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12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文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12篇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目的和意義:

最近黨提出了要進行文化改革,所以爲了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通過了解在當今基層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現狀和文化建設的進展,增強我們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引導我們深入基層、深入民衆,激發我們參與文化建設以及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的熱情,增強我們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加深我們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使得自己可以爲家鄉的發展做一下貢獻,使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又邁進一小步。 調查過程:

在遂溪過年的那段時間去向基層人民瞭解一下他們在業餘時間有什麼文化生活可以進行,以及對於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覺得政府在這方面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他們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樣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況與分析:

縱觀這幾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隨着國家對人民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設在這幾年得到了蓬勃地發展和顯示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漸日益豐富化、多樣化,上網、聽廣播、看電視、看演唱會、看電影、打麻將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調查的遂溪家庭裏,以前的黑白電視已經是人們記憶中的東西了,現如今他們大部分都有彩色電視、液晶電視,甚至是最近剛剛流行的3D電視都出現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隨着遂溪電視臺的改革,以前是模擬信號電視的家庭都升級爲有線數字電視,電視節目也由原來的40多個臺增加到了80多個。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進的EVD了。電腦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電腦的比例越來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當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現了兩極化的趨勢,主要分爲了年輕派和守舊派兩個部分。8歲到30歲的新生代,他們趨向於一些新事物,他們喜歡上網,聽歌、看演唱會、溜冰;30歲到50歲之間的成年人,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裏看電視或者聽廣播、讀書看報、搓麻將、下象棋等;而那些高於50歲的成年人,他們則對看大戲、粵劇、雷劇,舞獅子等活動情有獨鍾。

晚上在烈士公園裏面,很多婦女聚在一起練練舞蹈,娛樂一下身心,爲此不難發現婦女的地位已經是在不斷的提高了,以及她們的追求也發生變化了,她們不在滿足於家庭主婦的日子了,她們也開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業餘愛好。

其中,有些非物質文化是他們都喜歡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時所舉行的舞龍以及醒獅的表演,遂溪作爲醒獅之鄉,醒獅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已成爲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個時候,男女老少都開始爲一年一度的舞龍舞獅節目開始做準備,可謂是全民皆兵了。現如今舞龍醒獅已不再單純是爲了遊神而舉行的了。它已經是融進了遂溪人民的身軀和血液中的一種文化了。遂溪人民也爲其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就我調查的家鄉居民文化生化來說,他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們認爲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可能是由於在文化建設中體現不出政府業績增長的原因。縣、鎮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對於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後點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這些經費大多爲人頭經費,爲此用於日常辦公開支已相當緊張,真正用於開展業務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數了。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物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另外由於對一些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造成某些非物質文化面臨着後繼無人或消失的狀況。我縣民間資本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圖書閱讀室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或是殘舊。

2、日常開展的文化活動過少,居民文化生活貧乏

每年城鎮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縣委通過聯辦、協辦等方式,組

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書畫展、圖片展、及棋、球類比賽等。在過年期間相對而言就多點,例如一些猜字謎、玩飛鏢,春節演出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文化下鎮”活動一年僅二至三次,活動形式僅爲題寫春聯、電影公映等,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廣大中老年居民看電影難、看戲難、看書難、收聽收看廣播難的“四難”問題依然突出。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

由於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夠重視,所以我縣的文化隊伍難以吸收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進人渠道不規範,素質參差不齊,在崗人員也經常被鄉鎮挪作它用或被外借開展鄉鎮的其他中心工作,難以做到專幹專用。現有鎮文化專幹年齡偏大,由於缺乏系統性、經常性的培訓學習,知識老化現象比較突出,從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對於由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不感興趣,使他們更多是去網吧,KTV、溜冰場等娛樂場所。

4、缺乏正確的引導,糟粕之風盛行

我們縣是一個比較大的縣城。人口大概有十萬左右,居民空閒時間大都會選擇聚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牌等,有些還只是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現了變質,演變成了“賭博”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鎮上的賭博場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爲打麻將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壞現象,更加惡劣的還會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場。另外,鎮裏某些落後地方的迷信之風也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們生病的時候在一兩次求醫不見效果後,便會選擇去找“神靈”。

5、網吧和KTV等娛樂場所的管理不夠

由於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娛樂性文化場所開張,但是由於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場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樣的安全隱患,例如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就是很常見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場所,也經常會出現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鎮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鎮城鎮文化建設步伐滯後既有歷史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長期以來對城鎮文化陣地建設重視不夠,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偏見和缺乏支持,給城鎮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經濟欠發達、投入不足也嚴重製約了城鎮文化的發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城鎮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有的管理部門和部分城鎮幹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口號下,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認爲只要經濟增長了,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相當多的人認爲文化工作是軟任務,是花錢多效益少的社會公益事業,可搞可不搞,從而忽視了文化對城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工作中將文化建設排在各項工作的後面,往往是經濟當主角,文化作配角,結果導致對文化建設工作領導不力,從而出現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長追不上經濟增長的步伐。

2、對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目前由於國家財政投入少,地方財政又有困難,未能落實每年地方財政收入1%-2%用於文化建設的政策。除了人頭經費外,縣、鎮用於城鎮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幾乎沒有,導致文化設施建設滯後。鄉鎮文化站依靠自身發展,依靠產業化、市場化運作又有相當難度。目前鄉鎮只能勉強發放人員工資,沒有文化建設項目,沒有添置文化活動器材,圖書室的圖書不能正常更新。

3、城鎮文化市場發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質偏低

城鎮文化市場與其它商品市場的空前繁榮形成鮮明的反差,城鎮文化市場境況冷清。有些地方附近連一家書店都沒有,居民買書難。與此同時,文化市場管理不善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羣衆迫切需要正當的文化娛樂生活,但城鎮的文化建設卻嚴重滑坡,居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動、淫穢、暴力的圖書和音像製品在城鎮大肆氾濫,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體制不暢

文化部門人員大多被叫去進行辦公工作,文化表演隊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基層文化站人員長期處於固定狀態,沒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創新。而且鄉鎮財政對文化站投入極少,管理不力,導致文化站形同虛設,沒能發揮城鎮新文化主陣地的作用。 調查結論: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的格局。一些現代化的娛樂場所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虛,居民在自己的空餘時間還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動去參與的。但是相對於居民的經濟的水平的增長,這些又顯得是那麼的渺小,怎樣讓居民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差距縮小是政府急需解決的事情。在黨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領導下,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將我縣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

調查建議和對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城鎮有能力來建設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場所,例如:縣文化館、博物館、閱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等。對於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大保護的力度,有關部門還可以建立一個保護體制,鼓勵一些新生代去學習和傳承那些非物質文化。對一些做得好的團隊給予適當的獎勵。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水平

加快城鎮文化建設,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義務教育體制,讓更多的孩子有書可讀。從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水平,引導居民羣衆移風易俗,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加大對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與引導,多舉辦些適合他們的文化活動。使他們多點接觸健康的文化,鄙棄那些低俗落後的文化。

3、完善城鎮文化管理體制

要加強對城鎮文化市場的管理,保障城鎮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把城鎮文化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避免政出多門、管理混亂。城鎮文化市場的管理要堅持引導、鼓勵與監管並重,既要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又要加強經營這得監督管理,防止經營者爲了自己盈利而爲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動機會和場所。對於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場所要加大打擊力度,必要時要進行依法取締。從而營造出一個好的環境給居民。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2

大學生家鄉文化調查報告隨着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外來文化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享受外來文化帶來的快樂之時,往往忽略了培養着我們長大的本土家鄉文化,導致我們家鄉的文化不段沒落。一個地區的風俗是這個地區的特色,知道了地區的風俗,纔算是這個地區的人,而現在的人們因爲忙碌的工作與學習已經淡忘了自己的家鄉風俗。因此我從家鄉文化入手,通過蒐集資料,瞭解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識的層度。

一、調查目的:

爲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學生對家鄉文化了解的真實狀況,我們特進行此次問卷調查

二、調查對象:

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地點:

學校食堂,學生宿舍樓

四、調查時間:

20xx年5月27號——20xx年5月29號

五、調查方法:

調查採用集體開卷式,不記名問卷的方法。學生問卷,共發下調查問卷35份,總共收回有效問卷35份,所有數據全部採用人工統計處理分析,有效率達100%。

六、調查內容:

1.性別

2您的家鄉是哪裏?

3您所在地春節有哪些習俗

4您的家鄉春節期間有忌做針線活嗎?

5您對以上習俗的態度是

6您對家鄉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鄉有哪些名人

8您對家鄉的飲食有什麼特點

9中國各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您認爲造成民俗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10您的家鄉大年七年級基本上幹什麼?

11您覺得家鄉文化對你的影響?

12除夕夜您一般幹什麼?

13您的家鄉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嗎活動中的作用

15您認爲傳統習俗在春節慶祝活動中的作用

16對於家鄉傳統風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狀況,您認爲怎麼樣

17您家鄉春節氣氛如何

18您的家鄉結婚時喜歡用以下哪種方式

19您對家鄉文化的瞭解途徑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對家鄉文化的發展,您的建議是?

七、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

1.關於家鄉習俗的瞭解(由來):調查結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對

於家鄉的文化還是相當瞭解的,60%是比較瞭解,30%的人稍有了解,這種結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大多數人還是保留着當地的風俗,身爲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他的文化不應該是瞭解甚多的嗎?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生要更加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且文化背後的故事。例如:每個地方的春節,過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團年飯的、有晚上吃的、有關冰燈的、有舞龍獅的、有吃餃子的等,這些都是因爲各個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紀念的節日方式不同。

2.關於大學生對家鄉飲食的瞭解:調查結果顯示,25%的人家鄉喜食辣,22.5%人家鄉口味清淡,27.5%的人家鄉口味較重(鹹),25%的人家鄉所有口味都喜歡,從上結果我們還調查出有很多的個人愛好,也受家鄉飲食的影響。民間的文化與飲食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與興趣,值得讚揚的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對自己家鄉的特色食品都是讚不絕口,從不同的飲食文化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繼承人已經開始趨於成熟了。美食文化節一方面展示了地區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導我們我接受和關注我們自己家裏的文化差異關於大學生對家鄉飲食的瞭解: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家鄉沒有什麼好吃的,我早都吃夠了,我還是喜歡在外面吃小吃,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最原滋原味的東西才最有營養。但是,每個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關於家鄉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認爲在服裝上,12.5%的人認爲在節日上,45%的人認爲在飲食上,22.5%的人認爲在其他的方面,飲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爲突出的,中華美食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衆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飲食在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餚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因此地區的飲食特色比較豐富。

4.關於大學生對家鄉傳統習俗的看法:32.5%的人認爲是活躍氣氛,22.5%的人認爲是爲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認爲是爲了繼承傳統文化,5%的人認爲是老人們的舊觀念。看來大多數的家鄉文化都被慢慢的繼承了下來,希望把它們發揚光大,且被後代子孫接受,還慢慢與這個時代相融合,但還有少數子孫不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底蘊深厚,許多方面我們瞭解的都不夠,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傳承和發展的。

5.有關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20%的人認爲繼承的非常好,45%的人認爲繼承的比較好,32.5%認爲仍需改善2.5%的人認爲繼承的效果不好。從上看出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的不是太理想,由於現代社會在時間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曆爲準,而中國傳統節日都是農曆時間,因而使現代中國大部分人很難準確知道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洋節比中國傳統節日更能讓商家獲得更多、更高利潤,因而商家會在洋節進行大範圍促銷行動,造成洋節比中國傳統節日更熱鬧形象。

(二)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發展的現狀與希望

伴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外交流,這無疑對我國國民視野開闊和思維開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但在此同時,國外文化及文化產品也隨之進入我國,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這柄雙刃劍面前,傳統文化承受着它狂風暴雨般的洗禮。在這場文化較量中,對於我們這個繼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須發展下去,思考傳統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輕的人們都不願意去繼續過那傳統的節日,覺得沒什麼過頭,都喜歡去過西方浪漫有趣的節日,導致傳統節日失去了在人們心裏的地位。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的發展沒有想法,覺得還要繼續保持舊的、好的傳統就好,對於家鄉的未來更沒有過多的建。但是,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撇開現代文化而去發展傳統文化的問題。但是,傳統文化是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象徵,更確切地說,只有從傳統文化的上述現狀和定位出發,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並在傳統文化、現代文化與後現代文化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就能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3

:歷史的車轍延續到今天,退去了浮華之後,留下的是精華的沉澱。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史,是個地區的精神徵,同時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衆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秋天則層林盡染,山水如畫,遊人入此,每每流連忘返。溝旁一山,頂平如原,川底即可望見,名曰平頂山。平頂山市地處中原,文明開化較早,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展變革和人口遷徙,積澱了深厚的傳統習俗。而平頂山市城區則從建市到匯聚了從全國各地遷來的人口,習俗各異。當地傳統習俗與外地習俗逐漸融合,構成了平頂山市特定的民俗象。

平頂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表明她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平頂山市是一個以煤炭、電力工業爲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煤炭、鉛、錳、銅、鐵等57種。其中煤、鹽、鐵的儲量最爲豐富,鐵礦儲量佔河南省的一半以上,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中原煤倉”之美譽。

平頂山當地的美食有:魯山攬鍋菜、郟縣豆腐菜、三郎面牛肉、寶丰買根燒雞、舞鋼熱豆腐、葉縣瘸子燴麪、漿麪條、胡記米線、恵香包子、北舞渡胡辣湯、蔥油餅、酥油餅、郟縣餄餎面、蒜泥白肉、牛肉合、羊肉湯等。

神話傳說:

香山大普門禪寺位於新城區北部的香山上,始建於東漢後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史載,楚莊王三女兒妙善公主,俗稱三皇姑,曾在此修煉成佛,得道正果爲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寺內現存大悲觀世音大士塔建於北宋年間,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堯山、昭平湖、好運谷、畫眉谷、武鋼二郎山、燈臺架、三蘇園、龍潭峽、六羊山、中原大佛、葉縣縣衙……都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馬街書會:

農曆正月十三日是寶丰馬街書會主會日子,馬街書會是元朝興起連年延續的全國最大,歷史最久的曲藝盛會,是構成寶丰文化現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街書會是固定場所舉辦的民間曲藝說書藝人進行藝術貿易和交流展示的傳統集市形式。

寶丰魔術:

可以說是平頂山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寶丰是中國魔術之鄉。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民創辦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創新之路。這就是被文化部稱爲用非物質生產方式分流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創舉——“寶丰現象”。2006年9月寶豐縣被中國雜協命名爲“中國魔術之鄉”,併成爲全國唯一的“中國魔術之鄉”。

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民俗是一種羣衆性的文化創造結果,民俗對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將起到積極你更是的推動作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平頂山人有豪邁的性格不拘小節,這正是這片土地的孕育。我們要愛護我們的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現在的平頂山,魅力依舊光彩照人,在各方面發展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傳統的藝術,不僅是平頂山的風采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驕傲,因爲“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4

徽州民俗—祭祀文化:

在遠古時期,徽州地區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極爲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對各種自然現象和身邊所發生的種種事物缺少正確的認識,大自然對先民來說,是幻化無常,神祕莫測的,使他們想到周圍世界撲朔迷離,認爲到處充滿鬼神,並且能左右環境,這使先民們逐步產生了萬物有靈觀念,頭腦中充滿了對鬼怪瘟疫的極端恐懼。因此,人們要戰勝妖魔鬼怪,只好藉助神的威力與妖魔疫鬼進行鬥爭,乞求神靈的庇護和保佑。

基於人們對萬物有靈的觀念,從而產生了一種驅鬼逐疫、迎神納吉爲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動一一儺。在人們想象中,儺神能給人們驅鬼逐疫,能給人們賜福消災,儺神成了人們尋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託,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祁門儺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衝開混沌的世界,博擊於天地之間,追求光明、生存而舉行的祭祀,展現出古代先民的雄渾氣度,表達了人們祈求消災免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平安帶福的良好願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擊樂聲中,遠古蠕蠕而動的先民在掙扎、抗爭、企盼,整個表演情緒沉重,稍激奮,動作表現得緩慢而拙實。隨着一聲巨響,恰如天崩地裂,人羣沸騰,歡呼聲大作,手握雙斧的儺神蜂擁而上,狂呼亂叫,這時,舞蹈動作頓挫有力,整個演出呈現出激昂、高漲的場面。

在儺舞的服飾上,力求簡煉彪悍,女演員以獸皮裹身,男演員赤身裸體,上身飾以藤葉、下身以獸皮遮擋.以表現出先民的荒蠻、野性與力量,給人以古拙粗獷、獰厲詭譎,有一種力量的衝擊效果。

祁門儺舞面具,古老樸拙,工藝講究、造型粗獷、線條有力、誇張、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千姿百態、各具神韻,耐人尋味。儺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徵載體,是溝通人、鬼、神世界之間工具,是人、鬼、神的靈魂。一個面具是一個神、一個鬼、一位令人尊敬的歷史人物,衆多的面具構成了一個神祕而龐雜的鬼神世界。透過瀰漫着宗教色彩的儺面具,我們可以窺視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風貌、民風民俗。

徽州民俗——徽州宅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爲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爲特徵。清代以後,多爲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爲“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繫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溼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爲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着“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徵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爲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爲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爲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

徽州民俗——節令習俗: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乾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糉,做米餜,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竈,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竈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竈”。祈求竈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製祖先遺像。設燭臺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傢俱,拆洗被褥,掃除塵埃,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除夕:諺雲“趕忙三十夜,清閒七年級朝”。吃個年夜飯,午夜放個炮竹什麼的,這與外地的差別倒是不大。

春節:大年七年級,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爲犯忌爲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即正月初

一、八年級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爲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並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復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徽州區巖寺鎮的元宵戲燈最爲盛行。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古徽州稱爲“龍擡頭”。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閒過一天。績溪縣的規矩,這一天還有包紮一生糯米一個的糉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爲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

徽州民俗——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東家添兒孫;雞血淋到西,恭賀東家多添丁。”衆人互相呼應,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魯班師傅”,最忌諱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爲坐冷板凳,即無生意可做。商店家設“財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等等。

開秧門:農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稱爲“開秧門”。歙縣這一天要設宴請“田公、田母”,朝拜時,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還要虔誠跪拜。休寧、屯溪這一帶,當家人去秧田選定“門向”,然後帶泥拔出一塊秧苗,置於茶盤,捧送回家放在貢桌上,祭拜天地後,將帶泥秧苗倒甩上閣板,已全部粘上爲無災無害生長良好的好兆頭。牛福會:專門爲耕牛保安祈福的組織。凡願入會的農戶,每頭耕牛交一二元銀洋作爲牛福會基金。會員的耕牛被盜或走失,報經值年會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處尋查,無償地歸還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會中領取一些救濟金作爲補償。

打鑼封山:山區爲保護森林形成許多條規習俗,打鑼封山就是較爲流行的一種。每年冬季,村或鄉定人鳴鑼,口中呼喚所封山場的地名,串村走戶,昭示禁戒規約。此後,家家戶戶,互相告誡,不得犯戒。鳴鑼同時,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標明禁山範圍。接財神:徽州以農曆五月五爲財神日,工商業者多在這天接財神。

開張禮:徽州新店開張這天,要在店門口披紅結綵,掛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以示慶祝。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5

調查目的:

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

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的原因和目的:

現代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這樣更加凸顯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可貴。爲了加深大家對竹編藝術的瞭解,我向大家介紹我們家鄉寧波的傳統文化--竹編。竹編是一種傳統的工藝,歷史悠久。

二、調查的地點:

寧波市鄞州區非遺館

三、調查的方式:

通過視頻採集和與傳統工藝傳承人的交流

四、調查的內容:

寧波竹編藝術

五、調查的結果:

寧波是竹編的“故鄉”。寧波地區盛產毛竹,所以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編織成一個個竹製品。寧波竹編富含了人民辛苦勞作的結晶,凝聚了豐富的寧波文化。寧波的竹編歷史久遠,明清二代的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和食籃都是竹編的。鄞縣、奉化、餘姚山區有幾十家鄉村辦竹編廠的竹編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絲和篾片,編制各種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成爲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爲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爲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竹編工藝品分爲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衆長。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爲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花紋。

六、調查的心得體會:

此次調查是我利用週末空閒時間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進行實地拍攝的。這一趟收穫不少。其實說實話,我之前並不知道我們家鄉的工藝竹編已經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對此我甚至不曾瞭解。這次的拍攝也讓我明白了,雖然身爲寧波人,但其實我對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了解並不透徹,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將會更多地去關注家鄉的傳統,家鄉的文化。在拍攝視頻的過程中,我們與葉良康師傅進行了交流。

(葉良康是寧波市目前僅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竹編傳承人,其工藝竹編項目被列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7歲開始學做竹編,到現在47年了。”老人對竹編的堅持、執着和熱愛感染了許多人。)因爲同姓的緣故,我偶然間得知了我的祖輩與葉老師傅還是同村人,這多麼奇妙的緣分吶!我不禁爲我姓“葉”而感到驕傲、自豪。葉老師傅一臉笑意地告訴我們:他做了47年的老手藝終於有了接班人。塘溪鎮上城國小校長童士峯知道竹編工藝面臨傳承的困境後,以東山村的名義申報鄞州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並將基地設在上城國小。同時,該校出資5萬多元建立了工藝竹編陳列室和製作室,併成立了以美術專職教師朱雙陽爲組長的竹編傳承小組。從20xx年9月開始,葉師傅每個星期都會花半天時間走進上城國小,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編。從葉師傅的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僅僅是竹編,寧波還有多少傳統手工藝正在面臨着失傳的危機,那麼更何況是中國呢?所以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7

調查地點:甘肅省武威市

調查對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調查人:xxx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爲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纔算過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說起家鄉民勤春節習俗應該從臘八說起,農曆十二初八,民俗稱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主要是吃臘八粥素食,民勤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麥、青稞等五穀(或糧食、大豆、黃米、玉米、扁豆)和寬麪條熬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竈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一家大小一起歡歡喜喜,團團員員享用五穀雜糧的臘八飯。“臘八飯”用的水,須是凌晨的井水。因此,農村有搶“金馬駒”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謂得到“金馬駒”,就要發財。所以這天婦女爭先恐後的早起搶“金馬駒”。飯也是天未亮吃罷爲好。俗語說“臘八飯,黑洞洞,田苗長得黑沉沉。”預示莊稼茂盛、豐收。此俗現仍流行。

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竈爺”,是民勤正式的祭竈日,一般也可以說從此揭開春節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所以家家戶戶也不約而同的蒸上祭竈的竈卷饃,大概有點點那麼大小,獻到竈臺即可,讓竈神享用,以示堵口。臘月二十三日祭竈與過年有着蜜切的關係,因爲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天上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燈火通明,迎來諸神一起過年。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笑笑,就是讓竈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爲竈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貨”、蒸饅頭、炸“饃饃”。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自己的鄉里或鎮裏,有的還去民勤縣城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民勤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饃饃”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饃饃”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接下來當然要說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的前夜臘月三十。現在多稱爲“年三十”、“除夕”,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當然“除夕之義就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這天也是我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在中午便開始在大門、街門、房門上貼大紅對聯,門楣上掛門頭子(彩色紙刻花紋的裝飾品)和黃錢(黃紙上刻的花紋)。然後在下午要在肉鍋裏煮上餃子,用碗端上,拿上紙錢去莊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燒紙錢,後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讓祖先們來家中過年。太陽一落,家家都在堂屋裏(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畫像等)點燭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婦女在過年期間,不能進堂屋)都衣帽齊整,上香焚表鳴磬。祖先牌位前要獻上食品供物。接下來是裝倉。所謂裝倉,是把豬肉(豬頭最好)羊肉(過去的闊氣人家還有雞鴨魚肉)煮熟了,每人撈上一碗,吃得盡飽,孩子們往往吃得很高興。倉裝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說,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紙牌,興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種說法“除夕”是熬壽的時間,誰休息得最遲,誰的壽命也就越長,年輕人可是衝這一點也要玩個天大亮。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守歲,即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春懷着希冀,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的精力充沛。俗稱“熬壽”。

大年七年級,大概到凌晨四五點左右,男女老少更換新衣,繼則端上盤供,長輩們就準備燎天蓬的東西,當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農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臥的方向,牛頭朝哪邊,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後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燒紙、香、祭祀物品,出戶迎接喜神,按“曆書”所指喜神方向獻盤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上跳來跳去,嘴裏喊着“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羣了”意思是希望來年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此即所謂“燎天蓬”。歸來,開始吃餃子、拜年,先由小輩依次“磕頭”遞拜家長,進茶奉酒。然後,出拜親族、鄰里,各家都在客房裏擺着油餜、饊兒和酒菜招待。晚輩給長輩磕拜後,長輩爲了表示誠意和關懷,要給小輩壓歲錢。這一天,人人見面都要問“過年好!”,平輩相遇,拱手致賀。拜年完了,他們有的彈唱,有的玩牌打麻將,整天都沉浸在歡快的情緒之中。

大年八年級拜岳父、岳母都成爲民勤一種鄉俗,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女婿,在八年級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賀春節快樂。沒娶過媳婦的必須到舅父母家去,沒有特殊原因不能錯過這一天。

九年級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早晨仍在堂屋裏上香禮拜,並把門楣上、倉子上、箱櫃上掛的黃錢一律扯下來焚化,叫做“化錢”。意謂先祖來家過年,現在歡送他們回去。緊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個房裏的火盆上或火爐中燒上一塊石頭,備好一碗帶油花的陳醋,打醋臺者手端一個大木勺,勺裏放着燒紅的石頭,同時在石頭上澆醋,醋遇上石頭,就有濃煙般的熱氣冒起來,彌散整個房間,發出一種酸噴噴的異香。打醋臺的人走向各個房間,各個角落。然後把剩下的醋和石頭倒在大門外,據說這些東西驅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災禍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臺的人前腳走,後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間、院落打掃一遍,三天的過年就算基本上結束了。

接下來從正月初四各鄉鎮排練的秧歌隊、社火隊穿梭於大街小巷、居民樓院、政府機關之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調在文化廣場傾情演出,開着三輪車、小汽車的農村居民進城看戲、看社火成了新時尚,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元宵節氣氛。龍年元宵佳節準備得非常充分,氛圍營造得格外熱鬧。由縣城東小十字從南向北穿過文化廣場步行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着“龍年大吉”的拱形彩門,彩門內一幅巨型的象徵中華、祈禱人們萬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龍壁富麗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擺放的是“瓜果飄香”長廊、“蟠龍柱”、“龍王治水”、“勁牛”、“花團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兩側對稱布臵“金錢樹”、“蘋果樹”等各種花樹。整體猶如傳統庭院前庭、中院、後院、左右廂房式對稱佈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揮下的兩條巨龍正歡快地玩耍“二龍戲珠”遊戲。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也是我國一個普遍的傳統節日,在民勤縣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吃元宵、鬧社火、放煙花、觀燈、猜燈謎、蕩千米等,展現出民勤人民團結奮進、平安和諧、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演奏出以人爲本、民生優先、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上下一心的和諧音符與篇章中結束一年一歲的春節。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8

發佈時間:20xx-10-29

活動主題:我愛家鄉·古風新唱

活動形式:上網查閱文獻、實地考察

活動內容:利用寒假時間,實地調研、走訪、考察當地傳統文化、民風民俗以及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的情況、瞭解當地黨和政府的文化發展政策。

實踐活動成果:

淮南

我的家鄉是美麗的淮南,淮南位於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東與滁州市屬鳳陽、定遠縣毗鄰,南依舜耕山與合肥市屬長豐縣接壤,西南與六安市屬壽縣、霍邱縣相連,西及西北與阜陽市屬潁上縣,亳州市屬利辛、蒙城縣交界,東北與蚌埠市屬懷遠縣相交。市境最東端位於上窯鎮泉源村朱家大山與鳳陽山交界處施家窪,最西端位於鳳臺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東西長78公里;最南端位於唐山鎮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於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鳳臺縣與蒙城、利辛縣交匯處,南北寬51公里。全市總面積25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91平方公里,鳳臺縣面積1030平方公里(含毛集)。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

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之所以被稱爲“淮南”,是有歷史淵源的:漢代開始在這裏設置了淮南國,從漢代到兩晉再到宋朝,這片土地先後經歷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這片土地上發現並開始採掘煤礦。xx30年,政府在九龍崗設淮南煤礦局,發展成爲淮南礦區,標誌着現代“淮南”的開始。xx49年1月18日淮南礦區解放,xx50年設縣級淮南市,xx52年6月改設爲省邊轄區。xx77年1月,鳳臺縣劃屬淮南市。至此,全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區和鳳臺縣。

我生活在淮南市鳳臺縣,鳳臺縣是安徽省淮南市唯一的轄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地處北緯32度至33度,東經116度至117度之間,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一統志》有這樣的記載:“縣有鳳凰臺,相傳曾有鳳凰至,因名鳳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人口62.5萬,其中鄉村約人口50萬。全縣轄城關鎮、河東經濟開發區、新集鎮、嶽張集鎮、朱馬店鎮、顧橋鎮、劉集鄉、楊村鄉、桂集鄉、xx鄉(現更名爲鳳凰鎮)、尚塘鄉、李衝回族鄉、關店鄉、古店鄉、丁集鄉、大興集鄉、錢廟鄉,共17個鄉鎮,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77個村民委員會。居民以漢族爲主,間居回、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土家、羌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餘人。

鳳台

改革開放以來,鳳臺縣社會和經濟面貌均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水利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四五”普法先進縣等榮譽;是全國中部百強縣、安徽經濟“十強縣”和安徽財政收入“第一縣”,被譽爲“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鳳台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有煤、磷礦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種礦藏,尤以煤的儲量爲最,可開採量達120億噸;磷礦儲藏量爲180萬噸;紫砂石境內儲藏量爲70萬噸;高嶺土境內儲藏量爲3000萬噸。境內已建成新集、張集、丁集、顧橋等煤礦,“亞洲第一大深井煤礦”——顧橋大型煤礦也已建設完成並投入開採;鳳台電廠建設如火如荼。鳳台已成爲安徽“火力三峽”的重要基地和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鳳臺縣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發達,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台、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距京九線上重站阜陽站僅百公里。四條省道穿境而過,且有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可利用。距合肥駱崗機場百餘公里,蚌埠機場幾十公里。

鳳臺縣堅持文化與經濟比翼起飛,詮釋出縣城發展的新內涵。鳳台是全國花鼓燈藝術之鄉,花鼓燈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花鼓燈藝術研究基地與“安徽省陳氏花鼓燈流派生態村”也已落戶鳳台。粗獷而細膩鳳台花鼓燈的藝術,被譽爲“東方芭蕾”,不僅跳紅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國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由花鼓燈衍生出來的全國稀有劇種一一推劇,同樣深受沿淮人民的喜愛。鳳台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安徽花鼓燈會暨首屆淮河花鼓燈文化節,鳳台花鼓燈專場作爲安徽省“慶元旦文藝專場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開安徽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場調演一個縣節目之先河。

景區:茅仙洞風景區、焦崗湖景區、焦崗湖、地質公園等

茅仙洞風景區位於鳳台城南3公里處,三面環水,淮河繞境而過,素以“淮上勝境”著稱。山中林壑優美,佳樹蔥蘢,山下淮水如練,牽來繞去,山石倒長,南仰北傾,斜指南天。自古爲佛道兩教傳習勝地,更是遊覽佳境。其景點有茅仙古洞、古壽唐觀、淮河第一硤、古香山寺、靈龜聽禪、淝水之戰古戰場等諸多文物古蹟,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構成獨特的山、水、城旅遊金三角。該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既有蘆葦蕩(鳥的天堂)、荷花澱、仙侶湖、漁業觀光園、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觀,又有湖畔垂釣、蘆蕩探幽、盪舟採菱、湖中戲鳥、漁家尋樂、浪遏飛舟等休閒項目,兼有焦湖紅心鴨蛋、醇香酒糟魚、活魚乾吃、水晶貢圓、五香狗肉等特色產品,還有“仙侶下凡”、“黑龍遭難”、“神猴探寶”、“趙匡胤困南唐”等美麗傳說,堪稱“養在深閨八未識”的生態旅遊處女地。20xx年7月,毛集實驗區獲得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20xx年2月,焦崗湖旅遊區被評定爲“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地球之上的生命聖地。xx78年,淮南八公山脈發現古生代寒武系的須宛類、環節類、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在8.4億年以前,國外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他們命名爲“淮南蟲”化石。20xx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牙齒化石,距今300多萬年,石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已於20xx年被批准爲國家地質公園。

淝水之戰這裏是古代戰爭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時,南唐兵馬據壽州,被後周軍隊圍困,南唐元帥李景達馳兵救援,據此一隅,並在四周的山頭上設置十八連珠寨,與後周軍隊作戰。《宋史·張永德傳》載:“世宗親征壽州,領軍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戰備嚴整。”而周世宗則在石山口築壽唐關,前拒唐兵,後與下蔡呼應。所以便留下了軍事要塞壽唐關。壽唐關在東、西樓山兩山口之間,是鳳台通往壽春的交通要道。西距雙峯山一公里,西邊是煙頂山峯,古時有烽火臺,壽唐關全是青磚砌成,關口拱形,可行車馬。兩側據崗巒之山勢,“南綰壽州,北控下蔡”,東邊層巒疊嶂,緊銜古南唐,關前爲險坡陡道,兩側青山對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過關而下,可見“女兒泉”。壽唐關又稱“梳妝檯”,是爲紀念宋代女英雄劉金定而建造,當年劉金定南唐救駕,首先攻佔了壽唐關,在此安營紮寨。南唐兵將壽唐關團團圍住,而劉金定毫無懼色,依然在關上梳妝打扮,然後再催動戰馬,手舞金刀殺入敵陣,殺得南唐軍四散而逃。後來,人們爲了歌頌這位女英雄,於是壽唐關也稱“梳妝檯”和“過駕樓”。

鳳台一中銀杏是三國時東吳大將周泰花園的觀賞植物,樹齡1800多年,樹高28米,冠徑26米,樹幹直徑2米多。老枝盤曲,遒勁蒼老,但扇形樹葉卻鬱鬱蔥蔥,綴滿枝頭,根部向周圍突出地面30--40釐米,形成形態各異的湖石狀。佔地約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鳳台,氣勢雄偉,古時形成接近鳳台城的標誌。這棵古樹歷盡了世態滄桑,經歷了坎坷的折磨,三國爭雄、吳楚爭霸、逐鹿中原、兩晉紛爭,歷代王朝的更替,記述了近兩千年的史實。古時羣衆寄予多少神話傳說,白果老爺,巨蟒大蟲,醫病免災,又傳說懷遠林姓旅客,拴馬在樹下休息,馬鞭拴在樹上,因趕路匆忙,忘記了馬鞭子,回到家中洗臉時,盆中現一白果樹影,樹枝上掛着馬鞭子。這些神話了的老樹成了羣衆崇拜的對象,於是祈福的.,求藥的,經常不斷,南面空地上樹立了七、八對旗杆,樹旁香菸繚繞。xx38年7月,日本侵略者佔領了鳳台,拆掉了文昌宮,又在樹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裏,傾盆大雨,雷電交加,老樹西南從頂到根約兩尺多寬的樹皮被雷擊掉,日軍在遭到“人怨”的同時又看到如此驚人的“天怒”,於是就撤去瞭望哨,龜縮在碉堡中了。xx45年這裏辦了學校,老樹被圍在校園內,鳳台解放了,創辦鳳台中學,清晨早讀,白果樹下書聲琅琅,老樹“得其所哉”又煥發了青春。現在爲市一級古樹名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劫後餘生,枯木逢春。正是:

劫後春又生,銀杏強不阿。

青春枝葉茂,默默撫沉痾。

落紅灑園圃,愛苗護花棵。

生機天難老,何懼苦難多。

鳳臺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截至20xx年4月底,縣內有公辦中學4所、國小3所、幼兒園1所;民辦普通高中達3所、初級中學5所、國小5所、幼兒園23所,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機構增加到4所。民辦教育爲全縣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增添了活力。境內的鳳台一中始建於xx45年,是一所安徽省示範高中。多年來,學校以科學的管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在本地區享有較高聲望,成爲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茅仙古洞鳳台歷史上人才輩出,戰國時少年上卿甘羅、三國大將等歷史名人即生於此地。淮南王劉安在這裏招八公煉靈丹、聚賢才著書立說,一部《淮南子》留傳千古,一箋豆腐方惠及後人。境內有較爲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家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峯相峙,一水中流,被譽爲長淮第一峽,壁立千仞、淵深百丈的黑龍潭與之帶水相連;植物活化石千年銀杏樹、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這裏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產於此;有着“華東白洋澱”之稱的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也是個不錯的去處,該生態區20xx年被評定爲“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20xx年又被正式批准爲國家級溼地公園。此外境內還有清代慰農亭、趙匡胤的馬扒泉、劉金定的梳妝檯等名勝。

鳳臺縣在大地構造上屆淮河臺徹,長期受下降運動控制,地面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僅淮河南岸大山和鳳台林場以及縣城西部劉集一帶,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層。構造形跡則以斷裂構造爲主,且多隱伏於第四系之下。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自然比降爲1/7000至1/10000。鳳臺縣地勢平坦,多爲平原地區,地質狀況良好,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縣城東南部爲低山丘陵地帶,在南和東南鄙,距縣城7至25公里處,是剝蝕構造帶,主要在大山鎮的淮磷、後胡、蘆塘、局沈、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衝回族鄉和劉集鄉境內,猶如島形突出地面。

鳳台道教只有茅仙洞“清大觀”一處,屬全真派。茅仙洞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三峯山南坡,在茅仙洞風景區內。據清《鳳臺縣志》記載,漢宣帝地節中(前69—66年)茅仙道教創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處建草菴一座,居此修煉,該洞遂名爲茅仙洞。隨後歷代均有宗教活動,並相繼易名爲硤石寺、興福寺、興復寺、清天觀等,道、佛交替居守,較爲頻繁。清光緒年間,由全真派二十世道長葛明興與其師弟金大椿、謝春勝率徒李至高、童至方、謝寶勝共同住守。茅仙洞道教活動再次復興。清光緒十七年(1892年)道長葛明興、金大椿化緣募捐修建地藏王殿。光緒二十年又鑄八卦鍾一口,重達千斤,現置院中。爾後,道長李至高、童至方,通過原爲本觀道士以後棄道從軍升任懷慶府總兵的謝寶勝,化緣募捐,於茅仙洞口上方興建三仙樓,供奉三茅真君神像,井修通山路和橋樑多處。這時茅仙洞的宮觀殿宇,樓臺亭閣,復具規模,香火旺盛。民國23年(xx34年),道長蘇理純率徒化緣,把三仙樓、山門、中殿、客廳、地藏王殿全部修葺,使茅仙洞煥然一新。民國24年改名爲“清天觀”。蘇理純又派徒弟蘇宗善到上海化緣,“辟穀”(不進飲食)七天七夜,感動施主,化得巨資,又在大殿後修建五間樓房。蘇宗善虔心修行,不吃煙火食,贏得周圍信徒歎服,其後信教人員日益增多。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和七月三十的兩次廟會,都是盛況空前。民國27年日軍侵佔鳳台後,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香火減退,茅仙洞開始衰落。xx50年後,茅仙洞道長蘇理純在幫助縣人民政府興建公房時觸電身亡。蘇宗善、崔宗軒主持教務。道長蘇完善xx56年列席了安徽省政協會議,xx57年和xx58年出席了全國宗教會議。在xx57年全國道教協會上,被選爲全國道教協會理事。xx66年期間,茅仙洞丈物珍藏,毀壞殆盡,宮觀亭臺,斷壁殘垣,道教活動,幾近湮滅。道長蘇宗善於xx78年去世。現在由道長崔宗軒主持教務,並有紀誠修、李誠意兩個徒弟。xx84年在黨和政府及省道教協會關注和積極倡導下,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茅仙洞(清天觀)爲省級重點開放的三、座道觀之一,與皖南齊雲山,懷遠禹王宮同爲道教聖地。xx85年,市、縣設置茅仙洞風景開發區工程指揮部,發起募捐修復茅仙洞活動,印發募捐倡議書,邀請、上海、合肥的學者專家幫助策劃,聘請、揚州一帶能工巧匠,參加施工。建起地藏王大殿一座,三清殿一座,涼亭五個以及清天觀、石階、圍牆、公路等。原有宮字幾乎全部恢復,而且增添了園林和接待

處。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寺廟殿宇蔚爲壯觀,成了淮河流域旅遊勝地。

“”時期是鳳臺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爲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根據國內外形勢特點和鳳臺縣情編制本規劃綱要,旨在闡明鳳臺縣發展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爲,擴大開放合作,動員全縣人民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爲編制其他專項規劃和全面履行政府職責提供重要依據。

1、加快鳳台發展的基礎和環境

2、大力推進工業化,積極培育潛力產業

3、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

4、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5、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鎮化水平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7、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8、優先發展社會事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9、着力保障民生,加快構建和諧鳳台

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

實踐活動感想:這次社會實踐,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我的家鄉--鳳台的美麗,更加領略到了她的魅力,美麗的鳳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着美麗的風景,有着很多讓我自豪的東西!鳳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但卻是淮南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鳳台高速發展着,人們越來越富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子越來越好,美麗的鳳台有着悠久的歷史,出了無數的人才,我爲鳳台感到自豪!鳳台正生機勃勃地發展着,鳳台的明天一定會更好,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成爲有用的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可愛的故鄉,爲自己的家鄉建設作出一份貢獻,回報家鄉!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9

一.調查目的:

春節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而春節的習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汕尾春節民俗文化作爲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別有一番風味。本次調查着重於瞭解汕尾春節的民風民俗,繼承和發揚汕尾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共築青春中國夢。

二.調查時間:

20xx年1月31日—20xx年2月4日

三.調查對象:

家鄉的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四.調查方式:

結合地方文化,爲了能更直觀詳細地得出結果,在本次調查中,採用了抽樣法來完成本次社會調查

五.調查結果:

(一).貼門神、春聯

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爲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家家戶戶都會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門戶裝點一新。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還會在家裏吊上大紅燈籠,還會在家裏的花盆插上富貴竹,代表着全家富貴。在貼“福”這個字,根據村裏的老人講述,我要具體介紹一下,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二)全家吃團圓飯

除夕這天,女人們會準備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雞,這雞必須拜過神,據說

拜過神的雞,吃了之後就會平平安安。還會準備其他的食物,例如,鴨、鵝,海鮮,蔥頭,蒜頭。蔥頭代表孩子學習越來越聰明,蒜頭代表着孩子在學習上算數好。在春節期間每一樣食物都代表不一樣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會一家人一起坐下來吃團圓飯。

(三).大年七年級

拜茶:正月七年級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竈神像前;二是拜竈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爲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緊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來後就要帶上柑到期親友家中拜年。拜年以親疏順序上門,故在我的家鄉有俗諺:“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話,主人請拜訪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贈送主人柑,主人與柑回敬,俗稱“換敬”,表示回敬美好願望。

(四).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還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被我的家鄉人稱爲“食日晝”。不僅是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孃家,就連親戚也要帶着柑橘來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爲的善惡。正月初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

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爲奉上白米千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六.總結情況

爲了較深入瞭解如今汕尾春節的民俗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對於春節拜祭祖先的習俗已經不似上一輩那麼重視,大多數青年人只是把祭祖當成上一輩的事,對於祭拜的實質並不瞭解,只是形式上的遵從。儘管對於拜祭的各種情況並不甚瞭解、重視,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認爲春節祭拜神靈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費用屬於不可節省的正常開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年應該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無論是這一代還是上一代,對於拜祭的花費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七.提出建議

從調查的結果看,汕尾地區的春節氣氛越來越濃烈,而拜神是春節期間在汕尾地區的傳統習俗,然而這個習俗對整個社會思想的發展卻是弊大於利,大致體現爲下面幾個方面:無謂花費巨大;宣傳迷信思想;嚴重污染環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儘量減少拜神中的無謂開銷;

2.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打擊封建迷信思想;

3.摒棄迷信內容,弘揚優秀文化;

4.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創新。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10

前言:俗話說的好: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我愛我的家鄉,並且愛的深沉,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便是我的家鄉——建甌。

說起建甌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它是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地區,位於武夷山,鷲峯兩山脈之間的丘陵地區,建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着300多年的歷史,西周時期爲“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最讓我自豪的地方在於建甌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甌)。建甌有着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曾經出過衆多的請史留名的人才,比如有中國十大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宋代理學家朱熹等。

主體:建甌的文化風俗不勝枚舉,在經過我的一番調查之後,我最感興趣的是建甌的挑幡藝術。下面,我將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建甌特有的挑幡藝術。挑幡藝術幾百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建甌民間流行。相傳在明代末期,民族英雄鄭成功招募抗清復明大軍,橫渡海峽收復臺灣。當時建甌城效大洲村的青年壯年,大都紛紛應徵入伍。在收復臺灣之後,壯年在正月初返回了家鄉,全村男女老幼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當時,將士們將帶回的軍旗放置於長杆之上,盡情揮舞,藉此紀念壯烈犧牲的弟兄們。長此以往,每逢正月初,大洲百姓都要按照慣例將旗杆來裝點一番,舞動一番,以表示慶祝與紀念之意。隨着時間的流逝變逐漸談化成了當今建甌特有的挑幡風俗。

說到挑幡的'製作過程,就不得不提建甌“竹子之鄉”的美稱,這邊的竹子那是相當的多,而挑幡所用的幡,就是選用一根大約10米長的筆直毛竹,削去枝葉,晾乾後把竹子的外殼塗上硃紅油,畫上各種吉祥的圖案,竿頂懸掛着彩燈,再裝飾上各種各樣的小銅鈴,竹身還會懸掛一幅繡有歌功頌德的詞句,這種製作工藝師我們建甌獨有的傳統文化瑰寶,再說道挑幡表演,那才真的算上無與倫比。如果用一言以概之,那就是技藝精湛,歎爲觀止。從小到大,我看過的挑幡表演不在少數,但每次看到都能把我深深震撼,藝術表演者個個都身強力壯,表演時,有的是頭頂長竿,有的是肩挑腿踢,有的是鼻託牙咬,形式多樣。這種表演一般是團體表演,那和諧統一的姿勢,使得竿旋旗飄,幡幅呼嘯,使得觀看錶演者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挑幡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美輪美奐的表演,而是屬於建甌特有的文化習俗的碰撞與承接,每每看到這個表演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總結:挑幡表演藝術不僅僅代表着一項文藝演出,更表現出我們建甌人不屈不撓,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華羅庚曾近說過: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我想,以後無論漂泊到何處,建甌都是我魂牽夢縈之地,我愛我的家鄉——建甌。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11

調查人:

調查時間:20xx.01.15~20xx.02.15

調查地點:江蘇省泗洪縣

調查目的: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的理念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不盡相同。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家鄉地區(江蘇省泗洪縣)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瞭解家鄉人民的生活狀態與內心感受。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街頭問卷與網絡問卷結合) 調查對象:隨機調查

一.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都不相同,在此次隨機調查中我發現,家鄉人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打工和種地;當然,由於環繞成子湖,漁民們捕魚爲業;此外,還有基層服務工作者如醫師等依靠工資生活。不同人羣經濟能力不一樣,調查之後發現貧富差距還是很明顯,縣城中基礎建設完善,人民生活條件較好,鄉下基礎設施落後,部分家庭條件較差。

二.文化發展狀況

此次調查主要在農村展開,參與填寫問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國小國中畢業,(部分人員由於僅參與過掃盲班或未接受過素質文化教育無法參與問卷調查填寫)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並且,大多數人對於文化的概念僅僅侷限於學校。只有部分人員提到文化活動,他們的建議是增加文化活動,鼓勵民衆積極參與。同時,較多人提出家鄉應建設一所較好的中國小。總體而言,家鄉文化建設相對落後,有待加強。

三.個人看法及建議

經濟發展不平衡,文化發展有待提高,經濟與文化並未共同發展,經濟發展比文化發展迅速,縣城發展比鄉村發展迅速。外出打工是鄉村人普遍的選擇。於是,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等現象頗爲普遍,使孝親敬長成爲一部分人難以實現的夢想。好在如今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已經兼顧文化發展,努力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在寒假期間,縣政府的“春風行動”讓人暖心。由政府牽線搭橋的大型企業招聘會在春節前後舉行,鄉鎮公交免費送達,數萬個崗位對外應徵。號召泗洪人回鄉就業創業,帶動泗洪經濟發展,使家人團聚,創造美好新生活。鄉村文藝匯演、元宵燈會等節目也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議關注農民生活,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希望多多舉辦文化方面的活動。

家鄉文化調查報告 篇12

題目:體驗民間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系部名稱: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年級:大二班級:漢語言《1》姓名:xxx

實踐單位:周口淮陽鄉村

實踐時間: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實踐目的:爲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的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在農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對農村的瞭解進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對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幫助下,瞭解了我們那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又和朋友調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然後對節日進行了記錄。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周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過年習俗其實和城市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我們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掃塵

臘月二十四,爲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爲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蒸饅頭:舊時爲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爲春節祭祖用,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 “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

農村還有一些地方喜歡把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爲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爲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我們那裏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水果等,這些不僅是我們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我們那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爲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守歲與“年夜飯”

我們那裏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過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爲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七年級八年級不掃地

大年初

一、八年級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爲“壓歲”。九年級纔開始挑水。大七年級早上我們那個地方,要起的很早。起來之後要放鞭炮,燒香,吃飯,拜年。

拜年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況下家裏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要給老人磕頭的。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七年級上午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七年級要在父母家過年,八年級九年級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七年級不出門、八年級拜家庭、九年級初四拜丈人”之說。

串親戚

從八年級開始大家都要走親串友了。八年級我們有外甥要去給舅舅拜年,在我們那裏舅舅說話是比較有權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給舅舅拜年。在九年級閨女回孃家,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帶很多東西去孃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餃子,吃麪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吃麪片,是爲了補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財神爺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來的比較早,因爲正月初六是搶財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爲了今年生意興隆,多掙點錢。

正月初九是老天爺的生日

在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視。起來洗刷完之後要燒香,祈福希望老天爺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從初九一直到元宵佳節。大家似乎沒有什麼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親戚。元宵佳節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麪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麪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麪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皁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還有在元宵節大家都喜歡放煙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團團圓圓。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帶着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爲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裏給家裏竈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蝨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但是呢!現在生活都在變化好多風俗都已經被遺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才能記得。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們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我們的過年的風俗文化在慢慢的發生着變化。一些細微的變化使我們的春節文化,慢慢越來越淡。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爲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爲,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爲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爲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觀的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我們要具體分析。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着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衆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羣衆抵制的。而我們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爲……

標籤:調查報告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