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紫竹調說課稿

音樂1.96W

作爲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紫竹調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紫竹調說課稿

音樂紫竹調說課稿1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牧笛聲聲》中的一首民樂合奏欣賞曲。

整個單元以“笛子”作爲主線,引領學生更好的學習民族音樂。欣賞民樂合奏的《紫竹調》爲江蘇民歌《紫竹調》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民樂合奏曲《紫竹調》是抒情、悠揚、委婉的民間小調,極富江南鄉土氣息。樂曲結構爲單樂段,在一遍合奏之後,分別由笛子、琵琶、二胡三種樂器加花演奏,使樂曲有不同音色變化,作品表現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熱愛生活的情趣。

學情分析

我校共有學生759人,其中外來務工者子女共計756人,佔全校總數的99.6%,而且學生的流動性比較大,自身音樂素質較差且程度參差不齊,除了課本上的音樂知識以外,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或者主動學習音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五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自信心相對較弱,不能自如的表現自己。基於我校學生現狀,我針對五年級的四個班級做了一個關於學生籍貫以及對家鄉戲曲瞭解程度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籍貫大多在安徽、浙江、福建、東北等地,並且有一半學生的出生地就在上海,關於家鄉戲曲知識幾乎是一知半解或一概不知。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我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重組與拓展,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大部分學生的發展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二期課改中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理念,確立了三維教學目標:

1、聽賞民樂合奏的《紫竹調》,感受滬劇曲牌的韻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與同伴分享體驗和表現的快樂。

2、知道《紫竹調》的起源及其發展脈絡;能夠根據演奏樂器音色的不同來劃分樂曲段落;初步瞭解滬劇等幾種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

3.在聽、動、演、賞、創的過程中,運用比較、模仿、討論、小組合作等學習方法,體驗並表現樂曲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民樂合奏《紫竹調》優雅、委婉、流暢的音調特點。

教學難點

在深入學習、感受樂曲音調特點的基礎上,體驗並表現樂曲描繪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相關樂器模型、扇子、絲帶

設計思路、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原動力。創設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場景,這種場景能將學生帶入與樂曲內容相應的氛圍內,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課的一開始,我採用的是情境創設法,播放歌曲《簫》的FLASH,利用多媒體切入教學,直觀、生動的再現了江南水鄉的美景,帶學生感受歌曲情緒,表演寶寶學會吹簫以後搖頭晃腦的可愛神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模仿起吹簫的動作,從而有效的組織教學,營造出一個和諧、歡愉的課堂氛圍。

歌曲《簫》是四年級第二學期學過的一首歌曲,它採用了“紫竹調”的曲調,表現出濃厚的江南小調委婉、流暢的音調特點。此處,我運用了溫故知新的導入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承上啓下的方法,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由此過渡到新課欣賞民樂合奏的《紫竹調》就顯得十分自然,進而揭示課題,並運用講解法簡介民樂合奏的《紫竹調》的起源及其發展脈絡,在課件中以流程圖的形式展現,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爲確保所講解知識的準確性,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這本書中,我瞭解到:“紫竹調”原是一首30、40年代流行於蘇州的市井愛情小調,歌詞多因情而發,沒有固定版本,其曲調被滬劇吸收,成爲上海滬劇曲牌,之後才被改編爲復調形式的民樂合奏曲。

以上環節大約用時4分鐘

二、把培養學生的聽覺思維放在首位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把培養學生的聽覺思維放在首位,也是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之一。良好的聽覺思維能力,包括對音樂要素以及曲式、題材等方面的把握與理解的能力。音樂基本要素的思維能力越強,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就會越深刻。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民樂合奏《紫竹調》優雅、委婉、流暢的音調特點。我結合教材分析,決定從音樂基本要素中的音色入手。

1、初聽整首樂曲,感知樂曲的情緒,並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音樂要素爲樂曲劃分段落。

此處我採用了對比法來引導學生。這首樂曲和以往學過的樂曲有些不同,以往是根據樂曲的情緒、速度、旋律、力度等來爲樂曲劃分段落的,今天,我們來認真聽聽這首《紫竹調》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即使學生不能準確的說出演奏樂器,也能聽辯出是根據演奏樂器的不同而劃分的,也就是音色的不同。

2、欣賞第一次合奏部分,並說出有哪些樂器演奏?

在這個環節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認識常見的幾種民族樂器及其音色特點,因爲已經是四年級學過的內容,此處不會過多講解。

瞭解民族樂器的“四大件”:琵琶、二胡、笛子、揚琴。

結合《活動與創造》中的習題,完成下列填空:

二胡屬於(拉)絃樂器,琵琶屬於(彈撥)絃樂器,而揚琴屬於(敲擊)絃樂器。

此時我採用示範法,準備好樂器模型,一邊哼唱樂曲旋律,一邊演示“拉”、“彈撥”、“敲擊”的動作,使得靜態的文字就會化爲一個動態的情境,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學生的感受也就愈發深刻,爲下一個環節做了鋪墊。

3、欣賞由不同樂器演奏的三個樂段,聽辯主奏樂器,伴隨樂曲的音調,模仿該樂器的演奏動作。我採用了律動法,引導全體學生盡情的感受樂曲委婉、流暢的音調特點。

以上環節,我分別運用了對比法、示範法、律動法,以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的方式來解決教學重點。

以上環節大約用時14分鐘。

三、以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髮展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本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教師爲學生提供音樂素材並創造條件,使學生掌握音樂創作必備的基本語彙和方法後,以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音樂創作。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在深入學習、感受樂曲音調特點的基礎上,體驗並表現樂曲描繪的意境。欣賞最後一次合奏部分,採用表現法,播放江南水鄉的一組畫面, 並提供樂器模型、扇子、絲帶等道具,供學生模仿演奏動作,或表演江南水鄉撐船、採菱、唱戲等等,表現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熱愛生活的情景。

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自主選擇擅長的方式來表現樂曲。教師分別加入到各小組,進行即時地、動態地評價,也可採用交流、討論等方式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互評。意在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樂於創造、敢於創造、學會創造。

這一環節大約用時7分鐘。

四、音樂學科教學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機整合

在教材中挖掘內容,無痕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激發學生更多的瞭解、學習優秀的地方戲曲,傳承民族文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是我們音樂學科所應承擔的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

1、欣賞了民樂合奏的《紫竹調》之後,拓展觀看MTV版滬劇《羅漢錢》的選段《燕燕做媒》,感受滬劇的無窮魅力,同時用講解法簡單介紹滬劇。

滬劇是上海地區的代表劇種,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源於民間,語言生動,音樂柔和,委婉動聽。滬劇唱腔音樂來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廣採博取,逐漸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曲調以及獨特的風格。

2、戲曲大舞臺,演唱自己家鄉的戲曲

由於我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所以我充分利用這個資源。教師首先採用示範法,唱上兩句二人轉《小拜年》,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哼唱幾句家鄉戲,哪怕只是哼出了一句,也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如果學生不會唱,就播放相應的視頻資料。

根據學情分析,我選擇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

安徽——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

浙江——越劇《梁祝》

東北——二人轉《秦香蓮》

以此引導學生去了解、學習家鄉戲曲,充分體現了無痕滲透民族精神教育,使學生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逐漸喜歡優秀的民族文化。

這一環節大約用時10分鐘。

敬請各位評委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音樂紫竹調說課稿2

各位評爲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遼海版國小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題爲《紫竹調》:本單元事使學生開始瞭解樂隊是需要不同音色的樂器組合而成,以及演奏着默契地配合才能構成優美動聽的樂曲。《紫竹調》是滬劇曲牌之一,由江蘇南部一些山歌、小調融合而成,本曲爲作曲潤飾過的民族輕音樂作品,伴奏音樂優美抒情,樂曲在輕快、爽朗的節奏中有各種不同的樂器輪番主奏出家喻戶曉的民族民間音調,先後出現在笛子、二胡、琵琶等樂器上的裝飾性演奏,按照江南絲竹音樂的風格,各自發揮自己的演奏技法特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內容及特點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講解及參與性聽辨,使學生更全面地瞭解並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

2、培養學生感受音樂、鑑賞音樂的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欣賞及音樂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創造與合作的樂趣,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全面地感受樂曲的風格及音樂形象。

教學難點:聽辨樂曲中不同演奏樂器的音色特點。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多采用了遊戲法、演示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增強審美體驗,主動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一組織教學二探索感知激趣導入三感受與體驗四鑑賞與分析五拓展與表現六教學小結下面就個環節的具體操作作以說明:

第一個環節組織教學,帶領學生伴隨一段歡快的音樂律動進教室並共同演唱師生問好歌。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增強審美體驗,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感受音樂的韻律美,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音樂課學習之中。

“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聽辨樂曲中不同主奏樂器的音色特點,因此第二個環節我從興趣出發,課件展示笛子、二胡、琵琶的圖片請學生說出樂器的名稱,然後請學生聆聽《紫竹調》中這三段樂器的獨奏片斷(打亂順序)指導學生聽辨,並讓學生模仿該樂器的演奏姿勢,接下來導入新課:今天給大家帶了一首《紫竹調》,其中先後出現了這三種樂器的演奏,聽到後請模仿示意。這一環節的設計重視了音樂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實現了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繫。

第三個環節感受與體驗,我遵循了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設計了由潛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分別聽辨歌曲的情緒、內容,並用動作體驗歌曲的節拍規律,從而對歌曲的音樂要素及情感內涵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首先初聽全曲然後問:樂曲有何特點?你能猜出是什麼地方的嗎?接下來簡介有關《紫竹調》相關知識:是滬劇曲牌之一,由江蘇南部的山歌、小調融合而成………

第四個環節鑑賞與分析,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感受樂曲表現的音樂形象,先是面向全體學生聽賞全曲,指導學生記錄除演奏的順序:樂隊合奏——笛子獨奏——琵琶獨奏——二胡獨奏——樂隊全奏,然後再聽全曲,請同學同動作表現演奏的順序。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師生互動理念,實現了音樂教學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第五個環節拓展與表現,首先欣賞演唱版《紫竹調》指導學生模唱前兩句,感受其風格,指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爲樂曲中某一段設計伴奏,最後分組展示並進行評價。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爲:“創造能力實際是人與生具有的潛能,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方法,就能挖掘這種能力。”因此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並完善了評價機制。

最後進行教學小結:“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也是他們的魅力所在,希望同學們能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並伴隨音樂律動出教室。

法國的著名作家雨果說:“開啓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作爲一名音樂教師,我有責任讓每一位學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這節課我力求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一個自己探索的空間和機會,激發獨立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增強審美體驗,愉快學習,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