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

其他2.69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

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

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我覺得胡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

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

如胡老師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

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胡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1、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胡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2、課堂上充分表現出胡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胡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

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2

對於李老師的《分數的意義》的這堂課,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這節課主要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分數的含義,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就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一種關係,使學生認識到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

1、整體方面:是在學生原有的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基礎上突破到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來的一個突破到由幾個組成一份。

教學中李教師從平均分一個蘋果導入,複習把一個物體作爲單位1進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並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的意義。此環節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切入點。在認識1/2基礎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藉助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

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我們欣喜地發現,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分數,他們有各自獨特的發現。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創造出了幾分之幾的分數,並且還能舉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說明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在這“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創新火花不斷地迸發出來,不斷體驗到創造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本節課中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活動的價值。如當學生利用學具充分操作後,及時組織小組討論:你是怎樣創造出分數的?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學習成果,使認知結構得以擴充與放大。當學生提到“正方形的1/4”時,抓住契機,收集學生的不同的折法,展開對-本質意義的探討。

教師只提出:看到這些圖形,你有什麼想法?生自己提出問題:爲什麼陰影部分的形狀各不相同,卻都是這個圖形的1/4呢?經過討論才發現: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而與具體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狀無關,從而剔除分數的非本質屬性。在上述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明確本質,昇華認識。又如:“奇妙的色塊圖”的問題解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採用小組討論,合理反饋交流的活動形式,既總結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又展示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形象思維,滲透極限思想。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爲部分困難學生創造了“最近發展區”,進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達到共享成果的層面。

李老師很重視比較,一節課多次組織學生比較,是的,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比較教學的方法有求同性的比較和辯異性比較。國小數學教材中,一些數學知識的差異性常常爲它們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關性所掩蓋,運用辯異性比較,不僅可以顯示知識間的差異,有利於學生區別知識間的各自內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此外,本節課老師以滿腔的熱忱、真誠的愛心,感染孩子們的情,粘住孩子們的心。老師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同喜同憂。在這節課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知識信息的傳授、思維的碰撞,還有心與心、情與情真誠地交流。

聽完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纔有可能懂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三年級《認識分數》評課稿集合3

聽了許xx老師的這節《認識分數》(《分數的初步認識》),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許老師的準備十分充分,爲了準備好這節課,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教學態度十分嚴謹,值得我學習。我認爲本節課有以下特色:

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

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從學生野餐這樣具體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麼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很多老師在上本課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時費了很大的力,分數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纔出現的。許老師這裏引導得好,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並會說了。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個數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動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在構建“二分之一”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長方形的紙片,畫一畫摺痕;構建“四分之一”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正方形的紙片;到最後的放手讓學生創造“幾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上操作。在整個表象的建立中,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學習。

三、內容豐富,練習設計富有趣味性。

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在構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後直接插入聯繫鞏固,判斷是否二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中創造“幾分之一”後,適時地進行了分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對分數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後,能夠聯繫生活實際中的衆多實物,挖掘生活中的“幾分之一”,體現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似乎課的容量有些大,導致最後的分數大小比較這一塊內容想要涉及卻涉及不深。許老師作爲新老師,在對學生的因勢利導方面做得不夠,不能及時靈活的將學生的信息融爲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一點我也正在努力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