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集合4篇

藝術3.22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的藝術》讀後感集合4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近期有幸拜讀弗洛姆先生著作《愛的藝術》,略有所感。顯而易見的,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結合了馬克思關於人的學說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觀點,一方面又根據他對病人精神分析所獲得的重要經驗對這兩位大師的理論進行檢驗,補充,和提出愛的藝術的新的看方法。

通過這本書,我進一步瞭解了西方文化的實質,瞭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弗洛姆認爲,人應該不再同自己的力量產生異化,並且不再通過崇偶像——生產,消費的方式——去體驗自己的力量,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時,愛才會成爲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那麼什麼是社會的異化呢?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看,異化作爲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偶感會現象。私有制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係。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愛是擺脫異化的一種途徑。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的,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愛的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大多數人認爲愛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觀念籠罩下的現代社會,有些人喪失了這種能力。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的傾向,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因爲喪失了這種能力,你就感覺不到愛,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愛,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平淡的心去發現它。沒有愛的能力,你就不會發現愛,也不會欣賞愛,更不懂地珍惜愛。沒有愛的能力,愛就是到了你的身邊,你也不會接受愛,不會去愛。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領,並非想愛就愛那麼容易。要想會愛,就得用心去學習,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去灌溉和培養,那麼如何的培養呢?

如何留住愛,如何更新愛,如何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永遠愛你。這便是最難的課程。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是這個意思。也有人比喻愛就像是捧在手裏的沙,抓得越緊,失去的越多。人在愛別人的時候失去自我,也束縛了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擋了別人尋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愛別人也愛自己。追求和愛慕別人受挫,應該返回來關注自己,審視自己,同樣也給別人一個關注和審視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你便找回爲愛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並在此基礎上升華自己,不斷地更新自己。這樣你便永遠是鮮亮的自己,改變和鮮亮自己的過程,也是留住愛的過程。操控這個過程的能力實際上也是愛別人的一種能力。讓別人不斷地愛上你和你去不斷地愛上別人是統一的。當你發現別人不斷地愛上你的時候,也發現了別人的可愛之處,此時你便擁有了愛別人的能力。

或許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的。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人們一方面渴望愛,另一方面卻把其他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我們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達到上述目的上,卻很少學會愛的藝術。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嗎?而愛——只對靈魂有用,在現代意義上毫無用處的愛只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的奢望嗎?

對於這樣的疑慮,我想引用卡爾。馬克思的一句話作結,"應爲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爲我有耳朵,我有聽的需要。因爲我有大腦,我有思考的需要。因爲我有心,我有感覺的需要。簡言之,因爲我是一個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這便是我們對愛的需要。

《愛的藝術》讀後感2

這一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爲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亦是一門藝術。在這裏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那樣,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的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後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人人都懂的並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的愛,瞭解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爲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並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後的序言來看,這裏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實中到處充斥着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爲是的人是可悲的,瞭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脫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於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說,“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悅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愛,什麼樣的人是值的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爲什麼的人來贏的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說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說,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於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戶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說,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麼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併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爲我們清零,那麼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麼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麼的遠。

最後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爲大師看的高於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後感3

弗洛姆對中國教育者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西方人文及社會科學理論思潮中,弗洛姆作爲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隨者,屢屢被人提及。其思想成熟期創作的《愛的藝術》一書,對兒童教育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在歐美諸國,此書是高中生必讀書。我認爲對每個人來講,尤其是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愛的藝術》是不可不讀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態度和教育教學上產生很好的影響。

弗洛姆愛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愛是對人類存在問題的回答,是一種才能。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給予”中的“獲得”。愛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定一個人對作爲整個世界而不是對一個愛的“對象”的關係的性格傾向。愛的範圍不能僅侷限在你所愛的某個對象上,而應該把這種愛擴而廣之,即把愛擴展到對生存的環境和諧發展的整體關注上來。愛是一種實踐,愛的實踐需要克服自戀、實現信仰、對愛持有積極的態度,這使得愛具有可教育性。

我們常常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學生的前提是愛。結合弗洛姆的理論,我認爲有兩點我們應該強化認識。

第一,享受教育

弗洛姆說:“給予”並不是說爲別人犧牲自己,而是奉獻出自己內心最富生命活力的東西。他給予別人的是他的快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和幽默。通過“給”,他豐富了別人,通過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給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爲一位給予者,他們共同分享融進生命中的快樂。在“給予”的'行爲中,某些東西誕生了。雙方都感激這種新生的力量。

教師要享受教育的過程。傳統意識裏,我們喜歡用蠟燭、春蠶來比喻教師,認爲教師的工作就是奉獻、付出,似乎只有燃燒自己、犧牲自己,教師才能教育學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給予”並不等同於放棄,不是剝奪老師的所有去成全學生。如果教師能夠體會到愛是“給予”的深層含義,他就能體會到教育工作的樂趣。做個比較可能更明確一些,最有說服力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愛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做什麼事情都心甘情願,從“給與”裏能夠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對於一個教師來講,追求奉獻、不懼艱辛是種美德,但樂心“給予”卻是能力的最高表現,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通過“給予”,教師能體會到自己的力量、財富和能力,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充沛的、富有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時“教學相長”,學生回報給教師的愛也同樣是彌足珍貴的,雙方的“給予”也給師生都帶來了新生的力量。托爾斯泰說過,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爲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像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一個真正愛學生的人,不會產生職業倦怠、會一直對工作充滿激情。用愛點燃愛,用激情喚起激情,教育人永遠是年輕。

第二、教學生學會愛

作爲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具備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懷。人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爲自己、爲他人、爲整個世界獻出愛心,讓世界充滿愛和真情。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家長和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愛的能力,除了爲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以外,還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他人。要引導孩子學會感受愛,懂得愛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給予,培養孩子以一顆友善之心去同他人、同大自然交往。弗洛姆認爲愛是一種藝術,學會愛的藝術要堅持四個基本要求,即紀律、專心、耐心和全力以赴,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帶領孩子勇於實踐,在踐行中體味到有價值的人生。

只有以愛去擁抱世界,人們纔會在愛中體驗到溫暖和快樂。讓我們感受愛、學會愛、踐行愛,實現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心的真正和諧!

《愛的藝術》讀後感4

“靖哥哥,我死後你要答應我三件事:一,我允許你爲我難過一陣子,但不允許你永遠爲我難過;二,我允許你再找一個妻子,但她必須是華箏,因爲她真心愛你;三,我允許你來拜祭我,但不能帶着華箏來,因爲我畢竟還是很小氣。”

我曾經堅定的覺得,愛情,所有人生而有之,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去學習。世界上最扯淡的事兒就是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走到一起。後來我看了哲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種書說實在的實在沒有武俠小說好看,又深奧又冗長,通篇理論不見故事,沒絲毫的趣味可言。我一開始就是這樣覺得的。看了兩遍,書不算長,算封皮200頁而已,但是讀過之後,確實令人震撼,令人思考,愛,真的簡單嗎?真的複雜嗎?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成熟程度無關的,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弗洛姆在書的開頭就這樣告訴我們,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異地戀,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曾經是個浪蕩少年郎,很多人喜歡也很多情。一開始所有人都不支持,都覺得大學剛剛開始,你就放棄身邊的所有繪聲繪色鮮衣怒馬的日子,對於我這樣不安分的人,怎麼可能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話,在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已經在一起1060天,快三年了。我們對未來的規劃是一起讀研究生,在一個城市裏找工作,經營我們自己的小日子,可能有一天我們會分開,但是我更希望我們不會分開,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她能夠過的幸福,她能開心健康,就像黃蓉說的那句話,我小氣的愛着你,如果我不在也希望能夠有人愛你給你幸福。

一份好的愛情是讓人成熟的過程,能讓男人擺脫幼稚,懂得責任懂得擔當,能讓女人脫離嬌氣學會獨立和堅強。愛並非本能,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爲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爲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爲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爲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在我眼裏最好的言情作家不是張愛玲瓊瑤此類,而是金庸,他的武俠之所以好看,是以爲有情,有武,有俠,有情這纔是江湖。先人寫了無數的故事,講了無數的箴言,故事終究是別人的故事,箴言終究是別人的經驗。不體驗過就不給回真正的懂得有愛人的好好珍惜,沒愛人的好好尋覓,大概是最淺顯的道理。

標籤: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