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區域性黨建模式促進基層組織建設的心得體會

**在基層黨組織工作中,積極適應城鎮化工業化加快推進、“兩新”組織迅猛發展的新趨勢,按照“有利於加強黨組織建設,有利於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有利於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要求,着眼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實施了區域性黨建工作新模式,使全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也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區域性黨建模式促進基層組織建設的心得體會

  區域性黨建模式,突破了單位建黨模式的條框。制約,有利於實現黨組織和工作的全面覆蓋,更好地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織領導職能。

長期以來,我們黨依靠執政權力將社會成員納入到各種行政單位之中,同時將黨的組織系統貫穿到每一個單位,對社會成員實行強有力的影響,即以具體單位爲單元建立基層黨組織的建黨模式。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出現了脫離行政機構之外的“兩新”組織,這使依附於行政系統的黨的垂直型、行政化、單位式的組織體系出現了“空白點”,黨的工作出現了“盲點”。基於這一情況,我們在具體實踐中,順應經濟區域化、人才集聚化的趨勢,制訂出臺了《關於推進區域性黨建工作,進一步加強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強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點黨建工作的意見(試行)》。

在實踐中,我們依託社區、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商務樓宇和大型商貿區或專業市場,行業協會或專業團體、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點建立區域性基層黨組織,改變傳統的以縱向控制爲主要特徵的“單位建黨”模式,注重橫向聯合,以區域爲主體,把區域內所有“兩新”組織納入建黨範疇。在一個區域內統一考慮基層組織設置、黨員培養髮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統籌開展黨組織活動,從而較好地實現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的全面覆蓋,使基層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真正成爲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領導者。如奉化西塢街道依託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小區——力邦村,建立力邦村黨總支,對周邊企業黨組織和黨員進行統一管理,工作涵蓋周邊企業3000多名外來員工,將黨的組織和工作滲透到了區域內各個企業,形成了社會、企業、員工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海曙、江東兩個中心城區針對區域內樓宇經濟迅猛發展的實際,積極探索樓宇黨建工作,有力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在社區中的作用。

  區域性黨建模式,克服了非公黨建對企業主的過分依賴,有利於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係的職能。

傳統的“單位建黨”模式,在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實踐中,受企業主掣肘較大,企業黨組織在協調企業、職工、社會三方利益關係,構建和諧勞資關係,促進企業、社會和諧發展上難有作爲。有的非公企業黨組織還由於在活動經費、活動場地等方面過分依賴企業主的支持,甚至出現組織依附、角色迷亂、職能錯位的現象,從而使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而區域性黨建模式,作爲對傳統“單位建黨”模式的拓展,黨建的對象不僅僅是單個企業,而是把區域內的所有單位作爲一個黨建整體,推進組織建設,開展組織工作,從而克服了非公黨建對某個具體企業主過分依賴的弊端,更加有利於基層黨組織發揮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關係的作用。

我們在組織領導上,建立了縣(市)區主抓、鄉鎮(街道、園區)負主責的工作責任體系,形成了區域性黨組織——企業黨組織——黨員,區域性黨組織——樓宇(樓幢、樓道)黨組織——黨員等多種組織構架。在組織陣地建設上,依託黨員服務中心,採取集中建設、規範配套、共享共用方式予以解決。在經費保障上,通過設立黨費專項補助基金、財政列支、企業贊助等方式,確保區域性黨組織必要的工作經費。在黨務幹部配備上,通過下派兼職、區內公推、公開招聘等多種形式,拓寬黨務工作者的選拔渠道,選配好區域性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同時通過“職業化管理、專業化培訓、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訓管理,以切實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適應工作需要。

  區域性黨建模式,順應了新形勢下黨員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於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建立,更好地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做促進社會和諧的表率。

加強教育管理是廣大黨員永葆先進性,做和諧社會建設排頭兵的重要保證。隨着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擇業的高度自由化,大量的基層黨員在城鄉和產業之間頻繁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難度不斷增大。要把這些分佈於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處於不斷流動之中的黨員組織起來開展活動,讓其時時在組織視線之內,人人在組織管理教育之中,處處成爲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表率,單純的“單位建黨”模式下的傳統教育管理手段已越來越難以勝任,急需一種新的組織設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來補充加強。

爲此,我們進行了各種探索,先後在基層黨組織的組建方式上,形成了掛靠聯建、強弱聯建、村企聯建、行業統建等組建模式,擴大了黨組織的覆蓋面,提高了新形勢下黨員教育管理的效果。但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由於衆多小型企業的黨員常常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兩新”組織的發展速度總是快於基層黨組織的建立發展速度,從而使在這部分單位流動的黨員成了教育管理的“盲點”。在推行區域性黨建後,我們以區域的理念涵蓋單位的概念,以動態的管理來突破條框的束縛,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規定:流入區域內的黨員,區域性基層黨組織均應主動接納,及時爲其提供各種服務,對其加強教育管理;不管流動黨員所在單位有無建立黨組織,均應在區域性黨組織中登記報到,並參加區域性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形成了一種“關係在企業、活動在區域、奉獻雙崗位(企業職責崗和社會義務崗)”的黨員教育管理方式,使黨員的教育管理從單位封閉式向區域性的開放式轉變,從原來的靜態向動態轉變。這種教育管理方式,使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更爲充分的體現,順應了構建和諧社會黨員的責任要求。

  區域性黨建模式,體現了“集約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於整合黨建工作資源和力量,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傳統的“單位式建黨”模式,將每個具體單位作爲一個單元,對基層黨組織進行規劃建設,容易造成黨建設施的重複建設,工作力量的分散弱化,不利於集約利用、形成合力、提高成效。區域性黨建模式,將某個區域作爲一個黨建整體,對區域內黨建進行通盤考慮,科學規劃,以“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設施共享、活動共搞”的形式,對區域內黨建資源和工作力量進行有效整合,既可以避免重複建設的浪費,有利於提高各種黨建設施的利用率,又可以避免工作力量分散後的弱化,利於工作合力的形成,能讓基層黨組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如:我們在推進區域性黨建過程中,在相應的區域內,集中有限的財力人力,採取財政和黨費撥一點、區域內企業贊助點的辦法,建起相應的黨員服務中心,對區域內的活動場地、教育培訓等方面黨建資源進行整合,作爲區域內各企業黨建工作的共同平臺,由區域性基層黨組織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不但充分做到了黨建資源的集約利用,也推動了基層黨建工作向社會化、開放式和服務型方面轉變,使基層黨組織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優勢得到更爲充分的顯示。此外,在各區域性黨組織均建立了工作聯繫協調製度,通過定期召開黨建工作協調會,廣泛聽取各企業意見建議,共同研究部署有關工作,協調一致,確保黨建工作順利推進,也讓各企業在聯繫協調中,加強了解,增進友誼,和諧相處,不但區域內黨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實,在和諧中發展,也爲社會其他領域的和睦共處、和諧發展作出了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