幾天安安爺爺說:昨天安安的內褲溼了,不敢告訴老師和媽媽,因爲怕被老師批評和媽媽打罵。聽完這話後,我頓時愣住了,原來他的尿牀是我們事後批評對他的陰影,爲了不讓我們知道他只能沉默與忍受。

作爲老師和家長我們無疑是做錯了,過分了,我們沒有用心去傾聽幼兒的內心而是用自己認爲正確、快速的方法去處理幼兒的問題。這是我們的自私,也是對幼兒的不公平啊!

看來我們應用耐心去換幼兒的心聲。這樣才能知道他們是在想什麼。很多人說幼兒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並不是這樣,只是不懂得很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作爲老師和家長只有耐心地去傾聽與引導,才能使幼兒更放心更舒坦地接近我們,以及述說他的心事與想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陶藝在中國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陶器的出現,意味着人類對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在喧囂的城市裏,製作陶器的過程已經是一個享受安靜、平和、安詳的過程。"這種過程在它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已經成爲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有人說:"泥土是死的,經過人的手它便有了靈魂。"是的,正是人類獨特的創造力賦予了泥土豐富多彩的外形,將泥土變成一個個洋溢着人類智慧結晶的藝術品。

但是它還不單單只是一門藝術,它還可以作爲一種載體發揮其教育的價值,讓孩子們在"捏捏、玩玩"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孩子們做陶藝首先是他對泥土的興趣。就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所說:"成功的'祕訣是興趣,對少年兒童所從事的活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已經形成,它就會磁石般地吸引少年兒童去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孩子們天生對自然界的一些東西有着不可割捨的情感,而且泥土有着極強的可塑性,它到了孩子們的手裏以後,孩子們可以隨意的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其創造成各種形狀。而當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出現在孩子眼前時,孩子們會從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在做陶泥的過程中,你可以發現即時平時不太說話的孩子也是非常的投入。因爲這個時候,泥土就是他最好的夥伴。他將它想象成一隻小狗,於是在捏捏揉揉中一隻小狗就真得出現了;他需要一隻小貓,於是小貓也會在他的手中逐漸地顯現出來。雖然這些小貓、小狗都不會說話,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可是他自己做得哦!

當然做陶藝還可以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拿做泥條來說吧,看起來就是把泥搓成一個長條,但它對中班初學陶泥的幼兒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手裏搓得時間長了,泥就會因爲手吸收了泥巴太多的水分而變得過分乾燥,甚至會斷裂。如果你用兩個手搓呢,那可更不行,這樣會讓你的泥條一頭長一頭短。所以在搓泥條時既要孩子們搓得快,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行。

陶藝還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力。每個孩子心目中的物體形象都是不一樣的,同是一隻動物,它可能是站着的,它也可能是躺着的,甚至可能是跑着的。就像有一次孩子們在做小豬時,有一個孩子在小豬的鼻子下面放了一個長長的泥巴,問他這是什麼,他告訴我說這是小豬流出來的鼻涕,讓人不禁爲之一笑。再看那隻小豬,似乎因着這一條鼻涕變得與衆不同起來。

所以讓孩子們學陶泥吧,他們會獲得快樂,也會獲得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要當一個好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學習成績,能否考上重點中學或者大學等等,而且對孩子的心理、思想,個性有足夠的瞭解,並能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識的幫助他改掉缺點。

但有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一些心理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讚美孩子的優點,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弱點,更可怕的是,處處拿別人孩子的`長處去比自己孩子的短處。孩子需要鼓勵、需要肯定、需要賞識。家長用別的孩子作例子爲自己孩子樹立榜樣,目的在於“激將”,殊不知,卻易導致孩子自信心的喪失和崩潰,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晚上,正準備睡覺,手機突然響起了短信提示音,打開一看,號碼是陌生的,但短短的一句話卻像炸彈一樣在我腦袋裏炸開了:“罰站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但如果孩子連爲什麼被罰站都不知道,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我睡意全無。

我讓誰罰站了?躺在牀上,腦子如放電影一般重複着白天在幼兒園的每一個細節,可怎麼也想不起有誰被罰站過。

一夜無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到幼兒園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朋友的花名冊,我想知道,短信到底是哪個家長髮給我的,這樣我就能知道是哪個小朋友爲了什麼事受罰了。可遺憾的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竟然找不到那個電話號碼……難道,是發錯了嗎?和我搭班的老師來了,我把短信給她看,她瞪大了眼睛:“可能嗎?現在有誰會體罰孩子?估計是家長誤會了吧。”

可是,這誤會從何而起呢?要知道,無風不起浪啊……

我把這個電話號碼寫在黑板上,問小朋友是誰的爸爸或媽媽的.手機號碼。可小朋友們只是靜靜地坐着,沒一個回答。我繼續問有哪個小朋友昨天晚上跟媽媽或爸爸聊過幼兒園裏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小朋友們紛紛說起昨天晚上跟家長聊的事兒。這時,安安怯生生地舉起小手,說:“老師,黑板的手機號碼,好像我媽媽剛換的新號碼……”

怎麼會是安安?他可是個既懂事又能幹的孩子,自覺又自律,每次評“好孩子”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安安告訴了我們事情的原委:原來昨天晚上睡覺前,他那個當老師的媽媽向孩子問起了幼兒園的事。安安說,他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可不知爲什麼,一到午睡的時候,老師不讓他馬上上牀睡覺,也不讓其他小朋友上牀睡覺,而是叫他們站在牀邊,可是爲什麼要“罰”他們站,誰也不知道……於是,他媽媽就給我發來了這條短信……

事情終於搞清楚了,可心卻沉沉的,一點也輕鬆不起來。原來,因爲幼兒園條件的限制,我們班的活動室在一樓,但午睡室卻在四樓。雖然一直教育孩子們上樓梯的時候“要安靜,不能跑,一個跟着一個走”,可走到四樓,特別是盛夏的時候,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氣喘吁吁。爲了孩子的健康,每一次進午睡室的時候我們都會叫孩子先在牀邊站着休息一會兒,直到不喘了才上牀睡覺……

我以爲,這麼“簡單”的事,這麼“容易理解”的事,我們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沒有作特別的強調。誰知道,“誤會”還是產生了。

跟孩子們解釋了“罰站”的原因後,我忙給安安媽媽回了個電話,雖然安安媽媽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這個結並沒有馬上打開。不管如何,在這場不大也不小的風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更細心、更用心,並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關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今天戶外活動,我和孩子們聯繫雙手交替排球。活動之前,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熱身——自由拍球活動。然後,告訴孩子們,現在我們來練習雙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拍球,我話音未落,孩子們就噼噼啪啪的拍起來,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孩子們,當我來到林林面前時,看到林林抱着皮球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就問林林:“林林,你怎麼不排球呀?”林林說:“老師我不喜歡拍球,沒意思。”林林地回答是我吃了一驚,小小的孩子居然說出這樣的.話,我對林林說:“拍球多有意思呀,你看其他小朋友拍得多帶勁,你可以把球當成玩具或者你喜歡事情來做,你就覺得有意思了。”林林聽我這麼一說,來了精神。“老師,我把皮球當成怪獸,我當奧特曼,我來打他。”說着林林就拍起來,嘴裏還不停的數着:“一、二、三……”看到林林高興的樣子,我接着說:“你要兩手交替着拍,你會更厲害的。”林林聽了,拍的更起勁了,其他孩子看到林林拍的如此起勁,也跟着拍起來。

這件事是我體會到,在活動時不是孩子們不願意去做,而是老師沒有找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只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真正的瞭解幼兒,才能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在活動中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願意學,自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