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課後反思合集15篇

音樂1.78W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課後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音樂課後反思合集15篇

音樂課後反思1

在當代的教學中,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現是學生學習的引路者。教師作爲引路者應充分發揮愛心,瞭解與輔導學生,引導其積極全面的發展;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力;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要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蘊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由此可見,教師一定要細心地用寬容的愛呵護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用讚賞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現代課堂教學是充滿活力、不斷髮展的開放體系,音樂教學更是如此。我在七年級、三班上《雪絨花》這一課時,在課前我準備了大量的教學用具,課堂上用此音樂作爲背景音樂。在歌曲的導入部分,我提示性地講述着:一年有四季,我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呢?學生說:“冬季”。我就讓學生思考:冬天有些什麼景象、有些什麼感受,我們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最大的不同在哪裏?於是學生根據我的提示,逐漸引出冬天下雪的情景,我也描述着冬天的雪有多美,雪天的情景有多美?大部份同學都沉浸在這“美麗的雪景”中,這時我發現有一位平時比較調皮的男生趴在桌子上,我心裏頓時不悅,這時他唯恐沒有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還發出誇張的呼嚕聲,我強忍着心中的火氣,提示性問這位學生:“請問你在幹嘛?”那位同學望着我回答說:“我是屬蛇的,我在雪地的洞穴裏冬眠”我愣了一下,他的回答令同學費解,也出乎了我的意料。那時,我已陰轉多雲了,接着讓學生說說理由。學生說:“冬天雪花飛舞,白茫茫的一片,好多動物都去冬眠了,我想到我是屬蛇的,現在也開始冬眠了”。我用讚許的目光和滿臉的笑容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了該同學一番。在該學生的影響下,班內其他學生的思維也開闊了,想象着雪天的情景:有堆雪人的坐雪鍬的,打雪仗的等等。同學們發揮着想象,課堂活躍起來了,整個一堂新授課在輕鬆、愉快中結束。

後來我就想,如果當時我不分青紅皁白地把那位學生批評一番,這樣處理一定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久而久之,學生只能循規蹈矩。這不僅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會影響了班內其他學生的興致。可見,教師在課上的一言一行是舉足輕重的,不能輕易放過任何一朵智慧的火花。在這堂課上,當教師放下尊嚴而且露出友善的笑臉,用天街小雨般的愛感化每一棵成長的幼苗,當教師以潤物細無聲的情滋養每一棵幼小的心,此時,班級就成爲師生共同融築的溫馨“家園”,教師就成爲學生可以依賴的朋友。我想:孩子們的這些表現就是愛的感召力,是對“教育人情味”的熱切呼喚,是還生命以綠洲的深情期盼。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渴望能有“花好月圓”的局面出現,但是花開只是一種偶然,我相信,只有我們允許學生追求精神與思想的自由,追求獨立完整的人格,追求心靈的豐富與滋潤,學生一定會成爲我們的“好朋友”!

音樂課後反思2

上週,我在大班執教了一次音樂活動《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藏族民歌,歌曲還有濃濃的藏族舞元素,可以讓幼兒在欣賞了解藏族文化的同時,學會藏舞的基本舞步。

本次音樂課《北京的金山上》是爲了讓幼兒對藏族文化有初步的瞭解,學習藏舞的基本舞步同時感受樂曲表達藏族人民對毛主席,對祖國的感激和熱愛之情。活動開始,我將課前蒐集來的穿着藏族服飾的人和藏族人民獻哈達的圖片播放給幼兒看,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民族的人,他們藏族服飾的特點是什麼,經過我的引導,幼兒普遍發現藏族服飾的袖子是很長的,他們穿的裙子都是五彩的。在問到幼兒藏族人民通常送給別人的禮物是什麼時,幼兒都回答不出來,有些孩子講長長的,白白的圍巾,我順勢問下去,那這些長長得白白的圍巾叫什麼呢?最後,我告訴幼兒這個叫“哈達”,並請幼兒學習歌中最後一句“巴扎黑”獻哈達的動作。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如果在其中結合生活經驗請幼兒把自己所知道的藏族舞舞步跳給大家看看,可能會對後面活動的展開,奠定更好地基礎。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首先將歌曲播放一遍,讓幼兒欣賞,聽一聽歌中唱了什麼?你聽了這首歌有什麼感覺?在聽得過程中,有個別幼兒對這首歌已經熟悉,還有個別幼兒已經聽着音樂在開始跳舞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沒有及時的制止,導致在欣賞完歌曲後,回答這首歌唱了些什麼內容時,好多都回答不上來,個別幼兒從頭至尾,只聽到最後一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反思自己應該在組織欣賞的過程中,請幼兒坐在位子上仔細傾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欣賞環境,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組織幼兒一起學習《北京的金山上》的藏舞,我重點訓練了彈簧步和甩袖,一開始幼兒的興趣很高漲,非常認真地跟着音樂跟我學,但跳過幾遍後,我發現有些幼兒開始開小差,開始胡鬧了,我即便有上前制止,但效果並不明顯。課後,我反思在幼兒失去興趣的時候,怎麼樣才能再度挑起他們的興趣呢?我想,當時如果我在一旁對跳的好的小朋友進行表揚,請他去西藏做客,跳給藏族的人民看,可能會再次挑起幼兒的興趣。

最後一個環節原本是想把歌詞的大意講給幼兒聽,讓他們帶着感情去跳這個舞蹈的,但是到最後發現,大家都沉浸在跳舞的興奮中,根本聽不進我傳授的情感,我應該把這一環節提到一開始的欣賞歌曲中,在他們欣賞完歌曲後,讓幼兒談談這首歌曲表達的什麼情感,效果可能會更好。

《北京的金山上》這節課在執教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值得反思,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實踐,我會有新的突破。

音樂課後反思3

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也非常強調學科滲透。同時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努力探索如何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在“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研究”中承擔了這節語文網絡教學的實踐任務。在設計學習思路時,我就和同組其他老師討論,極力避免了以往網絡課教學課中只是讓學生藉助網絡學會收集信息的狀況。於是上述這些也成爲我備課的出發點,即努力做到:上一節藉助於網絡的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首先,在和計算機老師商量備課時,我們就達成一致的意見,不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製做網頁課件上,而是要放在認真備課上。所以我們選擇了借用博客服務平臺,生成了簡單易操作的交流平臺,用欒富海老師的話說;這是用零技術的平臺做了最有實效的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平臺樸素美觀而又方便師生共同交流。

其次,藉助於網絡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強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進行師生交流。例如:我們平時上課前也要求學生預習,寫成預習筆記。但這隻限於單個的學生與老師交流,學生往往應付了事,沒有積極性。而利用網絡卻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之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在佈置回家預習時,大部分學生當晚在家能很認真地完成預習,並將其成果發佈在相應的交流平臺上。到上課前爲止,同學們一共在預習成果區域欄內發佈成果118條,學生們詳細蒐集了本課的疑難字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代表作品、圖片等等。課前質疑公佈區一共有65條,學生們從語言、課文內容、寫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隨時分享別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別人伯疑問。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對其他同學的疑問進行分析、篩選、整合。這要是在平常的課堂上難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難操作的,因爲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學生知道其他同學的疑問,而在網絡課堂上這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爲學生可以在質疑區很方便地瀏覽到所有同學的疑問。所以師生都可以將精力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上了,這既節約了大量時間,又使課堂含量大大增加。

這樣的優點也體現在課堂現場閱讀交流環節中。當同學們整合討論出本課的研究問題後,老師當場將問題發佈在文本閱讀交流區,在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之後,將自己的觀點簡潔地回覆在問題之後,老師可根據情況請同學進一步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也能被其他人所瞭解。當然,如果對其他同學的觀點有分歧的,也可以當場交流討論。這就使同學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有利於對文本作深入地理解與思考。

當然,在聆聽作品區更是體現這種優越性了,在以往的課堂上如要欣賞作品,那隻能聽老師的,老師放什麼我們聽什麼,而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熟悉程度、感覺來自由選擇聆聽,有利於他們在聽時的感受和理解。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效果要遠遠好於由教師掌握的單一的聆聽過程。

音樂課後反思4

《長大要當宇航員》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歌曲,唱出了小朋友們“長大要當宇航員”的理想。全曲僅四個樂句,富於鄉土氣息。歌詞中的襯詞,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突出了輕快、活潑的特點。根據這首歌曲的特點,我的優秀教案思路是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動身,以他們的體驗爲教學起點,引導學生自身去發現音樂、參與音樂、認識音樂、喜愛音樂、理解和表示音樂,體會音樂豐富的內涵。通過具有引導性、挖掘性的提問,啓發學生積極考慮,充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自由探索,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示能力。具體表示如下:

 一、律動導入,讓音樂被快樂感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勝利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入能強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動教學是世界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導的啓迪學生靈感,培養學生髮明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就是以一首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種太陽》帶領學生一起律動,給學生們發明一種參與音樂律動的環境,讓學生置身於某種音樂情趣下,通過運用自身的肢體語言,使學生在氣氛的渲染下和教師發生共鳴,體驗情感,然後進入新歌曲的教學。

 二,適時哼唱,讓旋律深入人心

哼唱旋律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種音樂教學手段,而且無需藉助其他輔助用具,學生能夠張嘴就來。因此在學唱環節我先讓學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應的要求,讓學生在哼唱中讓學生自身去發現歌曲中出現的音樂符號,如和點節奏、四分休止符、切分節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如第一遍由老師帶領哼唱,第二遍老師不帶唱,學生自身聽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時在學生每一次的哼唱後都作出相應的評價與指導,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這樣,通過哼唱旋律這個保守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在引導學生有效地走進音樂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對音樂的記憶能力。爲後面的歌詞加入作了有效的鋪墊。同時,我認爲這種教學方法在歌曲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連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較落後的學生都樂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三、投入範唱,讓音樂清晰出現

教師的範唱有着磁帶、光盤無法比擬的一個優點——對比。聲音的對比、表情、動作、情緒的對比等等。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好奇、模仿力強,假如光聽聲音,也許只能模仿其聲而難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師不同的演唱中學生才幹獲得審美的體驗,逐步意識到怎樣纔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學歌曲環節除了讓學生聽錄音範唱外還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多篇與對比,這樣做不只能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輕鬆地解決一些難點節奏的學習。例如教學“2 2 5︱2 5 5︱2 6︱1 0︱”這一樂句時,學生很容易把“|2 2|”這一八分音符唱成兩個四分音符|2 2|,因此我在範唱時特別讓學生注意,看老師是怎樣表示的。有了老師動情的範文,準確的音準掌握,學生也自然會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極力地去模仿老師的歌聲,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用歌聲把它表示出來。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是通過情感體驗來達到審美的目的,這是音樂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完全進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課堂中我積極主動地像小朋友一樣天真爛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熱情去感染學生,開啓學生的心智,調動學生的情感,發揮小朋友們好奇、好動、好勝、好玩的天性,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多篇、發現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課堂氣氛逐漸高漲,始終充溢歡聲笑語。

音樂課後反思5

《銀色的馬車從天上來了》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有一個觀點在縈繞着我,我努力地想使課堂擁有寬鬆的氛圍,給學生以展示的空間,讓課堂成爲他們才藝表演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1、在音樂知識降記號教學環節中,針對枯燥的樂理,如何讓學生愛學、樂學呢?我設計了一個音樂遊戲——《找朋友》,把學過的音樂記號製成卡片,掛在學生胸前,我和他們一起表演,讓學生找出好朋友升記號。這個活動中,老師和學生形成互動的教學環境,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同學們認識了降記號,課堂氣氛活躍。

2、在音樂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歌、或舞,或盡情表現音樂,整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的舞臺,有的在表演打雪仗,有的用雙響筒和串鈴來摹仿馬蹄和鈴鐺聲,還有的扮演飛馬在天空中奔跑,課堂猶如一幅鮮活的雪景圖,表現了學生非凡的創造能力。

3、在這節課中,我巧妙設疑,針對課堂教學進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如:你覺得我們唱得怎麼樣?你對課堂和老師有什麼建議?等等。這些問題激勵了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發表見解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歌曲的藝術處理倉促了些,不精細,學生的演唱情感表達不夠,應在唱好歌的情況下,再進行表演,效果會更好。

2、學生課堂行爲習慣有待進一步進行教育,如拿打擊樂器時,學生有搶的現象。

音樂課後反思6

很高興參加鎮江市幼教“藝術教研協作發展共同體”教師歌唱教學賽課活動,感謝組織者給愛好音樂教學的年輕教師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感謝評委老師給予詳細點評,讓老師在日後教學過程中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感謝丹徒新城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的付出。

此次賽課活動倡導“以基礎課程爲着落點,注重歌唱教學的學科特點、促教師內涵發展”的理念,我在大班的綜合活動叢書中選擇了歌唱活動《綠色的家》,這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我反覆的演唱這首歌曲,從大的框架上歌曲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主歌和副歌部分。歌曲中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的運用使歌曲活潑、輕快,同時歌曲中有兩句話還用了二度模進的寫法,主歌歌詞中述說了大樹和小鳥之間的親密關係,副歌分爲兩句話,在輕快的沙沙沙聲中體會兩句不同的旋律走向。通過自己對於歌曲的理解,我的教學目標定了三點:

1、學習用輕快、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唱準附點節奏、切分節奏。

2、嘗試仿編歌曲。

3、體會小樹和小鳥之間的親密感情,瞭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活動過程:首先是通過《快樂的小鳥》教師扮演鳥媽媽帶領幼兒進入歌曲的情景,鳥媽媽給鳥寶寶唱歌,引來小樹葉和我們做遊戲導入活動,緊接着就是將歌曲的副歌部分進行前置,提到前面來進行教學,將副歌部分是附點節奏和旋律的音高做爲了教學重點,節奏部分通過趣味的圖片,讓孩子們念準節奏。並且用手勢正確的拍打附點節奏。音高部分,通過範唱,指揮手勢讓孩子們看到,聽到音高的走向,並跟老師指揮模唱準音高,我的範唱應該是非常好的,所以幼兒能用輕快地聲音學唱沙沙沙、沙沙沙……沒有出現喊叫現象。

第二部分就是教師示範唱主歌,請幼兒仔細聽,並且請他們回答歌詞內容,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教學出示圖片,讓幼兒熟悉歌曲的內容,在幼兒學唱歌曲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感知小樹和小鳥之間的親密關係,體現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唱歌曲中採用了輪唱(教師和幼兒、幼兒與幼兒),齊唱、分角色演唱等演唱方法,讓幼兒多次去演唱歌曲。最後一部分就是讓幼兒進行歌曲的創編,教師給幼兒準備了很多圖片,嘗試幼兒能根據圖片創編歌詞。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小朋友們的配合都很不錯,能夠很迅速的掌握歌曲的內容,教師在本次課中,請幼兒表演唱時,沒有去引導孩子發揮想象。讓他們能用各種各樣的動作表現去各種各樣形狀的大樹和小鳥,讓他們敢於表現自己。但是我也很困惑,就是表演唱中如何發揮孩子的想象讓他們能表現自己也能很好的歌唱,因爲發現有絕大多數孩子表演就忘記歌唱了,還是就直接讓他們表演,感受音樂活動的樂趣。還有創編環節,我給他們提供了三張圖片,創編了三次,所佔課堂時間過多,當時在設計課的時候是考慮到是大班的歌唱活動,而且這首歌曲比較短小,通過創編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換成別的歌詞也能演唱,還有通過更多的圖片和創編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生態和諧。可能內容有點偏多,其實公開課,不一定要考慮到很多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看老師是如何引導小朋友的。

藝術活動的教育教學,不僅要求我們教師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我們要在活動過程中有想法、有教法,利用最適合、孩子們最能夠接受的方法達成目標!

音樂課後反思7

《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是一首旋律比較歡快、柔美又略帶傷感的歌曲。歌曲的歌詞對於大班的孩子的來說比較淺顯易懂。其實孩子們對媽媽的愛應該是與生俱來的,但很少有孩子會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進行本次活動的時候恰巧正碰上母親節,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對幼兒進行母親節的節日教育。

基於對本次活動的分析和班級幼兒的年齡段特點的分析,把教學活動的目標定位爲:1。理解歌曲內容,瞭解兩段歌詞之間的因果關係,在表演中初步學唱歌。2。感受歌曲柔美和略帶感傷的情緒。感受小烏鴉對媽媽的關愛之情。在活動前我也做了很多的準備,在活動前製作了很多的頭飾和場景,爲了激發孩子的表演慾望和享受這種過程。在活動的導入中,教師以提問引出,讓孩子們來說一說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平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引導幼兒在邊回憶的過程邊大膽講述,慢慢引出小烏鴉也很愛媽媽,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小烏鴉怎樣表達它對媽媽的愛。這樣讓孩子一起來聽聽,他們會很用心地去聽和感受小烏鴉的那種情感。這比教師的直接導入要好得多。在學唱環節教師都是以邊聽邊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歌詞的內容,爲解決目標1做準備。在學唱歌曲的時候我們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孩子的學唱興趣,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學唱時也不是很枯燥。還結合很動感的ppt,讓孩子們感受到小烏鴉對烏鴉媽媽的關愛之情,從而引發自己愛媽媽的情感。在最後一個環節其實是本次活動的高潮,讓孩子們在學唱的基礎上藉助各種場景和道具進行表演。孩子們其實是天生的表演家,他們會根據場景和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進行表演,但是需要教師的提升和引導。在表演時教師先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我們可以怎麼表演,引導他們自主分配角色輪流表演。不過教師在幼兒表演結束後可以提一些要求,這樣一來他們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比如說表情、動作方面等等)。

在活動中雖說在各個環節比較清晰,環節流暢,孩子們興趣濃厚。但也存在一些的問題,不如說可以把這些頭飾和場景可以放在表演區,讓孩子們可以去嘗試表演。在延伸活動時可以多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也可以以多種形式表達)。

音樂課後反思8

《快跳起來》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音樂,來源於中班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上,原本爲一課時,但經過集體備課,討論將此活動分爲兩課時,

第一課時的活動目標是:

1.學習歌曲,感受歌曲強烈歡快的情緒。

2.嘗試用領唱、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第二課時的活動目標是:

1.複習演唱歌曲,能唱準歌詞。

2.嘗試用打節奏的方式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

在活動一中,由於歌曲歌詞較爲簡單,幼兒很自然地接受了這首歌曲,通過圖譜更是降低了難度。活動一開始我通過圖片——小青蛙、小兔子導入,一下提起了幼兒的興趣。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分清領唱和齊唱的區別,能正確演唱。爲解決難點,通過我講解領唱和齊唱所演唱的不同部分和請一位幼兒做領唱的方式解決難點。只是在領唱與齊唱中,個別幼兒還是不能很清楚,而活動前畫制的圖譜起到了作用,我請幼兒看我在圖譜上的指示進行領唱和齊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活動二中,幼兒在已經學會歌唱《快跳起來》的基礎上,需要用打節拍的方式表現歌曲,難點是能跟隨音樂節拍打準節奏,分清不同的節奏型。在這首歌曲中反覆出現三個節奏型:| 0 X 0 X|、| 0X XX 0X XX|、| OX OX O X|,因爲幼兒剛從小班升入中班,節奏方面的接觸比較少,而幼兒這個年齡對節奏十分敏感,所以這個教材很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先讓幼兒練習單個的節奏型,再在唱唱、拍拍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但是今天的節奏練習內容比較難,特別是“0”(跺腳),有的幼兒手腳並用,把只要跺腳的“0”變成拍手和跺腳一起進行了。活動後我也進行了反思:幼兒喜歡手腳並用,若讓幼兒跺腳叉腰,使手有地方放,可能會好些,另外在剛開始的節奏練習中要慢一些,不能急,等熟練以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速度。

要上好音樂活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活動前要分析實際幼兒的情況、水平,學會預測,例如:幼兒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活動哪各環節對幼兒來說有難度、要通過什麼策略來解決難點等,還有開展音樂活動準備一定要充分,這樣臨場也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音樂課後反思9

《小馬》是一首C調的2拍子,很有輕快節奏感的歌曲,描寫的是一匹小馬跟着爸爸媽媽外出玩耍的情景。執教過這堂課以後,我發現孩子們雖然很喜歡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學會,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唱的過程中,只顧嘴巴兒忘了身體力行,可能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某個環節,以至於出現這樣的情況。

下面我對自己的出現的幾點不足做簡單的分析:

一、提問引導

這個環節一直是我的一個薄弱點,我常常在提問環節出狀況,要麼是問的不到位,要麼就是提問不關鍵,這種情況的出現常會致使自己的教學出現孩子不能明白老師問的是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要回答什麼。以後針對這類問題還有待加強學習,不僅是音樂課,其他課的提問同樣重要。

二、歌詞學念

每次學唱歌曲的時候,我總會忽視學念歌詞這個部分,直接跳過讓孩子學唱。可後來事實證明,這個步驟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個步驟,當孩子學會之後大家齊唱時,常會碰到某個部分的詞唱的含糊不清,可能連孩子們也不知這裏是唱什麼,只是用一個含糊的音代替。一直這麼下去,孩子們每當唱這首歌曲時都會在這個不清楚的地方疙瘩,成爲一種習慣性,這樣對於學習歌曲很不好。

我在教學時,先前是忘了讓孩子們先念再學唱,由於歌曲比較吸引小朋友,所以第一次效果出來還算可以,就是在部分地方有不清楚的現象。於是我趕緊補上漏洞,讓孩子們學第一段時就先念一遍,清楚的讓孩子們知道每個地方講的是什麼,最後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三、動作學習

在歌曲後面還有配套動作,這給我節省了很多創造的時間,而我發現這套動作在孩子們歌唱時是屬於安靜的運動,基本上是在座位上就可以進行,而且小朋友對於手指上的小動作反映不是很靈敏,有些孩子做的動作比較奇怪,但是我看的出來大家都努力學習了。在課堂學習時讓孩子們學習了這套動作,算是給孩子們一次手指鍛鍊,課外我在複習時,又帶上了一些跑跑跳跳的動作,孩子們唱的帶勁多了,可能我班孩子在學習這類歌曲時比較喜歡活潑點的。

不管是簡單的歌曲還是複雜的歌曲,對於音樂教學都有一套模式,自己在教學中要逐步的去摸索,並堅持走這樣的步驟,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教學成果,今後在音樂教學上就更上一層樓了。

音樂課後反思10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音樂之聲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在課上,我首先提供了有關影視劇本知識的輔助資料,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交流初讀的感受,選派代表進行陳述。接着我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中描寫的兩個場景上來,與學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及人物的形象美,並讓學生表演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這一場戲,又請學生以導演的身份進行總評。最後師生一同進行歸納,根據影視劇本的特點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色。課後佈置學生有條件的回家觀看影片《音樂之聲》。

“新課標”着眼於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培養和優化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從我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純文學作品接觸極少,也沒看過這部電影,有的甚至連“影視劇本”這個名詞也是第一次聽說。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按照“三維”並結合學生情況來設計:“知識技能”目標爲詞語的積累與理解,及對影視劇本特點的瞭解,並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因此補充給影視文學的相關特點就顯得十分必要;“過程方法”:通過讀——悟——演——評,上升爲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在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養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課前對小組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三易其稿,認真推敲了提供給學生討論的'問題,如“請結合文句點評第一個場景描寫的佳處”、“請從瑪麗亞所唱的歌出發,說說她的性格”等,始終緊扣文本,又給學生留下探究創造的空間。同時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不斷巡視、參與,及時瞭解討論進程,“宏觀調控”討論方向。因此學生活動既熱烈又有序,學生能較快地解決問題,表述也很到位得體。

語文學習無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一個內涵深厚,外延寬廣的概念,既包含以語感爲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際能力,更囊括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個性和人生態度等。因此,我在課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較深層次的思索,引導學生通音樂去感悟人物的情緒,強調音樂對人靈魂的塑造作用。

音樂課後反思11

設計意圖:

開學不久,幾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談論着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後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議論,他們都對音樂噴泉的神奇、好玩讚不絕口,有些孩子還加上了動作表示。我想這不正是引導幼兒用肢體的變化來表達對音樂、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好機會嗎?於是,我抓住這一有利契機,結合新《綱要》精神,精心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能創造性地用較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噴泉的各種造型。

2、讓幼兒感受音樂的變化,並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3、引導幼兒體驗合作表演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課件《音樂噴泉》。

2、幼兒觀察過音樂噴泉,有過肢體活動的經驗。

3、帶鎖的套盒,桔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入活動室,談話。

教師帶幼兒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用動作暗示幼兒坐好。

師:剛纔我沒有說話,你怎麼知道要坐好呢?

幼:(因爲你坐好了,我們就知道要坐好)

(因爲你用動作表示了,暗示了)

師:你們知道老師平常喜歡幹些什麼嗎?(教師用肢體動作表示唱歌、看書、跳舞等等)幼兒發言。

師:你們喜歡幹什麼?也用動作表示,讓老師猜猜。

二、引導幼兒嘗試聽音樂進行肢體表演

師:剛纔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現在老師請你們聽一段風的音樂,請你們來表演風中的柳樹,好嗎?

幼兒聽音樂,教師根據音樂提示現在是微風----大風----狂風。

請幼兒表演風中的柳樹,教師隨機指導、提示。

音樂停止後簡單提問:你在幹什麼?你爲什麼這樣做?引導幼兒簡單表述自己的表演。

三、引導幼兒表現音樂噴泉

1、出示魔盒激趣。

出示魔盒,師:你們猜猜這裏面有什麼?幼兒自由發言。

師:到底誰猜對了呢?老師也不知道。大家只有完成盒蓋上的要求才能拿到鑰匙打開盒子。要求:請小朋友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師:你們見過音樂噴泉嗎?在哪見過?它是什麼樣子的?

2、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看課件(一),欣賞音樂噴泉後提問:你看到的噴泉像什麼?(皇冠、樓梯、金字塔、橋、生日蛋糕等等)

噴泉的高低與什麼有關?(音樂的輕重、快慢有關)

音樂輕柔舒緩的時候噴泉是怎樣的?(低低的、慢慢的)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

音樂強烈的時候噴泉會怎樣的?(噴得很高)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

師:音樂噴泉真有趣,現在我們就來表演有趣的音樂噴泉吧。

幼兒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教師及時對進行肢體表演的幼兒給予肯定和迴應。

3、聽音樂合作表演音樂噴泉。

師:剛纔大家做得都不錯,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一段錄像。

看課件(二),並定格噴泉畫面,引導幼兒觀察。

師:噴泉是怎樣變化的?你們會做這樣的噴泉嗎?請你找幾個好朋友商量一下做怎樣的噴泉,用什麼動作來做。

(幼兒找合作伙伴,商量做什麼造型,如何分工)

師:音樂噴泉開始表演。(幼兒分組合作表演音樂噴泉)

師:剛纔每個組做的動作都(不)一樣,下面請大家想一想噴泉還有那些變化,怎樣來表現。請聽清楚音樂的強弱,噴泉又要開始表演了。幼兒分組合作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教師指導、簡評。完成盒蓋的要求,打開盒子,裏面還有一個小盒,盒蓋上也有要求。

四、遊戲:剝桔子、吃桔子。

小盒蓋上的要求:全體小朋友聽音樂表演一個大桔子。

師:你們吃過桔子嗎?桔子有些什麼?(皮,桔瓣)怎樣才能象一個桔子?幼兒討論,發表意見。(外面是一層桔子皮,裏面是一瓣一瓣的桔子)

幼兒聽音樂表演。教師剝皮(一片一片的剝,外圈幼兒一個一個蹲下再躺下)

教師吃桔子(一瓣一瓣的吃,裏圈幼兒一個一個蹲下,沒蹲下的是桔子籽)

教師簡評,(可重複這個遊戲。)完成小盒蓋的要求。打開盒子取出桔子,大家一起分享桔子。

音樂課後反思12

幼兒喜歡在動作模仿和遊戲情景中學習,音樂遊戲正是滿足了小班年齡段孩子的這種學習特點。小班音樂活動《找小貓》這個活動中可以充分體現良好的師幼互動。雖然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音樂遊戲但是它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教育價值:首先貓是幼兒熟悉的小動物,幼兒喜歡它,愛模仿,通過遊戲幼兒知道貓輕聲走路;讓幼兒有大膽表達表現的機會,最後幼兒在遊戲中可以感受到與老師平等的關係,體會濃濃的親情。讓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

活動是以孩子們熟悉又喜愛的的小貓爲載體來開展音樂遊戲活動。活動開始以學習小貓走路,從而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接下來是學唱歌曲《找小貓》,然後通過問題,學習歌曲,初步瞭解小貓和老貓在遊戲中要怎麼做;最後就開始玩遊戲啦,讓孩子在遊戲中驗小貓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個人認爲上得比較成功,孩子與我的配合默契,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參與遊戲,老師和孩子的距離非常的近,達到了所設的教學目標,增進老師、同伴之間的感情。在活動中我自始至終是以貓媽媽的身份進入遊戲的,教態親切自然,語速較慢,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傾聽。在遊戲過程中,我也考慮地比較周全,怕孩子出現安全問題,及時提出了相關的要求,比如要小心頭,不要碰到桌角等,保證了孩子們活動中的安全。在遊戲的環節設計上,還注重了由淺入深的原則,剛開始玩捉迷藏遊戲時,我請孩子藏在椅背後面,當孩子熟悉了歌曲及遊戲規則後,就可以請幼兒選擇安全的地方進行捉迷藏,孩子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效果好多了。

還有活動中也存在着不足,如:

1、第二環節,學會唱歌曲後要邊表演邊唱歌,這裏孩子們沒有真正地大膽地去表演,沒有投入進去。

2、在分唱小貓與老貓的角色時,孩子沒有表現出小貓與媽媽做遊戲的快樂,貓媽媽的表演也沒有出來,整個複習的環節沒有達到好的效果。

3、之後在遊戲環節裏面,沒有充分起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遊戲過程中沒有體驗到在遊戲中應該有的樂趣。

4、在最後一遍遊戲時,請孩子來當貓媽媽,這裏也沒有充分讓幼兒清楚當貓媽媽的角色應該怎麼樣做。在結束環節裏面太倉促,沒有交代清楚遊戲之後應該怎麼樣做。

音樂課後反思13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素質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的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音樂教學是讓中學生在緊張的學習壓力重得以放鬆的重要課程,有利於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對話式教學成爲適合中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如何更好地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成爲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耐心傾聽,平等交流

對話式教學的展開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的,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傾聽意識。教師在和學生進行對話時,需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耐心聽取學生的觀點,同時也要注意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對待一些較內向的同學要以引導和鼓勵爲主,而一些特別活躍的同學要注意對其進行合理的“打壓”,以保證課程能夠順利進行。特別是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學生心理髮育已經日趨成熟,教師要學會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羣體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喜歡教師,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瞭解學生對音樂課堂的感受,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體會到提問教師的樂趣。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才能得到學生對音樂課堂最真實的想法,瞭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且能夠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意識的表達,從而爲音樂課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氛圍。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自己處於平等交流中的引導地位,要起到引導與把握方向的作用,把每位學生當做獨立的個體,用心體會他們的思想情感,注意引導學生挖掘出教材背後更值得思考的內容。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一課,這部音樂作品處於《音響塑成的民族意識》這一單元,是一部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愛國情感的,具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對這部音樂作品做好深入瞭解,在上課過程中通過交流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感受,解答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利用好每一部音樂作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是一種美的享受,並感受作品中充斥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爲這一學年的音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預習,積極交流

在中學音樂課堂上使用對話式教學,就需要師生之間進行共同的交流才能實現,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進行自學,帶着問題進入課堂,是進行對話式教學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在開課之前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激勵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教師可以選擇在上課的最後幾分鐘將下節課所學內容簡單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學生進行預習有很多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有關創作背景的查閱,瞭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使學生通過自學對將要學習的音樂作品有初步的瞭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查找資料,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這樣就可以帶着問題進入課堂,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特別是一些較複雜的器樂欣賞課,教師必須要在課前進行預習工作的佈置,才能保證在課上欣賞時學生有話可說,也能夠使課堂節奏更緊湊。中學生已經具備比較強的預習能力,在音樂課堂上安排中學生進行預習,能夠爲他們高壓力的中學生活提供一些休閒的餘地,並且使他們感受到參與音樂教學的樂趣,並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懂你》一課時,教師要爲下一節課的《好漢歌》做好準備。這一單元爲《流行風》,《好漢歌》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作品。因此對這一課採用對話式教學比較適合。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查閱《好漢歌》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提出自己對《好漢歌》的理解,並帶到課堂上與大家進行交流,這樣讓整個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也使得教師可以更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如果課堂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提前安排學生對《水滸傳》的內容進行了解,從而將《好漢歌》融入到電視劇當時的環境之中進行理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何爲好漢,感受流行音樂的特點。

三、創設情景,和諧對話

在教師樂意去傾聽學生,並讓學生提前進行預習做到有話可說之後,還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對話環境,讓學生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爲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創造條件。特別是中學生已經具備比較健全的人格,特別需要教師對其予以尊重和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其樂意走進音樂課堂。首先教師需要爲學生創設一個可以進行對話的物理環境。比如打亂學生的座位順序,讓學生分組坐在一起,或者像在劇院欣賞音樂作品那樣爲學生安排觀衆席的坐法。這樣打破了傳統的學生座位,方便了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讓學生感受到更爲輕鬆的課堂氛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樂於在課堂上與他人進行對話。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自身做起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活潑的課堂感受。教師在課堂上的態度需要親近友善,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積極解答,當學生做出一個較合理的答案時要予以肯定,即便學生說錯了也要注意不能態度強硬的對其進行批評。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對自己的定位應該是學生的夥伴,是對學生提高音樂鑑賞能力的引導者,要充分對學生予以支持和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的重視與尊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樂於在課堂上發言,並能夠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廣陵散》這一欣賞課,其時代背景距離現代學生的生活背景比較遙遠,學生在進行鑑賞時會有一定的困難。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樂於在課堂上針對《廣陵散》提出自己的問題。此時要注意,由於學生對於古琴曲無法像流行歌曲那樣喜愛以及更好地理解,針對其提出的問題可能會缺少價值。教師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予以欣賞,尊重學生在思考之後提出的疑問,並帶領全班同學共同討論,一起來幫助提問同學進行解答。教師要滿足學生充滿好奇心的提問。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廣陵散》中充斥的殺伐之氣,感受古代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統治的抗爭精神。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越來越得到廣大師生及家長的重視,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自身的傾聽意識,爲學生創設和諧的對話情景,通過各種手段來鼓勵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同時也需要學生協助教師,待着問題進入課堂。從而使對話式教學在音樂課堂上得到合理的利用,提升中學生的音樂素養,減緩其緊張的學習壓力,讓中學生在一種相對輕鬆和諧的心理狀態下完成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

音樂課後反思14

課後反思:

這節課圍繞歌曲《貓虎歌》來進行情境引導——情感體驗——自主感受——演唱與表現——模仿與創新——拓展創編等教學環節,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力求讓學生們在“遊戲式”的學習中主動感受、主動參與、主動表現音樂形象。用充滿童趣、詼諧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學生們有興趣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都得到提高,能較好的表現歌曲,也能掌握好歌曲的重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存在的不足:

(1)在學唱歌曲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學唱歌曲,可以最大可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唱的主動權關學生手中,實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學的良性互動,讓學生先讀再模仿,大部份學生能很快掌握,但是在歌曲演唱中對歌曲難點的把握還欠準確。

(2)在創編環節中,讓學生自主討論與設計,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但學生的創編方式顯得侷限,內容過於簡單,且討論的實效性還不夠。因而,可以在活動前更明確、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讓學生能充分、有效地發揮自已的想象,更具體的參與到間樂創造中去。

音樂課後反思15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節欣賞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這25分鐘的欣賞課中,我用了錄音機和CD機作爲教具,給學生欣賞了《梁祝》呈示部分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聽賞體驗爲主,設計與課堂目標有直接關係的問題。先是提出思考問題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整節課下來,發現內容容量大了,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得不夠恰當,上起來很倉促。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即讓學生能熟悉“愛情主題”的旋律。但在引導和啓發學生的過程中,不夠委婉,沒有作到深入淺出。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表面的瞭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生在這學段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一、在內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25分鐘的時間要上完這些內容,容量大了。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覺。時間安排得也不夠恰當,很多地方該細講的都沒有花時間。因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復聽的過程能隨樂哼唱“愛情主題”的旋律,如只選擇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在時間上會從容很多,着重欣賞主部主題,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樂主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

1、導入。

這一環節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設問:“這首歌曲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提示學生從歌詞中找出故事的情節。而在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情節時,略顯倉促,含糊其詞。

如當時可設計成這樣的板書形式,整個思路就一目瞭然了。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易掌握音樂主題發

展的每個環節。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寫景“引子”)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抒情“愛的主題”)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2、講解概念。

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把協奏曲的概念直接擺出來,感覺有點突然。

這一環節,可調整爲:把協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賞完後總結時再概括,直接講述“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在講解“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時,可抓住“協”字做文章,“協”即“協助、合作”之意,更貼近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3、開始欣賞音樂。

在欣賞每個音樂主題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標明確。

如在聽賞引子(寫景)部分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裏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通過自己的聽覺感受並結合導入部分的歌詞,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聯想到的畫面。

在聽賞“愛情主題”時,也是先給出問題“這一主題跟我們前面聽過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麼相同之處?重複了幾次?是連續重複還是穿插重複?表現了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沒能把《梁祝》的“愛情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中,故有誤導的傾向。如能委婉的把“愛情的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並及時引導、鼓勵學生建立起對周圍的親朋好友、()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摯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在聽賞連接部和副部時,先把問題擺出“這一部分的速度、節奏、旋律與前面的主題有什麼區別?表達《梁祝》什麼樣的情緒?”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自己的感受運用語言表達出來。

瞭解到聽課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礎,故在最後設置了3分鐘的互動。

從頭欣賞完整的呈示部音樂,“請同學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根據音樂來即興創作一段舞蹈。”但因時間已到,臨時把這一環節改爲:讓學生聽歌曲《梁祝》並跟着哼唱。使學生更深刻記憶《梁祝》“愛的主題”,起到深化本節課教學目標的作用。

標籤:音樂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