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老師,你在聽嗎》

教師1.43W

《老師,你在聽嗎》1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於“對話”的,爲什麼對話對學習是最重要的呢?因爲它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老師,你在聽嗎》

書中的導言裏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爲什麼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說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爲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爲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爲。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與”兒童對話之間的區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麼?對話之後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

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生多麼豐富的社會性學習。在一次早值班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了這樣一段對話,是兩個中班孩子的。

幼1:日本發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電腦裏看到的!海水像龍捲風一樣!

幼1:那個叫海嘯!

幼2:恩,海嘯把人都捲進了海里,好恐怖啊!

幼1:地震也死了很多人的! 幼2:我們這裏會不會發生地震?

幼1:不會的,地震只要躲到沒有房子的地方就不會被壓到了……他們可能從大人的談話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電視、電腦裏聽到的,在這個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爲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爲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說是重要的。

《老師,你在聽嗎》2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們頗爲震撼,是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特別是集體活動中,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熱烈,但是結果呢?孩子獲得的是什麼?是一個“對”的答案嗎?這個“對”的答案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說,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首先我們需要洞悉兒童認識、想法、困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對話。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對話僅僅是從教師指向孩子、再從孩子返回教師;教師內心給孩子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爲不理解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計劃、進程等,是活動顯得尤爲倉促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許無法很好地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更不能爲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氛圍。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找到了一個比對話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動中力求爲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對話的學習環境,它能促使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話的特徵: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學習者即孩子的聲音;我們通過談話活動試圖發現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問題;話題和孩子們的興趣、探索相關;對話應該用來拓寬孩子的思維。那麼怎樣做才能讓這一切發生呢?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爲孩子提供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進行對話,並且認真傾聽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當孩子收到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是中喲的,他們更會願意在將來的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淫威他們知道別人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於朋友來說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對話中,他們就得到越多的機會去運用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還可是党進行記錄,充分利用對話記錄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的話被記錄下來,折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可見了,因爲通過對話的再度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讓我們在一起傾聽、解讀孩子,使孩子在一個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不斷成長。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3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中,古德拉教授認爲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爲“開放的教室”,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也就必須成爲傾聽的教育者,可見,教師的傾聽與對話是多麼重要。

事實上,傾聽與對話發生在每一個教室,每一處教育場景,我們平時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其實,在通常情況下,教師使用的對話以向幼兒傳遞信息爲主,而不是真正在傾聽兒童,有的老師想有意識地改善這樣的現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總是不能達到與幼兒互動比較理想的狀態。

讀到書中有一章是“爲對話創設正確的環境”,也許我們能夠從中領悟到一些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書中指出:在鼓勵開發分享和主動傾聽的環境中,對話得到最好的生成和發展。聰明的老師明白物理空間、活動安排和氣氛是如何通過互相作用給孩子以機會,讓他們談話、互相傾聽,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別是提到對話空間的內容時,解釋的極其詳細,包括全班對話的空間、小組對話的空間、一對一對話的`空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學會爲幼兒的對話提供空間,在哪些空間全班可以對話,在哪些空間小組可以在一起談話,在哪些空間一對一的對話可以發生。

想起近期聽過一位青年教師的語言活動,在所有環境中,教師採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師對全班這樣的一個對話模式,導致了整個活動的氛圍都是處在一種比較躁動、又略顯死板的狀態中,教師在上面說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兒雖然一起說了,但是卻缺失了個別幼兒表達自我的機會,沒有了體現幼兒自主性的空間,並且將幼兒的傾聽忽略,這樣的語言活動是無效的,幼兒在這樣的時空裏得不到真正的語言領域的發展,所以教師還是要認真地研讀這本書,習得一些有益的方法,進而轉化爲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手段,最終促進幼兒的發展。

《老師,你在聽嗎》4

最近,讀了《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這一書是出自美國。書中美國五歲的安東尼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爲什麼只看到一個東西?”可見幼兒的求知慾並不侷限與幼兒園裏所教的課程,他們並不是都對課堂活動感興趣。美國自由、開放的幼兒園都尚且不能給幼兒的好奇心提供支持,無法使幼兒從幼兒園的經驗中有所收穫、產生興奮感。我們中國的幼兒園更不用說了。

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中談到關於課堂中的談話部分細節。書中說到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屬於讓孩子“猜測老師想法”的問題。老師如果不喜歡這個答案會讓孩子繼續回答直到滿意爲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後再提問,孩子在這個提問中是被動的。

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同樣出現過類似的問題,有時我的處理方式也會比較急躁不是很妥善。當一個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是老師所要的答案,也許會有兩個現象發生,一個是老師終止了他的回答,另一個可能是他的'答案沒有得到老師的迴應被忽略掉了。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慾望減弱,也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現在反思起來我想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提問也多提發散性的問題,答案不要單一,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生智慧的火花。

讀完整本書還是思緒萬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師怎麼可能去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呢?怎麼可能與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的生活與成長的世界呢?怎麼可能幫助孩子建構他們自己的學習生活呢?這麼多的問題圍繞着我,我想答案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傾聽與支持,讓孩子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我想說:親愛的孩子,老師會聽你說,聽你說你的故事,你的夢想,你的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5

教育是雕塑心靈的藝術,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這個世界上最得人緣的,不是會說話的人,而是懂得傾聽的`人。”手捧《老師,你在聽嗎?》,一個“聽”字是那麼的醒目,不覺讓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學中聽的行爲。於是乎翻看書本,仔細閱讀,書中用有目的地傾聽、傾聽兒童的想法、放棄對話控制權、尊重兒童的想法、從一兩分鐘開始,闡述了我們應學會認真傾聽,有效地傾聽,只有傾聽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與此,讓我深刻體會到被孩子愛戴的老師,大都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真正的傾聽,不是簡單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而是心與心默默地靠近,是情與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顆心去感受另一顆心的跳動,一種愛去共鳴另一種愛的真情。

《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只要確確實實做到走進他們的心靈,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給他們表達自己想法、情感的機會,就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和諧地發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通常有這樣一種不好的習慣,別人在說話時很少耐心聽,常常依據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主觀判斷對方的用意,因而誤解對方的情況時有發生。

因此,教師在傾聽時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既聽清楚幼兒說的每句話,還要看仔細幼兒的行爲,準確理解孩子說話的本意,善於揣摩話外之音。傾聽時千萬不能戴“有色眼鏡”,要蹲下身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幼兒的言行,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發言,只有這樣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不斷成長。

傾聽本身是一種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即使你沒有給對方什麼指點和幫助,但有了傾聽,你便在心靈上給予了他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傾聽,能使孩子從國小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繫,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那就讓我們都學會認真傾聽吧。

《老師,你在聽嗎》6

宸:這些材料有什麼用呢?

涵:我們來做小實驗吧!

兩人開始擺弄電池、電線、電珠

涵:(驚喜地)看:電珠亮了!

宸:你教教我,我也想讓它亮

涵:電珠放在電池上,用一根線通電。

還是不亮

宸:我發現祕密了:電池的兩頭是不一樣的,一頭鼓起來,一頭凹進去。要把電珠放在鼓起來的一頭……

以上是宸和涵兩個小朋友在探索區的對話。我把它記錄了下來,並在活動評價時讀給了小朋友聽。小朋友的反應時這樣的:

佚:哦,你們兩個真有辦法!下次我也去做實驗!

弈:你們兩個是科學家,長大像吳健雄奶奶一樣!

特:電珠很燙會觸電嗎?……

多麼有意思的談話!當你靜下心來,走近孩子聆聽並記錄他們談話時,你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純淨美好,我多麼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將孩子們的童言趣語記錄下來。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幼兒園的工作變得越來越複雜、繁瑣。環境佈置、區角材料的準備、培訓作業、成長檔案、隨筆、論文……手頭的'文案好似永遠都寫不完。

理想是美好的,相信每一位老師都和我一樣有一顆愛孩子,想盡力做好這份工作的心。也懂得記錄孩子的一段話,一個活動的精彩片段對孩子、家長的意義是多麼的深遠。孩子們會覺得自己的話是多麼的重要,因爲自己的老師會花時間寫下來。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想法是重要的,因爲老師把它們記錄下來並且在學習環境中認真地呈現。

在真實的幼兒園教學環境中,幼兒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緊湊的,特別是大班,一個環節緊接着又一個環節。剛開展完一個活動,又得馬上準備開展下一個活動了。一個上午老師們往往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即使在遊戲時也很難駐足於某個遊戲區來靜靜地聆聽,或置身於遊戲中以角色的身份參與到遊戲中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間,因爲還有30多個孩子需要老師去關注。所以常常是走馬觀花而遺漏了許多的精彩。

因此記錄、解讀孩子語言背後隱涵的意義的最佳方法是和同事、家長的共同合作,讓那些不在對話現場的人也能參與到解讀和挖掘意義的過程中來,這就是目前作爲幼兒教師對於“記錄”這個工作所能盡的微薄之力吧!

《老師,你在聽嗎》7

麗薩.波曼所着的“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首小詩《我希望》,詩中這樣說到“我就是那個憂傷的孩子,一直在黑夜裏唱歌。我希望有人聽見,並且在我耳邊,用很小、很小的聲音,趕跑恐懼和驚慌。牽着我的手,輕輕的帶我回家。”讓我似乎聽到了孩子的的心聲,他們在呼喚成人的溫暖與呵護,呼喚成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成人的支持與關愛。在每個孩子的心目中,老師就是一個神聖的使者,老師的話有時對孩子來說就像是聖旨。當孩子憂傷時,老師一句輕輕的寬慰的話,就能讓孩子轉變心情,開心很久很久,這就是單純的孩子。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總是要求孩子認真聽,仔細聽,那麼作爲老師的我有沒有好好聽孩子的話呢?在這本書中的第四章“促進對話”中提到了有效的傾聽對學習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師有效的傾聽兒童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只有認真的聽了,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在我們班有個叫輝輝的孩子,很調皮,平時班裏只要有什麼事總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時玩水把水潑在鏡子上,潑在同伴的身上。戶外活動時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來之後又跑開了,等等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過午飯,我帶着孩子們在校園中散步,孩子邊走邊在我的引導下,觀察着種植區的植物,在孩子們都在爲看到自己種的花生長出苗了而興奮時,一陣不和諧的爭吵傳來了。

我一看又是輝輝,正握着拳頭,面紅耳赤的和旁邊的明明爭論着,當時我就來氣了,呵斥住了輝輝,輝輝很不服氣的放開了拳頭,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後我就安排孩子們午睡,看着輝輝還是氣呼呼的樣子,我決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於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諧的對話,也就是這樣一次對話,讓我重新審視了輝輝這個問題孩子。在談話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來散步時輝輝看見有一顆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裏,明明偏說他把花生挖出來了。而之前發生的諸如玩水的事,輝輝說是想給鏡子洗洗澡的,不小心纔會弄到同伴身上的。因爲每次老師都會在小朋友面前兇兇的批評他,所以他不願意說,而這次的對話,沒有其他人在,他覺得很輕鬆。

看來一些孩子平時可能是調皮了些,但他們也不是每次都無理取鬧。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老師一個無心的批評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陰影。老師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應該靜下心來,耐心地聽聽孩子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做孩子心靈的呵護師,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吧。

《老師,你在聽嗎》8

《老師,你在聽嗎?》,本書的書名就讓我們頗爲震撼,是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特別是在集體活動中,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熱烈,但是結果呢?孩子獲得是什麼?是一個“對”的答案嗎?這個“對”的答案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說,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首先我們需要洞悉兒童認識、想法、困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對話。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對話僅僅是從教師指向孩子、再從孩子返回教師;教師內心給孩子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爲不理解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計劃、進程等,使活動顯得尤爲倉促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許無法很好地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更不能爲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氛圍。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找到了一個是對話更爲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動中力求爲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對話的學習環境,它能促使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話的特徵: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學習者即孩子的聲音;我們通過談話活動試圖發現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問題;話題和孩子們的興趣、探索相關;對話應該用來拓寬孩子的思維。那麼怎樣做才能讓這一切發生呢?

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爲孩子提供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進行對話,並且認真傾聽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當孩子受到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是重要的,他們更會願意在將來的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爲他們知道別人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於朋友來說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對話中,他們就得到越多的機會去運用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還可適當進行記錄,充分利用對話記錄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說的話被記錄下來,它們就不再是暫時性的了,而是變成可以被反覆再現的話語了,這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可見了,因爲通過每次對話的再讀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讓我們一起認真傾聽、解讀孩子,使孩子們在一個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9

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在問:孩子,你在聽嗎?現在想想我們當七年級味的反問孩子,可孩子還小,他懂得會比你老師多嗎?答案肯定是不會!那麼《老師,你在聽嗎?》正式我們現在該去思考發現的……

在研讀時有這樣一句話“給兒童指導也許能教會兒童如何按照指示去做,但不能讓他們投入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提出的僅僅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那麼兒童不會參與到可以擴展他們圖式的互動對話中。”

正如文中指出的那樣在“完成課程”和“確保孩子們知道這些東西,並通過考試”。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主導着師幼之間的對話。確保我們的聲音能最大限度的傳達到幼兒的耳朵裏。可是孩子們的`想法是什麼,孩子們在我們提問的當下又在想些什麼呢?孩子們又有什麼奇思妙想呢?這一切的一切都被我們忽略掉。而我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忽略掉得也許是孩子們的創造力、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們的探究欲。

過去的也就讓它過去吧!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讓孩子們有時間去思考。因爲一旦有了思考的時間,你在交流自己的想法就會變得重要。時間能讓我們加工信息、反思、聯繫自己原有的想法。對話需要有一個放鬆的節奏,這樣兒童在其中才有時間去思考、反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們在此同時還可以在傾聽幼兒談話的過程中去發現一些孩子們的興趣點,從而爲孩子們創造對話的時機,讓每一個孩子們都能參與到對話活動中。

觀念正在改變,而傾聽習慣也是需要培養的。

讓我們蹲着與孩子們交流,耐心傾聽每一個孩子們的想法,並給予恰當的迴應。

讓每個孩子覺得被尊重。

讓孩子們的聲音被最大限度的聽到。

你瞧,傾聽的種子正在發芽……

《老師,你在聽嗎》10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老師經常採用問答式與幼兒交流,提問質量的高低對幼兒思維及語言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租用。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我們現在都知道不能提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封閉式的問題,而應該提開放式的問題,在學習裏《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後,對教師的提問的藝術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

首先,我們要明白提問的目的,是爲了揭示兒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強教師已有的思想或檢驗兒童習得了多少知識。其次,提問的種類包括四種:開放性問題、深入探究兒童思維的問題、澄清和聚焦想法的問題、聯繫兒童經驗或想法的問題。就比如:提問的“開放性”而言,書中第二章的一個關於“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這是什麼動物?它是什麼顏色的?你還能看見另外一種顏色嗎?”這些問題雖不是選擇性的,但它們也是封閉式的,因爲這樣的談話沒有試圖去發現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同樣關於“馬”的提問:這裏發生了什麼?還有呢?那會怎麼樣?爸爸怎麼抓住馬的?這些開放式問題幫助兒童拓展思考,有利於教師發現兒童想象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將先前知識運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

在《老師,你在聽嗎?》的第七章傾聽處於語言發展中的兒童中,麗莎·波曼還用生活中師幼互動的例子闡述教師如何“傾聽”兒童的繪畫、遊戲、建構作品這些符號語言的,如:保羅正處於發展之中的手語不能表達他所理解的內容,但想象遊戲這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僅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建構了知識,而且給老師提供了可以瞭解他個人思維世界的一扇窗戶;戴維德、約爾迪等兒童的學習案例告訴我們,當一些兒童對教師的'傾聽提出挑戰時,教師首先要相信他們是有學習能力的,同時需要教師尋找另外一些途徑去傾聽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的“聲音”,雖然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但相信當通過這瞭解他們的想法,並獲得觀察他們學習的多種視角時,一定會是非常欣慰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言語生命,作爲教師,只有多傾聽幼兒的對話,多傾聽幼兒表白,傾聽幼兒的坦然吐納,傾聽他們的心聲,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解讀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爲。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善於捕捉每個孩子的思維火花。教師的有效傾聽,能成爲開啓幼兒心靈窗戶的一把“金鑰匙”。

傾聽,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傾聽,能讓孩子更願意說;傾聽,能幫助孩子說得更精彩。老師要強化傾聽意識,養成傾聽的習慣,提高傾聽的技能,在傾聽中促進幼兒的口語發展,爲他們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老師,你在聽嗎》11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城廂鎮幼教中心梅園幼兒園 張瑤《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什麼是傾聽呢?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而在幼兒園,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爲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提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爲表現。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在當今的社會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個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長們認爲,只要是正常的人,其聽力是先天具備的,不必刻意去培養,讀後感《《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聽孩子的要求,孩子們卻不重視孩子是否在聽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總是大聲訓斥孩子使幼兒失去傾聽的慾望、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具有不良的傾聽習慣。表現爲:幼兒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愛插嘴;教師在上課提問時,有的幼兒只顧自己舉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沒有聽同伴回答;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表現自己而打斷別人的話;還有的環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學會傾聽”成爲了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了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傾聽對方講話”,而學前期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傾聽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們要利用一些機會培養孩子們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展孩子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其完成,以鍛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某種音樂或節奏等,一邊看着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的行爲等;利用“聽辨錯誤法”來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說“玉米棒結在地下,葡萄結在樹上”等錯誤語句,讓孩子傾聽後,挑出毛病並糾正:利用“傳話法”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12

“每個學習者在進入一個教育情境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這是《老師,你在聽嗎?》中的一句話,這也是教育教學中常見的現象,但往往也是我們忽視的對象。

記得有個中班社會活動“馬路上的交通標誌”,老師在活動前讓孩子們收集了各種交通標誌,導入環節便讓部分孩子介紹自己知道的交通標誌,從孩子介紹的.情況來看,個別孩子對一些相對複雜、不常見的交通標誌都已瞭解其含義。中間環節便讓孩子們認識各種交通標誌,如斑馬線、紅綠燈、靜止停車等。前後對比,顯得先難後易。所以,在開展類似的活動前,我們試問過自己:哪些先前的經驗知識是孩子已經具備的?對某一個或某一羣孩子來說,哪些先前知識和經驗是獨一無二的?怎樣才能尊重、珍視並利用這些先前知識和經驗呢?

在《老師,你在聽嗎?》書中稱先前的知識或者認識爲圖式,隨着新經驗的增加以及新舊知識或者新舊經驗間的相互作用,圖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着。當學習者將新的經驗或者觀點與已有的圖示聯結起來時,學習就發生了。這是一種主動建構對新知識或者經驗的理解的過程。

作爲教師,我們要爲孩子提供能夠引起他們思考的新經驗,這樣纔可能建立新的聯結。若想有效地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孩子的先前知識。只有瞭解了孩子的先前知識與經驗,我們殘能識別併爲他們提供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學習經驗,否則我們所提供的學習經驗要麼不足以讓孩子已有的圖式產生改變,要麼與孩子的先前知識距離太遠,使孩子無法在新經驗與已有圖式之間建立連接並進行整合。

《老師,你在聽嗎》13

每次寒暑假,作爲教師的我們,除了放鬆身心盡情享受這短暫的假期外,還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記,那就是給放鬆的“靈魂”充充電。這次的寒假,又會有怎樣的神祕禮物等着我們呢?《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探討了師幼之間的談話藝術,以及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着重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對於年輕教師的我們來說,無不是一份豐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細品味中收穫所需的營養;無不是一次全新的充電,慢慢感受,在滾滾的電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無不是一場美好的旅途,慢慢體驗,在新奇的景點把握美好的瞬間……

每天在與兒童的對話中應有一些問題是爲了揭示兒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對話是爲了準確地從兒童那裏瞭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對話是要弄明白兒童的想法,教師要開始逐漸詢問兒童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當孩子們中產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別的想法時,作爲老師,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們。

在一次畫“切開的西瓜”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把西瓜的瓜瓤畫成紅顏色或者黃顏色,可是在最後完成的作品中,我發現一塊西瓜被塗成了粉紅色,是茜茜畫的。我也沒多想,就問她說:“平時我們吃的西瓜只有紅顏色和黃顏色的瓤,你怎麼亂塗顏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貫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沒有說什麼。這時保育阿姨正好進來,聽見了之後,她笑着對我說:“也沒錯的呀,沒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個顏色的嗎?這才“恍然大悟”的我趕緊又當着大家的面對茜茜說:“原來你畫的是沒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後害羞地點了點頭。於是我便把茜茜的.這一特別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大家一致認可了她的想法。此時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時,也保護了她的自尊心,同時也爲其樹立了繪畫的信心。

再如角色遊戲,有時我們老師往往會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觀點、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沒有認真傾聽、尊重他們的想法。書中提到在準備活動或材料時,教師可以讓兒童自己來選擇材料製作的一些東西。其實,在我們的角色遊戲中,尊重兒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實、體現。就拿“百寶箱”遊戲來說,老師可以通過這個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缺少遊戲材料或想增加遊戲情節時,自主地到“百寶箱”中尋找可以替代的“寶貝”,讓遊戲更加順利、精彩地開展。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真正地做遊戲的主人。

新《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教師應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是平等、友好的一種關係。讓我們一起努力,尊重幼兒,尊重他們的想法,把傾聽作爲我們的習慣,多傾聽孩子,多用心觀察、瞭解孩子,讓孩子們更加自信、樂觀、大膽地成長,你會發現,孩子們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師,你在聽嗎》14

本書向我們幼兒教師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支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於我們幼兒教師更好的瞭解兒童,反思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不適宜言行,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書中提到了“傾聽”,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爲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提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提醒過後還是不聽往往就是大聲訓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兒失去了傾聽的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在教學活動中變現爲: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打斷別人的話、環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讓我對“傾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解讀,讓我們改掉對孩子大聲呵斥的壞習慣,抓住最佳時期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展孩子傾聽能力——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其完成,以鍛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某種音樂或節奏等,一邊看着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的行爲等。利用“傳話法”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或老師,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15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第三章“爲對話創設正確的環境”中提到,教師經常無意識地用不同的活動把兒童的一日活動安排得太過充實,以至於兒童幾乎沒有時間去盡情享受並探索每個學習機會,我對此深有體會。

我班有個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時間經常往廁所跑,通過幾次觀察,我發現,廁所有小朋友時她就去,廁所沒有小朋友時,她也要在那裏蹲着等一會兒,我決心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後,我悄悄尾隨其後,只聽辰辰一到廁所就和佳佳聊開了:“看,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我媽媽說放學給我買漢堡吃”……我恍然大悟:原來她不是真的要小便纔去廁所的,而是把廁所當成可以和同伴進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爲,那裏沒有老師的干擾,能使她小小的心靈的情感得以寄託。

我可以採取強硬措施限制她去廁所嗎?不行!這樣只能壓抑她的宣泄,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此我領悟到,平時給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太少了,才使得她們不得不到廁所去尋找自由,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們的每一次告狀,每一個表情,每一回爭執,每一次輕輕撫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爲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傳遞着幼小心靈的需要。以後的日子裏,我儘量爲幼兒提供不受干擾的.談話時間:來園後、吃點心後、午餐後……而我也可以走進他們的世界,分享他們的快樂與憂傷,聆聽他們的祕密,真正瞭解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創設一個健康寬鬆的 空間,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歐的教育者們把環境說成是兒童的另一位教師,這種觀點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環境對學習的影響,學習環境應該成爲充滿學習、樂趣和希望的地方。

標籤: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