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課後反思集合15篇

音樂5.08K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課後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課後反思集合15篇

音樂課後反思1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節欣賞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這25分鐘的欣賞課中,我用了錄音機和CD機作爲教具,給學生欣賞了《梁祝》呈示部分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聽賞體驗爲主,設計與課堂目標有直接關係的問題。先是提出思考問題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整節課下來,發現內容容量大了,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得不夠恰當,上起來很倉促。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即讓學生能熟悉“愛情主題”的旋律。但在引導和啓發學生的過程中,不夠委婉,沒有作到深入淺出。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表面的瞭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生在這學段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一、在內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25分鐘的時間要上完這些內容,容量大了。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覺。時間安排得也不夠恰當,很多地方該細講的都沒有花時間。因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復聽的過程能隨樂哼唱“愛情主題”的旋律,如只選擇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在時間上會從容很多,着重欣賞主部主題,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樂主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

1、導入。

這一環節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設問:“這首歌曲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提示學生從歌詞中找出故事的情節。而在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情節時,略顯倉促,含糊其詞。

如當時可設計成這樣的板書形式,整個思路就一目瞭然了。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易掌握音樂主題發

展的每個環節。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寫景“引子”)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抒情“愛的主題”)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2、講解概念。

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把協奏曲的概念直接擺出來,感覺有點突然。

這一環節,可調整爲:把協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賞完後總結時再概括,直接講述“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在講解“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時,可抓住“協”字做文章,“協”即“協助、合作”之意,更貼近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3、開始欣賞音樂。

在欣賞每個音樂主題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標明確。

如在聽賞引子(寫景)部分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裏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通過自己的聽覺感受並結合導入部分的歌詞,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聯想到的畫面。

在聽賞“愛情主題”時,也是先給出問題“這一主題跟我們前面聽過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麼相同之處?重複了幾次?是連續重複還是穿插重複?表現了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沒能把《梁祝》的“愛情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中,故有誤導的傾向。如能委婉的把“愛情的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並及時引導、鼓勵學生建立起對周圍的親朋好友、()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摯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在聽賞連接部和副部時,先把問題擺出“這一部分的速度、節奏、旋律與前面的主題有什麼區別?表達《梁祝》什麼樣的情緒?”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自己的感受運用語言表達出來。

瞭解到聽課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礎,故在最後設置了3分鐘的互動。

從頭欣賞完整的呈示部音樂,“請同學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根據音樂來即興創作一段舞蹈。”但因時間已到,臨時把這一環節改爲:讓學生聽歌曲《梁祝》並跟着哼唱。使學生更深刻記憶《梁祝》“愛的主題”,起到深化本節課教學目標的作用。

音樂課後反思2

生活中的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怎樣讓孩子去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應該去深思和反省的。藝術教育通過一定的教育形式,將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集中展示和表現出來,讓孩子對美有更鮮明的感受和更深刻的體驗,是幼兒園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綱要》中對幼兒藝術教育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大班藝術教育活動《花兒與蝴蝶》正是王老師在新《綱要》理念的指導下所做的努力與嘗試,爲我們研究藝術教育,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案例。

一、情景的精心設置,爲幼兒創設了三維空間美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樹上長出了嫩葉,地上開滿了鮮花。在優美的《梁祝》樂曲中,美麗的“花兒”(角色)和“蝴蝶”(角色)在翩翩起舞,嬉戲玩耍。)

活動一開始,就深深吸引了每一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凝神屏氣,睜大好奇的雙眼,感受着眼前的一切,而這,只是幼兒園的一種慣見的教學方式―情景表演,卻發揮出了奇特的魅力,是因爲教師給它賦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美感。一是場景的設置及角色的裝扮給了孩子視覺上的美,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美;二是《梁祝》音樂給了孩子聽覺上的美。我們也許擔心:孩子聽得懂名曲嗎?但我們不能否認,孩子沒有理由拒絕美的東西,優美、抒情的樂曲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三是精彩的表演與整體的和諧給了孩子知覺上的美。教師精心創設的三維空間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和訓練幼兒“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去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馬克思)。感受美是美育的基礎,感受是表現的前提,幼兒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出對美的情趣。培養幼兒的感知力,教師必須引導幼兒去親身感受,必須以直觀的、具體的美去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們對美的形式和表象由感受到欣賞,從而激發表現美、創作美的興趣。王老師正是抓住了此特徵,精心設計了這一環節,爲後面的創作活動作了成功的鋪墊。

二、營造輕鬆民主的氛圍,給予幼兒和諧的環境美

這是所提的“環境”,是指心理環境,請看下面的幾段對話:

師:你認爲蝴蝶漂亮嗎?

幼:漂亮

師:哪兒漂亮?

幼:我認爲翅膀是最漂亮的

我認爲是蝴蝶身上的花紋......

師:你想把自己打扮成誰?

幼:我想扮成花兒

師:那你準備怎樣做?

幼:......

師: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怎麼樣?你想幹什麼?

幼:我想跳舞

我想散步......

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蹲下來”和孩子對話,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個孩子,耐心地傾聽,並努力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意願。《綱要》中要求“教師的態度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教師的可親、可愛、可信任、可依賴便是心理環境中最基本的“建築”,給孩子舒適、歡心和自由的感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纔可以展開想象,放飛思維。《花兒與蝴蝶》中,師生融洽,氣氛和諧,教師精心營造的“美”的氛圍,讓幼兒充分體會到了快樂學習,學習的快樂。

三、爲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表現的機會,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美。

我們都知道,藝術活動須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不同的特點和需要,提供均等的表現機會。《花兒與蝴蝶》中教師按新《綱要》要求,爲讓每個孩子都有動腦、動手和表演的機會,準備了豐富的操作材料。

工具類:剪刀、鉛筆、水彩筆、膠水、固體膠、膠帶、別針

材料類: 白紙、彩紙、亮紙、舊掛曆紙、舊報紙、硬紙板、皺紋紙、舊紗巾、絲巾、圍巾;各種顏色的線等

在進行美工活動時,每個孩子既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浩瀚好畫畫,就畫個漂亮的蝴蝶,做個頭飾戴上;小坤就用皺紋紙做個美麗的花環;亞雯呢,就拿紗巾別在兩隻小胳膊上,扇動着“翅膀”飛來飛去;思雨喜歡摺紙,於是就用彩紙折了蝴蝶背在背上......孩子們臉上掛着開心的笑容,專注於自己的作品中,甚至沒有一個孩子在打鬧,沒有一個孩子不歡樂。

由此看來,美工活動確深受幼兒的喜愛,而且意義重大,對於發展幼兒手、眼、腦的協調性、手的靈活性以及形象思維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它必須依靠物質材料,與材料的接觸過程是幼兒認識世界的感覺經驗,通過改變材料表達美的情感。有心的教師往往不忽視這一教育契機,不辭辛苦爲孩子準備種類衆多,數量夠多的材料,讓他們在動手動腦的玩玩做做中,學到知識,開發智力。讓每個孩子都有選擇的權力,表現的機會。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美昭然於衆。教師愛孩子,那就關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教育好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不同的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反思:

《花兒與蝴蝶》給我的總體感覺是一個“美”字,不容置疑,但美中亦有不足,在這許多“美”的畫面之後,卻殘留了一個不能稱之爲“美”的場景:

製作完成後,是孩子們的表演,然後整個活動結束,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離開了活動室。室內一下子靜下來。桌上有零亂的物品,地上到處是紙屑、殘頭等,一片狼籍。

看到這個場面,你能說這是美嗎?只是一個小小的忽視,卻在人的心裏留下了一絲陰影。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卻輕易放過了一個美的教育的良機。幼兒園的各項教育內容應有機聯繫,相互滲透。藝術教育也應與其它各科教學相融合。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契機,不時體驗教育的價值。

如《花兒與蝴蝶》,當活動結束後,可引導孩子收拾整理好用過的物品,清理地上的垃圾,讓活動室重歸整潔。這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教育契機:

1、培養了幼兒的自理能力及愛整潔的習慣。

2、體驗了勞動的快樂,勞動本身就是美。

3、增強了愛護環境的意識,進一步感受環境的美感。從這裏我們看到,幼兒園任何教育活動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依相輔,緊密結合。對孩子美的教育也不能侷限在藝術活動中。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美的人事物無處不存在,我們要勤于思考,善於挖掘,讓孩子充分去感受去區別,讓他們喜愛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意識到並彌補不美的事物,讓美走進每個孩子的心中,伴隨着他們和諧健康地成長。

音樂課後反思3

音樂活動結束後,我認識到我雖然把整堂課的內容都上了下來,但是在過程中沒有完全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放得開。

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我的教學步驟錯了一步,導致最後幼兒理解這首音樂的效果不是太好。當我將掛圖拿出來,邊放音樂邊解釋故事,一遍結束後,我就急於將動作加入到音樂裏,其實那時候幼兒還沒完全掌握音樂,只有個別音樂感較強的幼兒能夠跟上音樂做動作,知道哪些音樂是表現大象的,哪些音樂是表現蚊子的。所以當我請幼兒來分角色表演的時候,都是我在一旁提醒幼兒什麼時候蚊子的音樂開始,小蚊子應該出來,什麼時候小象音樂開始,小象應該出來。到了快結束的時候,我又將掛圖和音樂結合解釋了一遍,其實這一步驟應該放到前面去,能夠起到加強幼兒對這個音樂的理解,但是我卻把它放在的結尾,導致這一步驟沒起到作用。

總之,這一次的音樂教學活動讓我懂得教學過程不能錯一步,不然會影響全局的效果!

音樂課後反思4

《小馬》是一首C調的2拍子,很有輕快節奏感的歌曲,描寫的是一匹小馬跟着爸爸媽媽外出玩耍的情景。執教過這堂課以後,我發現孩子們雖然很喜歡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學會,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唱的過程中,只顧嘴巴兒忘了身體力行,可能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某個環節,以至於出現這樣的情況。

下面我對自己的出現的幾點不足做簡單的分析:

一、提問引導

這個環節一直是我的一個薄弱點,我常常在提問環節出狀況,要麼是問的不到位,要麼就是提問不關鍵,這種情況的出現常會致使自己的教學出現孩子不能明白老師問的是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要回答什麼。以後針對這類問題還有待加強學習,不僅是音樂課,其他課的提問同樣重要。

二、歌詞學念

每次學唱歌曲的時候,我總會忽視學念歌詞這個部分,直接跳過讓孩子學唱。可後來事實證明,這個步驟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個步驟,當孩子學會之後大家齊唱時,常會碰到某個部分的詞唱的含糊不清,可能連孩子們也不知這裏是唱什麼,只是用一個含糊的音代替。一直這麼下去,孩子們每當唱這首歌曲時都會在這個不清楚的地方疙瘩,成爲一種習慣性,這樣對於學習歌曲很不好。

我在教學時,先前是忘了讓孩子們先念再學唱,由於歌曲比較吸引小朋友,所以第一次效果出來還算可以,就是在部分地方有不清楚的現象。於是我趕緊補上漏洞,讓孩子們學第一段時就先念一遍,清楚的讓孩子們知道每個地方講的是什麼,最後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三、動作學習

在歌曲後面還有配套動作,這給我節省了很多創造的時間,而我發現這套動作在孩子們歌唱時是屬於安靜的運動,基本上是在座位上就可以進行,而且小朋友對於手指上的小動作反映不是很靈敏,有些孩子做的動作比較奇怪,但是我看的出來大家都努力學習了。在課堂學習時讓孩子們學習了這套動作,算是給孩子們一次手指鍛鍊,課外我在複習時,又帶上了一些跑跑跳跳的動作,孩子們唱的帶勁多了,可能我班孩子在學習這類歌曲時比較喜歡活潑點的。

不管是簡單的歌曲還是複雜的歌曲,對於音樂教學都有一套模式,自己在教學中要逐步的去摸索,並堅持走這樣的步驟,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教學成果,今後在音樂教學上就更上一層樓了。

音樂課後反思5

昨天,我們帶領小班的孩子們進行了一趟音樂遊戲的課程,這次課程的主題是小老鼠吃米,其中主要的人物是小老鼠和小貓,我們都知道,《小老鼠吃米》這首歌曲是音樂遊戲,非常滑稽和好玩。在活動中,孩子們都會唱歌曲,但是爲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複習歌曲時,我採用了幼兒唱,老師繪畫的方法進行,從而引導幼兒說出歌曲中唱到了誰,有什麼特點,由於是小班的幼兒,孩子們對小老鼠的特徵說的不是很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充分的去說,結合圖片讓幼兒去說出老鼠的特徵和引導幼兒去模仿小老鼠走路。

活動一開始的時候我引導孩子們先學習並大膽創編小老鼠的基本動作,引導孩子們大膽表現、大膽回答。接着就是一起理解學習歌曲的內容,孩子們在並遊戲邊學習中很快掌握了歌曲的基本內容。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分批扮演小老鼠和小花貓來進行搶凳子的遊戲,孩子們興趣很高。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孩子們在遊戲中興趣還是十分的高漲的,但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中,由於幼兒第一次接觸角色遊戲,再加上扮老貓的老師的動作幅度小,所以孩子們沒有感覺到角色遊戲的快樂,孩子們也沒有進行嘗試,這是這節遊戲不出彩的一個方面;想象孩子們會更加喜歡這個音樂遊戲,也可以使整個遊戲更加有樂趣。

反思:通過活動我知道了音樂遊戲多種多樣,有純粹在歌聲中活動的,還有純粹在樂曲聲中活動的,有些是有情節、有角色的音樂遊戲,內容繁簡不一,然而小班幼兒年齡小,一切從興趣出發。興趣能誘發幼兒學習的動機,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外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音樂遊戲時與同伴交流情感,孩子們在這種耳鬢廝磨的互動中還可以建立信任、瞭解和友誼,形成一個相互學習、開放的學習環境, 因此音樂遊戲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小貓和小老鼠是幼兒非常熟悉的兩個動物形象,幼兒很喜歡,尤其是出現了動畫片《貓和老鼠》,孩子們更是對小老鼠的聰明、可愛形象喜歡的不得了,因此我選了這個音樂遊戲《小老鼠吃米》,在這個音樂遊戲中,我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逐步出現遊戲規則,使幼兒自始至終保持極高的興趣,掌握遊戲。

音樂課後反思6

設計意圖:

開學不久,幾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談論着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後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議論,他們都對音樂噴泉的神奇、好玩讚不絕口,有些孩子還加上了動作表示。我想這不正是引導幼兒用肢體的變化來表達對音樂、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好機會嗎?於是,我抓住這一有利契機,結合新《綱要》精神,精心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能創造性地用較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噴泉的各種造型。

2、讓幼兒感受音樂的變化,並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3、引導幼兒體驗合作表演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課件《音樂噴泉》。

2、幼兒觀察過音樂噴泉,有過肢體活動的經驗。

3、帶鎖的套盒,桔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入活動室,談話。

教師帶幼兒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用動作暗示幼兒坐好。

師:剛纔我沒有說話,你怎麼知道要坐好呢?

幼:(因爲你坐好了,我們就知道要坐好)

(因爲你用動作表示了,暗示了)

師:你們知道老師平常喜歡幹些什麼嗎?(教師用肢體動作表示唱歌、看書、跳舞等等)幼兒發言。

師:你們喜歡幹什麼?也用動作表示,讓老師猜猜。

二、引導幼兒嘗試聽音樂進行肢體表演

師:剛纔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現在老師請你們聽一段風的音樂,請你們來表演風中的柳樹,好嗎?

幼兒聽音樂,教師根據音樂提示現在是微風----大風----狂風。

請幼兒表演風中的柳樹,教師隨機指導、提示。

音樂停止後簡單提問:你在幹什麼?你爲什麼這樣做?引導幼兒簡單表述自己的表演。

三、引導幼兒表現音樂噴泉

1、出示魔盒激趣。

出示魔盒,師:你們猜猜這裏面有什麼?幼兒自由發言。

師:到底誰猜對了呢?老師也不知道。大家只有完成盒蓋上的要求才能拿到鑰匙打開盒子。要求:請小朋友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師:你們見過音樂噴泉嗎?在哪見過?它是什麼樣子的?

2、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看課件(一),欣賞音樂噴泉後提問:你看到的噴泉像什麼?(皇冠、樓梯、金字塔、橋、生日蛋糕等等)

噴泉的高低與什麼有關?(音樂的輕重、快慢有關)

音樂輕柔舒緩的時候噴泉是怎樣的?(低低的、慢慢的)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

音樂強烈的時候噴泉會怎樣的?(噴得很高)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

師:音樂噴泉真有趣,現在我們就來表演有趣的音樂噴泉吧。

幼兒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教師及時對進行肢體表演的幼兒給予肯定和迴應。

3、聽音樂合作表演音樂噴泉。

師:剛纔大家做得都不錯,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一段錄像。

看課件(二),並定格噴泉畫面,引導幼兒觀察。

師:噴泉是怎樣變化的?你們會做這樣的噴泉嗎?請你找幾個好朋友商量一下做怎樣的噴泉,用什麼動作來做。

(幼兒找合作伙伴,商量做什麼造型,如何分工)

師:音樂噴泉開始表演。(幼兒分組合作表演音樂噴泉)

師:剛纔每個組做的動作都(不)一樣,下面請大家想一想噴泉還有那些變化,怎樣來表現。請聽清楚音樂的強弱,噴泉又要開始表演了。幼兒分組合作聽音樂表演音樂噴泉。

教師指導、簡評。完成盒蓋的要求,打開盒子,裏面還有一個小盒,盒蓋上也有要求。

四、遊戲:剝桔子、吃桔子。

小盒蓋上的要求:全體小朋友聽音樂表演一個大桔子。

師:你們吃過桔子嗎?桔子有些什麼?(皮,桔瓣)怎樣才能象一個桔子?幼兒討論,發表意見。(外面是一層桔子皮,裏面是一瓣一瓣的桔子)

幼兒聽音樂表演。教師剝皮(一片一片的剝,外圈幼兒一個一個蹲下再躺下)

教師吃桔子(一瓣一瓣的吃,裏圈幼兒一個一個蹲下,沒蹲下的是桔子籽)

教師簡評,(可重複這個遊戲。)完成小盒蓋的要求。打開盒子取出桔子,大家一起分享桔子。

音樂課後反思7

在這次藝術共同體活動中我上了一節中班音樂活動《雪花和雨滴》。在接到這個歌唱教學的任務時,首先思考:我怎麼樣讓孩子喜歡去唱歌,能從中體會到唱歌的快樂,能夠粗淺的感受到這首歌曲的情感?我又怎麼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能夠比較流暢,而沒有刻意教授的痕跡?所以以此爲前提,將活動的設計分爲了三個部分:導入、展開、結束。

在導入部分,通過冬天的歌曲《聽》作爲發聲練習的曲目,自然引出本堂課,在前面的創編小雪花從天空中飄下來這個環節,既符合活動的目標,又讓孩子能感受到歌曲優美的旋律,通過碰鐘很簡單的區分了樂句,也發揮了想象,變幻了不同的動作,但是在這個環節原先是兩段自由飛舞,但是一時疏忽少聽了一段音樂。

在展開部分,孩子學唱歌的這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我設計了從“?”入手,出示簡單的圖譜,一步步的深入,這也是一個理解歌曲,分部教學的一個過程。接下來通過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對唱,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分組唱、創編動作演唱等等讓孩子很有興趣的學唱歌曲。有了小雪花的基礎,小雨滴就比較容易進入。

最後結束部分,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通過這次的上課,我感觸比較深的就是一件事情你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有哪方面的不足,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掩蓋的。雖然歌唱並不是我的特長,但是課堂是發展孩子能力的場所,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老師們來聽你上課,不是來聽你唱歌的,而是看老師是如何引導孩子學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活動中能力發展了,而且還很快樂。在專家老師給我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後,雖然對於修改的結果底氣不足,但是心中有一個想法,就是願意去大膽的去嘗試,哪怕失敗也無所謂。這次活動給我帶來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感謝它!

上本次活動前,我有點擔心,因爲這是一節正合男孩子心意的一個活動,他們是最喜歡打打鬧鬧,學什麼功夫不功夫的,我擔心在課上孩子們會打鬧成一片,我會疲於管課堂紀律,所以在課前是做足了功夫,怕我的功夫不到位,而讓孩子們學得不到位。

1.反覆聽音樂。

這個音樂節選自屠洪剛的《中國功夫》,不過作了很多的修改,音樂的節奏有快慢和一段唱歌、一段唸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歌詞和歌曲的長度,歌詞少了,歌曲也就短了,較難的部分都修改過了,很適合孩子的學習。我之前也是對這首歌的歌詞不太熟悉,因爲磁帶上的歌曲變了以後,我就反覆聽歌曲,分出間奏和幼兒表演的部分,這樣我就能在課堂上提醒孩子們哪裏做什麼動作,再讓幼兒來分辨。

2.降低動作難度。

我看了書本上的動作以後,我決定自己改動作,並去掉變換動作的環節,因爲我覺得孩子們第一次練習,不需要那麼多的內容,只要孩子先掌握這些內容,換動作可以到下午的音樂遊戲中進行。我自己改編了幾個動作,反覆做了幾遍後,能跟上音樂節奏完整的一套下來很順手,就決定這樣教。

3.變換上課的角色。

剛開始看碟片的時候,孩子們是目不轉睛,等到了我練習的時候,就有好動的孩子要跳出來了,我一看,不行,馬上改變上課思路,我就說成自己是師傅,我要選功夫練得到家的孩子做我的徒弟,孩子們看我演習一套動作很有架勢後,聽我口氣還嚴肅,所以好動的孩子立馬就收住了,個別還在動的,我就馬上表揚幾個能幹的孩子,告訴大家我決定收誰做徒弟,這下一來,所有的孩子都打足了精神,連幾個嗲嗲的女生也開始了她們的花拳繡腿,音樂一放,還真有少林寺的味道,我心中暗喜。

4.時間把握恰到好處。

時間把握不準一直是我上課的一大弱點,這次的課堂正好把握準了,回顧一下,還真的是自己課前的充分準備和課中的靈活機智讓自己體驗了一回成功。

結合這堂課,我反思本週的其他活動,上的比較失敗是健康活動,我總結了一下原因,就是有的地方做得不到位,上隨堂課也要像公開課那麼精心準備,下足功夫,就能相應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能保證讓孩子在每堂課上獲得一定的信息量。這是我要督促自己去實行的。

音樂課後反思8

活動目標

1.在掌握身體動作的基礎上,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拔根蘆柴花》。

2.在教師指揮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改變指揮方案,豐富演奏內容。

3.在集體演奏中,注意樂器打擊時的音量、音色與樂曲情緒應和諧一致。

重點: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拔根蘆柴花》。

難點:在集體演奏中,注意樂器打擊時的音量、音色與樂曲情緒應和諧一致。

活動準備

1.會看指揮、分聲部做身體模仿動作。

2.鈴鼓、碰鈴、圓舞板、大鼓、鈸等打擊樂器人手一件。已經擺放在幼兒椅子底下。

活動過程

一、 熟悉樂曲、鞏固節奏型

1、 伴着歡快的《拔根蘆柴花》音樂幼兒和教師一起跳舞,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激發幼兒進行音樂活動的興趣。

2、 鞏固、熟悉節奏型。

二、 聽音樂《拔根蘆柴花》,做相應的身體動作。

三、 學習用打擊樂演奏樂曲。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設計配器方案。

2、幼兒根據配器方案,看教師指揮用樂器進行演奏。

教師:請小演員們從椅子底下輕輕拿出樂器,準備好,我們這一次要用小樂器來演奏了。

3、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演奏樂器中的困難。

4、教師啓發幼兒設計新的配器方案。

5、幼兒按照新的配器方案看教師指揮演奏。

教師:這一次我們要用剛纔討論的新的配器方案演奏樂曲了,請仔細看好我的指揮。

6、教師組織幼兒探討如何讓演奏更好聽,並提出力度要求。如:X XX|中強、輕快; [11]~[16]小節稍弱、跳躍;[19]~[24]小節稍強、熱烈。

課後反思: 拔根蘆柴花(打擊樂演奏)

這次的公開課是園指定讓我上一節有關打擊樂方面的內容的音樂課,讓年青教師能有一個對上打擊樂有個初步的瞭解,說真的我心裏沒有一點底,首先現在的教材中在打擊樂方面的教學內容很少,孩子接觸各種打擊樂器就很少,在這種情況下要上好一節打擊樂課 很難。再說這次是讓我上給年青教師看起到一個示範作用,所以我很重視這一次的公開課。要上好這方面的課,首先要給孩子鋪墊一些有關內容,如:認識多種節奏型、接觸一些打擊樂器並認識、還要學會如何去欣賞音樂等等。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知識鋪墊。

《拔根蘆柴花》是我們大班九月份的主題《中國娃》中的內容,整首曲子以民間樂器二胡爲主奏樂器,再配以其他的樂器伴奏,表現了歡快愉悅的情緒,洋溢着濃濃的中國音樂風。 一首樂曲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音樂教學,既可以欣賞又可以演唱即能創編律動又能開展音樂遊戲。我把打擊樂演奏作爲《拔根蘆柴花》這首樂曲的表現形式。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在學會身體動作的基礎上學習用樂器演奏。難點是:注意樂器的音量、音色與樂曲情緒的一致和諧。設計配器方案。整個活動幼兒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創造的熱情很高,尤其是在最後樂曲合奏環節,孩子們表現特別棒,各種樂器配合得非常默契。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打擊樂的孩子們來說能有這樣的表現讓我尤其欣慰。

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

1、活動過程中,體現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先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2、讓孩子嘗試各種樂器,讓他們心裏上得到滿足。孩子們興趣很高,他們演奏時個個都非常認真、投入。

2、幼兒能根據老師的指揮進行不同的演奏,效果不錯。

3、不足的地方事先我也想到了,在圖譜上是否能讓幼兒看出強弱拍的關係,在集體評課中有的教師也提到了這一點。

音樂課後反思9

上週,我在大班執教了一次音樂活動《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藏族民歌,歌曲還有濃濃的藏族舞元素,可以讓幼兒在欣賞了解藏族文化的同時,學會藏舞的基本舞步。

本次音樂課《北京的金山上》是爲了讓幼兒對藏族文化有初步的瞭解,學習藏舞的基本舞步同時感受樂曲表達藏族人民對毛主席,對祖國的感激和熱愛之情。活動開始,我將課前蒐集來的穿着藏族服飾的人和藏族人民獻哈達的圖片播放給幼兒看,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民族的人,他們藏族服飾的`特點是什麼,經過我的引導,幼兒普遍發現藏族服飾的袖子是很長的,他們穿的裙子都是五彩的。在問到幼兒藏族人民通常送給別人的禮物是什麼時,幼兒都回答不出來,有些孩子講長長的,白白的圍巾,我順勢問下去,那這些長長得白白的圍巾叫什麼呢?最後,我告訴幼兒這個叫“哈達”,並請幼兒學習歌中最後一句“巴扎黑”獻哈達的動作。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如果在其中結合生活經驗請幼兒把自己所知道的藏族舞舞步跳給大家看看,可能會對後面活動的展開,奠定更好地基礎。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首先將歌曲播放一遍,讓幼兒欣賞,聽一聽歌中唱了什麼?你聽了這首歌有什麼感覺?在聽得過程中,有個別幼兒對這首歌已經熟悉,還有個別幼兒已經聽着音樂在開始跳舞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沒有及時的制止,導致在欣賞完歌曲後,回答這首歌唱了些什麼內容時,好多都回答不上來,個別幼兒從頭至尾,只聽到最後一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反思自己應該在組織欣賞的過程中,請幼兒坐在位子上仔細傾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欣賞環境,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組織幼兒一起學習《北京的金山上》的藏舞,我重點訓練了彈簧步和甩袖,一開始幼兒的興趣很高漲,非常認真地跟着音樂跟我學,但跳過幾遍後,我發現有些幼兒開始開小差,開始胡鬧了,我即便有上前制止,但效果並不明顯。課後,我反思在幼兒失去興趣的時候,怎麼樣才能再度挑起他們的興趣呢?我想,當時如果我在一旁對跳的好的小朋友進行表揚,請他去西藏做客,跳給藏族的人民看,可能會再次挑起幼兒的興趣。

最後一個環節原本是想把歌詞的大意講給幼兒聽,讓他們帶着感情去跳這個舞蹈的,但是到最後發現,大家都沉浸在跳舞的興奮中,根本聽不進我傳授的情感,我應該把這一環節提到一開始的欣賞歌曲中,在他們欣賞完歌曲後,讓幼兒談談這首歌曲表達的什麼情感,效果可能會更好。

《北京的金山上》這節課在執教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值得反思,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實踐,我會有新的突破。

音樂課後反思10

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也非常強調學科滲透。同時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努力探索如何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在“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研究”中承擔了這節語文網絡教學的實踐任務。在設計學習思路時,我就和同組其他老師討論,極力避免了以往網絡課教學課中只是讓學生藉助網絡學會收集信息的狀況。於是上述這些也成爲我備課的出發點,即努力做到:上一節藉助於網絡的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首先,在和計算機老師商量備課時,我們就達成一致的意見,不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製做網頁課件上,而是要放在認真備課上。所以我們選擇了借用博客服務平臺,生成了簡單易操作的交流平臺,用欒富海老師的話說;這是用零技術的平臺做了最有實效的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平臺樸素美觀而又方便師生共同交流。

其次,藉助於網絡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強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進行師生交流。例如:我們平時上課前也要求學生預習,寫成預習筆記。但這隻限於單個的學生與老師交流,學生往往應付了事,沒有積極性。而利用網絡卻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之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在佈置回家預習時,大部分學生當晚在家能很認真地完成預習,並將其成果發佈在相應的交流平臺上。到上課前爲止,同學們一共在預習成果區域欄內發佈成果118條,學生們詳細蒐集了本課的疑難字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代表作品、圖片等等。課前質疑公佈區一共有65條,學生們從語言、課文內容、寫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隨時分享別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別人伯疑問。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對其他同學的疑問進行分析、篩選、整合。這要是在平常的課堂上難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難操作的,因爲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學生知道其他同學的疑問,而在網絡課堂上這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爲學生可以在質疑區很方便地瀏覽到所有同學的疑問。所以師生都可以將精力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上了,這既節約了大量時間,又使課堂含量大大增加。

這樣的優點也體現在課堂現場閱讀交流環節中。當同學們整合討論出本課的研究問題後,老師當場將問題發佈在文本閱讀交流區,在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之後,將自己的觀點簡潔地回覆在問題之後,老師可根據情況請同學進一步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也能被其他人所瞭解。當然,如果對其他同學的觀點有分歧的,也可以當場交流討論。這就使同學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有利於對文本作深入地理解與思考。

當然,在聆聽作品區更是體現這種優越性了,在以往的課堂上如要欣賞作品,那隻能聽老師的,老師放什麼我們聽什麼,而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熟悉程度、感覺來自由選擇聆聽,有利於他們在聽時的感受和理解。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效果要遠遠好於由教師掌握的單一的聆聽過程。

音樂課後反思1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發明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於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爲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多篇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課程規範》指出:“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作爲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樂新課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弘揚將具體地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作爲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使學生了解認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和責任;第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而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並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時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說:“民歌是民族的產物,它的發明永遠都不會達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階段中,它總同時寄託在很多形式裏。”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民歌,因爲它們短小精悍,易於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選擇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的傑出代表,嘗試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於全國的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是我國民歌中最豔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爲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喜愛,因而成爲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從學情上看,學生對《茉莉花》已相當熟悉,爲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課我不單單停留在這一首歌的教學上,而是以“茉莉花”爲主題,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等內容。通過多篇這些藝術作品,加深學生對《茉莉花》和民歌特點的認識,從中感受美、發現美、發明美。

2004年雅典奧運會落幕式上一個手提紅燈籠的小女孩在全世界億萬觀衆面前,唱響了〈茉莉花〉,那清新優美的曲調,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也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重現這激動人心的一剎那,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情境導入肯定會吸引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編導爲什麼會選擇這樣一首民歌,問題的設置引起了學生的考慮,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來歌曲的學唱、感受也變得順理成章了。這樣的旋律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學唱上多花時間,而是挖掘歌曲的豐富內涵,通過歌曲處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音,什麼調式,節奏是緊密的還是寬鬆的,引導學生一邊聽辨一邊考慮,找出民歌的相通點,一般都是五聲調式。歌曲演唱時,學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後一個音顯得有點低,不利於聲音的發揮,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動,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這樣的處置更易於表達愛花、惜花,不忍將它摘下的情感。在反覆吟唱中歸納江蘇民歌的特點——優美柔和、細膩委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歌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蘇人細膩委婉地表達對茉莉花的喜愛,東北人卻是豪爽熱情的,他們毫不遮掩對茉莉花的喜愛,體現在他們的歌曲裏,顯得風趣幽默。河北人的剛直爽朗,也帶給茉莉花不同的感覺。引導學生聽辨這三首極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強烈的聽覺反差,引導學生更好地瞭解我國的民歌和那裏的人民是離不開的。通過聽辨、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經過比較學生髮現三首《茉莉花》,節奏有的寬鬆,有的緊密,情緒有的清新優美、有的豪爽熱情、有的剛直爽朗,特別是東北版的,襯詞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幾分風趣和幽默。而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五聲ZHI調式,同樣表達了對茉莉花的喜愛。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聽賞不只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們的內涵和聯繫。

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鐘,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音樂課後反思12

上課已過去許久,而這兩天的工作學習卻讓我依然沉浸在上課的過程中無法自拔。

三月上旬,教研員給我了一個任務,完成全區公開課,要求內容、課題自定,也正是因爲這個自定,讓我猶豫不決,難上加難,琢磨了許久,才定下這個課題《電影音樂》,接下來我就本節課的個人體會和想法與改進記錄下來,以便以後更好的總結和學習。

一、導入環節:“小而精”

很多年輕的教師(也包括我自己)會把音樂課導入環節,在備課之時,作爲一個重點,亮點來完成。本堂課的導入環節的設計,最初的想法,用陶笛吹奏《雪絨花》,播放《音樂之聲》中的主題音樂導入,提高吸引學生的音樂興趣,再來介紹奧斯卡電影。而後在試教上課過程中,發現了衆多問題,時間不夠,過於繁瑣,新穎但不實際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後經過幾次整改之後,最終以《哆來咪》爲導入,直接介紹電影音樂分類中的一首形式“插曲”,這種導入準備的直入人心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授課過程:“小而準”學會整理、歸類

本堂課在電影音樂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雜而多,如果沒有很好的歸類,整合內容,是無法清晰,清楚完成本課的目標。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欣賞還是唱歌課,都需要採用三維思考教學模式,把所有的問題設計連貫起來,用二條線索和思路在其中,這樣備課上課都會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而免走彎路。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也極爲講究,有效問題與無效問題區別在於,問題的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爲上課的內容做一個很好的鋪墊,而無效問題的設置非但沒有效果,並且會把自己也套在其中。因而問題的設計的有效性,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主要問題,其次,還有比如語言邏輯,思路清晰等等,都是我本堂課出現的一些細小的問題。

最終歸納幾點:

1、思路清晰

2、語言簡樸,無需過多無效的語言。

3、問題、知識點二條線路時刻貫穿於其中

4、邏輯、歸納的能力提高

5、針對老師設計的問題,學生無法回答出來之時,老師就需要採用引導,更多是如選擇題式等等。

音樂課後反思13

在這個音樂教學活動中,本次活動以小熊一個人很孤單,要找好朋友,爲一個主線,後來找到鼴鼠角色貫穿整個活動,寶寶們情緒很高,都能聽音樂做生活模仿動作,使課堂有趣而又生動,使幼兒真正的玩中學,學中玩。

我將這個活動設計爲音樂遊戲活動,小班的孩子在活動中讓他們唱了以後就忘了做遊戲,做遊戲了又忘了唱,所以我就在網上下載了“碰一碰”的音樂,並自己拼接了有趣的碰撞聲,這種音樂比較能刺激幼兒的神經,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遊戲興趣。活動中,孩子們能在音樂聲有趣的和夥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腳,開心的笑着,遊戲着。要求幼兒能邊唱歌邊與同伴合作遊戲,在小熊找朋友示範後、老師找朋友示範後,再通過老師與幼兒之間的示範,這讓孩子能更好的掌握了遊戲的規則。都讓孩子在反覆感受中,輕鬆而興趣地進行遊戲。使孩子體會到了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動作,從而完成了音樂教學的目的。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玩耍”“碰觸”的熱情,同時對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活動中,孩子們都特別希望能找到老師去碰一碰,所以當執教者提示孩子們找一個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圍到老師身邊,顯得很興奮,所以活動過程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加者,能夠真正做到師幼的有效互動。活動在高潮中結束,孩子們仍然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特別快樂。本次活動是以音樂遊戲貫穿始終的,採取了邊唱邊與幼兒一起玩的形式,這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歌曲和動作。此外,在活動中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碰一碰”的熱情,也給幼兒與幼兒間提供了一個交流的機會,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認識更多的朋友,同時對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不足的一點:

1.幼兒在創編的過程中不夠大膽,教師引導的不夠。導致還有很多身體能和同伴互碰的地方沒有找到。這個在課前也可以和幼兒一起認識一下身體的部位。

2.孩子們活動是帶領他們在教師圍好的大圓圈上的,爲了更好地組織孩子我讓他們坐在圈圈上,但是音樂遊戲“碰一碰”碰的時候需要小朋友們站起來,導致讓孩子們學做動作時一會坐下一會站起來,設計的不是很好。

音樂課後反思14

本次音樂活動——《小老鼠和大懶貓》音樂選自海頓的第94交響曲片段,音樂有較明顯的強度與力度變化。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在活動中結合故事、課件、遊戲等形式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強度、力度的變化,並引導孩子用身體動作的幅度力度的變化來表現樂曲力度的變化。孩子在扮演小老鼠走路的時候,能分辨出音樂的輕重,根據輕重聲音,他們一步一步有節奏地走,也給這個音樂很好的表現出來。通過本次的欣賞活動初步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驚愕交響曲》中的“驚愕”,我可以在剛開始引出的時候,鋪墊詞語“驚愕”;雖說有圖譜的出示幫助幼兒理解整段音樂的結構,但是總體來說圖譜的利用還是不夠,可以與音樂配合;吃餅乾的環節可以省略,用動作代替;在胸飾的擺放方面也需要我再仔細考慮,我是不是可以事先在教室裏貼好或者貼在黑板上,讓幼兒自己來撕取,這樣一來也減少了幼兒注意力的分散。

整個活動,幼兒的參與性很高,興趣也很濃,我可以在以後的藝術教學中,多多開展此類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

音樂課後反思15

《小老鼠走樓梯》是中班的一節音樂遊戲,遊戲的主人公是一隻小老鼠,歌曲不長,內容也比較簡單易懂,孩子們非常感興趣。首先,我通過出示小老鼠圖片,表演“小老鼠上燈臺”,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然後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同時我又充分運用肢體語言,採用邊說歌詞、清唱邊讓小老鼠走樓梯的動作把歌曲內容表現出來。接着,我請幼兒和小老鼠一起遊戲唱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充分運用了肢體語言來幫助幼兒學習,讓幼兒的小手變成小老鼠、變成樓梯,並通過一個人、與同伴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表演,從而起到鞏固、複習的作用。最後,我請幼兒發揮想象,邀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來走樓梯,從而引起幼兒創編的興趣,體驗音樂遊戲模仿的快樂。

在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肢體動作:讓幼兒的小手變成小老鼠、變成樓梯,不管是一個人表演還是和同伴一起遊戲,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都非常感興趣,得到了預期的效果,當孩子們和同伴一起合作遊戲時,孩子們都覺得很有意思,都開心地笑了,他們一邊學唱歌一邊做動作,積極性特別高。在最後的創編遊戲中,孩子們更是興趣高漲,模仿的惟妙惟肖,學習的速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由此我覺得,身體語言在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適時、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及時發現、捕捉幼兒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鼓勵也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這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讓幼兒表演的環節,我擔心幼兒自己設計的不好,所以我把我的思路告訴了讓他們按照我的方法去表演,雖然說他們每個人都能表演好並且很開心,但是卻顯得很被動:我說怎麼演,孩子們就怎麼演,他們連自己創新、選擇的餘地都沒有。我想,如果我能放手,讓幼兒大膽、自主、創新地去設計,去表演,也許他們會設計出許多他們自己喜歡、自己需要的動作,最重要的:他們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真正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人。

標籤:音樂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