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藝術的慰藉》讀後感

藝術9.58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藝術的慰藉》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藝術的慰藉》讀後感

我們對自己很難有一個界定,關於情緒也很難掌控。但,藝術品,似乎幫助我們定格住這些不可控的自我,甚至可以通過藝術品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找到自己關於直覺、疑慮、預感等混雜情緒的發展方向。就如康奈爾的盒子《無題(美第奇公主)》,盒子描繪的主人是佛羅倫薩公爵一世六歲夭折的女兒Bia,下方排列着鳥兒、梯子、花朵、日晷、地圖與狐狸,這些標誌是人生萬像的符號,耐人尋味……每一個符號都可以貼近自己,將自己代入符號,似乎可以找到自我一直羞於表達的情感。“我們很難說這件作品具有什麼“意義”:這件作品顯然具有超出語言能夠描述的表達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迷茫和理不清的感覺,就像一塊玻璃上面刮滿了白色劃痕,模糊中還透着一點自己的影子。託姆佈雷創作了一幅作品《全景》,它揭示的重點不是一排臼齒,而是我們內心的體驗。那種難以琢磨的心理狀態,就像那上面纖細淺淡的痕跡,實際上我們已經在即將瞭解的邊緣,卻又還沒了解。

藝術能夠促成自我認識,情緒感知換算成圖像表達,似乎來得更直觀一些。就如同科布克的油畫《由多瑟琳根遠眺奧斯特布羅》捕捉生活中的光線,語言表達可能顯得笨拙,如果將它畫出來,顏色、感覺、別人的感覺等,那些細微的環境與心理的變化都能表現出來。也許我們能在作者這裏找到共鳴。

“我們其實也和藝術品有點像。藝術品是一種媒介,讓我們得以認識自己,也能夠讓別人更明白我們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有所成長,但成長中伴隨着害怕、乏味的情緒。擁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能取捨人世間必要與非必要的事物,包括所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決定命運的所有選擇。藝術家們對這種成長進行了反饋,爲此我們會覺得世界上有太多藝術品都令人感到即陌生又反感。之前那懵懂美好的圖像與色調也都轉爲了猶豫晦暗的傑作。很多黑暗詭異的宗教作品將人們痛苦的經驗與負面的時刻彰顯的淋漓盡致,如《聖布魯諾的異象》中左側沉睡的門徒與右下角的骷髏頭似乎預示着人生的極端,但天使的降臨爲我們帶來了人生的指示,就像陰鬱的人突然曬到了太陽。畫面的色調也因天使的指示變得柔和起來。

“接觸藝術的人很有幫助,原因是藝術能夠針對在我們身上引發防衛性厭倦與恐懼的疏離性事物提供鮮明深刻的例子……要克服自己對藝術作品的防衛心態,有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以更加開放的心胸面對我們在特定情境中體驗到的陌生感……畢竟藝術作品都源於我們特定的世界觀。”

我們生的時代背景不同,所生的人格與成長的過程也不同,但所有不同時代的人都擁有相同的情感與情緒,我們可以在不同年代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與自己相通的情感與成長經歷。就如同委拉斯凱茲的《宮娥》與畢加索的《侍女圖》,兩幅畫相隔三百多年,除了繪畫形式的改變,兩位畫家都在畫作面前展現自己的本性。

“我是人,我關心人間的一切。”我們關心到的卻表達不出來,但通過藝術品能很好的達到共鳴效果。渴望進一步瞭解自己,而這個過程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夠引起自己共鳴的點,我們纔有可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