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有關《荷塘月色》課堂教學實錄

語文2.35W

浙江省嘉興市秀城區教研室 王曉紅

有關《荷塘月色》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準備]

在早自修時讓學生先自學印發的背景材料、作者簡。準備一個錄音機,錄好《平湖秋月》的民樂曲。再準備三首樂曲的片段:1.《出水蓮》、2.《三六》、3.《楚歌》,以備課中音樂比較的環節所用。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師板書:《荷塘月色》朱自清) ’

師:我們都知道,古往今來有許多優秀的散文家,他們用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寫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篇章,在名家們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靈性,光寫荷花的就有許多優美詩句,如描寫荷花色彩和形狀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下一句——

生1: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還有描寫荷花動態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麼?

學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還有一句描寫荷花品格的?

學生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

師:好。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呢?現在請大家跟着老師的配音朗讀一起走人朱自清爲我們描繪的意境中。

(老師配音朗讀,所配音樂爲《出水蓮》和《平湖秋月》兩首樂曲的組合。)

師:好!欣賞完了,我們先來回答老師一個問題,課文哪兩個自然小節是直接寫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學生們找)

師:我們一起讀一下,看看英雄所見是否相同。

(學生一起朗讀4、5兩個自然段)

(師板書:處、曲、脈)

注音:獨處、曲折、脈脈的流水

師:這幾個字有沒有別的讀音?

學生回答:有。

師:好,哪個同學回答?

生2:還可以讀:處處、歌曲、脈搏

師:接下來我們品讀這兩段直接寫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麼方法把我們帶入這意境中去的。一般來說寫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時候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寫了什麼,第二個是怎麼寫,第三個勾勒了怎樣的意境。

(師板書:什麼、怎麼、怎樣)

師:好,我們先一起來學第四小節,這一小節中同學們找一下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學生齊聲回答: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師板書: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師:那麼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筆下的形態是如何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荷葉,作者說它像什麼?

學生回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師板書:像裙)

師:那麼這個“裙”本身說明了荷葉的什麼特點?亭亭舞女的裙,大家都看過芭蕾舞女演員舞裙旋轉起來的樣子嗎?那麼整個荷塘裏面的葉子像舞女轉起來的樣子,這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大而又高。

師:說明高的還有“亭亭”。另外荷葉還有什麼特色?彌望的是什麼?

生齊回答:“田田的葉子”。

師:那麼“彌望’’說明什麼?“田田的葉子”又抓住了葉子的什麼特徵?

生齊回答:多而且相連。

師:一片一片很多。我們再來看荷花像什麼?

生齊回答:像明珠、像星星。

師:用了兩個比喻句,兩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是什麼?

生3:明亮。

師:爲什麼會是明亮?

生3:因爲在月光下。

師:好。那麼我們再比較兩個比喻有什麼不同?剛纔我們說相同點是“明亮”。不同點,前面一個比喻是單一的比喻,後面的比喻有幾個?

學生回答:有兩個比喻。

師:哪兩個比喻?“碧天”和“星星”,請同學們找一下本體。

生齊回答:荷葉和荷花。

師:所以這兩個比喻把荷花在荷葉的襯托下的那種潔白、明淨、光亮的特色描寫了出來。那麼老師覺得作者在寫荷葉、荷花的時候,有些詞語可以寫得直接一點,比如:“零星的點綴着些白花”,老師把它改一下:“零星地開着一些白花,有已經開着的,有剛剛含苞的”:同學們比較一下,作者的用詞和老師的用詞意思一樣嗎?

學生回答:一樣。

師:但是有區別嗎?作者的用詞有什麼特點?

生4:生動一些。

師:生動體現在哪一個詞語上?

生4:“有嫋娜地開着”、“點綴”。

師:“點綴”與“出現”的區別在哪裏?

生4:“出現”就是整個地出來,“點綴”說明花很少。

師:“嫋娜”跟“已經開着”有什麼區別?

生4:它的形態要美一些。

(師板書:形態美。)

師:因此作者給我們描繪的是一種形態美。那麼,他又是如何來寫花香的呢?林黛玉在《遊海棠》中有一句好詩“見得梅花一縷魂”,可見花的魂在於一縷香,荷香該怎麼描繪呢?“香噴噴的”、“很香”,這樣行嗎?

學生回答:不行。

師:作者是怎樣寫的呢?

生齊回答:“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師:這是一個特殊的比喻

生齊回答:通感。

師:很好。那麼是哪兩種感覺互通呢?

生齊回答:嗅覺和聽覺。

師:噢,是嗅覺和聽覺。同學們考慮一下,一縷縷清香,遠處高樓上傳過來的歌聲,那麼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生齊回答:淡淡的、隱約的、微弱的、斷斷續續的。

師:好。詞語用得非常好。而且是一陣一陣地過來的。接下來他又寫了荷葉,這時荷葉與前面的荷葉有什麼不同嗎?“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有一絲的顫動。

學生回答:動態。

(師板書:如星、如歌,動態美)

師:荷葉如星,荷香如歌,然後他再一次寫荷葉的時候抓住了它的動態美。接下來寫荷波、流水又是抓住它的什麼特色來寫的呢?“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在古詩十九首裏有這樣的好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我們常用一個詞語叫“脈脈含情”或“含情脈脈”,所以流水是含情,荷波是凝碧,又是怎樣的美?

生5:靜態美。

(師板書:凝碧、含情,靜態美)

師:這時流水是“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表現手法?

生6:襯托。

師:很好。讓我們請一位女同學來朗讀這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體會這三種美。

(生朗讀)

師:接下來寫月光這一段,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方法來學,那麼,學這一段要回答幾個問題?

生齊回答:三個問題:什麼、怎麼、怎樣。

師:大家先互相討論,然後請同學來分析。

(學生討論)

師:好,我們先請位同學來回答這裏寫了什麼?

生7:首先寫了月光。

(師板書:月光)

師:還有呢?

生7:荷葉、荷花,然後是青霧。

(師板書:青霧)

師:還有呢?

生7:倩影。

師:什麼的倩影?

生7:楊柳的倩影。

師:也就是說樹影,樹影前面還有嗎?

生7:花葉。

(師板書:花葉、樹影)

師:最後還有什麼影嗎?

生7:光和影。

(師板書:光影)

師: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關鍵是怎麼寫的問題,誰來分析一下?

生8:月光像流水,動態的描寫。

(師板書:如水)

生8:“瀉”寫得好。

師:好在哪裏?

生8:把月光照耀的那種從上而下的態勢寫了出來。

師:還有嗎?

生8:“浮”也寫得很好。

師:她找得很準。“浮”有什麼好呢?

生8:形態,把輕盈、飄渺的感覺寫出來了。

師:還有什麼好的寫法?

(學生們也在找)

生9:“洗”字好。水靈靈的感覺,很乾淨、清新。

師:你講得非常好,在修辭格上還有什麼特點嗎?

生10:最後一句是通感。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互換呢?

生10:視覺和聽覺,光與影原來是視覺,看見的,現在把它比喻成名曲是聽見的,他把這種抽象朦朧的感覺具體化了。

師:很好,剛纔幾位同學分析都很好,那麼修辭上除了通感外還有什麼特殊的比喻嗎?

生11:“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師:就是樹影如畫。

(師板書:如畫)

師:青霧似什麼?似紗。

(師板書:似紗)

生11:還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酣眠”是月光朗照,“小睡”不是朗照。

師:哪是什麼“照”?用作者的話是什麼?

生12:淡淡的。

師: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好,我們再深入一點,老師又發現,比如說“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後面有一個句號,那麼前後兩部分在寫法上是不是一樣?這一節主要寫月光,對不對?前面的月光是怎樣寫的?後面只有第一字提到月光似乎以後就沒有了?

生回答:有。

師:肯定嗎?那麼這個月光在哪裏?

生13:“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師:這也是月,是不是?還有月的感覺嗎7

生13:“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豹稀疏的倩影。”

師:回答得很好。前面是直接寫月光的,這裏是間接寫月光的,如果前面是正面的,那麼這裏是側面的。方法上又是一個對比。我們請一位同學把這一段朗讀一下。

(生朗讀:月光如流水一般……)

師:老師有三段音樂想要給這兩節朗讀配音,你們能不能選出其中一段最合適的?因爲我們說藝術是相通的,作者可以用通感,我們不妨也用一下,同學們判斷這三段音樂,哪一段適合配我們的

課文,並說明理由,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

(放第一段音樂)

師:聽清楚了沒有?感覺像不像?

(生齊回答:不像。)

(放第二段音樂)

師:是不是?

生齊回答:不是。

(放第三段音樂)

師:是不是?

生齊回答:是。

師:好,同學們的樂感都很好,一下子就能聽出來,我們來試試看,請推薦一位同學來配音朗讀。

(學生推薦)

(生配音朗讀)

師:很不錯,音色好,而且普通話又標準。爲什麼剛纔你們覺得第一段、第二段音樂不行,而第三段行呢?

生14:第一段比較歡快、激昂;第二段有點淒涼的感覺。而第三段比較柔美。

師:噢,給你的感覺是柔美的,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這兩段之所以不行,一段太歡快,一段又太淒涼,而第三段正好跟我們課文的意境相同:既不大喜也不大悲,那位同學說是“柔美”,請同學們再補充一點。

生15:和諧。

師:多了一個和諧,還有什麼?

生16:充滿了詩情畫意。

師:詩情畫意全概括進去了,作者在欣賞這些形態美、動態美,如水的月光、如紗的青霧的時候心情該是怎麼樣的?能體會得出來嗎?

(學生回答:是一種平靜的淡淡的喜悅、朦朧的感覺。)

師:好,略帶一點淡淡的喜悅感覺。那麼我們再一起走進這意境中去,想像自己也在觀察這月色,老師也給你們配音,同學們一起來朗讀。

(配音朗讀)

師:讀得非常好,似乎走進這種朦朧美的意境中了,那麼剛纔我們是通過音樂來感受的,如果這種朦朧美要你在課文中找詞語,你找哪些詞語?

(學生回答:羞澀、渺茫、脈脈、輕紗的夢、淡淡的雲。)

師:所以我們說藝術的語言是相通的。好,這節課我們先相通到這裏,待會兒我們來解決“情”的問題。

更多語文經典試卷、教學圖片(朗讀)、精彩課件、教學實錄(教案)、讀本資料、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語文發發發)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月光下的荷塘,我們知道朱自清給我們勾勒一種朦朧美的意境,主要是表現自己淡淡的喜悅之情。

(師板書:淡淡喜悅)

師:這是作者在觀荷塘時的情感。接下來我們看朱自清在這篇文章中另外還有什麼樣的情感。首先我們請女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男同學接着讀第六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考慮一下,

有哪一句話是一樣的。

(女同學朗讀:沿着荷塘……)

(男同學朗讀:荷塘的四面……)

師:女同學讀得清脆悅耳,男同學讀得穩健深沉。哪一句話是一樣的?

學生回答:荷塘四面。

師:只不過,第六段多了一個“的”。於是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朱自清在這篇文章裏有一個敗筆。也就是說,他在觀荷塘前也寫了四面,在觀荷塘後也寫了,是多餘的,有沒有同學反駁我,比如在觀

荷塘前寫了樹,在觀荷塘後也寫了樹,而且提到了楊柳,樹的情形也差不多。

(師板書:前、後)

師:一個是“陰森森的”,一個是“樹色一例是陰陰的”。重複了.我把它改掉不要,同意嗎?

生齊回答:不同意。

師:不同意,關鍵是要找出理由。爲什麼?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生17:我認爲,這樣寫也可以說是一種前後照應。

師:可以,這也是一家之說。還有沒有?

生18:前面他爲自己獨處的環境作了鋪墊。後面是直接描寫的,要具體些。

師:後面比前面具體在哪童呢?

生18:樹色、樹的形態。

師:另外還有什麼?

生18:樹梢、樹縫。

師:也就是說他寫的景物的寬度增大了。好,這兩位同學發現了兩點,一是意境不一樣,前面是奠定觀荷塘靜靜的環境,後面寫得更詳細,即有樹的姿態的描寫,有樹梢上,還有樹縫裏,也就是說,景物又有一個怎樣的對比?

學生回答:詳與略的對比,遠與近的對比。

師:還有什麼發現嗎?

生19:跟作者的心情有關係!

師:好,那麼這兩段中作者的心情有什麼不一樣呢?

生19:前者他有一種鬱悶的心情,後者比前者更加深一層。

師:如何深,能具體點嗎?

生19:樹將荷塘重重圍住,漏着幾段空隙,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幽暗、朦朧。

師:好,這位男同學補充前一位同學的話,也就是第二段寫荷塘的四面,勾勒作者觀荷塘的一個環境。而這第六段寫荷塘是爲了增添剛纔觀過荷塘的一種朦朧美。而寫景的角度也不同,有遠與近的對比,詳與略的對比。那麼到底觀荷塘的心情怎樣呢?看看第三小節觀荷塘的四面勾勒的感情與第六小節引起的感情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三段,請一個聲音比較深沉一點的男同學來讀一讀朱自清在當時幽靜的環境中的內心獨白。

(生1朗讀第三段)

(掌聲)

師:很不錯,不僅音色美,而且把朱自清當時的'情感把握得相當好。好,那麼請同學回答老師一個問題,朱自清在這段獨自中告訴我們他今天是如何的,平日裏又是如何的,先概括平日裏是如何的。

生20:平日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

師:什麼都愛,同意嗎?

學生回答:不同意。

師:好像不過關。請另外同學回答。

生21:平日工作繁忙,很勞累,思想很複雜。

師: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愛什麼了?

生22:平時受到一定的制約。

師:你在哪裏可以看到平時是受到制約的?

生23:便是自由人,現在一個人便是自由人了,那麼平常便不是自由人了。

師:平時不自由還體現在哪兩個一樣的詞語上?

生23: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

師:你就固定在兩個一樣的詞語上。

生齊回答:一定要。

師:很好,這說明他對當時處的現實不滿,既然對現實不滿,我現在出來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回答:暫時逃避現實。

師:“暫時逃避”,這個同學說得好。那麼同學們看一下,“暫時逃避”體現在哪一個字上?

學生回答:且。

師:對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也就是說,他出來的目的在於心靈充滿了一種希望。

(師板書:希望)

師:希望暫時的怎麼樣?

學生回答:自由。

師:再確切點,希望什麼?

學生回答:暫時逃避一下。

師:那麼接下來觀過荷塘以後,作者有沒有逃避呢?

學生回答:沒有。

師:有沒有暫時超脫?

學生回答:沒有。

師:那麼又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24: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師:觀荷塘前的希望,到觀荷塘後的失望。

(師板書:失望)

師:失望以後引起的情感是怎樣的呢?老師來讀七、八兩節,同學們看看哪幾個字老師讀錯了。

(師朗讀)

師:哪個字讀錯了?

生齊回答:記和惦。

師:“記”和“惦”,我換一下爲什麼不可以?

生25:記是記憶,而惦是一種感情上的懷念。師:好,我現在再換一下,“這令我想起江南了”。

生25:“惦”有一種思念,“想”是一般的回憶。

師:作者爲什麼要思念江南?除了作者自己在江南生活過,早上老師發的背景資料裏面告訴了什麼?江南當時還是革命的策源地,作者寫文章時在1927年,1927年發生了什麼?

學生回答:蔣石背叛革命。

師: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作者自身“性格與時代的矛盾”,這裏面作者對友人的思念、牽掛,對時局無奈心情怎一個“想”字了得,所以用一個“惦”字體現了作者那種深切的掛念之情。爲什麼寫江南?因爲對作者的身份我們可以加一個定語,是一個怎樣的學者?

有學生回答:江南才子。

(學生鬨堂大笑)

師:“江南才子”,從他的詩句中來的,還有什麼?

有學生回答:愛國。

師:爲什麼要用採蓮的詩句,採蓮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他說“採蓮是江南的舊俗”,那麼我們是江南人有沒有看到過?

(學生說法不一)

師:你想一想,採蓮的情景是怎麼樣的?

學生回答:歡快的。

師:歡快的!大家高高興興地蕩着輕舟去,年輕女子駕着輕舟去,唱着歌去的,採蓮的時候突然又想起自己的心上人,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採蓮場景跟我們荷塘上朦朧美的場景區別是不是很明顯?

學生回答:一個是現實,一個是幻想。

師:超脫了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師:什麼聲音把他拉回到現實中來的?我現在看到的荷塘畢竟是夜晚月色下的荷塘,現實的蟬聲和蛙聲時時提醒我這畢竟是黑暗的現實,於是,我一腔美好的情感通過惦念江南得以寄託。還有一個問題,出門前和進門後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把第二段和最後“這樣想着……”朗讀一下。

(生朗讀)

師:內容上差不多吧?只不過出門前的心情是“頗不寧靜”。

(師板書:頗不寧靜)

師:頗不寧靜因此要找寧靜,那麼找到了寧靜,又回到了現實,最後到家裏寧靜了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師:怎麼沒有呢?輕輕的推門進去,什麼聲息都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很靜,我說寧靜了。

有的學生回答有,有的學生回答沒有。

師:到底寧靜了沒有?

生26:不寧靜。

師:爲什麼?

生26:心裏是不寧靜,環境是寧靜的。

師: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生26:反襯。

師:也就是說周圍什麼聲息都沒有了,內心涌動着的是思念,是茫然,自己找不到出路的那種內心彷徨、迷茫的感覺,在靜靜的月色下,更加顯得難以消受。妻也睡着了,也就是“世人皆睡了,惟我獨醒”,類似的詩句我們平常也學到過,這樣的方法也用過,再比如,文章一開頭“妻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也是一種以有聲來襯無聲的方法。由此可見,作者找到了寧靜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師:我同意同學們的觀點,仍不寧靜。

(師板書:仍不寧靜)

師:儘管那時有淡淡的喜悅,還有什麼? 學生回答:淡淡的憂愁。

(師板書:淡淡的哀愁)

師:可是我們心裏呢?這一切都是暫時,沒有排遣掉,所以朱自清儘管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通過品味他的語言,瞭解了他的內心深處的情感,把握了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脈絡。請一個同學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兩條線索。

生27:以情爲線索。

師:就是哪一條?

(師指着板書:頗不寧靜一希望一淡淡的喜悅一失望一仍不寧靜一淡淡的哀愁)

師:還有一條是什麼?

生28:以景爲線索。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9:以觀察點轉換爲線索。

師:再確切一點?

生29:以遊蹤爲線索。

(師指着板書:出門一觀前一觀荷塘時一觀後一進門)

師:我們用比較的方法搞清楚了這樣兩條線索,並且解決了這篇課文關鍵的一個問題,“情”的問題。

(師板書:情)

師:第一節課我們講了“景”的問題,第二節課我們講了“情”的問題,我要求同學們把“景”和“情”聯繫起來說一說這篇散文的特點是如何的?

學生回答:情景交融。

師:作者寫淡淡的憂、淡淡的喜,沒有在課文中說我是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但是你卻讀到了。

學生回答:借景抒情。

師:接下來,我們模仿作者的這種寫法,來寫一個“景”體現自己的“情”,老師給你們設置了兩種最普遍的情,你們都曾經擁有過這兩種情。期末考試考完了,考得很差,早上我走進校園,我的感情,你不能寫我的心情很差,心裏很不開心,這樣不行,你要在景物的描繪中體現出來,這是一種。還有一種,今天學校組織秋遊,我早上匆匆地到學校裏來,那麼,今天看到的校園很美。現在你能寫一句是一句,寫兩句是兩句,但是不能出現直接描寫心情的,只能出現景。兩個人組成一個小組,一個寫一個評,另外你寫的時候,像朱自清那樣注意動詞運用,注意比喻,如果能用通感,那就更好。好,給大家5分鐘時間寫。

(學生動筆寫)

師:今天的天氣很有特色,有助於我們寫作……。先請同學起來讀,先不要說心情,聽的同學能看得出他是什麼心情,我們就說通過了。

(生1、2、3分別朗讀交流。略)

師:剛纔3位同學交流了各自或失落或愉快的心情,用了擬人的手法,反襯的手法,這些方法是朱自清給我們的靈感,讓我們再一起來品味一下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一起來朗讀4、5、6段,我們要帶着這種感情一起朗讀。

(師與生齊聲朗讀)

師:這遍讀得比第一次有明顯的進步,我們有幾個同學還在晃動,已經進入了這意境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語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學科,只要愛它,就會發現許多美的東西,因爲名人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爲發現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