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讀《史記》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史記》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心得體會

讀《史記》心得體會1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爲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爲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爲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爲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爲社會腐朽、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纔會讓那些真正爲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纔是最重要的吧……

讀《史記》心得體會2

尊敬的各位評委,敬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參加這次演講比賽。

一本文學名著,凝結着前人的多少心血。當我翻開這本陳存的《史記》時,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遐想。我敬孔子的'學而不厭,直道而行;燕子的樂觀豁達,處其自然;畏項羽的霸氣;服吳起的聰明才華;悲韓信的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今天我要向大家講述一個小人物所創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故事。

陳勝,陽城人,自涉。陳涉年輕時,曾受僱幫人種地,做累了就跑到田埂上休息,心頭憤憤不平。過了很久,陳涉說道:“如果將來誰富貴了,我們彼此都不要忘了誰。”可是幫傭的夥伴們卻笑着對他說:“你只不過是一個受僱幫人種地的人,有什麼富貴可言?”陳設嘆息着答道:“唉,像燕雀這種小鳥,哪裏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徵調巷左邊的貧民去防守漁陽,一共九百個人駐紮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編入此次徵發的行列中,並且當上了屯長。恰巧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如果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當時秦朝的法律規定,這九百個人是都要被處死的。陳涉和吳廣商議該怎麼辦,陳涉便說道:“如果逃走也是死,起義並幹一場大事業也是死,倒不如選擇後者。”他們認爲,天下百姓受秦朝的殘害已久,起義反秦肯定會有很多人響應。他們把大家號召起來講明瞭道理,並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後世!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祖傳的嗎?!”大家聽後,情緒激昂,一致贊同起義。

從這之後便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隊迅速壯大,陳勝自立爲王,並建立了“張楚”政權。最後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秦朝已經搖搖欲墜,並有力的鼓舞了後世人民反抗殘暴統治。

陳勝少有壯志,不甘平庸,後來終成就大事。可見,在少年時期所形成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只要我們有自己的思想,並有一顆實現理想的心,我們終能走上人生的頂峯,當我們回顧人生時,便欣然無悔!

謝謝大家!

讀《史記》心得體會3

這個寒假,老師讓我們讀了史記故事,我讀了大有感悟,對它有了很深的瞭解。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疾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它不僅表現在作者的歷史觀,而且積極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

比如說大禹的故事,它主要講了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的兒子生下來之後就沒有看過爸爸一眼,體現了大禹心向天下,一心爲民,孜孜不倦,恪盡職守的精神。

也有揭露醜惡人物形象的,比如商朝的故事,它主要講了商紂王和妲己狼狽爲奸,聽信奸臣的話,對忠臣實施酷刑,後來甚至失去了人性,最後被周武王一舉推翻。

這部書是我們泱泱中華文學鉅著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讀了這本書後,我瞭解了許多關於歷史的知識和故事,也感受到故事的精彩,裏面的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場景波瀾壯觀,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歎爲觀止,也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以後要多看這些文學類的書,明白更多關於我國的和歷史的道理 。

讀《史記》心得體會4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字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之後,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最後完成。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在史記中,我最喜歡“五帝本紀第一”。其中記載的是五帝的傳說。五帝有黃帝、顓頊、堯、舜和禹。黃帝,是少典族的兒子,姓公孫,明軒轅。生下來就神異,幾個月大就能說話,幼年心智周遍、聰明伶俐,長大後敦厚勤勉,成年時就見識廣博,通曉天下大事。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寧靜深沉而有智謀,疏曠通達而明曉事理,養才育物以便充分開發利用土地,依照四時季節辦事以順應自然規律,憑藉對鬼神的盡心敬事來制定禮儀法度,治理四時五行逆順來教化百姓,潔心誠意進行祭祀。堯是繼炎帝、黃帝之後有一個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領。堯勤於政事,認認真真地治理着國家。堯日理萬機,勤勤懇懇地爲人們辦事。等到堯退位的時候,他沒有把首領之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是讓給了德才兼備的舜,這就是所謂“堯舜禪讓”。舜有一片真誠的孝心,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弟妹。舜是個品德高尚、富裕謙

讓的人。舜走到哪裏,他崇高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圍的'人,大家都願意跟他住在一塊兒。大家都喜歡他,圍繞着他住了七年。過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莊;到了第三年,那裏就成了一個小鎮。舜做了國軍以後,心裏時刻關心百姓的疾苦,國家治理得十分好。大禹,因受封爲夏伯,所以又稱爲夏禹。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他採用疏導的方式治理住了氾濫的洪水,被舜選爲了繼承人,在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承了首領的位置,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搞笑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讀《史記》心得體會5

歷史是一面鏡子,觀照祖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學好歷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們永遠不迷濛。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記》。

《史記》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

《史記》作者司馬遷爲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鉅著。

從司馬遷寫《史記》中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

讀《史記》心得體會6

“101本、223本、579……..”我已經看了幾百本書了。在這一些書裏,給我印象最刻深的書還是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在《史記》的二百五十八個故事裏,我最喜歡的是《項羽本紀》。西楚霸王項羽小的時候,學什麼都堅持不下來,但天生勇猛,又有遠大的抱負,連秦始皇都看不起,還口出狂言要取代他。事實證明他是天生的英才,項羽帶着江東的8000子弟兵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大敗秦軍。在安陽奪帥,還有赫赫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大戰,都很好地證明了項羽的神勇。可惜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項羽不聽亞父范增的話,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爲今後的失敗做下了鋪墊。後來,項羽分封十八個諸侯國,自立爲西楚霸王。好景不長,擊殺義帝之後,諸侯王紛紛自立,劉邦崛起。導致了後來項羽霸王四面楚歌,到烏江自刎,令人惋惜。

項羽或許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領袖,但他是一個勇猛,重情重義的武將。這是最讓我熱血沸騰的`原因,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這樣重情義的英雄,是難能可貴的。就是因爲他的重情重義,才能使江東8000子弟兵爲他出生入死,還收穫了虞姬的芳心。四面楚歌中,項羽慷慨悲歌,虞姬伴着項王的悲慼歌聲拿起寶劍起舞,最後揮劍自刎。這種場面令我動容,他明明可以渡過烏江,那裏有千里土地,百姓幾十萬,可以稱王,但他不要,因爲他帶了8000子弟兵出來,沒有一個活着回去,他覺得心理慚愧,無臉回去。一代霸王,就這樣在烏江自刎了,在他的心裏,不做霸王可以,對不起自己的兄弟,對不起江東父老,不可以。爲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執着,可以連命都不要,這悲壯的場面,令人震撼,成爲絕唱。

看完了《史記》這一本書,我的感觸很多。其實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有不同的感觸。書就像在知識海洋裏的一葉小舟,我坐在小舟裏,欣賞着知識海洋裏的各種風景,令我成長。

標籤:心得體會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