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彙編11篇)

語文2.77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彙編11篇)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

《這些是大家的》是部編版國小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學期有幸聽了區道德與法治優質課競賽。本課的教學以“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作爲教學的基本理念。下面談談個人淺薄看法:

1、貫徹生活化的原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章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本堂課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以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爲主要的內容開展活動,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探討、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1)調動生活中的經驗。讓學生說生活中的公用設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使面對學習主題感到有話可說,因而樂於探究,善於,政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深切感受公用設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爲達到教學目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啓發學生,讓學生自已身邊愛護公物的真實事例,讓學生積極發言,通過積極歲與,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2、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揚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纔有可能拉近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學生纔能有話說,有真話說。

商榷點:

①如何正確地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通過教師在一個個問題的“開導”下,採用“一問一答”的模式,讓學生的思維跟者教師在轉,削弱了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缺少對學生多元化的激勵性評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卻忽視了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因爲只有通過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

③教學的形式比較單,致使蔡個課堂氛圍還不夠輕鬆、活躍。

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重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同學,忽視了反應較慢的同學的參與,教育對象的全體性。教學環節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有重複羅嗦的地方。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2

本次聽了趙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我學習,我快樂》一課。這節課,我覺得孩子們就給展示了他們不一樣的風采,而師生完美的配合,爲我留下深刻印象。現在簡單談一下自己的聽課體會:

從內涵方面來說,《我學習,我快樂》這節課始終洋溢着快樂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孩子們首先從展示自我的“才藝大比拼“活動導入新課的學習,孩子們有的表演相聲,有的表演古詩,有的展示魔方的還原,孩子們精彩的節目給聽課的老師和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演相聲的同學以其幽默的談吐給大家帶來陣陣歡笑,表演古詩的同學以其飽含激情的朗誦讓孩子感受古詩的魅力,表演魔方的同學在極短的時間內讓魔方還原六面,更是讓大家瞠目結舌,佩服不已,大家在豐富多彩的才藝展示中感受孩子們各自成長的幸福、進步和自豪的情感,學生的表現積極向上,教師所採用的評價方式是採取了讓孩子們誇一誇的方式,讓大家對錶演的同學進行誇讚,孩子們聽到誇讚之後,就產生了快樂、激動、興奮的情感,從而爲本節課以後的開展調節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和感情基調,也就自然而然的導入了課題《我學習,我快樂》

這節課,我覺得教師做到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始終洋溢着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因爲我教師創設了 一個人人蔘與的學習交流的氛圍,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每個孩子在教學中都始終洋溢着積極參與的熱情。本節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始終有效融爲一體,學生的交流沒有流於形式,參與面廣,幾乎每個孩子都參與了課堂發言,而且孩子們也是有感而發。

這節課,教師的多媒體的使用比較合理,本節課,沒有過多地使用媒體,而是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多媒體的有效性來輔助教學,教師精心選擇的視頻,更是爲孩子們以後的生活導向,引導孩子聯繫生活,迴歸生活指明瞭以後學習的方向,正像有的孩子說的那樣“孝敬父母,從現在做起”,“幫助別人,舉手之勞”,孩子們能夠從那些視頻中學習到學習做人,體會到文明,感悟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這樣的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目標就是完美的落實了。

教師善於抓住課堂的偶發事件進行合理教學,作爲教學資源,比如,在辨析導行的環節中,教師在引導孩子判斷應該學什麼,不應該學什麼,孩子都熱情參與着,可是有一個孩子卻不小心折斷了尺子,製造了課堂的小意外,教師就抓住了這樣的小事件,順勢引導孩子應該向認真發言、積極舉手、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學習,而不應該向違紀的學生學習,學生不僅從畫面中理解到了如何做,更學習到了在班級、在現實中我們應該如何做。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3

改變課程觀念

或者說是教育觀念,教師的本職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書育人”,不多贅述。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國小教師會教兩門課程。

學生髮展:學生是生命個體,作爲一個整體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學科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長生命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有的觀念: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課程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採用兒童慣有的語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話題、內容、兒歌、童謠等,主持人、活動的人、教材的生活內容、引導兒童思考的話題和問題。

其二,課程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採用兒童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如公物:“這些是我們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學的概念來解釋。避免製造心理距離。關心兒童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狀態,由當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構知識體系。使兒童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書面作業和考試。

其三,課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時間上的開放。回望過去,反思當下,規劃未來。你想想你有過這樣的事情嗎,爲什麼會這樣,他們怎樣做。由此汲取營養。

空間上的開放。以德育課程爲核心,輻射學生各種活動和教育,如入學教育、班團隊、學校大型活動、家庭生活、社區公共空間。

向學生開放。通過學生學習,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向教師開放。教師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解釋者不是強調學習重點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結合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者。

其四,課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內容之間融合。彼此相互解釋、相互融合,以生活爲導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隊與規則。

多元心理素質的融合。是綜合性的實踐智慧,只有與情感、意願、判斷、行動結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識才是有行動力的知識,而不是僵化的知識,這就是生活智慧。

人與世界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存在是作爲與自然對話、與家庭和諧相處、對社區有所貢獻、對國家興旺有所努力的一個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實現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鄉兒童,如主流羣體與特殊羣體。教學做融合,引導兒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過過好生活方式來引導。

《道德與法治》課不是在教一個知識體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體系的拼盤。而是將各種知識、現實情景、人類情感、、社會規則、未來志向結合在一起而綜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斷、行動方式、決策能力等,這是一種教育實踐智慧的存在狀態。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斷)意—志(志向)決—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動(動手)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爲規範約束着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爲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檯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爲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裏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麼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着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着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着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爲輕鬆,“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爲這麼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纔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着說:“沒關係!這不算什麼!”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讚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4

品德與社會評課稿老師執教的《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不亂扔垃圾》;《遠離危險》幾節課。下面我就說一下觀看這幾節課後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一節課,這一節教師準備充分,形式多樣。學生學有所得,受益匪淺,既提高了認識,又學會了技能。整個教學設計很有特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創造性地得用教師本身,效地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益。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啓發引導到位,課堂十分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學得輕鬆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體驗深、目標明。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以生活爲基礎、以科學爲依據、以活動爲主線的教學特徵,突出了新課程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

活動目標在整個活動中體現得很好,全部活動都圍繞着目標在開展,每個小活動的目標都清楚、明確,且相互銜接得十分流暢,力圖讓學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學的用眼方法,糾正不良的用眼習慣等;在活動過程中,開放性地利用教材,並有針對性地將之與有關資料結合,擴展了教學內容。如將教材與反映全國、全省和東營市的中國小生視力情況的數據結合,與班上視力不良學生的人數結合,有利於拉近視力問題和學生的距離,加深教學內容的現實感、緊迫感;注意歸納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能夠掌握要領。如在和學生談論了預防近視的話題後,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兒歌巧妙地把要點加以總結;重視實際地提高學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於口頭議論。如別開生面地和學生共同動現場面對面地指導,讓學生明確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動作要求;注意把課上課下連接起來,而不是認爲上完課就是活動的終結。

其次,《不亂扔垃圾》一些想法。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乾淨、利落、有趣。首先在導入上張老師利用自己的家鄉榮成的美麗風光帶給大家一種精神享受,然後又利用被污染後的畫面讓大家通過對比的方法來感受垃圾帶來的危害;繼而讓學生思考應怎樣處理垃圾/處理垃圾的方式可分爲三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後在生活廷伸這一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類,送回各自的家,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活動中對於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及時點撥,讓學生輕鬆學會了新知.在談論了以上話題後張老師也用一首兒歌把重點加以總結;讓學生更容易讓住亂扔垃圾的危害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本節課李老師通過新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師適時點撥的新型教學理念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遇到危險時應怎樣遠離如果在避免不了時應如何自救,這節課合理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5

一年級學生的自控力較弱。在生活中,學生覺得沒必要時刻都精神,那樣會感覺很累。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學習是健康的表現。第二,當自己看到別人不精神時的感受是什麼,換位思考,當別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時候,又會有何感想。這樣一來,學生就比較好理解有精神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動力堅持。

課堂上教師嘗試着把學生放在主角的位置,給學生充分的空間,適當點撥,適當引導,同時介紹一些生活小技能、小竅門。在演示生活的情景中學生綻放出美麗的火花——明白了有精神的孩子人人誇,有精神的孩子更自信,有精神的孩子是健康的表現。自己應該每時每刻把最美最精神的樣子展現給大家!

首先通過PPT展示正確的坐姿、站姿,讓學生自己糾正自己的坐姿,並初步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精神面貌的關係。然後觀看錯誤坐姿、站姿帶給我們的危害及“國慶六十週年閱兵”視頻,通過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們選擇正確坐姿、站姿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並且感受良好的精神面貌帶給我們的震撼。學生們通過觀看視頻都有很深的感受,每個人都能自覺盡力做到最好,但是問題就是不能保持。

國小生就是喜歡動,讓他們一節課保持一個姿勢也不現實,因此要求他們在寫作業、讀書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坐姿,不僅對我們的脊柱生長有益處,更能保護我們的視力。在走路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擡頭挺胸。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做好可以,但是堅持做好就有很大的困難,因此要想真正的能應用本節課的知識,就是要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一時的心血來潮。

通過比賽,看哪個同學能夠一節課都保持正確的坐姿,讓同學感受正確的寫字姿勢,並且保持一段時間,先讓大家充分體會這個過程,然後在以後的上課過程中,要不斷的提醒,時間久了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好的習慣,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學生的堅持,也需要老師的堅持。

不足之處:

1、應注意和家長的信息溝通,瞭解孩子們在家中的真實表現,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2、課外延伸評價應加強督促指導,並進行持續跟蹤,將學生在課堂內的短時實踐轉化爲課外的持續踐行,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個人長期堅持的儀態儀表習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6

第一次備課後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乾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於這樣的平淡並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於他們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又怎麼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後,我們都發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並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纔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爲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後,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課因爲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爲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爲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麼更能讓學生有一種願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美的漢字中的感受。

經過兩次試講後,劉老師對於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於課堂把握的輕鬆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7

聽了張老師的《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收穫很多。下面談談一些淺薄看法。

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兩年來學會的本領,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攀登新的高峯,將自信心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的國小生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爲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升入三年級後,隨着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剛進入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面臨着新的挑戰。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國小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中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爲什麼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對於很多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爲什麼要學習,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於“學習”的概念還只侷限於學校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不知道什麼是終身學習,更不明白人爲什麼需要終身學習。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大人們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學習,從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

因此,本課重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懂得學習是人成長的需要,並且需要終身學習;引導學生理清學習的概念,理解並樹立新的學習觀,懂得學習的空間、途徑、內容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生活處處皆學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8

聽了盧國超老師所上的道德與法治《安全記心中》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盧老師首先從平安出行知識點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導入新課。整堂課以安全常識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是一節很成功的常規課。

縱觀整節課教學,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學習: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

但選用什麼樣的教學素材,這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

本節課盧老師選取常見的生活安全素材,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安全常識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哪些行爲是有危險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學生躲避危險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選用精確。

課程標準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學會把日常生活場景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確” 。主要運用圖片、事例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自覺躲避危險的意識。

三、教學理念體現明確。

這節課,立足於“安全第一”,盧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方法採用正確。

教學方法的選擇決定着一節課的成敗,本節教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盧老師通過點撥、引導,啓發學生深刻領會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讓學生“安全記心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常言道: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個人認爲這節課在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9

對於本課的教學,教師以教材資源爲範例,以課外資源爲補充,以活動體驗爲手段,讓學生去觀察、感受、體驗、展示、分享、討論,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動物的親近感、好奇心,知道了怎樣纔是真的喜歡動物的行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瞭解了幾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懂得了要愛護小動物。對實施過程進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整個課堂教學創設三次闖關的情境,將真的喜歡動物的行爲分散其中,意在落實課堂目標。縱觀課堂教學,三次闖關給學生創作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最後,將知識點編成兒歌,成爲板書,潛移默化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讓學生成爲故事的主人,通過不同情境的表演,體驗動物的心聲,真實的體驗讓學生交流的真切、真誠。不傷害動物愛護動物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成爲課堂的亮麗風景。

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年級的孩子要多給方法,小組合作前,教師先通過小貓的例子一步步教學,然後總結方法。這樣,小組學習時孩子們就“有法可依”。明確的分工,充分的課前準備,也讓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真實有效,每個小組的交流展示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給予他們的陣陣掌聲就是最好的評價。

課後作業的佈置教師力求體現道法的生活性和實踐性,緊緊聯繫本課的學習,讓大家科學養蠶。在體驗與實踐中,培養孩子們對動物的喜愛和保護,這也是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師還將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教學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案例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教學設計減少環節,突出重點,不要華而不實。

特別要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踐作爲教學的起點和遠點。

關注每一個學生,創設每一個情境,珍惜每一次體驗,重視每一回交流,引導每一組合作,給予每一句鼓勵……讓有聲的教育變成春風化雨,這樣的道法纔是孩子們德育的聖地。教師將執着於道法,綻放於勤處!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0

非常榮幸聽了了《大家排好隊》第一課時。聽完兩位學科帶頭人的新教材解讀講座和研修班成員的交流指導,也進一步加深對部編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整體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題

面對新教材的內容,作爲教師首先應從整體上認識教材,明確教材的核心主題是什麼。每一課教材內容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定的單元主題,而單元的主題也是圍繞一定的教材編寫理念。比如二上道德與法治教材,整冊教材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公共意識、培養公共能力,分散到四個單元的教學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弄清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聯繫單元甚至整冊教材的整體目標。比如,教師在備《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一開始簡單地認爲排好隊僅僅是個人文明好習慣的培養,但在仔細讀了新教材的教參解讀和教學師父的指點之後,突然茅塞頓開,原來我們教學還要有長遠的眼光,更要懂得整體性架構和理解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潛潤學生成長的目的。

二、靈活把握教材內容

兩位學科帶頭人的單元教材解讀與建議中,無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個版塊內容使用問題,教材僅僅提供一個範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學校、地區的學情來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怎麼用、何時用,還取決於本節課教學的目的。比如說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補充教材內容,有的是遞進深化目標,在使用時必須有目標意識。

三、清晰目標,深化體驗

一堂課應明確這幾個問題:爲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教”指向的是教學的目標,一堂課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在備課時叫應該明確,在上課時要牢牢記住這一。“教什麼”是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怎麼教”的是教學的具體手段和策略。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以通過觀看視頻來體驗,可是卻忽視了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學生無法從視頻中感同身受,也就不會對排隊的意義有深入瞭解。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是活動與體驗的課程,任何道德與意識的生長必須發自內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比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排好隊的意義,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思辨,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生活的思考,最終指導生活中的問題。

本次研訓活動,我不僅進一步認識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審視。教學中,我的“問題意識”欠缺,總是問題引導不到位,對於教材內容具體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今後,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爭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1

聽了顧志剛老師所上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九課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我認爲亮點較多。顧老師首先從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入手,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說出自己對法律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亂圖片開始了對法律特徵的探究。整堂課以時政背景材料爲載體,以問題探究爲龍頭,以思維訓練爲主線,給人的感覺是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從整體上說不失爲一堂成功的常規課。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一、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理論聯繫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麼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爲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着法律的三大特徵爲主線貫穿本堂課。

二、情境材料的選用精。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並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三、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並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着“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四、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於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係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爲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