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

教師3.07W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1

看了《教師的五重境界》,萬瑋老師針對教學實際寫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學會破框,促進成長。看完此書,我對其中破框思維深爲認同。

文中寫到:一位年輕的年輕班主任被班裏的一名問題學生弄得頭疼不已,心生怨恨,向萬瑋老師傾訴他是如何倒黴,因爲這名學生不停闖禍,他已經被主任和校長點名批評多次。萬瑋老師開導他:“你難道不覺得這個孩子是上天派來磨鍊你的嗎?你一直有志向成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這是太好的機會!

萬老師就是用了破框思維,所謂破框思維就是打破既有的舊觀念模式,換種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人的思維是有侷限的。這種侷限無處不在,生活的磨礪在我們的頭腦中設置了無數的框,我們看不到那些邊界,也走不出去,時間長了,以爲真實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們的頭腦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機拍照片一樣,在聚焦的同時,也有了取景框。我們只看到框裏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體。而破框思維就是要打破這些陳舊的迂腐的觀點,用積極的觀點看待生活和工作,那麼生活中的煩惱困擾會大大減少,所追求的成功快樂也會更易獲得。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所遇到的學生千差萬別。學生作爲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像我們班的馬劉帥同學,玩心很重,上課小動作不斷,干擾同學學習,一直令任課老師頭疼。還經常遲到,且愛在課堂上搗亂。有一段時間上課不講話了,原來是趴在桌子上睡覺了。面對這樣的學生,作爲老師肯定也會生氣。

但是學習用破框思維重新審視他,我會發現他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雖然課堂搗亂,但是該學習的知識他一點沒落下。他在課後能夠認真完成作業,喜愛勞動。跳出既有的思維框之後,纔會知道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對他們進行細緻地瞭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可以此爲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幫助學生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學生的優點,在優勢中尋找弱勢,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以激勵爲主,批評教育爲輔,從抓住特點、抓好重點、狠抓難點入手,慢慢的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

作爲教師,學會用破框思維看待學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應該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從而減少學生問題情況的產生。同時,也要用積極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這張白紙上有更多的內容去寫,也讓孩子在輕鬆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2

放假在家,我讀了萬瑋所著的《教師的五重境界》,那麼教師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它是指作者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劃分爲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教知識,第二階段——教方法,第三階段——教狀態,第四階段——教人生,第五階段——教自己。作者還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的五個不同方面。實際上這五重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有的時候,你以爲自己在教知識,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教人生。

細細品讀,書中作者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給我們以啓發、以思考,尤其是教數學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最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教師的境界又在何處?關於境界,成功,都源於我怎樣給教師定位,就應做個什麼樣的教師,這樣才能朝着自己決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達成功的彼岸,進入自己的境界。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最基礎的主角乃授之知識,除此之外,重在育人。書中對“教師是誰”做出了很多解答,應對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師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認爲,不管應對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的學生?在學生面前就應扮演一個什麼樣的主角,在學生面前,我們是“師”更是“友”。只有真正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到達最好的教育目標。如何讓教師稱爲學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這樣的一點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論語》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於內心真正對;教師產生溫情與敬意。所謂:親其道,信其師。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能讓教師“不戰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來源於教師的精心營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動者,學生是受動者。蘇聯教育家杜勃羅百波夫說過:“有人說,師生間最不幸的關係是學生對教師學問的懷疑。教師深厚淵博的專業知識,標準的普通話,飛揚的文采,妙語連珠的課堂語言,優美的書法字體,能給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加分,勾起學生的景仰,讓學生打心底裏佩服和敬重教師,產生親近教師的渴望。在外貌上,就應打造端莊、穩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裝異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層瞭解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教育中務必瞭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說過:“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禮貌。”又說“要公正處事,就務必細緻入微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便是我爲什麼把未來的教育看作是對每個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緣故!務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單憑某些專門的手段是學不到這種本領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養才能做到這一點。”個性是新接班級時,我們就應像作者那樣抓住一切機會,儘快記住班級學生的名字!並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把他所有的榮譽、成績都記錄下來,這樣便於及時而又全面地瞭解學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網絡時代,我們能夠把自己的QQ、電子信箱都告訴學生,以期透過各種途徑與個別學生交流,從而更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點尊重

愛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學生。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爲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能夠說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個性期望家長、教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就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說話、思考、做事的權利。

  (四)多一絲寬容

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相信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表現,以寬容的心態去應對。

作爲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更早、更快地撥雲見日、看清未來。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3

萬瑋老師從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述了作爲教師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成長如何變化。從王瑋老師的書中,我覺得教師的成長實際上也存在三三原則。

一、積累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萬瑋老師認爲積累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積累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第二個是積累一些可以用說理的小故事,案例數據和觀點。積累故事的幾個步驟:

1、將故事保存好。

2、判斷這個故事可以在什麼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義,有一些故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

3、將故事分門別類的存放。

4、經常溫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德育的工作當中,平時的積累都是工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在上次參加班主任核心素養大賽的過程當中,就發現自己在平時看了一些故事當中,在比賽當中就能夠充分的運用到。在教學當中,比如說,最近在學校的生活與哲學當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運用哲理來進行,說明學生在故事當中,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知識、吸收知識。

二、思考是教師成長的敲門磚

萬瑋老師的書中用於思考有很多好處是,它是你精力充沛,從容不迫的應對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治癒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等等。這種思考有包括教師自己的這種方式,也包括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人說,改變你人生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思考也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導學生的這種思考的學習習慣。筆者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的一種思考,就是課堂結束要有所反思,課堂上爲什麼有的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而有的課堂就無法讓學生動情。實際上在備課的過程當中,也要加入這種思考,怎麼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的能力。讓學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識,可能對他們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經思考,而靠填鴨式的灌輸的這種方式所獲得的知識,可能會存在考完試就忘得這樣子的過程。

三、格局才能讓教師成長獲得幸福感

格局決定高度。萬瑋老師認爲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的眼光,格局是我們的`生存空間。教師需要什麼樣的格局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他認爲要胸懷大志,棄小不爭。要放棄威權,樹立威信。要眼光高遠,兼顧細節,要主動進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師,應該來說,在生活當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較強的,不會與糾結於一些名利當中,對於學生的一些行爲,也能夠站在大格局的角度進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4

初上講臺時,就想着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如何把教材中的這些知識點傳輸給學生,如何透過習題訓練讓學生掌握住這些知識點。單元測試結果出來後,會因爲學生的成績而喜悅和焦急。如果學生的成績不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訓練和講解。在這樣教知識的過程中,我逐漸的開始反思:同樣的知識講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卻完全不同。有的同學聽一遍就能就舉一反三,而有的同學則是講了n多遍也不會。於是我開始去嘗試不同的教法。我逐漸開始縮短自己講知識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這個階段,我主要負責設計導學案,指導學生去探究。在本屆八年級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成績好的學生,通常學習習慣都很好。而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聰明學生,之所以成績不好就是因爲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學習不細心,或者不認真聽講等。從這一級開始,我正在學習更好的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後我經常找學生談心,分析他的成績、學習欠缺點,鼓勵他不斷進步,爭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師,還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爭取早日成爲一名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快樂教育,能夠讓孩子們體驗到教育樂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5

在談專注是個非凡的品質之前,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說明專注的目標要明確及正確。程璐老師(事例中的名師)專注於開辦班級博客,這件事情費時費力費心思,且短時期內對於成績的提高效果不會太明顯。但是從長遠看,從致力於班級管理長治久安的目標看,這個方法無疑深得家長和學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學生的精彩,讓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爲每一個人成長的地方,而不僅僅是生產分數的地方。學生能夠在以自己爲素材的鮮活事例中,反反覆覆思考,回顧,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動力。

總而言之,程璐老師是個目光長遠的人,在管理班級,教育學生上挑選了看似見效慢卻更實用的方法,因爲他專注的是德育,是內驅力,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根本因素。這讓我想起了《讀者》中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中國人和德國人比賽做工程:中國人很快動工;而德國人卻還在慢慢畫圖紙,研究琢磨一個個細節。結果可想而知,德國人儘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卻是最棒的。原因很簡單,德國人專注的是工程的質量,而中國人專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擊當下教育的急功近利,這個例子很適合。再細思,德國人在琢磨的過程中,是不會去理會進度,以及速度的過程性考覈;更不會去理會競爭者的進度。就像程璐老師在做“班級博客”時,不會心心念念算計它對分數的作用,這種對過程質量的專注保證了結果的純粹。這就是正確及明確的專注。

和程璐老師一樣,萬老師篤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狀態好了,成績自然差不到哪裏去。學生懂道理,有內驅力,教師也就不再是“趕屍人”。反觀當下,短期成績提升是可見的衡量標準,是短期鞭策,題海戰術容易達成的。但是在這期間,當教師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績這一標準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顯而易見也不會做,也等不起。誰最倒黴,那些不能適應這種戰術的人;誰願意去等?沒有人!有名師說:教育是一種溫暖的等待。說的多好,孩子的狀態不佳時,除了耐心輔導,等待他慢慢醒悟,難道還有比這更真正實效的方法嗎?那些責備,恐嚇,折磨最多隻是暫時壓制了他的青春衝動,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學的心思,最終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更不要談激發內驅力。當我們的專注有了錯誤的方向,那麼與最終的教育目標只能是南轅北轍。一句話,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來人,除了分數,甚至連分數都沒有!

再看看老師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會發現我們老師很擅長做一種交易——用教師的威嚴來剝奪學生的基本權利(上學,休息,玩耍,享受教師的正常關懷等等),讓其在遵守法則與失去基本權利之間做選擇。學生畢竟還小,他承受不了這樣的“失去”,只好被動學習。更有甚者,直接剝奪家長的尊嚴——只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學生不能達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師在這種事情上很“勤奮”,很專注,而在交流與溝通上很懶惰,很急躁。那麼,學生即便聽話了,也是暫時的“恐懼”,達不到近乎徹底的“醒悟”。有一種努力,叫“假裝很努力”;有一種勤奮,叫“看起來很勤奮”。只盯着短時間,立即悔悟,事不過三的效果,我們老師往往會在粗暴,狠心上勤奮不已,專注不已,而不會在德育上下功夫。

長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溫暖的等待,學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優勝劣汰。被分數,紀律淘汰的人註定要麼無聲無息,要麼脫胎換骨。讀後感你看見一個孩子趴在桌子上,從早睡到晚,你會慶幸他沒有醒來。因爲你害怕他醒來,他一旦醒來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你沒有精力,時間去應對。這就是教師的無奈,也是教育的悲哀。

我佩服程璐老師,萬瑋老師,因爲他們明曉教育的真諦後,能夠誠摯地去實踐,並且獲得了回報。他們沒有選擇捷徑——捷徑註定沒有近乎完美的結局。如果這種方法真的對了,那麼其他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工程運作就該“慢工出細活”,那我們就慢下來,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學生,團結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那就讓其它事情次要化,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語文需要閱讀,那就讓我們一起讀書,也許近期看不見成效,可是時間會證明一切。現在,時間證明了萬老師對教育的誠摯,辛勞,獨特見解是正確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學生,他自己也成長爲一名優秀的教育者,他能夠爲自己過去的歲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後的花開。反觀我們,常常還是着眼於急功近利的方法,沒有細水長流,沒有潛移默化,有的只是反覆如初的捷徑。

不過,我們還年輕,觀念更新快,領悟也好,應該沉下心來,拋開那些雜念。在明確育人,調整狀態,提高成績的主次關係,因果關係後,再慢一點,讓學生甦醒在狀態,甦醒在心靈;而不是內心的恐懼。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6

看了《教師的五重境界》,萬瑋老師針對教學實際寫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學會破框,促進成長。看完此書,我對其中破框思維深爲認同。

文中寫到:一位年輕的年輕班主任被班裏的一名問題學生弄得頭疼不已,心生怨恨,向萬瑋老師傾訴他是如何倒黴,因爲這名學生不停闖禍,他已經被主任和校長點名批評多次。萬瑋老師開導他:“你難道不覺得這個孩子是上天派來磨鍊你的嗎?你一向有志向成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這是太好的機會!

萬老師就是用了破框思維,所謂破框思維就是打破既有的舊觀念模式,換種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人的思維是有侷限的。這種侷限無處不在,生活的磨礪在我們的頭腦中設置了無數的框,我們看不到那些邊界,也走不出去,時間長了,以爲真實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們的頭腦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機拍照片一樣,在聚焦的同時,也有了取景框。我們只看到框裏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體。而破框思維就是要打破這些陳舊的迂腐的觀點,用用心的觀點看待生活和工作,那麼生活中的煩惱困擾會大大減少,所追求的成功快樂也會更易獲得。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所遇到的學生千差萬別。學生作爲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像我們班的馬劉帥同學,玩心很重,上課小動作不斷,干擾同學學習,一向令任課老師頭疼。還經常遲到,且愛在課堂上搗亂。有一段時間上課不講話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覺了。應對這樣的學生,作爲老師肯定也會生氣。

但是學習用破框思維重新審視他,我會發現他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雖然課堂搗亂,但是該學習的知識他一點沒落下。他在課後能夠認真完成作業,喜愛勞動。跳出既有的思維框之後,纔會明白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對他們進行細緻地瞭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能夠此爲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幫忙學生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學生的優點,在優勢中尋找弱勢,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以激勵爲主,批評教育爲輔,從抓住特點、抓好重點、狠抓難點入手,慢慢的才能幫忙學生克服缺點。

作爲教師,學會用破框思維看待學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就應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從而減少學生問題狀況的產生。同時,也要用用心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這張白紙上有更多的資料去寫,也讓孩子在簡單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7

每年寒假,我都會爲自己準備一本書來讀一讀,這次我讀的是名班主任工作專家萬瑋最新教育隨筆集《教師的五重境界》。雖然萬瑋先生是一名數學老師,但帶給我的反思卻是一樣的,讓我在未來的語文教育道路上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爲師從教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教師的第一重境界算是達到了,那我就說說作爲教師的第二重境界吧。身爲學校的一線教師,每班都有80位學生,一整天上完課,一定是叫苦不迭。除了每天的正常教學以外,單單是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作文就已經耗費了工作以外的大把時間,更別說再對一部分差生進行課外輔導了。如何做一名不累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跟書中提到的一樣,我想應該是我的二重境界太低,沒有學會如何來教方法吧。

具體到我自己的語文教學當中,我提煉了幾點對我有用的信息。第一,學會“造師”。正如我上邊提到的那樣,班級那麼多,孩子那麼多,每天都是把自己忙得團團轉。如果能快速培養幾個得力的小助手該多好啊。孩子們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請小老師解決,既能減輕我的負擔更能鍛鍊孩子們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優勢來進行教學和學習的。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優勢,將一個同桌AB,鼓勵他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第三,養成每天預習自學的好習慣。對於國小語文學習來說,學生們進行的預習學習不太自覺地,通常鼓勵孩子們在自己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藉助一部分工具來進行預習等等。逐步提高孩子們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聽和讀的能力,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概括總結能力也要加強練習。第四,採用各種途徑加強與孩子們的溝通。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因此在課下,應該通過一些作業留言、及時鼓勵、單獨談心等等方式加強與孩子們交流。第五,有方法,無期待。這也是這本書這重境界裏帶給我最深的感受。既然是在教孩子方法,那就該尊重孩子們獨特的思想和探索的方法,不做那個剪斷孩子翅膀還抱怨他不會飛的人。

教學道路總是這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萬瑋老師用了十多年纔剛進入第四重境界。而我願,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我愛的教育世界。願面對我的每個孩子時,都能授以希望,示以美好……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8

近來在欣賞萬瑋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看到了一個新的名詞“裸分”,剛開始我以爲是學生考0分,後來通過看書才知道“裸分”就是學生實際的考試分數,不加其他任何的加分項。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學生記得的和思想方法有關的知識,而不是應試考試的分數。

回憶自己的教學,我也不確定學生除了課本上的知識還學到了多少的知識,仔細想想真覺得可怕,難道學生就是上幾年級就會幾年級的東西嗎?我上學的時候數學成績比較好,閒來無事就找一份國中的數學卷子來做,上面的題好多都已經不會了,國中尚如此,那高中的知識豈不是更忘完了。原來應試教育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不合理,教育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一直提倡學生特長髮展,但是還在重視分數的教育下,有多少能實現。

其實教育在一直往前發展,大學聯考的改革,義務教育的普及,這些都是國家教育在進行改革,不過是改革的道路還很漫長罷了。現在的我們作爲國小教師,完全可以不太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重點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到底在哪一方面比較優秀,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無線擴大他們。未來的事情你也不知道會怎麼發展,何不大膽的去試試呢,不要讓國小生有太大的壓力,給他留下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教師五重境界》讀後感9

當我終於看完《教師的五重境界》的最後一篇《這一生,至少當一次教育的傻瓜》時,腦海卻一直盤旋這一句話: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於是,以此做標題記錄閱讀這本經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農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種蘋果。他所謂的只傻一次,其實是傻了一輩子。不用農藥和化肥,不除草,想種蘋果樹,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愛”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還把蘋果當自己的孩子,時常輕撫這些蘋果樹,常跟它們“嘮嗑”:給它鼓勁“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讓你們這麼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開花也沒有關係,不結果實也無所謂,千萬不要死去。”

結果很美好!癡心堅守十年的傻瓜,終於創造“奇蹟”:不用農藥不用肥料而種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蘋果。木村種蘋果的訣竅到底是什麼?“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蘋果樹不開花的日子裏,木村曾帶着全家一起捉蟲,蟲子無窮無盡,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蘋果樹也想活下去啊!蟲子到處都有,只有讓蘋果樹自己變堅強了,才能真正抵禦那些害蟲。木村始終信奉: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所以,木村在蘋果樹緩慢而用力生長進行中時,總是對着果樹傻傻地虔誠鼓勵“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農民種植蘋果時,爲了讓蘋果樹開花結果,而採用各種手段:除草,施肥,灑藥。如此功利速成的結果便是,結出的並不是自然的蘋果,切開後,遇風即爛。一如當今教育生態的寫照:家長與教師不遺餘力的爲孩子“拔苗助長”:除草——沒收手機電腦,禁止課外書,取消運動,禁止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施肥——大大小小的補課班,無論是科任教師的小竈,還是補習機構的大班,乃至請到家裏一對一的輔導;灑藥——各種說教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心理輔導等,皆是幫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應試。

結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學子們,“畢業即失業”的“啃老族”悲哀;越來越多“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無語心痛;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狼狽困窘;教育,成爲人們興師問罪、口誅筆伐的對象!

爲什麼教育爲本的百年大計,行進得如此艱難仄逼?是不是我們太“聰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顆“傻心”:“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波瀾壯闊的課堂改革浪潮中,遺忘了: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牢騷、嘆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採摘,流連忘返。當天真爛漫的孩子被家長以“愛的名義”綁架時;因爲排名、分數而被剝奪童年美好時光時;被教師當作“知識的容器”拼命灌輸時;爲人師者是否該捫心自問:我懂得孩子嗎?我對他們是“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沒有把學生當作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單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給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是一位母親,目送孩子走進學堂時,向學校、向教師、向社會說出的一句天下母親發自內心的問話。追問着每一位肩負教育重任的教師們,能否不負重託,還天下母親一個熱愛智慧、勇於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師大肖川博士曾寫文反思: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應把人類文明的精華、智慧結晶如同傳遞奧運聖火一樣傳承到孩子們的手中。但由於師範教育學科體系的缺陷以及社會歷史的侷限等原因,使教師對於“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對於教育的實踐缺乏深刻的反思,我們的教師還沒有成爲真正“有思想的教師”。許多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夠豐厚,學識積累過於單薄,缺乏對人類歷史文化和人性富於深度的理解。直接導致中國小教師付出了大量勞動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於學生精神上的引領,缺乏對於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缺乏對於“課本知識”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淺化爲、庸俗化爲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果的堆積。

肖川博士大聲疾呼:教師只有作爲思想者,纔會有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纔會有對“兒童”內涵的深切體察,纔會有對“生命”與“幸福”的驀然頓悟。一言蔽之,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如何成爲“有思想的教師”?我覺得,上海名校長萬瑋老師的新著作《教師的五重境界》,給出了很好的註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從底層教師一路猛進躍升爲引領者的名校長,萬瑋老師結合從教的親身經歷,總結了爲師從教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

萬校長在開篇強調:“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五個不同的方面”。的確,這五個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不過琢磨起來,還是覺得有層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學生涯,對照萬校長闡述的五重境界,自覺羞愧在教知識,教方法的淺層次徘徊得太久,終於悟到教育其實更應該指向教師的自我成長,才能更好的教給學生正確的人生狀態時,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時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經的淺薄無知而誤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嘆:教育,最好該是中年人的事業!

教育,是一個價值引導的過程,一個引領學生成爲我們所希望的人的過程。教師,作爲未來主人的啓蒙引路人,就更應該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教師的思想豐贍、深刻,學生的心靈纔會豐厚、光明。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