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初探》閱讀練習題

哲學2.59W

作爲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治道的主流,儒家思想從它產生起就一直倡導“爲致以德”,主張用道德教化來感化百姓,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理。孔子明確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政,有恥且格”。在他看來,用道德教化來感動人心,要比一味的懲罰效果更好。“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孟子則更加明確地主張“貴王賤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政”,反對以力服人的“霸政”。當齊宣王問及齊桓公、晉文公之事時,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卻聲稱“未之聞也”,其原因乃在於“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初探》閱讀練習題

儒家倡導的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論作爲基礎和出發點的。人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論都是以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和理解作爲前提的。在儒家那裏,人性問題不僅僅是管理理論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儒家的思想家們在人性問題上都持“人性可塑”的主張。人性可塑,則道德教化能行。

孔子率先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爲人人所稟受的天性是大體一致的,沒有很大的分別,但是經過後天的習染,人與人之間便漸漸地拉開了差距,不再相近了。孔子雖然沒有言及人性的善與惡,但是肯定了人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和教養來加以改變和塑造的。以後的儒家,雖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有較大的分歧,但是人性可塑,相信人的本性經過塑染之後能達到善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

孟子以爲人性中有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種根本的善,是人性所固有的,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能良知,是人之所以爲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基本特徵。仁義禮智之所以叫做“端”,是因爲僅處於萌芽階段,論其數日不過是“幾希”,有待於放大和擴充。因此,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務就是:“存其心”,“養其性”。在孟子看來,性猶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若能擴而充之,則爲君子;若喪失之、遮蔽之,則淪爲小人。如果人人皆能擴充此四端,則人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的性善論在儒家中佔有很大優勢,後來李翱、王?明、王船山、戴東原等人對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十分相近。

在人性問題上另一有代表性的觀點便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人性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其中並無仁義的成分,所有的善都是經由後天的教化和訓練獲得的。人性雖本爲惡,然而人有相當的聰明才智,可學而能,去惡返善,“化性起僞”。普通的人只要通過學習積累善的東西,達到“全之”、“盡之”的程度,也可以成爲聖人。如果說孟子的觀點代表了“性善可塑論”,那麼荀子的觀點可以說代表了“性忍可塑論”。

此外,在儒家的陣營裏還有以告子爲代表的“性無善無不善論”,以世項爲代表的“性有善有惡論”和以董仲舒爲代表的“性未善論”等觀點。無論這些觀點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都把理論的落腳點放在瞭如何塑造人性這個核心的問題上。在儒家看來,作出某種人性的判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於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去惡揚善;管理活動不僅是對人性的順應過程,而且是對人性的塑造過程。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因爲人性是可塑的。

(節選《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初探》)

1.下列有關儒家關於“人性”的`看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儒家那裏,人性問題不僅僅是管理理論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論都是把人的本性作爲前提的。

B.孔子認爲人與人的不同在於後天的習染,人與人之間便漸漸她拉開了差距,不再相近了,但是人人所稟受的天性是一致的,沒有很大的分別。

C.孟子認爲人先天就有仁、義、禮、智四種最重要的善,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能良知。人之所以爲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基本特徵是人性。

D.荀子認爲人性所有的善都是經由後天的教化訓練獲得的。人性中無仁義的成分,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但人可學而能,去惡返善,“化性起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儒家思想從它產生起就倡導“爲政以德”,主張用道德教化來感化百姓,達到有效的治理。儒家的這種思想在兩千多年的中國一直作爲封建社會治道的主流。

B.儒家倡導的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論作爲基礎和出發點的。儒家的儘想家們都主張人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和教養來加以改變和塑造的。

C.孟子認爲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務就是:“存其心”,“養其性”。因爲人性之善還處於萌芽階段,數目不過是“幾希”,有待於放大和擴充,若喪失、遮蔽,則淪爲小人。

D.道德教化的前提是人性。在儒家看來,重要的不僅是作出某種人性的判斷,更在於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管理活動不僅是對人性的順應過程,而且是對人性的塑造過程。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人性問題上,孟子與荀子的對人性問題的看法完全不一致。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是人先天的良能良知;而荀子則認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B.孟子認爲人性中的仁義禮智若能擴而充之,則人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的性善論佔有很大優勢,後來儒家學派中很多人對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基本一致。

C.荀子認爲人性“雖本爲惡”,但人有相當的聰明才智,可學而能,去惡返善,“化性起僞”。普通的人只要通過學習積累善的東西,也可以成爲聖人。

D.人性問題是管理理論的必要前提和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人性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塑造人性。儒家們都把理論的落腳點放在瞭如何塑造人性這個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