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歷史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歷史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心得體會

歷史心得體會1

仔細想想我們已學了六年的歷史了,六年下來,對歷史或多或少有一點感悟吧。下面,我就自己談談有關歷史的想法。

第一:我覺得興趣很重要。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的確這樣。如果你看到歷史會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就像見到闊別已久的朋友,那麼我敢說你的歷史一定學得不錯。心裏有着這份對歷史的追求,你纔會投入你的身心,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那一幅幅場景就像美麗的畫卷縈繞在你的腦海深處,讓你記憶深刻。

第二:我想強調上課認真聽講和勤寫筆記的重要性。

在我的周圍,我總會聽到這樣一個說法:歷史,上課沒什麼好聽的,只要課下背背就行了。對於這種看法,我是持否定態度的。課堂上,老師在講課的同時,往往會突出重點,而且會反覆強調,這樣我們就可以當堂記住一些重要的知識,且注意到很多方面易錯點,避免在考試中失分,且這樣是非常有效率的。這比你課下死記硬背更有效果。另外,上課勤寫筆記也是必須要做的。老師強調的、增添的內容往往是重要的,而且是我們易犯錯的,記下它們對我們是非常有用的。記得有一個題目:是將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美術現實主義、印象畫按產生的時間順序排列,由於書上是按這樣的順序來講的,結果那道選擇題出錯率幾乎達到案99%,而實際上老師在講這一課時就跟我說過印象畫是先於現代主義美術產生的,而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記下這一點,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第三:我覺得善於歸納總結很重要。

每上完一個單元,我們要將整個單元從頭到尾鞏固複習一遍,可以儘量記住每課標題,讓知識點貫穿,這在你答題目時,尤其是材料題,可以不至於漏答。如我們在學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時候,每課3問都是想到聯繫的,只有將其連成體系,我們才能更好的掌握。另外,要將資料上的重要題目抄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包括錯題,沒事我翻閱,考試時遇到這樣的題目,可以輕鬆地寫出且不致漏答。通常題目的解答都有一個固定的程式,你要善於總結。就拿某事件出現的原因來說,這原因包括歷史的、現實的、主觀的、客觀的、根本的、直接的,你要根據其分值以重選答,且要全面。

第四:我想強調考試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①審題是必須的。要弄清題目的時間限制,選擇題一般會提供較爲明確的時間信息,而有些題目都不是很明顯,隱會在材料乃至題目的選項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仔細審題,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教材,正選提取信息。

②其次要把握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性質。只有明確了他們的性質,才能夠迅速區分題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現象和本質等因素,才能夠迅速確定正確選項。另外在評價有關其方面上,要根據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要找出所考查的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對解題大有裨益。

④在解材料解析題時,要注意提示語。提示語中往往有根據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等。解題時必須完全依據材料。若有根據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題時要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因爲答案來自教材和所學知識我們要特別注意。

⑤組織答案時要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詳略得當,要點全面;文字清楚,條理清楚,答時中間最好留一點空白,以便檢查時補充答案。

第五:對自己的作業要認真對待。

一定不要抄答案,要先寫,找出差距,寫完後,要對自己的作業進行改分,分數是衡量你學習成果的標尺;同時再根據老師講解後再次尋找不足。因爲任何一張試卷,你不會的一定很少,會做的不一定很多;不理解的一定很少,理解並能夠自己得到的知識一定很多;好的試題一定不是很多,優秀的試題總是能夠在你的學習和理解中凸現出來。(這一點是我最爲欣賞的,是我從事歷史教學二十多年來第一次遇到的這樣好的學習方法:如此的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題作業,每一張試卷。雖然做試卷很少,但能夠對待每一張試卷,總是在認真做完後,對照答案給自己認真的打分,然後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指點後再次打分和對照,使得試卷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作用,同時使得自己的能力在這張試卷得到最大限度的鍛鍊。不妨請您的孩子或學生或鄰居人家一試!)

歷史心得體會2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現在就國中歷史課改談談心得。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通過學習和實踐我知道,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一、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在《美國經濟的發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硅谷,比爾蓋茲等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

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爲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二、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爲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動水平更高了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

終身發展?爲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顯得尤爲重要,教研活動水平要求更高了。

歷史心得體會3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爲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間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教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進取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教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景,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啓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爲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所以,教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本事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本事,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爲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終,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頭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衆取寵。”

歷史心得體會4

其實歷史與理科不同,數理化可能在臨考之前是很難突擊的,但是像史地政這樣的文科在考試前抱一下佛腳然後拿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分數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下面一點點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課上儘量保證聽課的效率(當然對於想學文科以及歷史想拿高分的同學是肯定的啦)。如果實在做不到,也應該做到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至少對老師說過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印象,不要連這節課講的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不知道,這樣在最後總複習時纔不至於一頭霧水。

練習題也要跟上進度,選擇題最好要自己全部認真地做,因爲選擇題是對書上一些細碎的知識的歸納總結,我們看書的時候可能會很容易忽略的東西。三新上的大題我個人認爲複習時可一帶而過,主要以複習提綱上的爲主。

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複習了,第一遍的複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閱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複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瞭,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我學習及複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心得體會5

在20xx年這個熱情的8月份我們歷史教研組在我校敬知樓進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自主大學聯考題訓練、小組討論大學聯考取向以及最關鍵的聆聽專家講座。

通過對於七位歷史教學專家們的教授內容的學習。使我對課改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進一步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作爲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1、擴展自己的空間,突破自己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要充實

主要指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3、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涌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爲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4、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絡、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通過培訓,讓我感受到:作爲教師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我們也許無權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歷史心得體會6

晚上,我在窗前做作業,突然窗前閃過一道銀光,啪啪有人在敲打窗戶,我擡頭一看,凱蒂騎着她的小飛馬停在我的窗前,凱蒂微笑着向我招了招手,我縱身跳出窗外,正好落在馬上。小飛馬帶着我們在無邊無際的深藍色的星空中飛翔。有許多流星在我們腳下劃過,就象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在追打着玩。清涼的晚風吹在我的臉上、身上,涼嗖嗖的,真舒服。我問凱蒂:我們到哪裏去?你說呢?我很想再到新疆去玩。好吧!小飛馬好象聽懂了我們的話似的,嗖的一聲,飛上雲端,飛到彩虹橋邊停了下來,凱蒂用手一指,跨過這座彩虹橋,前面就是新疆了。

我好激動,我又可以回到魂牽夢縈的新疆了。我走在彩虹橋上,五色雲彩在我的腳邊繞來繞去,橋底下開滿了金色的荷花,發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我走到了彩虹的盡頭,眼前僅然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晶瑩透剔的樹枝上掛滿了紫色的葡萄,綠色的西瓜,黃色的哈蜜瓜,我忍不住用手去摘,手一碰,紫葡萄變成了冰葡萄,真倒黴!

前面有一座紅色的山,那大概就是火焰山了。我縱身一跳,飛上了火焰山。山頂上開滿了雪蓮花,我在紅色的冰山上飛快地向下滑行,風在耳邊呼呼地響,山下是一條寬寬的大河,結了厚厚的冰,許多孩子穿着鮮豔的滑雪衣,在那兒溜冰,冰面上飄着孩子們的歌聲和笑聲。我興奮極了,在冰面上歡快地滑來滑去,覺得自己就象一隻快樂的老鼠,想不到自己會溜冰,還溜得這麼棒,我好得意,

忍不住哈哈大笑。笑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怪不得這麼冷,原來被子掉了。

歷史心得體會7

第一對歷史學習要保持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有些學生感覺自己天生就不喜歡歷史,或者因爲不喜歡某個歷史老師從此不喜歡歷史。如果這樣可以多看一些課外歷史的書籍,沒有人會對歷史上的人都不喜歡,古代的現代的,你喜歡誰就先看誰,看人物故事時必然會涉及到人物所在時代的方方面面。再說“歷史是萬精油,到哪都能學一點”,語文課本里,英語的閱讀理解等,我不相信有人會一點也不喜歡歷史,說不喜歡歷史的學生只是認爲不喜歡學歷史的死記硬背罷了。那麼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了。

第二,方法爲主

1、記憶問題記憶分機械記憶(事實),理解記憶(原因,影響)同學們不要把二者搞混,歷史課本大量屬理解記憶,只有極少的如時間地點等基本事實需機械記憶。(這纔是大家感覺到的記憶負擔部分)

2、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繫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再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

3、提高上課效率首先,上課一定要精神好,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列寧曾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學習和工作”。古人們提倡的頭懸樑,錐刺股,精神可佳,效果最差。我們同學晚上學習不宜太晚;中午睡眠半個小時爲準,這是澳大利亞科學家經過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太短也不行。太久了反而精神不佳;課間一定要休息,它不是上課的延伸,人不是機器,人是有生命的個體,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最後才能精神煥發。其次,上課專心聽講。老師講解課本時要跟着老師的思維去感受歷史,老師會引領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歷史,該做的筆記得記,但不宜太多。所謂學會如何學習歷史,也就是在課堂上學會的。不要認爲歷史只要課後看看課本,抄抄同學的筆記就萬事大吉,那種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和角度是你無法從課本和筆記裏體現出來的,還有就是思維的過程中對自己能力的提升,現在歷史大學聯考更主要的就是能力的考察。

4、“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爲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閒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繫,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5、 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繫。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覆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6、解題的思考。進入高中,考試會相應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試策略並鍛鍊一定的解題能力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結合自己的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而解題則需要注意,要認真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發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審至爲重要,所謂“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同時在審“問”的時候,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繫,或者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來的,那麼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答案不一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精神、其結論、其說明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歷史事實的,如過去有的歷史命題專家所言:“你學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與你學的有關”。不管大學聯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我們所學知識保持着密切的聯繫,一定不要認爲它是虛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題信心;三是要結合自己的個體感受與獨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認爲正確的,不妨答出,不要猶豫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觀點答案,往往成爲顯示區分度的所在。

第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爲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第四,心態爲輔,保持陽光心態和平常心。

首先快樂學習。古云:好知之者不如樂而知之者也,我們學歷史務必跳出死記硬背的陷井,華南師大博導郭思樂教授所提倡的感悟教學法是完全能夠幫助同學們解決學新課程的困難,即大家盡情去感受歷史,感受後自會悟出真理,這也就是史學界所流行的“神入”歷史,由此領略歷史學科無窮快樂,正由於如此,新課程提供了很多真實的各式各樣的材料,目的是讓我們去感受,而不是死記硬背,所以,我們進入高中學歷史要學會感受材料,分析材料,充分獲取有效信息,應用好材料。現在歷史考試的方向很明確,就是要學生感悟歷史,要學會收集資料,鑑別資料,分類歸類資料,分析綜合應用資料,有人提出歷史學就是材料學,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次保持平常心。平常學習歷史時,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萬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礎知識的學習。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慢慢根據自己的規律去學習,到最後讓我們厚積薄發,這樣才能使我們取得最後的勝利。特別是面對即將大學聯考的學生,放下精神負擔,不要把平時考試成績排名排隊與大學聯考對比,平時考試作爲查漏補缺,作爲心理體驗過程,作爲知識的強化,要做的是考後認真糾錯,糾正一個錯誤爲大學聯考成功增加了一份希望。考試分數越低,說明考試診斷效果越強,對自己的提高越有利。把考試作爲享受,重在過程,重在體驗,重在完善與提高,顯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江西省歷史學科帶頭人宜春中學黃洲祥老師給大學聯考前的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做好每天該做的事。”大學聯考就是這麼簡單。

歷史心得體會8

通過近幾年的新目標教學改革,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爲,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爲、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啓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啓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爲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說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爲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爲“簡、易、少、新”爲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爲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爲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爲一個新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今後還需要多吸取些其他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爲,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爲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僞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歷史心得體會9

根據教育局陳xx主任的要求,按照學校領導的安排,9月29日我赴xxxx中學參加了xx市歷史高效課堂研討會,同去的還有我校程xx老師及兄弟學校8位教師。時間不長,感覺收穫頗豐,下面談談學習體會:

一、總的感受

一是聽了兩堂精彩的歷史課。一節是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一節是九年級上冊《工業革命》。這兩課分別是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啓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兩課內容較多,所以上好這兩課有一定難度,但兩位老師的課既輕鬆愉快又有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例如,賈榮豔老師把洋務運動這節課整合爲:診病因【即洋務運動的背景】,開藥方【洋務運動的內容】,看療效【洋務運動的結果】,既形象生動又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輕鬆愉快實現高效。

二是名家點評。宋雪梅老師的點評,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一針見血,一語中的,高屋建瓴,對今後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爲廣大歷史教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三是實地參觀。嚴格規範的管理,清潔優雅的校園,內涵豐富的文化,都彰顯出了xx中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標杆。

二、具體做法

通過學習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壓力、倍增信心,決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備課這個前提。我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團隊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整合資源,起到舉一反三,窺斑見豹的作用。

(二)落實精講多練這個重點。主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講重點,難點,講易錯點,講已混點,三不講:學生一看就會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偏離教學重點的不講。積極推行堂堂清,週週清的教學要求,努力提高教學效率。

(三)突出學生主體這個核心。拋棄假民主實現真民主,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把當前我校推行的師友互助,小組合作教學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維訓練量,實現真正的探究。

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強學習,向走在教學改革前沿的教師虛心請教,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適應新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改革。

歷史心得體會10

20xx年10月25日—11月7日,我參加了雲南師範大學舉辦的“國培計劃”國中歷史短訓班,時間很短,但近半個月的學習讓我在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收穫多多,感慨多多。

“國培”是我們老師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平臺,尤其是對於我這樣在相對偏遠地區和從教工齡有較短的年輕教師來說尤爲的重要,爲什麼這樣說呢,我是有切身體會的,我們學校只有歷史老師不多,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或者說想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還有在研討學案的設計時,應該是和老師們共同探討,可是我們這個學校沒有教師這個資源,那麼在學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訓爲我們設計了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使我們農村教師有幸聆聽了專家對我們的理論指導。聽了雲大附中優秀老師的課程,同時和同時培訓的的老師麼一起交流在教學中常見的難題、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分析雲南農村地區中學生常見學習等等一些列問題,這些給我在後來的教學實踐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學校後,根據學校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實踐以及在培訓期間專家和其他老師的一手材料,我對中學歷史教學也有了一定認識和想法:

對於國中歷史來說,今年應該算得上是劃時代了,今年國中歷史第一次參加學業水平考試,20xx年省抽測科目之一就是歷史;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按新課改要求,搞好教學,另一方面,我們也有現實的成績壓力,要把成績提上去。國中歷史相較其他科目來說內容多,時間少,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等等,但一週只2到3節課,怎麼教讓學生感興趣,怎麼教把成績提上去是擺在每一個國中歷史教師面前的大難題。

第一、歷史科目內容多,時間又比其他其他科目少,要提高成績,首先就要吸引學生興趣,提高效率。

從內容上看,很多學生對近現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學習興趣不高,但比較喜歡古代史。這和其中的涉及意識形態和內容不熟悉相關,而學業水平考試說明中古代史所佔份額較少,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有所調整。首先要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鞏固下來,從我們現在的歷史學習課程安排中看到,國中的歷史包括了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許多內容,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很多時候自認爲看電視看過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認爲沒有必要繼續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輕鬆的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這種心態,應當說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麼?我個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據我們現在所採用的人教版的《中國近現代史》課本內容來說,我們應當說學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據的,但是學生的看法是非常簡單、片面和偏激的,他們只是依據自己個人的好惡來判斷歷史學習。真實的情況是,從一個更新的角度的學習,把僅僅停留在背誦階段的學生的知識,但時間一長效果就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參與進來,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基礎知識上有所鞏固,這種情況下個人認爲,聯想式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實用。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爲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爲主,學生則是聽衆。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現在的學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爲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多想些辦法來調動他們積極性,過程會更輕鬆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同學們正確認識已知歷史事件,同時鞏固好已學知識。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在解決好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後,在學生不感興趣的地方,多讓她參與進來,而學生陌生的知識點,我們應該重複率高一點,這個效果還是好的。

第二,歷史學習應該實現學生學習由機械記憶歷史內容,到用邏輯思維能力探討歷史問題的轉變。

培養學生用邏輯思維,聯繫的觀點看待各種社會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來講,國中的歷史學習的機械記憶方法,存在着學習的慣性,這很重要,基礎知識的鞏固離不開記憶,但不等於全部歷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於單純的機械記憶的層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內學習成績的高低差異會很明顯。所以需要和聯繫式教學方法結合一起使用。

在這個層面上,教師更加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組織教學以及其他的教學方法,譬如考試,逐漸誘導並最終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自覺或不自覺的走到歷史教學所要求的軌道中來。因此,歷史教學重中之重的任務,就是在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纔會使我們歷史教育做得更好。

歷史心得體會11

爲期半個月的歷史教師暑期培訓已落下帷幕,仔細回首,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收穫和感動,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體驗和反思。

感悟之一:這次培訓,爲我們搭建了一個面對面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讓我們零距離的看到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展示及聆聽他們優秀的點評。我敬佩臺上每一位老師精湛的發言,一個個鮮活的理念,一句句深入淺出的教材解讀,獨到的見解,鮮活的事例讓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這次培訓讓不僅我梳理了教材內容,對課標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更讓我梳理了繁亂的思緒,總結了過去所做的諸多的工作,明確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讓我今後更好的前行。

感悟之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應該做一個會反思的智慧型學習型的老師,讓學習天天陪伴着我們,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大膽實踐中探索,努力創新。

感悟之三:教研員魏老師精湛的學術,獨到的見解,對我們人文的關懷,讓我們們感動。我培訓期間魏老師以他淵博的知識,睿智的思維,靈動的活力,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引領着我們整個培訓展示活動。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對老師的人文關懷,對培訓的全心投入都讓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頭!

感悟之四:感動我們這些教師默默無聞、辛勤耕耘。雖然很多教師對這次培訓意見很大,然而培訓一開始,廣大老師依然還堅持着教學時的那份執着、那份認真,投入到培訓之中。學校中的培訓,老師們認真總結、細心分析,縣裏的集中培訓,老師們更是踊躍參與、積極發言。我想這就應該是老師們學無止境、甘於奉獻精神的真實體現吧。

感悟之五:歷史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歷史知識。不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普及歷史知識。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的歷史教育僅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其他,這無疑是陷入了誤區。任何一種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爲中心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也不應例外。我們傳授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穫。我作爲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歷史教師身上的壓力。每一位歷史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很精彩,讓自己的每節課都亮起來。然而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一個衡量教學的標準——學生的成績。你的課是亮了,而你學生的成績卻暗了,你作爲歷史教師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會不理解,爲什麼你的課亮了,而學生的成績會暗呢?這兩個不應該成正比嗎?非也!因爲我們要向學校、要向家長、要向學生有個交代,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就變得說者無味,聽者無趣,考前狂背的現象。這是學生的可悲,更是教師的可憐。我們到底應怎麼做?

不足及建議:

1、展示流於形式,爲展示而展示。有的成果還沒有經聽者用大腦分析、思考,新的理論又來了,我們真是應接不暇。如果把展示當成了“顯擺”,那大可不必了。

2、缺乏在教學過程更爲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指導(在具體環節中體現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3、培訓要更有針對性,分年級段培訓。

4、培訓材料網絡化,做到資源共享,僅憑聽一遍,收穫有侷限性。

5、集中學習要精而少,要更人性化。

總之,十幾天緊張的培訓,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研技藝上的增長,感謝這次培訓,讓我有時間、有空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工作,反思自己的行爲,使自己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歷史心得體會12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國家組織的教師培訓。這一個月來,我認真收看視頻,積極參加論壇的討論,撰寫新帖,發表文章,積極完成當天的作業。通過學習收穫頗豐。同時也爲下學期的新課程語文教學做了一定鋪墊。我通過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爲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要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爲我們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二、課堂上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我這裏“更多的時間”指的是讀書,因爲我們教學的內容是語文。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記得有位教育家也曾說過:“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

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真正含義。

三、我認爲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也是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的又一個重要而且關鍵的問題。我們當老師的以前也曾當過學生,回想當年的我們,是否因爲喜歡某個老師從而喜歡上這個老師教學的課程。今天的我們是否也應該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師生間溝通的橋樑和紐帶,讓我們可愛的孩子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愛,讓師生之間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

以上是我點滴收穫和建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我將繼續關注國培,在國培中學習理論,汲取經驗,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歷史心得體會13

首先,有效教學要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拴住學生的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歷史課堂上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力求做到營造氣氛,觸動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遠,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上都很陌生。而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往往是他們熟悉的事。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應該把歷史上的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掛鉤,以此來拴住學生的心。例如人名、時間等歷史要素,可以運用一些聯繫的方法進行傳授或記憶的。以《評說》中的人物名字爲例:康熙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玄燁,就是“炫業”(諧音),意爲“炫耀自己的業績”;唐太宗李世民,何爲世民?濟世安民也;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綽號孫大炮,實爲“中國的一座思想大山”,簡稱“中山”。再如歷史時間,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逝世於1883年3月14日,我們可以這樣聯想:馬克思出生以後成爲無產階級革命家,他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產階級嗚嗚響(諧音記憶法),他一爬爬山,爬到山腰去世了。他爲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要站得高看得遠,到去世時還在爬山,其實馬克思是坐在書房裏的書桌前上“永遠地睡着了”。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爲了紀念他的貢獻,312這一天後來成爲中國的植樹節。

教師的風趣幽默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當他們由被動學轉爲主動學,熱情參與課堂或進行思考、討論、探索的時候,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才能得到保證。教師還可以適時設置懸念,巧用音樂、詩歌、圖片、歷史片斷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第二,有效教學要用精彩的細節來打動學生的心。

生動的細節構成了生動的歷史。歷史是由無數精彩而鮮活的細節組成。教育家羅伯特特拉弗斯認爲:“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歷史老師應該是個會講歷史故事的人,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能把歷史講“活”的優秀講述者,這就離不開具體的細節。細節會使學生激動人心,細節會讓歷史課堂更加豐滿和栩栩如生。

歷史人物大多已經逝去,但還是可以通過一些細節描寫的展現而“動”起來的,就像是自己親眼目睹、親耳所聞一樣。學生對於孔子這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有很大的距離感,有鑑於此,筆者在講孔子這一課時,運用細節進行人物特寫:“孔子器宇軒昂,身長2米多”,話音剛落學生個個瞪大了眼睛,我解釋道:“據《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九尺六寸用當時的尺寸,相當於現在的2。25米左右,身高和球星姚明差不多。”學生驚歎,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了,內心開始親近這位和姚明一樣高的孔子了。在講印度聖雄甘地這一課時,筆者先給學生說了這麼一件事:甘地乘火車外出,不小心一隻鞋子掉到了車外,他沒有猶豫,隨即將另一隻鞋脫下來,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問他爲什麼,甘地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得到一雙鞋,而不是一隻鞋。”然後向學生提問:此事反映了甘地怎樣的爲人處事?學生暢所欲言,由此導入新課。此外,在課堂上講一些無產階級革命家爲了革命事業、大智大勇、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的革命事蹟,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勤奮好學、刻苦磨練的小故事,獲取這些歷史人物的智慧,感受歷史人物的魅力,由此來增強課堂實效。此外,在教學中也可以直接引用歷史人物自己的言論、著述,或引用經典作家對該人物的褒貶之詞,也是我們講述和評價歷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徵的最好佐料細節。這些細節對於展示人物的個性,表現人物的精神,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有效教學要用真情實感的投入來憾動學生的心。

歷史學科有着得天獨厚的情感教育優勢。歷史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可以說,沒有一個歷史現象,包括事件、人物等不包含着厚重的情感因素。新課改最大的亮點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確立。學生將知識轉化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內心的體驗的歷史學習過程需要教師進一步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具有高昂的教學熱情,適度地坦露自己的真情實感,來憾動學生的心。

在歷史課堂上若對學生抱着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則會感染學生,形成師生間融洽的情感交流,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的記憶與理解,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如講述毛澤東一課時,筆者深情地朗讀(或請學生一起滿懷深情、慷慨激昂地朗讀)幾段不同時期毛澤東寫的詩句摘錄,如《沁園春·長沙》、《西江月·井岡山》、《七律·長征》、《沁園春·雪》、《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去追尋偉人的光輝足跡、感悟偉人的雄滔偉略。講鄧小平一課時,跟全體學生一起唱響《春天的故事》,瞭解這首歌反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體會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講詹天佑、孫中山、李四光等愛國知識分子,講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史實等等,我們都要適當的感情投入,就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激起振興中華的志氣和熱忱。教師精彩、感染性的語言能使學生如臨其境,更能使滲透具有震撼性。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師生心靈情感交流的過程。“一個教學過程一旦缺少了真實的交流、缺少了理解與感動,也就喪失了它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特別是歷史教學中更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真情實感、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適度、適情的進行情感投入,通過自身的感受,心靈的啓迪,心理體驗,情感的震憾獲得,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從而更好的發揮歷史學科良好的育人作用,促進有效教學。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也將努力思考,努力踐行“有效教學”,嘗試着改變自己的課堂。

歷史心得體會14

1、穿講歷史人物趣事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穿講這些內容,便能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

2、口訣法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裏準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

3、採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4、設置學生思考環節

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說法。這時候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思考,甚至可以不拘泥於教材的表述,這不但能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反思,失敗才能夠成爲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爲人前進的動力,好的環境纔會爲人的成長提供營養,沒有反思,失敗會把人打倒,逆境會讓人沉淪,好的環境會讓人得過且過。因爲有反思纔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丟失目標,纔會進步。

歷史心得體會15

根據學校工作的需要,本學期我擔任畢業班的歷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理論和實踐結合。

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國中歷史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二、備課。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總結。

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目前的歷史學科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歷史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四、狠抓學風。

我所教的3個班,學生比較喜愛歷史學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爲數不少的學生,因爲怕班主任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作業也因爲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爲。與此同時,爲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五、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雖然大部分同學對該課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濃,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後進生基礎太差,考試成績都很差,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六、抓好課後輔導。

我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教給他們好的記憶方法,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對所學知識鞏固複習,及時查缺補漏。並與家長聯繫,及時溝通情況,使家長了解情況,以便在家裏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

在我的努力下,歷史學科成績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畢業班第一、二次質量預測中效果明顯,但離學校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已成爲寶貴的財富,將引領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提高和進步。

標籤:心得體會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