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隆中對教學後記

語文3.06W

引導語:《隆中對》這篇課文是人物傳記節選,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華橫溢的對策,這篇對策是諸葛亮在精闢分析當時形勢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對戰略形勢所作的天才預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隆中對教學後記,歡迎各位閱讀與借鑑。

隆中對教學後記

  隆中對教學後記【1】

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 “激趣導入 ” 部分 “ 三國地圖 ” ,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角色演讀 ” 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 “ 團隊精神 ” 的重要,這和諸葛亮 “ 隆中對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賢 ” 有很多相似之處 “ 我評‘對策’ ” 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 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國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討論閱讀法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穫,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

  隆中對教學後記【2】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了以活動貫穿教學始終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學生在讀中品,在評中發展自己的思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正式授課前一星期,可佈置學生課餘閱讀《三國演義》中一些描寫諸葛亮的精彩片段,對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在學習 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以培養其較好的文言語感,並藉助課下注釋或一些古譯今之類的工具書,疏通文章大意,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

其次,我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

再次,我針對學習重難點,找到局部突破口進行引導分析。採用多種多樣的朗讀,或齊讀,或默讀,將生字詞意義,疑難語句的學習權交給學生,小組通過討論,交流來解決,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可見,用朗讀來促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最後,將課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諸葛亮的功績,如舌戰羣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

課堂上,我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讓學生邊讀邊記,獲取閱讀文本的初步印象——題材、內容、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等,然後把閱讀所得在全班進行交流。生生,師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形成對文中內容,結構等前面深刻的認識。同時通過復讀印證別人的見解,完善自己的認識,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分析。

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隆中對教學後記【3】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在教陳壽的《隆中對》時,我一直在考慮怎麼避免這個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爲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引導語。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彌補這一缺失,力爭把每一課都上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