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作文1.84W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鑑意義。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相關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1.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爲了與天地鬥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支撐着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着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爲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爲人們爲國家、爲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着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彙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遊學的大師有淳于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裏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爲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爲,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爲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範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繫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爲"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髮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爲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尤有借鑑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爲,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鑑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附:

  文化剪紙的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人們就運用各種能夠鏤刻的材料,比如在竹片、樹皮、皮革、金箔上進行雕刻。然後隨着造紙術的發明,剪紙藝術得到了蓬勃發展,材料的易取得性讓剪紙進入到正軌,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同很多傳統的文化藝術一樣,剪紙藝術也是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這是由於明清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給各個藝術文化領域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也成爲他們發展壯大的寶貴時期。

  文化剪紙的種類

在近兩千的發展過程中,剪紙專門藝術並不是某個朝代某個地方的產物,它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生根發芽,滋長壯大。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到了全國各地,並且因爲各地水土,風俗,人文等各不相同,所以最終出現的形態也不盡相同。所以長時間,跨距離的發展導致了文化剪紙現在的種類萬千,甚至不可盡數,我就只能從幾個方面給大家分幾個類別出。

根據材質的不同可以分爲用傳統宣紙製作的剪紙和用其他類型材料製作的剪紙。傳統剪紙的做法是先將宣紙染成熟悉的中國紅帶風乾以後熨平便進行創造。但是在傳統技法中,又可以分爲單色剪紙和複色剪紙,就是以一種顏色出現還是多彩的底料進行混色。而在單色剪紙中又氛圍折剪類和迭剪類;複色剪紙也可以分爲套色、拼色、染色和填色。涉及不同工藝和不同風格,更能體現出我們剪紙藝術的高超。除了用宣紙,也有很多使用金箔,竹板的剪紙,當然方法都差不多,只是流程稍顯複雜。

按照剪紙樣式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爲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每一個大類都飽含了不同小類,一般的民間手藝人不可能把每類剪紙造型都吃透,都只會側重專注於某一種類型。

傳統的剪紙藝術按照地域特徵還可以分爲南派和北派,就跟武林中的南拳北腿差不多。南派的代表是湖北沔陽剪紙,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以及江浙一帶的帶有濃郁江南風情的剪紙。北方派的帶式是代表爲慶陽剪紙、山西剪紙、蔚縣剪紙、陝西民間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一般而言,南方派的剪紙顯得更爲精緻,表現細節更多,但是又根據各省份情況而有所不同,目前流傳最廣泛的“福”字剪紙,就流傳於廣東地區,並且東南亞,還有歐美國家的華人圈中的剪紙藝術很大程度都是廣東剪紙的根系。福建派剪紙以家禽居多。江南派剪紙又以花藝主題居多,並且花樣很多充滿創意,彩色剪紙就起源於這裏。

而北方派剪紙神形兼備,樸素大氣。以其中山西派剪紙爲例,更多表現的一種農村質樸的生活作風,包括婚喪嫁娶,節日勞作等,飽含濃濃的民俗風情。而慶陽剪紙又是山西派剪紙中的核心代表,其中表現人物的剪紙惟妙惟肖,有“抓髻娃娃”、“送福娃娃”“年年有餘”等造型都是質樸的古風,體現着北方居民的風土人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