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15篇【精選】

心理學2.21W

設計心理學1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具有現代衛生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獨立工作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爲衛生事業管理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此專業學生應該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使學生畢業後成爲既懂醫學業務、又會現代化管理的衛生管理專門人才。因此,此專業要求其學習管理學類的相關基礎課程,管理心理學即爲其中之一。

設計心理學15篇【精選】

管理心理學產生於20 世紀50 年代。它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使用管理學、行爲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爲和人際關係、人的積極性爲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邊緣學科。它具有內容廣泛、應用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以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規律作爲研究主題的管理心理學,成爲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爲後續專業課程的講授提供基礎知識儲備,爲管理類專業學生培養起基礎鋪墊性作用。目前全國各類衛生管理專業均已開設這門課程。

1 管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和課程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課程內容與實際培養需求相脫節

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明確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爲主,容納了心理科學和管理學的新興研究成果。但是由於衛生管理專業的特殊性和特定培養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考評標準等各個方面予以特別對待,將學科內容與衛生管理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然而,這一點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建設中並沒有明確體現,有很多衛生管理專業雖然開設了管理心理學,卻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在課程建設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衛生管理這一專業的培養要求,沒有突出衛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側重點,使得管理心理學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建設中特色不突出,與實際培養的需求相脫節。

1.2 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亟待建設

由於其特殊的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對教師隊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在在衛生管理類專業承擔管理心理學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大體上有以下三種。一是專業背景爲心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心理學知識基礎牢固,但對管理學、衛生學、醫學、醫院管理學等領域涉獵不多。二是專業背景爲管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學、衛生學、醫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三是由心理學、管理學等之外的其他專業轉過來的教師,此類教師半路出家,學習幾本教材之後就開始講授管理心理學,問題更加突出。這三種背景的教師隊伍在課程講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處就是對衛生管理的對象——醫學、衛生學等知識的缺乏,課程講授中勢必缺乏與衛生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和閱歷。

管理心理學開課歷史不長,教材選擇和建設比較落後,突出的缺點就是缺乏針對性。從教材選擇上看,開課的醫學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適用於公共管理或企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其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專業講授中都有一定的適用性,但畢竟是針對企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的,不完全適用於衛生事業管理,更沒有概括和分析衛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缺乏針對性。從教材建設上看,現在還缺乏一部公認的、較爲全面完整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專業使用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教材建設也較爲落後。

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看,很少有衛生管理類專業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管理心理學教師有不同的歸屬,有的歸於管理學教研室,有的歸心理學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或者基礎醫學院管理,這種不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會直接影響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也使得此門課程在醫學類院校或管理類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話語權。

1.3 教學模式與專業性質要求的實踐性相脫離

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爲主,教師主要採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實踐性、自主性都較差。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與衛生管理專業所培養的管理類人才的實踐需求是脫離的。任何管理類專業,都要將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作爲主要的培養目標,在教學模式選擇中也要側重管理能力的培養。然而,大多數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只侷限於理論的闡釋和概念的理解,而輕視使用理論來分析管理中的具體問題,管理心理學理論的實踐性被忽略了,衛生管理專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的目標也被忽略了。學與用相脫離,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理論,卻缺乏實際管理能力,無法適應現代衛生管理領域的需求。

1.4 教學設計忽視學生參與,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爲主時,必然會導致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爲主導的課堂講授方式。雖然大部分院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無法充分開發其功能,沒有能在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只是將原來的板書變成了可以翻頁的、事先準備好的電子板書,沒有根本上改變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這種教學設計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處於從屬的地位。這樣忽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未能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意識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動性,無法鍛鍊學生主動思考、探尋問題答案的能力,使得學生慣於接受而惰於質疑,慣於記憶而惰于思考,最終只能形成單調、片面的知識,而無法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更談不上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發展。也正爲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傷和壓制了。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與創新探討

爲了解決當前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藉助課程建設專項課題的契機,從衛生管理類專業培養目標和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提出如下幾個在教學設計和創新方面的建議:

2.1 精選和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使其貼近培養需求與目標

首先就是要根據衛生管理類專業的實際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精選課程內容,形成與衛生管理實際問題緊密結合的、適合衛生管理專業學習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體系。這種結合不是要改變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系統,拋棄學科基礎知識,而是在課程重點講解、示例分析、案例選擇等各個方面,更多選擇貼近衛生管理實際的內容,側重衛生管理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目標,特色突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的性更強,更易於理解,從而更易於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其次還要根據衛生管理實際的變化和衛生改革的推進,不斷更新和替換教學內容,適時替換陳舊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修訂和更新新興知識、熱點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滿足時代需求。

2.2 全面開展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建設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要重點加強教師融會貫通管理心理學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其基礎理論和知識來源於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更是要包括衛生學、醫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因此,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的講授教師一定要具備融會貫通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另外,還要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着眼於學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的學科,因此,講授教師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師在講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加強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加強課堂講授知識與衛生管理實踐的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其次,要選擇或者編寫合適的衛生管理類專業專用的管理心理學教材。現在世面上已經有了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衛生管理類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可供教師進行選擇。但是現在這類型教材還缺乏認可度,依然還缺乏一部公認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那麼有條件的教學單位,就可以自行編寫一本具有中國衛生管理特色的、適應衛生管理專業教學和衛生管理類人才自學的教材,探索中國特色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材建設。

再次,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有條件的衛生管理類專業應該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有了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有利於教師專心進行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能夠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2.3 引入先進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與能力建設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學教學研究中,已有教學實踐者提出了多種可以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予以探索和實施的新型教學模式。

(1)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他認爲認識是一種連續不斷的建構過程,個體認知結構通過與環境的同化和順應作用,從“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爲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建立新型教學和學習環境。

(2)情境主義教學模式。情境主義教學模式脫胎於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 在他們的論文《情境認知和學習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種獲得知識的一般理論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習者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習是人與環境雙向互動的歷程,知識、技能與情意的建構發生於學習者與情境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能活學活用,以適應社會,解決問題,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化水平的過程。

以上列舉的是兩種以實踐性和能力培養見長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爲中心,以能力建設爲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轉變角色,轉變灌輸知識和接收知識的基本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實踐性爲基本培養目標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4 不斷加強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加強教學設計,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創新、多用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經過教學實踐證明,以下幾種方式在學生能力培養和學習積極性調動中具有較好的效果。

(1)適當增加案例教學比重。案例教學法最早應用於社會科學、軍事和醫學等教學中,自20 世紀20 年代起,哈佛商學院首先把案例教學法應用於管理教學中。④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爲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而做的舉例子的活動,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嚴格要求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所選擇的案例內容真實、無虛構,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問題,而且案例必須有明確的教學或培訓目的。案例教學的主要功能不是在於瞭解一項特定的知識或理論,而是在於在學生自己探索怎樣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做出決策,這種學習是親驗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分析決策能力。同時,在參與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其在小組活動中與其他人的頻繁交往,還能夠獲得溝通、說服及羣體協調等寶貴的管理技巧。這種方法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已經被實踐所證明,且由於這種方法所提供的案例豐富多樣、形式活潑自由,學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討論,其吸引力遠大於傳統的課堂講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因此,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通過精心挑選案例、精心設計討論程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勇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部分的學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和便利,充分開發其功能,合理利用現代教學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設計教學課件時,將一些適合進行動態演示的、畫面感強的內容,設計成爲動態演示的動畫或者選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以及視頻資料,讓原本死板、單調的理論知識“動”起來、“活”起來,必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比如,有條件的學校科研建設和利用一些先進的網絡教學軟件,讓學生實際操作課堂上所講解的各類知識,充分動手,實際演練,讓知識更好地轉化成爲實際動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擬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崗位,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自己對職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從而從多方面加深理解,鍛鍊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走進實際的工作機構、部門和單位,親身體驗實際工作流程,這樣得來的體驗和感受,是課堂教學無可替代的。

這些設計,可以逐步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高低,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內容精選、教學隊伍的培養及管理、教學模式及教學技巧的現代化均息息相關,此外,決定教學效果的因素還包括教師個人的素養、社會和學校對課程的評價及重視程度等。要想提高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充分認識到此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專業中的作用,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入手,不斷的進行努力和嘗試。

設計心理學2

內容提要:目前教育技術對學習的支持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因此爲學生安排和設置有效的學習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網絡探究式學習環境中的心理環境又是學習環球瓣核心因素,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業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關鍵詞:網絡 探究式學習 心理學習環境

武法提博士認爲,學習環境是學習活動展開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一般包括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非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習氛圍、學習者的動機狀態、人際關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我們認爲,非物質條件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環境,也可稱爲軟環境,或精神環境,而物質條件一般是指物理環境,或稱硬環境和物質環境。我們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教育環境中學業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在現代學習化社會中,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此,心理學習環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學習環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學習環境對學習和教學的影響必須通過心理學習環境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在關注學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網絡化的物理學習環境容易,因爲面對的是物,而爲學生創造一個理想的心理學業習環境難,因爲面對的是人。

近來,探究式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與網絡技術的有效整合,已經初步地顯現出巨大的綜合性效果。網絡探究式學習關鍵是探究,而非網絡。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核心並不在於網絡技術的運用,與其說網上的技術重要,不如說網下的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是取得最優化學習效果的關鍵,信息技術本身的教學意義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術的單邊參與不能自動地解決教與學的現實課題,也不能自動地產生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詩外”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網絡化學習活動必須在一個適合於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之中運行,因此應該深入研究與人有關聯的問題。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行爲應該得到良好學習環境的有利支持, 這個學習環境就是我們要重點設計的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心理學習環境。

一、教學設計理念的轉變──從“教學環境”到“學習環境”

在此我們提出的二元化命題,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題假設,而是要強調一種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學自身變革的`需要。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以教師爲權威的理念向以學生爲主體的方向發展的大好時機。以往我們過於關注教學環境的建構而大大忽視對學生的學習環境的設計,過於關注教授者的環境需求而忽視了學習者的環境需求,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設計學習環境。我們認爲,如果需要把學生培養成爲終身學習社會中的學習環境,這個學習環境應該包括由學生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自己擬訂學習計劃及自己確定學習進度等。

在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時,學習環境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墨跡爲自主自立的學習,從單純重視學習的結果轉變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重視教學內容的數量轉變到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質量,從單一評價尺度到多元尺度評價從而發揮學生的各種潛能,從封閉式學習轉變到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繫的學習,從學校中心的教學轉變到終身學習。

二、設計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

1.提供給學生充分自由運用的學習時間,激發學生髮揮潛能

如果說教師的支持對學生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具有重大意義的話,那麼,爲學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時間和對學習時間做適當的靈活性安排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爲了設計出發揮個性、激發潛能的學習環境,在平時、週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規定家庭作業的數量,只應做原則性規範,使學生有機會自主選擇想做的事情。另外,由於探究式學習的特殊性,要求學生自主建立學習計劃,確定研究主題,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時會發生變化,會出現中途變換主題中研究方法的情況,因此對預定時間的靈活把握就顯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礎教育的課時一般爲45分鐘,而且是固定不變的。這種不變的時間原則,不通適應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需要,如果學生的活動是小組討論學習,反覆練習,實驗,實地考察以及訪談等,那種硬性規定爲45分鐘或50分鐘的課時就不適宜了。應該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適當採用15、25、75分鐘等多種時段,靈活調整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時間。很多網絡探究式學習活動是在課餘時間裏進行的。

2.設計學生自我負責的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的主題大多是由學生自己確定的,或是由教師提供備選課題,學生自由選擇,並承諾完成時間,這樣可以激勵學生自我負責,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以及主體能力。特別是在網絡化學習的情境中,更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學生獲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須同時接受要求和責任的約束,這一點以前我們強調得不夠,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網絡責任的教育,學生並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負責任。因此,網絡化學習環境應該是以學生的自主與必要要求兩個方面爲重點。作爲主體之後,學生能否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充分利用主體地位有效地自我發展,與其自身的主體能力有很大關係,沒有主體能力就不能發揮主體作用,學業生的主體性就失去了意義。當然,如果學生提出了教師規定選擇項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師更應該鼓勵和支持。

3.設計與社區共同學習、互相協調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可以突破傳統學校的封閉式校園,打破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生活環境隔絕的現象,學生的學習環境可以融入社區,將社區的各類人員作爲學習資源,從社區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資料,作爲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基礎,通過交流、互動,使學生形成與社區共存共榮的態度,並轉化爲熱愛社區以至更大範圍的實際行動。

三、設計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學習環境

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能夠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從全球性視角思考問題並作出價值判斷,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學習環境。

1. 設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所具有的創新特性,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學生智慧技能的問題。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應該將自己作爲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個性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的特殊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裏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協和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因此,我們應該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挑戰意識,養成質疑習慣的心理學習環境。

2.設計開發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

應該設計有利於學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發揮文化多元性的環境,更應該設計超越文化差異而探究具有普遍性價值的理性和精神,這個環境應該可以提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業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多文化共存社會的模式以及異文化之間碰撞的學習環境。學生所處的可以說是全球網絡化時代,具有協調性、寬容性以及責任性等內涵的學習環境對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應用網絡技術把學生作爲地球村的一員,爲他們創建有益地球和人類的共同體驗學習的學習環境。

四、設計有利於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策略環境

1.促進學習目的的統一化和共識化

各個學校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統一的學業習目標體系。在讓學生學到什麼,培養學生什麼等基本理念問題上,學校的教師之間必須達成共識,由此才能爲學生建權一個和諧統一的心理學習環境,教師也能有效地實現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例如學生主體性發展主要應該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性,這四個特性就應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使之能夠自覺地在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指導工作中貫徹這些理念,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個適合於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中進行活動。

2.追求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關聯

應該說,學生所學習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明確的預期目標和內容,學生面對着不同的學科內容。如果學科之間依然不打破傳統教學的學科壁壘,每個學科只考慮如何將本學科的知識內容系統、完整地教授給學生,很少有全面性、橫斷笥和綜合性的教學,學生也就無法有效地獲得統整的知識和能力,也就不利於展開探究式學習。一般而言,探究式學習不只是將知識的獲得作爲唯一目標,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教學和學習,問題則往往是綜合性的,解決問題就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個學科的關聯點,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

3.建構教師合作指導機制

由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一般多采用主題式學習方式,比較淡化學科的界限,強調分科教學變領域教學,因此應該對現行的以班級教師製爲中心的教師指導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個教師協同合作的指導機制。傳統學習環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響着教師的一作意識的形成,例如,教師單打獨鬥的工作已經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識,有過創新進取行爲但履遭挫折,少數教師心存安逸心態,教師之間人際關係淡漠,少數教師人格特性比較封閉,學校缺乏民主氣氛,教師再說兒考覈制度不健全等。我們認爲教師的合作機制可以由三個主要步驟構成:一是共同構思探究主題,以共同理解原則和共同參與原則原則設計探究主題;二是進行合作實踐活動;三是成功體驗的交漢,應該增加目標實踐體驗的交漢機會,重視失敗的體驗,相互借鑑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教師協作教學的類型可分爲五種,學科內協同合作,同年級協同合作,跨年級協同合作,各學科綜合協同合作和主題式的協同合作。

4.擴大學生學習體驗的環境範圍

信息化環境中的信息形態不人僅僅是電子化的,同時非電子化形態的信息對於問題解決學習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網絡化探究式學習不僅需要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還應該從其它方面獲取信息。學生應該與具有豐富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社會人士加強聯繫,與國際國內學校的廣泛接觸,從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題、素材和活動內容,可以增進網絡探究式學習內容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教師應該積極爲學生創造學習體驗的機會,幫助學生聯繫各方面的社會支持。另外,各種有效的社會設施也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動並不侷限於校內,可以利用社區環境進行自然體驗和社會體驗。

5.鼓勵教師和學生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師生能夠有效自如地應用信息技術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首要前提,否則就會出現只有探究式學習而不見網絡的情況,這樣就與我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說,網絡探究式學習在應該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收集、處理與交漢,例如學生共同利用網絡觀察日食現象、調查世界各地酸雨情況,通過網絡交換共享資料,討論研究成果等。這裏提到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低下,會直接影響到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體會信息技術,纔能有效地轉變觀念,所謂先有實踐體驗,纔會產生觀念。信息技術的觀念不會憑空產生,不使用信息技術就不會產生信息技術的觀念。因此,應該爲學生和教師營造一個積極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氛圍。

6.合理使用同齡與混齡小組學習增進腦力激盪

網絡探究式學習當然強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但同時也特別重視個性之間的相經作用,強調相互之間的腦力激盪、經驗分享、相互支持的過程。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打破班級的壁壘,形成更加豐富的心理學習環境。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各種學習主題,通過同齡或混齡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逐漸加深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年齡層的相互學習,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不生提出建議,你年級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效果往往優於同齡小組的學習。

7.爲學生搭建主動發表意見與探究成果的舞臺

學生在網絡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處理和發表信息的能力,而學生髮表學習成果又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環節。這裏指的發表能力主要包括運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達的能力,更應該包括運用各種信息技術表達學習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學生比較擅長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而經較懼握口頭或肢體表達,但是在網絡探究式學習中,要求學生必須靈活發揮多種表達學習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綜合表達能力,它既需要學生的文字表達,也需要學生的將學習體驗和感受以口頭和肢體的形式表達,更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習成電子作品,用信息技術將各種學習素材或學習結果整合起來,並與其他人一起分享。這樣,可以使得學生自評學習成果,擁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對成長充滿希望,更能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

8.轉變教學評價的標準

與接受式學習不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態度和能力變化,而不是考試成績或或分數評比,甚至可以揚棄量化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教師應該從學生活動或學習過程、報告書和電子作品、發表和討論之中找出優點與不足,進行適當評價。網絡探究式學習確實不能象一般學得以成績進行量化評價,而比較適合於記述個人發展的內部評價,主要包括橫向式個人內部評價和縱向式個人內部評價,注意記錄和收集學生生探究過程的各種學習資料,如搜索過的網站,下載的各種資源,評價學生的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以及發表時使用的原稿、圖表、照片、光盤、主頁以及網絡作品等,建立學生學習檔案,進行學習檔案評價。

參考文獻

[1] 武法提 《基於Web頁的學習環境設計》 《電化教育研究》 20xx.4

[2] 《探究式學習:含義、特徵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xx.12

[3] 李坤崇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 心理出版社 20xx.12

設計心理學3

1情感在設計中的應用

在景觀藝術設計中,“情感化”設計是將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環境中,使來到這個環境的人們產生某種情感的共鳴。它通過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元素的設計,加入了人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現代設計中。由於人們對於環境的要求隨着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科技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例如,家居環境能夠體現主人的自身價值和品位素養,公共環境設計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場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爲例,巴洛克風格教堂的建造方針,意在匹敵甚至超越中世紀以前的文物古蹟的建築結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會權力的象徵,其始終具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即吸納所有的天主教徒,堅定他們的信仰,重新團結異教徒和他們的教會,將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讓人們感受到宗教的神祕感、威嚴感、神聖感等。

2通過藝術心理學對景觀設計的分析

從人與環境的藝術設計角度來說,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都有一種舒適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校園中的軸線設計首先應確定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以人爲本,寧靜自然而優雅清新的自然生態空間。

根據我校實地調查分析,從學校校門到觀書塘的區域,主要有噴泉、石碑、廣場和升旗臺,學生經常在這片區域進行娛樂活動。而現在的狀況是,水池不太整潔、池底覆蓋滿了青苔顯得不太雅觀,與觀書塘後廣場沒有呼應。觀書塘處於我校中心地帶,是區域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設施影響着整個校園環境。存在的問題有:水域寬闊,無便捷性路徑;廣場石凳夏熱冬涼沒有遮擋物,幾乎沒有實用性;水域周圍樹木雜亂,沒有供學生學習、休閒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間的設施;傳統的石柱圍欄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觀書塘後廣場沒有考慮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區域中間沒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間破碎,缺乏集會的大場地。同時,圖書館前廣場幾何化的形式感、現代感很強,各種材質的變化富有節奏感。但針對的人羣需求的利用率較低;整個廣場設計較爲破碎,缺乏整體感;交通路線不夠明確、便利;廣場硬質鋪裝較多,過於生硬,特別是夏天,硬質鋪裝對陽光的反射,會讓整個廣場更加炎熱;植物缺少層次變化,過於單一;廣場上的大屏未盡其用,同時,整個廣場也缺少人文內涵。

作爲校園景觀的設計,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於湖南工業大學大門、圖書館中軸線,其受衆主要是學生及老師。應增加更多的藝術氣息、校園景觀與學生的情感聯繫,使學生在這裏交流思想、增進感情。作爲大學生活的載體,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記憶青蔥歲月,可以是我們對藝術最初的開始與碰撞。

這個方案以情感設計爲重點,在滿足校園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抓住師生之間的情感寄託,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憶”,在情感內容上突出“亦心亦憶”。方案的設計應在細節上打動師生的心,應抓住學校包裝專業這一特色,讓參與其中的師生能夠對湖南工業大學留下美好的回憶。該方案是學校從進門到圖書館這條路線上的改造設計,主要服務人羣是學生、老師和工作人員。首先,該設計要與現有環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標區域的缺點,爲目標人羣提供更方便的路徑導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娛樂場所、安靜舒適的學習工作環境。該設計應主要以規整的佈局爲主,在水池廣場以及部分觀景區採用自然的佈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態相互結合,讓人產生寄情于山水間的美好環境。

此方案設計主要分爲四個區域:校訓廣場、觀書塘、觀書塘後廣場和圖書館前廣場。其中,重點體現情感的就是觀書塘前的許願池噴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許願池,是羅馬的許願池噴泉,它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風格的`傑作,擁有着許多美好的傳說。此方案中的許願池,截取了羅馬許願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個投幣的學生、老師或者其他人員能夠再次回到學校來觀賞。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希望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使其將來再回到學校,激勵下一代的學生努力學習。

然後,是觀書塘的情感設計。原來的觀書塘本身有一個曲折的木質橋,很多學生喜歡在橋上給魚兒餵食,橋的兩頭綠樹成蔭,是個觀景的好地方。該方案保留了這個橋,還在觀書塘中間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觀,是由包裝盒拼接而成的雕塑,體現了學校以包裝設計爲重點學科的特點。觀書塘後廣場設計成了一個酒瓶形狀,在兩邊分別設計了三條流通路徑,方便學生通過。同時,增加了座位以讓人休息,中間的廣場採用比較平滑的地面鋪裝,可以讓學生進行滑板、溜冰等娛樂活動。

湖南工業大學的校園文化應該體現學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內涵。本學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以及包裝設計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車頭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學、和而不同”是學校的校訓,體現了對學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種教學理念。

3結語

環藝設計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爲,能確立交往的範圍和適當的人際距離,使人們的行爲有據可依。將藝術心理學方法運用到環藝設計中,可以使人們更貼近環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藝術的美感和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鳳凰空間.商業景觀設計[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皮紹南(1988—),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主修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心理學4

色彩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魔力,會給人的感覺帶來巨大的影響。例如,色彩可以使人的時間感發生混淆,這是它的衆多魔力之一。人看着紅色,會感覺時間比實際時間長,而看着藍色則感覺時間比實際時間短。請兩個人做一個實驗,讓其中一人進入粉紅色壁紙、深紅色地毯的紅色系房間,讓另外一人進入藍色壁紙、藍色地毯的藍色系房間。不給他們任何計時器,讓他們憑感覺在一小時後從房間中出來。結果,在紅色系房間中的人在40~50分鐘後便出來了,而藍色系房間中的'人在70~80分鐘後還沒有出來。有人說,這是因爲紅色的房間讓人覺得不舒服,所以感覺時間特別漫長。確實有這個原因,但也不盡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時間感會被周圍的顏色擾亂。 ——

爲什麼包裝紙箱多爲淺褐色? ——

包裝紙箱之所以多爲淺褐色是因爲它是利用再生紙製造而成的,保持了紙漿的原色。包裝紙箱可以說是廢物回收再利用中的佼佼者,八成以上的包裝紙箱都會得到回收再利用。

然而,包裝紙箱多用淺褐色的理由並不僅僅只有這一個。這和心理重量也有着緊密聯繫。最近,除了淺褐色之外,白色包裝紙箱也多了起來。某些大型物流公司已經把自己的包裝紙箱統一爲白色。淺褐色可以使人感覺包裝紙箱的重量比較輕,而相比之下,白色的就更輕了。使用包色紙箱包裝貨物,可以減輕搬運人員的心理負擔。再有,白色看起來也比較整潔。

包裝紙箱可以循環再利用,從而減少環境破壞,減輕環境的負擔。不僅如此,淺色的包裝紙箱還可以減輕我們的心理負但。

設計心理學5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研究運用技術的力量創設環境來改善學習。以下是“環境設計心理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隨着衆多高校新校區建設,大學校園的景觀規劃工作顯得日益重要。特別是現代大學校園空間較之老校區無論是在校園的教學、交往和生活等具體空間的設計上,還是從校園整體規劃的理念和模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能爲師生在新的校園環境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成爲每一個校園設計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爲與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髮展變化規律。就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現代大學校園環境呈現出整體性、自然性、人文歷史性和綜合性等多種發展趨勢。

1.相關理論

1.1校園環境的意象與體驗

意象指的是“對於曾經接觸的過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校園意象則是在校園中不同使用者的行爲與具體的校園環境產生相互作用,並在記憶中重現出某種場所的形象。這種具體的場所形象就可以稱爲“校園認知地圖”。

1.2領域行爲

與個人空間相對,領域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有明顯的邊界。領域性是指以個人或羣體爲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佔有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並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的行爲模式。

1.3場所與參與性

環境最具體的說法是場所。很顯然場所不只是一個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們通常所指的場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色彩等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總和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從而體現出某種場所的本質。

2.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2.1重視校園意象營造

卡普蘭對環境偏好模型組織研究的結果表明,場所中的景觀要有易於辨識性。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隨着衆多大學新校區以及大學城的建成,其已經成爲城市形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大學校園類似城市中的區域,兩者都屬於中等尺度環境。一方面,從功能性要求來看,校園功能區域的劃分應明確,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夠清晰地辨識校園中不同場所的方位,便於人們選擇最佳的路徑。同時,由於校園環境的特殊性,對於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園的中場所精神

景觀設計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建築更加註重內部空間的設計與使用相比,景觀空間的邊界劃分則相對模糊,想準確地表達出對某個空間場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難。

現代大學無論是校園面積還是在校生數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這就意味着師生在校園不同的場所環境下參與活動的機會大大提高。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將人們常見的活動分爲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社會性活動三類。而這三類活動都會受到周邊場所環境或大或小的影響。作爲校園活動的場所空間,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每天都要容納不同的羣體在其中進行多種活動,注重校園場所的環境質量,提升人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校園中的場所具有真正的意義。瀋陽建築大學校園中獨特的稻田景觀正是這樣一處具有良好景觀效應的校園戶外空間場所設計。設計師巧妙地運用了原有農業用地的良好種植條件,使用當地鄉土植物作爲基本的景觀構成元素,隨着季節交替,景觀也隨之產生豐富的變化。不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景觀效果,也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恰當的融合到校園的整體環境之中,激發了人們在其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瀋陽建築大學的師生根據季節變換組織插秧、收割等活動,並邀當地的中國小生參觀稻田景觀,充分體現了參與性在場所空間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確校園的使用人羣

在大學校園中人的基本行爲大致可分爲:學習、研究、活動、生活四種類型,而產生這些行爲對環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與心理髮展理論,需求層次欲高所涉及的社會環境欲廣。而心理學家列文則指出,人的行爲是人的需要和環境兩個變量的函數,行爲是人自身動機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圍客觀環境的影響。例如,具體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類型建築的內部空間,而交往、運動則可能更多地使用戶外空間。可見,空間影響着人的種種活動,並對人的行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3.結語

現代大學校園空間結構組織日益複雜,校園景觀設計也成爲了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如何營造出符合師生需要的校園環境無論是對於設計人員還是以後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遠的意義。因此,校園景觀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校園環境對師生行爲模式的影響,充分了解在不同環境、空間、場所中的行爲特徵和行爲規律。從師生的心理需求出發,營造宜人的校園空間環境。

設計心理學6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涉及了多個設計學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設計、室內裝潢、心理學、美學等多個學科,以滿足博物館作爲社會性公益場的性質。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涉及的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受衆羣體在場景展示中受到的環境影響因素,比如,環境展示中的引導因素、參觀者的從衆心理、展品的空間擺放、視覺反差、光線明暗、立體空間佈局造成的參觀者心理感受的差異。

我國目前的博物館數量有兩千多個,這對於我國僅幾百年的博物館發展歷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起步,但還遠遠不夠。以我國的龐大人口基數來換算,博物館的數量明顯無法滿足如此大量的社會需求。在明顯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可以以提高單獨個體的展示質量來平衡它應有的社會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館的觀衆心理學研究開始逐步發展。

人的所有行爲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環境心理學研究,是從參觀者的心理需求出發,設計出滿足參觀者真實需要的博物館,這是博物館設計理念的創新。人們發現對於博物館的受衆羣體來說,審美疲勞等環境帶來的影響對於人們博物館的參觀體驗有着絕對的影響,因此學者們從觀衆進入博物館的場館參觀展品開始進行跟蹤研究,觀察人們的普遍行爲:人們停頓的地點,駐足的時間,表情的微反應,視覺盲區等表觀反應,和以問卷調查,走訪反饋得到的數據進行數據統計,並總結歸納出一套博物館觀衆行爲理論。

博物館不同於一般的展覽會,其更加註重對所展示物的文化屬性的詮釋。環境心理學是新興發展的心理學分支,在人們對精神追求愈發提高的今天,將其應用於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也是一種主流趨勢。博物館場館內的背景聲音、色調搭配、空間視覺、體感溫度、路線引導、展品擺放順序的不同,影響了人們對於博物館參觀的體驗,以及人們自身的屬性,年齡、閱歷、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值得分析的要點。

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主體對客體產生影響,客體對主體產生反饋,相互融合滲透。人類行爲不會獨立存在,與周遭環境氛圍有着緊密的聯繫。舒適休閒的咖啡廳伴隨的是柔和輕快的音樂,這使人放鬆愜意,而在酒吧裏嘈雜動感的音樂則能調動人們的心情,讓人情緒高漲,這說明,背景對於整體氣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們對於周遭的體驗受到以往生活經驗的影響。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固有的深刻印象影響着人們的認知。橙色的暖色調,藍色的冷色調都是基於人們以往的認知所產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現在醫院裏是冰冷的,充滿負面情緒的,令人恐懼,而在另一個環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設計師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引導着觀衆的心理和行爲,提高博物館的交互性和體驗性。戰爭類的歷史紀念性博物館,有時會採用一種時間軸的敘述性方式,或是由淺入深的情感體驗順序引領參觀者,讓其代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身臨其境地體驗戰爭的悲慘和痛苦,深刻的感受歷史的沉重,以此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人和動物一樣,都有一個安全距離,這是動物的領域性本能。在環境設計中,這是考量人們對空間安全度、舒適度、私密度、體驗度的標準。一般來說,在大型的室內空間裏,人們更傾向於在靠近邊緣的地方停留,脫離中間的人流,邊緣可以產生依託感。物品擺放的疏密度,迴廊的數量、角度,空間內的柱子、牆壁,都也可以讓人產生這種依託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發現,人們傾向於盲目從衆。如同領頭羊和羊羣的關係,發生緊急情況時,人們大多會不加思考的依憑直覺跟隨領頭的人,形成整體的人流流向。而且,人們在移動時,會有一種趨光性,即從相對較暗處,走向相對明亮處。在無人引領時,環境的指引作用便突顯了出來。人類還具有社會適應性,這是也從衆心理的表現。在劇院等公共場合,寬敞的大空間,龐大的壓迫性氣勢下,人們會不自覺的安靜下來,被空間環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爲,這是環境帶來的心理暗示。

博物館的展覽設計要順應人類的行爲模式,符合人們的感覺。多邊形的空間帶給人新穎現代的感覺,而規矩的方形則給人踏實的體驗。設計師通過對光影的把控,空間的佈局,顏色的襯托等等,以藝術性的方式從背景中漸漸滲透給參觀者,對參觀者進行引導,甚至是強迫性地灌輸一個思維方式,將更多的隱藏信息傳達給對方。所以參觀博物館不僅僅是對展示品本身的`闡述,更多的是一些隱藏體驗的傳達。理解、思考、分析人類行爲在環境中的發展模式,也是設計工作的重要一環。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不再是陳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間,帶給人們無限的精神體驗。在信息時代,博物館和網絡信息相比,優勢便是這種真實的信息交互。人們通過真實的視覺環境體驗,思維與主題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體會展品背後的故事和歷史。爲了更好的體驗,博物館也越來越多的加入多媒體化元素進去,提高受衆的參與性,從多個角度滿足人們的需求。用不同的技術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參觀者的距離,產生親近感,能夠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館的環境氛圍中。

博物館從最開始的從展品的角度出發,以展品爲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衆爲本,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的設計,這是從根本上的設計理念的改變,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改變,應當引起更多設計者的思考。將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是對展示場所的藝術性昇華,也是對展品本身的藝術性表達。從心理層面向參觀者傳達信息,這也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大方向。

設計心理學7

我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爲人人都說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侷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說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後,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爲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啓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牆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並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後,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並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後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戶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瞭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瀰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溫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戶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戶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築》裏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爲人性順服於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裏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爲2種不同的真理。

現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用戶的需求、尊重用戶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用戶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用戶,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用戶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後面那個定語,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用戶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捨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戶也不敢照面。爲什麼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說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爲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爲本”。

我曾經也暢想過諾基亞和APPLE同時推出洗衣機,然後“thinkdeffrent”的APPLE決不會讓你想得更多,只會讓你做的更少,然而諾基亞牌洗衣機會給你25種自由的選擇,以及用來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個按鈕,以便於您在洗衣服的時候還能用該洗衣機聽MP3、上網、煮咖啡,這不是胡說,同樣“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經投放市場了,市場的銷量自然會印證諾曼說的限制功能、預設用途的設計原則的對錯。這2個設計原則是說,要想讓某件物品用起來不出錯,那就不要讓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說是在用戶平時接觸時,隱藏掉其他衆多功能。

設計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有一種讓產品更美的使命感,這使好多產品變得精美絕倫,同時也讓更多的產品脫離了現實和用戶,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表達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設計來引導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自己的設計思維也應該向這個任務深入挺進。然而也有一種極端,就是爲了易用性、或科技的侷限性而犧牲了絕大部分審美,同樣是諾基亞和APPLE的例子,手機屏幕諾基亞堅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諾基亞的技術不行麼?當然不是。那爲什麼是APPLE先推出Retina顯示屏呢?這個同之前的誤區一樣,諾基亞尊重了技術和用戶的習慣,卻破壞了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最終用戶,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用戶的想法,

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心理學8

由於大衆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因此在追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精神文化追求。色彩設計能夠對於大衆的感官因素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於色彩心理學和藝術設計的有效融合進行分析,探討了其在設計工作中的應用,供相關人士進行參考。

隨着社會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提升,讓藝術設計工作變得更加重要。藝術設計離不開色彩的引用和配合,實踐環節中巧妙的進行色彩調節,發揮色彩搭配技巧,將其和心理學有效結合,才能夠滿足當下人類的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需求。

1 色彩

早期的時候,色彩指源自自然界中的光,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物體表面光的發射。分析日光發現,其包括很多不可見以及可見波長的光,在日光的照射下,三棱鏡會反射出不同波長的光線,直接體現出對應的色譜,人類眼睛能夠直接看到的七種顏色,具體包括紫色、靛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生活環境中所能夠直接性接觸到的色彩受到色彩的色相以及色彩的亮度兩個方面影響,色彩的亮度強弱關鍵在於日光的強度以及物體自身具備的反射能力,物體表面上接受到的光照如果較強,那麼對應的色彩就較爲明亮,如果接受的光照弱,那麼亮度較差,光的類型對於色相產生影響,詳細分析來說需要看物體反射出來的波長,可以認爲世界上的一切物體由於色彩的裝點變得更加的`美觀和多樣化。

2 色彩心理學

色彩心理學研究的關鍵內容是分析色彩對於人類心理造成的影響,經過科學的判定和分析處理,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色彩對於人類產生的不利作用影響,緩解人類的心理衝擊。每一個個體的性格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直接性的反饋出來,從顏色方面能夠間接判定人的性格,具有大致的把握,未來想要加強研究水平需要關注色彩的角度。目前,色彩心理學已經逐漸被應用到各個行業和領域中,包括商家利用顏色搭配,提升產品的視覺效果,促進銷售量的增長。很多的發達國家對於色彩心理學已經具有較爲透徹的研究,歐美已經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色彩理論體系。此外色彩對於人類的情緒具有直接性的影響,好的色彩搭配和控制能帶給不同主體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醫療方面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根據人類自身主觀體驗不同,將色彩劃分爲冷色調和暖色調,從色彩自身方面來說其不具備溫度變化,冷暖區分主要是主體在和色彩發生接觸後所產生的不同感受,例如常見的色彩反饋效果,出現大面積藍色時容易聯想到大海,帶給主體清涼的感受,其被劃分爲冷色調中,橙色以及紅色的出現,會讓人類感覺到太陽以及火,具有暖的反饋,因此被劃分爲暖色調,此外冷暖色還會被明度的高低所影響,明度較高會給人一種冷的感受,低的明度讓人感覺溫暖舒適。一般狀況下,藝術設計要根據氣候的改變結合冷暖色的搭配,適當調整室內環境以及着裝的顏色變化,最終讓自身感覺到舒適。在不同的文化內涵以及背景作用影響下,色彩的冷暖感受具有不同體驗。

3 色彩心理學和藝術設計的結合

公共環境設計環節中,通常會將室內的裝飾和色彩有效搭配,例如很多的快餐店會大量的使用紅色或橙色,提升人的溫暖感受,此外由於很多的食物原材料是紅色以及橙色,利用這兩種色彩能夠帶給應用者良好的心理體驗,讓人的精神感覺愉悅放鬆,幫助吸引更多的人員;商品展示以及陳列方式的變化,會讓銷量發生改變,產品設計環節中會利用色彩影響進行搭配,選擇最吸引消費者的搭配形式。辦公環境中過多的應用白色空間,會加大人員的眼睛負荷,爲解決該種狀況可以應用冷色系的其餘顏色代替。機械化作業的工廠內部如果沒有任何顏色的裝飾會給工人疲勞的感覺,工作效率降低同時容易引發事故,因此可以將牆壁改造成粉色;傳統醫院的牆壁大部分是白色,工作人員的服裝大部分也是白色,這種顏色會讓病人的心理壓力增加,過去出現的白衣高血壓狀況正是色彩對於人類影響的最直接性體現,目前已經有很多的醫院將內部的牆壁粉刷成淡粉色或是奶油色,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色彩設計還會對於公共交通產生影響,交通信號燈的色彩能夠直接性影響駕駛人員的判斷性,結合光學的基本原理,紅色光能夠產生最長的波長,所以在應用中傳播的距離最長,更加吸引人員的注意力,因此紅色作爲禁止通行的信號指示顏色,綠色和紅色能夠產生鮮明的對比,能夠輕易的被人類眼睛所分辨出來,能夠直接性的表達出信號意義。路面的顏色大部分爲黑色或灰色,這是由於該顏色能夠讓駕駛人員感覺鎮靜,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長時間的處於該種顏色影響下,交通事故出現的概率增加,因此大城市中逐漸的增加彩色路面的比例,刺激開車人員的神經系統,提升注意力。車輛本體的顏色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藍色和綠色屬於後退色系,車輛行駛中會給人一種較遠距離的感受,因此出現追尾的概率較高,紅色、黃色提升行人以及其餘駕駛人員的注意程度,特別是天氣狀況不良的時候,能夠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夜間以及天氣狀況較差的時候,部分的弱勢羣體需要藉助色彩優勢,降低出現事故的概率。

商品的外部包裝色彩直接決定最終的銷售效果,大部分的人會被包裝色彩所吸引,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並且利用心理原理。通常狀況下,兒童偏愛靚麗的色彩,成年男性偏愛銀色、藏青色、黑色,成年女性偏愛粉紅色,因此大部分的化妝品應用粉色作爲主體。食品包裝中大多使用黃色、橙色、紅色作爲基調,因爲這些顏色給人溫暖的感覺,激發人的食慾。不同的包裝設計環節中結合原料和食物,合理搭配後能夠提升最終辨識程度;

總而言之,色彩直接性的給人視覺感受,進一步影響人類的心理活動,目前色彩心理學在設計以及生活中的應用作用越來越明顯,如何正確的應用其中的原理,結合人類多種感官實際體驗,進行突破性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心理學9

花一個多星期空餘時間讀完這本書書中內容並非想象中那麼易於理解部分理論不適用於國內的設計環境童鞋們可能很難完全將這些優秀的設計理念,貫徹至手頭的設計工作中但這的確是一本值得讀,對於設計人員來說,很有必要讀的好書從事視覺設計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開闊下設計思路摘錄書中部分啓發性的理論 ——歸罪習慣——人習慣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環境,而把別人的問題歸咎於性格。人在找失敗原因時,擁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許還是錯的,結果抱怨或嘉獎幾乎脫離實際。人類思考和解釋的本質——人傾向於只要能加以解釋就滿意。但人的解釋建立在與過去經驗類比的基礎上,那經驗不一定能應用到目前的情況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費解的事情時,人一旦找到某種解釋,不管是對是錯,都會感到滿足。行動的結構——目標、對外部世界採取的行動、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動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後果。(行動本身包括:去做什麼和檢查這樣做的結果。可稱之爲“執行”和“評估”)現實生活中,想要採取行動,還需將目標轉化成明確的行動步驟,即“意圖”人類習慣對事物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針對事物作用方式,事件發生過程和人類行爲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於人理解自己的經歷,預測行爲結果,應對出乎意料的情況。擁有什麼樣的心理模式取決於知識結構,不論這些知識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不論做什麼事,人們都習慣建立心理模式,這就是爲什麼設計人員應該向用戶提供正確的模式的原因,。設計人員若沒有提供,用戶就有可能自己編出一套不恰當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動包括七個階段——確定目標;確定意圖;明確行動內容;執行;感知外部世界狀況;解釋外部世界狀況;評估行動結果。人並不總是思維慎密、講究邏輯和道理的。目標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採取的行動有時只是對外界事件做出的反應。遇到合適的機會時,人才會爲某種目標而行動。只有當事情非常重要時,纔會盡心盡力地去完成。信息儲存於外部世界(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與外界信息相結合,影響着我們的行爲);須具備高度精確的知識;存在自然限制條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條件(由於自然和人爲的限制條件,減少了可選擇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量)記憶的類別——記憶任意性信息;記憶相關聯的信息;通過理解進行記憶。

識記材料如果有意義,符合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我們就可對其進行理解、解釋和整合。一些規則和限制因素可以幫助我們將那些表面上雜亂無章、毫無關聯的事物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結構、語意、文化和邏輯,他們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中出現,足以用來明晰正確的操作方法有意識思維受到短時記憶的強烈制約,一次只能處理五六個信息條目。有意識記憶一次不可能儲存15個毫無關聯的條目,但若把這15個條目加以組織,形成某種結構,就可以進入有意識記憶中。人利用這種對信息進行重組的能力,藉助理解和解釋,克服了工作記憶容量小的問題,使儲存在有意識記憶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時人會注意或擔心很多事情,到頭來卻發現這些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有時人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當情況出現明顯異常時,人卻給出一些無關痛癢的解釋。如果遇到的新情況與過去的經歷非常相似,人就會把原本罕見的事情誤認爲是經常發生的事。人對某件事發生之前和發生之後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別。強迫性功能是一種外力限制因素,用戶如果不執行某一項操作,就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設計都是在試製過程中逐步產生的:通過試用,發現設計中的問題,然後進行改進—— 這有點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設計人能夠感知自己的有意識思維和信念,但卻無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識思維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對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會減弱,稱爲“選擇性注意”。當人遇到問題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個問題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險的,設計人員應當考慮到這種現象標準化實際上屬於另一種類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於汽車的標準化,在你學會開一輛車以後,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開什麼樣的車,都不會有問題。

設計心理學10

摘 要:越來越多的設計者與教學研究者認爲,環境設計必須建立於環境心理學基礎之上,環境心理學原理知識爲環境設計提供依據,使設計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院校更加重視《環境心理學》這門課程。而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本文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環境設計,教學研究

1 環境心理學課程解讀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爲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行爲及經驗之間的相互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它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還特別強調主體與環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強調人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兩者之間爲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環境心理學需要改變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滯後的現狀,重視組織、社區和文化意義上的跨學科開放性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因爲以往環境心理學研究沒有充分體現跨學科研究的特點,沒有充分發揮多學科研究的優勢,所以環境心理學不應該被單純看作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更需要看作是關於人、環境、行爲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許多環境問題本質上是行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問題,它們分佈層次包括個人、家庭、公司、工業和政府部門等,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區的環境心理學研究,在方法論研究原則上必然受制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響,需要吸納與整合多個交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論觀點,如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建築學、信息科學、城市規劃和設計學等。當代環境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只在個體水平,更應該在區域性社會組織和文化水平上考慮人的行爲與環境的互動,在更開闊的視野上辨別和澄清研究環境問題的心理學問題、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創造多學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隊”,應該意識到解決區域性、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單靠心理學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環境心理學家應該廣泛開展國際間、多學科間的研究,爲環境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支持。

環境心理學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環境心理學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繼而在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地傳播與發展,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從發達國家引入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開始在建築學等學科內從事相關研究,從而引起其他有關學科人員的廣泛興趣和關注。

第二,把環境――行爲關係作爲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強調環境――行爲關係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在環境心理學中,“行爲”不僅包括可觀察到的活動和活動模式,還涵蓋知覺、認知、思維和情感等心理過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物質環境。

第三,具有濃郁的多學科性質。例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性、建築學、城市規劃、園林規劃、環境保護、人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生態學等,正是這一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使它具有多種名稱,它到底屬於心理學的分支,社會心理學的分支,還是屬於環境學或是生態學的分支也爭論不休。

第四,以實際現場爲主。幾乎所有的研究課題都以實際問題爲取向,計劃用來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其基本理論和內容都來源於實際研究,並採用來自多學科、富有創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環境心理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來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理論過多,內容過繁。例如,某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開設在大二年級的秋季,36學時,3周,每週12節,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蓮、胡正凡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二版),全書共分爲十二個章節,內容詳細,教材內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論述,但由於課程安排時間較短且集中,短時間大量灌輸理論性內容,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學生排斥理論課。

第二,學生忽視理論課程。有的學生認爲《環境心理學》這一類的理論課程可以無師自通,在實際設計中自然會考慮到;還有的學生認爲《環境心理學》理論課程與將來從事的職業關聯不大,甚至無用。因此,學生的認知直接影響課堂的上課行爲,如教師在講臺上激情飛揚、侃侃而談,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或者乾脆埋頭玩手機、睡覺等,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和教學效能感,從而形成了一種不良學風。

3 環境心理學教學方法

結合自身對環境心理學知識理解以及教學感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從而改變教學內容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節式,採用模塊式教學。由於《環境心理學》的內容繁多,教師需要對課本里的章節進行打破與梳理,採用模板式教學,即相關內容整合分類,作爲一個知識點,具有針對性、綜合性、簡潔性等特點。例如,第六章爲個人空間、私密性和領域性,第九章爲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動研究,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第三章爲環境認知,第八章爲場所的評價意象,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教師講授完一個內容知識點後,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體驗不同的環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並總結,但如何在較短的課時安排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這是教師思考的重點。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促進課堂教學進度,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狀態。

第二,從理論課“轉化爲”實踐課。《環境心理學》作爲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門以理論爲主的學科,具有內容豐富、邏輯性強等特點,大多數學生就認爲理論課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據學生這一心理,將理論課“轉化爲”實踐課。例如,問卷調查。讓學生對某一項內容進行問卷調查,然後用環境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加以分析與論證,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開闊視野,觸類旁通,結合設計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理論聯繫實際,從多角度加深知識點的掌握。

第三,重視案例教學。課堂中引進案例教學,讓學生提前體驗設計師的責任與義務,提高學生對環境心理學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研究選題、實地調查、問卷分析到深化設計等,激發學生的設計慾望,通過案例教學的導入,使學生把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充分地運用到實踐中,提高教學質量,這纔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同時,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是對教師課堂付出的最好回報,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4 結語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爲了使勞動者以積極的情緒、熟練的技術掌握和改進操作方法,防止生產事故的發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單調、緊張、焦慮等環境不適反應,在人―機信息傳遞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開展《環境心理學》課程研究的現實意義十分明顯,社會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內蓬勃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對於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堂質量的提高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正凡,林玉蓮.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2] 易西多.環境藝術的多學科交叉性[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

設計心理學11

一、我們研究色彩心理學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冷暖色”對心理的不同作用

這些顏色的不同,能夠讓人從心理上和情緒上都產生明顯的差異。色環中,暖色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紅色,橘色;冷色中包括藍色、綠色等,此外還有一些被稱爲中性色。我們看到暖色爲主畫面時,這些信號映射至心理,會產生溫暖、安寧的感受,而看到冷色時,則會感覺清新、冷靜。除冷暖色之外,色彩也會對心理產生其他的作用,比如讓人產生距離感的“前進色”與“後退色”。即使位置相同,因由用色的差異也會讓人產生一面向前,一面向後的視錯覺。此外,色相,以及明度也會影響畫面的“重量”,不同的顏色也會使一些具體的內容,在視覺上產生“膨脹”,有一些則會“縮小”。下面,我將用一些比較典型、經典的案例分析和說明招貼設計中的色彩應用對心理的影響。紅色給人感覺熱烈,奔放,它不僅給人積極的感受,而且還是中國人用來表達喜慶,歡樂的代表顏色,我們親切地稱之爲“中國紅”。

中國人如此喜歡在喜慶的時刻用紅色來表達心情,不知是否也與她給人熱烈感受有關。下面的這幅招貼作品是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宣傳海報,它以紅色作爲基調色,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傳統氣息,而且能感受到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而紅色與其他顏色搭配時也可以表現出很強的顏色性格。下面這幅招貼就是這樣用紅色的色塊與其他顏色的搭配來營造出活潑的氛圍,政府和其“年輕人”的主題,而畫面中的留白,也正好利用了白色給人更多意想空間的特點。黃色雖然也是一個明亮活潑的顏色,我們常用黃色來描述太陽,但是這樣一個輕盈的顏色與莊嚴而又穩重的黑色相遇,則產生了很強的視覺衝突。人們正是利用這樣一種視覺衝突給人以警示的作用。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警示牌常以這兩種顏色相配合。下面這幅海報也是利用了這樣的視覺特點,以詮釋武器對人類的危害。藍色給人感覺自然清新,表現在畫面裏也容易使內容顯得乾淨而且有秩序,當降低藍色的純度和明度時,更能使畫面的整體看起來更加溫柔。配合以招貼中“大自然與音樂”的主題,能讓人們瞬間進入到畫面中去,靜下心來,去感受自然,去聆聽自然的聲音。紫色給人感覺典雅、穩重,我們看到紫色便感受到夜幕的降臨,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沉靜。而有藍色調傾向的紫色,彷彿被籠罩了一層憂鬱。當人們看到這樣的色彩基調的招貼作品,已經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情感投射,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詮釋的主題,地球的悲鳴聲。上面這幅海報是著名的德國設計師蘭堡的代表作之一,利用了簡單的黑白色,製造出了黑暗與光明,我們一眼看去就能感受到書本能給人們帶來的力量。而簡單的用色,強烈的對比,不僅能夠讓人們將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信息中去,給人明確的主次之分,同時互補色的對比,也很好地表達出黑暗之中對光明的嚮往與希望。同樣也是基調色以黑白爲主的招貼作品,下面這幅則利用了大量的留白給人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以簡單的畫面直截了當地向人們揭示它要傳遞的主題———言論自由。沒有任何其他的顏色,畫面給人感覺嚴肅,發人深省。

二、結語

毋庸置疑,色彩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甚至影響人們的情緒。能夠有效地利用色彩的屬性以及熟知色彩給人的心理暗示能夠更好地詮釋主題。設計師不僅要了解色彩本身的屬性,更要勇敢地嘗試,細緻地觀察色彩給人們心理感受產生的變化,從而設計出更多精彩、優秀的作品。

設計心理學12

摘要: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女性逐漸走向社會,同時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也是提供給女性的。但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幼兒在成長到3~5歲階段,就處於一個尷尬期,沒有家長的看護,又沒到入學的年齡,所以幼兒園就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入手,重點分析幼兒園在戶外空間的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內容,以及設計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目的就是爲了能夠通過對幼兒心理狀態的研究和分析,瞭解到幼兒的需求,以期能夠設計出適合幼兒發展的戶外空間,爲幼兒創造更加舒適的幼兒園生活環境。

關鍵詞:兒童心理學;幼兒園;戶外空間;設計;啓發

作爲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幼兒園還需要在各個方面空間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結合孩子成長的需求,儘可能的設計出幼兒需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幼兒娛樂和玩耍的戶外空間。主要就是由於戶外空間是幼兒在園中主要的娛樂場所,也是幼兒成長階段非常需要的娛樂內容,所以幼兒園在針對戶外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倍重視。因此本文結合兒童的心理學特點,重點分析幼兒園戶外空間的設計,以期能夠爲幼兒提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娛樂場所。

一、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現階段,隨着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與此同時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具現階段我國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孩子的幼兒期在3~6歲,這也處於幼兒成長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一般需要在幼兒園中學習。由此可見,幼兒園對於幼兒的教育屬於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最爲重要的部分。幼兒園中戶外空間,是幼兒園所有設施構成的一部分,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中主要的活動都在戶外設施中進行。國外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兒童接受戶外遊戲是最好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同時也有心理學家表示,在遊戲的'過程中,幼兒的眼前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能夠在基礎上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幼兒園中優秀的戶外設計能夠爲幼兒提供遊戲的場地,這也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兒園中戶外空間的設計對於幼兒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結合兒童心理學進行設計

據調查和研究顯示,幼兒園生活是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爲基礎也是最爲重要的階段。兒童心理學主要就是針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並且在研究的過程中重點揭示幼兒的心理活動特點,還有心理狀態以及思維規律的一門學科。通過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相關學者能夠了解到幼兒對於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這樣也能夠對幼兒園的建設進行輔助,以此爲幼兒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1、劃分不同類型的遊戲空間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在分析兒童和遊戲之間的關係上看,對於遊戲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型:遊戲可見,兒童在幼兒園中所玩的遊戲有着不同的意義,同樣的不同的遊戲方式對於幼兒產生的影響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對於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還需要重點劃分遊戲的種類,分區域的爲幼兒提供由此場地,這也是戶外活動空間在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2、關注特殊兒童,給予關懷

很多幼兒園中都不可避免的會接收身體上存在殘缺的幼兒,這樣的幼兒不能夠向別的孩子一樣遊戲和娛樂,同時很多孩子會對這一類特殊兒童出現排除的現象,導致特殊兒童無法融入到集體中。甚至有些肢體上存在殘疾的幼兒也無法加入到一些遊戲之中。所以幼兒園對於特殊兒童還需要給予更好的愛護,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夠幫助特殊兒童走出陰影。由於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在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按照兒童的特點,加上比較豐富的色彩和聲音,這樣能夠有效刺激幼兒的神經,保證幼兒能夠適當參與到遊戲之中。

3、尊重豐富多彩的設計要素

心理學家任務,幼兒的感覺、聽覺、注意力和記憶以及思維等在這一階段會處於快速的發展期,但是各種感官的發展依然依賴的是幼兒的身體機能是否充分敞開,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給予幼兒豐富的環境,還需要遵循幼兒的興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階段,想要選擇植物種類,還需要首先考慮生命力頑強,便於管理的物種,其次纔是靠考慮到植物的功能。兒童對於形狀奇特,色彩鮮明的植物會產生比較多的興趣。因此在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如果選擇了比較多的植物,會激發幼兒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幼兒在觀察植物的形態之後,也能夠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這些都是力求爲幼兒營造出色彩斑斕的世界,能夠滿足幼兒的天性和活動需求。(2)多使用遊樂器械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是幼兒階段也是最短暫的,兒童的心靈和世界永遠是最純潔的聖地。所以幼兒所成長的環境也需要保證幼兒的純淨,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幼兒長久發展。因此機械在孩子的遊戲中能夠最大程度的鍛鍊和發展幼兒的腦力和體力,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置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幼兒心理髮展的水平,向幼兒提出最新的要求,並且保證幼兒的發展水平之間能夠相互符合。只要滿足幼兒的各項需求,戶外活動空間都能夠在根本上推動幼兒的心理髮展。但是如果戶外活動僅僅限制在鞦韆和滑梯這種常見的娛樂設施中,幼兒很容易出現乏味的現象。因此在戶外活動設計階段,還需要儘量尋求具有挑戰性和選擇性的遊戲器械,同時需要保證器械的安全性,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三、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和探討的內容能夠看出,幼兒在幼兒園中生活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甚至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把幼兒長期放在幼兒園,所以幼兒園中的各項設施都和幼兒的成長有着直接的關係。本文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能夠看出,幼兒成長階段對於戶外娛樂設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兒的天性就是遊戲和玩耍,因此對於幼兒園戶外設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針對幼兒的心理狀態能夠看出,對於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更多的設計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學的指導,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改善幼兒的生活環境,爲幼兒提供良好的戶外娛樂空間。因此經過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給幼兒園的戶外空間設計提供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陳怡,陸敏豔.基於兒童行爲心理的幼兒園設計研究——以杭州中泰中心幼兒園爲例[J].華中建築,20xx,07:57-60.

[2]王瑋,王喆.參與式幼兒園空間營造設計框架與實踐——基於兒童權利、能力和發展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xx,01:9-18.

[3]劉素,齊彤,張妮妮.幼兒園戶外遊戲場的現狀及改進策略——以長春市爲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04:6-8.

[4]武昕.當談論爲孩子設計空間時,我們談論的到底是什麼?——兒童環境設計與心理學研究[J].住區,20xx,05:30-34.

設計心理學13

不知不覺,我們這學期的設計心理學已經上了一大半了,通過學習,自己的認識也有了很大改變,原來認爲設計是自己的事情,是一門非常激進的學科,必須有自己的個性,現在發現設計的涉及範圍相當廣泛,人與物、人的聯繫十分密切。因此理解其各個方面的心理特徵就顯得十分重要。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的一門理論課,是我們做設計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的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也能研究人們在設計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能夠反應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通過對着門課的學習,我對設計和心理學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

設計是與我們生活聯繫十分緊密的一門學科,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去研究決定設計結果的人的因素,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消費者,還包括設計師。消費者和設計師是具有主觀意識和自主思維的個體,都以不同的心理過程影響和決定設計。

從我們學習的專業來說,使用方式及文化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要求,纔可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必然受其知識背景的影響,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創意,因此,設計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消費者的心理,主要研究購買和使用商品過程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因素;對設計師而言,就是如何獲得及有效的設計參數,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設計師的心理,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如何發展設計師的.技能和創造潛能。

綜上所述,設計心理學是對設計師的深層意義上的研究和訓練,過去從未有與此相關的專門研究,而我們所學的只是院校僅對學生進行純技能的訓練,沒有積極主動的開發學生的大腦,所以我認爲還有些缺陷,不過這種學習卻對以後的發展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設計心理學14

摘要: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建築設計在滿足本身的功能的要求之外,更趨於“人性化”的設計,人們“環境心理學”的重視日益增長,在各種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環境心理學在圖書館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圖書館設計 環境心理學

引言:

從建築分類來看,除了我們每天必須居住的居住空間建築外,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公共建築,一個公共建築的設計是否成功,主要看它各個功能分區的劃分,與流線的設計,只要人們能夠在這個空間內感覺到使用很方便,心理感覺很舒適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公共建築。一般圖書館都是作爲一個高校的標誌性建築,是一所高校向社會以及其他學校交流的一個窗口。接下來我就從圖書館的各個設計方面結合環境心理學的概念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創造圖書館宜人的外部綠色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植物景觀不再是僅僅侷限於經濟實用功能,美麗的、令人愉悅的植物景觀,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和人們最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單株植物擁有屬於它的形體美、色彩美、質地美以及季相變化美等。叢植、羣植的植物能夠通過不同的形狀、線條、色彩、質地等要素之間的相互組合以及正確合理的尺度,搭配不同綠地的背景元素與鋪地的地形建築物、小品等,不但能夠美化環境又可以爲景觀設計增添獨有的色彩,能夠使人在審美的同時調節情緒、陶冶情操。在圖書館週圍的綠地中可以通過植物設計來達到上述要求。

植物設計能夠很好的服務於人的私密生活空間,是創造人的私密空間的最好的自然因素。在考慮人對私密性空間的需求時。 建築設計師並不一定就要設計一個徹底閉合的空間,但在空間屬性上要對空間有較爲完整和明確的限定。分散排列的綠樹或者佈局合理的綠色植物屏障就能夠很好的提供給人們一個私密空間。在完全由植物所營造的靜謐空間中,讀書、靜坐、交談等無疑是一件一位舒適享受的事,沉穩的特徵、離心的理念,在性格上偏重於互相距離較小或不進行交流的特點。在這樣的綠地中,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儘可能的減少周圍環境的刺激、保證每個人的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不受侵犯。因此,在植物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空間屬性與人的關係,從而使人與環境能夠達到最佳的融合狀態。

二、圖書館的內部綠化與美化設計

圖書館內部環境的規劃和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程,讀者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內部度過的。因此,圖書館內部的綠化設計便顯得尤爲的重要,用“圖書館像花園”這句話來形容圖書館的學習環境十分的貼切。設計師可以選擇一些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樹木花種放置在圖書館中,比如吊蘭、巴西木、鐵樹、虎尾蘭和冷水花等,這些樹木花種不但能夠對污染性的空氣進行有效的淨化,而且還可以形成爲一種有效的制止圖書館內空氣的污染的綠色屏障。

室內綠化已經成爲現今現代圖書館環境設計中的一種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需要——人們總是喜歡能夠更近距離的接近大自然。使用未經雕琢的花木石水點綴在圖書館內外,能夠使人感到更加的親切。人們渴望能夠創造一個寧靜舒適、具有大自然情趣的學習環境,來調節自己緊張的情緒或學習氛圍、緩解長時間處於戶內的腦力勞動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疲憊;綠色可以使用眼過度的人卻得到最好的.調節,綠色植物始終陪伴着讀者在知識的海洋裏,不但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還能夠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這是一種體現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深刻的文化藝術內涵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的環境再創造。

根據各個圖書館設計風格的不同,圖書館的綠化與美化方式大致可以採用: 散點式方法:在數排書櫃兩端、盡頭以及牆角的位置整齊或者錯落有致的擺設花卉、樹木;面式方法:將花壇或花臺放置在室內:點式方法,在閱覽桌、窗臺、書櫃上放置少量的盆栽花卉或者盆景;懸掛式方法:在藏書室的牆面、書架上懸掛吊蘭、蕨類或藤本等植物,能夠立即產生自然的過渡與連續感,能夠起到將內外空間過渡與延伸的作用;中庭花園式方法:在有良好採光和通風條件的較大室內用植物、山石、水池構成可觀賞、可信步、可休息的庭院,還可配上茶椅等設施。

三、設計合適的採光與照明

人類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過視覺從外界獲取的,環境照明對其效率和質量有着直接的關係。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來說,圖書館首先應當提供給人們一個光照度合適的學習和閱讀場所。自然光均勻、光質好、照度大而且節約能源,圖書館應該更多的利用自然光。如果自然採光在圖書館的設計過程中就能夠打下基礎的話,那麼作爲人工照明的燈具,則在室內設計中扮演着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人工照明的燈具能夠營造出寧靜、淡泊、幽雅、樸實和開闊的意境,烘托出熱烈、濃郁、歡快和華麗的氛圍。更爲重要的是:太陽光畢竟是一種不穩定的光源,它隨着晝夜、氣候和季節變化而變化,不能夠隨時利用。

傳統的圖書館設計中,大多都將偏冷的日光燈用作圖書館的主要光源,其實適當的使用一些偏暖色調的白熾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夠增加色光的對比,調節氣氛。但是,一定要綜合的考慮燈光配置,比如亮度、位置、角度以及燈光的質量的等等,防止眩光造成讀者出現視覺疲勞和視力下降等問題。圖書館閱覽室通常都採用混合採光的方法,不但有人工照明又有自然採光,自然採光來自窗戶或者是倒牆的玻璃鋼採光帶,人工照明的照度標準通常在300勒克斯以上,有的閱覽室更適合暖色光源和冷色光源進行混合使用。將照度控制在在10勒克斯~103勒克斯範圍內是最爲經濟有效的。照明心理學研究指出,最舒適、最適宜的照度平均值在20xx勒克斯左右。一個良好的圖書館光環境應該是舒適、愉快並儘可能的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單純的提高環境照度僅僅是量上的變化,而舒適的照明環境則是由照明質來決定的。

圖書館所用的燈具與大型辦公室、甚至展廳等類似,從使用上大致可以分爲局部強調性照明,除了用於整體的瀏覽外,顏色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心理學專家建議:閱覽室、書庫等場所是需要冷靜思考與精神專一的地方,因此大部分的閱覽室、書庫都應當採用一些冷色調,比如白色或者灰色,儘可能的使用中性色彩,以保證工作或者閱讀的高效率。符合規範、科學合理的指示標識,既能夠從視覺上進行信息的迅速傳遞、幫助讀者準確快捷的判斷前進的方向,同時也是圖書館整體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變成一種文化的體現。它使當今信息的時代節奏加快的特徵更加明顯。在整個圖書館內各功能區劃分中,導向標識尤爲重要,標識的位置、大小、多少以及字體、圖形符號的形狀和色彩在較遠的距離內就能被讀者清晰而準確地識別是必需的。這其中,需要考慮到人在行動中其視野能夠迅速觀察和接收信息、輕鬆愉快地辨別目標和方位的能力,這些都應科學地進行設計。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進入圖書館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整個圖書館的佈局,以便能夠迅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在哪一個區域,然後再從一排排的書架的導向牌中尋找到具體的位置。由此可見,讀者對導向牌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導向牌的能見度、醒目性和規範化的則顯得尤爲重要。導向牌的形態應當儘可能的做到簡潔明瞭和醒目大方、色彩方面越接近色輪上的原色或間色,而且要儘可能的降低用色數,視覺傳達信息的效果就會更好。現在的圖書館導向牌,一般都採用綠底白字或是藍底白字,這樣比較容易與周圍的環境進行區分,白色擴張而醒目,藍色、綠色和白色都是視覺中的耐久之色,特別是綠色,不易使人產生疲勞,頻繁的使用效果會更爲理想。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照明的情況以及背景亮度對字符粗細產生的影響。

結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研究環境心理學習圖書館佈局的關係,能夠將圖書館的功能發揮到最大的程度。近些年來,一些心理學家、醫學專家對圖書館環境色彩在讀者閱讀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越來越重視。建築設計師在進行圖書館的設計時,也要“對症下色”,根據不同的閱覽室、不同書庫、不同辦公室,使用不同的色調。建築設計師的創造性還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調動人們的興趣,開拓人們的想象,使其與建築設計師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使建築環境與人進行無時無刻的對話。

參考文獻

[1]伍麟,郭金山。國外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

[2]李春。淺談海南大學圖書館新館建設的功能設置方案[J]。河北科技圖苑,20xx,20(1):26~28,72。

[3]邢玲。對我校圖書館建築與人文關懷的思考[J]。河北科技圖苑,20xx,20(1):29~31。

[4]周萍。現代圖書館室內空間氣氛創造的因素[J]。河北科技圖苑,20xx,20(3):10~12。

設計心理學15

摘要:本文就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建築與人的心理關係爲例,探討了心理學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指出應在建築設計中遵循環境心理學手法,以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建築設計;心理學;人

建築設計,是指建築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並使建成的建築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是人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性格、意識傾向等心理現象的總稱。本文就以空間、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記憶爲切入點對大教東4進行分析。

1空間的糾結體驗——桌椅設計的不合理部分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和高度表現出來。而建築空間是爲了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築主要要素與形式構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稱。在感受大教東4的各種感官上,筆者表現出的是一種糾結的體驗。一方面,圓滑木質的課桌在嗅覺和觸覺上給人以舒適、適宜從事思考和伏案的筆頭工作的感覺;另一方面,窄長的桌面視覺體驗,又給筆者一種不利於正常的上課作業活動的感覺。

具體而言,就是桌面的寬度不利於課本、筆記本、文具等上課必備工具的正常擺放,且每人間隔的寬度不利於字跡書寫。爲此,筆者對此桌面進行分析後瞭解到,其一,由於桌面長度較長,視覺對比顯得寬度窄;其二,桌面採用連成一排而非個體的獨立方式,給筆者一種私人領地受到侵佔的感覺。故會有空間不利於正常上課作業的感覺。領域性是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爲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條件而圈定一定範圍的行爲習慣,這裏主要指在室內環境中學習不被幹擾或妨礙的心理範圍。

人類學家赫爾在對動物的環境和行爲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係的密切程度,行爲特徵將人際距離進行區分。而根據實地考察瞭解到,相鄰座位的人際距離在450mm之內,這樣的人際距離給人領域受到侵佔的心理感覺。而工作間正常作業的桌面寬度的尺度標準爲400~500mm,大教東4的桌面設計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業尺度。人的`空間知覺包括形狀、大小、距離、遠近、方位、方向、知覺,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腦的生理機制,又常依靠環境的幾種參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認識。空間反映的開放性、封閉性、動感、靜感、險峻、雅秀、曠奧、幽靜,對人即客觀主體具有感染激發的作用。人的心理時空存在冗長、偏重、閉塞、壓抑、荒蕪、輕蔑、靈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環境設計中利用視錯覺進行心理調整。落實到具體建議而言,筆者想出的解決方案如下:在主體人的眼中,物理空間是有限的,而視覺空間、心理空間是無限的,形有斷而意相連。在距離遠近上採用在座位安排上兩人之間間隔一個空位,留下足夠的空間便於上課正常的作業活動,達到擴大空間感、減少壓抑感的效果。

與此同時,教學上則減少採用大教東4作爲大課的上課場所選擇。根據人流特點以曲線形式的牆面把人流引向某個確定的方向,利用空間的靈活分隔,向人們暗示另一個空間的存在,使人在不經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線從一個空間依次走向另一個空間,增強流動感和空間滯留性。

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師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則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慾望,但現實中,講臺與學生的座位達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根據現實條件,一方面,儘量擯棄後排的座位使用率,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鼓勵講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儘可能多的人爲互動。

2光影體驗——玻璃頂蓋設計的不合理部分

光與影的體驗和感受是直接和強烈的。對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但是其他知覺可以感受到視覺看不到的光線。爲此,筆者查閱光影方面的資料瞭解到,人們爲了能夠清晰地思考,對光影的感知依賴天氣的明暗變化和銳利的視覺。思考通常與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視線結合在一起。沒有變化的明亮光線,如同均質和沒有變化的空間,它削弱了存在的體驗,抹去了場所的感覺,使想象變得遲鈍。

人的眼睛更適合微弱的光線,而非強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線似乎僅是數量問題,窗戶也失去了中介和調節、關閉與開放、內部與外部、私人與公共、陰影與光線這種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線,皮膚也是感受陽光的重要器官,大教東4的玻璃頂蓋設計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會使皮膚產生灼熱的感覺。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爐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爲教室的高溫區。

就小環境而言,不利於正常的室內作業活動。其次,就利於眼睛的健康和適合思考的光線而言,大教東4教室中偏後方的玻璃頂蓋設計,晴天有強烈的陽光照射,一方面光線不適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於眼睛的健康。最後,教室的窗戶設計上,採用了大面積的玻璃窗,更是剝奪了建築的親切和私密性,在沒有窗簾遮擋的情況下,使得教室的環境給人一種“被迫生活在一種公共的環境中,本質上說就是我們被迫地離開了家園”的感覺。此設計忽略了以人爲本的設計本質,忘記了人們需要暗光的事實,忽略了微光可以給予人安詳的氣氛。

對於光影設計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議改造頂蓋的玻璃設計,即將玻璃換成不透光材質,解決陽光照射帶來的不舒適感。另一方面,光源強烈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往往是視覺的中心,會提升焦點和注意力。

3藍色的形象記憶——環境顏色的不合理部分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腦對世界刺激的信息儲存。其分爲動作記憶、情緒記憶、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其中,形象記憶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種記憶形式。藍色給人憂鬱的感覺,而藍白相間又喚起了筆者對醫院的記憶。藍白相間的病號服,白色的牀單,藍色口罩的醫生,治療室玻璃治療室內的藍色窗簾。

人們具有記憶和想象場所的內在能力。感知、記憶和想象不斷地相互作用。而藍色窗簾和醫院相互聯繫的想象在筆者的腦海種則不斷地交織,產生強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醫院裏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於促進教學的活力,使環境更富於人情,避免了白牆黑板的冷漠感。

色彩作爲一種環境語言,以一種信號的形態出現,對不同教室、不同場所的特徵進行了表述。爲了減少學生對陌生教室環境的疏離感,色彩能夠在複雜的教學空間中獨闢蹊徑,給學生提出現代教室的明確結構,從混亂的氛圍中脫穎而出。

對此,筆者調查了大學城的各個高校瞭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齊劃一的“工廠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工廠式灰色系”不免給人整齊劃一,統一的心理暗示,不利於思維的拓展延伸。木質的黃色與淺綠色的搭配則可以滿足冷靜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維考量。因此,建議窗簾的顏色選擇淺黃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牆壁刷成淺綠色。

4綜合的知覺與整體的體驗

心理學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存在於建築設計的每一個角落。通過調查北區教學樓大教東4這一小環境,筆者感受到的是知覺體驗的綜合性和全面性。這種糾結的體驗將建築和空間作爲一種動態的知覺,令筆者感受到建築設計需要考慮的心理學細節是微小卻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劉懷敏.人體工程應用與實訓[M].東方出版中心,20xx.

[2]沈克寧.建築現象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3]陳喆.建築倫理學[M].中國電力出版社,20xx.

[4]道格拉斯山德圖奇.哈佛大學人文建築之旅[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xx.

標籤:心理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