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心理學1.22W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1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學與教的心理學》,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我閱讀了《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讀後使我的業務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爲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

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國小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爲教學技能。爲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爲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着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

個人收穫和體會: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爲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着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爲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一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纔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在此基礎上,要尋找並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們看重的是成效,結果,沒有人會同情這類人。從來沒有救世主,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學習的最根本要求是實踐,要反覆練習,從而熟練掌握。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開始時動作的正確性,如果開始就是錯的,一旦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學習錯誤的,還不如不學。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

整本書比較實用,很好地解釋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爲教師教學能力。學與教心理學的出現是現代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發展的產物。它首先闡明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系統的課堂學習理論。然後在學習論的基礎上闡明教學的一般過程,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課堂管理、學生動機的激發、課堂紀律的維持以及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學與教的心理學的出現把學習論、教學論和教學法統一在一個學科體系之中。有利於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搞清自己的教學的風格與特點。

總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獲益匪淺,今後還需要多多閱讀這類的好書。相信有豐實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路也會走得越來越紮實,越來越寬廣。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2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爲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爲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爲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爲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爲中心”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纔是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爲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着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着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爲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纔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着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說,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爲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具體地說,以前總認爲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着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着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爲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爲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着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爲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爲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3

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有些感觸,其中有效教師的特徵對自已觸動很大。有效教師共有以下特徵: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耐心溫和和藹可親;瞭解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一起活動多與學生講話;不拖課;佈置的作業不太多太難;有學問有幽默感等。對照周圍的名師都有以上特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有些感想

要成爲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要師德高尚,耐心溫和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是師生,在課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纔不會責罵訓斥學生,纔會耐心溫和和藹可親有幽默感。比如課堂上有次學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認真對他說“對不起,剛纔上得不夠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學會心一笑,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有次週六上午第四節學生疲勞課堂有些沉悶,我鄭重其事要宣佈一個好消息,學生們很期待,我說“再上一節課就要放學了”,如此等等我與學生們的關係很和諧。每節課下課時師生都感到有收穫,心情愉快。

要成爲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還要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教師知識廣博,精通本門學科有關知識,與本學科有關的最新資訊,教學基本功紮實,精通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先進。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規律,有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特點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成爲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

要成爲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爲學生考慮。上課的內容、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課堂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總把問題留給學生,作業不能太多太難,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教師一定要先做過,並不是課後的作業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太難的要去掉,有的題要改造,有的題目作爲選做題,作業的量要適當,作業太多太難只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浪費學生的時間。上課不要拖課,我上課總要留幾分鐘,這幾分鐘時間多數學生可以回顧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個別學生有問題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與教師交流,有的學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節課更有精神。要多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瞭解學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學也能更適合學生。

要成爲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鼓勵,多指導,這些學生的成績上來了,班級的成績才能上臺階,班級學生的成績差距小了,也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利用輔導課時間和晚自習時間輔導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多些個別的交流更好,考試後成績波動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總之只有真正爲學生着想,全力幫助學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纔會更有效。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4

讀過這本書後使我對心理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本書中的很多理念解決了我在心理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不僅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的影響。作爲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分析問題,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書中從職業的角度來看,將教師的成長歸結爲教學新手成爲教學專家的過程:

1、新手水平。

新手水平的教師是師範生或剛進入教學領域的教師。在這個水平上,教師的任務是學習一些陳述性知識,如一般的教學原理、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並熟悉課堂教學的步驟和各類教學情景,獲得初步的教學經驗。

2、高級新手水平。

高級新手水平的教師是具有兩三年的教齡的教師。他們的言語知識與經驗相融合,教學事件與特定知識相結合。

3、勝任水平。

並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夠達到勝任水平的。其教學有兩個特徵:能有意識地選擇要做的事;在教學活動中,能確定教學事件中的主次。此水平的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較強的自信心,但是他們的教學技能仍然達不到迅速、流暢與變通的水平。

4、熟練水平。

熟練水平的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反應有敏銳的直覺力。他們從不同的教學事件中總結共性,形成事件間的模式識別能力。

5、專家水平。

在處理課堂教學事件時,專家水平的教師不是以分析和思考的方式有意識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教學活動,而是以直覺的方式立即作出反應,並輕鬆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感覺自己目前還是處於高級新手水平,這條教師的修行之路還很漫長,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摸索,不斷地去改進。

閱讀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習《學與教的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5

眨眼,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經六年多了,從一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懵懂女孩,到一個經過兩個教學循環,經歷班主任和備課組長的磨練,我對教材更熟悉,對學生的心理更瞭解了。但是,我還經常反思:爲什麼學生的成績還沒很大的提高?爲什麼沒有完成預期的計劃?一些知識點爲什麼說了那麼多次學生還沒記住?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困擾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連生的《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在如何成爲專家型教師和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又有新的體會。

一、在專家和新手的對比研究中,柏林納總結出:根據當時的教學情景與學生的反應和要求來安排教學專長獲得的一個標誌,也是專家教師與新教師的差別。每次備課,我往往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如何達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讓課堂的發展完全按照自己預設的軌道進行。但是,往往我是沒有備好學生,很多時候設定的題目太難太多,導致學生沒有按預期完成任務,課堂氣氛沉悶;往往也沒有預測教學中會出現的狀況,而對學生出乎意料的情況招架不住,沒有作出恰當的引導。然而,一個富有教學機智的老師,善於觀察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並能根據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反應隨時改變教學內容,最終能達到以直覺的方式對教學活動立即作出反應,並輕鬆、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和梅爾尼克的過度練習對提高學生記憶效率很有幫助。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保持材料最初減少很快,後來逐漸減慢;兩端的材料容易記,中間的材料受到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的影響而容易忘。我們的學生往往對每一模塊第一單元的單詞最熟悉,中間學的單元沒有任何印象,後來學的單元有點印象。其實,可以讓學生早讀時從不同的單元讀起,不要每天都從第一單元讀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因爲它們各自只受到後攝抑制和前攝抑制的影響,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好早晚的時間進行記憶活動。

梅爾尼克研究了過度練習的量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作用,發現最佳過度練習是50%。在背單詞或範文時,學生常常是讀到剛剛會背,或者寫到正好能記住就不願意再多讀多寫。雖然他們暫時掌握了,但一定時間後容易遺忘。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背書的時候,如果讀10遍就能達到背誦的要求,那麼最好讓學生在讀5遍。其實,學過的知識遺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們稍微鼓勵學生並運用理論知識引導他們如何記憶,遺忘就會減少了。

《學與教的心理學》除了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幫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讓我體會很深,如本書提到的:提高學生自尊的建議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較和競爭,鼓勵學生與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較;說服是教師培養學生良好態度與品德的一種重要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