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薦】音樂課教學反思

音樂4.14K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薦】音樂課教學反思

音樂課教學反思1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爲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爲豪。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

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爲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爲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爲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爲“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衆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爲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說,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音樂課教學反思2

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在聆聽作品之後都安排了這樣的提問: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及音樂表演效果有什麼影響?當時我天真地認爲,學生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應該不難回答,至少能講上一大堆他們的理解,可是,事實證明,我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我親愛的學生在看到我的這個問題後,眼神變得好迷茫,這讓我不得不花費一番工夫去解釋我的這個“問題”。“問題”真的成了“問題”!學生好象被這個提問弄得很緊張,腦子也似乎變得遲鈍了!當時,我真的好迷惘,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裏!但當我接下去聆聽另一位老師上這節課的時候,看着她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入,象撥竹筍似的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時候,我意識到了我的問題。

回來後,我對我原先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在復聽合唱曲《保衛黃河》時,我先讓學生邊聆聽邊思考:全曲的主題旋律共演唱了幾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其實在初聽的時候已經有提示了,所以並不難回答;接着,我再問:作者在歌曲中巧妙的運用了將聲部不斷地擴充、力度不斷地增強的創作手法,聽後使你聯想到什麼意境?表現了怎樣的音樂形象?有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明白了聲部的擴充,現在聯想樂曲通過聲部擴充想表現了什麼音樂形象其實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實質上,也等於回答了我最初設計的提問:音樂表現形式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及音樂表演效果有什麼影響?

這次,我又對提問進行了再一次斟酌。但是,提問爲什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提問設計究竟應該怎麼樣呢?

一、提問要有層次

系統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就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繫、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範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後反問,再追問,最後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並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後,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課往往就是這樣的幾個先小後大或先大後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體現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

二、提問要把握量力性原則

要求設計的問題應注意“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答問都能得到發展。若提出的問題低於或高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就不能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問題的難易、深淺應因人而異,兼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A、B、C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因此,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教法,更要“備好”學生,對學生學習情況瞭如指掌。

總之,課堂提問應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爲指導,引導全體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堂課設計比重的合理分配

自我感覺這次的課較之以前,在比重分配上有了很大進步。以前問題出示過於簡單,在合唱曲《保衛黃河》和鋼協《保衛黃河》版塊、時間分配上都是均等的,在每個版塊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對於提問的斟酌,無形中使合唱曲版塊更大,從齊唱和二部輪唱的對比,到二部輪唱和三部輪唱的對比,再接全曲欣賞和整體音樂形象的分析,循序漸近。而合唱曲版塊的增大,必然導致鋼協作品比重的壓縮,使整堂課更趨合理性。

音樂課教學反思3

20xx年10月19日,我在本校電教室上了一節名爲《抒情歌曲欣賞》的校級公開課,聽課的老師有十餘人。在這節45分鐘的音樂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爲同學們分別展示了7首聲樂作品。每首作品都是以聽覺體驗爲主,先提出思考問題再播放歌曲,使學生帶着問題去聽賞,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我設計的問題與課堂的教學目標有直接關係,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一:你認爲這首作品表達了哪種情感?(如:歡樂、憂傷、痛苦、懷念、思念等?)。

問題二:你對哪首作品有較深的印象?能嘗試着哼唱某一樂句或樂段嗎?

問題三:用自己的話簡述抒情歌曲的含義;並能在衆多不同體裁的聲樂作品中辨別出聲樂作品。

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聽賞歌曲,讓學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從中品味到人生喜、怒、哀、樂等情感在音樂作品中的體現,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在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多聽,我認爲自己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在學生聽賞的過程中沒有打斷他們的思路和感受,在聽完三首歌曲之後我有意識的安排了3分鐘時間讓學生討論和交流、並思考:這幾首歌曲分別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在欣賞《我的太陽》、《索爾維格之歌》時,我簡單的介紹了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並簡單介紹了詩劇《培爾金特》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聽賞完後,我選擇了旋律較簡單、學生容易上口的歌曲《共和國之戀》作爲學生演唱的歌曲。使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其中海外赤子對祖國媽媽深深的愛。

本課以欣賞抒情歌曲爲主,所以教學評價應該從情感反應着手。學生能否認真聆聽,對歌曲所表現的情感作出正確的反映和判斷,能與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體驗,課後對抒情歌曲這一聲樂作品體裁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對音樂的興趣等方面是評價的關鍵。評價形式主要以學生互評爲主,我加以適時的引導,每一階段結束時我才做鼓勵、表揚性的評價,以達到本課的目的。即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培養學生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的能力,也爲他們終身愛好音樂、享受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認爲本課上的比較成功(突出重點、強調難點),稍有不盡人意之處是在分辨哪些是抒情歌曲環節時有個音樂小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說錯了,這點讓我現在還是記憶猶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細心的查閱資料,避免發生類似的問題。

另外,這節課所用的音樂資料都是湖南版音樂教科書的教學用光盤,畫面清晰、聲音效果也很好。這些教材自帶的音像資料在常規課中實用性很強,以後我會更多的挖掘這些已經準備好的音樂資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音樂課教學反思4

歌唱,是國小音樂教學中最普及、最受國小生歡迎的音樂教學資料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在國小音樂課中進行科學的聲音訓練、讓國小生從小養成合理的、科學的發聲方法,讓他們的聲音變得更美妙、更動聽。所以就這個問題,本週我帶領二年級學生(由於在農村缺乏教師,那裏的孩子從未真正上過音樂課)進行歌唱的發聲訓練,經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出現了很多問題,下頭我將把這些問題一一說明:

1、這節課一開始,我就以這樣的方式師生問好24

1234|5―|5432|1―||(同學們好。教師,您好。)想着以此來潛移默化的訓練孩子的音準。可是教了幾遍後,大家基本上就都會成唱了。我一聽,哎,音準還不錯哦,能夠進行下一步發聲訓練了。

2、於是下一步我開始教學生們練聲

我先給大家出示了一個練聲譜子:

1234|5―|5432|1―||(跟教師問好的旋律一樣)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出現了很多問題:①不連貫,不優美。

②音準不是很好,跟教師問好的音準差很多。

③氣息不行。

3、於是我先教大家呼吸練習

在呼吸練習之前,首先先糾正學生們的身體姿態,因爲姿態是否端正也影響着唱歌。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臀部所佔的面積應當是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坐滿整個凳子,腰部挺直,但要自然鬆弛不能緊張,雙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在桌上,雙腳稍稍分開,自然彎曲,千萬不能蹺二郎腿坐。

呼吸訓練的時候,讓學生想象自我的前面有一朵很香很香的花,然後用鼻子緩慢、均勻地將氣體吸入體內,使體內空間逐漸增大,花的香氣溢滿整個鼻腔、胸腔和腰腹部,然後用嘴巴緩慢、均勻地向外呼氣,讓面前的花在你的氣流下輕輕擺動。這種訓練方法要求學生的面部、上身完全放鬆,嘴巴自然閉攏,使學生體會到氣流進入體內的擴張感。但在教學中使用這個方法學生喜歡提高肩膀進行呼吸,這樣會阻礙進入體內的氣流量。聞花式呼吸主要訓練學生勻速緩慢的吸、呼,控制氣流以及氣流充盈體內的感覺。但在教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太誇張的吸氣,太快吸氣,吸得氣沒有到達體內,出氣的時候太快等等,需要慢慢加以引導。

4、口腔訓練

口腔訓練的時候。讓學生體會打哈欠的感覺,這是一種最通常最實用的呼吸訓練方法。打哈欠是人體的本能反應,當人感到困、累的時候會經過打哈欠的方式表現出來。打一次哈欠一半時間大約爲6秒鐘,這期間能使口腔盡情地張大,氣流直通腹部,全身神經和肌肉得到完全放鬆,最主要的是口腔內的小舌頭會收縮提起,這樣貌的口腔狀態能使聲音更通暢的釋放出來。可是學生不能做到真正的隨時隨地打哈欠,於是我就請大家在自我真正打哈欠的時候記住感覺,只要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找感覺,慢慢就會有收穫。

5、發聲練習曲

我也根據學生的特點,自編了一些發聲練習曲,提高興趣。一般來說,國小生對易唱易發聲的閉口興趣較大,根據這一特點,自編一些帶有“嗚、咕、嚕、嗌、哩”等閉口音的發聲練習曲。(由簡單到難慢慢來練習)

如:531│531U

嚕嚕嚕嚕嚕嚕

565434555―555―‖

(師)火車火車來了(生)嗚嗚嗚嗚嗚嗚

總之,在國小音樂課教學中,雖然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我明白必須要建立正確的童聲概念,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僅有讓學生掌握了合理的、科學的發聲方法,學會有控制地歌唱,並有感情地表現歌曲,他們的聲音纔會更美妙,更動聽,才能真正體現合唱教學的目的。

音樂課教學反思5

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音樂教學更應體現它的藝術性、體驗性。在音樂課活動的設計中,更應體現學生們參與的頻率、效果。在此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瞭解學生的興趣,研究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一年級學生剛由幼兒園跨入學校 ,無論生活還是學習,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好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老師必須抓住其特點,讓孩子在唱唱玩玩中,毫無負擔地學習音樂,才能加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性。

在這節音樂課中,開始我用了情景式的教學,通過謎語,引出了本課的教學。

然後我有意識的通過學習歌曲的主要節奏完成了聲勢活動,培養了孩子的聽覺、模仿和節奏感,從而建立起了良好的課堂氛圍。練習節奏用了荷葉上的跳跳呱呱等活動,使學生在玩中掌握了這個節奏。在學習歌曲過程中,先讓學生按照有節奏的讀歌詞,戴上耳機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說出歌曲的調式,節拍,速度等。接着學生學唱歌曲,讓他們通過聽唱,模仿,跟唱歌曲,換方式唱歌曲等等的形式學會了這首歌曲。同時,鼓勵學生模仿小青蛙的動作,創設小青蛙找家的音樂情境,讓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表演。歌曲學會以後我讓學生換了樂器來表演歌曲,學生更感興趣了。最後在拓展知識中,創編歌詞、唱出歌曲,讓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表演,在這個活動中快樂地結束了這節課。這節音樂課讓學生體會的不僅是音樂,還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各項音樂活動,體會到了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在這篇教學設計中,我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落實。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決心進一步豐富充實自我,密切聯繫教學實際,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使自己真正成爲創新型、研究型的教師。

音樂課教學反思6

一、這是本學期第一節音樂課,學生有些拘謹,儘管我十分熱情,極力的鼓動學生,但是收效甚微。

真正調動起學生的還是他們參與其中的活動。回答問題只有八班同學一直很活躍,主動積極,情緒放鬆。一七班、一五班、一一班有些班不敢發言。除了班級同學之間的差異,可能還與我相同內容的不同語氣、神情及無意的引導有關努力找出,積極改正!

二、《月光》。

本節課從貝多芬的《耳光奏鳴曲》說起,但是我們都瞭解的那個美麗的傳說卻是虛構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就讓學生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所以學生在欣賞《月光奏鳴曲》的時候就格外的用心,想從中聽出作曲家當時的真實感受。同名作品的比較也讓學生體會了印象樂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不同,也許音樂不用過多的言語,但是經典作品肯定能讓學生在聽覺大餐中得到很大的精神享受,就連平常比較容易激動的班級都能靜下來凝神聆聽,可見優秀作品的魅力。但是有一點,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任何優秀的作品都不能太長,而且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增進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所以欣賞課其實包含的內容,所要注意的方面就更多。

三、學唱歌曲。

興致高昂,學習積極,教學效果很好。本節課所採用的材料(特別是視頻)比較新穎,所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課的開頭很重要,老師要唱歌,同學都拭目以待,吊足了他們的胃口,搖滾與戲曲的結合更令人耳目一新。激將法(說別的班級用三遍就學會了一首歌),讓學生快速認真學會演唱歌曲。遊戲又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知識講解中加進老師的形象表演和幽默的語言,效果會更好,知識講解放在頭二十分鐘,遵守學生識記規律。

四、 《歐洲隨想》。

相對於中國民樂和西方音樂學生大部分都喜歡西方的,感覺對中國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很大的諷刺。客觀的來講,歐洲的音樂作品相比於中國的確實有着其先進之處。但是學生卻不懂得、不瞭解這種先進究竟從何而來,這節課就是讓學生來了解歐洲音樂的歷史,進而理解中西音樂的發展進程的差異。但是直接講述效果不好,我就從他們所知道的音樂家入手,從音樂家的故事講起,讓歐洲音樂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再縱觀中國同時期的國情,中國音樂滯後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對於二年的的學生來說,音樂課應該上升到一定得理論高度。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不同的班級表現是有差異的。有的班級同學們很會學習,主動記筆記,有的班級只是對音樂家的故事感興趣。

五、《賽歌會》

在討論和欣賞幾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階段,各班情況大致相同,只是在賽歌會上表現出不同的演唱水平和反應速度。特別是第三輪,各班反應的敏捷程度不一,通過講解舞臺禮儀,發現學生對此瞭解比較少,(不如在臺上的站姿和站位)。最後讓學生在練習中理解了合唱能增進班級凝聚力的道理。

六、通過兩個班的授課情況,發現學生對民樂趣味索然,決定對課程進行細節調整,變要求聽賞、學唱爲聽辨、考查。

聆聽也欣賞是否用心與教師語言的引導有關,也與班級的同學有關。有的班級從以上可就死氣沉沉,思緒沒有火起來,以至於整節課都處在被動地位。通過調整,班內學生積極性有明顯提高,但是學唱效果改善不多,究其根源,時間太短,鑑於此類歌曲不太受學生歡迎,不安排一節課全部學會,下節課複習的時候再做提高。繼續用激將法,樹立信心,加強要求,但不能苛求,會削減學生對於音樂的興趣的。

七、《走近大師》。

“長久以來,藝術大師在人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象徵,神祕而遙遠,高不可攀,實際上,大師也產生於生活的土壤,就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有着同樣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情感。”通過教學,發現音樂課中的嚴肅音樂不易進入學生內心,而一些幽默搞笑的影片卻能讓學生在哈哈大笑中理解作品背後的內涵。通過《摩登時代》的觀賞和卓別林生平的瞭解,學生對大師的表演風格、作品內涵、人物刻畫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深度的認識。優秀的影片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更能帶來精神境界的提升。

八、《奧林匹克》。

學生對現代奧林匹克的瞭解還是比較寬泛的,特別是一些愛好運動的同學,因爲這是一項世界共同矚目的盛大賽事。開頭讓學生講述的過程,是一種知識共享的過程,有的細節甚至我都不知道,我們的學生還是挺厲害的。但我給他們帶來的是古奧運的一些故事,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古今的結合和對比,學生對此瞭解不多,所以興趣濃厚。以至於學唱《奧林匹克風》興致高昂。

九、《黃土地的暢想》。

一節課如果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一節課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頭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小遊戲,找同學表演秧歌,讓他們猜在做什麼,學生一下就猜了出來。其實學生感興趣的是臺上表演的同學樣子,這樣就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瞬間集中了起來。再在這樣的注意力下,陝北的藝術作品欣賞哪怕不合他們的口味也會讓他們靜心欣賞的。在他們後半節課注意力又要分散的時候開始<暢想黃土地>的遊戲,讓同學們把不相關的幾組詞編程故事,可荒誕可搞笑,學生立馬興趣又濃厚起來。哈哈,讓他們想不參與都不行。這節課表明瞭解一些心理學是多麼的重要啊。

十、《仲夏夜之夢》。

授課兩節過後才發現只有很少同學知道這個名字,莎士比亞的這部名作沒有幾個人瞭解故事內容、藝術價值。當然就別說音樂作品和繪畫作品了。本來安排的作品曲式結構、動機等等的學習就黯淡了意義,我的授課中心就變成了莎士比亞作品的故事情節和音樂作品的欣賞。又通過同名作品不同藝術形式的表現,讓學生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含義,不同的作者在相同的故事上也會進行二次創作。比方說影視班的《仲夏夜之夢》,就把一個古老的故事搬到了現代社會中,但是故事背後所透出的和諧、自然、仁愛、信任等精神依然不變,不同的只是表達方式罷了。

音樂課教學反思7

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不可多的機遇。面對改革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一味跟風,照搬和完全抹然的做法大概都不可取。只有認真學習。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並經常在自己的實踐中進行總結,反思、研究、改進、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變革。

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不願落後於其他學科,因此,在基層音樂學科教學中,也開展與其他學科相似的各種競賽,當然也少不了“說課”這一內容。

其實,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的東西不是*說出來的,它要藉助一定的環境影響,渲染一種氣氛,讓學生身林其境感受一種東西,再通過老師的演唱、演奏,以老師的情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就會自然的流露。這就是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不同點。音樂教學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動人。課堂上學生真實感情的流露在“說課”中是無法“說”到的,更是無法去想的。

音老師應該走近學生,和學生交朋友,將自己融入學生這中;怎樣使自己成爲一名組織者、參與者,並能留餘一定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大膽地想像,自由地創造。我覺得,老師的教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交上反映出來的。我們的音樂教學纔會有質量和希望。

音樂課教學反思8

本學期即將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研究教學,我覺得自我有必要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以此激勵自我以後做的更好!作爲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當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本事。我認爲,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僅有這樣,學生纔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

一、要進取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並且做到終身受益。所以在音樂課教學上,總結出下列兩個方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經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並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經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課堂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爲: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又提高審美本事。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爲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經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一樣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一樣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本事,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音樂課教學反思9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爲,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纔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爲: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爲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音樂課教學反思10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顯示:現在的學生熱衷於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

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裏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憑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

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爲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爲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爲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

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爲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爲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站在講臺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

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

他們只想課堂40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爲“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爲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繫、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國小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教師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如此強烈的對比、反差,再加上管理水平與意識,家長們的“務實”,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偏見,還有新聞媒體的導向,足以能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可有可無、被人遺忘的角落。

音樂課教學反思11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擴大音樂視野,進行美育薰陶有着重要作用。在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我採取以下幾種做法:

一、圖文並茂,增進理解

欣賞教學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複習的過程。首先是音樂對欣賞者的主觀感受,通過欣賞者的知識結構、與生活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所以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準確的音樂形象。在欣賞教學中適時出示圖片,介紹風土人情。如:在欣賞《花兒與少年》時,由於歌曲意境較成人化,學生比較難體會這種情緒,更別說引起共鳴,因此,在讓學生欣賞歌曲的同時配以影像畫面,展現草原蒼茫遼闊之美,白雲般的羊羣,綠毯上那星星點點的帳篷,在一輪紅日的映襯下,如詩如畫,再加上雄渾嘹亮的歌聲,學生的情感被牢牢抓住,爲明朗的草原氣息陶醉。學生很有感觸地看到樂曲描繪草原迷人景色,抒發了草原人民的爽朗情懷……

二、介紹背景,激發興趣

好多音樂作品,給人的感覺比較理性,況且學生年齡較小,閱歷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給學生介紹有關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在欣賞莫扎特的作品時,可以不忘重點圍繞“神童”、“生活清貧”,“學習刻苦”,“追求真諦”幾個方面來介紹“音樂神童”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向他們展現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後,再來聽賞他靈活,充滿陽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樣了。有時,老師還可以親自爲同學演奏一遍,讓他們印象更爲深刻。

三、靜中有思,動靜結合

音樂欣賞較強調“靜”,因爲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如舒伯特的《搖籃曲》,老師可以讓學生用一段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說:夜深了,滿天星斗,微風如輕紗,吹走了白天的悶熱,連小蟲子都鑽進洞裏睡覺。小朋友說得這麼好,說明他對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賞《歡樂頌》時,由於歌曲情緒高亢,可以先讓學生輕聲跟唱,體會音樂情緒,感受樂隊驚心動魄的演奏,瞭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願望,更深地瞭解音樂家貝多芬的創作靈魂,學習他那不撓的堅強性格。與此同時,還可以創編一些律動,如擊掌,拍腿等,聽着歡快的音樂做不同的律動,讓學生陶醉其中。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注意引導,就能夠給學生一片絢麗的天空,學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爲創造的主人。

音樂課教學反思12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具備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潑的教學方式,爲我們教師開啓了一片教育新天地。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應該體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在饒有趣味和充滿情感的情境中輕鬆愉快地接受美的薰陶,提高審美能力,主動獲得感受與鑑賞、表演、創造、評價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完成審美教育。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和習慣,作爲音樂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興趣去聽,所以,在這節欣賞課上,我以現代音樂教育的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一、設計懸念,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

出示樂曲表現出的所有情緒,讓學生在欣賞完一遍後爲他們排序,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因爲情緒中有緊張、恐怖激發了學生欣賞的興趣。在學生排出正確的順序之後,我再次設計懸念:“作曲家正是用這幾種情緒爲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鳥店裏的故事,請同學們再來完整的欣賞一遍這首樂曲,然後,請給大家講一講你從音樂中聽到的故事。”音樂和故事的結合,使孩子們能用心聽音樂並用心講故事。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都有着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因此講述自己編的小故事調動起了所有的同學。這樣欣賞音樂,同學們怎能沒有興趣。

 二、從曲式結構入手,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表現音樂

欣賞音樂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欣賞音樂的方法,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首先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必須具有邏輯性,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方法,提高感受音樂的能力。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音樂,在引導分析中,應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運用動起來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地有步驟地聽辨音樂,首先利用故事,抓住樂曲的主題,清晰地展現出樂曲的結構,最後通過表演使學生逐步感受到音樂的整體效果。每聽一遍樂曲,總要針對一定的問題去聽、去思考。以誘發其好奇心,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和認真回答問題。

三.巧妙評價,融思想教育於其中。

通過放飛鳥籠中的小鳥回到樹林中這一生動有趣的形式對各組學生進行適時地評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生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更教育教育學生愛護鳥類,儘自己的能力保護鳥類,爲建設我們綠色的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地感到在音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重視學生的潛能開發;真正民主、和諧和寬鬆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從學生們的立場、需求出發組織教育教學;多創造適宜的環境鼓勵學生們自主探索;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強的自主性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情感體驗、能動性、主動性、探究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們在寬鬆的環境中自信地發展。

音樂課教學反思13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學以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這十條基本理念。這些新理念爲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設計,實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實驗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一、鼓勵創新意識貫穿音樂教學始終。

對於國小生來說,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以有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過去教學注重知識傳授,採用灌輸式教學,不允許學生有不同觀點,禁錮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探索與創新。在教學中我捨得花費時間開啓學生勇於發現和探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可以標新立異。

二、幫助孩子營造開放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的心理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一個組織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好與壞、對與錯的評判人,這樣才能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回想起以往教學中居高臨下的姿態,使學生惟命是從的那種師道尊嚴,大大阻礙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我努力改變以往的教學做到把微笑帶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愛好,讓學生在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環境中學習。將學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感想、敢說、感創新。

在第一課《你的名字叫什麼》教學中,我的角色就發生了轉變,由傳授者轉變爲帶領學生共同學習的促進者。我瞭解孩子們剛剛脫離幼兒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學要有助於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所以本課我這樣設計:課堂板書。"你的名字叫什麼?"後問:"誰能告訴老師,你的名字叫什麼?說出自己名字時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範婷婷。""我叫楊唐愈。""老師,我叫吳倩蓮。"真沒想到,學生的回答不僅快而且準確。我忙趁熱打鐵問到"如果老師用唱的形式問同學們,你們能回答出來嗎?""能!"學生齊聲答到。老師演唱並與學生廣泛交流。學生高興的介紹自己。我問:"通過交流老師已經認識了大家,可你們還不認識我,你們想知道我的名字嗎?""想!"學生的興趣高漲。"哪個同學們願意來問,老師來回答。"同學們踊躍舉手。課堂氣氛寬鬆而熱烈。課堂中,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自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學生在互相的介紹中認識了老師與同學們獲得了廣泛的交流機會。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三、開放教學中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美化人生、創造音樂的前提。發揮音樂特有的魅力,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重視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留給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使課堂氣氛變得和諧、活躍。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問題發生興趣,那麼,他作出的努力達到驚人的程度"。一節課的成敗,與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即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密切相關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課教學中我在爲學生範唱兩遍後問到:"說一說你在老師演唱歌曲時你記憶最深刻的一句歌詞是什麼?"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學們你們都記住了"其多列"這句歌詞,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請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說:"老師,我想"其多列"是真高興的意思。"生2說:"老師,我認爲"其多列"是上學的意思。"生3說:"老師,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的爭論着。這樣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積極參與。

在《玩具兵進行曲》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音樂的體驗的,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驗音樂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老師將完故事後。讓學生分段聆聽我們來爲每一段加入小標題好不好?""你想爲第一段旋律加入什麼樣的標題?"學生答到:"玩具兵們排着整齊的隊伍,在舉行閱兵儀式。""好,我們就來聽着音樂表現一下第一段音樂"。學生們聽着音樂拍好了整齊的隊伍,他們挺胸擡頭走起來可真神氣了。"第二段你又聽出哪些變化?""第二段的音樂比第一段快樂,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的隊伍。""請大家表現一下好嗎?"孩子們這會的步伐有些變換了,腳步似乎更加輕盈,有幾個淘氣的孩子,在隊伍中竄來竄去。"那麼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歡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們高興的跳起了舞蹈。"音樂還沒來得及放,學生們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興的跳了起來……。教學中,通過音樂豐富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時也重視了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爲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增強了學生表現音樂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音樂課教學反思14

作爲一名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養成隨時反思的習慣。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爲了改變個別學生將音符1、2、3、4、5、6、7唱成1(yi)2(er)3(san)4(si)5(wu)6(liu)7(qi),錯誤唱法,我在課堂上多次將每個音符的讀法寫到黑版上,然後要求學生背下來,但效果並不理想。爲什麼個別學生總是記不住音符?怎樣才能使學生儘快的掌握音符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進行了這樣的練習:

在看我的右手,我把食指伸出來可以說是1(yi),但上音樂課時我們也可以說是do,把食指和中指伸出不讀2{er}要讀”?學生齊回答:“讀“re”。“把大指和小指伸出其它手指握住是6(liu)的手式,我們把這種手式說是6(la)可以嗎”?“可以”。學生答道。“現在伸出你們的手指互相提問,看誰掌握的又快又準。”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個個面帶笑容的伸出手指,你問我答,我答你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小組又選出一名同學做手式,其他組同學來回答。經過這樣的練習,在音樂課上再也沒有學生將音符讀成1、(yi)2、(er)3、(san)4、(si)5、(wi)6、(liu)7(qi)了。

音樂課教學反思15

每次走進教室,都能感覺到學生們對音樂的渴望。我也在想:怎麼樣才能把每一堂音樂課上好,讓學生在繁重的文化課之外也能夠找到他們精神與心靈的樂園怎麼樣才能通過音樂特有的力量來教育學生,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在這個充滿着物慾的時代得到最大程度的昇華。

音樂課是學生們都喜歡上的課,他們熱衷於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卻是孩子們對教育部門精心編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更不用說那些讓學生們聽起來枯燥乏味的欣賞曲了。我們的教材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學校實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也存在許多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做深一步的探討和反思。

一、課堂音樂教學重點教什麼

音樂課不單純是唱歌課。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專學唱歌,長久以來,學生就會感受到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裏。

欣賞課並非文學課。有些老師的欣賞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樂課以教師爲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自己設計好的環節進行教學,而忽視了課堂突發,臨時應變等。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

總之,現在的音樂課堂仍需要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不斷的學習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