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

藝術1.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飢餓藝術家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1

人性,古往今來一直石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說人性本惡,有人說人性本善。縱觀歷史上下幾千年,大奸大惡、泯滅人性者有之;危難關頭昭顯人性光輝的也不乏人在。人之善惡,與其歸結爲人的本能,還不如將其歸爲社會的導向。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着自我意識的個體,又同時是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員。社會的價值取向,社會的流行時尚,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意識、我們的行爲。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追求“光明”的,我們宣傳“拾金不昧”的精神,讚賞“助人爲樂”的行爲,希望營造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和諧社會。但,人心又是自私的,我們都希望能過的比現在更好,期待得到而吝嗇付出——這是人最大的“原罪”。在社會上充斥着金錢至上的風氣時,我們不得不屈從於物質利益之下,追逐那飛舞於空中的“票子、房子、車子”,因爲,我們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着太多太多的不捨和牽絆。真正的視名利如糞土,在名利前保持自我,堅守信念,寧可餓死也不願苟且偷生的人,又有幾個?!

飢餓藝術家死了,死於他所信仰的飢餓藝術,他的屍體也被草草的埋葬,取代他的,是一頭生機勃勃的黑豹。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這頭黑豹周圍卻觀者衆多,和飢餓藝術家表演時的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飢餓藝術家表演的是藝術,純粹的藝術,但可悲的是,這藝術始終只有飢餓藝術家本人理解和堅持——“只有他自己纔是對他能夠如此忍耐飢餓感感到百分之百滿意的觀衆。”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觀衆,並不是真正的在欣賞他的純粹藝術,而是在欣賞他的才藝表演。在觀衆眼中,一個人不吃不喝能忍耐四十天簡直是天方夜譚,所謂的飢餓藝術表演和馬戲團的表演無異。在“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中,飢餓藝術家如同殉道者般用他所追求的飢餓藝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可悲的是,就連同他的這一行爲,最後都未能被任何人所理解。在這裏,我不禁有一個疑問:“不被任何人所理解的藝術,它還能被稱爲藝術嗎?”

卡夫卡自己說過:“倘若心中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以唯物主義理論而言,精神源於物質,我們唯有滿足了我們的生理需求,才能進一步的去考慮精神需求。藝術是崇高的、可貴的,但離開了藝術我們仍能生存,但相反離開了物質支持,我們卻只能像飢餓藝術家一般餓死。

現在的社會是可悲的,物質戰勝精神,許許多多高貴的.品質如同飢餓藝術家一般,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消逝於世間。我們是悲哀的,因爲我們沒有了所能堅持的信念,除了金錢,我們已經不知道還能去信仰什麼。我們歌頌愛情,因爲現實中我們缺乏愛情;我們讚賞友情,因爲我們每天忙碌於水泥叢林之中,心與心的距離卻是好遠好遠……

飢餓藝術家讀後感2

在讀小說文本的時候,我的大腦幾乎始終處於混沌的狀態,因爲我無法理清頭緒。藝術家通過在籠子裏進行飢餓表演,全城人都絡繹不絕地進行觀看,作者描寫這麼個荒誕的行爲想要表達什麼?

直到最後奄奄一息的藝術家貼近看管人的耳根說出最後的幾句話:因爲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我不會招人蔘觀,惹人顯眼,並像你,像大夥一樣,吃得飽飽的。突然明白了:藝術家選擇死亡,是緣於無法尋求到一種認同,一種被世人被世界甚至是一種被自己的認同;也是一種絕望,一種在荒誕的現實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絕望。

他在籠子裏表演的時候,負責值夜班的看守故意離得遠遠的,躲在某個角落裏玩牌,給藝術家提供一個進食的機會。可是每當遇到這類的看守,藝術家情緒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因爲他所追求的是飢餓的藝術,是藝術本身,所以他不覺得飢餓是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可以說,他要的就是這種飢餓,因爲恰恰是飢餓才能展現他的藝術,才能夠成就他。

可是沒有人會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所以看守故意給他創造機會進食的時候,他認爲是對他的一種玷污。而觀衆,也只是把他當作籠子裏動物一樣,只是當作生活的調料博取一笑而已,懷着同情或許是譏笑的心態。他想向人們證實,飢餓表演其實很簡單,但是人們死活不相信。直到表演期限的四十天終止時,他的表演藝術依然沒有得到觀衆的認同,而他也無法再找到一種能證明自己表演藝術的方法。

數年之後,沒有人再對這種飢餓表演感興趣了,好像人們私下達成了某種默契,到處都籠罩着厭惡飢餓表演的氣氛。儘管肯定有一天,飢餓表演定會再次紅火起來,但這對於活着的人毫無慰藉。可是眼下,藝術家能做些什麼呢?

最終他不得不受聘於馬戲團,在馬戲團,他依然燃起希望:向世人證明,他的飢餓藝術不減當年,他要真正地撼動世界,達到前所未有的轟動。可是激動的藝術家,忘了當今的形勢,所以他的話只能引起懂行人的付之一笑。在世人眼裏,他遠遠不如那馬戲團的獸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調起人的胃口,激起人的興奮。

最後,他連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然而,從他那瞳孔已經放大的眼睛裏還流露出一種不再是自豪而是堅定的信念:他還要繼續餓下去。卡夫卡自己說過:倘若心中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對藝術家而言,飢餓是一種象徵,一種精神追求的象徵,即卡夫卡所言一種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可是在芸芸衆生的物質世界裏,鮮有他靈魂依託的歸宿。作者用藝術家至死不渝的這種執念這種追求,表達了人的現實生存的困境,表達了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靈魂與肉體的無法達到和諧統一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