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介紹

心理學1.43W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爲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爲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介紹

時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運動。對社會不滿。 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爲心理學中的笫三思潮。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爲人類行爲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爲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爲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爲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爲“頂峯體驗”。馬斯洛認爲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着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併產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避。

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爲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爲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着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爲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爲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

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爲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爲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爲,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侷限

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爲研究對象,把人看爲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爲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容易被忽視但超實用的5個心理學常識

細節一:

很多男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想獲得一個原本不怎麼愛他的女人的愛,也是分時間分場合的。在這幾個時刻裏,女人對愛的抵抗力,是最低的。比如,幽閉的環境裏。日落黃昏時。約會結束後。等等。

很多男人在掌握了這些科學真相之後,開始有步驟有準備的擊破女人心了。作爲女人,實在有必要比男人先一步掌握這些信息。如果,你真的沒有想好要跟一個男人開始一段戀情,那麼最好不要把約會定在這幾個時間。

細節二:

心理學上有專門的兩套受人歡迎和不受歡迎的詞彙列表。受歡迎的詞彙比如:愛,幸福,快樂,舒服,金錢,安全,新鮮,容易,利益,值得,真實,健康,漂亮,活潑……不受歡迎的詞彙比如:悲傷,困難,成本,辛苦,損害,死亡,破壞,合約,責任,義務,失敗,壓力,價格……

從這兩組詞彙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你想去說服一個人喜歡你、接納你、贊同你,那你就該學着用積極的方式去感染他。古人講:投其所好。今人講究,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打通人際脈絡。

細節三:

上班族都知道這樣的道理:週一至週三,人的心情都很差,看着繁重的工作,一眼望不到盡頭,痛苦!週三一過完,立馬是週四,眼看就到勝利星期五了,心情立馬開始陰轉多雲再轉晴!

利用這種“週末效應”,建議白領一族合理的.安排自己一週的工作時間:把簡單輕鬆的工作儘量往週三之前排,越是繁複厭惡的工作越要往週三之後排,壓力最重的工作最好排在週五。這樣一來,一週的時間裏,你的工作心情都不會有太多的起起落落,會維持在一個比較平均良好的狀態上。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應用於此。如果你夠聰明,可以把它應用到每一個人生重要關口!

細節四: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與一位陌生女性初次見面,如果誇讚她身上的服裝飾物,那她會迅速對你展露出真誠甜美的笑容,接下來的談話也會融洽很多。

曾經聽到過這樣的話:“但凡女人願意穿戴出來的衣服飾品,無不是她精挑細選過的。”所以啊,貶低一個女人的衣服鞋帽整套行頭,無疑是把她之前所有的工作全盤的加以了否定。誰都不喜歡被否定感,尤其是女人。如果你不能肯定她,至少不要否定她。

細節五:

一個人的花心,從童年起,便已註定。一個家庭中,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所有直系的旁系的親屬都會向“小皇帝”“小公主”輪流爭寵:“寶貝,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乖乖,爺爺奶奶誰更疼你?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慣性規律:越是那些童年時被父母爭寵的孩子,婚後的出軌機率越高。父母親友向她爭寵,也是一場三角乃至多角暗戰,被寵壞了的孩子,都是自負的。自負的男人女人,註定了的起伏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