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關於師範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

職業1.34W

摘要:

關於師範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大學裏開設具有非常深厚的意義,由於當代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越來越淺,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師範專業學生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精神素養和文化素養。基於此,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提升師範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師範學生;人文素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其中富含着優秀的文化思想,這對於師範專業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這可以培養他們的師德,提高師範專業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他們塑造一個更加完善、更加高層次的世界觀,將他們的人文素養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也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擺平心態,更好地勝任教書育人這項偉大的工作,這也是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教師是一個對其素養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教師擔任着教書育人的重擔,擔負着爲整個社會培養人才的重擔,因此,給師範專業的學生增加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提升師範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助於師範專業生更好地勝任工作

師範專業的大學生與其他大學生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擔負着教書育人的工作,這是傳承知識的神聖工作,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要教知識,更要以身作則,教學生如何做人,教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極大的程度上會影響着學生的性格發展,所以,師範類大學生應當加強對自身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文化並認真思考。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滲透給學生,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方,教師都是受人尊重的職業,因爲教師是肩負着培養出優秀下一代重擔的使者,是散播希望的人,因此,將成爲教師的師範類學生應當注重培養自身的人文修養,展現出獨特的個人魅力,繼而影響所教授的學生,因爲教師不僅是教授知識的,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做到德、智、體、美共同發展,培養出個性全面的學生。教師的素質培養主要是在大學時養成的,因此,在校期間一定要注意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過程中要專心致志,正視這門課程的開設意義,爭取可以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助於師範生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爲什麼要注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呢?這是因爲在當代這個文化交融的'社會中,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弱,導致在這個社會上屢屢發生難以置信的事情,這都是因爲現在的人拋棄了傳統文化,內心沒有了信仰和道德底線,爲人冷漠,因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優秀的人文思想亟待學生去學習、去吸收,只有學生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深刻體會到作爲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有利於提高民族榮譽感,在之後的發展道路中能夠堅定自己的內心,不會爲那些分裂祖國、危害社會的行爲所影響,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將這些優良的傳統美德都刻在骨子裏,以實際行動向自己的學生證明身爲一箇中國人需要做些什麼,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品質,而這些品質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傳承這些優良品德,將其發揚光大,維護中國作爲大國的尊嚴,爲自己身爲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堅定自身爲祖國奉獻的立場,學會做人,學會教書育人。

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是培養師範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最佳選擇

由於在現在的環境下,有一部分師範專業的學生人文素養並沒有達到可以去教書育人的程度,他們在人文素養方面是嚴重缺失的,他們甚至沒有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素質是不合格的,這樣的教師進入社會後是無法實現將正確的觀點傳達給學生的,這對於中國的教育事業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爲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要在師範類院校的課程設計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加入學生必修課程裏面去,這樣才能給那些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生提供一條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因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着許多當代社會中所缺失的優良品質,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無疑是匱乏的,沒有那些優良智慧的滋養,現代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紕漏,他們所信奉的、所追求的,都是一些身外之物,努力追求苦苦一生,換來的只是痛苦,這些都是因爲他們不懂得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其實這些意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都有所體現,人們應該從中學習,進而歸正自己的所言所行,追求值得追求的事物,不枉這一生。將精神世界進行豐富、完善,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使自己可以成爲教書育人的合格的教師。因此,選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進行教學是培養師範專業學生努力提高整體素質的最佳選擇。

三、師範專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將人文課程在教學任務中的比重適當提高

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還是不夠重視,因此,在學生上大學之前,將精力會放在那些“主課”上,沒有精力再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因此,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已經缺失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薰陶。所以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引起大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不能一味地只學習理科知識或是其他專業知識,而忘記了中國傳統文化這麼重要的東西。因此,在大學期間應該設置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無論是主修課還是選修課都要有所涉及,將那些優秀的思想介紹給廣大學生,引起他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平時,要向他們推薦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例如國學經典之類的書籍,關於這些書籍也可以開設一些課程來進行講解,畢竟這些書如果不經過反覆的研讀是無法體會到其中的精髓的。因爲大學是一段學生在校園與社會之間的過渡,所以在大學期間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對自身基本素養的培養,成爲情商、智商共同發展的大學生,有利於其進入社會後更好地適應做好準備。有人說大學不僅是學習,還要學會如何做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無一不體現出如何做人的精華。因此,大學生應當積極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探尋人生的奧義,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關注自己的身心發展,將從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獲得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做到真正的學有所用。

(二)通過播放影視作品來教授人文課程

通過向學生播放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良品德的具體表現,將各種不同的文化態度進行對比,來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優秀的思想品德。例如,《花木蘭》這個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中國的原版本中着重於展現花木蘭的孝順這個優良品德,而在美國所拍的《花木蘭》動畫電影中着重於展現花木蘭的驍勇善戰、敢闖敢拼,不因爲自己的女兒身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從影視劇裏就能直觀地感受到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從中可以糾正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將中國傳統美德向學生介紹,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什麼是孝,什麼是信,什麼是勇,從而能夠正確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這樣也能吸引學生對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但是,現在所拍的影視劇中,爲了劇情效果,會對原本的歷史事實進行篡改,這樣的行爲就是扭曲歷史,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碰到這樣的影視劇時應該對其進行糾正,不能讓學生接受錯誤的歷史。這種現象在現在的影視劇中非常普遍,因爲製作歷時不夠長,製作時不夠細緻,而導致出現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許多基本的歷史知識也會出錯,經常看到的是將不同朝代的詩句混用,還有出現在那個朝代不該出現的東西,還有在稱呼人時,用錯了稱謂,這些都是影視劇中最愛犯的錯誤,也給那些製作歷史劇的製作人敲響了警鐘,要把控影視劇的質量。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用這些錯誤來切入所講的內容,互相對比會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因爲這些錯誤發生時學生總是會發笑,因此,此時進行課程的教授時,學生的心情非常愉快,對於知識的接受速度和慾望都是比較強烈的,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

(三)通過開設專題講座來教授人文課程

師範類的大學在設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安排時,應當結合實際安排出最合理的課程表,要從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兩方面進行考慮,不能將課程內容安排得過滿,使學生學得太辛苦,學得一知半解,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起了厭惡之心,這也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容龐大的課程安排得合理有趣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範圍和內容都是廣泛而深入的,因此,單靠大學中所設置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來向學生宣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分成一個個具體的專題來介紹,在每一個專題中拾取最爲精華的觀點和思想來講解,也就是所謂的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正統思想,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注重刪繁就簡,但是要保留最爲精華的部分,就像將中國傳統文化常識這門課程可以劃分爲32個課時進行講解,每一個專題佔兩個課時左右,將那些漢字、節日習俗等內容介紹給大學生,使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些大概的瞭解,知道有什麼就可以了,在自主學習的階段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深入地瞭解,這也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綜上所述,當代社會上,各種文化狂潮涌起,人們面對新鮮的事物很容易忘記中華之本。尤其是擔負着中華民族復興的重擔的新一代的年輕人,應該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瞭解,吸收其中積累了千年的優秀思想,要帶着將其發揚光大的信念去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因此,在大學課程的安排中,應當適當加入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給師範專業的學生進一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再將優秀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參考文獻:

[1]高連鳳.商科類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選擇[J].牡丹,2015(18):140-141.

[2]郝佳.高師院校師範生人文素養現狀研究:以Y大學爲例[D].瀋陽師範大學,2013.

[3]傑永旎.體驗式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中的運用:以銅梁龍文化教學爲例[D].重慶師範大學,2015.

[4]毛軍社.探究提升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途徑[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