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班級管理中的“等待藝術”

藝術1.67W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大多數行業都在追求“快”甚至“更快”。然而教育卻不行,教育需要“等待”。學生就是一株株等待開花的植物,“品種”各異,“花期”也不同。班主任作爲守護教育的“園丁”,必須懂得“等待”,耐心、仁慈、細心地守候學生成長。

班級管理中的“等待藝術”

  一、“等待”需要耐心

案例1:我班有一名學生叫Z,思想單純,容易受旁人影響。Z與隔壁班的Y來往頻繁,Y喜歡看不健康的小說,於是Z也沾染了同樣的習慣,學習組長經常從他那裏搜到一些不健康的小說。我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找他,而是採取了迂迴戰術,在班會課上引導學生討論:“作爲中學生,什麼樣的書纔是我們的‘精神大餐’?”Z對我開班會課的用意心領神會,他在“暮省本”中進行了反思。我很高興,但我明白不良習慣會有反覆的現象。果然,時隔不久,班上學生又向我彙報,Z的書桌裏又出現了幾本不健康的小說。我利用課間來了個“突擊檢查”,果然“人贓俱獲”。Z“交代”說,這書不是他的,是隔壁班Y借給他的,他一時沒有抵得住誘惑。我見他態度誠懇,沒有責備他,只是讓他明白這樣會影響學習。他認真地點了點頭,表示今後會將精力放在閱讀經典名著上。我很欣慰,同時我知道一切不良習慣的改掉都需要時間,因此我會更加耐心地對待他。

  思考1:“等待”爲什麼需要耐心?

國中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常常聽到其他班主任感嘆:某學生對學習一點也不感興趣,昨天背的單詞今天就忘了;某學生就知道玩電腦遊戲,真是不可救藥了;某學生一上課就發呆,下課卻精神十足……類似情況幾乎在每個班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的學生的“頑疾”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治療”也要花相當多的時間。班主任苦惱埋怨是於事無補的,而任何的“畢其功於一役”在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思考2:班主任在“等待”中應該如何“耐心”地教育學生?

教育需要“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教育需要寬容和等待,需要反反覆覆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但願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容忍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爲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夠到來。”

  二、“等待”需要仁心

案例2:二月份開學初沒幾天,一個冬天的大課間,班長急匆匆地跑進辦公室:“老師,X與Q打架了,窗戶玻璃都打碎了!”“怎麼回事?”我心裏“咯噔”了一下。Q雖然有點兒調皮,但也還是聽話的孩子,而X是一個比較文靜的男孩啊!他們怎麼會鬧出這樣的事?於是我趕緊去教室,途中,讓班長向我彙報了情況。遠遠望去,只見我班教室後門前的那扇窗戶前圍了一羣學生,我一看就更加明白了。其實,那扇窗本來就有點搖晃了,玻璃周圍固定的膠體出現了脫落,上次大掃除的時候,勞動委員就向我作了彙報,我還讓大家小心來着。再看那兩名學生,耷拉着腦袋,明顯地惴惴不安,等待“暴風雨”的到來。“聽說你們一個要關窗,一個要開窗,所以玻璃打碎了。傷到手沒有?傷了馬上到校醫處上藥,這大冬天的,血液循環緩慢,傷口是最難癒合的……”一席仁愛的話頓時緩和了氣氛,撫慰了他們忐忑的心靈。“老師,我們錯了。”還沒等我繼續開口,他們倆就紛紛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中午時分,一塊新的玻璃就已被安裝上去了。

  思考1:“等待”爲什麼需要仁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非常關注自我形象,特別注意維護自尊心。這一點,既體現了他們心理正逐漸走向成熟,也成爲他們形形色色的違紀行爲的主要動機。

  思考2:班主任在“等待”中應該如何展露自己的“仁心”?

首先,“樹要皮,人要臉”,任何人都是要面子的。孩子雖小,有時卻比大人更愛自己的面子。愛學生,就要維護他們的面子和自尊。有些事,教師雖然知道得很清楚,誰對誰錯也很明顯。但是爲了把事情引導到更好的方面,教師不妨裝一下糊塗,給學生一個臺階下,讓他們有機會把丟失的面子找回來。其次,每一名學生都是一朵渴望盛開的花。班主任的仁心更體現在對每一名學生都要公平、公正上。這樣,學生纔會信賴教師。

  三、等待需要“細心”

案例3:曾帶過這樣一名學生L,七年級在別的班級,八年級被分到了我的班級。對於L,我早就認識了,不是因爲成績突出,而是因爲經常被老師喚到辦公室“過關”。到辦公室他也不安分,總是左顧右盼,伺機矇混過關。分到我班時,他的英語成績還是像原來那樣糟糕,同學們都瞧不起他,但我並沒有嫌棄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學生因爲不善於整理,課桌上、課桌內都比較雜亂,而他的桌上,書本整整齊齊地擺放着。這是怎樣一名學生啊?對於他骨子裏的嚴謹,我突然有一種發現新大陸般的驚喜!後來我直接調任他擔任班級的圖書角管理員。此後所有的書都分門別類地有序排列着,每天圖書的借出和歸還都會被及時通報……我利用班會課大大地表揚了他。得到同學們投來的讚揚目光,L體會到了“我能行”的快樂。自此以後,他在課堂上更加認真了,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終於甩掉了“學困生”的帽子。

  思考1:“等待”爲什麼需要細心?

班主任要以不打擾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爲前提,靜靜地觀察學生的上課、活動、自習、勞動等情況,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教師通過學生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更能揣摩出他們的心理,瞭解到他們課後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通過這樣的細心觀察,教師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從幾名學生口中瞭解班級情況的“偏聽偏信”的'弊端。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做一個有心人,教育也纔能有的放矢,贏得教育的主動權。

  思考2:班主任在“等待”中應該怎樣“細心”地教育學生?

首先,作爲班主任,開學初,面對全班一張張陌生面孔的時候,收集、瞭解全班學生的各種信息是很重要的。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家長的手機號碼、父母的情況、興趣愛好、行爲習慣、性格特徵等。瞭解的渠道可以通過調查問卷、面談、電話或者家訪等方式。有了這樣的第一手資料,以後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其次,“特殊學生”特殊對待。這裏指的特殊學生包括留守學生、問題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等。此類學生,因爲他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挫折感較強,心裏已有了某種不良的陰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尤其需要細緻觀察,多與學生談心。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慢”的事業。班主任看護着一園播下的種子,種子有不同的生長週期,陽光、雨露、肥料,一樣都不能少。班主任光有激情是不行的,還要有耐心、仁心、細心,靜靜地等待種子的發芽、成長、開花。教師應該堅信,只要我們不斷付出、不言放棄,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種子”必定會在將來某個時間開出絢麗的花兒,長成參天大樹,赴約我們嚮往的那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