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學校心理學第八章學習心得

心理學3.03W

今天是愚人節,一個洋節,年輕的時候還有心情和人開個玩笑,到了如今的年紀,直接就忽略+無視,就是很普通的一天,一切如常。

學校心理學第八章學習心得

今天上午在家裏看《學校心理學》的教材,讀到第八章兒童社會技能的測評與訓練,聯想到前幾天幫孩子解決打人男孩的事情,很有些感觸,也爲自己對問題的處理方法找到了理論依據。

“社會技能是個體爲圓滿完成一項任務所表現出的特定行爲。“同伴接受定義法以兒童得到同伴接受的程度來界定社會技能的高低。與打端寶的男孩R因爲和班級裏很多同學都有過肢體衝突,且都是他主動打人,所以很不爲同學所接受,處於被敵視被孤立的狀態。行爲定義法說,社會技能是特定情景下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將盡可能產生或維持某種強化行爲,儘可能減少或消除懲罰。R同學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表現出當時害怕,但轉眼就忘記懲罰的可怕,然後依然固我的狀態,懲罰對其已失去威懾力,他也沒有任何減少和消除懲罰的行業改變。社會效度定義法說,社會技能是在給定的情景下,能預測兒童的某些主要社會性發展結果的行爲,如同伴接納和受歡迎程度,對自己有重要影響的他人的評判,與前兩者有關的其他社會行爲。R在學樣不被同伴接納,不受同學歡迎,被老師和同學視作班級公害,令父母頭疼不已。無論用哪種定義方法看,R都是在社會技能上有缺陷的。

“在學校環境中,社會技能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社會技能缺陷或不被同伴接納的兒童,出現不良症狀的比率較高,主要表現爲學校適應不良,休學、退學、少年犯罪、早期精神失常以及導致成年期心理障礙等。“R目前是學校適應不良的狀態,從社會技能缺陷的表現上看,是最初級的階段,但隨着年齡和年級的增長,如果其社會技能不能得到提高,他所面對的問題和困難會越來越多,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苦惱,久而久之,後面比較嚴重的症狀就會出現,這不是危言聳聽。想要幫助R的初衷就是這點,孩子還小,改變和教育的空間很大,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不能給他及時有效的糾正與幫助,他就會偏離正常的發展軌道,一路跑偏下去。目前的狀態主要是教育的方法不對,沒有及時疏導他的焦慮情緒,沒有體會他想要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和想要解決問題卻不得法的着急,只是說教與批評,說不到孩子心裏去,對孩子沒有實際的幫助。最重要是,沒有教會他欠缺的社會技能,以及如何處理自己因爲社會技能不足而導致的情緒喚起。

“社會技能欠缺兒童,往往缺乏必要的能力與同伴進行融洽地互動,或者在給定一個技能的扮演中,不知道其關鍵性的一步,是一種獲得性或習得性障礙。比如,R因爲與同學們的衝突被大家所孤立,他特別想和班裏同學做朋友,特別想被同學接受與喜歡,但他不知道造成現在局面的原因是自己,也沒有人幫他把自己的行爲和自己的願望聯繫起來,因此他不知道該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技能缺陷的矯正,主要通過示範、指導訓練或演練法教給兒童。

也可能,R也知道是自己的暴力行爲導致了自己的不被喜歡,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或者說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爲。R自己曾經和媽媽說過,他也知道打人不好,也希望自己能改變,但總是一着急就控制不住自己。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孩子有了“情緒喚醒反應”,進而反映出孩子有自我控制方面的欠缺。“情緒喚醒反應如害怕、焦慮等並不能構成社會行爲操作缺陷的一個表現,但當這些情緒喚醒反應的出現抑制了社會行爲的獲得或操作時,我們分別稱之爲自我控制技能缺陷和自我控制操作缺陷。”

自我控制技能缺陷,是指兒童因爲某種情緒喚醒反應抑制了技能的獲得,因而無法學會一項特定的社會技能。影響技能獲得的情緒喚醒反應主要有兩種,一是焦慮,二是衝動。“焦慮抑制了適時的應對性反應,因此兒童未能學會怎樣與同伴互動,是因爲焦慮和害怕抑制了社會性行爲的獲得;反過來,可以通過強化社會性行爲的獲得,從而在社會情景中進一步減少焦慮。衝動是社會情景下潛在的短期反應傾向,有衝動行爲的兒童不會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因爲他們的衝動經常遭受到同伴的拒絕,造成這些兒童無法得到適當的行爲規範,或者處於無人理睬的境地。其衝動性反應方式使其表現出了令人厭惡的社會性行爲,從而導致了同伴、父母、教師的拒絕。隨着這種拒絕環境的進一步強化,反過來,兒童的行爲遭受到言語、身體上的懲罰,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兒童無法學會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R因爲自己的攻擊性行爲,被同伴、教師和家長拒絕,被孤立、批評和懲罰,他很苦惱卻不知道如何改變,內心的'焦慮是必然的,當被拒絕的感覺襲來時,他會比別人更容易表現出失控,做出衝動下的行爲,進一步惡化局面,陷入惡性循環。面對拒絕情境,他是害怕的緊張的着急的和抗拒的,所以當類似的情境重複出現時,他的焦慮會隨之被喚起,使適時的應對性反應被抑制,一着急腦子一片空白,再疊加因社會技能欠缺而導致的不知所措,而更加焦慮。他因爲拒絕場景被喚起的衝動而被重複拒絕,因爲被拒絕場景重複出現而更加衝動,且因爲被拒絕的狀態,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他更加沒有機會習得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只能在焦慮與衝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如果不及時干預矯正,這是一條不歸路。

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首先是要降低兒童的焦慮”,所以我告訴R的媽媽,要看到他的優點,給他肯定和積極的能量,讓他自己認可自己,重建自信。讓她告訴R,偶爾控制不住情緒是很正常的,大人也不能做到隨時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更何況他還是個孩子,降低他的壓力。提醒R媽要多鼓勵他,對他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給予肯定,對他的小毛病給予理解和寬容,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和小能量,建立起自信。“然後再輔之以示範、指導訓練或自我控制策略,教給兒童怎樣去抑制那些不適當的行爲,訓練兒童對刺激的控制,以識別潛在的衝突情境,對兒童偶然表現出的適當行爲予以強化。”所以我讓R媽告訴他,可以先試着努力做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儘量不影響別人,教他一些不影響別人的發泄情緒的方法,堅持努力就好。告訴R媽重點要放在教會孩子如何維護同學關係,交到朋友的技能上。R媽也說讓他每天在孫老師有時間的時候,跟孫老師講講今天在愛護、幫助同學方面的自己做的怎麼樣,或者是一件事都可以,慢慢讓他體會到愛護、幫助同學的那種開心愉悅的感覺,他就會越來越懂得約束規範自己行爲的。這些都是指導孩子學會一些具體的社會技能,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他眼前的困境。從長遠看,還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內心有更多關注,對孩子的衝動行爲有更多包容和有效指導,對孩子的進步有更多鼓勵以強化適當行爲,在生活中對孩子有更多正確社會技能的示範,給孩子提供更多習得社會技能和自我控制技能的機會,讓孩子內心充滿陽光,相信自己認可自己欣賞自己,才能達到自內而外的和諧。

通過這樣對照實際案例的的整理,我的思路更清晰,對這部分理論的理解也更深入,對相似概念的區分也更準確。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使一種能力泛化,使解決一件事的方法變成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

繼續學習,繼續感受,助人自助,成人達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