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集合]設計心理學14篇

心理學1.03W

設計心理學 篇1

摘 要:設計心理學已完全介入到現代設計藝術中。在電影《催眠大師》中,基於設計心理學的歐普藝術圖形和漸變、發射、近似構成圖形被數十次應用,且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作品中應用的設計心理圖形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分析。

[集合]設計心理學14篇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 圖形 《催眠大師》

設計心理學研究設計現象背後的各種心理現象,已成爲設計專業人士必須掌握的知識之一。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無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影視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夠與設計心理學斷然分割開來。而在國產心理學影片《催眠大師》中,設計心理學通過圖形,將心理學原理髮揮得淋漓盡致。

一、《催眠大師》中應用圖形的分類

在《催眠大師》這部作品中,佈景精心、光效細緻、情節上的邏輯推理性較強,是一部國產片中難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個細節中,設計心理學上的成功應用也是將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設計中,圖形恰到好處的應用,成爲作品中的一個匠心之處。

1。歐普藝術圖形的應用 歐普藝術圖形主要採用黑白或者彩色幾何形體的複雜排列、對比、交錯和重疊等手法造成各種形狀和色彩的騷動,有節奏的或變化不定的活動的感覺,給人以視覺錯亂的印象。其帶來的視知覺上的運動感和閃爍感,可以使人產生眩暈的光效感和視幻效果。在作品中,這種圖形被應用了二十多處。其給人帶來的設計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體格調,也配合了情節的發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發射、漸變與近似圖形的應用 發射、漸變與近似的構成形式是現代構成中的幾個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歐普藝術圖形外,這三種構成方式形成的圖形,也在很多場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幫助劇情進行鋪墊。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時所注視的鐘表,衛生間中進行多次分割的鏡子等等,這些道具的佈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發射、漸變與近似構成原理所設計的作品。

作品中,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構成方式設計的藝術作品,其形成的設計心理學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處的。通過巧妙構思、精心設計的具有設計心理意義的作品,都能夠引起視網膜的刺激、震動和對其他視覺的混合、重疊等強烈反應,使人產生一定的進深感、空間感,甚至是錯視。

二、圖形應用的位置

作品中圖形以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出現,動態形式主要出現在片頭部分,而靜態形式多以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方式出現在片中場景的佈置上。

1。片頭中的應用 片頭的設計採用了大量的靜態圖形進行漸隱式變幻編輯,其中包括大腦結構圖和腦外科手術圖等。但出現最多的還是上述四種類型的圖形。例如發射狀態的螺旋圖案、發射狀態的鐘表圖案以及發射狀態的環環相扣的齒輪圖案等。還有近似構成的宇宙星空的畫面,由點組成的波動起伏的畫面等,這讓人產生聯想,無論是時間的流動、星空的流動,甚至世界的流動等,近似與漸變同時存在的玻璃彈珠、抽象圖案的畫面等,這些畫面既串聯了故事情節,又暗示了很多發展線索,同時留給觀衆極爲豐富的想象空間。

2。場景佈置中的應用 雖然影片中,光線設置較爲昏暗,但這些賦予設計心理學意義的圖形卻依然突出明瞭,正是在這些昏暗的光線下,圖形顯示出了更多的神祕性和可探索性。場景的佈置上多次出現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種類型的圖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課時課件中的圖案。男主角工作場所辦公室天花板的吊燈,辦公室牆上的兩款不同樣式的鐘表,辦公桌旁放置的壁畫,辦公室沙發後上方的壁畫,壁櫃上方的壁畫,牆上的壁畫,辦公桌後方的腦CT圖,以及地板上的圖案(雖然地板圖案爲重複構成結構,但幾何形在二維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維空間。加之地板的透視關係,重複構成也演變成了發射構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屬質感的茶壺茶杯。催眠過程中女主角進入催眠後打開的一扇厚重的門,進入催眠狀態後由樓梯構成的三層以上的發射狀態的天井。等候大廳壁燈發出的光線,等候大廳的鐘表和地板,衛生間內的鏡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廳的地板給人的印象尤爲深刻,一是由於其面積最大,對比強烈;二是該地點爲多次關鍵情節轉換的地點;三是由於該圖形基本由各種三角形構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導人視線流程,起到旋轉律動的視覺效應。

3。文字設計和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 文字是平面設計中的重要關鍵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編排設計,平面設計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師》中,無論開始還是結局,都不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只是相比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遊記》中的對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並未勉強出現圓滿結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許正是這種不完整,才更能體現出人們內心的堅毅和勇敢。在文字設計上,也以一種不完整的殘缺文字來進行設計。有數據統計,如果將文字進行橫向與縱向劃分,只有遮擋文字的右下角,其識別率才最高。在這部作品中,正是採用了這種方法,進行了體現作品精神內涵的文字設計,達到了字情結合的目的。這種設計被應用在電影海報和片頭中,電影的名字,導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員的名字皆採用了這種設計方法,與全部的劇情進行了意會性的呼應。

在海報設計中,漸變和近似構成是主要的構成方式。海報中男女主角的面部彷彿被棱鏡分割映射,將原本完整的臉進行了分離裂變,借用這種方式來達到劇情中雙方亦醫亦患的雙重平等關係。在另一幅海報中,背景中是不斷深遠的發射狀態的螺旋漩渦,這也彷彿將人拖拽到無比遙遠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漢字的設計外,英文部分也進行了幻影式的裝飾變化。圖形與文字的雙重創造,都使人們對這部心理學影片產生了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三、圖形對作品《催眠大師》發揮的設計心理學作用

基於上述分析,歐普藝術圖形以及發射、漸變、近似構成方式的圖形,完全是建立在設計心理學上的本片中的尤爲重要的視覺要素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設計心理學圖形劃分了整個作品情緒,形成了作品基調 在整個畫面色彩的選擇和音樂風格的配合上,設計心理學圖形已經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師》的電影情緒。人們不會將其歸納爲喜劇片或愛情片或動作片,而會將其判斷爲劇情、推理情緒,心理學探索和少量的驚悚情緒,從而幫助觀衆對這部電影作品有正確的心理期待。

2。設計心理學圖形奠定了撲朔迷離的劇情基礎 該片應用的全部設計心理學圖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劇情。該片在敘事方法上設計爲插敘和倒敘。在情節上兩位主角的角色也是進行了最大化翻轉。可謂矛盾突出、結構複雜、線索衆多。因此,圖形中奇幻而律動的氣息,奠定了劇情中非常規感受和平庸情節的基礎。

3。設計心理學圖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間環境 片中主要的拍攝場地都在男主角的辦公環境裏。這些設計心理學圖形被佈置在天花板、地板、牆壁的各個地方,可謂男女主角都處在一個圖形的世界裏,被圖形所包圍着。這些圖形雖然由簡單的幾何形構成,但卻似一種精神語言,組織了人們的視覺中心,形成了一個秩序空間,將圖形中的奇妙感覺,與空間和劇情緊緊聯繫了起來。

4。設計心理學圖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 心理學建立在很多學科的基礎上,但卻沒有哪一個學科能夠完全將心理學知識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其複雜性就越高。也正因爲如此,對心理學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學科、更多領域中的力量加入進來,都在試圖對其進行更加正確的研究和解釋。目前,心理學被認爲是人類科學研究領域中最難以攻克的難題之一,可見心理學的研究難度和複雜程度。無論是專業人員還是愛好者,都對心理學及其相關知識有着濃厚的興趣,儘管這個學科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也依然抵擋不了它帶給人們的無限神祕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採用的設計心理學圖形有些甚至讓人產生閃爍不定的視幻覺,那些富有韻律的無限力量,彷彿要把人們拉入一個未知世界。圖形中蘊含的吸引力和無名的危機感,正和人們對心理學特殊性的認知感受一致。

5。設計心理學圖形更喻示了心理學工作的研究難度與複雜程度 儘管心理學科研究的範疇如此龐大,不能輕易取得定論。但人類畢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能夠利用心理學知識,去幫助一些能力範圍內能夠幫助的人。但其難度和複雜程度也是可以想見的。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進化,神經進化或心理進化都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從很多數據可以得出這一結論。由此,無論是心理學工作者或面對的工作對象,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而設計心理學圖形中的視幻藝術,產生錯覺的律動感、閃爍不定的眩暈感、眼花繚亂卻又漸進或漸遠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學的種種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基於設計心理學的現代設計藝術,已融入設計作品中,融入人們的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並且它將會在更廣闊的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2] 路希—史密斯。歐普藝術和動力藝術[J]。世界美術,1990(4)。

[3] 祝海珊。論歐普藝術在招貼設計中的形式探究[J]。裝飾,20xx(1)。

設計心理學 篇2

摘要:對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驗方式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通過優化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的體驗方式,進一步完善室內設計方案滿足人們視覺心理的需求,提升空間生活質量,爲室內設計提供設計依據,從而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

關鍵詞:室內設計;視覺心理;體現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中,室內空間的設計需要全面提升其整體品質,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由於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將視覺效果的認知作爲基礎,運用視覺心理的整合理念,結合室內設計方式,進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藝術元素的運用,爲室內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爲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1視覺心理學的基本特點

1.1自固體的優越性特點。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通常狀況下,人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於靜止的事物,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到正在運動事物以及場景因素的影響;②對於顏色豔麗的事物及場景,人們的關注度會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心理學本身的優勢性,充分展現出視覺心理的自固優越性[1]。1.2空間設計的'侷限性。在視覺空間侷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所呈現出的狀態並不是侷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視覺範圍爲120°時,會將眼睛中線作爲基準。通過對垂直方向的分析,設計時,可以將視平線上50°,下70°的距離作爲室內設計的重點表現區域,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1.3視覺心理中的錯覺特點。在對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因此,在室內場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視覺錯位問題。人在觀看有序水平圖像時,往往注重視野的廣闊性。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利用鏡子,使人產生空間擴大的錯覺,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2]。

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體現原則

2.1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理念。在對視覺判斷以及閱歷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認識的審美取向,通過對所處環境和接受信息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從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視覺藝術分析中,需要明確視覺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整合分析,將室內空間的視覺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滿足格式塔心理學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則:①簡化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中,需要通過對區域的分析,進行簡單化、平衡化以及規則化的組織整合,全面提升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②整體原則。在格式塔分析中,通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可以充分保證室內設計的科學性[3]。2.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完形法則。理念主要原則:①圖與底,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對視覺中視點不確定性和巧妙性的經營管理,提高對圖與底正負關係的轉換,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安全性;②對稱性原則。在上下左右圖形分析中,充分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對稱性。在空間實質性設計特點確定中,保證視覺設計的核心原則;③羣化原則,在羣化確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則分析中,使用室內設計中的多種理念,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特徵的分析,心理學對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綜合性因素的確定,進行空間設計相似性原則的整合,提升室內設計的基本價值;其次,閉合性。在傾向性室內空間設計中,需要將其作爲一個完整性的圖形,保證室內設計的視覺心理設計理念;④完形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則。通過對相屬問題的分析,可以保證空間設計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證室內心理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3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現方式

3.1室內設計中的錯覺性運用。室內設計需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視錯覺特點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學的認知理念,使人們在該種背景下產生一定的錯覺,增強空間的視覺性體驗。同時,對於室內設計人員而言,其作爲空間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錯覺性理念來表達設計需求。例如,將垂直線運用到牆面設計上,提升空間高度的視錯覺。在室內地面以及牆面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顏色、光線的利用,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提升空間的整體亮度,從而使人們產生房屋變寬敞的錯覺。3.2室內設計中空間侷限性運用。人們的視覺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利用人們的視覺會受到角度範圍的影響,通過對視覺空間侷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內空間設計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間設計中,其向上的視覺角度需要向下調整。在對室內地面以及牆面設計整合中,需要關注牆面以及地面區域的效果設計。例如,在電視機尺寸設計中,需要將電視中心位置與人視水平線進行整合,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科學性,滿足房屋設計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4]。3.3室內設計中的優越性運用。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原則的分析,需要將心理學特點作爲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內空間設計特點及核心原則,且在視覺心理學應用分析中,需將視覺優先感以及選擇性強的特點作爲設計核心,認識到空間設計中的差異性因素,滿足室內設計的動態化原則。通過室內設計,選擇固有性的優越性,強化設計效果的整合特點,保證室內設計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廳設計中,爲突出餐廳設計的生機性,提高人們的注意力,並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廳設計中,需增強室內光線,對不同設計手法進行整合,實現材料與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證不同區域光線強弱的合理性,從而保證空間設計的理念,避免空間光線混雜現象的發生,確保室內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提高人們對的環境的滿意度[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室內設計中,爲了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需要將心理學的特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將視覺錯覺、圖形構建以及空間侷限性等因素更好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上,從而爲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對室內視覺體驗的分析,更好的總結視覺心理學的價值及運用手法,從而達到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核心價值。

作者:陳慧 單位:廣州紅川林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xx,(5):69-70.

[2]趙榕樹.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xx,(9):114+207.

[3]常美娜.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xx,(6):242.

[4]胡昆.色彩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xx,(10):53-154.

[5]硃紅麗,李晶源.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淺談[J].室內設計,20xx,(3):11-17.

設計心理學 篇3

【摘 要】設計構思的過程是產品心理學的實踐過程,但是在設計構思中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超過產品的極限,如果突破產品的極限,那麼就改變了設計的實質而喪失了設計的意義。設計的過程是知覺的過程。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產品包裝;知覺感知

包裝設計在產品的銷售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包裝的作用,也是營銷的作用。精美的包裝設計無疑會讓產品增色不少,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提升產品的價值,同時體現了產品的品質,這是營銷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爲人們購買商品時首先看到的是產品的外包裝,這是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營銷中,尤其重視產品的外包裝。

作爲包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或者是實踐,都應該從體現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方面入手,注重設計的高質量。而在設計中,設計者的設計心理學決定了包裝的審美。設計心理學在設計實踐中發揮着無法估量的作用。

一、對設計心理學的認識

設計心理學是研究用戶需要的學科,首先要了解用戶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上建立用戶模型。設計心理學還要研究用戶使用流程,研究用戶使用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這是設計心理學在包裝設計方面的應用實踐。設計心理學還要研究用戶對設計的評價,這是總結經驗不斷進步的途徑。用戶的反饋和評價是對設計的考覈和肯定,因此設計心理學要有用戶反饋的過程。設計心理學還應該研究用戶的心理需求,研究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建立起用戶情感模型。設計心理學是研究用戶對產品的審美學科,需要建立用戶審美模型的學科。設計心理學還應該研究產品使用的環境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包裝設計,符合環境的要求,建立使用的環境模型等等。設計者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那麼才能設計出良好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要和提升產品的價值。

設計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一種,是在特定領域內的用戶心理研究的科學。設計心理學的建立融合了很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法則。任何設計過程和實踐活動,其主角與核心都是人,人的心理也是設計心理的基礎。設計心理學是圍繞着人的心理和需求而進行的,比如說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所以,我??在所涉及的基礎心理學理論來源方面要做好甄別和遴選,將設計知識和設計需求完整結合。

二、設計心理學應用在設計中的探索

(一)設計中人和物之間的關係研究。所謂設計就是工業生產的`一個門類,任何一門設計都是爲人服務的,工業設計是工業生產活動的一種,是科學知識應用在生產實踐中的體現。社會是人和物共同組成的,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爲了滿足需求而設計的。設計心理學就是探討人和物之間關係的學科,研究人對物的感受,人和物的關聯,由知覺――認知――動作等系列組成。產品的設計就要滿足人類這樣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對物的需求關係,研究如何規劃人和物之間的關係。

設計就是應用物來影響人的科學,設計人員要通過造型來規劃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也是知覺在設計中的應用。科學合理的設計可以幫助人們在實踐中更加方便和舒適地使用產品。人們對審美的感受是設計心理學的一個因素。設計心理學是通過對知覺理論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產品設計中的基本要素,研究人與知覺之間的關係。

(二)設計構思在設計過程中的應用。設計構思的過程是產品心理學的實踐過程,但是在設計構思中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超過產品的極限,如果突破產品的極限,那麼就改變了設計的實質而喪失了設計的意義。設計的過程是知覺的過程。首先我們視網膜上感受到信息是不同亮度的元素。我們在設計上要通過處理邊界處的亮度來突出棱邊,這個過程是形成二維草圖的過程。這個階段可以勾畫出物體之間的邊界線,畫出物體的輪廓和表面積。深度線索的元應用包括單眼線索和雙眼線索以及方位等因素,形成二維半的草圖。然後再利用物體之間的關係建構三維草圖。

(三)情緒反應過程的研究。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包括反應和依賴兩個過程。包裝要把產品的形態表現出來,產品的包裝是吸引消費者的首要因素,精美的包裝可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所以在設計中,包裝圖案醒目是相當重要的,其中文字部分也必須要突出產品的性能和特點,能夠瞬間抓住消費者的視線,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好感。

消費者是一個綜合的羣體,他們的文化程度、審美品位、消費特點等都不一樣,所以在設計包裝中要儘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迎合大多數消費者心理需求。包裝的色彩、造型、圖案、材質是包裝設計的關鍵。

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產品的工業化生產過程離不開包裝的過程,包裝設計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設計心理學,是做好設計教學和設計實踐的關鍵,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給予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魏力敏,戴珊珊.論設計心理學在快速消費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xx(07).

[2]餘建榮,韓春霞.淺析設計心理學在產品人性化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xx(07).

設計心理學 篇4

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終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勢交互作爲近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有着很大的應用領域和發展前景。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對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進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機交互手勢設計,發現存在的弊端,爲今後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在人類的生存中,手作爲工具,天生是用來進行互動和交互的。人類的意圖以手勢來體現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勢,同時還在不斷創新,大量豐富的信息通過手勢在人與人之間傳達和交流。

手機作爲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勢和傳統的造物手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手工藝人們造物,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藝人在製作產品之前已經設計好它的形態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態和特性,製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通過大腦構思並用大腦控制雙手製作的過程。而手機的交互手勢靠的是人對手機屏幕上符號的認知。在接觸手機時,使用者大腦中並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目標,而是被手機上的各種符號所指引,做出相應的手勢。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鈕,會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過的按鈕,記憶中的按鈕是按下才會起作用,使用者根據大腦中相似的記憶,會做出相同的舉動,於是使用者會嘗試點擊屏幕,自然就達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這中間,使用者不會考慮要用多大力氣去按纔會有效。這是一個接收到圖像信息――抽取特徵――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做出相同動作的循環過程,是不需要做過多思考,僅憑大腦中積累的認識活動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

1 手機交互手勢中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爲人類行爲基礎的心理機制,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爲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在於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核心是揭示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

觸屏手機的手勢設計大量運用了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手機設計的根本就在於人性化,它是現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機中蘊含了大量暗示性極強的符號。爲了使用戶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設計者將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徵運用在了圖標的設置當中。例如,將儲存文件的圖標設計成現實文件夾的樣子,將設置功能鍵設置成齒輪的形狀,將關閉鍵設置成“X”的形狀。看到這樣與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圖形,大腦會自動抽取其特徵,然後與記憶中存儲的知識相比較,就會自然而然明白它們的用途。並且完全不用擔心用戶也將齒輪圖標的按鈕誤認爲是存儲文件的,因爲在正常的生活中,齒輪和工廠、修理等詞語是相連的,與文件存儲則完全不沾邊。

用戶在使用手機時。常用的操作手勢主要有點擊、長按、滑動、拖動、旋轉、縮放、搖動這七種手勢。這些手勢使用在手機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運用已有的認知來判斷。如果有人打來電話,使用者會看到來電顯示界面,然後點擊接聽鍵,接着舉起放在耳朵旁邊,之後纔開始說話。要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用戶需要大腦、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後順序,然後按照順序作出相應的反應。由此可見,認知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形成了人的認知活動,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繫的其他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機交互手勢中的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理論明確地提出: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易於理解、協調的整體。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並且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隻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

雖然手機樣式千差萬別,屏幕中的圖標各式各樣,但是使用者還是會清楚地明白什麼時候該使用什麼樣的.手勢,因爲在使用者的潛意識裏,會根據形狀、顏色、大小、亮度等視線內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動整合成整體。在iPhone的iBooks中,翻書和真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一樣,是通過指頭在屏幕上拖動劃過實現的。在手機屏幕上,翻書這個動作只是將現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用一系列的代碼顯現出來,只是書的載體不同了,一個是在紙上,一個是在電子產品上,但是卻又讓人們一下就意識到是在讀書,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勢。

著名設計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人在對新鮮事物進行認知模式匹配時,總是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與目前情況最接近的模式,將過去的經驗映射到當前。例如,在過去我們使用鼠標手勢交互、筆式交互以及不同平臺的手勢交互等,用戶會不由自主地去嘗試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觸屏手機中也存在。

3 手勢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3.1 手指遮擋

因爲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們在用手勢操作時手指會遮擋住界面,當用戶選擇一個比較小尺寸的對象時,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經選中目標,手勢遮擋阻止了用戶獲得視覺反饋。

3.2 單手操作難以點擊屏幕的邊緣區域

根據人機研究,以4英寸觸屏手機爲例,以大拇指爲圓心,大拇指長爲半徑,在手機屏幕上的約四分之一圓環區域最容易點擊,離此區域越遠,越是難以點擊。

3.3 隱蔽性高

手勢操作還沒有像按鈕操作或菜單操作那樣深入使用者的思維中,用戶界面並不能夠告訴用戶可以對某個對象做什麼,於是用戶需要記憶和學習可以使用哪些手勢交互。如果用戶對其缺少認知,那麼這些手勢操作就不易被發現――隱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礙。

4 結語

人類用手勢來體現意圖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手勢。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爲人與人溝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勢交互與人是密切相關的,其中蘊含着很多心理學現象。如何恰當地運用好手勢這個基本的天然工具,並做出貼切的設計,已經成爲交互設計的重中之重。手勢交互是一種近些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並且有着很好的發展前景。在未來的發展中,手勢交互脫離二維的屏幕,轉而進入三維立體空間,手腕的旋轉、推拉,手掌的揮舞也會加入手勢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個手指可以同時進行操作的技術指日可待。

設計心理學 篇5

摘要: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女性逐漸走向社會,同時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也是提供給女性的。但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幼兒在成長到3~5歲階段,就處於一個尷尬期,沒有家長的看護,又沒到入學的年齡,所以幼兒園就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入手,重點分析幼兒園在戶外空間的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內容,以及設計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目的就是爲了能夠通過對幼兒心理狀態的研究和分析,瞭解到幼兒的需求,以期能夠設計出適合幼兒發展的戶外空間,爲幼兒創造更加舒適的幼兒園生活環境。

關鍵詞:兒童心理學;幼兒園;戶外空間;設計;啓發

作爲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幼兒園還需要在各個方面空間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結合孩子成長的需求,儘可能的設計出幼兒需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幼兒娛樂和玩耍的戶外空間。主要就是由於戶外空間是幼兒在園中主要的娛樂場所,也是幼兒成長階段非常需要的娛樂內容,所以幼兒園在針對戶外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倍重視。因此本文結合兒童的心理學特點,重點分析幼兒園戶外空間的設計,以期能夠爲幼兒提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娛樂場所。

一、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現階段,隨着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與此同時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具現階段我國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孩子的幼兒期在3~6歲,這也處於幼兒成長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一般需要在幼兒園中學習。由此可見,幼兒園對於幼兒的教育屬於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最爲重要的部分。幼兒園中戶外空間,是幼兒園所有設施構成的一部分,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中主要的活動都在戶外設施中進行。國外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兒童接受戶外遊戲是最好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同時也有心理學家表示,在遊戲的過程中,幼兒的眼前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能夠在基礎上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幼兒園中優秀的戶外設計能夠爲幼兒提供遊戲的場地,這也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兒園中戶外空間的設計對於幼兒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結合兒童心理學進行設計

據調查和研究顯示,幼兒園生活是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爲基礎也是最爲重要的階段。兒童心理學主要就是針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並且在研究的過程中重點揭示幼兒的心理活動特點,還有心理狀態以及思維規律的一門學科。通過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相關學者能夠了解到幼兒對於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這樣也能夠對幼兒園的建設進行輔助,以此爲幼兒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1、劃分不同類型的遊戲空間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在分析兒童和遊戲之間的關係上看,對於遊戲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型:遊戲可見,兒童在幼兒園中所玩的遊戲有着不同的意義,同樣的不同的遊戲方式對於幼兒產生的影響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對於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還需要重點劃分遊戲的種類,分區域的爲幼兒提供由此場地,這也是戶外活動空間在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2、關注特殊兒童,給予關懷

很多幼兒園中都不可避免的會接收身體上存在殘缺的幼兒,這樣的幼兒不能夠向別的孩子一樣遊戲和娛樂,同時很多孩子會對這一類特殊兒童出現排除的現象,導致特殊兒童無法融入到集體中。甚至有些肢體上存在殘疾的幼兒也無法加入到一些遊戲之中。所以幼兒園對於特殊兒童還需要給予更好的愛護,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夠幫助特殊兒童走出陰影。由於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在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按照兒童的特點,加上比較豐富的色彩和聲音,這樣能夠有效刺激幼兒的神經,保證幼兒能夠適當參與到遊戲之中。

3、尊重豐富多彩的設計要素

心理學家任務,幼兒的感覺、聽覺、注意力和記憶以及思維等在這一階段會處於快速的發展期,但是各種感官的發展依然依賴的是幼兒的身體機能是否充分敞開,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給予幼兒豐富的環境,還需要遵循幼兒的興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階段,想要選擇植物種類,還需要首先考慮生命力頑強,便於管理的物種,其次纔是靠考慮到植物的功能。兒童對於形狀奇特,色彩鮮明的植物會產生比較多的興趣。因此在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如果選擇了比較多的'植物,會激發幼兒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幼兒在觀察植物的形態之後,也能夠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這些都是力求爲幼兒營造出色彩斑斕的世界,能夠滿足幼兒的天性和活動需求。(2)多使用遊樂器械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是幼兒階段也是最短暫的,兒童的心靈和世界永遠是最純潔的聖地。所以幼兒所成長的環境也需要保證幼兒的純淨,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幼兒長久發展。因此機械在孩子的遊戲中能夠最大程度的鍛鍊和發展幼兒的腦力和體力,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置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幼兒心理髮展的水平,向幼兒提出最新的要求,並且保證幼兒的發展水平之間能夠相互符合。只要滿足幼兒的各項需求,戶外活動空間都能夠在根本上推動幼兒的心理髮展。但是如果戶外活動僅僅限制在鞦韆和滑梯這種常見的娛樂設施中,幼兒很容易出現乏味的現象。因此在戶外活動設計階段,還需要儘量尋求具有挑戰性和選擇性的遊戲器械,同時需要保證器械的安全性,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三、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和探討的內容能夠看出,幼兒在幼兒園中生活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甚至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把幼兒長期放在幼兒園,所以幼兒園中的各項設施都和幼兒的成長有着直接的關係。本文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能夠看出,幼兒成長階段對於戶外娛樂設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兒的天性就是遊戲和玩耍,因此對於幼兒園戶外設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針對幼兒的心理狀態能夠看出,對於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更多的設計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學的指導,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改善幼兒的生活環境,爲幼兒提供良好的戶外娛樂空間。因此經過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給幼兒園的戶外空間設計提供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陳怡,陸敏豔.基於兒童行爲心理的幼兒園設計研究——以杭州中泰中心幼兒園爲例[J].華中建築,20xx,07:57-60.

[2]王瑋,王喆.參與式幼兒園空間營造設計框架與實踐——基於兒童權利、能力和發展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xx,01:9-18.

[3]劉素,齊彤,張妮妮.幼兒園戶外遊戲場的現狀及改進策略——以長春市爲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04:6-8.

[4]武昕.當談論爲孩子設計空間時,我們談論的到底是什麼?——兒童環境設計與心理學研究[J].住區,20xx,05:30-34.

設計心理學 篇6

內容提要:目前教育技術對學習的支持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因此爲學生安排和設置有效的學習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網絡探究式學習環境中的心理環境又是學習環球瓣核心因素,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業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關鍵詞:網絡 探究式學習 心理學習環境

武法提博士認爲,學習環境是學習活動展開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一般包括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非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習氛圍、學習者的動機狀態、人際關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我們認爲,非物質條件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環境,也可稱爲軟環境,或精神環境,而物質條件一般是指物理環境,或稱硬環境和物質環境。我們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教育環境中學業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在現代學習化社會中,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此,心理學習環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學習環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學習環境對學習和教學的影響必須通過心理學習環境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在關注學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網絡化的物理學習環境容易,因爲面對的是物,而爲學生創造一個理想的心理學業習環境難,因爲面對的是人。

近來,探究式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與網絡技術的有效整合,已經初步地顯現出巨大的綜合性效果。網絡探究式學習關鍵是探究,而非網絡。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核心並不在於網絡技術的運用,與其說網上的技術重要,不如說網下的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是取得最優化學習效果的關鍵,信息技術本身的教學意義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術的單邊參與不能自動地解決教與學的現實課題,也不能自動地產生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詩外”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網絡化學習活動必須在一個適合於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之中運行,因此應該深入研究與人有關聯的問題。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行爲應該得到良好學習環境的有利支持, 這個學習環境就是我們要重點設計的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心理學習環境。

一、教學設計理念的轉變──從“教學環境”到“學習環境”

在此我們提出的二元化命題,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題假設,而是要強調一種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學自身變革的需要。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以教師爲權威的理念向以學生爲主體的方向發展的大好時機。以往我們過於關注教學環境的建構而大大忽視對學生的學習環境的設計,過於關注教授者的環境需求而忽視了學習者的環境需求,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設計學習環境。我們認爲,如果需要把學生培養成爲終身學習社會中的學習環境,這個學習環境應該包括由學生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自己擬訂學習計劃及自己確定學習進度等。

在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時,學習環境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墨跡爲自主自立的學習,從單純重視學習的結果轉變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重視教學內容的數量轉變到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質量,從單一評價尺度到多元尺度評價從而發揮學生的各種潛能,從封閉式學習轉變到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繫的學習,從學校中心的教學轉變到終身學習。

二、設計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

1.提供給學生充分自由運用的學習時間,激發學生髮揮潛能

如果說教師的支持對學生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具有重大意義的話,那麼,爲學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時間和對學習時間做適當的靈活性安排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爲了設計出發揮個性、激發潛能的學習環境,在平時、週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規定家庭作業的數量,只應做原則性規範,使學生有機會自主選擇想做的事情。另外,由於探究式學習的特殊性,要求學生自主建立學習計劃,確定研究主題,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時會發生變化,會出現中途變換主題中研究方法的情況,因此對預定時間的靈活把握就顯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礎教育的課時一般爲45分鐘,而且是固定不變的。這種不變的時間原則,不通適應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需要,如果學生的活動是小組討論學習,反覆練習,實驗,實地考察以及訪談等,那種硬性規定爲45分鐘或50分鐘的課時就不適宜了。應該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適當採用15、25、75分鐘等多種時段,靈活調整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時間。很多網絡探究式學習活動是在課餘時間裏進行的。

2.設計學生自我負責的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的主題大多是由學生自己確定的`,或是由教師提供備選課題,學生自由選擇,並承諾完成時間,這樣可以激勵學生自我負責,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以及主體能力。特別是在網絡化學習的情境中,更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學生獲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須同時接受要求和責任的約束,這一點以前我們強調得不夠,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網絡責任的教育,學生並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負責任。因此,網絡化學習環境應該是以學生的自主與必要要求兩個方面爲重點。作爲主體之後,學生能否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充分利用主體地位有效地自我發展,與其自身的主體能力有很大關係,沒有主體能力就不能發揮主體作用,學業生的主體性就失去了意義。當然,如果學生提出了教師規定選擇項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師更應該鼓勵和支持。

3.設計與社區共同學習、互相協調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可以突破傳統學校的封閉式校園,打破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生活環境隔絕的現象,學生的學習環境可以融入社區,將社區的各類人員作爲學習資源,從社區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資料,作爲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基礎,通過交流、互動,使學生形成與社區共存共榮的態度,並轉化爲熱愛社區以至更大範圍的實際行動。

三、設計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學習環境

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能夠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從全球性視角思考問題並作出價值判斷,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學習環境。

1. 設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所具有的創新特性,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學生智慧技能的問題。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應該將自己作爲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個性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的特殊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裏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協和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因此,我們應該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挑戰意識,養成質疑習慣的心理學習環境。

2.設計開發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

應該設計有利於學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發揮文化多元性的環境,更應該設計超越文化差異而探究具有普遍性價值的理性和精神,這個環境應該可以提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業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多文化共存社會的模式以及異文化之間碰撞的學習環境。學生所處的可以說是全球網絡化時代,具有協調性、寬容性以及責任性等內涵的學習環境對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應用網絡技術把學生作爲地球村的一員,爲他們創建有益地球和人類的共同體驗學習的學習環境。

四、設計有利於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策略環境

1.促進學習目的的統一化和共識化

各個學校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統一的學業習目標體系。在讓學生學到什麼,培養學生什麼等基本理念問題上,學校的教師之間必須達成共識,由此才能爲學生建權一個和諧統一的心理學習環境,教師也能有效地實現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例如學生主體性發展主要應該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性,這四個特性就應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使之能夠自覺地在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指導工作中貫徹這些理念,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個適合於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中進行活動。

2.追求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關聯

應該說,學生所學習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明確的預期目標和內容,學生面對着不同的學科內容。如果學科之間依然不打破傳統教學的學科壁壘,每個學科只考慮如何將本學科的知識內容系統、完整地教授給學生,很少有全面性、橫斷笥和綜合性的教學,學生也就無法有效地獲得統整的知識和能力,也就不利於展開探究式學習。一般而言,探究式學習不只是將知識的獲得作爲唯一目標,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教學和學習,問題則往往是綜合性的,解決問題就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個學科的關聯點,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

3.建構教師合作指導機制

由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一般多采用主題式學習方式,比較淡化學科的界限,強調分科教學變領域教學,因此應該對現行的以班級教師製爲中心的教師指導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個教師協同合作的指導機制。傳統學習環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響着教師的一作意識的形成,例如,教師單打獨鬥的工作已經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識,有過創新進取行爲但履遭挫折,少數教師心存安逸心態,教師之間人際關係淡漠,少數教師人格特性比較封閉,學校缺乏民主氣氛,教師再說兒考覈制度不健全等。我們認爲教師的合作機制可以由三個主要步驟構成:一是共同構思探究主題,以共同理解原則和共同參與原則原則設計探究主題;二是進行合作實踐活動;三是成功體驗的交漢,應該增加目標實踐體驗的交漢機會,重視失敗的體驗,相互借鑑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教師協作教學的類型可分爲五種,學科內協同合作,同年級協同合作,跨年級協同合作,各學科綜合協同合作和主題式的協同合作。

4.擴大學生學習體驗的環境範圍

信息化環境中的信息形態不人僅僅是電子化的,同時非電子化形態的信息對於問題解決學習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網絡化探究式學習不僅需要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還應該從其它方面獲取信息。學生應該與具有豐富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社會人士加強聯繫,與國際國內學校的廣泛接觸,從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題、素材和活動內容,可以增進網絡探究式學習內容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教師應該積極爲學生創造學習體驗的機會,幫助學生聯繫各方面的社會支持。另外,各種有效的社會設施也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動並不侷限於校內,可以利用社區環境進行自然體驗和社會體驗。

5.鼓勵教師和學生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師生能夠有效自如地應用信息技術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首要前提,否則就會出現只有探究式學習而不見網絡的情況,這樣就與我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說,網絡探究式學習在應該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收集、處理與交漢,例如學生共同利用網絡觀察日食現象、調查世界各地酸雨情況,通過網絡交換共享資料,討論研究成果等。這裏提到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低下,會直接影響到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體會信息技術,纔能有效地轉變觀念,所謂先有實踐體驗,纔會產生觀念。信息技術的觀念不會憑空產生,不使用信息技術就不會產生信息技術的觀念。因此,應該爲學生和教師營造一個積極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氛圍。

6.合理使用同齡與混齡小組學習增進腦力激盪

網絡探究式學習當然強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但同時也特別重視個性之間的相經作用,強調相互之間的腦力激盪、經驗分享、相互支持的過程。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打破班級的壁壘,形成更加豐富的心理學習環境。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各種學習主題,通過同齡或混齡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逐漸加深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年齡層的相互學習,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不生提出建議,你年級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效果往往優於同齡小組的學習。

7.爲學生搭建主動發表意見與探究成果的舞臺

學生在網絡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處理和發表信息的能力,而學生髮表學習成果又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環節。這裏指的發表能力主要包括運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達的能力,更應該包括運用各種信息技術表達學習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學生比較擅長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而經較懼握口頭或肢體表達,但是在網絡探究式學習中,要求學生必須靈活發揮多種表達學習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綜合表達能力,它既需要學生的文字表達,也需要學生的將學習體驗和感受以口頭和肢體的形式表達,更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習成電子作品,用信息技術將各種學習素材或學習結果整合起來,並與其他人一起分享。這樣,可以使得學生自評學習成果,擁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對成長充滿希望,更能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

8.轉變教學評價的標準

與接受式學習不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態度和能力變化,而不是考試成績或或分數評比,甚至可以揚棄量化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教師應該從學生活動或學習過程、報告書和電子作品、發表和討論之中找出優點與不足,進行適當評價。網絡探究式學習確實不能象一般學得以成績進行量化評價,而比較適合於記述個人發展的內部評價,主要包括橫向式個人內部評價和縱向式個人內部評價,注意記錄和收集學生生探究過程的各種學習資料,如搜索過的網站,下載的各種資源,評價學生的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以及發表時使用的原稿、圖表、照片、光盤、主頁以及網絡作品等,建立學生學習檔案,進行學習檔案評價。

參考文獻

[1] 武法提 《基於Web頁的學習環境設計》 《電化教育研究》 20xx.4

[2] 《探究式學習:含義、特徵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xx.12

[3] 李坤崇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 心理出版社 20xx.12

設計心理學 篇7

1空間侷限性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基於人體視覺在角度上存在一定侷限性的實況,所以在對宅室內設計環節中,視覺空間也應該體現出侷限性這一特色。國內樓層高度在規劃之時融入一些制約性因素,宗旨是使人們在坐立之時對室內空間形態產生良性的視覺效應。對住宅室內垂直空間設計結構進行分析,明顯的發現下端的視覺範圍大於上部,所以住宅用戶對室內地表與牆面的設計情況賦予了很大的重視度。室內空間環境規劃者一般在對牆面和地面區域進行設計時,尤爲重視兩者間的協調性,從而確保居民身心上獲得舒適感,形成良性的視覺效應。根據個體心理需求對住宅室內空間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在此過程中要遵循細化原則,每個空間功能性質通常與個體居住行爲方式相關聯,從而滿足他們多樣化需求。當然,各個功能區域在規劃設定之時應該體現出明確性,設計者應用恰當方式劃分範疇,以達到隔絕視聽干擾目標。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應該合理的運用室外空間,從而使住宅室內部門功能區域實現拓展目標,這樣個體將會獲得更爲寬敞的居住環境。例如住宅南側可以作爲客廳或者是臥室空間延展的部分,被設計成書房,茶室等。還可以應用多樣化色彩,從而滿足個體多樣化心理需求,例如臥室可以選用淡藍色等寧靜類色彩,餐廳的色彩風格應該是暖色調,老人房設計之時多采用黃灰色,從而營造一種懷舊氛圍。

2視錯覺性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把視覺心理學的視錯覺特性運用到住宅室內設計過程,是對視覺心理學有關原理的借鑑,從而使讓人們在視覺方面形成錯覺,此時視覺效果被進一步強化,強烈性視覺衝擊感隨之產生。住宅室內空間設計者在對室內環境進行佈局設計之時,要將視錯覺特質性充分的發揮出來。可以對具有垂直線條或者是細碎圖案特點的牆紙,採取粘貼到低樓層住宅牆表的對策,並將其連續性張貼至天花板上,橫線條的佈置,能夠使人們在視覺上產生“室內空間變寬”這一錯感;對於色彩較暗地板的住宅,可以將色彩清淡優雅的窗簾或者是壁紙佈置於內,此時居民在色彩強度上形成視錯覺,並且居住者也形成了“室內空間變高”這一錯覺[2]。此外,可以將一面牆壁鏡設置在住宅室內中,從而將室內場景佈局清晰的呈現出來,此時人們感到房間寬闊明朗,同時也產生“室內景象豐富化”這一視覺效果。

3固有優越性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這一特性可以被視爲視覺心理學體系中關鍵性特徵,這主要是因爲人類的眼睛能夠及時的感受與擇選出光線強烈、對照性顯著、具有延展性特點的物質。將固有優越特性運用進住宅室內設計過程中,在強化設計效果方面體現出巨大的實效性。當個體身處住宅室內空間中時,能夠抓住他們眼球的是那些自體感興趣事物。例如,走進一個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精緻的吊燈,但是人們的視線很快轉移到窗臺周邊,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一是由於人們被自然光吸引,可能是因爲某些藝術品被安置在窗戶周邊,其散發出濃烈的`藝術氣息,美學價值也是極爲顯著的,留住了人們預要移開的腳步。再者,個體視覺具有向光性特色,明朗的方位在凝聚人們注意力方面體現出巨大優越性,所以在對住宅室內環境進行設計之時,可以採用誘發人體視覺產生的色彩或者是材料,創造出溫馨舒適的氛圍,從而使其產生視覺上的效應。還有,住宅室內環境裝飾的過程中,也可以以視覺心理學爲基點,對不同材質與色彩進行合理的組合配置,使其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產生的光線在強弱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也達到虛擬化分割室內空間的目標。採用該種設計方式,有效的規避了主體與附體空間出現雜亂現象,從而也使人們在視覺上獲得強烈的衝擊感。當然,在室內環境中合理的佈設傢俱,暖色調裝飾品的安置,可以使觀賞者在視覺方面獲得快感。總之,固有優越性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住宅室內設計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設計心理學 篇8

一、課堂導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1.課堂導入的基本概念

課堂導人,又名“開場白”,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是指教師在授課之初’結合學生心理狀況和認知規律’指導學生快速融人學習狀態的一種行爲方式⑴。課堂導人一般只需1-5分鐘,但是它的作用卻非常重要。地理學科作爲橫跨文理的橋樑,其複雜性和多樣化爲地理課堂導人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課堂導入的作用

根據中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起始1~5分鐘的共鳴效果是最佳的。教師巧妙設計地理課堂導入,形成先聲奪人的局面,可以爲即將進行的思維活動打下基礎。從教育心理學理論出發,新課導人功能可以歸納爲以下三個方面:(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前學生思維仍處於興奮狀態,課堂心理氛圍不佳,如果立刻強行進人學習狀態,會影響學習效果。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出,良好的集體心理氛圍,直接感染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情緒、動力和行爲,而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與學生的感知注意、理解記憶、

4.課堂重視分層教學,課後加強網絡運用教師備課時應着眼於教材整體知識框架,結合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差異,將知識體系分爲不同層次目標,再安排到課堂中實踐。如進行“鋒面系統”分層教學時,教師需對各層次學生給出不同任務,學困生要能闡明鋒面系統的特點,能判讀鋒面類型及控制下的天氣,能利用網絡資源,繼續鞏固學習;學優生要能分析冷暖鋒過境前後天氣變化過程和特點,課後在家中利用網絡學習,彌補大班授課的不足,拓展學科知識。教師要思維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緊密相連。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關係到認知過程能否順利完成。(2)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造力的培養實質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心理現象。別緻奇特、富有創造力的地理課堂導人,可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空間,經過精巧設疑、留置懸念’使學生面臨疑難主動思索。(3)促進師生情感溝通。妙不可言、獨出心裁的課堂導入設計,利於構建友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師生互動溝通又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情感,教師利用淵博的地理知識、儒雅的言談、崇高的品德,在地理教學導人的思維方法上引起學生共鳴,可贏得學生的關注,並促成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的親睦局面。

二、基於教育心理學的地理課堂導入的設計原則

教育心理學研究要遵循客觀性、發展性、系統性和教育性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導入設計,能使整堂課的教學水到渠成。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掌握課堂導人技巧,從學生出發,結合學生心理特徵和發展規律,同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

感知是認識事物的開端,是一切心理活動的根源。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取地理知識是以知識感知爲起點的。知識的感知具有選擇性,因此,地理課堂導人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使學生在感知過程中能有的放矢。教與學要達到的共同目標,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分別是授課目標和學習目標。同時,要針對課堂具體內容、不同課型和學情,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樂趣喜好、認知能力,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導入方式。

支持學生放學後利用網絡交流學習,發揮網絡的正面影響。

5.實施多元教學評價策略

爲給課堂中個性差異的學生以人性化、多樣化的發展空間,教師要實施多樣化評價策略,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的'表現。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水平,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要關注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習過程。評價方式也應由教師評價轉變爲同學、教師、家長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2.簡潔性和啓發性原則

依據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國中生的注意積極主動但精確度不高,高中生注意力的精確度則日益提高,因此,課堂上應採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堂導入。地理課堂教學受限於時間,導人設計要遵循簡潔性原則,儘量以簡短精焊的事例或實驗爲基礎,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以最短的時間進人最佳狀態。課堂導入可採用啓發式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列舉與日常生活概念相關的簡練、具體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

3.趣味性和藝術性原則

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出,只要人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探索瞭解和認識該事物的途徑和方法,併產生強烈的探究精神。因此,課堂導人要把握趣味性和藝術性原則,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成熟度,採取新穎趣味的導人方式,巧妙地把枯燥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導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基於教育心理學的地理課堂導入方法

1.情境導入法

利用圖片、語言、視頻、歌曲、詩歌、板畫、成語、故事、諺語等多種途徑,形象直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強調’知覺具有整體性,面對客觀事物,人是通過整體加以認識的。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對學習內容整體的宏觀瞭解,再通過理解學習內容各部分之間的結構關係,揭示其內在聯繫性,進而得到理解和頓悟。教師採用情境導人法,要結合地理教學內容,藉助圖片渲染、視頻感染、歌曲傳情、語言動情等多種途徑,創設生動形象、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和意境,給學生塑造一個與地理事物相關的整體形象。如講“南北半球判斷”和“經緯度判定”時,可利用美國動作大片《金蟬脫殼》的素材,通過馬桶流水的旋轉方向判定所處的半球,利用六分儀測出所處的緯度,提高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從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再如,講“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以“漂流瓶的故事”引情設疑:爲什麼在阿根廷投放的漂流瓶會到達澳洲海岸,從而引出洋流知識。巧妙設計課堂導入,可以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實現有效教學。

2.複習設問導入法

顧名思義,即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既可溫習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又可自然地進人新課程的學習。從心理學理論講,可有效排除倒攝抑制,因爲剛學完一種知識後,又去學習新的知識,就會忘記前面學習的知識。如講“河流的開發和治理”時,以美國田納西河爲例,讓學生回憶舊知識--長江的開發利用,分析影響河流開發的因素,然後很自然地進人新課的探究學習。課堂複習導人設計,不僅可以夯實課堂傳授獲得的地理知識,而且對學生學習新知識起到了啓發的作用。

3.生活實例聯繫導入法

以皮亞傑爲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者提倡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且新課標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並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利用日常生活實例導人,充分考慮學生主體性,教師應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指引者。根據地理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聯結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喚醒腦海中已有的相關知識,與地理新概念交融,迫使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如講“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播放前天晚上的天氣預報視頻,其中涉及全國主要城市的天氣信息,然後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找出描述天氣信息的關鍵詞,循循善誘。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與天氣有關的諳語,如“煙囪不出煙,一定是陰天”“日暈雨,月暈風”“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等等,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理解記憶所學知識。

4.實驗演示導入法

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主義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認知的主動性和智力多元性,中學地理教材的經驗和結論都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對中學生而言是枯燥的教材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會缺乏對地理真實現象的感性認知和體驗。因此,對待抽象的地理教學內容,教師可利用實驗演示方式導人,讓學習者直接觀察事物和現象的形成過程,伴隨學生心理活動的主動參與,將教學導人的地理知識內化,併成爲學生的認知結構,豐富學生的多元智能。例如,講《行星地球》這一章內容,可以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Flash圖片演示地球公轉,藉助模型或實物演示八大行星運動,等等。又如,講“等高線”,可以利用半個土豆,切成1釐米厚度的片狀,由大到小在白紙上畫出土豆片的周長,就形成一幅等高線圖。心理學強化理論研究發現,課前瞭解學生喜好,將學生參與度高的、趣味性強的實驗活動與地理教學內容相結合,自然地導人新知識,讓學生親力親爲,可以激發他們思考、質疑的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地理教學導人與教育心理學結合,利用形式多樣的課堂導人方法,注重實用性,凸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精準捕獲學生的興趣點,巧妙激發求知慾,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興趣中學”,是創建歡樂課堂和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設計心理學 篇9

隨着社會不斷髮展,科技術水平提高,食品包裝已不僅僅承擔着運輸、保護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來越向傾向於體現人類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過運用色彩心理學教育原理來剖析色彩在包裝設計中運用的隱喻含義,同時針對色彩的通感效應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形式展開研究。

在當今消費社會、眼球經濟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裝作爲承載食品運輸、安全保護作用的同時,也以其琳琅滿目、光彩奪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費者的眼球。

爲了提升市場佔有率和銷售量,各商家在包裝設計上不斷創新求變。在設計流程中,標誌、文字、圖形與承擔了主要表現角色,設計師通過賦予不同的色彩來傳達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風格,也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相應的變化,在現代營銷中色彩在包裝中作爲引導區分同類產品,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提高市場佔有率上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心理學在食品包裝中的展現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色彩心理學是色彩通過其調性,即明度、純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組合變化來影響人類心理。商業色彩通過設計進行不同組合,在潛移默化中刺激人類的大腦,左右人類的心情,從而影響着購買決斷。

人的心理對每種顏色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純度、色相的色彩結合所傳達的情感不同,由於消費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別、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羣體對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衆的情緒很多情況下受色彩的多樣化和豐富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色彩心理學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輕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輕鬆與壓力、色彩的平實與富貴、色彩的內向與外向等等,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組合而成,共同作用於包裝的整體色調,從而影響着受衆心理,而這些各異的心理往往決定着下一步的行爲。

商品的包裝首先要滿足其功能性訴求,主要是爲了避免在運輸途中損壞、變質從而用來承載和保護商品,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心理需求不斷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裝手段和設計手法多樣化使人們對包裝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國著名銷售心理學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過大量研究對包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包裝對消費者心理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左右他們對產品的認識和感受因而被稱爲“沉默而極具說服力的推銷員”。

成功的食品包裝色彩是食品華麗的外衣,通過色彩的冷暖、輕重、軟硬、強弱賦予食品品牌標誌、廣告語(主體文字)、主圖、配文等不同風格的詮釋,並結合受衆的聯想與約定俗成的色彩視覺習慣來達到色彩這一視覺與受衆對食品味覺、嗅覺的匹配,形成良好並具個性、系列性的產品形象。

在受衆的心理上,對比度、飽和度相對適中的顏色能使人產生輕鬆愉快的情緒。比如在面積較大的櫥櫃中長期陳列過於鮮豔或過於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櫥窗的功能,反而讓顧客產生煩躁或敬而遠之的想法,從而銷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顧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質,恰當地將色彩運用在包裝上,從而使食品主體與色彩包裝高度吻合,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

二、色彩視覺的味覺感

人類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感,由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分工完成,視覺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聽覺即耳朵能聽到的一切聲音;味覺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覺,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覺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 鹹、鮮等各種味道。觸覺即觸感,包括觸摸中感覺到的:冷熱、滑澀、軟硬、痛癢等各種觸感。雖然五種感覺有各感覺器官分工明確,但在實際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現象,即五種感覺相互穿插,共同作用於人類大腦及行爲。

色彩靈活出現在食品包裝設計中是設計師表現味覺的重要手段,通過色彩這一視覺手段表達食品的味覺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濃淡,向受衆傳遞食品相應味覺,綠色、紫色表達酸爽,橙色、黃色表達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達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選用高純度色,色彩鮮豔,醒目的同時不易產生色彩偏差。

通過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裝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達包裝的美觀意義外,同時展示食品的內容及口味,通過設計元素的運用和氣氛的烘托傳遞食品的味覺信息。

三、食品包裝色彩心理與購買行爲的關係

食品包裝環節注重色彩的運用搭配與消費者購物行爲的理論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學家H·夏赫在其性格診斷法對色彩與性格的聯繫中得以闡述,即著名的“夏赫測試”。在測試中其發現:根據對事物的反應程度可以將人類分成三大類:形狀-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狀反映型及色彩單純反映型。所謂形狀、色彩反映型人羣較其他兩類理性,認知事物以形狀認主爲主,不受情緒支配;色彩-形狀反映型人羣較爲情緒化,認知事物多受色彩影響;最後一類色彩單純反映型顧名思義最易受情緒左右,爲色彩直接感受人羣。

通過夏赫測試顯示,食品包裝設計中以色彩爲主導的'人羣主要爲後兩種,也就是人羣中的大部分,他們通過對食品包裝中的色彩感知到購買行爲的產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紛紛通過色彩鮮豔的外包裝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裝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關鍵的影響。據現代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色彩能夠第一時間捕捉人的注意力,視覺器官在觀察物體時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夠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稱爲著名的“6秒效應”,而形體等其他因素佔20%,直至數分鐘後受衆才能全面詳細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見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並能優於文字、圖形等更易被接受與消化。因此相當多企業將色彩設計看成是促銷的殺手鐗與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場佔有率、受衆目標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裝色彩通過其生動性、規範性、可延伸性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心理需求,從而使消費者從視覺感知到心理進而影響購買決策,真正提升市場佔有率。

四、結語

在食品的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運用無疑是視覺表現的重頭戲,如何將色彩恰如其分地表達合適的產品風格對於提升銷售量、市場佔有率有很大的幫助。掌握色彩心理,通過色彩學、設計理論知識、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準確洞悉消費者心理需求方能設計出受大衆歡迎的食品包裝,真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從而切實提升市場佔有率。

設計心理學 篇10

設計心理學一套共有四本,這本設計心理學是日常的設計,還有另外三本書還沒有來得及讀,分別是:與複雜共處,情感化設計,未來設計。

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戶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戶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

開篇道,如果在旅館裏弄不清怎麼開關水龍頭,或者面對不熟悉的爐竈或電燈開關時,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會手足無措。唐納德.A.諾曼大膽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和心理。對於我,讀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平時的生活中,我都會留心觀察身邊的設計,發現好的設計,當然也會各種吐槽那些不好的設計。

書中也講到了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於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爲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爲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最終用戶,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用戶的想法,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心理學 篇11

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當我們使用一個產品時,有些用起來很順手,有些用起來卻常常會出錯,甚至看到一件產品時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對家裏的全自動洗衣機就是如此),不論這件產品是否是“最先進”的。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涉及到設計心理學探討的範圍了。

作者諾曼博士在《設計心理學》中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的原則,提醒消費者購買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於理解。希望設計師在注重設計美感的同時,不要忽略設計的`一些必要因素,因爲對於產品設計來說,安全好用永遠是競爭的關鍵。

諾曼博士用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挫折和危險,幫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關鍵,即產品設計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實需求,甚至違背了認知學原理。

設計心理學幾乎在你接觸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應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實例:

比如當我們看到剪刀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時候我們到一家高檔賓館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進門,雖然大門看起來很高檔大氣。

一輛豪華大巴車司機面前有一百多個按鈕,但對於司機來說並不不是一件難事,因爲這個設計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則。但當我們面對一臺複印機上的那幾個按鈕時竟然一頭霧水。

當我們用手機撥打了個號碼,然後將聽筒附在耳邊,我們會聽到“嘟~嘟~嘟”的聲音,表示已經撥出等待對方接聽。如果沒有幾聲“嘟~嘟~嘟”的聲音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打出去了。這是應用了信息反饋的原則。

鑰匙、U盤被設計成爲只能有一種方式插進鎖孔或USB接口,這正是設計者考慮到我們可能會犯錯,並提前堵上了這種錯誤的可能性。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則。

……

這本書很有趣,我把它當作科學小品來讀,在書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尋找的各樣設計。

對於這本書我用了略讀的方式,粗粗地瀏覽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讀的。

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對於一個跟設計幾乎毫不沾邊的傳道人讀這樣一本書有什麼用呢?除了構架講章之外,設計跟我已經毫不沾邊了。但它至少打開了我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維中的一個盲點。

如果非要問它帶給我什麼幫助?我只能說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幾年前讀過一本關於青少年心理學的書,其中有講到一個原則:一個頑皮經常做惡作劇的小孩,大多是因爲缺乏被關愛,他們搞怪的潛意識是引起注意。事實上這個觀點不僅僅實用於小孩子,同樣也適用於大人。這個觀點在禾場上幫我了很大的忙。

這本書也不妨成爲“消遣”的樂趣。

設計心理學 篇12

《設計心理學》這本書是作爲一個設計師必讀的書籍,這一部書籍作者是唐納德·A·諾曼,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技術系教授,尼爾森·諾曼集團的靈魂人物、聯合創辦人(該公司以“提升消費者感受的智囊團”着稱),歷任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認識科學系和心理學系教授、蘋果公司先進技術小組副總裁,主要着作包括:《記憶和注意力》、《使我們變聰明的事物》、《隱形計算機》等。

諾曼的這本書主要從概念模型、預設用途、可視性、匹配、反饋提出了設計心理學觀點。特別是舉了很多設計的例子,通過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很多原本比較深奧的設計心理學知識,看了以後很有感觸。

我們也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看着眼前美觀豪華的門卻不知如何打開;頗具現代感的水龍頭卻把你弄得手忙腳亂;因爲不會使用家裏的組合音響而生出跟不上時代的.挫折感……這些人前的尷尬、人後的沮喪,其實問題全然不在我們!全怪設計者考慮不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爲找不到正確的使用方法而錯誤的怪罪自己,因爲那不是我們的錯。然而作爲一個設計者必須全面的去考慮問題。

一個好的設計必須具備它的可視性,正確的操作部位必須顯而易見,必須正確的傳遞給使用者信息。往往設計的失誤會導致錯誤才發生。其實設計本身也是一種不斷犯錯誤且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交流的過程。

一個好的設計還必須建立正確的匹配關係,操作意圖與可能的操作行爲之間的關係,操作行爲與操作效果之間的關係,系統實際狀態與用戶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所感知的系統狀態這兩者間的關係所感知這兩者間的關係,所感知到的系統狀態與用戶的需求、意圖和期望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透徹的去理解和領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覺得中國的設計實在是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地方。

設計心理學 篇13

摘要:無人機是21世紀開發的新型實用創新產品,已在警用、農業、氣象、電力、搶險救災、視頻拍攝等行業廣泛應用。無人機的人機界面設計,直接影響其工作效率和操作的舒適性,需要從改善人機界面使用,增強用戶與設備良性交互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統而清晰的認知。從設計心理學角度,基於人的思維及行爲方式,對無人機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原則及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人機界面設計;設計心理學;無人機

人機界面是人機工程學領域的一門學科,指的是人和機器在信息交換和功能上接觸或互相影響的領域,即人與機器通過界面的相互交流[1],包括信息輸入與輸出,界面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和機器雙方的效率。好的人機界面簡潔美觀,通俗易懂,不失雅緻,在使用方式上也是十分簡單且具有引導和解釋功能,在造型和使用上都吸引用戶並使用戶感覺愉快,從而提高效率。人機界面屬於計算機類與認知心理學類雙重結合的產物,涵蓋知識範圍較廣,還與人機工學、數字媒體技術、網絡應用技術、人工智能等有着密切的關係。對於滿足功能而言,大多數人機界面設計基本達到了人們對於使用的要求,而發展產品更多更適用的功能,卻要從界面設計中以人的需求和使用產品的高效性兩個方面出發,將設計心理學與界面設計融合,使產品與人的關係更爲親密,更大地發揮產品的性能。本文以無人機人機界面設計爲例,探討設計心理學在產品界面設計中的應用和實現。

一、心理學原理與人機界面設計

(一)認知心理學

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在西方興起。認知心理學即人通過感官對信息的獲得,併產生一定的心理認知,影響並指導思維形成和對事物的關注方式等。它是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從具體感覺到抽象認知再到具體的思維,包括概念、語言、情緒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人的行爲。由於人們對認知心理學的深入瞭解,認知心理學逐步得到發展,並應用於產品設計和計算機領域。現代人機界面設計涵蓋着認知心理學。例如,通過人眼對不同顏色感知程度不同這一認知心理,可以對於顏色搭配進行不同設計。細視胞光譜中黃色部分最爲敏感,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陰雨霧的天氣通常用黃色來作爲警示顏色,或者在字體廣告設計中運用醒目的黃色爲底色或亮色等。再如,紅色等較爲豔麗的顏色會引發人們的興奮感,刺激食慾,一些餐館的可視化菜單會增加紅色裝飾的使用。此外,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詳細系統地解釋了刺激的整個心理過程,在指導界面設計和信息傳播版式設計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二)審美心理學

人機界面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其出發點必然與人相關。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這要求人機界面的設計體現人性化特點與原則。人的特質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在各個時期由於審美的不同對於人機界面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原始人類時期,由於技術水平低下和人類意識淺薄,幾乎無設計、無人機界面可言。在洛可可巴洛克時期,人們則追求矯揉造作的豪華裝飾風格,直至現代主義的出現,在設計理論上提出“少則多”的設計原則,簡約設計、理性設計等觀點纔在設計美學上逐步進入實用性和美觀性相結合的藝術狀態,並在斯堪的納維亞風格中達到真正的美學與人機的優良設計地步。從歷史的角度看,設計與文化內涵和底蘊有着緊密關係,人們的審美心理對於人機界面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設計必需考慮審美主體對某一類界面的審美體驗,結合心理學知識對產品賦予新的含義,增加人機界面的新內涵。

二、無人機人機界面要求

無人機的人機界面通常可分爲顯示系統、操作系統以及輔助系統等3部分。顯示系統主要指顯示屏所帶來的可視化視覺顯示信息,操作系統通常指控制和界面應用部分(包括按鈕、旋鈕、手柄乃至觸屏等),輔助裝置是指顯示系統和操作系統所搭配的其他設備,如電腦軟件、手機APP等。基於心理學因素對人的行爲的影響進行分析,無人機的人機界面設計應着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最簡信息

根據人的記憶曲線原理,人在短暫時期的記憶是有限的,面對衆多的信息無法全部完成記憶的複寫。對於無人機而言,其應用領域多爲軍事和救援領域,因此,其操作者應是高度緊張、注意力極其集中的.,在最短時間內把握最爲有效的信息至關重要。在無人機的人機界面設計中凸顯有效和重要信息,隱藏不必要的信息,形成簡潔明瞭的主界面圖將會突出主要信息,減輕使用者的記憶壓力。

(二)反饋

反饋即使用者輸入一定的信息指令後,在產品的界面或者操作中能夠及時得到相應的動作。反饋是設計中的重要一步,在使用者與無人機相互“交流”過程中,彼此進行着信息的傳遞,如果沒有反饋或者反饋不及時,後果將不堪設想。無人機的反饋需要更高的靈敏度和效率,可通過手機APP或者計算機智能系統聯合設計來提高反饋的精度。

(三)匹配

匹配可實現用最簡潔的信息表達最清楚的對應關係,從而減輕記憶負擔。例如,通過顏色、聲音、亮度等方式來提醒使用者界面區域重要的功能區,亮色、高音量、強光表示重要,特殊情況等。在無人機的人機界面設計中,通過清晰匹配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人機交流,如在航行和信息採集區域用特殊顏色進行匹配,提示操作者重要區域的匹配位置。

三、無人機人機界面設計原則

(一)清晰性

人機界面設計清楚簡潔是提升使用者操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無人機本身具有輕巧敏捷的特點,對於它的人機界面設計也應該是簡潔明瞭的,表達出最重要和本質的功能,避免對使用者造成注意力的浪費。同時,對於界面的分佈和信息的編排要做明顯的區分,重要信息進行強調,不重要信息則可以隱藏或者忽略,儘量做到界面所編布的重要信息就是使用者最爲期待的信息。

(二)易學性

一個設計良好的人機界面應是易懂、易用的。無人機的應用領域較爲廣泛,不同領域類型的無人機有相應的特徵,使用者經驗、文化水平,語言等也有所差別,要充分結合使用者和心理界面設計理論原則進行設計。例如,SRK理論(認知控制層次行爲模型)認爲一般情況下人通過3個層次的認知控制來對信息進行處理[3],即基於技能行爲的層次,基於規則層次的行爲,基於知識層次的行爲。基於技能行爲的層次,基於規則層次的行爲簡稱SBB和RBB,屬於較低層次的人認知控制行爲,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喜歡用較低層次的認知控制行爲來對信息進行處理[4]。在界面設計中從低層次的認知處理行爲出發,做到人機界面設計的易懂易用。

(三)一致性

一致性的人機界面設計,在整體佈局和設計上協調統一,不僅能夠在審美上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而且信息規劃合理,重點突出,有助於使用者瞭解界面,提高使用效,減少不必要的失誤。以視頻拍攝類的無人機爲例,無人機界面與手機APP的結合使用減少了許多操作上的難度。一般使用者對於手機的使用較爲熟知,當面臨一個陌生的機器進行使用時,心理上難免產生生疏緊張的感覺,而與手機APP的結合使用則拉近了使用者和無人機的心理距離。

參考文獻:

[1]沈霞,陶晉,魏東.從設計心理學角度思考數控加工設備的人機界面設計[J].工業設計,20xx(6):66-67.

[2]夏敏燕,湯學華.基於認知心理學的機電產品人機界面原則[J].機械設計與製造,20xx(1):183-185.

[3]楊濤,曾維鑫.淺析人機界面設計中的心理學因素[J]藝術設,20xx(3X):85-87.

[4]沈瓊,陳蓓,張路.粗細聯紡紗機操作系統界面的人機交互設計[J]機械設計,20xx(9):117-119.

設計心理學 篇14

摘要:從高校學生實際的社會交流需求出發,綜合考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場地資源緊張的現狀,筆者通過前人研究和社會調查發現,食堂通過合理的佈局與改善,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條件下,高校食堂可爲學生營造一個適宜交流、緩解壓力的場地。本文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對食堂的設計佈局以及食堂設施佈局進行分析。通過調查分析,爲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大學生的交流需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使校園的場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關鍵詞:高校食堂 環境心理學 社會交流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xx)20-0171-03

食堂是高校校園重要的建築之一,是學生們攝取食物、放鬆心身的公共場所,也是師生每天必到、互相見面的場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食堂不論在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是在提升學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發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設計與佈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響力。但很多高校對此並沒有十分重視,固然學校應該看重教學方面的問題,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設施一樣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環境心理是研究環境與人心理和行爲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都在運用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進行設計和佈局,從而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生理與心理的需求。[1][3]筆者結合前人對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從環境心理學理論切入,對高校食堂所具備的社交功能做進一步分析,一方面,爲食堂合理佈局提供一定思路,從而爲校園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爲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放鬆、交流、溝通的場所,以提升學生的社交意識,滿足其社會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質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爲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學生的社會交流情況、食堂對學生社會交流的影響,筆者開展了學生對食堂相關評價的問卷調查。筆者對貴州大學以及貴州師範大學的學生髮放600份問卷。回收問卷596份,有效問卷586份。筆者通過對數據整理髮現,學生對食堂就餐環境的滿意度爲32%。學生對經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適的僅佔總體的24%。目前有65%的學生認爲食堂是不適合交流的場所。此外,在調研中發現,調查學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與他人交流時間在兩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對面談話。由此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交流意識與慾望。學校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發展和社交需求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學生聚集廣泛的公共場所,爲學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臺和社交機會。

一、高校食堂大學生社交行爲的影響因素

(一)物理環境因素

1.功能分區

食堂作爲公共的交流場所。首先,從就餐者羣體角度來說,只有能夠滿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場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這種環境才能成爲合適交談的場所。而環境的背景因素尤爲關鍵,每個人對環境的要求有差異[2]。根據調查發現,學生喜好的就餐環境因人而異。從食堂角度來說,要作爲一個良好的社交場所,就要多方面去適應不同人羣的需求,以達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同時筆者對學校的一部分學生進行調查,85%的學生認爲食堂有必要進行功能分區,這樣有利於實現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對食堂進行功能劃分符合學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環境中,如果該環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範圍,就會使得人正常認知活動受到干擾。如果這種對於環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覺察,很大程度上會引起負性情緒體驗[3]。而這種負性情緒體驗如果沒有得到處理,就會對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食堂這一公共場所進行分區,爲區域提供合適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們可將食堂就餐區域在充分利用場地資源、考慮就餐者喜好的情況下,將食堂劃分出幾種功能區。例如,常見的快速就餐區、聚會區、吧檯區、自助餐區等。

2.桌椅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領地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它表明了個體或羣體彼此排他的、獨佔的使用區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個體所能感知的領域,一方面是整體分區佈局領地的劃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擺放和設計也顯得尤爲重要。一般情況下,人不會意識到社會距離,但在行爲上卻時時遵循着該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則引起不適感[5]。所以食堂布局時應考慮個人空間的舒適感,具體就是物與物間的合理距離[4]。不僅不浪費平面利用率,也儘可能保證就餐者的個人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過對餐桌的形狀,擺放距離以及椅子數量佈局等,以增加學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適性,進而提升學生的交流慾望,達到改善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除選擇四人長桌以外,大部分學生傾向於選擇在四人小圓桌上就餐,相對於長方桌而言,這更加體現了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餐,不僅舒適,也更有利於同學的交流,這樣在進行小範圍的交流時更不易感覺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圓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就餐時的人數。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其中有15%左右的學生傾向於6-8人一同就餐。就這一部分同學筆者進一步分析發現:他們每天的基本社交時間都在3-5個小時。這從側面反映,交流時間和他們選擇的就餐人數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些學生對於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對於圓桌的使用,有條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圓桌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筆者還發現有21%的同學選擇半包圍式的餐桌。其也可以體現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圍處就餐,能夠有一種被容納其中的心理體驗,少量使用這類的桌子,不僅有利於提高同學的社會交流,還有利於提升食堂的特色與美感。

3.噪音

研究發現噪音對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響,進而可間接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爲。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響聽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認爲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麼噪音對其影響會較小;反之則大。從這個觀點來看,人對於噪音是有一定適應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過分安靜,其中加入節奏輕快的背景音樂,或者播放受歡迎的廣播節目,會使其氛圍更易讓同學交流。因此結合高校食堂來說,食堂噪音對於學生的就餐和交流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樂的元素,從而降低高峯時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並且背景音樂是作爲人們能夠控制的因素,從而也能夠減輕他們因噪音而產生的不快感。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4.顏色

在衆多學者研究中,都探討了色彩對人心理的作用。環境影響個人情緒,而個人情緒又會影響其交流的質量和持續性[2]。本次的調查中,56%的人表示會關注到食堂所用的顏色。從食堂的整體色調來考慮,首先應符合大衆審美。顏色所構成的物理環境給人帶來的視覺體驗和身心體驗對交談的傾向和慾望有輔助作用。從大的公共場所到食堂這一場所的顏色佈局應該更好地結合就餐羣體的心理進行選擇,根據不同顏色對人心理的暗示作用進行考慮[4]。現在很多餐廳顏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較強的爲主,如橙色和橙紅色。但往往單一的色彩極強的色調渲染環境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這樣的物理環境本意是好的,但卻可能導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過剩,產生牴觸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區,應該以明朗易感性較強的顏色爲主色調,但用以淺色調和暗色調將主色隔開。這樣可以減少主色調給人的壓迫感,並有利於達到更好的視覺審美效果。

(二)心理環境因素

1.擁擠感

個人空間太少會使人心理上感到擁擠[1]。在食堂保持相對的獨處空間有利於個體領域性和擁有感的體驗。在本次調查中發現,32%的學生認爲食堂下課時段會出現擁擠現象。學生的這種主觀擁擠感的體驗,除了是對物理環境的直觀反映,也是內在的心理調節機制所產生的反應。當學生沒有適合於個體空間行爲的物理環境,無法擁有領域性和擁有感,就容易形成擁擠感和壓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實際情況更爲負面的情緒。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爲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處於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擁擠感會下降[1] 。因此筆者認爲,學生對於食堂擁擠這一評價的體驗,與其對環境的控制感缺失有關。在高校實際場地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緩的音樂可以很好地降低環境噪音帶來的心理擁擠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計成可調動的,這樣就餐者可根據自身喜好調節與他人交流的直線距離,進一步以物理環境來調節其心理體驗。如此不僅可以讓師生擁有一個舒適的就餐環境,也進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個體空間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滿足私密性,直接影響到人們的依賴感與歸屬感[2]。對於作爲公共場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區,圓桌的使用等,都考慮到私密性這一因素。不同的分區,可以使個體放鬆情緒,充分表達其真情實感;圓桌的使用也使羣體之間保持距離,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對於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學生傾向於面對面。其次,多數人都不喜歡陌生人同桌,根據數據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對面,因爲該角度不會有眼神的對視,也不會有任何交流。爲此,食堂應能夠滿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適當增加某些就餐區桌椅間的間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擺放以便於團體就餐等。

(2)安全感

個體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邊界效應,人們更願意選擇區域的邊緣地帶進行活動。邊緣地帶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其爲人提供了有利條件[2]。首先,就餐者在邊緣區域就餐會感覺不被打擾,人流量沒有中心區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邊緣區域有利於就餐者肢體動作的施展,進一步促進交流質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話題。在問卷調查中,選擇靠邊的位置就餐的學生佔多數,這也符合邊界效應這一現象。因此,食堂的設計可適當使用一些隔離屏風等裝飾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觀度,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就餐安全感。

(3)場地依戀

學生對食堂形成的場地依戀,也是食堂成爲好的社交場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場所依戀”是指個人在一個場所後,會對該場所所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產生依賴感以及在情感層面對這個場所產生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其它情感層面的表現[1]。該理論體現了資源及其提供設施的重要性。通過對食堂設施和資源的合理運用,以滿足學生就餐時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滿足個體對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設施和服務,爲學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環境,這樣能夠使個體對於食堂產生依賴感和認同感。不僅爲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並能夠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從而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7]。

二、結語

食堂作爲學校重要的公共場所,應更多地關注和挖掘其爲學生帶來的潛在價值。本文旨在強調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優化配置學校公共場地所具備的資源。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對食堂的社交功能進行探討,爲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也爲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保羅·貝爾 (Paul ),托馬斯·格林 (THomas ne) ,傑弗瑞·費希爾 (Jeffiey er).環境心理學(第5版)[M].朱建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鄭全全.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

[3]樂國安.美國環境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xx,(05).

[4]舒莉.環境心理學中噪聲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訂[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xx年.

[5]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6]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