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5篇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老人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5篇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

關愛空巢老人,是科學發展、以人爲本的具體體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社會、家庭和每個公民的應盡責任,也是婦聯組織履行職責、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爲此,新浦區婦聯對全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進行了認真調查,及時掌握情況,爲婦聯組織積極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依據。

近年來,隨着老年人口增加、高齡化趨勢加快、“空巢”家庭的增多,許多家庭無法承擔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提供社會服務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比例在逐步上升。調查顯示,造成“空巢老人”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子女工作原因不在身邊;二是兒子自然分家、女兒出嫁;三是老人和子女不和,不願意住在一起。

(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

城鎮“空巢老人”生活條件相對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會救濟,9%左右爲其它來源。而農村“空巢老人”收入來源少,經濟非常拮据,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他們的生活簡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種的糧食和蔬菜,平時也很難吃上一次肉,逢過年過節,人來客往,生活纔有所改善。並且大多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但收入菲薄,子女們平均每月每人給老人生活費用不到150元,有些家庭甚至在一年當中也沒有給足老人150元的生活費。

(二)身體健康狀況堪憂

在空巢老人”中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80%,雖然大部分老人都參加醫療保險,因報銷比例很低,到醫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貴費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更多老人是怕給兒女添負擔,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子女外出謀生通常是一年回來一次,也沒有太多錢給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生活孤獨情感空虛

“空巢老人”都存在生活方式單調的問題。城鎮“空巢老人”的主要娛樂活動是打撲克、玩麻將牌,晚上一些老年婦女會到社區廣場跳健身舞。而農村“空巢老人”則因居住分散,有些因條件有限,沒有供老人休閒娛樂的固定場所。不管是城市老人或農村老人,他們最怕的是孤獨,空虛感是他們常有的情緒,他們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狀態下,孤獨地出去,孤獨地回來。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他們常年勞累,情感孤獨再加上思念親人等複雜的情感因素,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了的傷害,使他們加速了進入老年癡呆的行列,大部分老年人存在心情抑鬱、惆悵孤寂、行爲退縮現象。

(四)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由於“空巢老人”年齡較大,行動不便,極易成爲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針對老年人的人身傷害、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爲也較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受到一定影響。同時,一些老人身體素質差,身體狀況一旦出現危險信號,身邊又沒有親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空巢老人”因心肌梗塞、腦血栓等急性病搶救不及時病逝的都有十幾至幾十例。

(一)發揮婦聯組織橋樑紐帶作用,呼籲政府部門建立完善保障機制

1、要繼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進一步拓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範圍,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久治不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條件的“空巢老人”,及時把他們納入救助對象,給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加大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扶持。要適當提高政府補助的比例,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政策激勵,吸引農民參保。制定並完善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養老保險措施,促進農村家庭孝心養老向制度養老的轉變。

3、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一是由政府投資在每個社區建立一所可容納100人左右入住的福利院,工作人員工資列入財政預算。二是加強以村、社區爲基本單位的老年人活動場所的建設,增加報刊、雜誌等閱讀資料和必要的健身器材,爲老有所樂提供場所。三是各鄉(鎮)、街道要成立基層老齡組織,村、社區要建立“空巢老人”家庭檔案,大力倡導和組織志願者隊伍,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爲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各項服務,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發展居家養老模式

儘管多數“空巢老人”獨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裏,而不想選擇入住老年公寓,家庭養老仍然是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養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從以德治家入手,從家庭細胞開始,積極營造以家庭養老、敬老爲榮的良好風尚,弘揚敬老愛老親老的傳統美德。各級婦聯組織要加強“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傳統美德的宣傳和教育,呼籲成立基層老年協會,督促兒女們細心周到地照顧老人,對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會輿論要予以譴責,子女所在單位和組織要嚴肅批評教育。各級婦聯組織要聯合有關單位繼續開展好“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孝親敬老模範”、“好兒女、好媳婦、好婆婆”等優秀家庭角色的評選表彰活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行協議養老制度,對子女不及時履行贍養義務的,基層老年協會、婦女組織要及時督促和幫助落實,必要時可以幫助老人採取法律手段解決,爲“空巢老人”養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加大對不履行贍養義務,不孝敬老人的行爲曝光力度,讓全社會都來譴責這種不孝行爲,引以爲戒。三是要積極探索以家庭爲核心,以村居、社區爲依託,從城市向農村輻射,爲居住在家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衛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爲主要內容的新型養老模式。

(三)履行維權職責,創新維權服務手段,依法維護空巢老人合法權益

“空巢老人”反映較多的仍然是維權問題。無論是來自社會的歧視、欺侮老年人的違法行爲,還是來自子女相互推諉、拒不贍養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老人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各級婦女組織應積極助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把《老年法》等有關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實處,做好“空巢老人”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合法權益的維護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權益法律援助制度,抓住侵權的典型案例,爲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輿論支持,幫助老年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開展巾幗志願者活動,建立社會關愛機制,發展老年服務事業

1、開展巾幗志願者愛心服務活動。各級婦女組織組織巾幗志願者、黨員代表,針對空巢老人積極開展愛心服務活動,實行結對幫扶,定期上門家訪並進行跟蹤服務,及時瞭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積極爲空巢老人排憂解難,使他們真正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及時發現、挖掘典型人物及感人事蹟,營造巾幗志願者幫扶“空巢老人”的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激發巾幗志願者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2、發揮老年人互助作用。大多數老年人在進入晚年後,最怕精神孤獨、寂寞,怕成爲社會和家庭的“累贅”,要關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爲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創造條件。通過在社區建立老人互助小組,提倡低齡老人爲高齡老人服務、健康老人爲體弱老人服務,從而促進老年人之間的優勢互補。對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開展入戶服務,切實解決多病、體弱、“空巢”老人的後顧之憂。開展醫療、生活照料等入戶服務,建立家庭病牀,提供無償或低償醫護服務。

3、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積極鼓勵下崗女工、失業女性從事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在社區開辦老人日託所、聊天所、家政服務機構,設立求助熱線,提供聊天、日常護理、買菜做飯、陪醫送藥、保姆服務等多種社區服務方式,及時爲老人排憂解難。建立社區婚姻服務機構,獨居家庭夫妻雙方一旦失去其中一個,經濟和生活照料都會出現問題。而再婚是失偶老人實現夫妻互養的先決條件,要爲“空巢”獨居老人牽線搭橋,營造歡樂之家,使之過上安祥健康的晚年生活。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2

留守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勞動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關係到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關係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務路各村寨的經濟發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僅靠務農已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如此,很多農民工把目光轉向了城鎮或沿海等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把老人留在戶籍地而外出謀生,由此出現了留守老人問題。在本次通過訪談、走訪的方式,對下務路、務路舊寨、務路田邊村、務路新寨進行調查以瞭解務路村民委員會四個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並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及造成現狀的原因,就如何解決問題的對策入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通過分析顯示出的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選項比例

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人數爲下務路27人,務路舊寨26人,務路田邊村21人,務路新寨23人,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總人數爲97人。其中,男性佔48.2%,女性佔51.8%。年齡50-59歲佔11.3%,60-69歲佔43.1%,70-79歲佔33.1%,80歲及以上佔12.5%。統計結果顯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顧,其次28.8%依靠鄰居照顧,14.2%靠朋友照顧,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顧和10.6%由孫輩照顧,由親戚照顧的僅佔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顧的分別爲0.4%和0%,這兩者在留守老人照顧提供方面幾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處於無人照顧的狀態,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顧。

這次在調查中還發現: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樓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補過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從未修繕的房屋。在問及家庭關係時,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來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經常回來,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兩年甚至多年纔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數偏少,直接導致留守老人的心靈孤獨,以及老人生病時無人照顧等一系列問題。

二、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問題與現狀分析

1、家庭條件較差。這體現在住宿條件和家庭關係上,在農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經相當陳舊,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老人自己因年紀大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屋已經破陋,居住環境較差。

2、養老沒有保障。目前,農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購買養老保險等,所以在老年的時候都是靠自己年輕時的積攢下來的錢以及子女們孝順給的生活費等生活。據調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購買了養老保險,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賴子女給的生活費,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積攢下來的或是自己勞作而賺取的生活費。

3、醫療條件落後。對於貧困的患病老人,“無錢看病”、“看病難”、“因病致貧”的問題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調查顯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後在小診所醫治,31.9%選擇不看病,隱藏自己的病情,24.86%選擇到醫院檢查醫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後,留守老人代際關係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務活及農產勞動纏身,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時候也僅限於電話交流,並且因爲打長途較貴,說不上幾句便掛了。老人普遍比較擔心沒有生活來源、生病沒錢治、沒有人照顧以及子女不孝順,而對生活單調不太擔心。並且老年人的娛樂活動顯然過於單調,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

5、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保障的農村留守老人因此更爲艱辛。

6、醫療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貧因素。農村老年人整體生活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大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諸如風溼、類風溼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壓、心臟病等突發性疾病,體弱多病和生活無依靠,因病因老致貧成爲老年人難以迴避的窘境。

7、傳統的思想觀念欠佳。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係是否和睦等。對於有些老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兒女們給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暫的聚會,老年人會很滿足、很快樂。年輕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後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靈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這些家庭養老、家庭聚會,往往給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陰影。

三、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

1、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於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村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讓許多農民意識到僅依靠一畝三分地是永遠富不起來的,原有的農業用地,隨着農村人口的增多,人均佔有量明顯比之前少了許多。這樣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多了出來,是因爲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城市基礎的不斷完備,經濟的繁榮發達,許多農村人口自願向城市搬遷,到城市生活,這些現象的出現使農村大量人口進行地域轉移,從而使農村留守老人的產生成爲可能與必然,務路村委會也不例外。

2、傳統養老觀念逐漸淡薄,倫理道德淡化,有老不養,這是留守老人產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留守老人產生的主要原因,農業的優勢地位在中國失去了,“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做人力資本支撐,城市的經濟建設和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非農崗位,這些能帶來一定收入的工作崗位吸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前往,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不僅增加了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爲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補充勞動力。同時,由於城鎮和工業用地的增加,擠佔了一部分農業用地。”。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隨着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始發生改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在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農村吸納大批剩餘廉價勞動力,這部分廉價勞動力進城爲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奉獻着青春,儘管他們擁有比種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們卻和自己的雙親分居異地,把父母留在家裏自食其力,苦了沒人精神安慰,病了沒人悉心照料,使得本來就已經生活困難的老人更爲孤寂和無助。所以,在探討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時,不得不把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爲一個原因來分析,並且,我認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是我國廣大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

四、留守兒童問題解決建議

1、發展經濟。針對當地經濟落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象,政府在考慮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應以發展區域經濟爲着力點,大力實施“以城帶鄉”戰略,增強財政實力,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在經濟佈局上應儘可能考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充分發揮本地非農產業務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務農可以兼顧的優勢,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

2、相關部門或基層幹部應加強對青壯年的宣傳與教育,加強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識培養,外出子女也應提高孝老意識,時時關心在家獨自生活的父母,經濟上給父母足夠的生活開支,要多一點交流,拉拉家常,彙報自己在外面的情況,減少老人的擔心。同時,已婚的女兒和女婿也應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動承擔起留守老人的贍養義務,切實強化家庭的贍養功能。

3、拓寬農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投入,儘快建立農村社區老年人照護制度。

5、精神撫慰。針對留守老人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應該着重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建立農村老年人休閒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老年人交流中心,讓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獨。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以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年人爲高齡老人義務服務,等等。

解決留守老人問題,除採用以上方式外,政府還應該組織本村現有青壯年或婦女形成志願者服務隊,照顧本村的留守老人要盡心盡力,孜孜不倦,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年輕一代應學會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養成爲老人服務的意識,平時對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質供給,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實;併發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組織一些文化活動,以此豐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溫暖其孤寂的心靈,讓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頤養天年。

農村留守老人這個新的羣體漸漸壯大,卻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不僅自己勞作,自食其力,有的還承擔着撫養、教育孫輩,人情往來等壓力,許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令人堪憂。老人犧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養老的溫馨,親情分離使得老人孤苦無助。從訪談得知,老人認爲自己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暫時不需要子女贍養,其實是老人對子女的體恤和寬容。子女也有難處,老人不願意再增加子女的負擔。但是隨着農村勞動力的向外發展,動搖了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礎,外出子女無法減輕留守老人的思想壓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資給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不利於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需要當地政府及其他社會力量給予高度的重視,尋求有效的應對渠道和途徑。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老人問題。

在此,我由衷的感謝務路村委會的各位領導,感謝你們爲我提供了這次調查的一些必要的數據和幫助。也感謝各位留守老人的積極配合,因爲有你們的積極配合並真實的反應生活情況才使得本次的調查得以順利的展開和完成。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3

一、調研目的

調查瞭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幫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經驗做法,研究探討對策措施,加強城鎮空巢家庭困難老年人的幫扶工作,給上級黨委研究老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二、調研方法

對轄區空巢家庭老年人進行了問卷和入戶調查。

三、調查結果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於男性,70歲以上的佔多數。本次調查對象24人,男性9人,佔被調查對象的37.5%,女性15人,佔被調查對象的62.5%;60-69歲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9.2%,70歲以上1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70.8%,其中80歲以上的6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單位的,生活來源靠退休金的佔多數。在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單位的20人,佔83.3%,無工作單位的4人,佔16.7%;以領取退休金爲生活來源的20人,佔83.3%,靠社會救助的2人,佔8.3%,靠其它生活來源的2人,佔8.3%。無一人靠子女資助。

(3)國小及中學文化程度佔絕大多數。在被調查中,文盲1人,僅佔4.2%,國小11人,佔45.8%,國中6人,佔25%,高中5人,佔20.8%,大專1人,佔4.2%。

(4)身體狀況及生活能力。在被調查的24位老人中,身體健康的有15人,佔62.5%,一般的5人,佔20.8%,兩項合計20人,佔83.3%,身體差的4人,佔16.7%;生活能自理的19人,佔79.2%,身體不好的5人,佔20.8%,其中有兩位的眼睛殘疾,視力相當低,生活難自理;

(5)子女狀況及導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狀況不好的5人,佔20.8%,一般的7人,佔29.2%,良好的10人,佔41.7%。無子女的2人,佔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別處的17人,佔70.8%,其它的5人,佔20.8%。

可見,“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學習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老人或子女長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願望:

1、日常生活的幫助:在被問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認爲無急需解決的問題,有20.8%的老人,急需解決生活、就醫等各種問題。

2、出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方面的考慮,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願與兒女同住,82%的表示願意到敬老院過集體生活。

四、調查反映的主要問題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這種照料應該來自兩方面。一是家庭成員照料,二是組織照料。調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沒有與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幾乎都沒有得到自己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於組織機構、設施、人員等因素,導致關照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低。組織照料還做得不夠。如何通過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務機制,不僅是空巢老人的熱切期盼,也是許多老齡工作者和城鎮基層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的問題。

五、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人們價值觀改變的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這個特殊羣體的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讓人憂心,亟待我們通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建立健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在調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體特別不好,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只靠低保維持生活,且身體不好,視力差,他們非常期望政府、社會組織的關懷,所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可以適度緩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醫壓力。

(二)處理好居家養老及社會養老的關係。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養老方式是現在急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由於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幾千年文化習俗的影響,目前我們應該推崇以居家養老爲主,社會養老爲輔的養老方式。要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民衆家庭養老意識。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如建房時首先要考慮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給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加休假期等。在社會養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強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加大硬件設施建設的力度外,還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構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數據庫。將社區60歲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齊全、資料齊備、一人一檔的數據庫。二是構築空巢老人關愛服務網絡。通過組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隊、開展“空巢老人關愛結對”活動,互助服務活動、抓好日常生活服務工作等,靈活開展關愛服務工作。三是完善幫困救助體系。整合各種幫困資源,爲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幫助,堅持做到“重大節日面上幫、特困對象重點幫、突發事件及時幫”。四是健全應急預案機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結對關愛管理制度、上門察看制度、電話慰問制度、突發事件應急制度等,以保儘早發現和及時處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難,避免意外情況發生。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區各級黨政領導支持下,調整充實社區老年組織機構,採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則,組織老年人開展娛樂、健身、讀報、看電視、上老年電大、短途旅遊等內容的各項活動,特別要鼓勵、引導“空巢老人”走出家門,參加室內外各種活動。充分發揮老年活動中心的作用。改變過去單一搓麻將現象,設置電視、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種活動項目,組織老年人學習政治時事,開展各種趣味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參與社會活動,消除孤獨寂寞感。

(四)加強家庭監護,確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常使老人處於無人照顧,突發疾病搶救不及時,生命受到威脅狀況,這是“空巢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社區要分工專人負責“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調查摸清轄區內“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況,並建立家庭檔案。組織社會閒散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定點、定人爲“空巢老人”提供買菜燒飯、購物、打掃衛生等低償家政服務;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等成立愛心互助隊伍,採取結對幫扶辦法,對高齡、體弱行動不便且經濟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無償服務,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據瞭解,在我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現,折射出我國傳統養老方式和保障體系正遭遇巨大的衝擊。

目前,我國已經明確了以居家養老爲基礎、以社區養老爲依託、以機構養老爲輔助的養老模式。按照韓克慶的分析,空巢現象所折射出的傳統養老方式的困境包括: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有待完善;護理服務亟需發展。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曾指出,不斷增多的“空巢老人”使現有的養老體系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經濟方面,尤其是農村地區老人的養老問題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任務,目前的新農保水平還太低。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城市“空巢老人”將不再是貶義詞,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獨立經濟能力、有單獨的生活空間、生活質量更高,這部分人的經濟保障不是問題。因此在這方面,人們更應該關注廣大農村的“空巢老人”。 其次是日常照料服務。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服務,是當前應對老齡化的核心問題。目前的老年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既缺乏專業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專業的護理員。如養老護理員,全國只有兩萬多人,而實際需求接近千萬。

最後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務員,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較少。 在不少專家看來,受到衝擊最爲嚴重的正是作爲養老最基礎的家庭層面。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草案要求兒女“常回家看看”,不是單純將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綁給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

隨着空巢問題的凸顯,今年初,一場關於“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討論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據瞭解,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擬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

對於上述規定,不少市民認爲,“精神贍養出自心關乎情,屬於道德上的義務,而不是法律上的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伊密,則對上述規定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質疑。他認爲,“常”是什麼概念,法律能否規定一週回去一次,還是一個月回去一次,一次多長時間?既然條文中並沒有明確的要求,這便沒有操作性。同時,法律能不能把常回家看看、打電話列入工作考覈標準中?這同樣也沒有可行性。“常回家看看”作爲一種理念、觀念和要求是應該的,但作爲一個法律條款就沒有太大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操作,法律就形同虛設,那麼其尊嚴和威信也會大受影響”。

對此,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於老年法屬於社會類立法,因此具體細節不可能規定得很清楚。但以後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訴諸法律。以前,法院一般不會受理這種訴訟,但現在法院要立案審理。此類案件畢竟不同於一般的訴訟,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多方面決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決,也有行政上的督促,還有調解組織的調解等。另外,基層羣衆自治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主要是對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和監護人不履行監護義務的,要督促他們履行自己的義務。

“立法新修訂要求兒女‘常回家看看’,既是立法的進步,也反映了當前比較嚴峻的養老形勢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國未來養老仍然以家庭養老爲主,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爲其有效補充。從老年人權益保護的角度看,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增加精神慰藉的內容,不僅強化了子女的陪護責任,無疑也是對老年人更高層面的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的保護。同時,立法也不是單純將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綁給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韓克慶說。

有人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老年人維權給予充分幫助和支持,具體包括: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司法機關要依法優先將困難“空巢老人”納入司法救助對象,酌情減免困難“空巢老人”的訴訟費用;各基層司法所和鄉鎮、村(居)調解委員會要爲“空巢老人”維權提供各種幫助,在積極調解“空巢老人”權益糾紛的同時,支持“空巢老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建議以老齡辦牽頭開通老年人維權熱線,幫扶對象包括“空巢老人”等,由專業律師爲老人義務提供涉老法律方面問題的諮詢並答疑解惑,充分滿足老年弱勢羣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4

一、農村留守老人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民工總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民工潮”。隨着大量勞動力外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民工留守家屬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留守老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些報道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有留守老人因過度勞累而癱瘓等問題,而且回家後我看到村裏的老人們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狀況依然較差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一般老人和兒子一起生活時開支主要由兒子負擔,但是子女外出後,他們就得自己擔負起生活重任。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他們自己。因爲是在偏遠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經濟情況不允許,所以他們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種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氣或沼氣。由於收入較低,老人們的生能很拮据,一般農村家庭雖說有多個兒子,但是每個兒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強強維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們成了家裏的勞動力,下地幹活,勞動強度加大

子女在家時總是會幫忙幹一些農活,但外出後,老人們就得自己幹,在農村約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個小時都在忙着幹農活,像是種菜,鋤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戶都會養一些牲畜,因爲他們還要靠這些來獲取收入,增添家用,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飼養這些也給老人們增加了勞動負擔。此外,由於婦女外出參工率的增加,而能進城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兒童據估計在只有5%左右,老人們再度增加了照顧孫子孫女的家務責任。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人到老年,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雖然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於經濟收入不高,還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藥”的現象,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大多數農民醫藥費的支出佔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醫實在是難啊,因此,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現在通訊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認爲如果通知子女,他們會回到身邊,否則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圍的輿論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一些老人最關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時沒人問,老人們發出了“不求長壽,但求健康”這樣的悲觀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

在調查中顯示出兩種安全問題,一是被欺騙,二用火用電安全。由於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和鑑別能力的限制,而且現在僞造假幣技術的提升,老人們很難區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張100遠的假鈔,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時別人跟他說才發現。老人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燒完後他們沒有把碳火用灰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

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義不容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老來之時,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開心地度過。大多數子女都是能儘自己的本分去贍養老人的,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在於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怎麼樣,支付不起對老人的贍養錢,有的雖然也在外打工,但卻搞不到錢,幾千元收入自身難保,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於各家經濟實力不平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有一些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兩方便會產生爭執。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頭都得不到兒子一丁點的贍養費,媳婦更是認爲他自己還有能力去幹活,不需要給。這樣的情況着實令人心寒。農村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健全也給老人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緒問題

由於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來,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在農村約64%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卻是一位孤單一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獨。子女外出雖是爲了提高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讓老人們感到孤獨、無助。

三、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推進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農民工回家鄉發展

大部分的農民工一年的收入也並不樂觀,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在城市裏任何東西都必須是花錢才能得到,所以他們的生活也並不是很好,而在農村至少自己也還可以種些菜。他們外出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村無法賺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他們提供生財、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來發展,在這方面村幹部要做好帶頭工作,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政府也應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經濟上給予支援。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還能是老人們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減輕老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安安樂樂地度過晚年。

(二)村委與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勞動強度

老人的勞動強度主要體現在農忙時節,因此在農忙時村委可組織一部分離家不遠的子女們回來幫忙,或是讓留守老人的子女們出一些錢僱人幫忙。婦女也外出打工的儘量勸其將子女帶到外地上學,不要將這個重擔留給留守的'父母們。

(三)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看病難、無錢治病的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對落後,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藥、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在農村要普及衛生健康知識,搞好疾病預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衛生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教育,告別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愚昧迷信的行爲作鬥爭,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常見病、老年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農村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增強老年人體質,搞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五) 要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有效保證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一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爲自己和老人辦理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村委或是鄉政府還可以給以適當生活補助。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要辦好敬老院,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地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在調查中也發現少數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沒能做到尊重子女,對此,老人也應該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以禮待人,和諧的家庭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組織娛樂活動

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特別是逢年過節時,試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讓老人們獨自過年,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戲班子唱戲,集中看電影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定期對老人們的心理情緒作一個瞭解。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5

調查背景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發展和家庭需求日益增多,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的擁向城市,爲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但在農民背井離鄉,使自己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不斷繁華的狀況下,許多年輕人留下父母和孩子外出打工,致使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明顯加重,老人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調查前工作準備:

在下鄉調查前,從帶領我們的團委老師那兒瞭解了當地狀況,熟悉了調查路線;認真分析了活動期間需要了解的知識;根據需要自己設計好調查的資料;另外還上網搜索了有關其他省市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目前在生活、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便在調查時不僅僅能完成調查任務,而且還能及時幫忙他們排解遇到的困難。

當地狀況

紅旗村概況:紅旗村地屬衡陽市龍鳳鄉的一個小村莊,是一個不足一千人的村落。它雖然位於南嶽區,但是交通條件卻很差。村裏設有醫務室,國小,小賣部等。那裏生活較安定,既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那裏發生,又沒有聽說什麼名人的足跡。調查結果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發此刻經濟生活方面,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是偏低;在教育方面,軟硬件設施均相對落後。下面就從經濟,教育方面來闡述我們調查後的結果。再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城鎮走上了了打工路,巢老和留守兒童大幅增加。紅旗村的生活還算好,大多數家庭都能看上電視,大多數家庭都裝上了電話,但是經濟上還是拮据的,因爲除了上述開支之外,教育支出佔了很大的比例。

調查過程

組織學生到農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以關愛留守兒童爲重點,爲當地學生舉辦課業輔導、素質拓展、親情陪伴、愛心捐贈等活動。廣泛開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傳、爲當地村民量血壓、基本醫療衛生知識普及活動,廣泛開展健康科普宣傳和與健康相關的社會調查活動。圍繞水資源保護、垃圾處理、環境污染等,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調查分析

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讓讀書夢從憧憬走向現實以前是許多貧困孩子的心聲。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同樣是我們這次對紅旗村社會調查的一個方面。村國小那幢新蓋的三層教學樓在紅旗村那片山下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爲我們的心中添了幾分安慰,教師隊伍的人才匱乏成了在師資力量方面制約本校教育的重大問題。本次調查有55%的人把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缺乏很好的教育指導作爲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校園的事,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致使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行爲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狀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沉迷於遊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爲上的偏差,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此外,還有40%的人認爲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爲他們自身努力不夠,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性不高,成績不理想,得不到校園和老師的重視,最後還有少數人認爲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孩子成績不理想,如教育體系不完善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給予及時正確的指導,目前監護人管教方式不合理等。

就此我認爲:1.家長就應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職責承擔起來,與校園、社會構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狀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至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家長教育方面出現盲區。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2.校園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爲專項工作,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做到公平、公證,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3.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

關於孩子的生活或心理的問題

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就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6%的人認爲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性格發生很大變化,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留守兒童存在必須程度的孤僻、偏激、搞破壞、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與監護人之間有時也會發生摩擦。有34%的人認爲孩子的性格沒有多大的變化,他們認爲孩子年齡小沒有過多的思考這些問題。

對此我期望: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樑,;2.尋找適宜的監護人,提高監護人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爲,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3.校園能儘量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父母面談,這樣能使這些父母較爲詳細地瞭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開展體諒父母活動。畢竟孩子是一個家庭全部的期望和寄託,所以不管是孩子的教育還是心理問題都成爲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關於造成空巢老人現象原因的問題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關於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52%的人認爲是經濟發展和工作需求造成農民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43%的人認爲是此刻青年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不願留在家裏,致使這一現象加重,另外有5%的人認爲是因爲老年人自願獨居導致這一現象。由於在鄉鎮或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工作單位少,收入不高,導致青年人爲了養家餬口,不得不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如果老人的生存環境依然得不到改善,必將阻礙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最終制約我國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

如何解決這一弱勢羣體養老問題,我推薦:1.政府就應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給農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2.另外,村委會也應大力尋找致富道路,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減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帶動羣衆自主創業;3.已經發家致富的人能夠與大家一齊分享致富經驗,幫忙更多的村民致富,同時也儘可能地緩解農民外出打工導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關於空巢老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6%的人認爲子女外出在精神上對老人的影響很大,很多外出務工者與老人的聯繫不夠;24%的人認爲是日常生活無人照顧,而子女外出的必然結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時子女的缺位。農村空巢老人健康狀況較差,勞動負擔重,面臨着各種老年病的威脅,日常生活活動潛力受到極大影響;另外有20%的人認爲生活貧困,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沒有兒女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經濟支持以化解疾病風險和恢復身體健康。

根據這一狀況,我推薦:1.當地政府或村委會要做好相關的工作,如: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組織文娛活動,以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減輕兒女們不在身邊的孤獨感;2.建立農村公共醫療上門服務制度,與村醫生、鄉鎮衛生院簽定職責書,定時爲空巢老人免費體檢,重病時減免必須的費用,解決其老有所養,老有所醫。3.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爲農村空巢老人帶給生活保障,擴大農村低保範圍,讓農村75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都參加進來。

關於空巢老人現象期望他們的兒女們做什麼的問題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我發現67%的人期望這些老人的兒女能多與老人經常聯繫,有31%的人認爲讓外出打工的人找離家比較近的工作也是很好的解決辦法,畢竟離家近比較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避免因自己長期外出打工與父母和孩子有很大的隔閡,只有2%的人認爲就應給老人錢保證父母的經濟來源。所以,心裏的溝通、感情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要時常與父母持續聯繫,如果狀況允許也能夠就近找適宜的工作,如果狀況特殊需要外出的,給父母必須的物質撫慰也是必要的,必須要保證父母的生活狀況。

關於村民的中國夢

那裏的村民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我瞭解到大多的村民的中國夢。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我發現,那裏的孩子基本上是留守兒童居多,在調查過程中我問到許多孩子的中國夢,那裏的每個孩子無論出身貧困或富裕同樣都懷着大學的夢想。他們憧憬着走出大山,追逐大學夢。他們中許多有着潛力的孩子還沒有被髮掘,有時即使被髮掘由於各方面原因最終還是被埋沒了。在這個本應有着平等權力的社會裏卻由於地理因素導致的差異,讓孩子們無法展現自我,發掘自我,可能還未起跑就已經放棄。這不僅僅給他們帶來了遺憾,同樣也是國家的損失與悲哀。也有許多孩子的夢想就是期望父母在身邊,陪伴自己。一些老人們的夢想也是期望着自己的兒女能夠在自己身邊。當問到他們的中國夢時,許多老人和孩子都講到期望村子發展起來,生活更好一點,期望國家也越來越繁榮昌盛。

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狀,我們向村民調查了很多問題,並和一些這樣的老人孩子進行了詳細的交流,及時向他們介紹在平常遇到問題時怎樣解決和處理。

調查結論

經過本次對紅旗村的調查,收穫頗豐,村民也是極其認真地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甚至有的村民用心主動地詢問我要調查的資料,其中很多村民透過電視、廣播等渠道已經對目前社會上廣泛存在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有所瞭解,這給我的調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村民關注農村問題意識的提高使我不僅僅順利完成此次調查,而且更讓我爲之欣喜,這說明此刻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進步,一些村民不再是單純地追求物質富足,他們已經學會多渠道的瞭解時事,關注三農,關注中國夢,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結束這次調查,留給我們的只有思考。我們的潛力實在有限,無法爲這所國小的教育,這個村莊的發展獻上一份哪怕是微薄的力量。雖然村子已經有了微微的改善,但是差距尤其是與相隔一座山的衡山前山的差距太大。良好的國家政策能夠說爲教育事業添加了一份催化劑。只有在的國家帶領下教育事業纔可能進步,事半功倍。社會是一個大羣體,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幫忙與護理,每一個成員都應做出貢獻。當這些都能很好的結合時,相信農村輝煌的明天已不再遙遠。

青春與時代同行,職責與奮鬥相伴。我們是時代的支柱,更該擔當起這個職責。在人文關懷的浪潮背後,跳動的是當代青年緊跟時代,心繫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讓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敢於有夢,也讓我們大學生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6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爲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爲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爲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爲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爲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爲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戶,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爲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20xx年6月,中*網公佈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結果,結果顯示了全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的態勢。不同於部分學者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的研究上,本調研團深入基層,親身觸及農村養老機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文獻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鎮醫院的院長、鎮政府祕書長、鎮敬老院的院長做了相關的瞭解。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醫療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柺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爲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戶爲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爲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爲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爲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爲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7

民族街老年人口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特徵比較明顯。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全社會廣泛關心下,老齡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在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提高社會養老保障水平、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利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爲進一步瞭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爲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愛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帶給科學決策依據,我街在武勝、萬年、塗家、大董、和平五個社區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對象爲年滿60週歲及以上並未與子女(晚輩)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區專職幹部對老年人組織入戶調查。調查採取問卷方式,由調查員按照事先設計的調查問卷,入戶直接應對調查對象進行詢問,由調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當面回答有關問題,並認真記錄答案,當場回收問卷。現將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對象基本狀況

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的綜合彙總。這次調查對象總量191個。彙總結果顯示如下:

性別分組:男性66人,佔34.55%,女性125人,佔65.45%。

年齡分組:60-69歲的33人佔17.28%,70-79歲的91人佔47.64%,80-89歲的62人佔32.46%,90歲以上的8人佔4.19%。

文化程度分組:文盲39人佔20.42%,國小國中的112人佔58.64%,高中中專22人佔11.52%,大專及以上18人佔9.42%。

婚姻狀況分組:未婚7人佔3.67%,喪偶的107人佔56.02%,配偶健在的65人佔34.03%,離異的8人佔4.19%,再婚的4人佔2.09%。

家庭存續時間分組:0-5年的29人佔15.18%,5-10年的42人佔21.99%,10-15年29人佔15.18%,15-20年的32人佔16.75%,20年以上的59人佔30.89%。

現有子女分組:有1個子女的35人佔18.33%,有2個子女的45人佔23.56%,有3個子女的55人佔28.8%,有4個子女以上的43人佔22.51%,無子女的14人佔7.33%

二、調查凸顯出的主要問題

(一)醫療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數具有較高的生活自理潛力,但身體疾病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並一般日常生活行爲需完全依靠他人的9人。調查對象的狀況顯示,大多數空巢老年人身體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還有27人患有嚴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醫狀況不容樂觀。透過統計看每月醫藥費支出狀況的人數,每月支出100-500元錢的多達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僅40人。調查顯示,有155爲老人認爲目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疾病,這給空巢老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二)經濟收入方面

1、調查對象中,女性人數幾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屬於自己名下的房產人數男性卻比重較大,且退休金大多數都在1000元-1500元,僅僅夠維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開支都不大,每月開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xx元的48人,20xx元以上的13人,但對於自費購買助老呼救設備,還是有150人認爲無力購買,並有182老人期望政府購買。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娛樂生活比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務、和鄰居聊天散步,有98人選取看電視、聽廣播、閱讀,用心參加文體活動、唱歌、跳舞、旅遊等的僅56人,沒有一個人上老年大學,甚至有23位老人沒什麼事幹也缺少人說話常感到空虛和寂寞。

2、調查結果顯示,子女關心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對老人漠不關心,並且160爲老人半年之內會見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長時間都很難和子女見面。

3、空巢老人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老年人還是不太理解到養老院養老的方式,仍然願意持續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但他們同時也期望得到社會和政府的幫忙與關照。

4、大多數空巢老人對於“愛心門鈴”、“紅飄帶”、“一鍵通”等助老呼救系統還持有保守態度僅61人證明需要,還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三、推薦及對策

(一)不斷完善城市的養老保險制度

在基本養老保險這一塊,要切實保證老年人口的養老金的增長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持續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夠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尤其要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在配偶遺囑補貼、社會養老補貼等方面,也要適時不斷提高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這些收入來源生活的老人能夠維持起碼的基本生活。

(二)重視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及醫療服務

老年人口的身體狀況決定了他們對醫療社會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於一般人,而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又使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日益增大,這就導致了老年人口的醫療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應繼續大力推進城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結構的調整,加快部分醫療衛生資源向社區的轉移,從而增加社區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潛力;而社區對老年人口帶給的醫療服務應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包括疾病的治療,還應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務,如醫療諮詢,對疾病防治的大力宣傳、倡導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護理知識等。

(三)加快社區照料服務的發展

政府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對於我街這種老城區,空巢老人普遍感興趣的是政府買單的免費服務,而目前能夠享受這種免費服務的老年家庭數量極少。因此,政府應思考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狀況,放寬實施免費服務的條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獲益。同時,應加強社區照料服務的整合和宣傳工作。

(四)關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贍養義務,常回家看看,多關心老人。動員和組織廣大青年和社會公衆加入到爲空巢老人服務的志願者行列中來,充分發揮志願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強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及場所的建設,要想方設法增加社區的文體設施及場所的建設,要動用政府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區要經常組織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活動形式要儘可能豐富,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們的需求,將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區中來。

最後,社區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主動性,瞭解社區空巢老人的基本狀況,多多關心和探望他們。尤其是經常探望那些因種種原因不常出門活動的空巢老人,瞭解他們的需求並儘可能給予幫忙,要個性關心獨居空巢老人。

此次開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狀況普查時間緊、範圍廣、受衆面寬,雖然存在着必須的困難,但如果能夠爲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帶給科學依據,將來能夠使老人們從這項工作中得到了切實貼心的實惠,一切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我們爲老服務腳步不會停歇,將繼續秉承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講奉獻的一貫作風,更好地爲老年人服務,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是我街全體老齡工作人員的執着追求!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8

問題調查

今天是八月三號,是我們江蘇省蘇州大學老年人贍養問題調查團隊鎮江地區調查的最後一天。今天我們的活動主要有兩項議程,第一是實地走訪,尋找當地空巢老人,進行慰問並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第二是調查大學生(未來將要擔當起贍養父母的職責)對贍養老人的看法。

活動一(走訪空巢老人)地點是在句容下塘邊村,我丹陽的隊友周鵬駿在今天早上八點半到了句容,我到句容車站接他到了下塘邊村。於是我們的調查就開始了。

我們先到了王祖典老人家,通過交談我們知道王祖典老人老闆剛過世三年;他現在和兒子一起居住,兒子開了一家農村商店,由於兒子在外面忙着葡萄園,因此王祖典老人在家承擔起照顧店面的任務。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老人由於需要長時間在家看店,因此老人平時的生活比較單調,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所以我們團隊成員在思考如何讓農村老人的生活豐富多彩。

離開了王祖典老人家,我們一路向前,來到了王祖理老人家,我們到的時候,王祖理老人正在剝毛豆,我們向他說明我們的來意,他停下手中的活,和我們攀談起來。在交談中我們得知老人現在有退休工資,因此能夠不太依賴於兒女,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和老伴。但當我們提到子女對他們兩老的照顧時,他們情緒顯得比較激動,言語中還是有些許對子女的不滿,我趕緊轉移了話題,接着問他政府對老人關注程度的話題。

調查心得

今天是我們調查的最後一天,前兩天的調查活動使得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因此我今天寫得心得主要立足於的是關於農村老年人和農村老年工作所帶來的一系列思考。

首先一個問題是在我們調查的大部分老人中,老人的經濟條件並不好,由於子女自己的生活往往並不是太寬裕,所以很多老人到了退休年齡甚至比退休年齡大很多的時候仍然在工作,而且很多老人做的仍然是體力活,比如說很重的一些農活以及把笨重的農副產品挑到集市去出售。我個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抓好兩點,第一是子女的要盡足孝心,千方百計的提高年邁的父母的生活條件,第二是政府要打造一些惠及老年人政策方針,是的老年人在社會的受關注度不斷提高。

關於農村老年人的第二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就是老年人的生活非常單調。很多老年人由於腿腳不好或者是身體的原因,只能在家裏看門,由於長期沒有和外界交流以及在生活中難免和子女發生摩擦而受到子女無心的抱怨,因此很多老年人都覺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自我認同感非常低。大部分老年人都有打麻將的習慣,打麻將只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其本質反應的是農村老人生活的單調。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也不太理想,以及居住條件較差(房屋質量和生活舒適度遠遠不夠)等等問題暴露出農村老人面臨的困難,這些問題應該逐步得到解決。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9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大難題,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老齡人口已近2億。農村老年人作爲社會的弱勢羣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保障情況更值得我們關注。近期,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對全縣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

98%的農村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據調查,全縣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6.8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6%,而且每年以0.7%的速度不斷遞增,其中農村老年人口4.33萬人,佔老年人總數的63%。

農村老人80%以上都患有農民職業病,如風溼、肌肉關節勞損、胃腸炎、營養不良等,98%處於亞健康狀態,小病能及時就醫的佔48%,承擔不起門診藥費和住院費(合作醫療)自費部分的佔67%。

70歲以下的老年人,只要不是特殊情況,都過着自食其力的生活,70至8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仍在從事體力勞動,80至90歲的老人有10%處於自給狀態,有8%的老人的吃穿用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48.8%的農村老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

據調查,農村有48.8%的老年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80歲以上的老年人仍在勞動的達16.3%。

事實上,農村老年人必須儘可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這是因爲:老人無其它生活來源和有效的生活保障;子女們的負擔重,尤其是獨生子女,無力全面照顧雙方的老人。

據對43300多位農村老人的調查統計,發現有28000多位老人是空巢老人,他們一方面要照顧孫兒包攬家務,一方面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活、維持農業生產,人越來越老,精力越來越差,負擔卻越來越重。

72%的農村老人沒有享受過任何養老相關政策

養兒防老曾經是我國農村主要的養老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不斷受到衝擊,依賴傳統的大家庭和孝道已難以解決好農村的養老問題。

由於農業科學的推廣和家庭生活中科技與文化的應用,農村老年人的經驗已無多少用武之地,其長者、智者的權威地位已經發生動搖,在政治、文化、技術上都處於劣勢地位,加之沒有大筆遺產,農村老年人社會地位逐漸下降。

現代青年人對中國特色的“孝文化”的尊崇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孝道出現了日益弱化的趨勢,一部分人把老人當做包袱,弟兄之間爲養老人相互推諉扯皮,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更是無從談起。

除了少數五保、特困戶由有關部門給予扶養和適當的生活補助,雙女戶和獨生子女戶每年有幾百元的計劃生育政策補助,通過合作醫療能夠報銷部分醫藥費外,農村老人中有72%的人沒有享受過任何養老相關政策,也沒有生活最低保障。

必須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

依據“木桶理論”,農村養老問題是我國農村地區民生問題的“短板”,與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資料表明,丹麥、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等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於我國20世紀90年代時,便已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已經具備了發展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條件,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大投入,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

首先,要建立農村老人基本養老保障制度。要結合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地區實施,資金由各級財政按比例分攤解決。還要認真研究和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讓農民同企業職工一樣,從成年開始就繳納一定數額的養老金,進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範圍。

其次,要逐步實行農村老年人集中供養。可由民政部門統一規劃,在農村分區域建設供養所或老人院,對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實行集中供養,由子女繳納一定的費用,民政部門將相關資金和社會救助的物資錢財捆綁使用,讓農村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

再次,要建立針對農村老年人的各種救助體系。一是要建立對農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二是認真執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堅決制止子女不孝和虐待老人現象。三是將農村低保向老年人傾斜。四是將民政部門的大病救助政策和合作醫療政策進行有機的整合與捆綁,提高報銷比例或者免除自費部分,使農村的貧困老人得了大病之後能夠得到及時的住院治療。

最後,要緊扣新農村建設的展開,把孝敬老人、尊崇老人、贍養老人作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老年協會、婦聯、殘聯等組織要樹立典型,倡導“百善孝爲先”的傳統民族文化。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0

中國是個多人口國家,隨着計劃生育政策逐漸完善,人口老齡化現象也應運而生。在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如何關注老人愉快的度過晚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老齡化成爲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下面我們就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況談一下這個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的情況下,出現了新型的家庭類型---“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他們的主要特徵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裏。有的則把孩子也帶到外地去,家裏只留下老人看守。

究其產生原因而言是由於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家庭爲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隨着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長期兩地分離使得外出子女無法爲留守父母提供經常性的照料和關懷,家庭養老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福祉。青壯年紛紛外出謀生,破壞了本來其樂融融的局面,留下老人與小孩獨守老宅。據新華日報報道中國“空巢老人”數目驚人,有2340萬之多,南京每10戶老人家庭中就有近4戶是“空巢”家庭,而且這一比例正在上升。而在農村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農村“空巢老人”面臨與城市“空巢老人”相似的精神上的窘困,又有着許多不同之處,在農村“空巢老人”中,很少有人擁有“退休金”作爲生活來源。“空巢老人”已成爲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在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今天,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空巢老人的各種問題,是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係到能否成功應對老齡化問題,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爲進一步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此引起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重視,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關注這一特殊的老年羣體。爲此我校開展了了解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現就我村“空巢老人”的分佈情況、基本狀況、產生的原因、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空巢老人應採取的措施、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

首先我來到北關鎮民政所瞭解我們鎮關於農村、養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該部門我瞭解到:北關鎮下轄39個行政村,135個自然村,278個村民組,總人口7萬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9%左右,而空巢老人大約佔了老人總人口的60%。長期以來,國家在農村養老、醫保投入嚴重不足,覆蓋面不廣。媒體熱衷於對城市“空巢老人”的關注,忽視佔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在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說交通甚爲不便,特別在一些偏僻農村,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更加艱辛,看病,購物,要走好幾里路。農村“空巢老人”不但要忍受情感孤獨,內心空虛、自閉,還要照顧子孫和兼做農活。本次調查主要集中在民權縣北關鎮東村,我們這裏的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逐潮弄潮,紛紛外出打工、經商,在調查中有將近85%的年輕人外出謀生,其餘部分是老人和小孩。

其次我來到我們村的村書記家裏,向他了解我們村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他提到我們村部分組地處偏僻,離城鎮有一、二公里遠,由於老年人行走不便,購物極爲不便,這些“空巢老人”穿着衣物都是用了好幾年的衣服。子女外出打工,沒有固定收入,經濟拮拘,生活簡陋,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種的糧食,每逢過節,生活水平纔有所改善,大魚大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一種奢望。在“空巢老人”中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90%左右,農村老人基本上沒有養老金等,到醫院看病,費用昂貴,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更多老人是怕給兒女添負擔,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慊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子女外出謀生通常是一兩年回來一次,對父母盡孝道觀念淡薄,同時自己也沒有太多錢給父母看病。由孝道觀念淡泊和年輕人不瞭解老年人心態甚至厭惡老人的行爲,通常都是結婚即分居住,兒女們常常因爲贍養老人問題而互相吵架,這又增加老年人孤苦之感。覺得自己活在世間,只是在爲兒女添麻煩。

農務活是農村“空巢老人”又一重大負擔,白天干農務活,晚上早早就休息,這樣機械般地過日子。其實老人最怕的是孤獨,空虛感是他們常有的情緒,他們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狀態下,孤獨地出去,孤獨地回來。農村“空巢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子女也能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接下來的幾天裏我走訪了一些空巢老人,通過走近他們,與他們聊天進而達到調查的目的。在調查中我發現老人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生活保障,二是日常照料服務,三是精神慰藉,其中精神方面的問題是三大問題中最嚴重的問題。

在調查中我發現絕在多數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由於農民工知識和技能的侷限,外出經常做一些髒、累、危險的工作,老人們還時時揹着爲子女擔心的包袱。爲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有種田,種植一些花生、水稻、蔬菜等作物,常年勞累加上情感孤獨又添加思念、自憐和無助等複雜情感因素,對老年人身心造成莫大傷害,使他們快速加入老年性癡呆行列,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心情抑鬱、惆悵孤寂,行爲退縮。究其原因是老年人受“養兒防老”傳統思想影響對子女儂賴性強,子女不在身邊,又很少有娛樂活動,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閒、自憐等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在調查中發現在一對老年夫婦中,如果其中有一個配偶去世,另一個配偶因爲悲傷相隔不久相繼去世。

農村的空巢老人由於子女全部外出打工,而他們又捨不得放棄責任田,特別是有些子女寄回的錢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有相當一部分的老人不得不幹起粗重的農活。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對於喪偶,子女又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問題更突出,無人照顧,空巢老人突發疾病或者不小心摔倒受傷時搶救不及時,生命也時常受到威脅。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顯得孤獨無助,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還有用電、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脅,還有災情的威脅等等。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1

xx村,一個坐落於泉州南安市的小村莊,建立於羣山之中,一條條小道崎嶇蜿蜒,一座座民樓錯落交織,一道道梯田井然有序,幽,靜,美,是xx村的真實寫照。然而在這寧靜的小村莊,卻反應着嚴重的社會問題——空巢老人現象。據初步統計,xx村70歲以上的老人便有近170人。朝陽牽晚霞社會實踐隊總計用了近兩天的時間,走訪了80多戶人家,接觸了100多位老人,其中近半是空巢老人。在與老人們的交談中,實踐隊員們瞭解到了老人們的狀況,對老人們空巢的原因有了大致的瞭解,並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改善這一情況。

走訪情況:

一、子女情況

1. 多數老人都有3個或3個以上兒女,但大部分都有未成年夭折情況。

2. 一類是子女家庭不富裕,子女爲底層工人,過年過節纔回家,主要是電話聯繫。一類是子女優秀有所作爲,除過節過年,平時會常抽空回家陪老人或帶老人出去旅行。但都有對老人不是很照顧的情況。

二、身體情況

1.身體健康或有些小病,能自己幹農活養活自己

2.長期臥病在牀,需要人照顧

3.腿腳實在不便或其他病症較嚴重,不怎麼出門

三、醫療保障

1.每家子女都有爲老人辦醫保,每年上交100元

2.醫療保險報銷醫藥費,但老人病進口藥報銷少

3.村裏老人生小病治療都聯繫村醫王永濤,王醫生上門治療;大病會去鎮上找醫生或者到市裏大醫院治療一次,回村依舊靠王醫生定期上門檢查治療。

四、發現問題

a,交通、安全

1.地勢高,坡度大,山路多且曲折陡峭,大公路水泥路少,出行費勁

2.由村到鎮,村民的交通工具爲摩的,對於老人搭乘不安全

3.走訪時有許多老人是因爲摔跤跌倒而腿腳失靈,觀察發現村裏許多危險路段沒有防護欄,存在安全隱患。

b.醫療

1.村裏只有一個村醫,且只能應對小疾;村民遇上大病,有條件的可以去醫院治療,經濟困難的家庭老人的病就只能長年拖着

2.村裏僅有一個小診所,沒有完善的醫療設備和先進醫療技術

c.老年人都渴望交流,子女長期不在家或不愛聽老年人嘮叨,造成老年人有事藏心裏不說,影響身心健康,有的甚至因此喪失語言能力

d.部分老人會定期到城裏子女居住,但更喜歡回鄉下生活,一是因爲鄉下空氣環境好,二是不會講普通話,和鄰居無法溝通。

e.老人渴望老有所爲,想得到社會認同,不想成爲兒女負擔。村裏很多老人雖年邁,仍天天下地幹活,種小菜養活自己;走訪時有老人因行動不便成爲子女負擔而難過哭泣。

五、xx村已採取的措施,實行的政策

1.每年都有組織村裏老年人到鎮裏體檢

2.重陽節組織村裏老人聚餐活動

3.有個小型娛樂場所,有運動器材,老年人可以下棋打牌

4.“危房翻建”,幫助貧困家庭危房重建

5.給老年人有先天性障礙的子女安排放牛等輕鬆工作,間接給予老年人幫助

6.每月給予老年人補貼,70歲開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補貼金額

空巢原因:

一、xx村的狀況

村經濟不發達,當地只有農業而無其他產業,而且交通十分不便,導致當地的生產力外流,老人便被留在農村

2.因xx村年輕人80%都到外務工或經商倒致幾十年的xx國小關閉,滯留的小孩在村裏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都被父母帶到城鎮學習,長期下來便留在城鎮,剩下老人留在村裏.

二、老人自身原因

1.老人更喜歡鄉下的舒適安逸的生活,即使做農活也能自給自足,便不願和子女去城鎮居住

2.老人們大多不會講普通話,在城裏溝通不便,大部分時間還是隻能一人在家,生活也是較枯燥,便回鄉下居住

3.老人們不願或是沒有能力學習新科技產品,不能適應城市裏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節奏,更傾向於回鄉下生活

三、子女的原因

1.子女爲生計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在城裏生活成本太高,子女沒辦法支持自己和父母在城裏的開銷,無力接父母同住,只能留父母在鄉下生活。

2.子女有能力卻不願贍養老人,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解決措施:

一、通過經濟建設,讓子女就地工作

1.多山路,交通不便。大力修建公路,出入方便了,與外界的聯繫也就加大了,xx村便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發展xx村的農林業和特色農業,在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子女既有足夠的生活來源,又能留在父母身邊

村的自然風光很好,氣候宜人,可以發展鄉村旅遊業,同時便能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間接增加了就業機會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xx村更適合現代人居住

1.設立學校,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培養更多的知識分子,未來便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xx村的建設當中

2.建設更多的娛樂休閒設施,老年協會青年協會等多舉辦活動,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

3.提高xx村的醫療水平,解決村內看病難的問題

三、改變觀念,增進兩代人間的溝通

1.鼓勵老人們去學習現代的工具和聯繫方式,既能方便與子女聯繫,也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的現代生活

2.子女要明白孝道,即使不能常回家也要多打電話慰問父母,有能力者更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在城市生活也要培養他們的愛好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2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快,老年人養老問題越來越被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重視與關注,而老年人羣體中,“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尤爲突出。在研究老齡問題時,常常把無子女或有子女但與父母分開居住,只剩父母單獨生活的這類老人喻爲“空巢老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這類老年人已超過老年人總數的50%。伴隨城鎮化的加快,農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求學的人數愈來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斷增多。“空巢老人”羣體的不斷擴大,給社會保障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更加關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最近,我們在江西宜豐縣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形成了調查報告。

目前,該縣有常住總人口29.15萬人,其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39127人,佔總數的13.42%,其中農村老年人28849人,佔全縣老年人口的73.7%。農村“空巢老人”佔農村老年人總數的57%。爲準確瞭解該縣農村“空巢老人”的情況,我們重點調研了這類老人的家庭生活狀況,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醫療保障、精神生活、權益保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調研中的農村“空巢老人”專指無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鄉轄區內居住的、只剩老年獨自生活的、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們對該縣16個鄉(鎮、場)“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摸底統計,對該縣潭山、雙峯、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個鄉(鎮、場),每個鄉(鎮、場)按二個村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進行抽樣,採取點面結合,隨機抽樣,上戶問卷調查等方法,輔以一定的座談會形式,收集有效樣本57個。現根據調查情況和我們的初步研究,就全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一、江西宜豐縣農村“空巢老人”的調研基礎情況

(一)基本情況

全縣“空巢老人”總戶數2554戶,總人數3538人。按年齡分類:60—69週歲1567人,70—79週歲1088人,80—89週歲728人,90週歲以上155人;按性別分類:男2235人,女1303人;按有無子女分類:無子女老人1287戶,子女未住一起1267戶;按經濟狀況分類:低保戶363戶,低保邊緣戶659戶,非困難家庭1532戶;按居住形式分類:獨居1288戶,與老伴同住1266戶。

(二)經濟狀況

在上戶調查的57戶中,獨居26戶(其中無子女者8戶)、與老伴同住28戶、與智障兒子同住1戶、與孫子女同住1戶、與年邁母親同住1戶。總體看來,這些老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耕種養殖收入。有21戶(年齡60—73歲之間)自己種了田,還有養了豬、牛、羊等。占上戶調查總戶數的36.8%,說明農村“空巢老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必須靠自己勞動來維持生存。

二是子女給付贍養費。有29戶子女每年能按時付給老人贍養費,給付金額每年1000—6000元不等,占上戶調查總戶數中有子女戶數的59.2%。尚有40.8%的戶數子女不能按期給付贍養費,究其原因,90%爲自身經濟條件差,無贍養能力,並非不孝順。數字說明,農村有能力贍養父母的子女基本上能盡贍養義務。

三是來自政策性收入。有43戶領取了國家發給農村老人的基礎養老金,佔75.5%,有14戶享受了農村低保待遇,佔24.5%。

上戶調查的57戶,認爲家庭總收入能夠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有50戶,佔87.7%。總體看來,除少數家庭經濟條件特別困難的戶外,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尚可。

(三)醫療保障

一是身體狀況。上戶調查的57戶中,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身體健康的21人,佔37%;經常有點病的20人,佔35%;體弱多病如身體較差或患有慢性病等的16人,佔28%。總體看來,57戶老人雖然生活能自理,但部分老人身體狀況偏差,其勞動能力、自理能力的延續性令人擔憂。

二是醫療保障。上戶調查的57戶中,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認爲就醫比較方便的有49戶,佔86%;認爲就醫不太方便的有8戶,佔14%。而認爲生病了有人護理的有38戶,佔66.7%;生病了無人護理的有19戶,佔33.3%。數字顯示,農村空巢老人生病就醫和護理等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3

一、調研時間:

20xx年2月1日—2日

二、調研地點:

重慶市XX區

三、調研目的:

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在如今的社會中越發地突出,而他們的生活情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通過調查,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空巢老人,瞭解他們的生活、思想、困難,從而採取相應措施解決他們的困難。

四、調研情況

1、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

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逐年遞增,老人和孩子漸漸成爲了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羣,並且近年人羣數量還在增加。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越來越嚴重。

以前,農村外出務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爲主,老人、婦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現在,打工族攜妻帶子外出漸成趨勢,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他們生活上缺乏照料,成爲“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農村地區的主居人羣,由於外出務工的子女們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還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們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在孤寂與憂鬱中度過年年歲歲的老人們,除了未受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天倫之樂外,就連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至與他們的子女永遠的告別。

2、農村空巢老人問題

●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溫情越來越少。過去在農村經常能看見四世同堂的溫情,如今越來越少,甚至連春節時那樣的溫情也

越來越少了。據調查,我國農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和寂寞。溫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獨感與失落感,正在從城市向農村蔓延,農村“空巢老人”因爲傳統的分家觀念、對於土地的眷戀等等,很少對子女提出太多要求。並且他們還秉持着爲了子女,只要自己還能動,就要繼續幹下去,再苦再累也無怨言。而如今的社會又有幾個子女能明白老人們的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爲主要生活來源。由於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加上我國老年保障體系的不完善,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生病易,看病難。對於每一個人生病都是在所難免的,何況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們。農村空巢老人在家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子女的託付,難免會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時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慮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於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雜的手續過程和昂貴的醫藥費嚇得望而卻步,對此,空巢老人們也顯得很無奈。

3、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分析

●農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雖然我國現在在實施計劃生育,但我國的人口數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齡化也較嚴重。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此外,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 子女們的不盡責使不能老有所養。

隨着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素質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尊老敬老在許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體現,相應的意識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被打亂,嚴重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其次,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最後,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

4、農村空巢老人問題解決措施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爲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製度保障,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保證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穩定。②醫療衛生機構應爲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要。③加強農村綜合服務型養老機構建設,是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務。通過以上種種措施,使得農村老人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病有所醫,

●加強子女盡職盡責意識,提高人們尊老敬老、互幫互助意識 通過媒體對廣大人民進行法制道德宣傳,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蹟,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夠清楚自己的義務,不僅是從經濟上慰藉父母,更要從精神上關愛自己的父母,時常和老人們溝通交流,通過關愛關心讓老人們不會覺得孤寂和憂慮。

●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爲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爲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 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整個社會的關注,並給與相應的幫助,同時,這類問題也應該警醒那些把自家老人置之度外的子女,人生在世,憑自己的良心做事,輪到自己的時候才能夠老有所終,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4

一、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濱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538643人,其中:65歲以上的342861人,80歲以上的60263人,100歲以上的85人,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佔人口總數的14.6%,其中農村老人377050人,約佔老年人總數的70%,而農村空巢老人又佔到老年人總數的70%左右,約263935人。各年齡段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有所差別,低齡老人中空巢老人比例較高,隨着年齡增長比例有所降低。農村空巢老人全部反映農村老人問題,人員構成、家庭現狀、經濟保障、健康狀況等沒有多大區別,在精神慰籍、生活照料方面問題稍顯突出。

二、社會成因

我市空巢老人家庭的形成,多屬以下幾種情況。

1、有女無兒戶,女兒出嫁,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因爲現在的老年人子女,無兒戶較少,所以此類空巢家庭不多,約佔空巢家庭的10%,但問題較多,由於女兒出嫁它村距孃家較遠,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時、家務料理靠自己外,在身體尚可的情況下,老年人還要承擔生產勞動。

2、有兒有女戶,女兒出嫁,男孩成家,因爲代際關係造成的生活習慣不同,尤其是婆媳關係難處,兩代人選擇分家單過,形成空巢老人家庭。這部分佔大多數。

3、隨着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的進程,兒女外出工作、打工,脫離農村和農業生產,剩下老人在家,形成空巢老人 。

三、存在的問題

1、精神慰籍問題。國情與風俗習慣決定我們的老年人,不僅生活上依賴子女,精神上也一樣,兒孫繞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較寂寞。分家單過的這些還好,畢竟兒女都在身邊,隔三岔五還能見着,調查報告《寒假農村空巢老人調查報告範文》。關鍵是外出務工、經商不常回家的這些人,一年到頭跟父母見面的時間比較少,老人們確實很可憐,盼來盼去,也就過年過節見到兒女。平日裏,只能老倆口說說話,或者村裏的老人們在一起聚聚聊聊,這在農村是常見的現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個人的,確實是很孤單寂寞。

2、生活照料問題。對於低齡老人來說,影響不是太大,因爲老年人身體條件較好,生活能自理,大多還能參加生產勞動,除非生病外,不存在生活照料問題。但對於高齡老人、身體狀況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確實成爲大問題。比如博興縣博昌辦東伏村,有老倆口已經80多歲,女兒外嫁,唯一的兒子與兒媳在東營市做小生意,很少回家,條件又不允許將老人帶在身邊,平日裏老倆口相依爲命,互相照顧,處境堪憂。

3、勞務負擔問題。除去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的外,空巢老人勞務負擔比較重。因爲子女外出務工,不能常回家, 老人要耕種農田,自己做家務,有的還要幫助兒女照顧下一代,生活的擔子要重一些。在農村,70歲以下的老年人只要身體沒病,大都參加生產勞動,並且成爲農村生產勞動的主要力量。

四、對策建議

一是繼續倡導、弘揚孝文化,讓兒女在奔波生計的同時,儘可能多地兼顧父母的感受,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或者能常給老人打個電話,經濟上多給予老人些補助,讓老人多一些安慰。

二是政府跟社會共同努力,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鼓勵、扶持開拓致富門路與項目,讓更多的人在當地就業,客觀上就解決了空巢老人的照料與慰籍問題。

三是建立、豐富老年活動場所及項目,讓老人們有更多的消遣娛樂方式,彌補精神上的空虛。比如我省從20xx年起對農村老年活動室進行扶持,每個活動室補助4000元;鄒平縣長山鎮、高新辦等,很多村都建起了自己的老年秧歌隊、鑼鼓隊、門球隊等,閒?L之餘自娛自樂,極大地豐富充實了老人們的生活。

四是依靠農村基層組織,結合農村社區建設,開展託管與照料服務。借鑑城市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對部分缺乏照料,日常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進行照顧,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5

一、實踐的目的

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數留守老人還要承擔一定的勞動,單身留守老人的情況更差。而國家的各種養老保障制度還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我們團隊對此通過走訪服務、問卷等調查方式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留守老人方面進行了爲期三天的調研,隨後對我們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結果顯示農村留守老人對物質生活沒有過多的追求,但對疾病有恐懼心理,伴隨我們養老保障制度完善,近幾年這種狀況明顯改善。另外,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留守老人經常內心覺得孤獨,嚴重的會導致老人性格孤僻,這也是外出務工子女容易忽視的。所以我們在社會實踐活動後期在五常周邊地區對我們的實踐成果進行了宣傳,主要目的是喚起人們的關注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意識,我們也期待國家能出臺相應的政策解決這些問題。

二、實踐時間與地點

1月9日:幸福村

1月10日上午:長興村下午:正興1月11日:半截河子村

三、實踐內容

通過我們對留守老年人生活質量問卷調查,我們瞭解了留守老年人的年齡階段,性別比例,生活及收入狀況,以及生病次數及醫療消費。同時我們也深入的調查了留守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及村中幹部對其的幫助情況。子女的義務撫養情況等等。

四、實踐結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對老夫妻劉爺爺和張奶奶,有一次張奶奶去廁所,摔倒在廁所中,差點喪命,多虧劉爺爺及時發現,才挽救了張奶奶的生命。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經常發生,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16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首先,電話是留守老人與子女聯繫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除此就是子女逢年過節回鄉探家。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加強留守老人與外出子女之間的聯繫與溝通。

其次,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再次,支持村委會集體建設,並充分發揮農村老年協會和老年活動室的作用。各級政府對此應當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開展活動。同時,村委會在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委會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閒置資產、閒置土地改建、擴建託老所,建立農村的公共事業服務陣地,爲有託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難人羣提供託管服務。根據現有條件,可對鄉村國小校等實現多功能開發,開辦形式多樣的留守老人活動中心、娛樂室。

最後,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此外,要充分發揮農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方式有很多,如:鄰里之間相互串串門,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養養小動物,參加村裏的文化活動,幫助村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留守老人逐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新觀念,樹立現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們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隔代教育壓力大;四,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五,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爲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四、實踐總結或體會: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四、實踐總結或體會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社會實踐後的交流座談中大家普遍感悟到“提高了覺悟,學到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能力,增強了素質”。社會實踐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增強了大學生服務祖國和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大家都能得到一些啓示,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的真正的目的,使自己成長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爲期三天的下鄉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我們大家的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爲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爲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鍛鍊自己,以便將來更好的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