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死亡心理學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思路介紹

心理學3.03W

醫療衛生工作是現代社會與死亡意識聯繫最緊密的職業之一。不僅面對絕症病人會讓醫生和護士產生對死亡的認識和反思,而且醫院場所本身也常常令人有意無意地想到死亡。然而,由於社會文化和習俗的影響,人們往往有一種“避談死亡”的心理現象。殊不知,瞭解一定的死亡心理學知識,不僅對醫療衛生工作的開展有良好的輔助作用,而且事關衛生人才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以至對建立和諧醫患關係和提升衛生人才心理適應產生促進作用。

死亡心理學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思路介紹

一、死亡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1.瀕死心理反應階段理論

該理論是描述絕症病人從獲知病情到臨終時發生的心理反應變化過程的理論。它通過500多個案例分析,將人瀕臨死亡時的反應分爲5個階段:第一,震驚與否認階段:病人感到震驚,並對瀕死的事實進行否認。第二,憤怒階段:病人表現出生氣、憤怒及怨天尤人的情緒。第三,討價還價階段:病人接受自己瀕死的事實,祈求和承諾做某些事情作爲延長壽命的交換。第四,沮喪:當病人知道討價還價無效之後,表現出抑鬱、體重下降,甚至自殺等症狀。第五,接納:病人最後變得比較平靜,已經無所謂真正的高興與悲哀,只是接納將要死亡的事實。

在面對死亡時,不光絕症病人自己的心理反應會經歷上述5個階段,而且他的親人和家屬也會經歷類似的幾個階段。對這些瀕死心理反應階段的認識,爲醫護人員瞭解和對待絕症病人及其家屬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導。例如,當病人及其家屬處於憤怒階段的時候,可能會對醫護人員提出無理的要求,甚至將無關的怨氣發泄到醫護人員身上。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心理反應。

此時,醫護人員應給予較多地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機械和冷漠地面對,更不能據理力爭。否則將引起醫患之間更大的衝突。

2.恐懼管理理論

該理論假設人們渴望生命卻同時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人們爲保護自己免受死亡恐懼的威脅,通常採取兩種途徑來緩解:

一是努力維護自己的價值觀,二是努力維持積極的自尊(自我價值)。心理學家用一系列巧妙的實驗對此進行了證明。那些在實驗中被要求描寫一段想到死有何感受的短文的人,比沒有寫這種短文的人,對違反他們價值觀的行爲給予更大的懲罰,在隨後的“自我價值提升”實驗任務上有更大的冒險性。換言之,死亡恐懼加強了個體自我保護和尋求存在意義的動機。不管是維護價值觀還是維持高自尊,都可以理解爲個體爲抗拒死亡焦慮而尋求安全感和意義感的適應行爲。

衆所周知,很多醫護人員長期處於死亡意識的影響下。加之工作本身的壓力,他們比其他行業的人更容易感到焦慮和缺乏意義感。但這些問題僅僅通過普通的壓力管理和放鬆訓練很難解決,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恐懼管理理論的重點不僅在於指出自尊對於人們具有適應價值,而且認爲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會影響我們的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爲。有研究發現,那些歧視老年人的人,實則是自己害怕死亡(看到老人激發了他的死亡意識),自己不能接受變老的事實。同理,如果一個醫生不能坦然面對絕症病人,不知如何與病人談論死亡,很可能是他自己害怕死亡,而不一定就是怕病人無法面對死亡。

3.死亡接受與死亡反省理論

對待死亡,人們除了恐懼和焦慮之外,也可能會坦然接受甚至昇華。心理學家發現,那些經歷過災難或創傷的人,有部分會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並給人生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但也有些人在經歷創傷之後,尤其是經歷九死一生的體驗之後,會產生積極的心理變化和人生成長。他們比以前更感恩生命,關心他人,不在意給他人的印象,不重視物質,高度追求意義。換言之,他們的人生哲學發生了改變,獲得了新的生命領悟,不再恐懼死亡,對死亡完全接受。與恐懼管理理論不同,這種死亡接受不是簡單地想到死亡的結果,而是能夠跳出當下的自我和生活對死亡進行深度反省的結果。

死亡接受能夠產生幫助他人的動機與行爲。對職業人士而言,幫助他人的動機和行爲常常表現爲樂於幫助和指導他人,或轉行從事服務性行業。其實,醫療衛生事業正是一種需要利他精神的事業,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是很難將這份工作持續做好的。雖然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人員的薪酬偏低造成了一些問題,但畢竟面對生命和死亡是醫療衛生工作的核心內容。一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要避免長期受到直接或潛在的死亡恐懼的威脅而心理適應不良(包括冷漠和麻木),要持續提升自己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通過注入更內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工作中收穫更大的`滿足與幸福。

二、死亡心理學與衛生人才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關係

通過上述死亡心理學的知識,可以看出它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關係。如果一個醫療衛生工作人員能夠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死亡心理學知識,那麼他一定會打下諸多良好的人文素質基礎。不管是善待病人及其家屬,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不管是改善醫患關係,還是提升自己的工作滿意感和價值感。如果一個醫療衛生工作人員不瞭解死亡心理學知識,則很容易在工作中產生困惑和矛盾,併產生不恰當的職業行爲,極有可能造成醫患關係緊張,同時帶來較低的工作滿意感和價值感。

因此,死亡心理學理應成爲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處理生命和死亡問題是醫療衛生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它區別於衆多其他行業的本質特徵。如果一個醫療衛生工作者不瞭解人面對死亡時的基本心理規律,那麼不僅他自己會遭遇困擾,而且他也不理解病人。其次,死亡心理學不僅是純人文的關懷,還包含了科學的研究發現。死亡心理學是關於死亡心理的科學,它保證了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知識正確性,而不僅是情感和價值的付出。第三,以死亡心理學爲核心內容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能夠爲醫患關係處理和醫療衛生工作的價值認同,提供強大的知識與思想支撐。這也是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最終目的。

三、死亡心理學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的思路

1.普及死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雖然臨終關懷近年開始受到我國醫療衛生工作者的重視,但“死亡禁忌”的文化氛圍使得死亡心理學在我國仍然較少受到關注,即使在醫學院校也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及推廣死亡心理學。因此,很有必要在醫學院校、臨牀一線、以及醫師職業資格管理過程當中普及死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對於醫學院校來說,可以單獨設置死亡心理學的課程,或者將死亡心理學的知識加入到醫學倫理學課程體系之中。對於臨牀一線來說,可以舉辦死亡心理學的崗前培訓,以及定期的死亡心理專題培訓。對於醫師職業資格管理來說,應該在資格培訓及考試當中適當增加反映死亡心理學的內容。

2.培養衛生人才積極健康的死亡態度

死亡心理的核心可以概括爲兩個方面:簡單地、近距離地想象死亡引起死亡恐懼(焦慮),死亡恐懼產生自我保護的動機和行爲,然後形成消極的心理適應;深入地、遠距離地死亡反省引起死亡接受,死亡接受產生幫助他人和追求內在精神價值的動機和行爲,進而形成積極的心理適應。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沒有人能夠直接進入接受死亡的豁達境界。因此,要結合死亡心理學來培養衛生人才的醫學人文素質,必須從根本上樹立和培養衛生人才積極健康的死亡態度。這不是一件易事,很可能由於死亡恐懼的先入爲主而使一個死亡心理培訓活動遭到參與者的拒絕,也可能由於參與者排斥死亡的問題,而使一個活動連死亡恐懼都不能引發。因此,需要在培訓當中精心設置環境、準備道具和材料,同時營造互相信任的團體氛圍。

3.運用死亡心理學知識提升以人爲本的服務水平

衛生人才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爲病人及家屬服務。在醫療衛生工作者自己樹立了積極健康的死亡態度之後,要進一步運用死亡心理學知識提升爲病人及家屬服務的水平。首先,要理解絕症及危重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反應,包容他們由於死亡恐懼(可能是潛在的)而產生的過激反應,鼓勵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要通過對死亡心理學的瞭解增強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認同感,始終對生命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充滿熱情和活力,避免產生對工作和生命的冷漠和麻木。第三,善待每一位到醫院來就診的人,因爲醫院本身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場所,每一位來醫院就診的人內心都或多或少充滿了焦慮和恐懼,醫療衛生工作者既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這種焦慮和恐懼,又要適度地表達正能量。

4.塑造有人情味的衛生人才及組織形象

醫生和醫院形象遭到破壞,以及民衆對醫生和醫院失去信任,是我國目前醫患關係惡化的集中表現。即使有很多制度和資源的因素也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共同原因,但民衆和媒體還是慣性地抓住“人”和“醫德”的因素不放。對此,應該充分理解,因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每一個進入醫院的人都不是淡定的。換個角度而言,必須承認,醫療衛生工作與其他行業不同,所以它的問題不可能通過制度和資源的改進得到完全解決。因此,塑造有人情味的衛生人才及組織形象,永遠是醫療衛生工作的一件重要使命。如果首先結合死亡心理學的知識做好衛生人才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那麼這項使命就成功了一半。然後,再做好一些配套的工作將更有利於塑造良好的衛生人才及組織形象。例如,醫院面對病人和公衆開展死亡心理學的講座,在災難救助及危機干預中將搶救生命和尊重生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醫患關係處理和醫療事件新聞發佈工作中以尊重生命爲首要考慮。同時,還要經常向公衆宣傳醫療衛生工作,塑造有人情味的衛生人才及組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