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小石潭記》評課稿

語文2.43W
《小石潭記》評課稿1

紀老師的本節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聽衆,而是課堂的“主演”。紀老師巧妙地課堂設計,聲情並茂的引導,讓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給我們展現了一節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和諧統一的精彩課堂。

《小石潭記》評課稿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教師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點燃學生學習思維的火花,開啓心靈的智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疑點,感受成功的快樂。

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教師能恰當設疑

“寫了哪些景物,用的什麼方法,寫作思路是怎樣的”,能夠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的設疑又能引導學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這處,從而達到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這種精心設計的問題,小步子、設階梯,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帶有啓發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展的訓練目標。

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師深鑽教材,掌握詳實材料外,關鍵是如何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架設一條通向知識彼岸的橋樑。尤其紀老師遊刃有餘地駕馭課堂,注意在難點處作者“先樂後憂”的巧妙點拔,注意寫景中“動靜結合,光影諧調以及擬人比喻”處的巧妙啓發,激起了學生思維火花,調動了豐富的想象力,爲理解課文開拓了廣闊而美麗的空間。紀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也板書工整美觀,不得不使我們爲之傾倒。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紀老師教學中應遵循和貫徹“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爲主線”的原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夠主動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才能動起來。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特別是學生大面積地朗讀、個人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爲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誦讀,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薰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學生的背誦環節,使輕鬆活潑的教學場景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學生按照板書的提示思路背誦,同時有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學生忠懇評價,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了體現,學習心理得到了滿足。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通過合作探究,設計了“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景賞物時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環節, 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當然,作爲青年教師,本節課的教學還有一定的缺憾。學生髮言後教師還應有針對性的講評,點撥要到位。再一個就是訓練題的設計能否再貼近學生生活。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

《小石潭記》評課稿2

下面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張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疑點。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我們語文組的老師一直致力於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單純的教書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學期我們教研課題是“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探討研究”。我們時刻牢記葉聖陶先生的教誨“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小石潭記》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閱讀和寫作不可分割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執教者遵循了這一原則,在帶領學生探討、研究本課寫法之後,能有針對性進行寫作訓練,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寫景狀物”訓練題,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寫了哪些景物,用的什麼方法”,能夠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潭水、小溪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這樣的設疑又能引導學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這處,從而達到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這種精心設計的問題,小步子、設階梯,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帶有啓發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展的訓練目標。

③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師深鑽教材,掌握詳實材料外,關鍵是如何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架設一條通向知識彼岸的橋樑。執教者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課堂,注意在難點處作者“先樂後憂”的巧妙點拔,注意寫景中“動靜結合,光影諧調以及擬人比喻”處的巧妙啓發,激起了學生思維火花,調動了豐富的想象力,爲理解課文開拓了廣闊而美麗的空間。這說明第七中學是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且不說她們教態親切自然,也不說她們工整、美觀的板書,單是她們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和出衆的外貌,不得不使我們爲之傾倒。他們年輕、有朝氣,是語文科研的先鋒。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語文教學中應遵循和貫徹“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爲主線”的原則,本節課的設計集中體現了這原則,首先是學生大面積地朗讀、個人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爲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誦讀,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薰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學生的背誦環節,使輕鬆活潑的教學場景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學生按照板書的提示思路背誦,同時有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學生忠懇評價,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了體現,學習心理得到了滿足。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

其次是學生能主動探究規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之下,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整體感知了文章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記》被千古傳誦,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節課摒棄了以往教學中單一的傳授性教學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學法,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並提出個人觀點,通過對課文中相關內容的分析歸納、綜合概括或引申發展或消化應用,從而有所發現,並提出有價值的看法,總結出寫景狀物的一般技巧和規律。這種創新思維的閱讀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學生能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最後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遵循着“閱讀指導寫作”的教學原則,本節課能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使學生掌握規律性的知識,有效的指導寫作實踐,學會怎樣寫景,學會藉助寫景來抒情。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點評,又形成了本節課的又一次高潮。

當然,作爲青年教師,本節課的教學還有一定的缺憾。學生髮言後教師還應有針對性的講評,點撥要到位。再一個就是訓練題的設計能否再貼近學生生活。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

最後,我要對參賽教師這些天的辛勤勞動和日夜奮戰給予高度的肯定,他們的刻苦鑽研精神和廢寢忘食的愛崗敬業精神,我們教育界同仁應予以首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的教育界的曙光

《小石潭記》評課稿3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旨在透過文本抓住人物的靈魂,以文解人同時又以人解文,教師對文本獨特而深刻的挖掘讓文章有了厚度,讓課堂有了厚度。

然而面對這樣的經典名篇的是國中八年級學生,他們從七年級始接觸文言文,他們能品讀到怎樣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師在如何架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維橋樑、如何使學生在優美的意境以及絲絲入扣的文本細讀中領悟到作者孤寂的內心的教學設計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範例。

前三段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根據註釋初步疏通文句,再用優美的語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師的例句的出現和方法的`指導很見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環的輕響,在澄澈的心靈和水墨的山水之間久久迴盪……”第一句概括特徵,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現這個特徵的關鍵語句想象描繪,第三句表達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與心靈的結合—?這樣,學生在愉悅輕鬆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務的同時也用心地品賞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

理遊蹤是《小石潭記》教學設計中常見的教學環節。但本課最巧妙的是,教師抓住了一個“望”字,這個“望”的環節確實了得,作者情感的轉折、文章風格的轉折、課堂分析的轉折就從這一“望”開始,學生從這個環節開始細細品析人物內心。

留在柳宗元的內心到底有哪些東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學很獨特,通過柳宗元、歐陽修、李白等文人與山水的距離、態度進行對比,學生髮現了柳宗元離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現恰到好處,藏頭詩的解讀“千萬孤獨”將課堂推向高潮——當教師拋出最後一個問題“他們讀懂了嗎”,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後一段。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漸到了一個高的境界。

文本細讀,品味入境,體驗感悟,比較探究。其中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教學情境的營造貫穿始終:課前動畫《山水情》,清新的風格讓心安靜下來;欣賞山水畫面談感受,爲學生走進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鋪墊;配樂美讀,典雅的古樂讓人沉醉;視頻欣賞,一首《江雪》悽清優美,一曲《漁翁》蒼涼渾厚,蕩氣迴腸——整堂課充分運用了音、畫效果,與文本融爲一體,將孤獨寂寥的氛圍推到極致。而學生就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步步地走進了文本、走近柳宗元。

品讀這份教案,我們還欣賞到教師對課堂節奏的藝術化追求:序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在這樣的課堂裏,學生的學習心理必然是優美而愉悅的,他們思維的過程必然是張弛有度,高效而優質的。當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聲部分出現的柳宗元的《漁翁》一詩對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這或許可以看作是教師過度追求藝術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

標籤:評課 潭記 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