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教學評課稿

其他3.23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評課稿

教學評課稿1

一、教學流程:

導入——目標展示——初步感知——形象分析——課堂練習。

二、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明確。

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

1、整體感知課文,能用幾句話該課故事梗概,理解課文內容。

2、分析迷你的形象,學會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內涵,提貨故事的深意。

就本課教學來說,基本能圍繞着三個目標展開教學。

2、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良好語文學習品質。

開課伊始,通過觀看動畫片《白雪公主》後,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分析米妮的形象中,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口頭作文,有意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通過默讀課文,訓練學生讀書思考賞析能力。通過當堂練筆,訓練學生寫作能力。同時,在學生展示習作時,請學生上臺展示,並引導評價等,這些,不僅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更是對學生語文學習自信心、方法實踐等良好品質的培養。

3、學生答問能以文爲證,有理有據。

尤其是在“分析米妮形象”一環節中,學生這一表現異常突出。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形成見解,舉手答問。且學生答問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爲米妮是個xx的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xx頁,跟我一起看第x行自然段第x行……”由此,學生的良好習慣可見一斑。這不僅是這堂課展示給我們的,也是教師平時訓練的必然結果。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4、注重在評價。

評價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生生評價,師生評價等多種形式的評價。生生評價,相互取長補短,教師評價引導深入思考探究,明確方法。這樣,在評價中指導,在評價中鞏固學法,在評價中提高能力。

三、商榷之處

1、教學設計方面。我個人認爲,語文教學設計應刪繁就簡。

本課教學容量大,內容多,步驟繁。我認爲,一堂語文課,教學設計不僅要依據課程標準基本要求,還要依據學情。

首先,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涵蓋三個維度,表述上要準確。在《20xx年新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書》中,針對語文的各種文體的教學,都有詳細的指導與示範,此處不必贅述。本文是一篇童話。關於童話教學,我想目標與重難點之一就是目標童話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可遺憾的是,本課教學設計中卻忽略了這一點。的另外,在目標的'表述上,同樣也要準確。應儘可能使用“外顯”行爲動詞。如目標1中的“理解”和目標3“體會”等詞語的使用要仔細斟酌;目標2中“學會”一詞也不夠恰當。一種方法的”學會“往往需呀時間,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僅憑一節課就“學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顯然不符合實際。目標展示要適時適度。既然要展示目標,就應讓展示發生效力,不可蜻蜓點水,學生走馬觀花,還沒讀完,已經切換。

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可一味追求大、強。或許是因了“優質課大賽”的緣故,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出彩”。所以內容的選擇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本課教學,在賞析人物形象之後,教師小結了正面描寫與咋麼描寫的方法,然後出示了一組句子,要求“練一練”。

(1)從蛋殼裏爬出的那些小鴨實在太醜了,到處捱打。(從描寫角度分析)(2)他們老是說:“……”三組句子均爲《醜小鴨》裏的句子。於是,學生把課文丟擲一邊,開始賞析《醜小鴨》裏的這些句子。我想,此處如目標真是果非要設計練習,可就地取材,從本文中抽取幾個句子賞析不好嗎?課堂進程中,此時正在進行的是人物形象賞析。在賞析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涉及到了人物描寫角度和描寫方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在評價中歸納方法,在指導中學會方法運用,在誘導中提高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和賞析人物的能力。而此時僅爲練而練,反倒節外生枝,既影響了學生思維,還打亂了教學程序。更何況,在練筆之後,還有一項”找一找,讀一讀“的練習與之雷同。一堂課僅僅四十五分鐘,容不得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耽誤啊。

再次,教學步驟過於繁雜。

導入

1、觀看動畫片。

2、說說觀後感覺。

3、說說主人公。

4、出示課題

5、簡介作者。

——展示目標——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概括文意。

2、填空。

3、講述故事梗概。

4、評價總結

——形象分析

1、討論:米妮是個怎樣的孩子。

2、指名答問。

3、作者如何描寫米妮勤勞品質的。

4、什麼是描寫。

5、描寫的種類。

6、回憶描寫的方法。

7、請一位“模特”,教師描述,學生聽辨所用描寫方法。) ——練一練——寫一寫——找一找,讀一讀——思一思——作業。教學環節可謂多矣。然而有些教學環節卻影響了教學實效。所以我認爲,語文教學應當避免程式化的操作。

2、關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探討。

教學評課稿2

古詩教學三步走《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反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爲了讓孩子們從國小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圖上畫的農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爲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爲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儘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着,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後,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爲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爲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教學評課稿3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爲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今天有幸聽到但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我覺得,但老師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讀中悟、悟中導

隨着新課程的實施,“讀”在語文課堂上也越來越“熱”。這比以前的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有些課堂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偏差。如:爲讀而讀,朗讀無目的;讀悟分家,朗讀少思考等。可但老師的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女媧爲什麼要補天?帶着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說說你的感受,能讀出那種可怕嗎?這是感悟邊讀;

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但老師對每種讀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形式用得非常準確:如,體會女媧補天真辛苦、真偉大時,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通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產生體驗;再比如,“女媧決定冒着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這句,老師採用了集體讀,在氣勢中學生再一次體驗了一把女媧當時補天的的勇敢和堅定。

爲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老師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文字,學生也在細節中獲得情感、昇華情感,比如,學生從“找啊找啊、終於”看出了女媧補天多辛苦;從“五天五夜”中體驗到了女媧補天過程的辛苦與偉大;但是有一點小遺憾就是,老師沒有將這些重點詞作爲朗讀指導的重要道具來使用,如果能將這幾個詞語再進行朗讀上的重點推敲,是否效果會更好些呢?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老師很得巧用了“讀”的藝術,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思考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本,走入文本,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自然地達到“一個文本,多種聲音”的個性化朗讀的境界。

如果說讀是走進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那麼這堂課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也是我要說的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

二、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到位

課堂中,有多處讓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活動。如:用“首先 接着 然後 最後”的句式來說說女媧是怎樣補天的。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的把一件事說清楚,訓練了思維,同時也爲學生能複述故事內容奠定了基礎。再比如: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可以打亂順序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也要有條理的.敘述。這樣的訓練,對於三年級正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處訓練點:女媧用盡全力把天補好了,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讚美女媧嗎?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與文本對話、與人物對話的平臺,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也使情感得以昇華。

另外,我們看到教師的板書設計精美,書寫漂亮,體現了她個人紮實的功底。課後作業的佈置,讓學生選做作業,也獨具匠心,學生也很感興趣。

我的一點建議: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媧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確,課文寫得夠神的了!那麼學生有沒有體會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歡上神話故事。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通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傳達出人間的慘狀;還有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的運用(找—挖—放—煉—化—裝—端—潑等)十分生動傳神;又如課文結尾段,“現在,人們常常看見天邊五彩的雲霞,傳說那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看似寫得隨意,實則非常抒情、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和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教學評課稿4

今天有幸聽了3節縣優質課,題目都是《釐米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節是張老師執教。張老師導入得十分自然,從猜謎語入手,然後導入故事。整節課前半部分十分流暢,各個環節銜接得也很好。教師教態自然,親切,能很好地調動整個課堂氣氛。從認識幾釐米開始,課堂秩序稍微有點混亂,在認識幾釐米時,可以用課件展示一下尺子,讓學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幾釐米。在自主練習環節,測量練習本的長和寬時,師應稍微點一下課本的長和寬,這樣孩子們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課總結完後,時間已到,然後再出示拓展練習,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第二節是左老師執教。左老師的導入別出心裁,直接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課桌的桌面有多長。(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用文具盒)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導入新課。中間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帶着尺子在講臺上展示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個地方次序有點混亂。最後展示各種各樣的尺子,可把此環節放到認識尺子這個地方。一堂課下來,幾乎沒看見教室的笑臉。我覺得,親切自然的教態對孩子們的互動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節課是劉老師執教。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是個難點,釐米是個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還未成熟,抽象思維還未形成,來看看劉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學生認識1釐米的。在學生認識尺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說說在尺上看到了什麼?認識1釐米時,先是讓學生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老師再講解0到1是1釐米,1到2也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幾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 釐米的?這也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有說2-3、4-5、6-7等等,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緊接着,劉老師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個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讓學生說一說,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

接着劉老師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說一說這是長1釐米。這個充滿創意的設計讓釐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有多長,抽出小棒後,學生對1釐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釐米這一表象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劉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動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長1釐米的物體,通過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尤爲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學生所有對釐米的認識都是在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忘記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以上三節課都有各自的教學特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很多,博採衆長,纔會有更好的提高。

教學評課稿5

上午,韓老師的本色作文導寫課,洋溢着人文氣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滌盪我的心懷。她那精巧的教學流程,充滿青春活力的課堂,富有人情味的評價……讓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爲一棵會思考的蘆葦。

下面,我就韓老師的課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發掘“材”源,獨具匠心

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爲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內容爲生活,形式爲生活,終極目的爲生活。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新課標”在習作目標中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其目的在於讓學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爲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氣息的習作。可是,城市的學生生活並不豐富,他們每天奔走於學校及各種特長班,日程單調,生活空間狹小,缺乏豐富的生活源泉。學生怕寫作文,總感到寫不好,主要癥結在於沒素材可選,於是只好拼湊或抄襲。針對這些情況,韓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爲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充滿童趣的作文題材。把寫作內容生活化,具體化。精心設計了一次特殊的默寫——默寫一同聽課的同學的名字,整堂課中,學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讓學生“心動”、“口動”、“筆動”,解決了“作文難”的問題。學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萬物皆活”。

二、優化指導,激活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於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作文前導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於韓老師潤物細無聲的指點。這次自由寫作的重、難點是“怎麼樣才能抓住場景特點”,整節課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教學過程的着力點放在了這一重、難的突破上,在韓老師不着痕跡的親切引領下,學生對自己剛開始默寫時的心理,默寫中遇到的困難,身邊同學的表現,以及老師欣賞同學作品時的神情等,由點到面,娓娓道來,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氣氛融洽,學生輕輕鬆鬆地收穫了習作素材和習作方法,課堂效果好。。

這次作文導寫之所以能如此成功,還得益於教師成功地引進口語交際。韓老師這堂課先口語交際,再習作,融口語交際、習作爲一體,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開拓思路。說和寫相互配合、滲透。口語交際有效地提升了習作質量。我們知道,說話是從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橋樑。加強學生對口頭語言的訓練,是保證由句列段的過渡乃至完成國小作文教學任務的需要。口頭語言傾瀉於筆端,便是生動的文章。

總之,韓老師的課處處以人爲本,充滿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學而未得的我豁然開朗,是一堂難得的好課,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教學評課稿6

3月31日週二共上了六節一年級的課,低年級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一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二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還能讀出感情;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

優點:

1、課前談話顯示教師親和的魅力 。因爲是借班上課,所以在課前每位上課的老師都與學生進行了5分鐘左右的課前談話,縮短了因爲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心裏。

2、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課堂教學能根據教學設計,授課內容準備充分,以謎語、看圖等形式揭示課題,講課耐心細緻,循循善誘,教學中強調讀書、寫字姿勢等學習習慣,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3、注重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年級正是識字的高峯階段,學生認的快,忘的也快,它要求我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探索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途徑、提高識字效率。老師們均能採用生動、有趣的形式來學習鞏固生字詞,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例如《美麗的小路》一課,教師在學生認識了生字以後,用馬里奧叔叔的大轉盤的小遊戲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兩隻小獅子》一課教師採用摘蘋果、青蛙跳傘、走迷宮等多種遊戲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識字,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習效果很好。

4、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這就要求老師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變通,體會詞語的精妙。例如《四個太陽》一課,執教教師讓孩子轉換角色,扮演秋天金黃的落葉去邀請小夥伴品嚐水果,“小朋友們,快來嚐嚐水果吧!”“小猴子,快來呀,葡萄又香又甜,快來品嚐吧!”……學生在親身體驗、在邀請中,體會到了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和快樂的心情,感受到落葉的熱情,也很自然地理解了邀請的含義。

5、關注學生。教師語言親切,對全體學生給予關注與尊重,鼓勵與讚賞,激發了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教師語言富有童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如《四個太陽》一課,雖然是上午最後一節課,但學生聽講狀態就比較好,因爲王雪老師時刻提醒學生坐姿端正認真聽講,抓住國小生容易滿足的特點,誇獎、鼓掌給予學生極大的鼓舞,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不足:

1、缺少情境的創設。本次賽課的主題就是“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比賽,但這幾堂課情景教學滲透不夠。

2、導入新課時間太長。有三位老師導入環節就用了5-7分鐘,有些與課文不相關的內容可以放在拓展環節進行。

3、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在學生讀錯字音時,教師要能及時引導學生改正。在學生沒有準確讀出或讀不出字音時,可以請個學生來幫幫他,在幫忙的學生讀後再請他讀一讀,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能讓學生學會的機會。還有個別學生或注意力始終不在課堂上或沒有跟上教師節奏,老師都要善於觀察,把他們吸引到你的教學中。

4、有的課堂容量太少,課時劃分不合理。如《兩隻小獅子》一課,一節課只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教學,雖然字詞學得很紮實,但沒有進入課文,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並不算短,如果在第一課時不進入課文,那學生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習任務就比較重了。30分鐘的`教學,我們應該有個合理的取捨,識字環節中三個遊戲我們捨去兩個是不是就有時間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呢?《識字四》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識字,但識字方式過於單一,如能借鑑《荷葉圓圓》一課中的識字方式,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訓練目的性不強。教學中我們除了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同時還要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在訓練時要指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

6、

板書設計欠合理。《稱象》一課除了課題沒有板書的內容;《美麗的小路》一課是否有必要把識字方法全板書在黑板上呢?我們可以讓孩子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去講他們是如何記住這些字的,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再由老師順勢指出。如學生在識記“堆”這個字時,學生可能會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也可能會用“換一換”的方法識記,這時老師再讓學生比較換偏旁的這兩個字,告訴他們像這樣相像的兩個字就叫形近字,我們就可以用“形近字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教學評課稿7

聽了付老師一節作文講評課,我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習作講評課的做法。我們語文老師都知道,作文講評課側重於作文後的講評,它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指出學生習作中的優點與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旨在幫助學生習作水平的再提高。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引導學生修改作文的初始階段,教師的指導和示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這節習作講評課,付老師始終都沒有脫離指導和示範的作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教師在總結本次習作情況的時候,分成兩類:好的方面和存在的問題,這樣分類分析,也是對學生習作的肯定,明確不足之處。讓學生了解整體習作情況。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

2.出示優秀習作名單,讓這些學生大膽地進行自我介紹,這樣環節的設計,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同時也激發了孩子濃厚的習作興趣。3.在佳作回放這一環節,讓習作者在朗讀自己優秀習作之前,教師就明確要求,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聽,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注意傾聽他人說話的好習慣。

4.出示有問題習作,讓學生進行修改,這個教學環節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習作講評課。教師要求學生修改習作之前,先明確修改方法,起到了指導引路的作用,學生有了修改的方法顯得不慌不忙。

5.講評課要指導學生自我評價和生生間互評的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表達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獨創性的見解,習作中能夠進行有效合作平等交流。這節課付老師採取的是小組合作分工的修改方法,這樣的分工修改節省時間,每個修改環節更能落實到位。學生合作之後,集體指導修改習作,給學生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實實在在交給了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從修改過程看,學生很會修改,說明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已經在這個班級裏形成了,這是一節充分體現出評價和修改味十足的習作講評課。

再好的課堂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1.教師開始進入課堂的時候,有點慌亂,出示了一篇修改後的習作。教師說明,這是二次修改後的習作,讓學生點評此篇文章的修改情況,緊接着就出示了名家贈言。比較突然,我認爲第一個環節的出示,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修改的'重要性,但是處理的不夠到位,應該讓學生對比地談一下修改前後有什麼不同,從而讓學生明白習作修改的重要性,潛意識裏明白好作文是改出來的。

2.出示學生習作精彩段落這一教學環節,教師採取了包辦的方法,出示一個段落學生朗讀之後,教師就及時地總結這是個什麼段,這個任務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們,讓他們去判斷這段是過渡段、精彩開頭段、精彩細節描寫段、還是精彩結尾段?學生們會聽的更認真。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注意傾聽和動腦的好習慣。

總體來看,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習作講評課。教師能聯繫學生作文的具體實際來評論。把學生作文中主要的共同性的問題和訓練的重點呼應起來,掛起鉤來。無論是採用品味優秀作文的方法,還是採用分析作文得失的方法,教師都把握住講評的重點,把學生引導到講評的重點上來。

教學評課稿8

今天,按教研組要求觀看了xx市優質課評比其中一節課堂時錄,讓我感受破深,給我一些課堂口語教學的啓示。

一、採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xxx老師以往承擔低段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受到老師們一致地認可和欣賞。她熱情大方的教態,悅耳動聽的韻律歌,活潑有趣的遊戲以及美觀新穎的教具都成爲她英語課堂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法寶。而這次聽xxx老師的課,同樣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堂課裏,我感覺xxx老師隨着她的學生年齡的增長,變換了教學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許成熟優雅,師生情感和諧發展。比如,課前的歌曲由兒歌變成了同學們喜歡的流行歌video欣賞;教學設計中少了機械操作的遊戲,更多地引導學生連貫流利地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思想。

二、簡單的形式,豐富的內容。

該老師的這堂課給我以清晰實在的印象。這堂課教學步驟並不多:歌曲之後老師引導學生談論,What can you see?接着引出學生不能說的新授單詞,再着說說what do you like? Why?然後再引入課文。但是,老師卻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口語表達的機會。在她的課堂上,更多地聽到的是學生的聲音,而不是老師的聲音;更多地聽到的.是運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聲音,而不是機械齊讀的聲音。在同學們的口語表達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學生有着豐富的詞彙量。這與xxx老師具有新的教學理念以及她平時紮實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三、夯實基礎知是保持學習興趣的基礎。

色彩鮮豔,新穎美觀的教具是xxx老師吸引學生的法寶之一;而這堂課,xxx老師一個課件一張嘴,同樣也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導着學生大量地進行口語表達。我想,此中不僅體現了她有着較高的教學藝術,也反映了她的學生有着紮實的基礎知識。試想一個聽課如天書的學生,是很難在一個沒有遊戲,沒有五顏六色的圖片的課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隨手翻看了兩、三個學生的課本,每課都記着老師補充的同類詞彙,每課都有學生回家朗讀背誦的家長簽字。因爲有着每天一步一個階梯的艱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峯頂欣賞美景的喜悅。

教學評課稿9

評課:一次函數複習課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爲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田老師的教學特點如下:

1、教學設計好,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知識梳理清晰,既有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案的使用吸收,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注重了基本數學方法的培養與基本數學思想的滲透,從待定係數法到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領悟複習要求,從整體上處理教材複習內容,從系統上把握複習要求,整個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探索提升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學定位非常準。一是從教學設計上看,僅課前熱身環節的7個小題,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九個考點的五個考點、七個不同的考查形式,複習了待定係數法,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的喚醒了學生的記憶;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進一步夯實了雙基,明確了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熟練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決後的總結,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提升;三是每個例題後的拓展補充題,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複習的知識運用、對常用解題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複習課,選題是關鍵。一節課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徐老師這節課的題選的非常的好,特別是從例2的的第三小問的補充,由學生交流討論後給出的三種解決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都落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

3、田老師雖是年青教師,但上課不慌不忙,教態自然,表現非常老成;上課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紮實;上課能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雖說上這節複習課時間緊,複習內容和知識點多,但她上課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過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她不僅自己板書示範,還讓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徐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爲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說明她善於啓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田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後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後教師點評,她及時簡單中肯定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複習課應該達到的目標。

我的二點思考:

1、本節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回顧、歸納、運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理解一次函數的代數與幾何意義,體會b,k對一次函數圖像的影響,體會數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瞭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繫,並能在具體的問題中運用解決問題。同時,滲透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起到了把舊的知識、遺忘的知識重新建立起來,把沒有掌握的知識補上來,使新的意義確立和鞏固,從而在全面瞭解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更加深化新學的知識內容,達到經過多次反覆,逐步提高認識的層次。特別是讓學生議、說、畫、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改變了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複習課成了題目評講課的現狀,值得借鑑。

2、本節課是一次函數的第一節複習課,應以教材知識梳理、考點知識回顧爲主,以基本題開型和基本方法熟練爲抓手,徐老師這節課已對一次函數常見9個考點的六個考點進行了複習,內容豐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數與方程(組)、一次函數與不等式這一重要考點用力不夠,是否可以把橫向綜合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例2放在下節課,再在本節複習重點“三個一次”上縱向再深入點、多花點時間呢?

教學評課稿10

這次在我校舉行的“國小數學課內比教學活動”採取了隨即抽內容、現場備課、當場講課的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多的迴歸自然,更好的體現了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教學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師的授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穫也挺多的。下面我就這幾位教師的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的,昨天的幾位教師的教學導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長點設計新課導入,爲新知的教學打下基礎。例如:質數和合數的教學,教師以複習因數和倍數的有關知識爲切入點;正方體的認識以複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爲切入點;圓錐體的認識以複習圓柱體的有關知識爲切入點;加法的運算定律則以能湊整十、整百的整數計算爲切入點等,爲新知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定位不再“指手畫腳”

我們知道自主學習的理念是現今提的最響的、研討的最熱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我們這幾位教師的課堂上,較以前相比,更多的體現了自主課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是課堂成爲學生的課堂,對於每一個知識點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進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例如:兩節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1~20的自然數分類、質數與合數概念的形成、100以內質數的尋找都是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完成的;正方體的特徵教學中教師也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物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細心觀察,自行尋找答案。加法交換律的得出、圓錐高的測量、其特點的找尋等等,教師都是通過放手,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在數學活動中、在羣體的互幫互學中形成新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也是我們國小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在這幾節課中,都或多或少的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在得出結論時,要求學生再舉例來驗證驗證這個定律是否正確,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在幾節幾何課中,很多地方教師都是讓學生猜一猜,再來證明證明所猜測的對不對,這不僅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還滲透了猜想的數學思想。這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當然一節課要想做到“踏雪無痕”幾乎是不可能的,每一節課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遺憾,看花容易繡花難啦!下面幾個觀點,純屬“一己之見”,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我們在教學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新的教材的編排更具有開放性,它給了我們教師更多的發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間,作爲我們教師如何更好地對教材進行更好的選擇、組合、再造,使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學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識,進而體現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便更顯得有探討價值。例如在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識呢?

①20以內連續的合數有哪些?

②100以內所有質數的和、積是多少?

③合數中最小的奇數是多少?

④最小的合數與最小的質數的商是多少等等。

這樣做對於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的理解和鞏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幫助呢?在圓錐的教學中,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能不能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這個圓錐它分別是什麼形狀?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轉成一個圓錐時,最少旋轉多少度可得一個圓錐?他們的各個部分分別作圓錐的哪個部分?這樣爲後面學習椎體的體積計算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教學正方體認識時,它是建立在對長方體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既然是特殊的長方體,它就有很多長方體的特徵,可以說是一節新而不舊,舊而不新的課,教師在教學中能不能再大膽的放一放手,讓學生對其特徵進行自主探討,在把一個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時,是不是隨意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體呢?它按什麼規律變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呢?這裏面所蘊含的知識點是不是也應該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不是先讓學生掌握好每個面面積的計算方法後,再掌握6個面的表面積,掌握好6個面的表面積後,能不能隨機的讓學生再掌握特殊的5個面的表面積。4個面的表面積?這所有的問題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探討。

二、在教學中,更注重一點語言的準確,精煉,使其更具親和力和兒童性。

三、教師平時要做到通覽國小數學教材,進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課堂的調控能力。

教學評課稿11

5月6日,春城一小與雙窖鎮中心國小開展了“手拉手”“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在春城一小舉行,雙方都派出了實力較強的老師上課,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共上了6節課。語文上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的古詩《絕句》,上課的老師分別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雙窖中心國小的張海雲。

下面是聽課感受——同樣精彩,各顯千秋。

一、兩位教師教學基本功紮實,駕馭課堂能力較強。理解教材、熟悉教材,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熟練掌握古詩教法。

二、理解詩意、感悟意境,方法靈活多樣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兩位教師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採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理解詩意,如演一演,練一練,畫一畫,做遊戲,講故事等。特別是在運用多媒體理解詩意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老師播放動畫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教室裏聽到了黃鸝的鳴叫,看到了白鷺在天上飛;在教學詩歌的後兩句時,老師又出示了課件“窗含雪”“門泊船”的畫面。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麗,景色迷人”的圖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在獲得快感的同時又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朗讀,重視背誦

國小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比較低,“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根據課後的背誦要求,

這首詩的教學應側重於讀,要把詩讀通順,讀出感情,熟讀成誦。

兩位教師都重視了讀書,讀書的形式較多,如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有自由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等。特別在指導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抑揚頓挫方面,兩位教師採用了同樣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標有停頓的'古詩課件,然後讓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抽查學生或指名學生朗讀,示範讀或放錄音讀等。經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節奏,結果讀得“有板有眼”。在背誦方面,兩位老師都比較重視。而張老師的教學比較到位,她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背,做動作試背,做遊戲試背等,然後採取了“挑戰”的形式背誦古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背詩的目標。

以上三個方面是兩位教師突出的共同的優點,而她們在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方面,教法靈活多變,運用自如。例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抓重點詞語教學,講故事,做遊戲等,特別是在理解詩的第一、二句意思時所設計的課堂練習爲後面深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設計得很巧妙。大膽滲透古詩知識的教學——對仗,教師不是採用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找朋友”的一道練習題讓學生感性認識了“對仗”,學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張海雲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她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詩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顏色詞語”,共同探究詩歌的意思。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質,培養學生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這兩節課如果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詩,教師上課更有激情一些,那麼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教學評課稿12

教學感言:童年趣事評課稿

今天有幸聽到黃老師執教的《童年趣事》這堂習作課。說句心裏話,我的感觸挺深的。不怕在座的各位笑話,雖然說也教了十餘年的書,但是對於習作的感覺還是挺模糊的,平時也很少有機會聽到有關習作方面的課例或其他。因此,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習作教學到底該關注內容還是該關注方法?以至於每次自己上習作教學課的時候,總是非常糾結。所以現在坐在這裏要再次感謝一下給予我這次學習機會的黃豔雪老師以及爲本次課例的教學提出過寶貴意見的各位聯盟校同事以及鄭一佔老師和張步鈺老師。

聽了黃老師的《童年趣事》一課,讓我似有所悟。這堂課非常清晰地向我們傳達了兩個信息,那就是我們的習作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去做的,就是“寫什麼”和“怎麼寫”這兩件事。而本堂課最大的亮點就是黃老師在做這兩件事的時候,始終緊緊結合教材語言以及學生課外閱讀的材料,廣開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寫作。

1、片段入手,感受“趣”(寫什麼)

在課剛開始時,黃老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來學習寫童年趣事。接着,就出示本組課文中的片段讓學生猜一猜,寫的是誰。從而讓學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原來所謂的趣事可以是非常快樂而有意思的,可以是童年時的探索、發現、刨根問底,也可以是經常做的傻事、蠢事,鬧出的種種笑話。於漪老師在談到國小生作文時說:“每個人頭腦裏都有一個活倉庫,教師要善於給他們抽個頭,插個路標,啓發他們到倉庫裏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東西。”黃老師正是利用了這些課文片段,給學生抽了個頭,插了個路標,打開了學生生活積累的倉庫,消除了習作的畏懼感。學生的習作素材就會大大豐富,也給那些平日裏不善積累、不樂於觀察的孩子一個個鮮活的範例,激起了學生傾訴的慾望,有效地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

2、衆星拱月,表達“趣”(怎麼寫)

在指導習作要求及寫法的時候,黃老師用“衆星拱月”來引出本次習作的中心“趣”字,這樣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學生非常形象地知道要用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描寫這些“星星”來拱“趣事”這個“月亮”。我們平時的習作教學也好,語文考試的習作要求也好,很多時候總會出現“用上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描寫”這樣的提示,而作文水平再差的學生,如果你問他:“怎麼樣才能把文章寫具體生動呢?”我估計90%的孩子都會回答“用上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描寫”。說實話,這點要求從學生剛寫作文開始,一直到國小畢業,卻總是不斷地反覆地強調,足可見它們對於文章表情達意的重要性。而這堂課上,黃老師就是憑藉閱讀教材語言以及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所蒐集的語言不着痕跡地對學生進行了這四方面的訓練。在語言指導上,黃老師着重訓練的是提示語的位置以及修飾語的運用;動作描寫上,黃老師通過兩個例句動詞數量的比較,讓學生了解了一連串多的動詞描寫會讓我們在體現人物動作上顯得更加細緻;神態表述上,黃老師讓學生接觸瞭如高興、悲傷、生氣、不安等不同的神態體現;心理表白上,黃老師提倡學生要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非常讓人欣喜的是,在後來展示講評學生習作時,學生已經非常有意識地進行了運用。不過,我們不能排除個別學生爲了體現“趣”而在習作中有失真實性。

值得一提的是,黃老師對學生所關注的不僅僅是課堂,還不露聲色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積累。這一點在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上可以體現出來。爲了讓學生體驗到蒐集的成功和樂趣,黃老師還頗具匠心地在相關語句後面標註了學生的姓名。這對於學生以後的課外積累,無疑是一種無聲的肯定和激勵。

末了,我想說一點非常個人的看法,就是黃老師對於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是“結合課文和課外閱讀圍繞‘趣’字,真實、完整、具體地敘述一件事”,但是在實際動筆的時候,學生寫的是事件中的某個畫面,事情的完整性並沒有涉及。不過,我們不能抹殺黃老師在本堂課中對學生進行4個方面訓練後所見到的成效。所以這一點教學目標的表述稍作改動是不是會更妥當?

零七八碎地講了這麼多,匯成一句話:感謝黃老師爲我們呈現了一節生動的課例,可以說爲我迷茫的作文教學之路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謝謝大家!

教學評課稿13

老師們:

下午好!

前幾天有幸聆聽了我校幾位老師的展評課,讓我受益匪淺,在這裏主要針對姚敏老師和劉君碧老師的習作教學,談談我的收穫.

習作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難點,許多學生面對作題仍然無言以對、空話假話連篇,而這次兩個老師的習作訓練內容,更有利於老師去引導學生說出學生的心裏話,不再懼怕作文。依據《新課程標準》對中高年級的習作要求“懂得寫作是爲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在本節習作指導課上他們把這一要求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習慣,培養學生表達有序的能力,以及由感到說,由說到寫的正確表達的方法。

語文特級教師高林生在《國小作文教學應有的.突破》一文中提出“作文是一個人在表述動機的驅動下,遵循約定俗成的語言規則,選擇合適的詞語、句子,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並以線性文字編碼顯現其結果的過程”。這其實點明瞭作文的實質,“言爲心聲”,“情動而辭發”,而現在學生爲了作文而作文,提到作文就頭痛,我覺得這兩節節習作課的重點還是要讓學生打開話匣子,說出真話,然後,順水推舟,由說到寫。寫作文的難點放在了怎樣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怎樣抓住事情中的主人公的神態、動作、語言以及心理活動來寫具體”。另外,讓每一個學生從別人的評價中完成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那些寫得好,那些還不足,可以怎麼修改,這也是促進學生寫作水平。

說到這節作文課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法,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句俗話“落在貓腳爪下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爲學生營造寬鬆的表達氛圍、和藹的創作氣氛,讓學生盡情地釋放生命的活力,盡情地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變“要學生寫”爲“學生要寫”,把學生引入“成長”、“有趣”的境界,文思如泉,妙筆生花。這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從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出發,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引導學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讓他們自由的去表達。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談話法,談論“成長”,”回憶童年“這樣一個話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關鍵是喚起學生的童心,”學生可以在這節課上愉快地討論,暢所欲言地表達,把真實的心境說出來,寫出來,與別人交流,這是討論法。另外正確的評價自己的習作和別人的習作,從而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知識,培養了能力。這是評價法。在這節課上,如果要把教學方法歸納出來,大概有談話法、疏導法、討論交流法,評價法。

這兩節課的設計上從習作本質的特點出發,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在課上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現語文習作教學的目標,過程,方法,內容的四結合。讓我們非常明瞭的感受到從激趣——審題——選材——說作文——評作文——寫作文——改作文這一教學流程的清楚和流暢,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交流,傾吐真言。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教學評課稿14

本節課教學設計別具一格,體現了教學新理念,採用的是新方法,呈現出了新氣象。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積累方法,分層練習,發展能力。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與統一。其突出特點如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新課伊始,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裏幾個小動物騎着不同形狀的小車進行比賽的情境,並及時提出問題:“你們認爲最後的結果誰會贏得第一,爲什麼?”此時有學生說坐車輪是圓形的那輛車最平穩、最舒服。教師立即設問:“這是爲什麼呢?”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後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於創設的情境有很強的趣味性,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由於要解決的問題蘊涵在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之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思考價值,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立即進入到了最佳的學習狀態,積極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二、注重操作實踐,主動獲取知識

依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數一數,畫一畫等操作活動。所有的這

些活動,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達;既有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有小組的合作交流;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師的適當點撥。例如在將圓形紙片反覆換位對摺打開操作時,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摺痕有什麼共同點,你們發現了什麼?從而概括出圓心和直徑的概念。在歸納圓的直徑的特性時,教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空間,而且還讓學生思考:在同一圓內,直徑有多少條?這無數條直徑有怎樣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最後歸納出在同一圓內直徑有無數條,這無數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爲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樣圓心是讓學生反覆對摺圓形紙片,從摺痕中發現的;半徑等長,直徑相等是通過學生用尺測量後知道的;圓中半徑和直徑的條數無限多,是反覆畫、合作討論悟出來的;半徑和直徑關係的揭示是引導學生推理判斷產生的;圓心和半徑對圓的決定性作用是讓學生在畫圓中體察出來的。總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很自然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突出教學重點,加深理解運用

爲了突出“圓的特徵及直徑與半徑的關係”這一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設問、設疑,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在觀察中仔細比較,從而總結概括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

徑的關係。爲了突破“圓的畫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先示範畫圓,引起學生注意觀察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嘗試畫圓後,再引導歸納畫圓的步驟,從而掌握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通過每一單項的“練一練”和拓展應用,達到夯實學生的雙基,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特別是解決新課伊始提出的:“車輪爲什麼要做成圓形的這一數學問題。學生能從半徑的特徵上去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問題,既統領了全課,又加深了課本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做到了開課是數學問題生活化,課末是把實際問題數學化。

四、利用電教手段,改變呈現方式

本課將多媒體應用於教學,用計算機呈現教學材料,使之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信息集中,化動爲靜,打破了常規手段的侷限性,顯示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無可爭辯的優勢。如創設情境時的三輛車,爲了建立圓的表象演示一條曲線圍成圓的過程,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的動態展示,以及練習設計的動畫顯示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多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手段現代化的樂趣和魅力,從而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評課稿15

一、評亮點

1、教師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提問的設計、最後到幼兒操作的設計都圍繞繪本《月亮的味道》進行而設計

2、教師能夠與幼兒進行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從集體的教師與幼兒互動、到個人的互動,體現了以幼兒爲主題地位並且還體現教師的新理念和教育方式。

3、教師的基本工示範畫的操作技能還是較熟練的。

二、評教材

1、教材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中班幼兒已有生活經驗、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在已有的背景下讓幼兒大膽想象設計森林裏的動物來嘗月亮的味道使幼兒的創造力與情感方面同時得到發展。

2、教材新穎,根據中班幼兒的作畫技能要想畫面佈局、色彩豐滿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那麼教師讓幼兒在已有的背景下進行想象創作,突出教材的新疑使整體畫面具有美感。

(磨課)1、爲什麼要選這個教材?現今社會普遍存在着一個現象自私、不會合作、不合羣等現象,針對中班的幼兒應該對合作、交往、互助有初步的概念與認知,那麼我們通過繪本本身的情感價值,就是團結互助的精神來發展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懂得與同伴相互幫助其實幫助別人也就是快樂自己。還有我們要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在我們的眼裏,月亮就是月亮除了形狀有時候會變,它一直都掛在高高夜晚的天空上,但我們的孩子想象力是無邊無際、天馬行空的,他可以想象到他熟悉與不熟悉的事物,從這本繪本的封面月亮就可以讓幼兒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想象。再從教師設計的背景大象當底座幫助動物們嘗月亮的味道時也讓幼兒大膽想象不同的動物嘗月亮的情景,從每個細小的環節到操作都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磨課)2、如何運用教材?教材每節課教師都必備的,而我們要突破老教材方式,我把這個突破的方式叫“減去添加”爲什麼要減去就是不符合幼兒操作,爲什麼要添加就是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來創造。我們讓幼兒在已有的背景下大膽進行想象創作,突出教材的新疑和美感。在情感提升的同時,既提升幼兒的作畫技能又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評目標:

我們的繪本是以繪本的本身價值爲主,而通過與美術整合方式的應該以三方面爲主:語言故事的.本身價值爲主、情景爲主和美術爲主。那麼在制定目標應該圍繞美術、語言(繪本相關的句式)、情感來實現目標,要根據三維的目標來制定出以下三點:

1、以大象、梯子、月亮、爲背景內容,大膽想象並設計出森林裏的動物來嘗月亮的情景。2能用連貫的句式學說“XX爬呀爬咔嚓、咬下一片月亮,它說月亮的味道真好”。3、體驗團結的力量最大,懂得助人爲樂、也會快樂自己。目標的第一點會在活動過程的第二個環節體現,而第二點目標學習句式會在第三個環節體現出,而第三點目標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如:而這裏的達程度不是很好應該在XX環節體現出)

四、評重難點;

這節課的重點是目標1、大膽想象並設計出森林裏的動物來嘗月亮的情景(爲什麼要設計這一點因爲發展幼兒技能我們可以看到作品的成效幼兒還是大膽設計出有不同的動物來嘗月亮情景)

難點是目標2學習句式“XX爬呀爬咔嚓、咬下一片月亮,它說月亮的味道真好”。

難點是怎樣突破的,教師在提問的設計上有兩點突破1、“你們想幫助哪隻小動物去嘗月亮的味道?它是怎麼嘗的?(引導幼兒瞭解繪本句式)提問2、你們還想幫助哪些沒嘗過的小動物來嘗月亮的味道?(引導幼兒想出不同的動物來嘗月亮的味道學說繪本句式)還有一個互動方式你們還想幫助哪些沒嘗過的動物,請你們跟自己的好朋友講講。(引導幼兒學說句式)到最後的作品展學說句式都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五、評過程

教學的脈絡是清晰的,從提問的簡單到難、從講解的淺到操作的深到最後的講評一整個脈絡的主線思路也都是清晰的但是教師在每一個環節或某個環節(總共有6個環節)處理的還不是很到位。如第一環節是讓幼兒看到月亮會想到什麼好吃(瞭解月亮會像什麼好吃的或什麼好吃的想圓圓的月亮)這裏是啓發幼兒聯想到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而周老師在這裏一直追問幼兒問題,問題的重複語過多並沒有層次性的引導,第二個環節是幫助動物嘗月亮的味道(整個環節應該突出情感的目標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情感幫助的氛圍如:大象當底座來幫助小動物嘗月亮你想幫Xx動物嘗而這裏沒有引導出幫助導致下面的過程中都沒有達到目標3)缺少啓發性的引導(如)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講解操作第四個環節是幼兒操作教師有進行來回指導第五個環節是講評(講評是應該先講亮點)第六個環節是總結(這裏應該突顯大象的功勞最大,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團結互助的精神和迴歸繪本也有不同的辦法嚐到月亮)

不足之處

1、引導語在那幾個(第幾個)環節的不足之處我的調節是以下調節方式

2、迴應幼兒的總結不是很到位如:(你是用什麼辦法嚐到月亮的開飛機的可引導交通工具、或高科技 或疊羅漢的方式或使用道具樓梯等,

3、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在那幾個(第幾個)環節出現,我將進行以下調節

4、教師語言重複性過多,或情景語不到位:

5、教師預設的不夠對孩子的瞭解不夠:,或者教學思路不清楚,導致在活動中遇到情況無法很好的處理如:

6、師幼互動:看幼兒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關注個體的時間過少的現象。

標籤:評課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