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教學反思【推薦】

音樂2.7W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教學反思【推薦】

音樂教學反思1

一、遊藝活動

設計思路:本環節主要通過玩開汽車找朋友的遊戲,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

1.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那我們就先來一起做個小遊戲。

2.師:瞧,老師在幹什麼?那我們就來玩一個開小汽車找朋友的遊戲吧!先跟老師把開小車的兒歌學一學。

開着小車嘀嘀嘀,真開心呀嘀嘀嘀!

3.兒歌學會了,那請同學們豎起小耳朵,聽好遊戲規則:當老師開着小汽車開到你面前時,會做一個動作,你站起來邊說兒歌邊把老師這個動作再重做一遍,做的正確的同學就可以成爲老師的好朋友,並且坐上老師的小汽車,跟老師到下一站繼續找朋友。要注意的是,小汽車在開動過程中,不能停,所以同學們要一直幫老師說着兒歌。聽明白了嗎?

4.遊藝活動開始先集體試做,在與每位同學單獨做。(找3—4個同學即可)。

5.提高遊藝要求我們的同學都真聰明,可老師非常貪心,還想找幾位更聰明的同學來當我好朋友。當老師開着小汽車到你面前時,你要做和老師不一樣的動作,就能成爲我聰明的好朋友。(繼續遊戲)

二、歌曲情境導入

1.瞧,我們把小汽車開到哪了?動物園。動物園裏有好多小動物啊!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誰能用動作模仿你喜歡的小動物,讓老師和同學來猜一猜。模仿的像你就可以當小老師來教教其他同學。誰最勇敢?

2.律動表演,模仿小動物動作。同學們的模仿能力可真強,如果能用歌聲來表達你們對小動物的喜愛就更棒了。誰來試試?

3.同學們這麼喜歡小動物,老師提議,不如我們開個音樂會,你把自己變成你喜歡的小動物,模仿它的動作或者聲音,和大家一起開心地唱歌跳舞、做遊戲吧!(播放課件《小動物跳舞》,音樂響起,師生同歌同舞)

4.咦,河那邊好像走來了兩隻小象,哦,我知道了,小象一定是來參加我們的音樂會的。同學們你們歡迎嗎?爲了表示對大家的友好,它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

5.小象剛纔悄悄告訴我,只要我們學會了這首歌,它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大家喜歡的禮物。你們想要嗎?看誰第一個學會。

三、歌曲教學

1.朗讀歌詞我們把歌詞變成兒歌讀一讀。

2.同學們的聲音可真優美,相信你們把它們變成歌唱出來聲音一定會更動聽。

3.分段多種形式教唱歌曲師生接唱、男女生接唱、排排接唱、同桌對臉唱、小組唱和小象比賽唱。

4.我發現剛纔和小象比賽唱歌的時候,看見小象在和自己的好夥伴握手問好,都迫不及待想找自己的好朋友握手問好了。

同學們把自己變成一隻小象,和你的同桌扮演歌中的小象一對好朋友,邊唱邊表演。我們來看看哪對好朋友表演得最好?(師生同表演)

5.“小老師”創編教演。我發現×××同學的動作和老師做的不一樣。是自己創編的嗎?我們請她當小老師教教大家。

6.展示表演。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的表演精彩極了,小象說了要送給我們一次點歌的機會。《找朋友》

(這首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的歌曲,都會唱,音樂響起歌聲自然響起,將課堂再次推向高潮。)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那你身邊的好朋友一定會越來越多。

音樂教學反思2

識譜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幾年的教學中,便有着這樣的深刻的體會: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強化聽的感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學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塹,而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一改以前灌輸,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傳承式教學取而帶之的是一種綜合知識的運用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音樂識譜教學中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音樂教學反思3

近年來隨着教育觀念與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課堂中的使用日漸頻繁,也已經成爲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使用比較多的是教科書、黑板、樂器、圖片等,隨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錄音機、唱片、電影、電視等視覺與聽覺媒體輔助設備,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又將電腦、多媒體等高新技術應用於音樂教學中。

多媒體課件以其畫面豐富、聲形並茂、生動有趣等特點,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通過畫面,圖片,聲音等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生動的,真實的形象,並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僅僅是教學活動中工具和手段,教師必須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出發,不能“畫蛇添足”爲了使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我們對待音樂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認真研究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課件,讓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在導入新課中的作用

學生學習音樂的感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已成爲老師們的得力助手,它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於一體,化虛爲實,創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更真切地感受音樂,開拓思維,展開想象。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節好的音樂課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所以在講授新課前,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慾望。而且,利用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和恰如其分的畫外音創設課開始的情境,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教學《上學歌》這課時,我製作了清晨鳥語花香,旭日東昇,人聲漸顯的動畫。話外音:太陽公公醒來了,花兒在晨光裏笑了,紅的臉,黃的臉。小朋友們背上書包上學去,小鳥在前面給我們帶路,……一年級孩子對動畫特別感興趣,特別是那鮮豔的畫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們的心絃,課堂興趣倍增。又如在欣賞《星光恰恰恰》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導入:夜漸漸拉下帷幕,一羣可愛的小星星掛在深藍色的天空,眨巴着小眼睛。星星舞會要開始拉,隨着歡快跳躍的音樂,小星星們扭動起來。這羣可愛的小星星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樂曲的美好意境中。

二、多媒體在音樂欣賞課中的作用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鑑賞力和表現力。但是,目前不少國小音樂教師在上國小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往往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小生對音樂欣賞課沒有多少興趣,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埋怨學生的自律能力差。

事實上,國小生在音樂藝術的感受能力方面相對比較弱,加上國小生具有小孩子好動的年齡特點,如果在國小音樂欣賞課上沒加什麼輔助性的素材或教學活動,他們是沒有這個耐性來堅持下去的。一般說來,欣賞課是學生通過聽覺來接受知識信息的。但時間一長,就會造成聽覺疲勞。儘管安靜的聽,我想也是很被動。固然,會出現在國小音樂欣賞課上“死氣沉沉”的局面。音樂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說明它是一種抽象性的東西。按照人的認識規律,人們在理解抽象的東西的時候往往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物來完成。我想,我們不少的音樂教師在上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可能忽視了這一點,以至出現在音樂欣賞課上強迫學生聽音樂的現象。

其實,欣賞音樂就是一種抽象思維的活動過程。而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認識過程的轉化的任務。音樂欣賞是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限於兒童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學生的經驗有限,無法獨立地去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必須依賴於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有的教師千篇一律空口說教,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把視聽結合起來,把美妙的音樂與生動的圖像聯繫在一起,輔以兒童化語言的講解,以直觀的視聽效果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音樂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過去在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時,樂曲的背景知識、曲式結構和旋律特點等的講解與樂曲的欣賞不能同步進行,破壞了學生欣賞音樂的注意力。即使教師介紹一段播放一段,介紹與欣賞同步,但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支解得支離破碎,影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藝術魅力,這種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相悖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就能使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我在課件設置上,簡介樂曲內容時,播放製作好的電腦軟件,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依次出現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的吹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邊快樂嬉戲的情景。事先製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資料也同步顯示在屏幕上,這樣多機並用,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把樂曲欣賞環境變成畫面與聲音交相呼應的寬鬆的學習場景。音樂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大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創設出欣賞的情境,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高潮。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機、投影儀、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體對化解重、難點的作用

音樂教材中的重點要使學生掌握、難點要讓學生理解,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點,而這些重點、難點所在往往抽象難懂,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生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也會喪失學習信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的優勢是直觀形象,它能化繁爲簡、化難爲易、化靜爲動,將教師平時說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重、難點之處應用了形象直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動、靜結合無疑能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學是音樂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欣賞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這首作品是用固定的樂器和音型去表現各個角色的形態、動作和性格特徵。讓學生們理解音樂各要素對音樂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啓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是重難點。在進行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孩子們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音樂中出現的彼得、小鳥、貓、鴨子、狼等動物和分別用來“模擬”表現這些角色的小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圓號等樂器,精心製作出多媒體課件。

首先,介紹以上樂器的音色特點,同時放映小鳥唱歌、小貓爬樹、鴨子戲水等動畫片斷。這樣,既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可通過聲像使孩子們對以上樂器的音色及形狀有初步瞭解,同時培養了同學們音樂欣賞的基本能力。

接着,先聽辨用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再放映出各種樂器圖形和各個角色,讓學生配合進行如下活動:一找,每段音色是什麼樂器演奏的;二想,音樂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是和諧是不和諧,塑造的什麼角色的形象;三做,模仿所扮角色的動作;四說,說說音樂所代表的音樂形象的性格特點。通過以上分段欣賞,用不同方式誘導、啓發孩子們在賞心悅目、輕鬆快樂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解決了難點,突出了重點,找出了規律。加深了他們對音樂形象的理解,體會到音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聲音的色彩在音樂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拓寬了孩子們的音樂聯想力。

由於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往往教授一個簡單的讀譜知識,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容易出現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維阻滯的現象。此時,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爲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在對新鮮事物的嘗試中克服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使他們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願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例如:在音符的認識中,我設計了一個小音符找家的遊戲,讓學生利用鼠標的點擊和拖動來爲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確小音符便會對學生說謝謝。如果不對,小音符就會滑落原處。學生們被這個遊戲深深吸引了。在遊戲中,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每個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效果很好。通過多媒體,使教學難點由遠及近,由深化淺,變得通俗易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興趣。

四、多媒體在歌曲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引入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通過音響塑造音樂形象,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給音樂課創造出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的聯合體,它集圖像、動畫、文字、聲音於一體,能較好的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將學習材料及輔助材料演繹得聲情並茂、出神入化,處理得形象直觀、生動逼真,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良好動機,營造出和諧、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使音樂形象在兒童的心靈中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在這種美的情景和氛圍中,學生們必然情緒高漲,學習信心倍增,學習效率高自不必言。

多媒體的介入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音樂課的教學方式,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爲視聽藝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覺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在《過新年》一課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播放從網絡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歡度佳節的熱鬧場面,陝北的秧歌、舞獅、舞龍,江南的燈會,北國的冰雕等片段,帶給了學生無以倫比的震撼的視聽感受。讓他們從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過幸福生活的喜慶場面。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對各民族的瞭解。此時播放新歌《過新年》,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親切感,同時彌補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掛圖式靜態教學的不足,使課堂充滿動感,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愛音樂的興趣及參與歌唱活動的強烈願望。

五、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音樂以他獨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橋樑。在音樂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能爲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形式,營造信息場。多渠道地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不僅能豐富學習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張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如在教國小音樂《小雨沙沙》這課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用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一個嶄新的境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一上課,老師首先出示一幅多媒體課件:(音樂大樓),然後講解;在今天的音樂課堂裏,有一座奇妙的音樂大樓,裏面住着幾個好朋友,他們天天在一起唱歌,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歌曲都是由他們組成的,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今天,這些作曲家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小問題,然後出示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學生甚至又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樣,通過多媒體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慾望。讓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束了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多媒體教學不僅對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一個全新的空間。學生在聲、圖、音、像的多媒體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讓全體學生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地全過程之中,使他們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主動的提高。總之,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將作爲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音樂教學反思4

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兒”體裁的民歌。“花兒”是回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體裁之一,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其特點是高亢、奔放。一聽旋律,學生的興趣就少了很多,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對這個體裁的歌曲不喜歡,其實這首歌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可以說是西北民歌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所以,在欣賞之前,我首先給他們介紹了這首歌曲,然後就讓他們進行聽賞,聽完以後並能回答一個問題,就是這首歌曲的特點是什麼,多說學生還是能體會到奔放這一點的。有些學生性格比較活潑開朗,活動就來就相對積極一些,有一些同學性格比較內向,活動起來就比較被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儘可能想出一些辦法來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儘量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我們的教學效果一定能夠達到最大化。在下一個班級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更加註重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和我一起置身於音樂當中,這樣課堂氣氛肯定會更活躍。

在這堂課中演唱是個亮點,總體來說這節課很好的完成了教學內容,使的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花兒和山歌的民歌形式。

音樂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一節音樂活動課,是國小音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民族的舞步》的第二課時。

音樂有着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強調要加強“聽”、“奏”、“唱”、“演”、“說”、“寫”能力的培養,就是要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也就是說要豐富學生情感的表現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演”即富有情感的肢體表現---律動、形體、舞蹈等方面的培養,由於多種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現在的許多人在文娛活動中,唱奏有餘而表演見拙、不會運用肢體更好的抒發、表現內心的情感。21世紀音樂課程標準注意到這一問題,在教學要求中提出:“培養音樂表演興趣,有勇氣、有表情地獨自在衆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創編出有表現力的表演動作或表演形式,邊唱邊表演,豐富歌曲的表現內容。”在教材中也安排了相當數量的表演內容,“秧歌舞”這一教材,就是要通過教與學,讓學生在音樂的實踐中,培育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及節奏感。

本節課,我運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一切爲學生着想。教學中,我注重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並彙報,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和宣講資料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教自己,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的也有興致。對於一些身體協調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簡化成2/4拍的音樂律動,讓學生用“兩進兩退”的步法帶替了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簡單的“秧歌步”。用“兩進兩退”步法來實踐、體驗不同速度的2/4拍音樂,這一做法很好,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爲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對學生來說是很生疏的,一時間內很難運用自如。如果由於一時沒能掌握而產生了心理障礙,將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用“兩進兩退”的步法帶替“十字步”,並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將“十字步”做爲知識介紹給學生,讓接受快的學生走“十字步”,讓接受慢的學生走“兩進兩退”,待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至熟練,再做統一要求。這樣的分層教學利於保護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扭秧歌”用紅綢、方巾、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見慣。本課讓學生使用節奏樂器“響板”和“串鈴”,是別有用心的:一、二拍用響板是“進”,三、四拍用串鈴是“退”,用這種方法即提示了學生的動作,又培養了內在節奏感。還增加了節奏樂器的實用效果,用學生自己奏出的音響來烘托課堂氣氛,對學生、對教學都是有特殊意義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語言組織的不精煉。

音樂教學反思6

《感受音樂》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一課。這節課是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本課主要是聽音樂、感受音樂,通過聯想尋找音樂中美術造型元素,利用美術與音樂的相通性進行美術創作。新課標要求本學段要初步培養學生初步認識形色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來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節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教學軟件,白板的幫助,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本課的成功之外在於: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更加精彩

1.情境導入,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播放音樂,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懷着一種美好的心態,開始新課學習。音樂與美術的融合,進一步體現了藝術的美,學生在這種優美的情境中進行美術創作,既愉悅了身心,又培養了良好的藝術情趣。

2.利用聲音軟件,播放風吹柳葉、嬰兒啼哭、小鳥鳴聲、流水聲、動物打架的聲音。通過聽取這些聲音讓學生來談自己的感受,緊扣課堂教學的主題。多媒體所播放的聲音逼真,通過抓住學生的心理。教師順勢啓發學生,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且用美術的形式把音樂表現出來,突出課堂教學的主題,使美術與音樂巧妙結合。

二、真正做到了信息技術與國小美術學科教學的融合

第一直觀演示:在本節課中,利用多媒體軟件,把各種聲音能夠呈現出來,播放各種大海的畫面,這種直觀演示的方法,使抽象變爲具體,使枯燥變得生機。

第二情境創設:通過播放音樂把音樂與美術緊密結合起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感到藝術之美。

第三是輔助教學:信息技術最主要的作用就輔助教學,通過各種信息技手段來幫助學生幫助教師完成學習任務。

第四是拓展提升: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拓展了美術教學的空間,延伸了美術的外延,放大了美術學習的領域,使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幫助下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欣賞更多的美術作品。

三、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點:

1.部分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不深,所以在創作上不能深刻地表達出主題。

2.教師的時間分配還不盡合理,應該把重點放到學生創作上。

音樂教學反思7

新課程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演唱歌曲、爲歌曲伴奏時, 我充分滲透了這一教學理念,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表現大自然中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和形象。這一學習方式不僅爲學生創設了寬鬆、民主、自由、自主的氛圍,更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增進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友誼。通過合作,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中的協調能力得到了發展。

低年級學生存在着好奇心強、愛模仿的特點。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試一試。因此,用表情和動物表現《大鹿》裏的兔和鹿以及爲歌曲編創歌詞及表演的環節,爲學生展現自我個性、發揮想象力和展示表演能力設置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平臺。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演唱歌曲、爲歌曲伴奏時,通過師生合作、男女對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不僅使師生融爲一體,更讓學生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大鹿》一課是希望通過兒童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去探究音樂。但由於上課時小的細節還不是很注意,所以留下了一點遺憾,我會進一步去挖掘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總之,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每節課都有值得自己反思和學習的地方。

音樂教學反思8

“現代音樂教育學最重要的新認識之一,就是在把音樂教學歸結爲審美體驗的同時,歸結爲音樂聽覺的培養。離開了聽覺的培養,就只能進行機械的、僵化的、匠氣的、非樂的教學。能造就怎樣的音樂聽覺,就會使學生具有怎樣的音樂判斷、趣味和見解。音樂聽覺的培養和鍛鍊,實際上是貫穿整個音樂教學的過程和它的方方面面的。”這是摘錄於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的《音樂教學法》中的一段。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聽覺對於音樂學習的重要性。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無疑可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喜愛音樂,所以教會學生用自己的耳朵聽,這比教師告訴他許多知識重要得多!

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讓學生在聽中學,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課的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予學生視覺、聽覺的享受,輕鬆的完成教學目標。

在導入環節上,首先創設恰當的情景,讓學生根據圖片和聲音描繪的意境,自覺的融入到音樂的情景中。通過自身聆聽對比,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成就感,使學生更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爲了能夠讓學生很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教師與學生演唱時“歐”字的不同點,融入上波音記號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增加了學習興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耳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是將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學習,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充分挖掘歌曲除演唱外的其他作用,歌曲教學與音樂知識的學習鞏固相輔相成,一舉兩得。

在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唱的同時仔細聆聽,並“對口型”,這樣的學習方式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將歌曲學唱中比較頑固的問題暴露出來,便於進行分層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本課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疑問之處。

1、襯詞單獨練習演唱是否合適?

襯詞在歌曲中不僅能烘托氣氛,而且也體現出當地地方的特色,是人們在勞動中不斷傳唱,總結形成的。給人感覺是情緒的流露,有感而發,那麼在面對國小生的教學中,有沒有必要單獨練習呢,這樣是否會破壞歌曲的意境呢?但經過實踐,單獨練習襯詞的學生完整演唱歌曲時明顯唱的要好於沒有單獨練的學生。

2、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教師的肢體語言上沒能放得開。其實不管是指揮手勢,還是舞蹈動作,教師都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每一個細胞,增加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

總之,我們要發揮自身特長,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總結,讓我們的學生真的做到學有所“樂”。

音樂教學反思9

這學期學校安排我一年級音樂課教學,通過給一年級學生上音樂課,有一些心得,對這些活潑好動的學生我覺得摸索適合他們的方法尤爲重要。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課堂常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學生要有計劃地進行常規訓練,這對以後的音樂課非常重要。除了對學生站、坐、行、排隊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外,對音樂課的常規訓練也是不能忽略的。音樂是一種語言藝術,它能夠通過旋律帶給大家喜、怒、哀、樂。所以我認爲音樂課也應該用音樂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常規。讓學生真正感受什麼是音樂課。例如:讓同學聆聽音樂進教室,用音樂的“問好歌”來進行師生問好,設計一段師生問好音樂問候語言,拍節奏讓學生坐好,來達到用音樂說話的常規訓練。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練耳能力,還能達到常規訓練,以形成音樂課堂的特點。

新課標新教材下一年級音樂課的內容非常豐富,欣賞,創編,器樂,歌唱教學等等幾乎每堂課都有涉及。內容看起來非常的豐富而有趣,可是如果把握不好,課堂就會顯的很亂而教學任務完不成。我覺得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遊戲。只有當孩子在音樂遊戲過程中獲得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音樂學習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併成爲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所以在我的課堂裏,一般都是遊戲和活動貫穿的,把我自己也變成了他們的年齡,融入到他們當中去。那樣小孩子的興趣很濃厚。

因此,在一年級的課堂設計中,將節奏、旋律、歌詞、演唱等各種音樂課的常規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均溶入遊戲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各項音樂課常識、在遊戲中聆聽、在遊戲中自我想象、在遊戲中積極表現、在遊戲中大膽創造。遊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學生合作活動 。通過這些師生合作的遊戲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本領,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爲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與人對話,鍛鍊了膽識,增強了自信心。在課堂中採取遊戲、合作的學習方式,方式的改變能夠讓老師教得輕鬆愉快,學生也學得快樂,並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着濃濃的人文氣息。

孩子就象一張白紙,你給什麼就留下什麼。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改善與加強自己,努力使音樂課堂的學習充實有效!

音樂教學反思10

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教學,下方兩個方面體會較深。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作爲音樂教師,首先就應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潛力。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用心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1、透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2、透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3、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潛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採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爲: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必須時光觀看光碟,對各單元資料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爲主,到達開拓視野、提高審美潛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潛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一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爲補充教學資料。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潛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用心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潛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今後還須努力。

音樂教學反思11

音樂欣賞活動,是敏銳感受音樂活動和理性認識音樂好處的心理歷程。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爲實現這一歷程而帶給適宜的環境,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聆聽和體悟音樂的過程。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務必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我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用心性。反之,以超多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儘管你講得多麼精彩,語句修飾得多麼華麗,結果都會成爲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教師只有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潛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明確國小音樂欣賞的目的,是吸引學生了解音樂,熟悉音樂,進而演繹音樂,創造音樂。下方是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種教學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學,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搞笑的故事情節,對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構成,進行審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抗敵歌》爲例,在欣賞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戰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而且讓學生更加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作曲家黃自的生平,使學生理解他的創作目的。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再如欣賞民樂合奏《三個和尚》,藉助於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形式,讓學生“看”、“聽”、“想”結合,在腦海裏構成故事的梗概,再由他們用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表演形式體驗教學,演繹音樂作品。

音樂表演是將作曲家的創作真正成爲音樂,是將音樂作品從音樂符號變爲音樂的過程,學生將在二度創作中提高審美潛力和音樂表現潛力。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器樂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主角扮演??教師能夠根據音樂欣賞的資料進行選取,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我的聯想去想象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後,我給學生帶給鑼、鼓、鑔、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並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用心的同學,平時用心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持續學生的用心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我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後,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透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透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簡單中得到藝術薰陶。

在《動物狂歡節》的欣賞教學中,先由學生聆聽音樂,對作品較爲熟悉後,能夠由學生自由選取扮演各種動物,如“獅王”、“大象”、“公雞”、“母雞”等等,或歌或舞,盡情發揮。學生在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後,進而學會演繹音樂。

三、遊戲形式教學,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音樂遊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於底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遊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遊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四、圖譜結合教學,進行音樂的再創作。

曲式結構對音樂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樣,瞭解了曲式結構就明白了音樂作品的構成。國小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往往是一理半解,藉助圖像能夠將音樂理論淺顯化、直觀化,讓學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了曲式結構以後,再根據曲式結構進行音樂創作就會容易多了。

《春天來了》是很簡單帶反覆的三段體,ABA結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看歌譜,他們很容易就能總結出歌曲的曲式結構來,教師能夠將曲式結構用圖形表示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這種曲式結構進行旋律的再創作。學生從單純的音樂欣賞中走了出來,提升到了音樂創作上來了。

音樂欣賞教學的幾種形式,只是爲了提高國小生學習的用心性,幫忙兒童理解音樂,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學會靜心聆聽,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讓思維在時空中自由馳騁,超越自我,在欣賞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潛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尺度,音樂需要的是聆聽和想象,尤其在完整欣賞音樂作品時要注意,不應在欣賞時干擾音樂,破壞了音樂美,不要只重視形式而忽略了音樂本身。

我們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的特點出發,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審美主體的興趣,提高欣賞趣味性,發展想象力,讓音樂聽覺觸動靈魂!

音樂教學反思12

《雲》是國小音樂教材第二冊第7課的表演的歌曲,節奏舒展平穩,旋律起伏跌宕,抒情優美,白雲在藍天上飄蕩,引發了孩子們天真的聯想,從“藍天”、“白雲”到“大海”、“帆船”,從“裝着小雨點”的大船到“快快澆麥田”,寄託了孩子們真誠而美好的願望,一直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各種手段讓學生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鐘內得到美的體驗,指導學生在演唱中發揮想象,在編創中得到發展。

一節課下來,收穫頗多: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彩虹也偷偷地跑出來了,那麼多的白雲,天空上可熱鬧了!”新的音樂課堂裏更強調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通過語言交流更有利於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中的美,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和興趣。在教唱環節中,我用輕柔的聲音:“請小朋友閉上眼睛,現在你的身體越來越輕,慢慢升上天空,現在你就是一朵白雲,輕輕地飄到老師身邊來跟着音樂哼一哼”。把學生帶到天空、白雲的情景當中。良好情境的設置,激起了學生演唱慾望,他們很感興趣的“飄”到教室中間輕輕地哼唱,爲學唱歌曲做準備。這一過程中我轉變角色,和孩子們一塊變成天空中的雲朵,在“藍天上”盡情的歌唱。

二、淡化教唱,注重體驗。

《雲》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節奏平緩,旋律優美。教學中我淡化了教唱環節,以聽唱爲主。打破老師教,學生唱的模式,並且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上來演唱做示範,雖然這位學生的音準把握不是很準確,但節奏非常穩,表情豐富,給其他學生樹立了好榜樣。

三、“你做我猜”,遷移創新。

編創環節中,運用生動活潑的遊戲引入,激起學生編創的興趣。我用肢體語言表現各種形態的雲朵讓學生猜一猜,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這時孩子們都想參與到遊戲當中,最後讓他們來做動作我來猜,無形中創立了一種自由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得孩子們大膽的參與、充分的表現。在小組活動中,學生戴上雲帽子,結合平時的生活體驗把每朵“白雲”組合起來,就像天空中一幅美麗的雲圖畫。孩子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想象和體驗,有的編創雲火車、有的編創雲房子、還有一個組的學生編創出載人的雲火箭,雖然動作略顯笨拙,但卻是最真實的表現。

回想愉悅之後,我也有些遺憾。在音樂創編活動環節上應該讓每個小組充分展示自己設計的雲圖畫,並及時反饋、評價。同時我也在思考,課堂上如何做出指導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自由、寬鬆、歡樂的氛圍中充分發揮個性特長。我想,隨着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任何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音樂教學反思13

教授新課程已經一個學期了,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在瞭解了新教材的內涵和思路的同時,我也體會到,對於新課程的教師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思路和內涵,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學習、歌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儘量減少對他們的限制,多給他們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這樣學生纔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東西來。所以在課堂中我從不去限制孩子們的想象或者一些行爲。記得在欣賞《快樂的小熊貓》一課時,我先用故事導入:在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一隻可愛的小熊貓,他愛學習、愛勞動。還經常幫媽媽做家務。有一天,他又幫媽媽去河裏打水,可是一不小心把水桶掉到河裏了,這下可急壞了小熊貓,因爲他不會游泳。我們幫助小熊貓想想辦法好嗎?其實,我只是想用這個故事導入一下,想辦法的環節只是一帶而過。可沒想到,卻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七嘴八舌的地說開了,那場面十分的熱鬧。有的說:“用一根樹枝伸到河裏把水桶夠回來”;有的學生馬上反駁到:“如果樹枝不夠長怎麼辦呀?”另一個學生說:“可以用竹子做一個小船,然後划過去不就夠到了嘛!”我趕緊表揚他,誇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揚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議論也更加熱烈了。我知道如果這樣下去,可能會打亂我最初的課堂設計和構想。但是看着孩子們興奮的勁頭,我沒有去阻止,因爲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更要給他們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由、快樂的去想象,去議論。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說:“老師,我有個辦法,不僅能讓小熊貓夠到水桶,還能讓它不用走這麼遠就能有用!”我馬上用驚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說說吧!”他自得的說:“可以順着小河挖一條水溝,讓水流到小熊貓家的門前不就行了嘛!”說實話,當時我真沒想到他會有這個想法,因爲,畢竟才一年級。我用十分讚賞的語氣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並且對全班的孩子說:“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們獎勵他一個‘創造獎好不好’?孩子們都爲他鼓,這樣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積極想象和創造的興趣。

其次,是要還學生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總以“權威”自居,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俗話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中,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如果師生關係良好,心理相容,學生能夠就會把老師的關心遷移到課程上來,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所以,在課堂中,我會經常注意主動走進學生,以此來拉近我與孩子們的距離。例如:坐到他們之中和他們一起欣賞新月,觀看學生表演。有時我剛走近他們,有的孩子就會熱情主動地邀請我挨着他做。而且在課堂中我會自然和真誠地使用“謝謝”“對不起”“你太讓我感動了”“我好喜歡你們啊”等等的語言,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自己是好朋友。在學習歌曲《拉勾勾》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演唱歌曲,一起表演。學會歌曲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內容,就是每個同學一邊唱着歌曲,一邊去和自己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們可高興了,都去找朋友。這時,我也走入他們之中,和每個孩子都勾一勾指頭。這下孩子們更高興了,都紛紛來到我的面前搶着和我勾指頭。使我感到特別親切,我想孩子們也一定和我有同樣的感受。最後,我總結到:我們勾了手指頭就是好朋友了。一個孩子突然大聲說:“是永遠的好朋友!”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馬上說道:“對,老師要和你們做永遠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動走進他們,主動和他們去勾手指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又怎麼會讓這樣普通的一節課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呢!

最後,我體現到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安排和設計。音樂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可以不必一定按着教材中的內容安排去進行。爲了教學效果更好,每節課的內容可以互相調換。在學習《開火車》一課時,教材的安排是,學會歌曲後,帶着學生做開火車的遊戲。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去做開火車的遊戲,讓他們先在做遊戲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學生愉悅的心理氛圍下學唱歌曲,學生學的既快又有興趣。學會後再做一次遊戲,這樣教學的效果更好。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踐,使我感到新教材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我們可以有更寬闊的空間去發揮、實踐。

音樂教學反思14

有些孩子很喜歡音樂,在做某些動作時,嘴裏會自發地哼些調子,其中有些調子是學來的,有些調子純粹是即興地創作。當然,對這種小年齡的孩子不可能期盼他們創作出多麼完美的兒歌,很可能他們所編歌曲中有幾個音似乎與某首熟悉的歌相似,某些節奏又和大家聽過的歌相同。但不管怎樣,這些創作的歌曲畢竟是他們自己重新組織加工而成的,是他們用來表達自己感情的一種方式,這一活動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活動的表現之一。

對這樣一件在教育上極有價值的活動,我們千萬不能對孩子叫嚷:“煩死了,閉嘴。”而應對他們的創作表示欣賞。應爲學生創造條件,並及時將他們創作的歌曲錄下來,記下來,在適當的時候放給或讓他們唱給大家聽,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起到交流作用,還可進一步調動、提高學生對唱歌和自編歌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願意更多地開展這項對促進創造力發展具有特殊作用的活動。

音樂教學反思15

一、教學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並且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框架。

簡單地重複正確的結論,並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如果教學方式單一,就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心理疲勞,致使學習效果的下降。如果真正的學習沒有發生,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真正的學習意味着經驗的重新組織與重新解釋,這就包括先前經驗的激活、引發新的認知衝突,信息的蒐集、選擇與加工,最後形成開放性的認知框架——概念系統和命題網絡。“教育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過程。”我們既可以把森林理解爲“上位概念”,把樹木理解爲“下位概念”,也可以把“見森林”理解爲智力生活的背景和整體把握,把“見樹木”理解爲細處攝神和結合個體經驗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認識事物的整體觀是必要的。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中通過典型例子精湛地表達了他的整體觀:“割下來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獨立的存在,就不像原來長在身體上時那樣,它的靈活性、運動、形狀、顏色等都改變了……只有作爲有機體的一部分,手才獲得它的地位。”在教學中應該將學習的內容昇華到更大的思考主題,並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網絡。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深入細節、解剖麻雀,又需要“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布魯納認爲,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教師的教學,主要是 1

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衡量教與學有效性的標準,是看學生動作的、映像的和符號的認知結構是否有序地得到發展。這些觀點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二、存在不足及措施

作爲音樂老師還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吸取老教師的經驗,取長補短。因此,無論是主課也好,副課也罷,教學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爲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爲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爲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通過教學我感覺到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

1、關注教學與教材緊密聯繫,切忌追求課堂而忽視了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

2、教學中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因材施教,個性發展。

3、要注意師生的情感交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生一同學習。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麼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們從中會得到快樂的體驗!

標籤:反思 教學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