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

哲學1.2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1

當我回顧過去十年讀書的各個歷程的時候,這本書,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學入門讀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紅色的《通俗哲學》。

在那本厚厚的,泛黃的《通俗哲學》中,這本剛撰於改革開放以後(1982年)的書向年輕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樣一個封閉的意識形態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哲學的起始概念,例如矛盾和統一,局部和整體等最基本的概念,即便是現在,或者我也會推薦入門的讀者去找到,讀一下這本書——這是一本或可以當作小說一樣開心閱讀的,淺顯易懂的哲學入門。

而其次就是這本大一些的.,薄一些的《西方哲學智慧》。

說實話,我對於帶有教科書性質的書籍從來都是劈頭打上負100分,然後再做定奪的,所以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在最新鮮的幾天過去以後,都被我拿來墊桌腳或者隨意處置,爲了舒服我會盡可能把教科書卷來捲去,或者折上大大的摺頁作爲書籤標記而毫不在乎。

然而這本書也是一本教科書。

哲學很難嗎?我覺得不,我甚至覺得,哲學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是每一個人在除了基本生存技能(例如,掃地,搬磚或者當打字員)以外最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而哲學本身,是簡單的,它的最基本問題難倒無數大哲,然而貼近於生活的部分,處處可以看到,處處可以摸到,處處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則異常簡單。並且——它關乎每一個人最爲寶貴的生命和時間。

一本哲學書好還是不好,我的判斷和其他的書沒有不一樣的標準,依然是:是否足夠簡單,讓人一眼就能看懂,因爲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道理都是可以足夠簡單,讓人看懂的,除了需要數據支持科學研究。而就在生活之中的哲學,更是每一個人一點即通的東西。

《西方哲學智慧》就是這樣一本書。現在它也開始慢慢泛黃,我依然偶爾拿出來看看,簡單幾句話,就能讓人心潮澎湃,如同一個情真意切的老友,明白到底的和你擺談一些最簡單的東西。

在這本藏書上,沒有一點摺痕,除了泛黃的紙張,它的封面依然平展,是我最願意拿來重複閱讀的書之一。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2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裏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後,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

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爲是編製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裏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於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瞭解和把握。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境塑造着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現在中國的種種現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瞭解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瞭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繫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羅素認爲,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

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爲“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隻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3

《西方哲學智慧》共分爲12章,主要是從哲學的起源以及概念說起,由探索哲學智慧的痛苦歷程一直到人們有所感悟,有所啓發並有所總結,這種哲學的源頭一直髮展到後現代主義。與此相對,中國哲學是主要研究仁、道、法、自然無爲等,其研究的主題是天人關係,人我關係以及身心關係。它的流派分爲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名家等。

與中國哲學不同的是,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形而上學產生、形成、演變和衰落的歷史。所以,不瞭解形而上學,就不可能真正瞭解西方哲學。形而上學曾經在哲學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達20xx多年之久,雖然在黑格爾哲學那裏得到了“完成”,也因此而迅速衰落,但是它的深刻影響卻至今仍然在發揮着作用。它影響着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它對思維方式、文化要素甚至存在方式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古代和中世紀,形而上學是以宣揚宇宙不變、否認事物的運動變化爲其根本特徵,具有反科學的性質;文藝復興後,與近代科學的產生、發展及其特點緊密相聯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堅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聯繫說明自然現象,但卻把必然性與因果性等同起來,具有機械決定論的特點;從十八世紀下半世開始的產業革命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根本變化,開啓了舊形而上學的大門,康德、黑格爾是這種有侷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對形而上學進行了全面、科學和徹底的批判,賦予了形而上學以“反辯證法的”新的涵義;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中,形而上學仍然在各種哲學流派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學史中,柏拉圖的不朽論與宇宙生成論,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與物理學,盧梭,康德,黑格爾,拜倫……一個又一個哲學家,開啓了一個又一個文化歷史階段,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與堅持,沒有他們的執着探索,姑且不論他們的成果對世界的哲學史造成如何影響,就西方國家而言,這無疑是歷史,人文的巨大推動力。從混沌到一步一步的`啓發,總結以及感悟。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財富。西方哲學智慧不單單是理論上的模糊智慧,相反,它恰恰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型智慧。它不僅僅有利於人們解決對實際生活問題的疑惑,而且它又超越生活。它是一種生命的追求,一種人生的感悟。

西方哲學智慧是一種生命智慧,它以它特有的睿智與活力賦予人類一個富有意義的生命世界,令人生更加充實圓滿幸福。

西方哲學智慧讀後感4

什麼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講的是世界的本質,是哲學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來的,他自己稱爲第一哲學或者神學。而這個詞在漢語中則是意譯,在古漢語中,《易·繫辭上》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謂用,“形而下”爲“體”,他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這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也則是體爲形之下,謂之爲器也。”這段我沒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說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萬物的東西,如靈魂、本質、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學,比如:我是一個人,那麼人是什麼?什麼是人的本質?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學問題。

我的感覺是:從現實的感知中將經驗上升爲道理,這裏的道理不見得是科學。比如說: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奮的人,運氣會比較好。也就是運氣和勤奮之間有一種正比例的關係。如果說勤奮的人會更好的增長才乾和資歷,從而贏得各種機會,這就是一個客觀的樸素的事實了,它是可以通過邏輯的`推理得到的道理。但是,存在另外一種情況,信念就是一種形而上了。它是無法用邏輯根據事實推論出來的,說它是道理,毋寧說是一種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隻上帝之手在操控。它被哲學家通過經驗和思考發現,無法用科學去解釋,所以哲學和宗教在這種層面上還是很像的。

你發現了沒?拜倫和歌德,這兩個文學家,中文譯名竟然是如此地對仗工整。一個是崇尚倫理,一個是歌頌道德,懷疑那位最初的翻譯家,有過特意的考慮。對書中提及的拜倫那句不朽的詩句,我真正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知識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嘆一條不祥的真理——

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我不敢自詡爲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爲這種矛盾所痛苦。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而作爲一個人,一種有內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怎麼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看這本哲學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後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總之,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