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4篇)

其他1.22W

作爲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4篇)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一、本節課的特點

(一)教學設計合理,準備充分

1.四邊形概念的揭示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近及遠。先整體認識四邊形,感悟四邊形,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再動動手創造一個四邊形。這種設計很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最後是展示,彙報,評比,明確。

2.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活動一]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四邊形的活動。[活動二]用正方形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驗證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

3.課件製作體現了童真童趣。比如,測量花園和花壇的直徑和半徑。

(二)教師語言幽默風趣

“如果不是四邊形你就揮揮手,如果是四邊形就請你點點頭”。

“老師,我要補充,你補充,我喜歡聽到這樣的聲音”。

“給她留點時間,讓她緩衝一下”。孩子,我們的先站一邊好不好?

“等你們呀,你們聽了以後,就沒有意見嗎?”

(三)情態觀的滲透恰到好處

1.在說教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交流中,在操作中,在觀察中處處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和鼓勵。“我們兩個一起合作可以嗎?”

2.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伴着美妙的輕音樂,學生盡情的,投入的,認真的在尋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

3.彙報的同學站在展示的舞臺上,下面的孩子是傾聽的舞臺,都有舞臺,都有事做,都有收穫,都有付出。讓人感受到真人,真課,真實的味道。

(四)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特點明顯

1.兒童化語言很投入。展示學生的作品,老師提示爲分享學習成果。折有折的好處,量有量的妙處。

2.能夠靈活處理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學生把正方形的對角線當成了邊來說了,老師給予了很好的補充和明確。特別還生成了孩子驗證正方形的'兩折就說明了正方形的四條邊是相等的。

二、教學思考

1.預設與生成。折的正方形紙對摺,對摺再對摺就可以判定四邊形是正方形,但老師沒有給予關注。因爲老師也沒有做出正確的判斷。

2.課堂上有時候顯得過於隨意。老師的神態,動作,語言和肢體在課堂放的略微有些開。

3.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完。(教學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準確)。

三、教學反思

問:畫圖環節爲什麼舍掉了呢?爲我勞心勞力的背後的老師,思考和困惑。教前如何給學生傳授知識點。2.一節真實的課堂重要嗎?三教的教學理念:思考,表達和體驗——貴州師範大學教授。真實的課堂,學生參與進來的課堂,更有意義。可能老師會,學生不會。呈現一節真實的課堂。如其教學環節,還不如多一點體驗。開放,和諧,自由的課堂。安民告示,12點17分準時下課。第三節課,三角形面積一課。這個式子能成爲公式嗎?孩子是不是公式,直角三角形比較特殊,銳角三角形也留了。第三節課,與同類的課相比有什麼亮點和特點?兩個例題,兩次教學,老師在教學進行了前測,連加,或者按順序加。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建立了函數的思想;數學與音樂的整合。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爲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

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啓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李老師講授的是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乘火車》這一課,從她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的分享交流

從這節課的情境導入,同桌交流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計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等等,這些環節中,可以看出李老師在課堂上放手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每個環節,並和同桌進行交流,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交流的時間。

二、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敢於大膽展示彙報

課堂上,孩子們上臺展示彙報的時候,儀態大方,聲音響亮,表達想法條理清晰。對72×5的計算方法,孩子們上臺展示的就有好幾種:

有點子圖、表格、豎式,口算等,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學生能把計算過程的每一步都說清楚,那麼他對於算理和算法也會理解的很透徹。對於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學生已經能很清楚的表達了,那麼接下來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李老師更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計算,上臺展示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李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並讓學生上臺分享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

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真正在課堂上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國小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爲主。因此,在教學中,朱帥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爲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4、練習設計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而且作業量大,達到練習效果。

5、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爲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三維上標中、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爲更好地實現雙基教學服務。同時也應該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朱老師在結束語中對學生說的話:下節課如果你努力了,學習之星一定(或者說成可能)是你!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與期望,這樣結束本堂課的教學,很乾脆,更精彩.當然,如果在教學中再給學生多一些鼓勵,且多一點鼓勵的形式,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師愛的魅力。這樣就要好得多,這也是新課標中所要求的,更是實現雙基教學所必須的。

建議:

1、 在小組活動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導,使得實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協作、彙報。教師只要說明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沒必要規定小組長彙報。哪個行哪個就說,哪個想說哪個想表現自己就讓他表現出來。讓學生得到個性發展。

2、要充分挖掘課本資源,進行拓展思維訓練。

例如:盒子裏不同顏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數量不等,再進一步判斷摸到哪種顏色的可能性的大與小?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一、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運用好教材

教師通過認真鑽研教材,清楚地認識到“比較數的大小”是本單元的重點。這一概念知識的生長點是萬以內數的認識,教材的編排是通過比較生活中常見的四種電器的價格,從而引出比較數的大小的基本規則,然後通過豐富多變的練習來加深對“比較數的大小”的理解,體現了循序漸進的要求。

因此,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首先,由導入開始,出示兩個數(347、3460),逐漸露出千位、百位、十位、個位來比較數的大小。這一設計比較特別,讓學生在猜測這個數是什麼數的同時複習以前學習的三位數的比較方法。接着讓學生說一說最大的四位數和最小的五位數哪個大,由此建立數的比較大小是和數的位數相關的概念。在教學例題時,出示四幅含有價格的電器圖片,引導學生把比較電器價格的比較抽象成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讓學生選擇任意兩個來比一比哪個數大哪個數小,並說出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比較的,在過程中採用同桌討論、指名回答的方法,學生積極性高,比較方法各有特色,充分調動了課堂的氣氛,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爲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數學思想方法包括:集合思想,符號化思想,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對應思想、化歸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分類思想等。在這節課裏,體現了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轉化思想的滲透,比較大小首先從比較電器的價格開始,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新課的教學過程和“想想做做”練習2、3都反映出轉化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在教學新課時,教師從學生喜愛卡通入手,將例題設計成叮噹貓的家,裏面有我們用到的各種電器,創設帶小朋友參觀叮噹貓的家的故事情節,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從提問學生還能提出那些問題、用你喜歡的方法比較,都不難看出老師着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鞏固練習,是檢查學生上課效果的關鍵

本節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練習中教師還適當介紹了五嶽,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除了完成書中“想想做做”的練習外,教師還設計了一題開放性題目(在方框裏填上合適的數6□26<641583□1>8346),這道題的設計除了鞏固了今天所學的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外,也鍛鍊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總觀整節課,學生上課的表現很好,注意力緊隨教師,知識掌握的也不錯。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數學語言表述準確,操作演示熟練,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我覺得,這堂課上得很不錯。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xx年xx月xx日下午觀摩了xx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印象很深。本課是學生初次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筆算。進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有不同的算法。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在學生自己探索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乘法的筆算方法。結合計算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聽了茅老師的《兩位數乘一位數》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定,茅老師能通過創設“大象運木頭、小猴採桃、小猴請大象喝礦泉水”等生動活潑、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學生進行直觀思考,理解算理。

二、運用知識遷移,鼓勵算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以舊引新,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在教學20×3時,讓學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學的表內乘法,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教師鼓勵算法的多樣化,通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去思考。《數學新課程標準》把“鼓勵算法多樣化”作爲第一學段的教學建議之一,但多樣化之後的重要環節是“重視算法的優化”。課堂上茅老師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發現最優的算法,並讓更多的.學生去說,去講,從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講練結合,及時鞏固。

及時的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後茅老師能及時給出相關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掌握最優的方法。並在練習的設計上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四、體現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說,交流想法,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當然在計算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老師讓小朋友說出20×3是怎麼想的,可以再學生說3×20也可以怎麼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本節課教學環節完整,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面積認識的直觀性和層次性。

在課開始部分,教師就設計有效活動,安排了兩個同學分別擦洗大小黑板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二維空間的認識,由此積累認識面及認識面的大小的活動經驗。再接着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物體的面,引導學生感知面的大小,進而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學生的生活經驗常常認爲只有向上擺放的“面”纔有面積,爲了突出面積概念的'本質,教師讓學生摸摸桌子的側面,球面,看看湖面、鐘面,從而豐富了“面”的表象,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積概念。

三、精心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認識面積單位的需求。

教師精心選擇了兩個長方形,使學生用已有的觀察、重疊方法都不能方便地進行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如何藉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用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意

四、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逐步內化對面積概念的認識。

第一個練習題比較國家、省份面積的大小,用目測法。第二個練習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圖形的大小;第三個練習則是提高練習,從中滲透了面積與長、寬、邊長間的聯繫,爲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建議與改進:

1、在發展學生面積守恆的觀念時,教師最好用數學書來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書在橫放、豎放、斜放時的現象,從而滲透“圖形的面積不會因擺放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守恆規律。

2、教師的過渡語還不夠精煉。例如,在學習完物體表面的面積後,教師可如此過渡:“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那我們學習的圖形有大小嗎?好,現在,我們一起用手來比劃出幾個圖形。”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學習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人教版教材將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放在一課時進行課堂教學比較充實。而新課標教材認識面積獨立成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來教學,在學習本課知識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熟識的事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爲後續的面積單位的學習和麪積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方老師的課讓我回味無窮: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本節課上,方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結合學生自己找的身邊的具體實例,通過摸一摸書桌面的動作,找一找身邊還有什麼有面積等活動,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其次通過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感受面積並認識到平面圖形也有面積,又出示開口圖形,學生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以完整的認識面積的含義。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練習設計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方老師根據中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各種梯度的習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後,既鞏固了面積的概念,又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追問學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來,在擺鋪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第三個練習讓學生估測圖形的面積應該是有多少個小方格,其實是在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理解面積是二維的,通過課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塊填充整個圖形,進一步豐富了面積的概念。

三、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課上,無論是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還是讓學生用不同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方老師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拼擺等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加深學生對建立統一測量單位重要性的體驗。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數學廣角”旨在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思想方法以學生可以理解接受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呈現出來。《數字編碼》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數字編碼方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葉娜老師的這節課採取課前收集調查——課內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實踐應用幾個環節來展開教學。下面我就以下幾點來談談對本課的一些想法。

1、導入環節自然、合理。

葉老師先出示0—9這簡單的10個數字,說明這簡單的10個數字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夠傳遞各種信息,自然地導入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數字編碼。然後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數字編碼,使學生感受到數字編碼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授環節,葉老師在這一環節主要講授了三個內容:

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以及身份證號碼。在講解身份證這一主要內容時,葉老師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讓學生來尋找老師的祕密,提高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然後根據自己手中收集的資料,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身份證號碼中的數字各表示什麼意思,以及發現身份證編排的特點。同時葉老師也指出身份證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法定個人身份證件,將來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不要隨意借給他人使用!

3、注重實踐與應用。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猜測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以及設計學號等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數字編碼應用的廣泛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以及身份證號碼這三個環節聯貫不太自然。如果以故事的形式再一個個點出來,是否更合理?在教學身份證這一環節裏,由於教師課前已經讓學生收集了幾個身份證號碼,那麼在教學完這部分內容以後是否可以讓學生拿着同桌收集的身份證,猜猜這個身份證表示的意義呢?這樣可以把所學知識作進一步練習,轉化爲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做到查漏補缺。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本週二,我聽了謝老師執教的《年月日》。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師生互動,謝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精心備課,重視課堂常規,使教學紮實有效。

本節課開始,教師問學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與學生談話中進行了新課的導入,貼切自然,順理成章。

2、體現學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本節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看日曆填信息,在白板上標一標、圈一圈等活動,瞭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過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記住12個月天數的區別。藉助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記、記單雙數、拳頭法、記歌訣等記憶大小月份,生動活潑,有趣,有助於學生的記憶。

3、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上週三中午,我聽了朱xx老師執教的《年、月、日》一堂課。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參與積極,通過師生互動,朱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課堂常規,組織教學紮實有效。

在朱老師的課堂上,我們能看到孩子舉手發言時候筆直的小手以及很好的傾聽習慣。因爲有了很好的課堂常規,就使得課堂教學紮實有效。

二、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爲主線,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朱老師應用情景圖片和年曆卡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

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就有必要有意識地設計和生活相關的'練習和活動,把數學應用於實際生活。朱老師的練習設計巧妙,針對性強,強化了學生對年月日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不僅練習形式新穎多樣,而且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而且設計闖關訓練,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體現了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

一、大月/小月的概念應在課堂對學生進行隨機滲透。

二、預設與生成的把握應準確到位。當老師佈置學生記下自己的生日,並在年曆表上圈出時,老師有必要對學生介紹公曆年份和農曆年份的認識。

三、黑板上的板書對一年有十二個月的歸納和表述不夠完整,只寫出了七個有31天的月份。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繫,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爲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說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說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說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儘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彙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爲什麼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爲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1.讓學生學喜歡的數學。

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纔是學生最愛學的數學,爲此張老師創設了爲本班體操表演列隊形和解決本班籃球賽比賽場次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體育比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在數學課上,而是在爲本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出謀劃策。在這樣的情感支配下,學生自然在整個過程中欣然而爲之,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之中。

2.讓學生學能學的數學。

在教學中,張老師改變教材中原有的教學情境,將兩項體育比賽融入到自己班級的體育比賽活動中來,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學生也更加樂於探究。將列表格解決搭配問題的學習改爲給出表格,讓學生來探究表格的意義,從而認識表格,進而學習利用表格解決問題,這實際是將較難的知識易化,改變學習方式,從不同渠道接受新知識。

3.爲學生提供探索問題的空間。

在研究搭配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爲學生提供寬鬆的探索空間。學生對找到結果進行不同方法的探索,並進行深入地交流與思考,對不同的辦法的研究與探討,突出思考問題的有序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筆算乘法一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1、情境創設貼近生活,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學習。

買7套你會算嗎?再多一些呢?學生列式後,先交流列式的依據,在估算。爲筆算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結合圖形理解先分後合的計算方法,給與學生的探究時間較充足,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對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較好,學生能在課前基本瞭解筆算的方法。

4、質疑點撥到位,乘法豎式中怎麼會出現加法呢?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先分後合方法的深入理解。

需要商討的地方:個人認爲前面的先分後合思想其實是讓學生將新知轉化爲舊知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爲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做一些鋪墊,更重要的是爲本節筆算的算理的理解降低難度。教師在那個環節的用時較多,雖然可以若能學生很好的體會這種方法,但由於本節內容重點是筆算方法,所以應將前面時間壓縮,不必讓學生親自去寫,去算,直接引導學生髮現將套數拆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的簡便之處。然後告訴學生,列豎式的思路就是剛纔思路的簡寫。教師一定要演示算的過程,書寫順序,對照圖形讓學生理解。

建議:筆算之前的估算板書出來,方便計算出結果後的比較。讓學生板書,大家看,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教學目標是:

1、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2、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祕。

龐學傑老師課前讓學生欣賞有四邊形構成的美麗圖形,感受四邊形之美。從而揭示課題四邊形的認識。然後從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出發,讓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四邊形是怎麼樣的?看看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其實學生的已經知道四邊形是怎麼樣的,再通過讓學生剪一剪,辯一辯、找一找,加深對四邊形的認識。最後歸納四邊形的特徵。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其實可以分成兩次分類,第一次分類是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第二次通過四邊形的分類,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理解。羅老師把第二次分類訂爲本課的難點和亮點。通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可以根據角的特點,也可以根據邊的特點)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共同探討不同的想法,時而加上老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概括能力。

分類結束以後,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但是羅老師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處理好這部分的內容。

本人有這樣的'建議:如果這節課把重點和難點定位在第二次分類上,那就不需要再出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的內容,把分類講的透、細。這樣更加出彩。

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第二次分類的目的就是爲了引出特殊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那就沒有必要出現很多種的分法,簡單帶過就可以的。那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理解上。,這樣可以挖的更深、更透。

以上是個人意見,個人的定位不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想法就不同。有什麼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多多執教。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本週二,我聽了謝老師執教的《年月日》。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師生互動,謝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精心備課,重視課堂常規,使教學紮實有效。本節課開始,教師問學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與學生談話中進行了新課的導入,貼切自然,順理成章。

2.體現學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本節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看日曆填信息,在白板上標一標、圈一圈等活動,瞭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過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記住12個月天數的區別。藉助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記、記單雙數、拳頭法、記歌訣等記憶大小月份,生動活潑,有趣,有助於學生的記憶。

3.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年月日》是國小階段“量與計量”知識板塊中的一節概念課,“年、月、日”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繫,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

一、本節課的特點

1.以問題驅動,情境創設巧妙且貫穿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及時進行激勵評價,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無論課前交流還是課中學習,老師適時恰當地運用讚賞、鼓勵的語言評價,共計28次左右,評價語言較爲豐富,既有肯定的評價,也有導向性、針對性評價。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充分地表現自我,樂學,愛學。

二、教學思考

1.教師發問的次數較多,較爲細碎,加強發問的針對性。

2.評價語言豐富,加強評價語言的準確性,計算結果對錯,應是計算準確,而不是計算的`好。

3.加強評價語言的導向性。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時,及時評價,你回答正確,如果聲音洪亮就更好了。

4.減少重複性的語言評價,20分鐘的微課,28次左右的評價,平均1分鐘1次,評價過於頻繁,教師說得過多,學生會聽覺疲勞,起不到評價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李老師的這節課,奇思妙想層出不羣,讓我受益匪淺。整個課堂,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在輕鬆的自主探究學習中認識了四邊形,研究、思考、歸納、概括出四邊形的概念及特徵,獲得了新知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知識和能力得到同步發展,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

1、導入新奇,用小動物鋪地,猜謎的方式,激發了學生了學習熱情。

2、邊講邊練,及時鞏固,紮實有效。

3、李老師在學習中滲透了猜測驗證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

4、練習很精彩,是本節課的'點睛之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中“我是形象代言人”設計很出彩。

建議:在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環節,可以集體發現,小組證明來節約時間,還有前面判斷四邊形的環節不必每個圖形都說原因,這樣就可以吧精彩的練習呈現出來了。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本堂課是在學生理解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整十數基礎上的拓展。

1、複習豎式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引導學生說明筆算方法。

2、解決問題,每套14本,買5套會求嗎?7套呢?12套呢?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14×12,老師追問爲什麼用乘法?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在求14×12時,里老手先讓學生進行估算,然後再求準確結果,用拆分法,師生配合默契。

4、教學過程設計滲透了數學的思想,改變了以往偏重計算法則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適時點撥,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輕鬆地獲取新的知識。如用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

5、筆算乘法的筆算過程教師講解詳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每一步的來源。

建議:

1、在學生繪製點子圖前,李老師提示一下,把12分成幾和幾最好算呢?可能很多學生可能想到分成2和10。學生在彙報點子圖時,我覺得應該把算式寫在黑板上,這樣利於比較觀察。

2、點子圖和比算乘法練習起來會更好。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聽了三年級數學課改課《數與計算》後,發表一點兒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例如:0.07元 7角的大小比較,學生在進行比較時,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把0.07元改寫成0.7角,另一種是把7角改寫成0.7元,殊途同歸,均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展示交流的環節注重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且展示交流有開頭,有結束,有點評,有補充,相對完整,只是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嚴密,還得在平時的'教學中繼續錘鍊,加倍努力。

三、數學課堂的細節處理上特別注重了學困生的輔導,我總是抓住難得的契機,對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並給予了飽含真情的激勵性評價,這樣的做法一定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爭取進步奠定基礎。

四、課堂上,學生就分數的寫法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先寫分母,再寫分數線,最後寫分子,老師沒有評定正誤,仔細想想,應該當即向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後寫分子。

五、 張老師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老師,能積極參加課改,並能主動臨貼,精神可嘉,我們要以此爲榜樣,全身心投入課改工作。

總之,這節課改課,課改模式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長此以往,一定會在課改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面對課改,全力以赴,致力於課堂教學改革,做好做實課改工作!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1

崔老師的《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教學目標明確,能夠圍繞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條理清楚,突出重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自主探索,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這一節有以下的優點:

1、教學內容設計實用,能以問題爲主線,以老師的質疑爲導,圍繞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層層深入授課。

2、新課的複習引入自然。先做有關乘4和除以4的口算練習,爲後面的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作準備;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說一說它的特點。爲新知探究學習做好街接準備。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崔老師通過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圖,讓學生通過學具、電腦演示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及計算方法。並讓學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讓同學們討論得出答案知道多種方法計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了學生解題方法多樣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崔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難度適中的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討論、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後。再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2

本節課的教學中,鄧老師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基本知識,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不同的統計圖都有其使用條件,要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統計圖。

一導入貼近生活。用學生的體育活動項目統計表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統計的意義和必要性。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鄧老師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

三、鄧老師注重學生操作時習慣的養成。再學生操作前和操作過程中,教師對於容易出錯的地方向學生做了明確指導,有助於學生習慣的培養。

四、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難點內容突出,對比清晰。

五、問題導學,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在教學時,鄧老師多次向學生質疑,在質疑中讓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鍛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建議:

1、對於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中出現的刻度問題,應放在課下作爲探究。

2、更好的審視課件的內容,確保課件的準確性。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3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xx老師本週爲大家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面積和麪積單位》。在這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1、創設整體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開課伊始教師創設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開的玻璃店給鏡框鑲玻璃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快的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展開學習。效果很好。

2.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面積的概念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什麼是面積,並在教師有層次的習題設計中,不斷完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使我們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3、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例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觀察法;比較數學書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疊法;比較兩個不同的長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擺法……這些學習方法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

4、環節清晰,探究目標明確。

5、多媒體的運用爲本節課情景的創設,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議:

在學生探究之後應多給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應有意識的去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相信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一定會解決這些問題。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4

聽了施老師的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針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探究、自主學習。

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如:讓學生自己編9的乘法口訣,並說說自己是怎麼編的?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那全身心投入學習、表達的盡興,令我們也激動不已。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真正以學生爲主體。

9的`乘法口訣較多,學生記憶有困難,教師通過多種形式(指名背、小組背、同桌背、集體背、開火車背、師生合作對口決,小老師與同學對口決等)指導學生記憶口訣,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爲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爲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爲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三、練習題形式多樣,富有梯度性。

練習題有口算、找規律、對口訣、判斷等,題目類型豐富多彩,適合各個能力段的學生練習。

建議:

1、板書應完整,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施老師的板書上沒有寫明課題,而且9的乘法口訣沒寫完。

2、在判斷題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訣寫法的題。

3、課堂上集體回答很多,個別回答較少,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