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多媒體

多媒體在交替傳譯課程的運用論文

多媒體2.3W

多媒體在大學課堂中越來越受歡迎,甚至成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體工具包括圖片、幻燈片、電影片段和錄音等,這些工具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理論以及“交替傳譯”課堂的教學設計三個方面探討多媒體在大學英語“交替傳譯”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多媒體在交替傳譯課程的運用論文

一、多媒體教學簡述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而在多媒體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及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這樣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同時爲其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r(2001)通過調查證實了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使教學效果更佳,見圖1。圖1:多媒體教學相較於傳統教學效果如圖1所示,柱狀圖的白色部分爲傳統教學模式下(講授文本)學生答題的正確率;黑色部分在教學中爲加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文件產生的答題正確率,後者的正確率普遍高於前者。可見,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環境適應性要求很高的交替傳譯課程來說,其訓練更需要多媒體教學的輔助(r2001)。

二、將多媒體運用於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多媒體教學相較於傳統教學有以上優勢是因爲其背後有諸多教學理論的支持。首先,學生需要通過處理信息內化所學知識,而這一信息處理的過程能夠在多媒體的參與下更加高效。其次,對多媒體的利用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一)信息處理理論。信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用於解釋學習過程(DuanLian&SongXiu-zhen2011),如圖2所示。學生的反應與教學工具的使用最終需要以信息理論爲基礎。藉助多媒體工具,教師可以將信息理論與具體課程內容相結合,並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圖2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從實時記憶向長期記憶轉變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儲備的重要步驟。傳統課堂中單向的信息傳播很難使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實時記憶轉化爲長期記憶,而多媒體材料卻能夠將課堂知識與認知互動“打包”在一起,爲長期記憶的形成“添磚加瓦”。例如,硬件方面,大學英語“交替傳譯”課一人一耳機、一人一電腦、一人一話筒;軟件方面,運用師生互動軟件:講臺上的教師可以通過管理員軟件直接控制所有學生的電腦,而且可以在學生練習時計時,控制學生練習的時間。錄製結束後,教師能夠選擇任意學生的錄音播放。這一環境直接模擬交替傳譯的實際場景,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從而達到形成長期記憶的最佳狀態。(二)多媒體教學理論。r(2001)提出了諸多多媒體教學理論,如時間接近理論(TemporalContiguityThe-ory)、相關理論(CoherenceTheory)、形式理論(ModalityTheory)等,它們同樣也適用於“交替傳譯”課程教學。時間接近理論是指文本、圖像、視頻在時間上同時使用比相繼使用的教學效果更佳。在實際交替傳譯現場,譯員需同時處理當場的聲音、圖像等信息。因此,在“交替傳譯”課上,同時呈現所有的教學材料進行訓練,有助於學生熟悉現場操作,積累經驗。相關理論認爲不相關的文本或圖像反而會減弱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學中所選教學材料具有相關性,從而發揮最佳效果。“交替傳譯”課程大多圍繞一個特定主題(如環境工程、生物科技、建築知識等)展開,而每堂課上用到的多媒體材料也緊扣主題,無論是練習音頻,還是科普視頻,亦或是課外拓展資料,無不緊貼每一課的主題,這樣的高度相關性能夠讓學生充分鍛鍊將實時記憶轉化爲長期記憶的能力。形式理論提出利用視頻材料中的直接音頻材料比字幕材料的教學效果更佳,認爲學生直接聽視頻中的臺詞比看字幕學到得多。“交替傳譯”課堂旨在培養能在現場通過聽進行翻譯的譯員,現場翻譯所能憑藉的唯一實時材料只有講話人的發言,因此,譯員最需要訓練的`是英語聽力。教師在課堂上所選用的視頻不應帶字幕,相關拓展視頻也需捨棄字幕,以達到一定的聽力訓練強度;在課後,也應要求學生觀看視頻時避免參考字幕。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已不新鮮,但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爲何影響學習效果及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三、“交替傳譯”課堂的教學設計

在探討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之後,筆者嘗試探討如何才能實現多媒體參與其中的教學設計的效果最大化。2010年在北京召開的網絡健康、數據生態系統及技術的國際會議提出瞭如圖3所示的教學設計方案(JunJin,YuZhang&YongzhenLi2010):圖3:教學設計方案如圖3所示,教學設計分爲初始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評估三個步驟,以下結合實例具體分析。

(一)初始分析。初始分析指實際設計之前的分析,包括教學分析和設定教學目標。“交替傳譯”課上,教學分析包括多媒體材料的必要性與有效性分析,以及提出並解決問題。多媒體材料的必要性與有效性在前文已多有提及,“提出並解決問題”部分可能包括的問題有:多媒體佔比多少最爲合適?多媒體材料選擇、調整、應用的根據是什麼?教學效果如何測量?筆者認爲,在“交替傳譯”課堂中,多媒體材料的比重應比傳統教學材料更大,因爲這是一門特殊的課程,旨在培養集翻譯技巧與臨場應變能力爲一體的口譯人才。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已蘊含於前文中:多媒體材料需要彼此相關,在時間上接近,並捨棄字幕,同時需要結合實際教學效果做出相應調整與改善。其中,調整的對象包括學習條件、學習方法、自學方法以及要求掌握知識的程度等。

(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在初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具體設計的過程,包括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教學媒介與資源的選擇與輔助教學提議設計。教學策略對於教學理論和教學總結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學媒介的選擇也是重中之重。課堂上,教師應該在制訂好課堂教學目標與具體主題之後,慎重選擇多媒體材料,推薦給學生的課後拓展資料也需要符合標準。具體到“交替傳譯”課程中,可以根據目標或實際操作的變化調整教學策略中包含的教學過程中的步驟、方法、形式、媒介等。如在以“生物工程”爲主題的課堂中,可以選擇基因工程國際會議的現場發言、生物領域的新聞報道、生物學家採訪片段視頻等作爲多媒體材料。學生完成一項口譯練習之後,教師可以指出學生錄音中的問題,並鼓勵學生自己或由其他學生提出問題、指出其中的優、缺點。教師可以以最新基因技術———CRISPR(基因編輯)的資料,讓學生課後蒐集相關資料,在下堂課開課前互相交流。

(三)教學評估。教學評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是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步驟。教學評估包括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兩項。以“交替傳譯”課程爲例,評估學習效果的方法可以是在下課前做一次練習,所設計的練習應包含之前所有練習中預估會出現的錯誤(這需要教師提前對所有練習瞭如指掌,並提前預估所有難點和問題,由簡到難),以考查學生是否解決了之前的難點。而評估教學質量則可以採取讓學生填寫教學質量問卷的方式進行,讓學生點評教師的優、缺點,或實行同行聽課制度,讓其他教師通過聽課爲授課教師評估寫點評,並開會交流討論。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爲教學的常態。多媒體憑藉其可視性和可調整性在鼓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方面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諸多教學理論支持了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的能力,多媒體教學較傳統教學有着明顯優勢,不斷推動着該課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