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

作文1.55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1

有這麼一首詩,“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於是不禁想起,泛黃的書頁背後,有那麼一個人。他的一生,活得便似了一支隊伍。

要活得像一支隊伍,不氣餒。

千年前風起雲涌,淝水河彼岸,是那支投鞭斷流的前秦軍。八十七萬對八萬,幾乎無望的'戰局,安石卻未曾氣餒。“矯情鎮物”之下,落子捲動風雲,前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本是必敗之局,他不氣餒,最終也變作勝戰。又或是海上風暴樓船將傾,衆人皆道將死,唯安石淡然,毫不氣餒。“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高情逸韻,都因他不氣餒,好似一支隊伍,保持着高昂的士氣。安石從不氣餒,活得便像是一支隊伍,因爲不氣餒,所以逢戰必勝。

要活得像一支隊伍,有召喚。

從“天下第一名士”到“衣冠磊落扶晉祚”,他的召喚,他的抱負,便是家國天下。桓溫欲奪晉鼎,是他隻身護得天下安定;前秦要滅晉室,是他從容保得加過平和。江左風流宰相,安石一生“定命,遠辰告”,“德政清明,文武用命”,東晉自上而下富足和滿。這一切,都因他又召喚,好似一支隊伍般,安石堅守着自己內心的召喚,一個人撐起了一個時代。因爲他活得像一支隊伍,有着自己的召喚,所以他得民心與天下。

要活得像一支隊伍,愛自由。

雅人深致,一往奔詣。安石的天下第一名士,“出則遊弋山水,如則言詠屬文”,東山風流自由自在。他是愛自由的,太白詩仙都道“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他結交名流,遊弋山水;他作詩彈琴,玄言古今。蘭亭雅集時那句“醇醑陶朱府,兀若遊羲唐。”是自由之極致。安石愛着自由,所以萬事由心,自然一派名士風流。他便活得像一支隊伍,有着自由,愛着自由,追着自由。於是自由之中,百世豔羨萬代傾慕。

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古往今來,華夏上下五千年,書頁之後我唯見一人如斯。東山寫按時,他真活得似一支隊伍,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一個人便支撐住了正朔的東晉。一人似一軍,強於他人千萬。

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歷史之中書頁之後,安石已替我們做了榜樣。“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這或許不易單作爲未來植株的我們,請努力把人生活得像一支隊伍,活出勇氣,活出精彩。

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2

人生之路,註定孤獨,沒有人可以陪我們走到永遠。我,只有一個人,但我要活得像一支隊伍,爲我的心靈招兵買馬。我還是我,但我不會再孤獨。

孫中山先生有言:“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堅持,在失敗中不氣餒,於國、於人皆大有裨益。於國,我看見了千百年來有多少像岳飛、譚嗣同那樣的志士仁人爲復興泱泱中華,拋頭顱、灑熱血,雖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終復我民族新貌;於人,我看到了那麼多的學者潛心專研,方推動科技文化等諸多事業的發展,我看到“網球一姐”李娜在成功背後的堅持;再看身邊,堅持,就是考試失利的不氣餒,相信埋頭苦學終有成!

於是,我想,一個人若要活得像一支隊伍,隊伍中必不可缺少這一員猛將:堅持!

一支隊伍若要招兵買馬,當有威望。威望源於何處?道德。一支隊伍,當以德待人!

諺語有言:“人而無德,生而何益?”確實如此。道德,是人之根本。但反觀社會,從一直困擾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到“小悅悅”事件,再到“殺人狂魔”周重華……還有許多令人詫異之後不得不深思的事情,讓我們不得不審視德育的倒退。“道之不存,德將焉附?”所幸,我們也看到許多“最美”人物傳遞的正能量,雖小,卻足以溫暖人心,召喚道德的.迴歸。

於是,我想我的隊伍中當有一員統帥,名喚“道德”。有了道德,這支隊伍方能有召喚之力。

一支隊伍,還要有軍師。我想,他就像諸葛孔明,淡泊、寧靜,寵辱不驚,有大智,卻藏而不露。我的軍隊,當有這樣的軍師,這樣平靜的心境,這般自由的心緒,方能引領我的心。

但我想,這還不夠,顧城說:“人要活着,並且乾淨。”乾淨,當是我這支隊伍中的軍規律條,我要活着,並且乾淨。

三毛說:“我想成爲一棵樹,站成永恆,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靜中黑暗,一半沐浴陽光。”三毛也確實做到了,她像一棵樹,紮根於撒哈拉沙漠,守着她的丈夫,在年輪裏刻下她的故事。她是一個奇女子,她不願受束縛,她愛這樣的生活。在她的心裏,也一定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裏有堅守,有道德,有淡泊,有寧靜。或許,你會不同意她的淡泊,但那種不顧世間紛擾,只守一樹的堅持,卻讓人動容。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世間有多種選擇,便有多種道路。但無論哪一條路,若想成功,便需要你心中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雖一個人,心靈卻有一支強大的隊伍,有堅守,有道德,有從容,並且乾淨。我還在爲我的心靈招兵買馬,下一位,是誰?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3

除了那一身迷彩,我似乎再沒了直面陽光的勇氣。習慣於縮於傘下,拒陽光於咫尺外。卻又始終揮之不去那無遮無攔的日光,熱情地散落着,教官一聲令下,我們一齊喊出“到”。於時,宛若一支隊伍。

或許不只是流淌的汗水給了我這種錯覺,也無關正步或軍姿時的痠痛感,我大概是太喜歡那一聲“到”了。因此無論是課堂的點名,還是軍訓的列隊,我都莊重地喊出“到”。我在,並且我與我面對接下來一切的勇氣一齊到場。

我是一個人的單槍匹馬,一腔孤勇仗劍天涯。我亦是獨屬於自己的一支隊伍,萬馬千軍,所向披靡。所以在喊出“到”的那一刻,金戈鐵馬兵臨城下,戰鼓在狼煙裏響起。布魯諾在刑場上仍堅持自己的科學觀點,熊熊火焰映出他瞳孔的顏色;哥白尼望着星空,著作卻在死後才得以發表;伽利略的思想修正了許多陳舊的誤解,卻歷經太多年歲的風沙才被認可。在這場較量裏,他們輸了,遺骸散落於四方,被時光侵蝕得縹緲。但他們已活成了一支隊伍,活出了勇往直前的勇氣,活出了赫赫戰功。在他們之前,科學踟躕於泥塗荒潭,因而千年徘徊。而他們的身後,倒下的軀殼有着不滅的思想,引導後人步步前行。

他們喊出了“到”,洋溢着無畏,宛若新生的朝陽。大概那種無所畏懼是一種信任與自信吧?堅信自己沒錯,更相信未來人們的眼光。故而千載悠悠,任人評說。

食指筆下有無情的蜘蛛網,也有灰燼的`餘煙。可他仍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他相信未來人們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於是他用一支筆桿把自己活成一支隊伍,向那個荒謬的時代發起進攻。亦是如隊伍一般,戰場之前,無人能說勝負。也就此滿懷信任地放手一搏,勇往直前,視死如歸。

卻又將歸向何方?那些先於時代之人,目光所及,盡是不被理解的他鄉,又向何歸去?若僅是陶淵明般歸去來兮,一人拂袖,東籬就菊的歸隱談不上是支隊伍。該是如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那個小職員爲了手裏的畫筆,毅然出走。他把自己潦倒的生活湮滅於圖畫之後,色彩的落筆,譜成一曲樂章。紅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藍色是深沉的和絃,金色是超脫後的鏗鏘。而他心底那支隊伍,向着目標,向着信仰,不只是個人,而是升騰在天地間的靈魂。那是萬馬千軍向着夢想喊出“到”,又是獨自攥緊夢想,孤身,也已是一支隊伍的浩然。

在王陽明不再看着竹子“格物致知”時,大概他已向這世間喊出了一聲“到”。道已瞭然於心,旁人任其說癡罷。全部的勇氣都孤注一擲地喊出了“到”,後話就留給後人。有信仰的星輝照耀,本已活得像一支隊伍。

活得像一支隊伍作文4

無數鐵環頭尾咬合,哪一處的悸動都足以引發整一鏈的惶恐。理順一千個方向,內心只聚於一處,這,是隊伍。

隊伍不是擡手與前排對齊的集合人羣,不是簡單的劃歸、同行。河流裏的水滴幻想海的廣闊,萬滴水,一萬個夢境,卻能合成一流汩汩向前,永不回頭;山巔的積雪視野裏是四方的溝壑,但凝成一峯只爲觸向更高的天。這,是隊伍。

有一羣人,像水一般融合,同雪一樣凝聚,因爲他們目標一致。

獨立戰爭中簇立在華盛頓戰旗邊的美國人民並不能預見日後美利堅的強盛,亦不是被華盛頓揚鞭驅趕到革命中心的。他們只是想讓夢成真,他們的獨立夢。再溯其根源,這羣擁有不同面容,不同血統,不同追求的人們只是都爲生存而戰,以一個真正的“人”的姿態,昂首挺胸地站在自己的`國旗下。

旗幟飛動,時光推近,方位轉移。而這樣的隊伍時刻都在產生。在支離聚散的世界版圖上搜尋一番,將目光集中在一羣生活於空中的人身上——飛行員。我們熟知聖埃克絮佩裏筆下同玫瑰說話的小王子,卻忽略了這支隊伍生活的真正環境。

第一次飛行前被像貨物一般打包送上公車,對“社會”的最後印象只是幾個懨懨的老公務員。或許就會隕落在雲層下的迷霧裏,或許披着一身朝露歸來。這種未知着實令人惶恐。可他們何以成爲隊伍?回答因人而異,可最終歸爲,是一種對天空探索的熱愛,和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這是共同的追求。無論是爲了餵飽肉體之軀還是爲了拔高境界。衆人之心聚,稱爲“伍”有序,稱爲“隊”。

大概人心亦是如此的。一個人對不同的事物允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初心唯一。精神的“我”、主體的“我”統領了肉體的“我”、客體的我。人是如此。複雜的。

席慕蓉除了寫詩,還愛油畫,尤其愛畫蓮。她在畫中與在詩中一樣柔軟,將蓮表現得亭亭,而簡單。於是有人說:“我真羨慕你,你的生活和你畫的蓮一樣純粹,優雅。”席慕蓉只是想:“你真的看到過我的生活嗎?”她大概會覺得可悲,爲什麼那麼多觀衆寧可相信詩人和畫家都是天賦異稟的天才,也不願相信沒有磨礪的生活換不來優雅。於是,她有這樣現實的一面,也有畫中詩中浪漫理想的一面,可這並不影響她蓮般清雅的心境。這是這支“隊伍”的方向。

一羣人成隊伍,一個人也能活成隊伍,這支隊伍,“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