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傳統文化講話稿(彙編15篇)

作文2.04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需要使用講話稿的情況越來越多,講話稿是個人或個人以集體的名義,在重大的會議中,或在較隆重的場合,或各種羣衆性的集會上發表全部講話內容的文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講話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講話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講話稿(彙編15篇)

傳統文化講話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隨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許多千古不朽畫面,孔子杏壇講學,讓儒家文化星火相傳、漢唐凱歌奏出盛世華章、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傳頌着我中華傳統美德、虎門銷煙、八年抗戰昭示着中華民族不屈的品格、九三閱兵顯示了大國愛好和平的風範。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孕育着每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它體現了民族綿延不絕的精神基因、它是凝結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青年必須擔當起的責任。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0xx年11月,黨的報告首次以這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依據,對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觀的意見》中明確提到“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蘊文明的重要作用”,也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爲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瞭方向。

大家都知道,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毫無疑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節日被大量引進,中華傳統節日在中學生的意識中逐漸被淡化。對很多同學來說,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更多的意義在於可以放假休息,遠不如聖誕節、愚人節那樣有意思。殊不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含着豐富的傳統文化!清明節,我們可以緬懷先賢,感受中華民族感恩孝親的傳統美德;端午節,吃吃糉子、劃劃龍舟,感受偉大詩人屈原那熾熱的愛國情懷;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一家團圓,和諧美滿。而這些,無一不與我們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

當然,傳統文化的精粹還蘊含在先哲留下的名言警句和經典詩文中。古代極有價值的經典作品不勝枚舉,且不說春秋時期的經典,也不說史記、資治通鑑,僅就唐詩宋詞元曲就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他們無不彰顯着先賢聖哲的智慧。我們今人豈可淡化或視而不見?誠如習所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裏,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當我們一路走來,在五千年文明中任意遨遊,愛國、誠信、勤儉、感恩等中華傳統美德在我們胸口滌盪,它如一條長河流入每一位青年學生的血脈??

同學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源泉。作爲當代青少年,我們應該積極響應號召,從你我做起,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提升個人修養,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怡情養志,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博大的胸懷、切實的行動,創造屬於我們的時代!努力成爲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華漢字語言文化。

漢字語言不同與別的語言,他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每一個漢字吉他的偏旁部首都有着一定的意義,例如“明”字,擁有太陽的光輝,月亮的朦朧,便有了光芒四射之感,於是就有明亮的意思。再如“木”字,一個“木”是一棵樹,幾棵樹在一起就變成了樹林,便有了“林”字,許多樹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片大森林,“森”字也由此而來。

漢字,這一生動形象的特點充滿着趣味性,如果你仔細鑽研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擁有豁然開朗之感。

漢字表達的比其他的語言更清晰明瞭,飽滿並富有情感。閱讀母語的出色文學作品,有一種厚重之感,它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所無法替代的。運用好漢字的藝術,可以規勸人們改過自新,誘導他人走向光明,也可以給人以精神的享受。點如果運用漢字表達一種消極的心態與觀點,就會誤導衆生,漢字運用的發方法一旦落入墜落至人的手中,這將會成爲人類的災難。

漢字,是神奇而富有魔力的,能否較好的掌控,並正確、恰當地運用就需要長期的思考與積累。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青春永駐。漢子也爲中國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研究中華文化有着巨大的幫助。

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由於過分使用電子產品打字,提筆忘字、張冠李戴的現象頻頻發生,電子甚至逐漸技術取代了歷史悠久的漢字文化,因此,爲了保護漢字文化,我們要規範漢字的書寫,重視漢字的教育,正確使用漢字,杜絕錯別字。

讓我們大力弘揚漢字傳統文化,讓漢字文化永駐我心。

傳統文化講話稿3

放風箏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文化。我此刻就給你們介紹風箏吧!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之後墨翟的學生魯班用竹子改善了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了今日的有線風箏。

直至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坊間纔開始以紙做風箏,被稱爲“紙鳶”,所以能夠推斷,中國風箏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據說,美國也有做風箏的故事,當時的雷電與閃光,人們以爲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克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從而發明了避雷針。

山東是有名的風箏之鄉,那裏有着一年一度的放風箏節目。

我家也有傳統文化,那就是風箏,還是隻小燕子。我喜歡風箏,更佩服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

傳統文化講話稿4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期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構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爲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我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麪。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裏,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適宜,光和麪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麪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着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刻最終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爲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必須很美味,可是肯定有必須的製作難度。爲了吃上美味的餃子發奮!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餅,一手拿着擀麪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終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可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着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

那麼困難。最終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着餃子煮熟。看着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裏吃着餃子心裏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講話稿5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所以,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教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教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我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經典文章欣賞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我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傳統文化講話稿6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我今天講話的主題就與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有關。

剛纔提到的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戀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是不在話下——大魚大肉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除去放假和吃,你瞭解多少有關於端午節的背景故事?而這個故事的裏面又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和情操和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得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和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主動地去了解它們,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地紅火起來吧!

傳統文化講話稿7

老師們、同學們:

12月25日是西方人的聖誕節,看到滿街充斥着聖誕商品的熱鬧景象,同學們是否想到作爲一名中國人,應該更多的瞭解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因爲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節,人們享用除夕夜的大餐,煮公雞(代表大吉大利),魚(代表年年有餘),吃年糕(代表一年更比一年高),以熟食祭天地祖宗,沐浴(代表有好運),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響後,燃放煙花爆竹,吃辭歲餃,辭舊迎新,大年七年級早起貼春聯。四月初五清明節,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要祭掃祖墓。爲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糉子,掛荷包。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賞滿月,與家人“千里共嬋娟”。還有九月初九重陽節,今天更賦予他“老人節”的內涵,使尊老愛老的風氣更爲濃厚,“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十月七年級祭祖節。喝臘八粥,爲自己積德的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孩子們,當韓國人搶注端午節域名,並將其作爲韓國文化申請端午節爲其世界文化遺產時,我們的心情十分沉重,今天在莊嚴的國旗下,我有責任讓大家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節日,讓愛國主義思想紮根於你我心間。

傳統文化講話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講的主題是《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個人修養》.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擁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該立足於我們的實際,切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修養.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xxxxx即修身養性!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知識化爲動力,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更好地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爲了我們能夠更好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從而更好的營造文明和諧向上的校園風氣,在此特向同學們發出以下倡議:

1、要懂得尊敬師長、知書達禮。俗話說:百事孝爲先,百善孝爲先。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今天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更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爲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所以同學們要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於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來說顯得更爲重要。

2、從儀態上,穿着要符合自己的年齡,大方得體;與人交談時要正視對方,保持微笑,語氣和藹;

3、增加個人興趣愛好,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多看書,多實踐。

4、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做個有責任、有文化、有素養的學生。

同學們,從你我做起,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提升個人修養,努力成爲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9

手微微地顫抖着,恨憤憤地燃燒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報紙,一字又一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這竟然是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爲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驚訝,我憤怒,我感到莫大的恥辱。怎樣可能?怎樣可能?這怎樣可能?兩千多年的攜手相伴,兩千多年的榮辱與共,兩千多年的悲喜交織,難道一瞬間,就這樣被強行撕裂、一筆抹殺了嗎?難道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澱所構成的文化大廈,就這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嗎?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身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能時刻牢記自我身份的,除了我們的母語外,恐怕也就僅有我們的傳統節日了。在無數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五千年禮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的文化標記。傳統節日承載着歷史的滄桑,承載着文化的寶藏,承載着我們對先人的追念與景仰,亦承載着我們對未來的祝福與期望。透過它,我們隱約聽到了春節時,那遼闊夜空上五千多年來不變的爆竹聲響;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中秋佳節時,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圍坐賞月、把酒歡談的溫馨夜場……

然而,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對於我們中的某些人而言,他們或許不明白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但他們絕對記得聖誕節是耶穌的誕辰;他們或許不瞭解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但他們絕對忘不了2月14日,自我該買什麼花送給什麼人;他們又或許不明瞭中秋節有着怎樣悠久而典美的傳說,但他們絕對清楚愚人節源於一個多麼“乏味、無聊、意義膚淺”的故事……

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我們數億中國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穌呢?爲什麼我們對外國節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對我們自我的節日冷眼相待呢?爲什麼我們五千年的禮貌竟抵可是一個個毫無內涵、毫無文化底蘊的外國節日呢?是不是因爲我們害怕耶穌,害怕當我們死後,它會阻擋我們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爲我們愛慕虛榮,不知情人節會被別人笑話爲“老土”?又或是不是因爲我們爭強好勝,可是愚人節顯現不出我們的聰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當端午節時,一個國小生竟不知爲何要吃糉子的時候,我們憂心了;當重陽節時,一箇中學生竟不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人在何時有感而作的時候,我們悲痛了;當中秋節時,一個月餅賣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時候,我們痛心了。於是,我恍然大悟:在傳統節日日漸失落的背後,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失落;伴隨着商業的浮華與城市的喧囂,我們的傳統文化正一點一點地被蠶食,被湮沒……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無知,是我們,是我們將它親手拋棄,又親手埋葬。

傳統節日在哭泣!

傳統文化在哭泣!

傳統的中國人在哭泣!

哭泣聲中,屈子漸漸地沉沒了,嫦娥漸漸地憔悴了,織女也漸漸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聲中,慢慢地消失、散盡、直至難覓蹤跡。

傳統節日,我爲你憂心,爲你不平!

傳統文化講話稿10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裏,作者們爲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着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

在我國傳統節日裏,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裏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爲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刻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明白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這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麪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一樣的節日裏,用不一樣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齊,吃着年飯。不一樣的人用它們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流動時刻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我的個性情感,彷彿羣體無意識般地充實着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一樣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形式,有的至今爲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此刻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着

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能夠爲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刻,卻從不爲自我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我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

我們回憶着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以前說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務必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

傳統文化講話稿11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聽到這童稚的歌謠,你必須會聞到過年的味兒了。

在傳統的節日裏,過年是最像節日的,它沒有清明節的凝重,沒有端午節的匆忙,也沒有中秋節的內斂,它也不像西方的聖誕節蒙上神祕的宗教色彩。如果把節日比作酒,那麼在我們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過年”無疑是一罈陳年佳釀,其釅釅濃香讓人聞着就會醉了。

釅釅的年味兒,瀰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進入臘月天,鄉下就開始忙“年”了,醃臘鵝,灌臘腸,曬湯圓粉,家家戶戶的門前像開博覽會似的掛出一串串的臘物,擺出一蒲團一蒲團的圓子面。鎮上、城裏的超市漸漸人頭攢動了,婦女、孩子一個個手裏提着大袋子,好像要把全市場的年貨都搬回家。這是前幾年的情景了,如今還有另一道風景線,那就是外出務工的人們忙着從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趕,乘着飛機,坐着火車,搭着汽車……。這時候,你在城鎮鄉村的路道上,每一天都會看到穿着時尚的以往的種田人匆匆返鄉,他們的手裏提着大包小包,擡着家用電器,他們的臉上飛揚着自豪與歡喜,不少的人還帶着私家車“衣錦還鄉”。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頭翹首張望,見到誰家從外面趕回的人都親熱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趕緊簇擁着回屋去了。見此情景,你必須會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戶戶圍桌團圓的溫馨與和諧。

釅釅的年味兒,氤氳在貼起來的大紅春聯上,響起來的震耳鞭炮裏。除舊迎新,家家都把裏裏外外打掃乾淨,把門上的舊對聯紙刮乾淨,然後把嶄新的春聯貼上去。早些年,鄉下的春聯都是買來大紅紙請人現場書寫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盡能夠到集市上挑揀,選出最合自我意的,有招財進寶啊,有吉祥如意啊。剛過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這一帶頭不要緊,緊之後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響,五顏六色的煙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綻放,整個的一個喧鬧的世界。趁着炮聲間歇,伸頭朝外面一望,嚯,鋪天蓋地的都是紅,熱熱鬧鬧的紅!

釅釅的年味兒,還貯藏在金元寶似的餃子裏。過年吃餃子是一種傳統文化,它象徵着團圓美滿,來年交好運。雖然如今城裏的超市賣的餃子品種多樣,可是許多家庭還是選擇自我動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餃子是家家的“定點節目”。取一張餃皮兒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餡兒放在餃皮中間,手指頭輕輕收攏,一隻餃子便做成了。人們還常玩試來年運氣的小遊戲,把硬幣包進餃子裏,看誰在吃的時候盛到。大年七年級吃餃子,年年如此。燒開熱水,把餃子放進去,用勺子輕輕翻動,不一會兒一個個餃子像白蓮花一樣盛開在水面。吃餃子時,大家都期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幣的,但結果不管是誰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賀,滿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兒。

釅釅的年味兒,如一罈老酒似的年味兒,人們喝着它,在喜慶中盤點剛剛過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無限的希冀中醞釀着新的一年。

傳統文化講話稿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弘中華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 大愛天下,以孝爲先,拳拳赤子之心書寫了泱泱大國的傳統與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古有西晉李密爲報祖母養育之恩,以《陳情表》講述自己報養祖母的大義,多次拒絕晉武帝傳召爲官的史實,至今仍爲人們稱道。今有蘇州大學學生黃昆中爲報父親養育之恩,不捨癱瘓父親無人照顧,毅然帶上父親讀大學的事實。

感恩,演繹了華夏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感恩,書寫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與內涵;感恩,譜寫了中華文明一幕幕不朽的詩篇與讚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的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勤,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爲“信敏廉毅”的高素質人才。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 感恩之心讓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1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本週末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又因爲清明節雨水紛紛,因此又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千古名句。如今,清明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爲國家法定假日。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肯定。

而對於國家,對於我勉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在這樣的日子裏,我們站在這由革命先烈的鮮血而染成的五星紅旗下,是否會想到,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裏,有多少革命先烈爲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爲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壯烈犧牲,爲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和平的環境,纔有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爲國爲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裏,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星期天就是清明節了,每年清明節前後,人們總是扶老攜幼集中出行,大量人流、車流致使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在市區,一些羣衆在馬路邊、廣場、花園、小區隨意燒紙放炮,不僅污染環境衛生,而且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在農村,田間地頭、山岡山坡上燒紙放鞭,煙霧繚繞,引發森林火災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高度重視。今天我就清明節祭祀活動談幾點建議:

1.請同學們儘可能同家長一道參加清明節祭祀祖先活動。清明節祭祀不是一種迷信活動,而是家人對已逝去祖先的懷念,緬懷他們對後人、家庭及社會所做的貢獻,激勵後輩向他們學習,努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國家爲清明祭祀設定了法定假日,說明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活動,值得我們提倡、參與、弘揚!

2.同學們可利用這次清明節祭祀活動,走進廣闊大自然,親切擁抱大自然,去仔細觀察、用心思考、不恥下問、勇於探索,一定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去用心感受陽光的溫暖、清風的拂面、溪水的歌唱、花草的芬芳,陶冶自己的情操,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3.請同學們參加野外活動時不要擅自帶火種(打火機、火柴等),同家長一道祭祀時千萬不要燒紙、放炮,建議家長儘量改變傳統祭祀方式,可以考慮改用鮮花或者水果祭祀等。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1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七年級(3)班的陳思睿。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有根的中國人》。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最火爆的一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衆們的喜愛。主持人出口成章,選手們博聞強記,嘉賓滿腹經綸,這些都令人敬佩不已。節目散發着歷史的幽香,蘊涵着深刻的哲理。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它是民族之根,它在悠悠歲月中薰陶孕育了千千萬萬優秀兒女。

那麼,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爲中學生的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要明白的是學習古詩詞、文言文不僅僅是考試的需要,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文化的傳承。隨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等涌入國門,如果我們一味地追隨西方的新潮文化,就會使我們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吸收西方文化固無不可,但更重要的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我們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涵養當下生活。做一個勤學知禮、立志奮發、愛國有根的中國人!

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1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誦讀經典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嗎?讀過《弟子規》嗎?讀過《千字文》嗎?讀過《唐詩三百首》嗎?看來同學們還是讀了不少經典文化書籍。像剛纔我們說的這些書籍,我們稱它們爲中華經典文化書籍。除了以上這些書籍,還有很多優秀的中華經典文化書籍,比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增廣賢文》、、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載着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記錄了我們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見證了民族的災難和復興,它以獨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我相信已經有很多同學閱讀背誦的一些經典,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等。現在我想考考大家,我讀一句大家讀一句,行不行?。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事實證明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勁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極爲優秀、美好的特質,越是在現代化的時代,越顯示了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中國文化以孔孟思想爲代表,孔孟思想是最好的人學,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在中華的傳統文化裏,除了有做人做事道理的孔孟作品以外,還有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資治通鑑》《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等奇謀妙術的典籍,可以說在中華傳統文化裏面,我們都能學到有用的文化知識。

同學們,我們中國人向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學習什麼嗎?(我們中國向他們學習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那你們知道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向我們中國學習什麼嗎?(中華的傳統文化)。現在在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都開設有專門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等,每年派遣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數以千計。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西點軍校將《孫子兵法》列爲教學參考書。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孫子兵法》配備到人手一冊。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世界各國都在學習我們傳統文化,大家說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學習我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中華的傳統文化?

從20xx年開始,我們學校領導就已經決定,在全校推行誦讀經典的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學校校園圍牆上到處都寫上了中華傳統文化名言名句,還配有生動的圖畫,我們的老師也在引導同學們誦讀各種經典文化書籍。

在日後的教學中我們學校還會引導大家開展各種經典誦讀活動,讓大家能夠在中國文化的海洋裏自在遨遊。最後,我想引用一幅流傳了很久的對聯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我願意與同學貌勉。

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標籤:講話稿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