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海燕》的語文課程教學案例

語文2.6W

學習目標:

《海燕》的語文課程教學案例

1、瞭解散文詩的特點,學習詩的語言,以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2、領會文中的多種象徵意義;

3、學會鑑賞散文詩的一般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理解門檻的象徵意義

教學設想:這是一首外國散文詩,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只要結合時代背景和寫作意圖,認真揣摩俄羅斯女郎、門檻等形象隱含的意義,體會字裏行間深沉而悲壯的感情,也就能化難爲易了。

教學方法:學生自讀,教師啓發,能力遷移。

教具:錄音機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海燕》運用象徵的手法,使人們在海燕的叫喊聲中聽出了革命先驅對暴風雨的渴望,看到了革命勇士搏擊長空的雄姿,文章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詩歌的意境美。這種詩歌散文化、散文詩歌化的文學體裁,人們稱之爲散文詩。今天我們再閱讀另一篇散文詩《門檻》,瞭解體會這種文體。

二、教師啓發誘導

1、你見過門檻嗎?

2、你還能想到哪些門檻?

3、作爲一位革命者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三、學生聽錄音,整體感知文章,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俄羅斯女郎是一位什麼人?

2、她面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

3、文中門檻象徵什麼?

4、俄羅斯女郎具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五、學生回答,教師啓發總結

1、“一個姑娘”象徵勇於獻身的革命勇士2、屠文寫於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大樓,窄門,高高的門檻,門裏一片陰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發着寒氣,一副厚簾子掩蓋着所有的兇險邪惡。這陰森恐怖的環境,象徵着當時俄國社會中的嚴酷環境和革命形勢,成爲人物活動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現的底色。

本文的“門檻”可以理解爲參加革命與不參加革命、進步與落後的分界線的象徵,也有人理解爲“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艱難險阻”。屠格涅夫(1818~1893),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門檻》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較高的一篇。作者與女革命家一直有來往。1878年1月,俄國發生了女革命家刺殺彼得堡總督的事件,同時,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婭活動的影響,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啞獻身精神的感染,對那些爲俄國的解放事業不惜犧牲一切的英雄欽佩不已。於是,集她們於“俄羅斯的姑娘”之一身,通過虛幻的'夢境,謳歌了俄國社會現實中的優秀分子,着力表現她們的崇高信仰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

4、勇於獻身的革命勇士,她具備理想崇高、信念堅定、意志堅強、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六、能力遷移

學生閱讀另一篇《門檻》,思考文後的問題。

門檻

我們家住的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四合院,綠苔爬滿了房上的青灰色瓦,房檐下的馬蹄形檐鐵也鏽得只剩下幾根鐵鐐吊,可是院子門口的門檻卻在歲月的流逝中一直安然無恙。

門檻有一尺多高,三寸多厚,澄黃的銅皮緊緊地包裹着裏面的柏木料子。它穩穩的高臥在門口,似乎永遠也沒有醒的時候。

小時候這條門檻在我眼裏宛如一條高大的城牆。每次出門,我都先匍匐在門檻上,艱難地挪過一條腿去,然後身子向轉磨似地轉90度,接着挪過另一條腿去。我曾有過一輛小童車,車身漆得好像一隻藍色的鵬鳥,可是這隻“鵬鳥”自己不會飛過高高的門檻。有幾次我拖着童車在門檻前急得大哭,用腳踢這條僵死的傢伙,嘴裏憤憤地大喊着:“該死的門檻,鋸了它,鋸了它呀!”爺爺卻對這條門檻很有感情。每次他送客到滴水檐下,總是習慣地把袍子下襬一拎,擡右腳在空中畫一個輕巧的圓弧,身子隨着重心的轉移穩穩地落在門檻外,然後向客人雙手一拱:“再見。”客人也抱拳一揖:“留步。”門檻成了割斷主客之間綿綿話語的一把裁刀。多少年來,爺爺在門檻前的動作做得總是那麼得體。

六十年代中期,我父親買了一輛加重“飛鴿”。每天進出大門的時候,他都要憋足氣力把這百十來斤的自行車拎過門檻,有時短不了被腳蹬板磕疼了踝骨,或是蹭破了腿腕。父親找祖父商量:“爹,您看那門檻多礙事,是不是……”話沒說完,就被祖父一陣呵斥頂了回來:“祖上留下的產業,只有補綴的份,沒有拆散的理!”於是,父親只好作罷。祖父的腿仍然每天在門檻上畫着輕巧的圓弧,雖然那時已很少有打恭的朋友來訪。

去年,我買了一輛“嘉陵”。那疾馳如飛的摩托車在高高的門檻前卻像一堆死鐵,門檻成了現代化的死敵。我不管爺爺同意不同意,斧鋸交加,不消半點鐘,從此高門敞戶下暢行無阻。出人意外,爺爺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唉”地長嘆了幾聲。

一天夜裏,爺爺到奶站去送空奶瓶。出大門的時候,他心裏仍習慣地默數着步子:“跨門檻,走兩步,然後下臺階。”可是門檻已經不在,他的步子亂了,心裏惶惑,腳下一軟……

我到醫院裏去看望爺爺。爺爺靠在枕上,雪白的鬍子搭在雪白的被單上,忍着疼痛在輕聲地喘息。他在嗔怪我,這我看得出。我把隨身帶來的爺爺喜愛的葛蒲和石竹插在花瓶裏,心裏盤算着怎樣把一大篇安慰老人的話說出口。可是,不管怎樣,我都決不想說:讓我們把那條門檻重新裝上吧……日子過了許久,爺爺早已痊癒回家。可是在經過沒有門檻的大門時,偶爾還照老習慣高高擡起腿,不自不覺地在門中畫一個不大輕巧的弧……本文在什麼背景下寫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2、本文中的“我”象徵什麼人物?

3、本文中的“我”有無“犯罪嫌疑”?

七、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本文寫於中國當代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對保留“門檻”還是鋸掉“門檻”的情節描述,揭示了新舊觀念的矛盾衝突,批判了傳統守舊的觀念,讚揚了改革精神,說明了改革開放的必然趨勢

2、本文中的“我”象徵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大膽開拓前進的改革者。

3、本文中的“我”似也有“犯罪嫌疑”,因爲他不僅破壞了“祖上留下的產業”,而且讓爺爺摔了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