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創業

安徽歙縣李明返鄉創業養石蛙年賺十幾萬

創業3W

安徽歙縣小川鄉位於新安江畔,這裏的農民世代以農業、漁業爲業,近年來隨着新安江生態保護的推進,漁民們紛紛上岸外出務工爲生。但臨川村的“小老闆”李明卻回村辦起了石蛙養殖場,在當地成爲美談。

安徽歙縣李明返鄉創業養石蛙年賺十幾萬

返鄉養石蛙

李明今年45歲,年輕時學習建築手藝,先後到過杭州、上海等地闖蕩,在工地當過帶班工頭,獨自承包過房屋土建、粉刷工程,做過茶葉生意,開過小店。不幸在7年前遭遇工傷事故,做房子時摔傷大腿,落下了殘疾,不能再幹重活。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而磨難有時候也是人生轉折的契機。在家養傷拆鋼板的一年半時間中,他反覆考慮如何回村創業,最終決下心來養石蛙。

石蛙學名棘胸蛙,在山林溪溝石縫中野生,數量十分稀少,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難得的珍稀佳餚,被美食家譽爲“百蛙之王”。“選擇回村創業養石蛙,就是看準了家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 ”他說,決下心來了就要在家鄉的這片山水養育出最好的石蛙。

用心摸索養殖技術

2013年8月份,李明到湖南省學習石蛙養殖技術,回來後把全部的心思、精力撲在了辦養殖場和養石蛙上。他每天早上5點天剛亮就要起來清理衛生、清水消毒,一直忙到晚上給種蛙餵食。 “2014年4月25日,頭批蝌蚪孵化出來了。 ”他把養石蛙的時間過程記得十分清楚,就像記住兒子的生日。

“我對種蛙特別愛惜,受傷磨破皮肉的種蛙都要用棉球擦洗擦藥,像對待嬰兒那樣進行護理。 ”對於養石蛙,他坦言說“吃不了苦,沒有愛心是養不好的”。他把石蛙當做“孩子”般養護,一年四季使用的消毒藥量都經過認真摸索,吃的黃粉蟲也是自己繁育的,根據蛙的成長階段投喂不同大小和數量。他全天候吃、住在養殖場,到了夏天,夜裏要巡查到凌晨一點,防止鳥、蛇等動物的偷食。

石蛙人工養殖對環境要求特別高。他的養殖場座落在河岸的平地上,四周是羣山、茶園和竹園。走進養殖場,彷彿走進一家生態農莊:空地上種植了黃瓜、南瓜、扁豆等蔬菜和桂花、梨樹等苗木,水渠中養殖了新安江裏的野生魚,上面覆蓋了遮陽網,還安裝了水噴頭,裏面十分清涼、乾淨。爲了保證水質清潔,他從山溪引入山泉水,設置了三道過濾。“遇到漲水,夜裏都要起來把水閥關掉,防止水被污染,水量不正常。”他說,“水質、水溫、水量對石蛙養殖的`每個過程都要求很高,一點都不能粗心大意,遇到發病死亡就來不及了。 ”

“從目前來看,石蛙養殖的成活率在95%以上,應該說已經取得了成功。”他說自己使用的是“溝渠型生態養殖法”,靠吃苦耐勞,盡最大力量,不斷摸索完善養殖技術。

立志圓生態養蛙夢

談到石蛙的銷路,李明顯得十分自信。 “保證質量,以質量求生存,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他說,石蛙人工養殖一般要2—3年才能成熟,最好的是在2兩到4兩,2015年已經賣出600多斤,收入8萬多元。養殖場現在有種蛙100多對,幼蛙16000多隻,2年的蛙12000多隻,3年的4000多隻。今年,他又加大投入,把養殖場從300平方米擴大到600多平方米。

“物以稀爲貴,一開始就定位了原生態養殖石蛙。”他說,雖然已經得到了市場認可,但要養出最健康品質最好的生態石蛙,保證經過長途運輸到上海、北京等地都還是又蹦又跳的,打出品牌。目前,他正在着手辦理石蛙馴養繁殖許可證,下一步將邀請專家前來指導認證。

“相比於養石蛙,到山溝裏去捕捉野生石蛙更危險、更辛苦。 ”他說,小時候跟隨父輩捕捉石蛙是爲了填飽肚子、改善伙食,現在野生的石蛙越來越少了。他希望自己能順利,養殖成功後,放生一部分到大自然,另外找本地的鄉親合作,免費提供幼蛙和養殖技術,讓野生的石蛙得到保護,帶動鄉親們通過人工養殖生態石蛙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