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讓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更完美融合

語文2.9W

一、關注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之所在

讓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更完美融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對國小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如果能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他們就會感到數學原來是那麼地貼近我們的生活,那麼地淺顯易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前提早感受。

如一年級上冊有鐘面的認識內容,要求認讀整時和整時半,還要會認幾時剛過和快幾時了,對農村一年級的同學來說難度有些大。在開學初我就有意識地在教室後面的牆上掛個可愛的鐘,讓學生天天都能見到鐘面,看看鐘面認認時間。在授課前又讓學生同父母一起做個漂亮的鐘面,與家長親切互動等,這樣學生在課前對鐘面有了感性的認識,上課時就不會感到陌生,從而能興趣盎然地學習,順利地掌握鐘面的知識。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體驗數學之魅力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因此,教學中儘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將生活經歷轉化爲學習情景。如在教學《小數加法》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出示某同學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後再出示一些學生喜歡的商品,標上單價(用小數表示),該同學選購其中兩件商品,請同學們幫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錢。然後再請同學們自己選購兩件喜歡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學生對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分與分相加已經理解,在此體驗中再得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種要素都是學生曾經體驗、經歷過的,學生看到此題,會產生一種親切感,熟悉感,易於激起學生共鳴,產生積極的認知心理。 精心選擇學生喜愛的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演繹爲學習情景。如:教學“找規律”一課,多媒體課件出示:教室裏張燈結綵,小朋友們手拉手圍着圈跳舞,慶祝“六一”兒童節。學生圍繞“小朋友是怎樣排列的呢?掛在教室裏的小燈籠、小旗子等又是怎樣排列的呢?……”等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再通過計算機的閃爍、放大、定格等進行驗證和說明,使學生對“規律”感到“豁然開朗”.最後計算機又出示了一組創造生活中的規律,如淘氣堡中的蹦牀、街道中的花壇、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等。學生在活學活用中合作探究,展開創新思維,如淘氣堡中的蹦牀,有的學生創造出蹦牀欄杆可以是一紅一藍的規律,有的學生創造出蹦牀欄杆可以是一個圓柱形欄杆上頂着一個圓錐,再間隔四個圓柱形欄杆,出現一個一個圓柱形欄杆上頂着一個圓錐的規律。如街道中的花壇,有的學生創造出紅花與黃花間隔擺放的規律等等……許多意想不到的規律,在合作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於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做過的'事情。 ”

三、探討生活未知,激發數學之興趣

現實生活中,國小生從混沌未知到認識簡單的數字,從而開始數學的學習。這其中有許多他們不明白的數學知識,怎樣和他們探討生活中的未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逐步引導他們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是數學“生活化教學”目的之所在。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鮮活的課堂資源常常是轉瞬即逝,課堂上我們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生成信息,就應該善於捕捉,及時抓住並作爲學生思維的切入點,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納入課堂教學過程,挖掘出內在的教學價值並適當的放大和擴展,促使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進入一個深度和諧的美好境界。例如:在“探討植樹問題”教學中,我用“每邊都擺5盆——每邊都擺16盆”的操作演示,讓學生一次次感受擺的規律和計算一週至少所需花盆數的方法,然後用“如果擺A 盆花,那麼沿正方形邊長擺一週至少需要多少盆花”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概括計算正方形一週所需花盆數的規律,學生有前面幾次練習的啓發,順利地得出了一週所需花盆數爲:(A -1)×4.但就在課堂教學準備按預設進行下一個環節時,一個學生提出了與衆不同的見解:如果正方形每邊只擺一盆,那麼(A -1)×4等於0,這個算法不對。我一愣之後,及時抓住這一極具價值的發現,讓他說出具體的想法。學生邊說邊畫的講解了每邊擺一盆,有兩種擺法,一種只要2盆,一種要4盆,但都不能用(A -1)×4算出一週所需花盆數。我把這一生成信息交給全班學生,應該怎麼算纔會不出現這樣的矛盾呢?學生在討論中提出了一個統一的算法:每邊盆數×4-角上的盆數。這一教學過程抓住了與衆不同的價值生成,並擴展到全班,讓全體同學在討論中感受和體驗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護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解決了學生所想的問題,又給課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數學練習生活化,嘗試數學之應用

教師除了要從現實中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讓他們親自感受數學外,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學以致用,發揮數學知識應有的價值。

在進行“乘法生活問題”的探究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假如我們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參觀遊覽,門票每人30元,40人開始可以享受八折優惠,你認爲怎樣買票花錢最少,最少是多少錢?由於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種方案:全班36人不夠40人,不能享受八折優惠,所以買36張共花30×36=1080元。第二種方案:因爲40張可以享受八折優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種少花120元,所以就買40張。第三種方案是買40張花去960元,然後把剩下的4張賣給其他遊客,可以得到120元,相當於買36張只花了840元。通過練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迴歸生活,服務於生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 在教學中,注重提煉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又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後,讓學生動手測量並記錄家中常見的長、正方體物品的長、寬、高,算算體積或容積,進一步熟悉生活中的物品;學習了《比例尺》後,在班上展開設計校園,設計自己的臥室、書房等比賽,並評選“小小設計師”,展出優秀設計圖,教師除了要從現實中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讓他們親自感受數學外,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學以致用,發揮數學知識應有的價值。

數學教學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感受着數學的魅力所在,這樣數學纔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學生學起來自然就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更要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將課堂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生活與數學完美融合。

標籤:課堂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