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攝影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攝影7.04K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一名少先隊員要爲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爲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着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祕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少先隊員,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祕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着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着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和藹可親和關懷愛護;二是認識引用對話的不同方式,並通過對話讀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爲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踊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

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2

新課改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着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啓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爲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踊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爲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聽着他們真實的感受,看着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繫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纔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啓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說:“文中爲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裏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說,教室裏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爲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爲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繫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爲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3

在學生熟讀課文,質疑問題後,經過我們師生的共同篩選,最後確立了兩個問題爲我們研究的重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我們知道《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爲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爲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爲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4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爲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男孩是個什麼樣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爲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爲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爲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5

教學《小攝影師》這一節課時,按照以往的環節,學習生字,出示生字,學生注音、組詞。然後導入課文“上節課我們學習咧寧和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著名作家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裏的小男孩是一個攝影師,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之間發生什麼故事”,分角色讀課文,對這篇課文不熟悉的原因沒有讀出人物的語氣,然後我給學習們範讀,齊讀,由於以前的習慣,讀課文時拖音長。這是以後應該糾正學生的地方。爲了激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讓學生把自己融入到裏面的人物去。比如自己是高爾基,在我的提示下慢慢的融入角色,去感受文章中人物。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很快同學就把小男孩內芯的想法分析出來,通過高爾基的耐芯、關芯。學生們總結出高爾基是非常愛護小男孩,緊接着找出來體現出愛護小男孩的句子,學生們也找的非常認真,小組討論卻不夠好,很多學生還是不習慣跟別的組員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總是在座旁聽,不過現在的小組合作比之前有些進步,但是還需要強化。雖然小組合作不是很好,但學生們還是把這幾句話找出來了。通過愛護小男孩引導出高爾基愛護下一代的少先隊員,引導了以往沒有學過的中芯思想。這節課同學們上的非常開芯,最後讓同學們續寫了這個故事,出乎意料的結果。很多學生奇思妙想,寫出來的非常精彩。比如說“過了很長時間,小男孩終於來了,站在門口,猶豫了。到底進不進去,還是不進去了吧,上次耽誤那麼長時間。最後小男孩轉過身要走,突然站在他面前的高爾基叫住了他,他趕忙跑掉了”,雖然學生寫的很多句子都不通順,但是卻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這個人物裏去寫,這個非常的可貴。最後讓幾個學生表演了一篇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還當起了導演。這樣一來,即能把語氣讀出來,又感受人物的內芯,對這篇文章印象也更深了。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6

前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藝術是磨礪的過程,只能說教學藝術離我還很遠。

一、課前吃透教材,“備”好戰,允許課堂生成。

在教學時,《教師用書》是每天都必須吃透、通讀、圈圈劃劃的好書,如果學生預習一般。不求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但至少,在課前,針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就可以預先解決。之後,再看教案。前輩們的教案,已經很詳盡了;網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儘量理解前輩們的教案,然後以《教學用書》爲指導,單元主題爲基礎,進行適當補充。通讀教案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第二天的課程實在很多,至少要將教案中的教學大步驟備清楚,將關鍵的問題寫在語文書中,讓孩子們帶着問題學習的時候,也要要求自己帶着問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有很多好的問題,適當的在教學預設之外的,如果能爲教學服務的,應當被允許。

二、儘量幽默,讓學生敢說、想說、能說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如果讓人覺得疲憊、倦怠,那麼就不被學生所喜歡,也沒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課上,儘量努力讓自己學會幽默,哪怕只是一個誇張的動作、一個對學生的肯定——握個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學中的交流,也能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個攻擂者,會隨時向教師提出挑戰,當然,作爲“權威”,我們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學生質疑是學習最好的良藥。在《小攝影師》第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各種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生字,也梳理了課文內容。如:

生1:“列寧格勒”是什麼?

生2:這個少先隊員真不禮貌,怎麼能向這樣的人物高爾基扔紙團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爾基說自己很忙,爲什麼要是那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呢?

生4將“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讀成“請你在這兒看報紙”,於是生5舉手提建議:

高爾基算是個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說話,你怎麼能用“你”呢?該用“您”!

生6:這少先隊員真衝動呀!師表疑惑:“衝動?”生繼續:“對呀,你看,膠捲沒有或者問高爾基借,也可以聽高爾基說完嘛,怎麼就馬上上電車了呢?”

……

學生的問題一大串,面對這麼多問題,難道都是老師來回答?

當然不需要!

相比較教師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更喜歡聽學生的,也極爲積極。

生11:列寧格勒就是一個地方嘛,詞語手冊上有的。

師奸笑:嘿嘿,你沒有去看哦,以後要注意。

生12:列寧格勒是蘇聯的一個地方,其實和金色的草地裏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個國家的。

針對生2提出的問題,師:少先隊員真那麼不禮貌?他沒有嘗試過嗎?看來沒讀透文本呀!於是隨繼學習了第1自然段。抓了幾個點:信中內容“請您讓他們放我進去”、“立刻就走”,當然,學生也會說到課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學生提到了也不是壞事,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少先隊員有辦法,這個看似不禮貌的行爲也是被逼無奈呀!

以上,生提問,師稍點撥、提問,再將問題拋還給學生,學生“攻擂”的激情就來了!將課堂還給學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7

試用修訂版大綱中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對教育的感覺:看着孩子,願意去愛;面對成長,懂得感動!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愛的遷就!步入國小,我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耐心,教師的正確引導會開啓孩子的心靈,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在每堂課中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在讀中去感悟、去發現。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8

1.以問題導入新課比單純的敘述更吸引人。引發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課文、尋找答案的熱情,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2.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以兩個“突然”句作爲切入點,讓學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爲串聯課文的“珠子”。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這幾句話如何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

3.本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應該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4.教師抓住“吩咐”一詞,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具體語言環境揣摩其中包含着的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之情。“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

5.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及態度的變化,通過高爾基對記者和對小男孩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比: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讓學生再次深刻體會到高爾基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愛護。

6.最後以問題結束課文:“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情境之中。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使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9

本學期開始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從國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級確實讓我很不適應,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處於半混沌狀態。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重點,而且還天真的以爲三年級的國小生會和國中三年級的學生一樣,知道自己預習,知道自己把課文中不認識的字都解決呢!以至於自己在開學第一課就沒有認真的給學生講生字新詞,而是讓他們在課下的時候自己完成作業,交上來的作業讓我大跌眼鏡!錯的一塌糊塗!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給澆滅了!

從第二課開始,我便開始了生字的教學,並且是很認真的!直到講到第六課《小攝影師》,雖說生字是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這節課結束後,我就發現了自己的授課存在着很多問題!原本計劃好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到了真正上課時就把這些東西都拋至腦後了,完全沒有想起來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可能想起來了,但卻又有些擔心。不知道究竟是在擔心什麼?或許是害怕學生讀不出來那種語氣、感情,所以就乾脆不去挑戰這項內容。這是一個特別失敗的地方。沒有迎難而上,而是看到困難就退縮了……

其實這一課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在備課時我也有計劃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以後用課本劇的形式把這一課的故事演繹出來。可是,又想到之前我們排過的課本劇,我就好害怕。

最最關鍵的是,一直聽在鄭州上班的同學說,他們學校現在上課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導學案上課,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錯了,就也想試試。明知道聾生的自學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師帶領着學,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師累,學生也累。可是,我還是在學校的打印室把我的導學案打了出來,一共9份,學生每人一份。同學之前給我發了一份他們的模板,我感覺太難了,我們的學生估計理解不了,於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認爲還比較容易的學案。誰知道讓我頭疼的事情真得就發生了,學生根本就看不懂導學案上是什麼東西,什麼“自主學習”、“拓展延伸”、“知識鏈接”等等,裏面我設計的有有關高爾基的介紹,學生也是看的暈暈乎乎,全然不知說的是什麼。不知高爾基是誰,是做什麼的。就連我解釋過後,仍然是一片迷茫……

這節課啊,真得讓我上得亂七八糟的,本以爲可以用導學案一起上完這一課,可是最終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失敗啊!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爲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着。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爲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一、聚焦“小紙團”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說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說:“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說:“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爲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爲,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爲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爲他沒有因爲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爲“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二、關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這裏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機對着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爲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着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聽着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着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爲忘帶膠捲而哭着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繫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閱讀的水平,由表及裏,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着頭做小動作,他們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說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爲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說卻是——“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1

通過這節課與學生的共同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不是一個聽記的容器,他們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體驗,教師要善於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體會文本的內在情感。在這節課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情境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材的特點,創造性地把學生引入文本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做“小男孩”、“高爾基”或把老師當做“高爾基”,讓他們以特定的角色帶着情感色彩去學習,在角色體驗的驅動下,這種“有我之境”產生了巨大的、無形的引導效應,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處境,去思考、去體驗。同時這樣又再現文本內容的相關情境,使情境直接訴諸於學生的感官,使他們對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從而引發學生學生的共鳴,使其如臨其境,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把學生引入渴望嘗試的情境中,使學生躍躍欲試,以致積極傾吐自己的感受,釋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化地朗讀

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個人讀、小組讀、師生對讀、表演讀均可自由選擇。這樣釋放了學生的內心情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同的語調、不同的感受噴涌而出,使教學真正成爲學生自我需求的活動。

  三、尊重學生主體,培養問題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個體與文本的對話。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越俎代庖,代替學生閱讀,代替學生髮問,久而久之學生的疑問越來越少了,簡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建議;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首先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本人引導學生按角色的出場順序來朗讀理解課文,其他組的同學可以向這個出場角色提出問題。學生在自己讀書過程中,遇到問題,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間合作解決問題。學生不僅讀懂了文本,而且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時,我通過電腦設定,讓學生填上適當的詞語:(同意)——(配合)——(惦記),第三個括號學生概括爲“想念”,我沒有及時肯定學生,而是拼命引導學生說出“惦記”。其實有時候學生的體驗不一定與我們預定的想法一樣,那麼教師就應馬上做出判斷,並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2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爲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動爲重難點。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上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着重引導學生從情感上體驗。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滿懷希望的男孩在高爾基的幫助下實現了願望。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擺弄下,極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學生在讀——演——想象的過程中,感受着擺弄一代文豪的快樂。

在這裏,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急轉直下的場景,一切進行的是那樣順利。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在學生全身心感受快樂的時候,形勢逆轉直下。每個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個人都忍不住問了一句:“你怎麼了?”滿懷關心,一腔急切。高爾基此時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學生主體的情感。男孩說:“我沒有膠捲。”此時的“高爾基”們入情入境的鬆了一口氣,恰如其分的對遠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就因爲情境的創設,讓每個孩子都走入了文本,所以在課後續編故事時,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一個孩子比一個孩子創造的精彩。孩子們甚至還爲小男孩創設了明媚的前景——就因爲這件事激發了孩子的潛能,他終於成爲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攝影師!

孩子的世界是最純真,最美好的!可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最難的就是幫他們打開那扇通往生活的這扇門!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3

課中的高爾基是一個外國名人,學生對他的瞭解不多,因此,我先在課前讓學生去了解高爾基的有關資料,從而讓學生明白高爾基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工作很繁忙,從而體會到見這樣一個人物的不容易,以及高爾基對孩子的"另眼相看"。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此少先隊員的聰明,及高爾基對孩子的欣賞來指導表演課本劇,但我感到在指導表演及朗讀時,忽略了引導學生仔細體會高爾基對男孩的欣賞及對少年兒童的那種特殊的關心之情。

在課尾讓學生續編故事,看後有不少學生思維獨特,還有的學生對各國生活不太瞭解加之對文章主旨把握不同,編造得更是希奇古怪,有的學生編小男孩回去後生病了,高爾基知道了整天燒香祝福,有的編小男孩再來時做了一件大事成了小英雄,還有的說小男孩回家的途中被綁架等等。不過大部分學生編的都是小男孩又回來後和高爾基照了合影等,回校後大家都誇獎他。看來學生看的驚險電視很多,他們的思維很複雜。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4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因此,教學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教學反思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教學中我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5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的講、設身處地的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經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的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於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爲“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帶膠捲)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那麼他還會回來嗎?在這裏我根據課後練習小練筆要求續寫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學生的寫作訓練。因爲我班寫作基礎不是很好,很多人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所以在這個環節我也沒寄太多希望。

寫好了,讓學生站起來讀。有的說他會回來的,因爲他代表的是全體少先隊員,當他回到班裏看到同學們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時就下定決心明天再去,第二天他照樣採用了扔紙團的方法;還有的說他不會回來了,因爲小男孩覺得自己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心裏很內疚,回家後媽媽也告訴他下次不能這麼粗心了,要改正粗心的毛病。

這些都是從小男孩的角度來說的,還有不少學生站在了高爾基的角度,說高爾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不停的看窗外他有沒有出現,最後放心不下派人去找,終於找到了小男孩。

學生的描述讓我感到欣慰,這節課我們一起讀懂了小男孩和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