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1

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她帶給我太多的感動和思考。作爲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忠誠,從教育的實際出發,對中國的教育做了深刻的總結和反思,我們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教育要以怎樣的姿態示人?

爲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爲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爲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纔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棄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心愛着自己的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爲,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是她的責任,更是她的快樂。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於漪老師談起“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的應試教育,總是很憂慮。在她眼裏,人是最寶貴的,每個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時間耗費在無窮盡的練習題上,忽略了自由閱讀,失去了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於漪老師的語文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原先看到命題作文就會哭鼻子的學生,在於老師的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積極分子”;有一個學生在聽了她的講課後,不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癡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節目劇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學生,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成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如何纔是真正的.以學生爲本。

語文的核心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具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教師的重任在於一肩挑着學生的現在,一肩挑着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力量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內心覺醒……這就是一個從教60年的教師一生中不斷髮展着的教育理念,因爲她的心中時時刻刻裝着學生。

於漪老師,足以稱之爲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創造實踐家。我想,讀懂於漪老師,教育的夢想也會離現實不遠了……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2

去上海蔘加銘師學習前,主辦方說將請於漪老師給我們上課,倍感期待。剛好本月的閱讀書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書一直隨身帶着,有機會就拿出來品讀。可是,不幸的是,由於於老師骨折不能前來講課,我們沒有機會聆聽她的講座了,倍感遺憾。但是,幾乎每一個來上課的老師都要提到於漪老師,從他們的敘述中依然感受到了大師的風采。老師們言語中的敬慕,讓人能想象出於老的人格的魅力。顧泠沅教授在講課中提到了他專門研究了於漪老師的成長過程,並由此總結出優秀老師的備課過程以及成長的過程,這讓我更進一步瞭解了於老師。再次捧讀於老的書,覺得於老能有如此魅力正如顧泠沅先生所說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而於老師就是這句話的最佳踐行者。

於老師在復旦上學時學的是教育學,正如她所說因爲求學時有幸遇到了許多學高德馨的好老師,所以她對教育一往情深。而且她夢寐以求就是當一名好教師,在學生的心中播撒知識的種子、做人的道理和金色的希望。因此從一開始,她就是明白教育之人。教學中,她踐行的是簡而精,她認爲課程不是籮筐,把什麼都能往進裝,尤其是中國小教育,更應教核心知識,培養核心素養。整天把學生、老師的時間佔完,不允許他們有時間消化、思考,怎麼可能有創新?於老師的20xx多節公開課,似乎很難找到固定的模式,但似乎又有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因內容、因學生、因目的來具體解讀與操作。

於老師是個明白教育之道之人。教育是育人,那就要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對於天真無邪的孩子來說,更沒有世俗的好壞之分,每個孩子都是燦爛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可能,唯有是我們這些師者(成年人)能否發現並幫他們發揮他們的潛能。正是基於這樣的明白之心,於老提出做一個好老師的第一要素就是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她說,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正像沒有買主就沒有銷售一樣,還談得上什麼教學?同樣道理,課堂裏有學生,但腦子裏沒有他們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們的實際,豈不和沒有學生一樣?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面的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認識主體作用。所以,教學不能建立在對學生情況不清楚的基礎上,老師要具有最基本的能力知道學生已擁有什麼,發現學生需要什麼的樣的幫助,讓學生能自己攀上下一個臺階。脫離學生實際的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無效或低效的,甚至是制約孩子的發展的。所以,於老特別反感現在的只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於老是非常明白教育之理的明白人,她深知人的差異性之大,所以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專家,正如她所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句樸實的語言,反映的是於老一輩子的高貴謙遜的品質,正是這樣的人生態度,才能鑄就輝煌的教育人生。

她說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無法教心。打開孩子的心門的唯一方法就是愛。教育是一種影響,因此,她堅信“師者,人之模範也”。她以自己行動踐行着她的教育思想。

有這樣明白之人的老師,學生的學要糊塗都很難。而倘若有個沒明白的老師,孩子要做明白之人,這得費多少力呢?

想想這一年來接觸的教育界之大師,如蘇霍姆林斯基、佐藤學、陶行知、於漪、顧泠沅、李玉貴、李鎮西、馮恩洪、黛博拉、帕爾克、王維審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是明白之人,是有獨立人格與傲骨之人,他們都是忠實踐行教育之規律之人,正是這一羣人,讓教育閃爍出應有得光芒。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3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着學生,癡迷着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爲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說,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爲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爲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衆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 “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爲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說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級而高級”,作爲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溫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閱讀成爲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4

姿態不等同於姿勢,它還包含態度、氣度。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子。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可以理解爲教育所應有的樣子?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子,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不過,於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態》,則可以理解爲是教育者應有的姿態。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爲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成長。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敬畏的。於漪認爲,教師是“以人爲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來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這裏,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養紮實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僅此3點,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們便很難做到。

更重要的是,於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這一教育的核心命題。她認爲,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學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個“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輸,也不是空洞說教,更不是機械操練。它是走進文本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學科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他們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促進學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長。簡潔地說,只有注重薰陶感染和潛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應當受到尊重與呵護是所有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發展成長的規律,應胸懷敬畏,認真研究,精準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陽。”內心深處知曉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拔苗助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教師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樂此不疲地“幫助”學生‘長分’呢?提高學生的分數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我們教師的引領方式,我們是否在提高學生的分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健康?是否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孩子對學校、對教室充滿了畏懼之心?如果是這樣,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成長,而且是扼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唯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纔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爲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摸清學生的成長規律,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在做教師的道路上,她永遠保持着行走的姿態。

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靜靜地品讀《教育的姿態》,我們不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構、行走這三種姿態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編排者的細節之中體味教師的情懷。該書6個專輯的題圖分別是鬆、竹、梅和桃、李的果實,它實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向我們昭示:鬆、竹、梅是教師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師的成就。

走近於漪,細讀《教育的姿態》,感受着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們也多少感悟到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我們的教育人生當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5

讀着自己敬佩的於漪老師的這本《教育的姿態》,好似有千言萬語要去訴說,然而提起筆來,卻又不知如何說起。最先冒在我的腦海中的就是“大愛無疆”。翻閱當代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他們仰望星空,勾畫美好的教育願景,同時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努力地爲學生的成長奠基,並竭力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翻閱着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幾個關鍵詞語浮於我的腦海:價值觀、規律、教書育人。

一、社會價值觀與教師成長

教育改革、課程改革的關鍵都在教師,正如於漪老師所說“教育的生命力在於教師成長”。然而,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對老師的人生觀也同樣產生了影響。以前社會上更多地強調“義”,強調奉獻;然而現在的社會更多地強調“利”,強調享受。以前讀書的時候,總能見到或聽到這樣的句子:老師多麼辛苦啊!晚上批改我們的作業直至深夜。然而,此時,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不願意做班主任、不願意在學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能將責任單單地歸爲教師的責任心、良心,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去思索在當前的社會價值觀上,我們學校的主導價值觀是什麼,我們如何更好地激發教師的教育熱情,喚醒教師的生命自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促進教師成長,正如於漪老師所說:“教師的真正成長在於教師個人內心的覺醒。只有內心的深度覺醒,教師纔會真正成長。”

二、學生成長規律與教師引領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應當受到尊重與呵護是所有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發展成長的規律,應胸懷敬畏,認真研究,精準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陽。”內心深處知曉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拔苗助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教師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樂此不疲地“幫助”學生‘長分’呢?提高學生的分數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我們教師的引領方式,我們是否在提高學生的分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健康?是否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孩子對學校、對教室充滿了畏懼之心?如果是這樣,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成長,而且是扼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唯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纔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爲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摸清學生的成長規律,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三、教書重要,更要育人

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相信這一提法每個教師都會熟知。據於漪老師介紹這一觀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重”書“輕”人,見“書”不見“人”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課文承載着知識,同時也承載着育人的功能。然而,可能是由於知識是外在的、可測的、可評的,而人的成長是漸進的、不可馬上測的,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更多地關注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而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由此引發地是,教師更多地注重知識地傳授與記憶,而忽視了學生的行爲習慣、思想品德的養成教育。於漪老師強調:如果把“育”理解爲只是開發智力,或者理解爲只是提高解題能力,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體的毛病;以這樣的觀點指導教學實踐,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知識今天學不會,隨着家長的增強會慢慢學會;而良好的品德今天不養成,隨着年齡的增強只會越來越“生雜草”。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在教學生字、詞、句、篇,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必須有意識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蹟、高尚的思想情操薰陶、感染學生,在他們心中播撒做人的良種。”

思想是行動的嚮導,“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中起靈魂的作用。”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明確自己的使命與價值,真正地促進自身的發展,進而幫助更多的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6

十月的讀書計劃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我加入敘事者的時間比較短,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月底了,很快從網上購得,馬上開始閱讀。

從前言開始,就能感受到一位從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師的赤誠之心,她對孩子的愛是熱烈的,是深沉的。始終以學生爲本,是於老師的教育理念。這在今天也是極力倡導的。

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大愛與無私。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普遍面臨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爲教師,我們有責任溫暖孩子的心靈,點亮孩子的心燈。一棵小樹尚且需要修枝剪葉,才能茁壯成長,何況是一個人呢?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七年級上學期時,一天中午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學生過來找我,“老師,我丟了20元錢”,“哦,是嗎?怎麼回事?是不是你忘記放在哪裏了?”“不是的,我懷疑是小美偷的”。我心裏一驚,不會吧?這個學生很文靜,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氣色的說,“不要亂說,我相信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先回去上課,我會給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幾個同學瞭解情況,小美家裏比較困難,平時很節儉的,這兩天突然大方了,買了不少零食吃。我心裏已經大題有數了,但是我沒有去找她當面交流,而是放出風聲說,錢找到了。我觀察小美的變化,剛開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後來她低下頭想了好久,像是下決心似的。我知道她會來找我的。果然,一個課間,她來到辦公室找我,“老師,我撿到了10元錢”“哦,是嗎?在哪裏撿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值得大家學習!”我看到小美的.臉紅紅的,她的內心一定是糾結了好久的,不過總算戰勝了自己!我在心裏暗暗祝福這個孩子。雖然我搭上了10元錢,但是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這纔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不光需要參天大樹,同樣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7

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姿態,一朵雲有一朵雲的姿態,教育也應該有教育的姿態!從教16個年頭的我,常常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近段時間,用心閱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好像看見了標杆,明確了方向,釋然了許久以來的困惑。

首先,我認爲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態。水,是生命之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但是,水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教育也是,是我們必不可少又無處不在的所需,如果維持生命離不開水,那讓生命有尊嚴有質量的存在,就離不開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態做教育,要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包容萬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寬容大氣的胸襟和氣度。

而且,書中於漪老師在談及課堂教學時,經常說“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談到教師的知識儲備,她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後來又把“一桶水”發展爲“長流水”;在談到教育的功能時,她非常喜歡用“滴灌”這個詞,“滴灌學生的心靈”,“滴灌學生的智性和德性”,類似的話,在她的文章裏也好,演講中也好,總是經常出現的,也還離不開一個“水”字。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語文思想,假如方之於物,什麼纔是最合適的呢?想來想去,其實還就是這個“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於漪老師的'名字裏也有“水”;漪者,波紋也,風生而水起,水動而波興,感天地之氣息,動於中而形於外,遂至盪漾迭推,綿延廣被。

水是至純的,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如水,純粹潔淨,遠離污染,拒絕添加劑。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潤澤心靈;惟其如水,方能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頭變變得溫潤美麗。在我看來,於漪老師的教育觀,其實說到底就兩個字,一個就是“愛”,一個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愛人”。

其次,我認爲教育還應該有山的姿態。“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促進每個生命的良性發展,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這也是每個老師所應該堅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堅,孜孜以成華。”當我們以山的姿態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溫潤平和,成熟而不輕浮,沉靜而睿智。有內涵的教育也應該是一座山,每個教育者都應以豐厚的山間營養,潤澤美玉,用如山的愛,如山的步伐,實踐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業,並以思考者的姿態屹立,信道守誠!

再者,我認爲教育更應該有根的姿態。在“尋找教師之根”一節中於老指出“回顧教育歷史,常有這樣的圖景浮現眼前:一羣身無分文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悲天憫人,爲蒼生造福,令人感動。這是由於他們身上有那麼一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歷史啓示今天,肩負重任的現代教師,理應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鍛造自己的精、氣、神。”我認爲,凝聚彰顯在教師身上的這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汲取傳承於傳統文化中鍛造出的精、氣、神就是教育的根!當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每個從事教育的爲師者都以如根的姿態和執着深深向生命縱深處伸展,那麼教育之樹茁壯繁茂自是必然。

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曾說“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對樹的崇敬與對雲的嚮往叩問自己:我們是在這樣的境界中從事教育工作嗎?怎樣才能使我們也能詩意地棲居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心靈也具有樹的紮實深厚與雲的輕盈靈動嗎?我們的生命也像那棵樹一樣生長在厚實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嗎?我們的靈魂也像那朵雲一樣生長在澄澈明淨而高遠的碧空中嗎?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

感謝《教育的姿態》一書帶給我的啓迪和意義!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8

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貌。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能夠理解爲教育所應有的樣貌?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貌,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貌,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貌。正因爲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必須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成長。

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態”真正含義,但正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將基於對本書的閱讀以及自己的認知水平,來談一談教育所應有的姿態。

教育有三要素:教師、教學資料、學生。因此,我想從這三個方面談起。

一、教師的姿態。

1.敬畏生命。

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教師敬畏每們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就因爲敬畏,他們會尊重;就因爲敬畏,他們會呵護;就因爲敬畏,他們會研究。

2.滴灌心靈。

教書育人,育人爲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觸動學生上進的心絃,學生纔會真正地改變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瞭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就應有滴灌心靈的睿智。

3.把握課堂。

課堂是學生生命的培育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地。教師會精心備課,做好預設,同時,又具備教育機智,關注生成。他們深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扼殺學生的興趣,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師個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學生也在發生着變化。“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是一種主動地完善自我,是心繫學生的外在表現。他們會透過閱讀、實踐、反思、寫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專業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學生的姿態。

1.強烈的求知慾。

他們可能成績優異也可能成績落後;他們可能潛力出衆,也可能無才無能;他們可能儀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外在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主動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愛生命。

他們明白生命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他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尊敬別人;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愛惜自己;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立於社會,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成績不優秀、你能夠潛力不出衆,但只要你具備良好的品德,依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而這尤其顯此刻走向社會之後。

三、教學資料的姿態

關於教學資料的“應然”,我不想去論述,也沒有潛力去論述。我想借此談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資料”。

教材只是一種載體、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而“人”纔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師纔會正確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9

靜靜地品讀於漪先生《教育的姿態》,其實這本書中並沒有專門論及“教育的姿態”這個話題,但“椎心的憂思 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章節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作爲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動于于漪先生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裏行間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歸“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發展的誠意。

柏拉圖曾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話說:“教育是從一個洞穴中把囚徒的靈魂引出來往上升,達到真實之境界。”我想這是對教育對神聖的定義,這會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肅然起敬。前幾天在廣州參加生命教育的培訓,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態》,於漪先生也說:“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是啊,曾經的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卻並沒有那麼的“神聖不可犯”,不誇張的說教師成了“高危”職業,我們甚至在自己的權益被侵害時也無法得到合理的維權,我們有了些許抱怨,我們開始對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現問題而無法救贖的的孩子感到無力與迷茫,我們開始思考真的是“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嗎?

在機場,我和從事學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師閒聊,說起了班裏滿是負能量令我擔憂的小高,他的一句話卻讓我醍醐灌頂,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師說:“所有的心理輔導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實道理都懂,但當身處困境時,我們更多的是希望能尋求到救贖,在面對的“小高”這個特殊的個體時,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立竿見影,找到一種特效藥去救贖這顆孤獨的靈魂,但此刻經郭老師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於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態》中寫到:“教育本是細水長流的事業,最忌諱急功近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我們看西南聯大,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時候,培養出了許多人才,幾十年後,現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聯大走出來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種子撒下去,明天就長出來,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來就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廣州買的特產拿了一些給小高,我塞進她的口袋假裝隨意的說:“張老師去廣州出差,給你帶了點吃的。你記得帶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課吧!”看的出來,孩子滿是疑惑,但我卻什麼也沒有說破,就如於漪先生說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打開學生的心門,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無法教心”。小高這個個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將自己的心門封閉了起來,誰都走不進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從微小的地方入手。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罷,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希望在細水長流的時光裏,我能收穫到小高對我的信任,慢慢打開心門。但在這裏我們需要切忌的是,於漪老師所說的“細水長流”是指有教育行爲的循循善誘而並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靜待花開。於漪老師認爲,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所以我們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內心是封閉起來的,如果我們靜待花開那或許在她還不太成熟的自我認識中會扭曲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一些暖心的行爲讓她對這個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許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麼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靈深處耕耘,或許今天還不能收穫,但一天天的積累,一次次的努力,一點點的引導,總會讓有些讓我驚喜的,比如昨天課堂上她那認真的模樣,比如她那嘴角揚起的笑……此刻,我堅定地認爲:“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爲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教師唯有用一顆“愛生”之心掌握其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纔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我想走近於漪先生,細讀《教育的姿態》讓我們更加堅定“用心耕耘,以期收穫”的教育理想。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願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於漪先生那樣,在教育這條道路上永遠保持行走的姿態。

《教育的姿態》心得體會10

11月敘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閱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爲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爲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能、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說於漪老師認爲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爲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

標籤:心得體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