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談中國詩》與《談詩》文藝隨筆羣文閱讀教學反思的內容

其他2.75W

經開一中 趙雯娟

《談中國詩》與《談詩》文藝隨筆羣文閱讀教學反思的內容

圍繞工作室的課題“羣文閱讀教學”,我從文藝隨筆這類文體的羣文閱讀探究入手,選取了課文《談中國詩》(錢鍾書)和課外的《談詩》(錢穆)兩篇文藝隨筆展開具體教學,《談中國詩》與《談詩》文藝隨筆羣文閱讀教學反思。在這次公開課後,聽取了師傅和各位同伴的評課意見,我又再次拿出教案,回看課堂實錄,反思自己這次教學,下面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我的教學反思:

一、議題的確定。

這次課的議題是“聽君一席詩話,品詩一番風流”,在完成教學

後再反觀該議題,發現與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完全吻合。首先,本次課的旨在啓發學生學習文中鑑賞詩歌的方法和學習讀文藝隨筆的方法,但議題後半部分“品詩一番風流”,更像是一堂品鑑詩歌的課堂,與文藝隨筆閱讀未扣緊。之所以用這個議題,還是我不夠嚴謹,爲了讓題目形成互文對應,聽上去好聽,而忽略了對議題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議題應是教學目標的直觀文字呈現,這次的議題應表達出通過讀《談中國詩》和《談詩》後讓學生探尋到一些讀中國詩和文藝隨筆兩種文體的方法。結合本次課的教學目標來看,我強調的是文章體裁,所以議題應當從體裁入手命名,比如“文藝隨筆閱讀方法探究”之類的題目。

二、文章的選擇。

羣文閱讀的議題確定之後,選哪些文章作爲材料又是一個關鍵。蔣軍晶老師說,羣文閱讀強調的是互文性。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說:“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也就是說,單篇的文本是不自足的,應當與其他文本相互對比閱讀。本次課選的兩篇文章有共性(對象相同——談中國詩,文體相同——文藝隨筆,詩歌閱讀方法有相同等)和差異(受衆不同——分別爲外國人和中國人,選取詩歌不同,對詩歌特點的理解等),正因如此纔有可比性,適合做羣文閱讀,因爲他們滿足了互文性特點中的——明顯的整合性和便於發現規律。明顯的整合性體現在:兩篇文章雖都是評中國詩的,但《談中國詩》主要談中國詩有自己的特點,和西方詩也有共同的特點;《談詩》則只選取不同朝代的中國詩分析,解讀背後隱藏的“人”是怎樣的?所以,兩篇文章有不同的傾向,可以互補,在文藝隨筆這種文體下整合。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

整堂課的教學流程是:辨清對象——理清文脈——領悟隨筆——

回顧方法,教學反思《《談中國詩》與《談詩》文藝隨筆羣文閱讀教學反思》。首先,辨清對象是爲了讓學生找出兩篇文章的共同點之一——對象相同,尤其對於《談中國詩》來說,不僅舉了中國詩的例子,也舉了許多西方詩,學生很可能會有疑惑“題目談的對象是‘中國詩’,爲何文還舉西方詩的例子?”,這就需要在開始往後讀文時,認清寫作對象,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其次,理清文脈一方面是爲了讓學生快速掌握文章的整體架構,瞭解基本內容;另一方面是爲了對比兩文對中國詩特點的看法,比較異同。所以這部分設計了“兩位錢先生都在談中國詩,那麼他們認爲中國詩有什麼特點?請分別歸納兩位先生的觀點。”的問題,以此來理出文脈。再次,在基本清楚文章主要內容之後,就想讓學生從這兩篇隨筆的學習中,發現規律,這也是羣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設計了“這是兩篇同爲談中國詩的文藝隨筆,它們在寫作手法上有沒有共同點?請你找出並總結。”這個問題,但是學生尋找、歸納文藝隨筆體裁特點的時間或不足,以至於這個環節有點匆匆而過。最後,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打算做個總結,讓學生回顧課堂教學過程,發現藉助兩篇文章所獲:學習中國古詩的方法和文藝隨筆的閱讀方法。這一環節是爲了提升課堂效率,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宣講課文的內容,希望他們一課一得,用於今後的文章閱讀中。所以最後總結了讀文藝隨筆的方法:整體感知(瀏覽全文)——重點探究(跳讀精讀)——整體回望(瀏覽辨析)

重點能力——析例明理:搜索事例,結合觀點,咀嚼領會。這些方法的提出,是我對學情把握不足,不瞭解這個第一次上課的班級,把他們當做自己平時的學生教,讓同學們簡短回顧學習兩篇文章的過程後,直接點出了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忘了他們平日對這些方法的關鍵詞平時可能沒有聽過,也沒有進行過這個閱讀流程的`總結。這是由於我的疏忽和急於結束課堂導致的,應當引以爲鑑。

四、教學效果評價。

在這堂課上,學生有一些收穫,同時也有一些迷茫。從我的觀察

來看,學生的收穫主要有:1、對羣文的閱讀方法有初步認識,探索了一些方法。比如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學生回答了兩篇文章鑑賞中國古詩的方法有“對比閱讀、知人論世、藉助生活中的事件”等。2、發現一些快速、準確篩選信息的方法。兩篇文章容量較大,且旁徵博引,具有學術性,與大學聯考論述類文本閱讀類似,需要快速、準確篩選信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低頭速讀、跳讀、勾畫、旁批,已經學到了一些閱讀方法。學生的迷茫主要是:1、對文藝隨筆的閱讀方法總結。由於我的問題,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匆匆總結閱讀方法,部分學生還需要更多時間再反應。2、別的同學回答的內容未必能清晰記憶,比較探索。課上回答問題的同學很多,答案各式各樣,但未抓住關鍵詞,板書呈現,讓學生更直觀看到其他人的思想火花,碰撞更多的火花。

這堂課是第一次呈現這兩篇文章的羣文閱讀構想,面對這樣一塊未經打磨的“頑石”,感謝師傅和伴們的用心點評,讓我這個當局者發現了自己今後打磨“頑石”的方法,努力爭取磨去的外殼,呈現潤澤光滑的“寶石”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